案例精选
案例一
温馨港还是麻烦地[1]
大二女生张乐开始了新学年的生活,可是有件烦心事一直困扰着她:同宿舍的一位女同学总是跟大家对着干,人家睡觉她熬夜,并经常整出很大动静把大家吵醒,宿舍卫生从来不主动打扫,宿舍用电说好大家轮流买电也总是故意拖着不买。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有一天同宿舍的其他两位同学不在时,张乐晚上去了趟卫生间,回来时竟被关在了门外,害得她大冬天的在宿舍外面冻了半天。一想到开学后又要面对这样一位“室友”,而且还将长达3年同在一个屋檐下,张乐感到很痛苦。
“其实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大事,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或者一些生活小节问题引起的矛盾”,张乐说,“就拿开空调来说,有的同学家住南方,特别喜欢开空调,天气刚有点热就整宿地开空调,我睡在上铺,床铺上面就是空调,经常半夜被冻醒,时间长了真有点受不了,感觉自己像块‘冻肉’。还有的同学从不主动打扫卫生,还乱用别人东西。我们隔壁宿舍有个女生随便用人家东西,连饭盒也不例外,还不及时清洗,甚至将瓜子皮、水果皮往人家饭盒里丢,等这个北京同学回来后看到自己的饭盒成了这样,气得当面就把饭盒扔掉了。”张乐说:“我们宿舍一位东北的同学心直口快,死活看不惯这位室友,两人经常吵架,平时谁也不理谁,搞得宿舍关系非常紧张。我和另外一个女生只好躲出去,尽量不在宿舍呆着。一想到宿舍里的火药味,就觉得不舒服。”
“身为一名理科大三学生,最令我困扰的不是学业,不是考研,而是和自己宿舍同学的关系。真是令人感到很羞愧,20岁的人了,还孩子似的闹可笑的矛盾。可是,我无法化解它。”某大学女生小汪3年来一直被尴尬的宿舍人际关系所困扰,最近甚至影响到学业。“宿舍里的气氛很不好,我就像呆在冰窖似的,很影响心情,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一想到我还要在那个‘冰窖’呆一年多,整个人都要崩溃了。我还要考研,可现在根本看不进去书。”小汪痛苦地说,大学里一般本宿舍的同学关系最好,尤其是女生。“可我恰恰相反,和其他宿舍的人关系都很好,形影不离的好友也是外宿舍的。唯独和最重要的本宿舍的人水火不相容,甚至和其中一位频繁吵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与男生宿舍相比,女生宿舍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女同学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度也更高。“尤其是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上学期,宿舍矛盾会集中爆发”,某高校辅导员尹晓华说,“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彼此还有些新鲜感,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互相都比较熟悉了,一些个性差异、生活习惯不同引发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等到了下半学期,冲突会集中爆发,室友间的吵架、冷战非常多。有的是一个宿舍两个人之间的问题,有的是两个人与另两个人之间的冲突,还有的是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矛盾。”
“那些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经常聚餐、出去买东西,他们一顿饭花的钱够我吃一星期的。”某高校大二学生小闫说。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有许多共同的话题,比如说起品牌和时尚,他根本插不上嘴,只能把自己“藏”在自习室里啃书本,而室友们见他整天拼命学习也难免冷嘲热讽,这让他越来越压抑。
[点评]
大学里对人改变最大、影响最深的,是朝夕相处的室友。同室伙伴之间的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一个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在融洽的宿舍中生活的同学,因人际关系和谐,往往心理健康程度高;反之,人际关系不和谐、感情不融洽,彼此勾心斗角,心理压力便会增大,导致各种消极情绪和内心体验,严重阻碍心理健康发展。
室友之间没有大不了的利害冲突,只要本着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宽容的原则,总是可以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的。即使偶尔有点有矛盾,只要及时交换意见,坦诚布公,就能解决于萌芽之中。
注释
[1]《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26日。
案例二
丑小鸭与白天鹅
小莉是大一新生,长得不好看,曾经为此十分自卑。下面是她的自白:
在小学和中学时代,我还没有真正感受到一个人的长相到底对自己有多大影响。可是到了大学之后,看着那些穿着艳丽服装的女生们快乐地在校园里走过,看着那些男生围着漂亮的女生转,我心里着实有些不是滋味。我知道自己长得难看,不会有男生喜欢我的。同学不爱与我交朋友,老师不喜欢我,一些文娱活动没有人通知我参加……这每每让我自卑不已。在现实中我没有美丽的容貌,我就在网络中实现。我冒充靓女进入网络聊天室,总能引来一些“俊男”与我交谈,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下网后,我感到非常空虚,毕竟那只是对真实生活的逃避。于是我又回到了现实。生活重新归于平淡,但平平淡淡才是真。既然我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我可以发展别的东西呀。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开放的,我不满足于仅仅学习本专业知识,还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学特长,并且参加了各种社团,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经过了一段时期,我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做事充满了热情,班上的同学逐渐接受认同了我,选我当了班干部。我组织的各项活动受到大家的好评。虽然我外表不美,但是我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我的心灵在微笑,我在以自己的热忱和真诚感动每一个人,我的生活变得很精彩。
[点评]
大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与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不少同学是初次离开家门,独立生活。因此,大学新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以及交友上出现种种困惑是自然的,这也是成长的烦恼。进大学后新生心理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兴奋—困惑—适应。通常入校一个月就会从初始的新鲜和兴奋转入不适和困惑,而走出困惑转向适应,大多数同学要花大半个学期,而极少数同学几年下来都未必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适应的关键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顺利并度过这一困惑期。
案例三
诚信自强 感恩报国
王一硕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十几亩地的收入。2000年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面对每年6000元的学费,为了不让父母为难,也为了不使正在上学的两个妹妹失学,他决定放弃上学,去西安打工。当学院得知他是因交不起学费才没来报到时,迅速为他争取了国家助学贷款。他带着万分的感激迈入大学校门。
在学校里,领导、老师们十分关心王一硕,不仅为他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为他捐衣捐钱,更激励他要自强不息、不畏艰苦。三年来,无论在教室、图书馆,还是在实验室,王一硕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导师张振凌教授为了帮助他,特地安排他到她的实验室打工,做助理、做课题。在这里,王一硕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也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深信,贫困只是暂时的,知识会改变命运。2003年,王一硕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被导师推荐到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能到北京工作,这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王一硕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但正在这时,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向全国高校毕业生发出了志愿服务西部的号召。听到这一消息,他当即就动了心:是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才使自己由一个打工仔成了一名大学生。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在国家急需人才的时候,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王一硕决定放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到西部去,为祖国的西部大开发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班77名同学全部报名申请到西部做志愿者。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予以报道,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新闻。经过层层选拔,8月份,王一硕被分配至陕西省麟游县做志愿者。
王一硕学的是中药专业,适逢当年是麟游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开局年,他就被分配到麟游县科技局工作。一上班,单位领导就告诉他:今年是县上实施发展中药材的起步年,产业能否做好,对今后至关重要,科技局人手少,你一定要发挥所学专长,努力工作。接着就把一副重担交给了王一硕,要他负责做好全县10个乡镇的中药材种植工作。麟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年人均纯收入仅有300多元,海拔1200米,自然条件恶劣,居民吃水都很困难,没有灌溉条件,当地农民只能靠天吃饭。通过调查,王一硕发现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宜黄芩、柴胡等中药材的生长,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发展中药材优势明显。结合自己的专业及服务期限,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他决定从种植技术着手,在指导上下功夫,为麟游县中药材规范种植作出最大的努力。
县科技局决定在桑树塬乡土桥村建百亩黄芩GAP示范基地,王一硕背起行李就下了乡。从基地选址、动员农户到耕地整地,王一硕天天和农户们形影不离。为把握播种时机,他多次向导师张振凌教授请教,还到当地气象部门查阅了10年来的气象资料,掌握了气候规律。为提高黄芩药材的品质,他根据查阅的资料,通过多次征询药农的意见,大胆革新,变传统的黄芩撒播为用播种机条播,便于田间管理,提高黄芩药材的品质。他坚持每天在田间地头讲解黄芩的栽培要点,手把手地帮助农民调试播种机,控制亩播种量及播种深度,定株行距,把使用播种机条播黄芩变成现实,大大减轻了药农的劳动量,规范了种植技术。“十一”长假期间,王一硕带着干粮赶到了西安图书大厦,自费买了600元的书,连续5天,啃着干粮,查阅并摘抄了大量资料,整理出一本包括黄芩、柴胡等适合当地种植的中药材技术资料,并自费印刷后发给种植农户,指导他们日常管理。为了使药农得到最大收益,他又主动寻找药材出路。虽然多次碰壁,但他毫不气馁,一家又一家地去联系。他的诚心终于打动了安徽亳州、河南禹州的药商,与他们达成了以保护价收购黄芩的协议,为药农打消了后顾之忧。
正当王一硕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又一全新的挑战要他去应对。麟游县药材公司接到了国家要对其进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认证,即GSP认证的通知。局里又想到了他这个唯一的中药专业大学生,派他去负责认证工作。虽然有领导的信任,但是这份担子可不轻。不仅药材公司的职工不知道什么是药品GSP认证,王一硕自己也是一无所知,学校里根本没开过这门课。但是,有了种植药材成功的经验,王一硕相信,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能成功。他从公司找来所有资料,从头学起。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弄懂弄通后,他又组织公司员工进行学习,先后为他们进行了30多个课时的培训。为了使员工尽快按照GSP规范操作,王一硕与质检部门的同志深入到各门店,反复模拟检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公司顺利通过了国家GSP认证专家组的验收。这是宝鸡市县级药材公司通过认证的第一家国有企业。
由于王一硕的突出贡献,2004年7月,在陕西省566名大学生志愿者中,他以最高票被评为陕西省杰出大学生志愿者,受到了陕西省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切接见,并代表全省志愿者向省领导汇报工作,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西部贫困县志愿服务的一年多时间里,王一硕虽然竭尽全力地为当地人民工作,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他也时刻感觉到由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不足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成了他挑战自我的动力,他决心要成为现代中医药领域里的拔尖人才。2004年10月,完成了志愿者工作后,他参加了人事部组织的执业药师考试,顺利通过并取得了执业药师资格。2005年元月,他参加了硕士研究生的考试,以总分高出录取分数线40分的成绩考取了河南中医学院中药专业研究生。
早在2003年8月,在大学毕业即将奔赴西部之际,王一硕曾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了广东发展银行未来路支行行长田华松的办公室,向全力支持他完成学业的广东发展银行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告诉田行长:“三年来,我的母校河南中医学院不仅教给我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教会了我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胸怀祖国的有志青年,我已被批准为西部志愿者,被分配到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科技局服务,请你们记下我的联系方式,有事随时跟我联系,我保证尽早还清贷款。”田行长被眼前这个敦厚朴实的小伙子打动了,他说:“志愿者钱少,只要我们能找到你,还不了可以延期。”服务结束后,为了实现自己还贷的承诺,王一硕回到郑州,一边复习考研一边打工。随着他的收入的不断增加,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愿望也日渐强烈。一些朋友不理解他的想法,劝他说:“国家有的是钱,也不在乎你那点贷款,何况还有那么多大学生没有还款,你干吗那么着急呀?”王一硕却不那么认为,他想,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祖国母亲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获得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我怎能忘恩呢?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