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55500000009

第9章 人心:《孟子》不忍章义疏(3)

朱注:几希,少也。庶,众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实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

物,事物也。明,则有以识其理也。人伦,说见前篇。察,则有以尽其理之详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伦尤切于身,故其知之有详略之异。在舜则皆生而知之也。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根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此则圣人之事,不待存之,而无不存矣。[41]

此处之“几希”,就是“不忍人之心”,“去之”就是“舍则失之”,“存之”就是“求则得之”。君子与小人之别形成的根源就在于君子之思的意愿和能力较强,故能存养不忍人之心,并有所发用。

舜有不忍人之情,舜之思同样十分强劲,故生而“知”之也。也因此,舜对不忍人之情有高度自觉,一旦与外物交接,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的分化,并借助于思之判断、想象、构想,而有仁、义、礼、智之行。所以“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者,思也。

借助于思,内在于人心的四端扩充而为四德: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最为接近于不忍人之心,然两者不在同一层次。不忍人之心是混融而无所指的,此情进入具体社会情境中而有恻隐之情,由恻隐之情而有仁之德行。然则,何为“仁”?孔子有很多论述,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中庸》:“仁者,人也。”焦循《孟子正义》疏全文引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

仁,亲也。从人二。《中庸》曰:“仁者,人也。”(郑玄)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大射仪》“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于此意相人耦也。”《聘礼》“每曲揖”注:“以相人耦为敬也。”《公食大夫礼》“宾入三揖”注:“相人耦。”《诗·匪风》笺云:“人偶能烹鱼者,人偶能辅周道治民者。”正义曰:“人偶者,谓以人意尊偶之也。”《论语》注人偶,同谓人偶之辞。《礼》注云人偶,相与为礼仪。皆同也。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曰“仁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人,人心也”,谓仁乃人之所以为心也,与《中庸》语意皆不同。

郑玄所说之“以人意相存问”,最为清楚地揭示了仁的真意。按《说文解字》“偶,桐人也”。段玉裁注:“偶者,寓也,寓于木之人也……按木偶之偶,与二抬并耕之耦义迥别。凡言人耦、射耦、嘉耦、怨耦者,皆取耦耕之意,而无取桐人之意也。今皆作偶,则失古意矣。”《说文解字》:“耦,耕广五寸为伐,两伐为耦。”耦者,两人并发也。段玉裁注:“长沮、桀溺耦而耕,此两人并发之证。”

仁之最为深层的含义也就是待人以人。面对一个人,我把他当成人对待,反过来,我也可以相信,他把我当成人来对待,此即彼此以人意相存问。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故人不会相互加害,此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这是需要借助于思才可做到的。同时,人也会相爱,“仁者爱人”,尽管爱之程度,对不同人是不等的,爱之等差同样需要借助于思来确定。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释名·释言语》:“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明乎与人交接之宜,明乎行事之宜。义即合宜。凡此种种宜,是需要探究才能被发现、确认的。同样需要借助于思,人才能合己之行于人、事之宜。人也需要不断地反思,以审查己行是否合宜,不合宜,则有羞恶之情。广川董子正是从这个角度论述仁与义的: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此之谓也。君子求仁、义之别,以纪人、我之间,然后辨乎内、外之分,而著于顺、逆之处也。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42]

恭敬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关乎人之义的规则化、制度化即成礼,礼规定具体情境中不同人的最为合宜之行为。它的根基是恭敬他人、辞让他人之心,借助于思,人构造出可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恭敬、辞让之心的行为模式。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不同于心之官——思。思是最为一般的心智能力,它在道德领域中发挥作为,即为智。智为是非之心,是较为狭窄的道德判断能力,判断行为之是与非。

王者有不忍人之心,王者的思之意愿和能力较强,故“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此,王者的仁、义、礼、智之德最为卓越,因此而可以创制立法:王者爱人;王者知人、事之宜;王者有能力制礼;王者的道德判断能力也最强。因而有能力构想出不忍人之政。仁政自然仁为本,然而,仁政也不能离开义,借以确定各人、各事之宜,人际关系、人的行为之宜也规则化为礼。而归根到底,先王之政,又不能没有先王之智。

但是,王者的不忍人之政之得以实施,以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终极依据。当王者在构想制度时,可设身处地,想象舍于万民之宜的制度,此所谓“己欲立而立人”。由此,他以仁者之心所设计出来的制度,将会得到民的认可,让人的合作、交易成为可能,也即,让合群成为可能并维系群内优良秩序。

心、性、天

由以上可看出,孟子之思考,围绕着心展开,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引杨氏之说曰:

《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周的古典时代,人被无所不在的礼所约束,身心混融而呈现为一个无内外之分的完整的人。故一直到春秋时代,人们只讨论关乎人际关系的伦理,而很少论及内在之德性。即便孔子,也并没有论心。

到战国,礼崩乐坏,人脱离无所不在的规则网络,人的完整性、混融性流失,而首先突出感受到肉身之存在。前引告子之人性论就主要着眼于肉体之身,纯以肉身为人,以身之性言人之性。这种理念与政治之巨变互为表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肉体欲望支配着这个时代,个人在全力追求可满足肉体欲望之物,食、色、权力等。由此,政治也物质主义化,治理模式转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各国间关系也走向以力相争的“强权政治(power politics)”。孟子从他所拜访的各国君王身上,清楚地看到了这些特点。作为儒者,他决意改变这种状态。

然而,从何处入手?孟子所面临的问题是重建优良制度。他拜访了各国国君,这些掌权者都认为他的想法过于迂腐而不能适应时代之需要。孟子师徒的政治机会比孔子师徒的还小。孟子乃“退”而作书:他退出了现实的政治领域,不再希望通过自己时代的建制实现仁政、王道理想。

孟子走向另外一条秩序重建之道,那就是塑造一个大人、士也即士君子群体,以传承道学,伺机而动。而他所处的人间比孔子时代更为糟糕:孔子时代,人们至少还在名义上尊礼;这个时代,礼乐已彻底崩坏。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被肉体欲望支配,对于一切身外之善,比如德行、人际合作、优良制度等等了无兴致。孟子不能不走向超越肉身之路,为此他发现心,他关注性,他面向天。《尽心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赵注:性有仁、义、礼、智之端,心以制之,惟心为正。人能尽极其心,以思行善,则可谓知其性矣。知其性,则知天道之贵善者也。能存其心,养育其正性,可谓仁人。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行与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43]

朱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

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事,则奉承而不违也。[44]

此为孟子思想之大纲领,亦为孔孟之后儒家士君子之核心理念,进而成为中国人之核心理念。

经义概述

如《告子》所记,时贤有感于秩序混乱,皆关心人之存在状态,而有人性论之探究、辩难。然当时之讨论,似乎皆从“生”上言,也即皆从“身”上言,所谓“食色,性也”。

孟子走出一条新路:首先发明人心,确立人心,从心上论定人之性。心在《孟子》全书中频繁地出现,人心是孟子所关心之核心问题。故孟子言,惟“尽其心者”可“知其性”,从肉身上着眼者,不足以论人之性。人之异于禽兽者之几希,也正在于此方寸之间。人须穷尽其心,方可见自己异乎禽兽的为人之性。

由此,孟子超越了那个混乱的时代,而证成人之存在的完整与高贵。礼崩乐坏时代,存在与治理之最大麻烦在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重建优良秩序的关键即在控制肉体欲望之泛滥与人的相互隔绝倾向。唯一的出路是发明人心,高扬人心,让心控制身。

认定人心,则人有善性。孟子之所以“道性善”,皆因孟子从人心上立论。此处之“心”,即人皆具有之“不忍人之心”。由此不忍人之心,而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四端,经由思所推动之扩充过程,而有具体的善行。也即,立足于人心,孟子确认,人有善之自然倾向,且有善之能力,故人性善。

然而,人何以皆有不忍人之心?答案隐含在“知其性,则知天”一语中。既云知其性则知天,则性中必有天,人之性就是天所命于人之性。故“知其性,则知天”的前提是《中庸》“天命之谓性”。正是天为人内置了不忍人之心,赋予人以善性。孟子之性善论,实为天赋性善论。

由此,孟子将人重新置于一种宇宙秩序中,人的存在获得了超越性。天道信仰本为华夏基本信仰,三代皆信天,孔子频言天,敬天为君子首要之德。孟子时代,天道信仰几近崩溃,而世俗主义必催生物质主义。当时就身言性者,皆以身为人之全体,人即皮囊所包裹的、与外部世界截然分隔之肉体。这样的人既是物质主义的,也是个体主义的。孟子则承继孔子、《中庸》理念,尊天而论人,由此而发现人心:天以人为万物之灵,心为灵之承载者,人以心沟通天。天生成人心,人之为人之性正在其心中,故知其性,则知天。

据此,孟子论断:人之目的是事天,这是人之存在的终极意义。为此,人之天职就是“存其心,养其性”,存人对应于天之心,也即不忍人之心;养天所命于人之性,也即善性。

孟子重新定义了人。三代古典君子是天所笼罩下的身心混融之人,这样的人敬天而以礼定命。战国时代,人背天而无礼,乃蜕化为纯粹肉体之存在,这样的人是世俗主义的、物质主义的、个人主义的。孟子乃大声疾呼:上有天,内有心;人分有天性,故皆有不忍人之心。此即人之善性。故人存乎天、心之际,这样的人之正当的存在过程为存心、养性以事天。

由此,优良社会治理具有了坚实的人心基础:人知天而有所敬畏,这是秩序形成与维持之前提。人有善性,思的意愿与能力较强者可为君子,他们将是治理之组织、领导者。即便是思的意愿和能力不强者,也会因其本心之善而赞许善、向往善,乐意生活于善中,故风俗是可维持的,制度是可运转的。

同类推荐
  • 串起生命的点点滴滴

    串起生命的点点滴滴

    你曾经思考过人生中的“大问题”吗?比如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之外还有什么吗?我在宇宙里是怎样的存在呢?为什么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本书从《阿维斯陀》(the Avesta)、《薄迦梵歌》(the Bhagavad Gita)、《圣经》(the Bible)、《古兰经》(the Qur'an)、《旧约塔纳赫》(the Tanakh)以及《三藏》(The Tipitaka)等书中摘录了100多句经典名言解答这些问题,不但发人深省,而且信息量十足,带你串起生命的点点滴滴。
  • 忏悔录(上)

    忏悔录(上)

    《忏悔录》是一部复杂多义的著作。“忏悔录”一词,其古典拉丁文原义为“承认、认罪”,在教会文学中转义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含义。奥古斯丁此书着重后一种意义,即历述一生所蒙受的天主恩泽,从而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世人一般都注重其第一种意义,将其视为奥古斯丁的自传和个人忏悔,“忏悔录”遂成为“自传”的别名。奥古斯丁的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即纯粹神学和从属于神学的哲学,前者是关于创世主上帝的论述,后者则讨论上帝创造万物、创造宇宙的问题。这两部分内容在《忏悔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罗素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对奥古斯丁评价甚高,认为奥古斯丁虽然并不专心致力于纯粹哲学,却很好地表述了它,并显示出了非常卓越的才能,《忏悔录》就是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以马克思理论为导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理论下的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本书从现代新儒家与杜威的共同关切中,提炼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为考察的纲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进化、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养、生命理想等关键问题。本书在研究现代新儒学与杜威实用主义的互动关系中,提出“实用主义的儒化”命题。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百年历史(全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百年历史(全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百年历史》在更详细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研究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和演化作了系统研究和叙述。其中不乏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独到见解,能有效填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些空白。该项目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历史,以史为鉴,能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该项目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深远重大的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第十道命符

    第十道命符

    相传收集到十道命符就能够飞仙,但是在修炼界已经很多年没人能够修仙成功,男主在修炼的过程中又遇到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爱人,又陷入了一段复杂的爱恋之中。更陷入了修炼界的勾心斗角之中!
  • 你我的诗歌

    你我的诗歌

    与诸君共享,非凡非仙非神,日常慢述而已。
  • 大家小书:给少男少女

    大家小书:给少男少女

    《给少男少女》中所收的文章是1944年李霁野到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前后为同学做的六次演讲,被誉为是“亲切坦白的教育”,围绕读书与生活,爱的艺术,大自然的乐趣等话题娓娓道来,对年轻人的身心教育有独到的见解,开启心智,启发智慧,并对生活自然抱有温暖热爱之心,作者知识渊博,人生体验丰富,思路流畅活泼,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 侑大人,恐怖如斯

    侑大人,恐怖如斯

    【女强玄幻文,1V1,双处】带着小卖铺系统来到异世,本想安安静静的发大财。奈何异世太凶猛,修炼很残酷,各种奇葩的物种层出不穷。那就变身血族、买上装备,还不是强者无敌世界任我行!那谁?即便你从胖子变成绝世大美男我也不会心动的!自由排第一,钱财排第二,爱情是什么?!某女被按住不动,一脸通红,心跳个不停。他银色的长发里藏满月光,宛如神明的面容近在眼前,就在叶侑终于尝到了梦寐以求的血液之时,死掉的心脏重新开始跳动。
  • 靖海号历险记

    靖海号历险记

    林远志,一名靖海号上的翻译官,被龙族选为龙使,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龙族与其他种族的纷争。很好,这个任务很牛逼。等等,其他种族,难道这个世界不只是有人类和龙族吗!这还是我认识的世界吗!
  • 富兰克林自传

    富兰克林自传

    在这部自传中,富兰克林以与儿子拉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讲述着自己朴素的人生智慧和成就非凡的一生。从十岁辍学的贫困杂货店主之子到早期美国精神领袖,作者事无巨细地告诉我们他是如何成功地成为集作家、科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全才”的。此外,该书还是了解美国早期历史和清教徒精神的理想之窗。
  • 环保大师

    环保大师

    林寒,一个年轻的护林员,偶然间获得了与地球意志沟通的能力。从此,他受雇于地球,作为地球意志的唯一代理人,为了全世界的环保大业而不懈奋斗。他可以提供最精确的天气预报、天灾预警;他可以解决最复杂的生态问题、物种入侵;他知道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宝藏地点;他对全球的矿产分布了如指掌......我是林寒,我为地球代言。——————书友群:150872241
  • 乱浮世

    乱浮世

    总是做同一个梦的少女,把自己困于计划中的女孩,和宫女交换命运的公主……林顾云走过万千浮世,给一个又一个人完成执念。乱梦一场,醒来,林顾云回到那里,那人白衣墨发,身姿绰然,笑着对她说:“阿顾,对不起,但是不后悔。”她走过了太多地方了,看过太多太多了,似乎也懂得了。那些属于她的她也拿回来了不是吗?她笑,眼角那颗小痣越发的黑,幽幽抹抹的似乎勾出一抹红色。他也笑,他的阿顾啊,大抵是这世上最善良的姑娘了。
  • 契约殿下的完美心计

    契约殿下的完美心计

    即使失去一切,我也一定要守护他!女巫承诺守护即是签下契约,灵界王子殿下的守护女巫居然爱上血族少主,为了挽回真爱,契约殿下设下最完美的爱情心计。跨越时间的相守契约,异族之间的禁忌之恋,谁说命运无法反抗?神秘的灵界王子,冷峻的血族少主,完美搭配出最炫目的爱情魔幻大餐!异族禁忌之恋,早已被遗忘的相守契约,阻挠着她追求真爱的权利。当九九天劫,灭世预言来临时,两个完美的少年冰释前嫌,手持刀刃,为她改写末日之夜。待到风清月朗,真爱抉择之时,她将执起谁之手,找回属于她的那一份圆满的爱?
  •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