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心态是让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力量。知识改变世界,知识改变人生,学会积累知识,才不会在需要时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心态,同时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社会的进步,让我们的知识始终处在快速更新换代的状态下,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坚持学习的心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感受社会的变化,不被社会所淘汰。
第一节 知识的力量胜过一切
求知的心是最有生命力的,只有抱定这样的一种心态,奔向成功,路上才会多出几道耀眼的风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辛勤劳作的汗水,才会换取成功的奖状与欢乐。
范缜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跟母亲过着穷苦的生活。他自幼聪明过人,很小就开始在家自学了。
有一年,范缜对母亲说:“我想外出求学,去见见世面,听说沛郡相县的刘先生,人品和学问都很好,我想到他那里读几年书,行吗?”母亲答应了。范缜流泪拜别了母亲,穿着布衣草鞋,徒步走了三十多天,行程千余里,来到刘先生家。
当时,刘先生招收了几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都是达官贵人子弟,他们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坐着漂亮的马车,还有书童陪伴,佣人伺候,这些子弟看着范缜身上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草鞋,吃的是粗茶淡饭,就经常在一块叽叽喳喳地说:“瞧他那个乡巴佬样儿,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连个车也没有,穷光蛋。”而范缜却假装没看见,也没听见,他深知,学好了,比吃好穿好更重要。经过几次交谈,刘先生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学生。有一次,一位朋友问刘先生:“你的学生中,谁最有出息呀?”“范缜!”刘先生毫不犹豫地答道,“他吃得俭省,穿得寒碜,可将来量有出息的一定就是他。”
从每个可能的地方汲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博的惟一方法。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人胸襟广阔,思维活跃,不至于流入狭隘、鄙陋的行列,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
有一位青年,每天独自悲叹自己家境贫寒,不能远出家门拜访名师,由于没有名师的指点,所以也就无所成就,一位老人问他:“我是一个平凡的老人,我所知道的你都懂吗?”这名青年于是向老人请教。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全告诉了他,青年要拜老人为师,老人却说:“我所知道的,都告诉了你,假如你将每个人一生所得的知识都学会,不比从名师那里学到的更多吗?”于是青年经常向身边的人,甚至过路人请教,果然大有进展,终于有所成就。
一些不曾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人,往往很看重大学教育,总认为他们遭受了一场不可补救的损失,认为即使日后再怎样自修自习,也还是没有用处,无济于事。
但就事实而论,世上的一些成大事的人物中,有不少就是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有的甚至连学校的大门都没有跨进过。
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从小就是个“机器迷”,当人们只是把汽车当作一种“玩物”,对汽车的实用前途持怀疑态度时,他却坚持认为汽车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他全力以赴地制造出了两种新型赛车,以绝对优势超过了所有的对手,既获得了发展事业的资金,又扩大了影响力,随后,他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生产“最简洁”、“最耐用”的小汽车,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福特因此成了百万富翁,但福特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汽车,并首创“机械代装配系统”,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到20世纪30年代韧,福特的资产已经以亿计算了。
与此相反,也有的人盲目地崇拜书本,认为凡是书上所讲的都是正确的,而不看重现实,脱离了实际,成了一个地道的书呆子。对于这样的人,倒还不如不去读书。
要养成每天给大脑充电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知识面自然会拓展许多,自己的内在修养自然也就会提高。对于现代人来说,给大脑充电,扩大知识面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你完全可以试试下面这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每天看报纸;
订阅一些可以扩大知识面的杂志;
郊游或散步;
养花种草;
观察野生动物;
参加有趣的主题讲座;
看科学、探索方面的电视节目;
听新闻;
研究菜谱:
写故事、做诗或编写歌曲、歌词;
玩有挑战性的棋盘游戏;
参加辩论;
观看芭蕾舞、歌剧或话剧演出;
学习演奏一种乐器;
与朋友进行积极的谈话;
心理测试。
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期,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校,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的事物、所得到的经验,都是人生大学中的“教师”。永远不要放弃学习的信念。无论一个人平时有多么忙碌,但还是有许多的光阴是被虚度或浪费掉的,而这些光阴假如可以善加利用,就一定能产生巨大的益处,储备大量的知识。
一个人进行储蓄就会致富,而一个人能求知就能越来越有知识。多储存一分知识,生命就多一分光彩,这种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步,日积月累,必定可以使你大有成就,可以使你变得更为充实,更为丰满,使你能更自如地应对人生。
第二节 不要停下求知的脚步
我们应相信,现实是以人为主导的,各类知识的创造者都是人,别人可以创造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创造。但是,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谁最先领悟和解释了这些知识,谁就领导了时代潮流,谁也就理所当然地走在成功者的前列。
徐世鼎是一个为读书而不断拼搏的山村孩子,在父母离异后,他跟随了以打猎为生的父亲。当他考上中学,并向父亲表示想继续上学时,冷漠的父亲拒绝了他。为了上学他向父亲跪下了,但父亲不为所动。于是,他便向自己的大姐借钱,大姐只有10元钱,而学费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哥没有钱只能陪他一起到学校,苦苦哀求学校暂时欠着。最终学校同意了。但在以后的日子里,父亲还是常常逼他退学。
为了不让父亲嫌弃自己,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做了家里所有的活。但是,这并未能使他的父亲感动。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校再一次催交学费,父亲照样分文不给。无奈之下,他决定和父亲分家。在生产队支持下,一亩三分田,一间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两袋稻谷就成了他的全部家产。这一年他才13岁,看着这一切他心如刀绞般疼痛。
读书,一切只为读书,亲情割断,父子分离,生活自理。农闲时,他每天5点钟起床做家务。做完家务,6点赶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再到田里去做活。农忙季节,他请假在家打谷施肥,假期里,他外出打工——扛木头、拉竹子、运砖。虽然劳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还是会就着一盏油灯翻开课本。
靠着自己一双手,在乡里他是一名合格的纳税人,每年依法向国家上缴公粮和农业税;在学校,他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生活的艰辛,让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体会得尤为深刻。
三年的中学生活,尽管他节衣缩食,还是欠下学校近400元学费。初中就要毕业了,学校说不交齐欠款,就不发毕业证。没有办法,他只有四处借债。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市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可是学校报名通知书上写着的150元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了。他只好扛起行装,来到了离家50里的一个山区水电站工地,去做了最廉价的小工。
但是,干活卖力的他只要有一点空闲,就抓紧自学高一课程。终于有一天,同学和老师来工地上找到他,学校免了他的学费,同学们也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
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全班第三,当年年底他被市里评为“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优秀共青团员”。正是凭着刻苦学习的精神,他勇往直前,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敏而好学在这里已不仅仅是—种习惯,已经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真正求知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可以使每一个人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上班以后,我们很难去读一些很严肃的书了,而这些却正是我们严重缺乏的。如今,被我们有些人工作以后弃之一旁的《论语》却成了日本企业家必修的一门课,多读书才能看得更远,有了长远的目光,我们才能更坚定自己前进的脚步。
有些人总是为不能读书找借口,但仔细推敲,这些借口都无法构成合情合理的理由。在一天的时间中,我们浪费了太多,也许我们不自知,但若仔细算一下,就值得我们重视了。如果将这些时间用在学习知识上,相信,我们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智慧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知识就是力量。你可以利用十分钟时间读—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点功夫,这些可以助你在事业上得以长进。
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等于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屋。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曾经说:“各界的人,如商业界或产业界的人都曾告诉我: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就是那些有选择书本的能力及善用书本的人。而这种选择书本与善用书本的能力的最初养成,最好是在家庭中——具备着各种书籍的家庭中。”
家庭是—个人接受最主要的生活训练的地方。在家庭中,我们养成习惯,形成志趣,而这些习惯、志趣,将影响我们的一生。
有不少青年男女,有志在学问上求上进,而最终受阻于家庭中恶劣环境。例如晚餐之后,全家都谈笑喧哗,无休止的争吵,遂无法自修,无心读书,充其量也只是看些低级趣味的小说。而家庭成员中要认真读书的倒反而要受嘲笑,仿佛是欲使其同流合污。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路特曾说:“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你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也说过:“只要每天晚上在临睡前给我15分钟,我保证你一年之后便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你可别再找借口了!从现在开始,激起求知的欲望,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徜徉。
第三节 可以平凡,不能平庸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学习要有一种好学的精神,一个人不仅仅要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还要懂得如何学习。不懂就要问,勤奋勤学才能多获取知识。问的多,也就学的多。所谓“厚积而薄发,积少成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习不比别的,马虎不得,也糊涂不得。只有好学且不断思考的人,才能成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学问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的精神。
成大事者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所以,他们无时无刻地不在获取着新的知识。知识对他们而言,是实施下一步计划的前提,有了知识做先锋,计划也会顺利实现并完成。
学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也是一个性格磨炼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古人将学习比作“书耕”,把写作比作“笔耕”,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会有丰硕收获的。同时,古人还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告诫读书人,求学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种好学的精力和精神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有的人从平凡到平庸,有的人从平凡到卓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造成了做人的差别。这种差别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弥补的。
战国时期的苏秦因学问尚浅,外出游说狼狈而归,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发愤学习,悬梁刺股以自励,终于身挂六国相印。合纵以抗秦;屋梁悬发的孙敬,聚萤照读,映雪苦学的孙康和带经耕耘的倪宽等,都因好学精神受到后人赞扬。
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具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而这种好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则是潜心治学,发奋著书。
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上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这些都和敏而好学分不开,他们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我国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被尊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贤哲。他的学说和理论都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好学精神得来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鲁国。《史记》称“孔子贫且贱”,他年轻时做过送葬的吹鼓手和几任小官,大部分时间是在惶惶若“丧家犬”般的四处流浪中度过。孔子讲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便孜孜不倦,最终成为一代名师,创出影响世人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对于个人来说,虽然“生死”、“富贵”等由“天命”决定,但靠自己努力则可以得到道德修养、学问和才能。孔子说:不去修养道德,不去讲求学问,听到仁义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孔子认为,学问和才能只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
有一次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听说过六种德行的缺点吗?”
子路说:“没有。孔子说:“爱好仁德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就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爱好直率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孔子并不把自己看成圣人,而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说:“我不是一生下来便知道的,只不过是勤于求学而已。”从这一句话就可看出孔于是非常重视个人努力的。
他指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应是老老实实,不懂就是不懂,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学习,并且不要有“过而不改,是谓过”的态度。因此,孔子的知识在当时非常丰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跟他学习,声名十分显赫。
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他也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些美谈了。知识才是一切,有了知识我们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别人创造不出的奇迹。我们可以做个平凡的人,但不能甘于平庸,用知识武装自己,才有力量走到最后,成为平凡人中卓越的存在。
第四节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如果我们停止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还会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我们应该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规划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的生存下去。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的很多知识。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会涨破脑袋。
殊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10年后其原本所学的知识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的选择。
美国人认为: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学习不光是学问家的事情。无论从事哪一种事业,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扩大视野,获取知识,得到智慧,把工作做得更好。
大凡杰出的人,都是终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识的人。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即使再忙再苦再累,他们也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学习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又是他们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在他们看来,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学习也应该是没有止境的,学习使他们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永远年轻,也使他们的事业日新月异。
纽约市戴尔·卡耐基学院的一位学员名叫埃德·格林,他是一位十分杰出的推销员。他的年收入能超过7 5万美元,相当于在今天经济条件下的12万美元。格林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有一次我的爸爸带我参观了我们家的菜园。爸爸可以说是当时那个地区最好的园丁,他在园子里辛勤耕作,热爱它,并且以自己的成果为荣。当我们参观完之后,爸爸问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而我当时只能看出来爸爸显然在这个园子里下了番工夫。对这个回答爸爸有些沉不住气了,他对我说:儿子,我希望你能够观察到当这些蔬菜还绿着时,它们还在生长;而一旦它们成熟了,就会开始腐烂。”
埃德说:“我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我来学院上这门课是因为我认为自己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坦白地说,我确实从其中一节课中学会了一些东西,那使我完成了一笔生意并得到了上万美元,而我曾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试图做成它。我所得到的这笔钱能够付清我这一生接受促销培训的所有花费。”
在人生的这场戏中,我们应当保持生活的热情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吸取能够使自己继续成长的东西来充实你的头脑。彼得·扎克这样阐述这个观点:“知识需要提高和挑战才能不断增长,否则它将会消亡。”
“博学之,笃行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以执着的精神学习知识,充实头脑,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第五节 善于学习不断进取
成功者和失败者在人生中最主要的差别就是:成功者始终都在用一种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以最乐观的态度去思考,用思考和学习的经验去控制和支配自己的人生。而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并不把过去的失败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而是消极地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因此,不善于学习的人是不会成为成功者的。
有人总是说,不成功都是上天不给机会,环境没给造就良好的条件。很多人在这些理由下就不再去学习,而是得过且过,在满足现状中浪费着时光。
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人生道路怎样走,自己有着决定权,如何把握,那就看你在生活中的学习态度了。学习——这个概念应该是广义的,不是狭义地指在学校到课堂照本宣科地学习,也不是办培训教员找模范的示范性这样教条主义的学习。
学习机会是广泛的,包括你在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有可学的东西。要从生活中学到东西,就要具备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理悟性。俗话说:“水满则溢。”以—种空杯归零的态度,你还能有什么学不到的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你想学,在乞丐那里都有值得你学的东西,不想学的话,即使在哲人面前,你也会有副不可一世的傲气。因此,学习的过程,应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求学过程。
所以,人永远不要有自满的情绪,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你今天觉得很实用的学问在明天一觉醒来时可能就被淘汰了,在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过程里,任何自满情绪都是导致失败的不良因素,必须戒除这种不良心态,营造一种永远渴求新知识的积极学习心态,才是正确的态度。
李嘉诚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记读书的人。他的思维不是求学问,而是抢学问。李嘉诚12岁来香港即负起赚钱养家的重任,但他上进心极强,工余时同事打麻将玩乐,他就捧着书埋头苦读,天天如此,一本《辞海》都被他翻烂了。如今,李嘉诚已经71岁了,仍旧爱书如命。他最爱科技、经济、哲学、历史方面的书,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现在资讯科技的发展如日中天,他也跟着天天更新知识。他形容自己不是求学问,而是抢学问。
李嘉诚从不看小说,也不看娱乐新闻,从不睡午觉,挤出来的时间,他用来吸收最新的知识。每天早上8时30分,他的下属就会把当天有关他的业务的剪报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他的哲学是:不但要跟随社会进步,还要比社会跑得快一点。从他跳出塑胶花厂到发展地产,再搞电讯、港口、网络、投资等都可见一斑。李嘉诚说:“我要建立的不仅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企业,而且是让外国人也看得起的企业。”
苦读英文使李嘉诚与其他早期从内地来香港的企业家有所不同。早在他办塑胶厂时,他已订阅英文塑胶杂志,了解世界最新的塑胶行业动态,当年,懂英文的华人在香港社会是“稀有动物”。懂得英文,使他可以直接飞往欧美,参加各种展销会,直接谈生意,使他可以与外籍投资顾问杜辉廉及汇丰银行的大班们打交道。后来,他还收购了“和黄”,成了洋人的老板。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的李嘉诚是怎样学英文的呢?原来,他早年专门聘请了一个私人教师每天早上7点半上课。他上完课又马不停蹄地赶去上班,天天如此。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在为自己的成功拼搏,谁都想站在成功的颠峰上风光一下。但很多的实例说明,成功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习。而这条路的确挤得很。在这条路上,没有以文化知识、实践知识、修养素质以及各种自我条件组合的能力和基本功的话,就很容易在路窄的时候被人挤下去,在这条路上,人们都行迹匆匆,有很多人就是在稍一回首品味成就的时候被别人超越的。因此,有位成功人士的话很值得借鉴“成功的路上,没有止境,但永远存在险境。”
在成功路上,没有满足,永远都存在不足,要想立足,就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也是不被社会所淘汰的一个秘诀。
第六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每一个成大事者都喜欢读书。对他们而言,书籍就是他们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营养品,有了它,才有向前走的勇气和力量。莎士比亚也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个形像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无知是最可怕的,不读书的人若想成功,肯定会迂回不前,磕磕碰磋。因为他们不善于思考总结,靠的只是硬打、硬撞,即使取得很小的一点成绩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而那些读书的人,善于总结经验,从不断变化的现实中预测未来,未雨绸缪,从而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读书、学习确实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毅力,想要完成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明末的文人谈迁,为了弥补堂堂大明无一部传世编年史的缺憾,他花了26年时间编撰并六易其稿,终于编成了一部104卷,500万字的《国榷》。但不幸的是,编成的书稿却被窃贼盗走了,受如此打击的谈迁此时已经55岁,然而他却矢志不渝,凭其记忆从头做起,终于在60多岁时再次完成了这部巨著。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早年就立下了“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宏愿,为编纂《金石录》,他节衣缩食,终于完成了我国有关金石学方面的巨著。清初的王夫之,隐居湘西深居洞穴,勤奋著述四十载,著书324卷,对我国的传统哲学进行了总结,使我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了发展。不仅如此,在天文、历史、数学方面他亦成为一代学术大师。
同样,明人罗钦也固有着‘潜心格物致知之学”,“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塘市”的学术之风。清人洪亮吉十年“寒暑不辍”成就了《春秋左传诂》20卷。
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可以用十分钟的时间来读一些书籍,也可以在自修上下一点功夫,这样做都可以助我们在事业上得到一定的进步。
求知使我们富有,知识会使每个人多—分成功的机会。不懈地努力,不断地进步,日积月累就会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有的人或许认为利用闲暇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因而不想在闲暇时间读书。这无疑会使一个人的进取精神受到阻碍,就像一个人想成为富翁却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富,所以——有钱便尽数挥霍,不屑储蓄。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你必须以充足的学识作为甲胄。这一切只有学习知识方可达到。
我们大多数人的缺点是总希望在顷刻之间办成一件大事,但事实不是这样。成绩是靠慢慢积累的,因此你应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从而逐渐扩大知识范围。只有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力量才会越来越大。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现在开始立下志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身上的能量。
从古至今,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知识做铺垫,他们在求知当中,有着不怕苦的精神,用知识指导实践,最终获得成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每个人成功的机会都将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