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的大小和话题涉及问题的多少,也就是话题所规定的演讲内容的容量应该与演讲时间的长短相适应。演讲通常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在规定的时间里,要把问题讲深讲透,就必须将话题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如果话题太大,涉及的问题太多,虽面面俱到,却难免蜻蜓点水。
因为,演讲都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所谓“特定的时空环境”,一般指的是演讲者和听众都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如“街头演讲”,演讲者与听众同时处在街头;“法庭论辩演讲”,演讲者与听众同时处在法庭的氛围之中。一般来说,演讲活动要有相应的场合、一定的听众、适当的布置、适合的讲台、良好的音响效果和一定的时限。一定的时空环境反作用于演讲,制约着演讲的内容、语言和表情动作等等。在科学飞跃发展的今天,时空观念发生了变化,时间在缩短,空间在奇迹般地扩大。广播、电视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同时也缩短了时间差距,运用广播、电视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演讲者和听众组合起来,使传统的演讲方式出现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广播电视演讲从表面上看,听众、观众似乎并未直接与演讲者处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环境中,但从根本上讲,在设置着麦克风和摄影机的演播室内演讲,仍是处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演讲者仍然必须有强烈的现场感,宛若置身于听众之中,也要考虑听众对演讲的情绪反应和评价,尽管各种反应和评价不一定立即在现场流露出来。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演讲者都无法逃脱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对他的制约,离开了这些,演讲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
正是如此,演讲前必须有所准备,必须考虑好演讲的场所和演讲的时间,在有限的场所和时间内高效发挥自己所要演讲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准备一次内容详实的公开演讲与准备涂料粉刷外墙那样的机械行为不同。这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你努力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些以前不曾存在的事物,而且只有你才能赋予它独具特色的形式。这样看来,演说的准备工作跟绘画或写短篇小说非常类似。为了实现这种创造性,你必须合理地安排时间。
演讲很少能够被推迟,重新安排时间,然而通常是你必须压缩自己的计划。也许你不得不对两三个人进行电话采访,而原先的计划是亲自采访八位相关人士。也许你不得不利用就地获取的统计数据,而等不及从华盛顿寄出的邮件到达。也许你不得不用手写的透明幻灯片代替需要花几周时间加工的专门胶片。你必须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能够按时做好准备的时间表,这点至关重要。否则最后你很可能难以获得成功。
所谓空间,就是指进行演说的场所范围、演讲者所在之处以及与听众间的距离等等。演说者所在之处以位居听众注意力容易汇集的地方最为理想。例如开会的时候,主席多半位居会议桌的上方,因为该处正是最容易汇集出席者注意力的地方。反之,如果主席位居会议桌之两侧,则会议的进行情况会变得如何呢?恐怕会使出席者注意力散漫了,且有会议冗长不休的感觉?
因此,让自己位居听众注意力容易汇集之处,不但能够提升听众对于演讲的关注,甚至具有增强演说者信赖度权威感的效果。
这就是说,无论你演讲什么样的话题,都要根据场所和时间,因地适宜地发挥话题。怎样发挥话题呢?
1.根据演讲活动的性质与目的来发挥话题
谈到话题,就是演讲的中心话题。演讲稿的撰写必须在一个有社会或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或学术意义的特定问题中展开,否则,将是无的放矢。演讲者总是根据演讲的性质、目的来确定选题的。若被邀请作学术演讲,就应该介绍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自己掌握的最新的学术信息,这样的话题才最具学术性。如果是在思想教育性的演讲活动上作演讲,就应该针对现实中最新鲜的现象和听众最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就连竞选演说和就职演说,也要能把握住听众的理想和愿望来选题。
2.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发挥话题
材料是演讲稿的血肉,所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演讲稿的写作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围绕主题筛选材料。主题是演讲稿的思想观点,是演讲的宗旨所在。材料是主题形成的基础,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演讲稿的思想观点必须靠材料来支撑,材料必须能充分地表现主题,有力地支持主题。所以,凡是能充分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材料就应选用,否则就舍弃,要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另外,还要选择那些新颖的、典型的、真实的材料,使主题表现得更深刻、更有力。
其次,材料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听众的情况。听众的政治素质、社会地位、文化教养,以及心理需求等,都对演讲有制约作用。因而,选用的材料要尽量贴近听众的生活,这样,不仅容易使他们心领神会,而且听起来也会饶有兴味。一般而言,对青少年的演讲应形象有趣,寓理于事,举例要尽量选择他们所崇拜的人和有轰动效应的事;对工人、农民的演讲,要生动风趣、通俗浅显,尽可能列举他们周围的人和发生在他们中间的事作例子。而对知识分子的演讲,使用材料则必须讲究文化层次。
入题、破题和点题
凡是演讲情况皆由三个要素构成:演讲者,演讲词(内容)以及听众。这就是说,惟有演讲者使自己的演讲与活生生的听众关联之后,演讲的情况才真正形成。
我们选定一个演讲题目之后,首先应当考虑的,便是这个题目如何进行结构?如何尽快将自己对题目的兴趣引发出听众同样的兴趣?如何以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听众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何以自己对题目的精深理解去启迪听众随着这思路一道共鸣和思索?这些,都关乎演讲的成败,也都同“解题”的方式——入题、破题和点题——紧密相关。“立文之道,唯字与义”,演讲也同样如此,抓住了与入、破、点题相关的“字与义”,也就抓住了解题的“牛鼻子”,从而取得理想的演讲效果。
一、辞明而义见
入题要快而曲毫无疑义,欲使听众尽早进入自己规定的主题,就必须重视入题的速度和方式两方面的安排。既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这就是“快”;又要有逻辑上的悬念、起伏和跌宕,以收到“文似看山不喜平”之效。欲达到这样的效果,概括地说,应注意灵活地运用如下几种主要方式。
一是开门见山,以期迅速将听众带入规定情境和思路中去。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起初草稿上是从马克思夫人的逝世说起,进而才进入自己的题目。在客观和冷静的叙述中,难于将听众迅速地引领入规定情景。因此,恩格斯对此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在后来的定稿中,他采用单刀直入的入题方法,直接讲马克思“停止了思想”、“永远睡着了”,这样就迅速将听众引入到沉痛和肃然的既定情境之中,比原稿那种缓慢的节奏强多了。
二是讲究悬念和曲折,以引起听众的关注。前面我们强调入题要快,并不是说所有入题都以“开门见山”这样“直”的方式为佳。其实,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求一定的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讲求一点逻辑悬念,方才有利于入题的引人入胜。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妨多用一点言辞,以悬念抓住听众心理,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有一篇叫做《人呵,认识你自己》的演讲,主讲人给自己划定的题目是“人与社会和自身的关系”;可是一开始,演讲者并不直接挑明这个题目,而是先援引恩格斯的话,讲了个“司芬克斯之谜”的引子:“大自然──司芬克斯向每个人和每个时代提出了问题……”;继而话锋一转,问道:“那么人类呢?人和人类社会有什么难题呢?”最后他自己答道:“人类面对着的有三大难题:人生、社会和人自身。”这就是“转折式入题”了,它使自己的入题显得有些跌宕,有些波澜甚至悬念,不平铺直叙,自然能引起听众的关注与兴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