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7300000004

第4章 近贤则聪,选择成功捷径——甄选法则

人生不能没有朋友。但是,一个人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学识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揭示了华夏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友之道的一个真谛:交友要有选择。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贤则聪,近愚则昏聩”。人际交往中,交友如果不是有所选择,或没有自己的标准,势必影响你的人脉环境和人脉质量。

擦亮眼睛多交益友

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撰有这样一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此联为其在江西做官时而写。上联说幸喜自己没有衰老,要趁耳聪目明时多交好朋友。下联感慨长年忙于俗务,可惜没有工夫读尽少年的好书。

确实如此,朋友是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世界上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正如有人所说的:“失去一个朋友,你便丧失了一部分生命。”这句话的另一面也是正确的:“如果你能抱全一个朋友,那么你的人生将更丰富,更有价值。”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庄子和惠子,伯牙和子期,管仲和鲍叔……这些都是历史上朋友的典范,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更是为人们所称颂。

但朋友也分益友与损友,益友要多交,损友则避之,历史上管宁和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就是一个范例。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告诫我们:“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匹夫不可不慎交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很重要的人生课题。

一个人的朋友如何,对自身的发展往往起很大的作用,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力量。所以古人才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

不过,人本身的品格、修养对交友起关键作用。古语:“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就是说,听到别人的批评就发怒,听到别人的赞誉就快乐,这样,损害我的朋友就会到来,对我有益的好朋友就会离我而去。而听到别人的赞誉就惊恐不安,听到别人的批评就感到欣慰,这样,正直的好朋友就会主动和我们亲近。

把给自己提出意见的朋友看成自己最好的朋友,这是需要度量和胸怀的,一般的人很难做到。古代大凡有道明君都是能够善待“直谅之士”的,比如李世民对待魏征。而亡国之君多数是只听歌功颂德,不能容忍直谏之士,比如夏桀和纣王。

益友既然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如此大的作用,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擦亮眼睛多交益友呢?一般来说,择益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1.志向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不同,人们对择友标准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积淀出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共识,却是超越阶级和时代的,永远值得人们在择友时进行借鉴。选择朋友要选择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者。共同的志向和情趣,是联系人与人交往的纽带。以志同道合者为友,对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想和价值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朋友间有了共同的追求和志向,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2.品德

选择朋友要选择品德高尚者。与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无形中会使自己的品格更加完美、情操更加高尚。正如孔子所说,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就像进入养育芝兰的花室,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这是与芝兰的性质变得相同了的缘故。与品德高尚人交朋友,一般不会受到朋友的损害和背叛,即使客观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也不会作出有伤友情的事情。而且,他们还往往会在你有困难时伸出自己无私援助的手。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历来受人推崇,也是人们愿意结交的对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却常常被人所鄙视,极少有人愿与之交往。

3.学识

选择朋友要选择有学识者。一个人如果能多结交几个有学问的人做朋友,对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将是十分有益的。而且,人生在世,学问是永远没止境的,就连学富五车的孔子都感叹:“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获取学问的途径有许多种,其中以有学问的人为朋友可以说是一条最直接最简捷的途径。其实,学问再大的人也有他不懂的东西,而学问相对较少的人也不是什么都不懂,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因此,我们在结交朋友时,既要主动地尽量选择有学问的人,但也不要对学问不如己者不闻不问。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人人都是结交比自己有学问的人为友,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谁也没有朋友。所以,择友不可求全责备,同时还要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朋友,获得好的人脉。这也是华夏传统文化中关于择友之道的真谛之所在。

怎样分辨益友和损友

良朋益友会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损友却会给你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引导你走上邪路。因此,怎样分辨和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早就帮我们给出了答案。

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直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它可以在你怯懦时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虚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贴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够得到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当你在一些问题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的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做出选择。

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孔夫子还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伲(ni),这是三种“损友”。他们又是三种什么人呢?

首先是友便辟,这种朋友指的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拍马溜须的人。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你的什么话他都会“太精彩了”;你做的任何事情,他都会说“太棒了”。她从来不会对你说个“不”字,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接着你的话茬,称赞你,夸奖你。这种人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从来不逆了你的心意。

“友便辟”与“友直”正好相反,这种人毫无正直诚心之意,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得利。孔夫子说,和种人交朋友,太有害啦。因为和这种人交朋友,你的虚荣心会时时得到满足,但是一个人好话听多了,被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晕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基本的自省能力,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所以说这种朋友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第二种叫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他们当着你的面孔,永远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背后则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控诉:我的这个朋友长得那么友善,言语那么温和,行为那么体贴,我把它当作最亲密的朋友,真心地帮助他,还和他掏心窝子,诉说自己内心的秘密。可是,他却背着我,利用我对他的信任,谋取自己的私利,还散布我的谣言,传扬我的隐私,败坏我的人格。当我当面质问他的时候,他还会矢口否认,装出一幅老好人、受委屈的样子。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心坦荡正好相反。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小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幅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他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高几倍。所以,你要是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是在考验我们的眼光,考验我们知人论世的能力。

第三种叫友便伲(ni)。便伲(ni),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这种人和前面讲的“多闻”有鲜明的区别,就是没有真才实学。便伲(ni)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中空空之人。

由此可知,《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但是,现实社会里的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样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仁”,后者叫“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

可见,我们要想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又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这种辨别能力十分重要,要在人际交往中慢慢领会和掌握。有了这两条,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就能赢得人脉的高质量。

朋友要分三、六、九等

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人是形形色色的,选择朋友不是一件容易事。“万两贡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的老话,是旧社会人们极言交友之难。但是,总不能因为难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吧?或者一强调交友的审慎,就认为这个也不可靠,那个也不信过呢?当然不是,人既然是社会的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与共、患难不移的朋友。也要善于和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交朋友。

朋友相交以“诚”,此乃至理,人人都懂,那为何又要分“等级”呢?分了等级,那不就不诚了吗?

其实将朋友分了等级,未必就是不诚。先听我讲一个故事:

古时有个地方绅士,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常向人夸耀,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年轻举人任某也是他的“朋友”之一。任某问他,朋友这么多,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要分等级。”

他对朋友分等级,作了如下的解释。他说,他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不会利用朋友,也不会欺骗朋友,但别人来和他交朋友却不一定都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利益、心存坏意的朋友也不少。

“对心存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绅士如是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呀!”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况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级”,计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朋友级”、“点头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

他就是根据这些等级决定和对方来往的密度,和自己心窗打开的程度。

“我在外做官时就是因为人人都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和心灵上的伤害,所以今天才会把朋友分等级。”他补充说。

在今天,把朋友分等级,听起来似乎现实无情,但听了那位绅土的话,我们会觉得分等级的确有其必要一一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人脉专家分析说,要把朋友分等级,其实不容易,因为人都有主观的好恶,因此有时会把一片赤心的人当成一肚子坏水的人,也会把凶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甚至在旁人点醒时还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非得到被“朋友”害了才大梦初醒。所以,要十分客观地将朋友分等级是十分难的,但面对复杂的人性,你非得自己把朋友分门别类对待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级的准备,交朋友就会比较冷静客观,可把伤害减到最低。

而我们大多数人认为,要把朋友分“等级”,对感情丰富的人可能比较难,因为这种人往往在对方尚未把你当朋友时,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级,在他看来会觉得有罪恶感。

不过,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学习,都有一个过程,慢慢培养这种习惯,等到了一定时候,自然热情冷却,不用人提醒,也会把朋友分等级了。我有一个文友,是个十足的性情中人,交友广泛,而且都是以诚相待,从无半点欺瞒。后来却一次又一次受到朋友的伤害,有一次竟差一点要跳楼自尽,因为伤害她的这个人,是她多年的闺阁密友——那种无话不谈的铁姐妹。她想不通啊!她之前坚决反对朋友要分三、六、九等之说,由于这件事发生后也就慢慢接受了这种观念。

至于要怎样将朋友分等级,可以像前述那位绅士那样细致,也可简单地分为“可深交级”和“不可深交级”。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维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

另外,也要根据对方的特性,调整和他们交往的方式。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记住,不管对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钱,一定要是个“好人”方可深交。也就是说,对方和你做朋友的动机必须纯正的。不过人常被对方的身份和背景所眩惑,结果把坏人当好人,这是很多人无法避免的错误。因此说对待择友和交友我们都要保持慎重。

当然,如果你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志,那么不必太急于把朋友分等级,因为你这时的朋友不会太多,还能维持感情的朋友应该不会太差。但当你有成就了,手上握有权和钱时,那时候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级不可了,因为这时的朋友很可能有不少是另有所图的,他们可能不是真心与你交友。所以说,为了人脉的纯洁,你还是将朋友分等级比较妥当一些。

通过时间来分辨朋友

乔·纳瓦罗(JoeNavarro)曾经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干员长达25年时间,是反间谍情报小组的身体语言行为分析专家,如今退休后成为美国知名的扑克牌教练。他赢得牌局的关键就是掌握70—30法则,即其中70%来自于阅人能力,赌博技巧仅占30%。去年年底他出版了《牌桌上的阅人术》(Read'Emand Reap)新书,借重他在担任探员期间测谎犯罪人士所练就的观察力,教导玩家如何透过眼神、肢体动作的观察,看透对方的心思,在牌桌上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这就是所谓的“阅人术”,也就是怎么看一个人。

看人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据说曾国藩从来人的走路方式和表情,就可判定这个人的性情。如果你也有这种功夫,那么就不会碰上心术不正的“坏人”了,不过那种看人的功夫需要高深的修行,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练就那种火眼金睛。可是我们每天都要和许多不同性情的人共事、交往、合作,对“看人”没有一点经验怎么行呢?

乔·纳瓦罗和曾国藩都是知人阅世的高手,我们普通人自然不能与之相比,我们也没有那种“火眼金睛”的本事。至于曾国藩相面看人是否准,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谈。不过你千万别把书上看来的那一套面相学搬到现实生活中使用,因为这会使你看错人,把好人当成坏人,或是把坏人看成好人。把好人看成坏人就已经错了,但把坏人看成好人,那事情就是错上加错了!

那么,我们普通人要如何看人呢?尤其是交往较多的朋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

所谓用“时间”来看朋友,就是指长期观察,而不在见面之初就对一个朋友的好坏下结论。因为太快下结论,会因你个人的好恶而发生偏差,影响你们的交往。另外,人为了生存和利益,大部分都会戴着假面具,和你见面时便把假面具戴上,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这些假面具有可能只为你而戴,而演的正是你喜欢的角色,如果你据此判断一个朋友的好坏,并进而决定和他交往的程度,那就有可能吃亏上当。用“时间”来看朋友,就是在初次见面后,不管你和他是“一见如故”或“话不投机”,都要保留一些空间,而且不掺杂主观好恶的感情因素,然后冷静地观察对方的作为。

一般来说,人再怎么隐藏本性,终究要露出真正面目,因为戴面具是有意识的行为,久了自己也会觉得累,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会将假面具拿下来,就像前台演员,一到后台便把面具拿下来那样。只要面具一拿下来,真性情就出现了。可是他绝对不会想到你在一旁冷静地观察他。这样,你就能真正看懂一个朋友了。

俗话说,时间可以证明一切。用“时间”来看朋友,包括你的同事、你的伙伴、你的最亲密的或最知心的人,一个个都会“现出原形”。你不必去揭下他的假面具,他自然自己会揭下来向你呈现真面目。

一般说来,用“时间”特别容易看出以下几种朋友中的“损友”:

——不诚恳的人。因为他不诚恳,所以会先热后冷,先密后疏,用“时间”来看,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说谎的人。这种人常常要不断用谎去圆前面所说的谎,而谎一说多说久了,就会露出首尾不能兼顾的破绽,而“时间”正是检验这些谎言的利器。

——言行不一的人。这种人说的和做的是两回事,但祭出“时间”法宝,便可发现他的言行不一。

事实上,用“时间”可以看出任何类型的人,包括小人和君子,因为这是让对方不自觉地“原形毕露”最为有效的方法。文学著作和电视剧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由于交友不慎,随之时间的推移,朋友的真面目终于渐渐显露,于是上演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悲欢离合之歌。

有人问,要多久的时间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性情呢?如果是好几年,这时间是长了些,但一个月又短了些。那么到底多长的时间才算“标准”?我认为,这没有一定的标准,完全因情况而异,也就是说,有人可能第二天就被你识破,有人两三年了却还“云深不知处”,让你摸不清楚。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千万别一头热,宁可后退几步,并给自己一些时间来观察,这样既保护了自己,又让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减少了“蛀网”的蛀虫。

不过,时间无涯而人生有涯,我们活在世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不可能把时间都用来去了解朋友,所以最好还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人,了解朋友。

通过“打听”来了解朋友

美好的友谊使我们不断地观照自己,矫正自己,使自己适应社会,所以亚里士多德把朋友视做“第二个自己”。但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却是因为误交了不好的朋友而导致事业失败,或家庭破裂,所以我们主张必须在交友前先全面了解朋友。

上一章我们谈到了通过时间了解朋友这个方法,然而,用“时间”来看朋友固然有其可靠之处,但有时也会缓不济急,比如你过几天就要决定和某个人合作,可是又不知其为人如何,用“时间”来长期观察,是绝对来不及的。那又怎么办呢?

碰到这种情形,有人完全凭直觉,认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关于直觉,有的人相当准确,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灵现象,很难去解释,许多专家都解释不清楚。不过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劝你少用“直觉”去看人,哪怕你过去的直觉经验是准确的——过去的经验准确并不代表以后每次也都很准确。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会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有可能你的直觉受到了干扰,在这种情况之下若还依赖直觉,那是很危险的。

所以,要了解朋友,还有另一个比较可靠的办法,那就是通过打听来熟悉朋友。

人总是要和其他人交往,同时本性也会暴露在不相干的第三者面前。也就是说,他不一定认识这第三者,可是第三者却知道他的存在,并且观察了他的思想和行为。人再怎么戴假面具,在没有舞台和对手的时候,这假面具总是要拿下来的,所以很多人就看到了他的真面目;而当他和别人交往、合作时,别人也会对他留下各种不同的印象。因此你可向不同的人打听,包括打听这个朋友的为人、做事和思想。当然,在打听中,每个人的答案肯定都会有出入,这是因为各人好恶有所不同的原因。你可以把这些打听来的信息汇聚在一起,找出交集最多的地方和稍多的地方,那么就大概可以了解这个人的真性情;而交集最多的地方,差不多也就是这个人性格的主要特色了——如果十个人中有九个说他“坏”,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如果十个人中有九个说他“好”,那么和你往来应该不会有大问题。

不过,打听时也要看对象,不能随便遇人就可以打听。向他的密友打听,你得到的当然都是好话;同他的“敌人”打听,你听到的当然坏话较多。所以我建议,最好能多问一些与之无利害关系的人,不一定是他的朋友、同事、同学、邻居,谁都可以问,重要的是,要把问到的综合起来看,不可光听某个人的话,避免以偏概全。

当然,打听也要讲技巧,你如果问得太白,会引起对方的戒心,不会告诉你真话,因此最好用聊天的方式,并且拐弯抹角地去套。这种技巧需要平时去磨炼,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打听一个想交往的朋友,究竟该打听哪些内容呢?我想,各方面都要了解,才能算得上真正地熟悉这个人的情况。

比如,你先可以看看对方交往的都是哪些人。因为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意思是什么样的人就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价值观相近,所以才合得来。一般情况下,性情耿介的就和投机取巧的人合不来,喜欢酒色财气的人也绝对不会跟自律甚严的人成为好友。观察一个朋友的交友情况,大概就知道这个朋友的性情了。

除了交友情况,也可以打听他在家里的情形,看他对待父母如何,对待兄弟姊妹如何,对待邻人又如何。如果你得到的是负面的答案,那么这个人你就必须小心,因为对待至亲都不好了,他怎么可能对你好呢?若对你好,绝对是另有所图。

如果这个朋友有了家室,那么也要看他如何对待妻子儿女,不好好对待妻子儿女,这种人也必须提防。如果是女性朋友,同样要看她对待先生孩子的态度,更要看她对待公公婆婆等长辈的态度,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因为缺乏孝敬心和爱心的女性,一般都对你的人脉不利,甚而给你带来麻烦。

总之,为了自己的人脉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交往时适当地当一当“包打听”未尝不可。

用“投其所好”观察朋友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贪钱的人也许很多,但一无所好的人肯定不多。这个“好”,对己是优点,是个性,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说,则是攻破你防线的突破口,是你致命的弱点。因此,金钱敲不开的“铁门”,投其所好者往往能乘隙而入。举凡字画、古懂、锦衣、玉食、轿车、猎枪、渔具、美色……只要好其一种,一旦被人“投中”,就会情不自禁地改变初衷,干出原本不愿干的事。

近日读到这样一则故事:王羲之书艺盖世,多少人重金求书不得,可他有一雅好:对白鹅情有独钟。一道士便蓄意养了一群,王羲之一见,果然不舍,道士便乘机提出早已盘算好的交换条件:替他写一卷《黄庭经》,便可笼鹅而归,王羲之满口答应,此即有名的“书成换白鹅”。

集邮界也流传着这么一桩趣闻:某公想调到一个待遇高的单位,但该单位编制已满,拒绝接收。此公四下打听,非得一个起关键作用的人物点头才可,可此人却“滴水不进”。送酒,回答:不喝。送烟,答曰:已戒。送红包,更是毫不客气地被挡回。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忽闻该人酷爱集邮,赶紧送两枚“猴票”,果然顺利调入。

王羲之何等人也,那个“关键人物‘何等人也,而他们却最终都被别人的“投其所好”所“投中”,可见投其所好这一招在人际交往中是何等有效。

观察朋友的窍门很多,也不是人人能懂,但有一则“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却很值得参考。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王子养了几只猴子,他训练它们跳舞,并给它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人脸的面具。当它们跳起舞来时,逼真精彩得像人在跳舞一样。有一天,王子让这些猴子跳舞,供朝臣们观赏,猴子的精彩演出获得满堂的掌声。可是其中有一位朝臣故意恶作剧,丢了一把坚果到舞台上去。这些猴子看见了坚果,纷纷揭掉面具,抢食坚果,结果一场精彩的猴舞就在朝臣的嘲笑中结束。

这一则寓言说明了猴子的本性并不因为学习舞蹈和戴上面具而改变,猴子就是猴子,看到坚果就原形毕露。

如果把人比成这故事中的猴子,人不是经常戴着假面具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吗?因此小人戴上面具,会让你误以为是君子;恶人戴上面具,会让你误以为是大善人;好色之徒戴上面具,会让你误以为是柳下惠。这种事是令人防不胜防的。

我们为人处世,虽然要求不害人,但防人之心却不能没有,目此识破假面具的功夫也就不能不修炼一些了。赢在人脉的白金法则告诉你一个观察朋友的好方法,那就是——投其所好。

猴子不改其好吃坚果的本性,因此看到了坚果,就忘了它开在舞娱人。人的表现虽然不会像猴子那么直接,但不管他怎么伪装,碰到他心仪的东西,他总会无意识的显示他的真面目。因为,好色的人平时道貌岸然,但一看到漂亮的女性就会两眼色迷迷,言行失态;好赌的人平时循规蹈矩,但一上牌桌就废寝忘食,欲罢不能。不是他们不知道显露这种本性不好,而是一看到所好之事或所好之物就忍不住要掀掉假面具——就像那群猴子。

在实际运用上,你可以主动地“投其所好”,倒不是先了解其‘所好”再“投之”,而是在刻意安排的情境中去了解其所好。譬如说,如果你想了解某个朋友的喜恶性,可主动安排,若某人真的有某方面的喜好,假面具至少要掀掉一半,甚至忘形到忘了他是谁,赤裸裸地露出真面目。而你便可以从其表现来推断他其他方面的性格,作为与他来往的参考。有些商人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掌握他的客户的。

如果你没有能力安排各种情境,那么也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趁便观察其所好。这种观察比刻意安排的更为深刻有效,因为你观察的对象没有防备,真面目会显现得相当的彻底。

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面容娇美的女青年在马路上走时,突然发现后面有一个“摩登”男青年在其后紧追不舍,怎么办呢?她忽然有了主意。她回过头来对这个男青年说:“你为什么老跟着我?”“摩登”男青年说:“您太美了,真让人着迷,让我们交个朋友吧!”姑娘嫣然一笑,说:“谢谢您的夸奖,在我后面走的姑娘是我妹妹,她比我更美。”“真的吗?”“摩登”男青年非常高兴,马上回过头去,但却不见姑娘的身影。他知道上当了,又去追赶那位漂亮姑娘,质问她为什么骗人。这位女青年说:“不,是你骗了我,如果你真心爱我,那么为什么去追另一个女人,经不起考验,还想跟我交朋友,请你走开!”“摩登”男青年被说得面红耳赤,讪讪地溜走了。

这位女青年之所以能制服“摩登”男青年,就是顺着对方贪图美色的心理,“投其所好”,设计诱之。对方不知是计,却去追更美的姑娘,这就使其丑恶的嘴脸暴露无遗。

由此可知,用“投其所好”来看朋友虽然不一定能看出他是君子或小人,但却可以看出人品,而人品会影响他的行事、判断和价值观,甚至影响他为善或为恶的抉择。无论是交朋友,找合作伙伴或共事,这都是一项重要的参考。

多交“诤友”和“畏友”

人的一生受到朋友的影响相当大,很多人因朋友而成功,也有很多人因朋友而失败,甚至因朋友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怕因朋友而失败,那不交朋友总可以吧?恐怕没那么容易,因为没有朋友,寂寞的人生之路很难走,可况你闭紧心扉,还是会有人来用力敲哩。当有人来敲你的心扉时,你应或不应?应的话,可能那是个坏朋友,不应的话,可能失去一个好的朋友。

因此,你总是要面对“交朋友”这个课题的。交到好的朋友,这辈子就算不大富大贵,至少也不会走人歧路。而交到坏的朋友,不走人歧路不倒霉是很难的。

一样米养百样人。人有很多种类型,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包有很多种类型,有每天说好话给你听的,也有看到你不对就“修理”你的,此外还有热情如火的,冷漠如冰的,只看到利害关系的,另有目的的……这么多类型的朋友,好坏很难分辨,而当你发现他坏时,常常是来不及了。因此,平时的交往经验极为重要,特别是“诤友”和“畏友”要多多益善。

古人云:“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意思是说,一个人有能直言相谏的朋友,就会保持好名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喜欢与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人交朋友,只听顺耳话,容不得刺耳言,结果成了这些人搞不正之风的“近水楼台”,违法乱纪的“保护伞”。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吕岱,为人正直,爱才如命,经他推荐,出身贫寒的徐源做了官。徐源心直口快,颇有才华,然而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徐源并没有对吕岱唯命是从,经常对吕岱的错误当面指正。别人都说徐源不知好歹,吕岱却说:“徐源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是为了我好啊,这就是在报答我对他的知遇之恩,我之所以敬重他,原因也正在于此。”

我们在为徐源能遇上一个开明领导高兴的同时,更庆幸吕岱有一个诤友,否则,吕岱能否有这样的口碑就很难说了。朋友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朋友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不同的人交友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正直的人喜欢与心直口快的人交朋友,因为他可以从朋友那里听到真话;心术不正的人则喜欢与对自己有利的人交朋友,他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忠言逆耳,大凡对个人发展进步有益的话,往往是泼冷水、敲警钟的刺耳话,听了心里可能不太舒服,但这些话好比一把刷子,可以替你扫去思想上的污垢,使你的大脑保持清醒,不致被厚厚的灰尘遮掩住。

这种“诤友”,就是我们常常遇到的“修理”你的朋友。

现在这社会上做过事的人都会尽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而不说难听的话让人讨厌。说好听的话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场,只说好听的话,就失去做朋友的义务了;明知你有缺点而不说,这算是什么朋友?如果还进而“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居心了。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大可不必浪费时间来交往。但实际上的情形如何呢?很多人碰到光说好话的朋友便乐陶陶,不知是非了。相比起来,让你常常下不来台,对你光说难听的话的朋友就真实得多了。这种人绝对无求于你(不挨你骂,不失去你这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但他的出发点是为你好,这种朋友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一般父母碰到子女有什么不对,总是责之骂之,子女有什么“雄心壮志”,也总是想办法替他踩踩刹车,不让他脱缰而去。为的是什么?是为子女好,怕子女受到伤害,遭到失败。这是为人父母的至性,只有父母才会那么做。朋友的心情也是如此的,否则他为何要惹你讨厌?说些好听的话,你说不定还会请他吃饭喝酒呢。

会“修理”你的人可能正是你人生的导师。

“畏友”和“诤友”一样,都讲究“道义相砥,过失相规”。我认为,人生在世,“贼友”固不可交,“密友”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还是多交几个能相互勉励、相互劝诫的“诤友”和“畏友”。

拭想想,人在探索和奋进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此又往往是“旁观者清”。如能有几位“诤友”和“畏友”及时指出自己的失误和不足,给自己出出点子,对自己品格的完善和进步当是极为有益的。

时下,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交朋友时,往往注意“情”“义”,而不注意互相帮助,甚至明知朋友有过错也不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害了朋友。据报载:广东肇庆市一个叫王刚的罪犯,临刑前几个“铁哥们”去看他,他大声责骂:“你们不是我的朋友,如果是朋友,为什么不早点规劝我、阻止我。”

由此可见,人之交友,有“情”容易,有“畏”却难。而交不到几个“畏友”,常常会使自己深陷迷途而不知返,甚至糊里糊涂葬送在“哥儿们”的“情意”上。所以,大家在一生中要多交“诤友”,多交“畏友”,多交真正的好朋友。

找出你的“衣食父母”

衣食父母,并非一定是亲生父母。厂长说,工人是我们管理人员的衣食父母;官老爷说,人民群众是我们领导的衣食父母;商家说,消费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是广义的“衣食父母”,从细处说,或直白点说,那些让我们有碗饭吃的而且生活越过越好的人,那些让我们有事做的而且发挥了所有才能觉得大有前途的人,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一个平凡之人要想事业成功,有必要找出一位“衣食父母”来,这样才能让你少走弯路,或直接走上捷径。

我有一位在文艺界任职的朋友,他在学校时就和一位老师颇有交情。毕业后,他自动去当老师的助手,后来老师到一家国有企业服务,他则去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后,他去找他的老师,老师聘他为秘书。自此之后,老师调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老师的职位一天天高升,他的职位也跟着一天天高升。现在,老师已成为某省的文联主席,他也担任了该省的宣传部长。

另外,有一位从事美术设计的湖南老乡,他在一家杂志社工作时就跟定了他的总编辑,虽然杂志社后来解散了,但总编辑的活动力仍不时为这位美术编辑带来好处,让他在不上班的日子里仍有活可接。几年后,这位总编辑成立一家文化公司,这位美术编辑当然过去了。现在,他有了房子,有了车子……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寻找一位“衣食父母”的好处。说穿了,这种“衣食父母”实际上是你人生道路上的“师傅”。“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没有师傅,有时门很难进。当然,你也许不必靠这种方法来成功,但若自认本领不够高强,同时也有意减少挫折,不妨找个人来跟,跟久了自然能够出人头地,很多演艺界人士都是如此。

不过,要找到一位“衣食父母”来跟并不是短短数天能成的,这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你看上了某位可能是你的“衣食父母”,对方可不一定愿意提拔你、照顾你。你必须在和他共同或往来之间,让他了解你的能力、人格,也就是要他能够信赖你。这个过程可能是半年、一年,也有可能是二年、三年,而你不只需要表现,他也许会出难题考验你。

有一种状况是,你和你的“衣食父母”分开了,这时你要和他保持联系,如果他一时境遇不佳,你也应不时予以关心,否则你和你的关系就会中断,当他“复出”时,有好的机会也不一定会想到你。

怎么样的人才是你的“衣食父母”?以下几种你可参考:

——有背景的人。不过这种人平常就有很多愿效劳的人,你的表现他不一定看得上眼,除非他毫无理由地喜欢你。不过,背景不一定保证他一辈子风光,如果他能力不行,那么跟这种人好处不长远。

——已经功成名就的人。这种人和前者一样,除非你有特别的表现,否则你再怎么“跟”,他还是看不见你。

——有能力有潜力的人。人脉专家告诉你,要跟就跟这种人,这是“潜力股”,一时看不出有什么好处,但长时间下来必有收获。但有能力有潜力的人也不一定会飞黄腾达,人的际遇是很难说的,所以你要无怨无悔地跟。

从今天开始,好好在你的人脉中寻找一位“衣食父母”吧。只是你要记住的是:你要注意从利害的层次逐步提升到情感和道义的层次,这样关系才能长久。

同类推荐
  • 谈判要读心理学

    谈判要读心理学

    本书是心理学与你的生活系列第二辑,是为从事营销、管理及谈判工作的读者准备的心理学普及性读物,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市场营销与商务谈判的相关知识,为读者提供心理学视野中的营销策略方法及谈判谋略技巧。
  • 你的未来可以预示

    你的未来可以预示

    人们一生追求的或是开心、快乐、自由、幸福,又或是物质、权利、成功、金钱。但是,你拥有金钱和物质,就拥有快乐、自由、激情、轻松吗?
  • 领导即兴口才技巧

    领导即兴口才技巧

    本书共分为上篇基础理论与实战技巧、中篇应用篇、下篇案例欣赏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领导即席讲话概述、领导即席讲话语言分析、领导即席讲话的修炼等。
  • 成功做人智慧做事细节全集

    成功做人智慧做事细节全集

    懂得成功做人、智慧做事的人,其步履必然积极而阔大,其事业必然顺理而成章,其人生必然恢宏而壮丽。拥有成功做人的箴言,掌握智慧做事的方略,我们便能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赢得一个涵蕴厚重、丰富充沛的人生。
  • 我不是林黛玉

    我不是林黛玉

    那春花秋月似乎是一种虚无幻境,可还是有着不容忽视的美好;衔泥的燕子,不只穿梭在王谢堂前,还会步入寻常百姓家。我用我世俗的眼睛,我用我寻常的经历,依然可以在我的世界演绎我的坚强。我们的坚强,都属于我们自己的,就像我们的人生,只属于我们自己一样。我不是林黛玉,可这不妨碍我喜欢林黛玉,我依然崇尚那种高雅淡然的生活态度,我依然喜欢那种葬花吟花的诗情画意。只是,飞花散去,尘烟未了。结了尘缘,就在尘缘中果断地美丽下去。
热门推荐
  • 权谋,王妃拒不二嫁

    权谋,王妃拒不二嫁

    她曾为救他,三尺寒冰上跪足三天三夜。他曾为救她,大雨倾盆中独闯血洗法场。人人都说,他们是天下最恩爱的一对,其实不然。一朝穿越,她落身青楼,成为他人的榻上之欢。一场交易,她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富甲天下。他是人人敬而远之的鬼面王爷,身带残疾,却连当今皇上都畏他三分。他曾说:白鹭,他日本王定十里红妆,娶你为妻!转瞬,她一身大红喜袍,“君时戈,十里红妆相送,只求永不相见!”后来,他踏着金戈铁马而来,霸道独断:“白鹭,不论生死,你只能是我君时戈的女人。”她凄凉浅然淡笑,轻言,“君时戈,我们回不去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岭外代答

    岭外代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傲帝尊

    绝傲帝尊

    九万年前,魔、冥、妖、魔兽,为祸三界。九大帝皇,横空出世,斩魔杀妖,平祸乱。九万年后,林傲携圣帝气运,掌天地轮回,战万古之神离。一指可破苍穹、一念可毁日月、可灭神魔,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创造属于他的传奇!
  • 霍尔特人

    霍尔特人

    又名:血魔循环对于身份循环,索林从怀疑到相信,但如何能够摆脱。曾经的经历,现在的未知。
  • 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是作者基于长期的文学编辑实践,在与作家深入的交往交流中,创作的一本既有“文”也有“人”、既有“情”也有“识”、既有历史也有当下的散文集。书中的文章深情凝重,以绵密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作者在文学界的行走,也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文学的历史记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甜妻养成计

    重生甜妻养成计

    被渣爹继母哄走录取通知书,被新婚丈夫设计出污名,林清栀心底是恨的,然而她更恨懦弱无能的自己。重生1980,她捡起书本发誓活出一个人模样来,然而还没等她举起复仇之剑,当年的那群人渣俱在一个男人阴影下,畏缩成了渣儿。“林清栀,虐渣我上,有罪我扛,你喝茶看着就好!”
  • 有史以来最强异能

    有史以来最强异能

    没有废物的异能,只有不会使用异能的人!看着自己只有五十克力量、攻击距离还不能离开身体的念能,苏朋选择相信这句话。
  • 手臂录

    手臂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