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仅太湖大学堂的个人藏书就达三十余万册。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一无所长,一无是处”,称“我是个顽固的死读中国书的人,所以讲到经济、货币、金融,让大家注意自己的文化”,意即让大家多读有关自己的书。
这就是南怀瑾与众不同的智慧展现。
南怀瑾常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要了解现在,了解未来,必须读历史。大家研究经济,发展工商,希望能够回过来借用自己的历史经验,更要看清楚,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存在五千年,不是容易的事。
这就是南怀瑾经常给工商界人士推荐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典籍的重要原因。同时他还强调,我觉得我们国家,经济、财政,包括金融、银行,自己要研究研究,要建立自己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文化必须自信,文化必须为国家和人民发展提供话语权。因此,南怀瑾给工商业界朋友推荐过不少好书。其实南怀瑾不仅仅是推荐,更是一种南怀瑾式的文化解读,通过他的视角,我们就能够在这些典籍中找到属于中华的人生智慧和商业智慧。南怀瑾一生读书浩如烟海,给工商界推荐的书也很多,如《古今图书集成》、《汉书·食货志》等,我们不一一介绍,在此只能择要而述之。
第一节《大学》和《中庸》:修身处世的实典
彼得·圣吉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主席,著名管理学家。1990年,他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积极推动人们刻苦修炼,学习和掌握新的系统思维方法,在世界各地反响强烈,连续3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首,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20年来5本最有影响的管理书籍之一,他本人也被称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
1995年4月,彼得·圣吉应邀到台北演讲,在《第五项修练炼》一书的中文翻译者、高雄中山大学教授杨硕英的陪同下,专程到香港拜访南怀瑾,咨询自己写了《第五项修炼》之后,应该如何再提升,应向哪方面努力。南怀瑾建议他读中国的3本书——《大学》、《中庸》、《管子》。称前两本书不但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立身处世的实典,并且包含了最高的管理哲学和政治哲学。至于《管子》,则记述了管仲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以及形而下的用世及治国理念和实际措施。
其实在许多场合,南怀瑾都向工商界人士推荐过这几本书,他还专门写书解读过这些书。2007年7月,南怀瑾在为北京大学光华学院学子讲授《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劝你们诸位,真正地反省,做到自己管理。这个管理的学问,最好去读两本书:《大学》和《中庸》,读前面的部分,背出来。为什么只叫你读前面的呢?因为后面是大政治哲学了,管理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不要管,先把个人管好了再说。”
南怀瑾这么看重的《大学》和《中庸》究竟是怎样两本书?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二书。《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又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8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每一个都以前一个为先决条件,而“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前4个是“修身”的方法途径,后3个是“修身”的必然效果。从天子到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它明确肯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修成。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开篇就讲到“性”与“情”,这是最高的哲学命题。南怀瑾认为,人的修养,内在的修养最难,要读《中庸》。《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这是身心修养的最高原则。
《大学》和《中庸》一样提倡“慎独”,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大学》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地聚敛财货,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些论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南怀瑾说,《大学》是“四书”的第一本书,《中庸》算是第二本。其实《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文章。《中庸》一书是曾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其价值远远超过《大学》。
南怀瑾一生推崇德和自然,他把《大学》和《中庸》提倡的“慎独”奉为做人和经商的准则之一。“慎独”主张在周围没有人的情况下,依旧能按照“诚”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有得体的行为举止和精神状态,这是难能可贵的。《中庸》指出“不诚无物”,无物即没有自然,可见“诚”是万物的本源。南怀瑾老师认为,这些思想都不是陈腐的,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采纳的。
南怀瑾不仅是常人眼中的国学大师,也曾经走进商界,在经商之道上有独到且供世人品鉴之处。他倡导修建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的金温铁路,历时10年,委曲求全,终于建成这条让浙西南人民企盼了近百年的交通大动脉,就是本着《大学》和《中庸》两本书里的精髓来做事和经营的。如果南怀瑾没有这种理念支撑,金温铁路今天或许也能,但绝不会这么快建成,并且在目前全国铁路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取得年收益超亿元的骄人业绩。促成这条铁路早日开工,早日给铁路沿线的百姓带来实惠的,不是金钱的力量,是南怀瑾愿意为家乡的进步奉献力量的思想觉悟,是每一位参加建设的工人一心一意克服重重困难的意志。真可谓至诚无息,化育万物。一个“诚”字将宇宙万物囊括其中,把世间冷暖化作一团春风,扑面而来的融融暖意将人间的乌云驱散;一个“德”字将天地万物尽收眼底,把剑拔弩张从容化解,朗朗晴空下是夺目的鲜艳。
世界级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对美国人说,美国人21世纪的主要管理挑战就是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的问题,问题转化一下,其实也就是那些掌握知识的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没有外界管制的情况之下如何去提高自己的贡献。其实这就是《大学》和《中庸》中提倡的管理思想。
中庸之道,体大精微,纳须弥于芥子的涵容,非大智慧的人不能参透其奥妙;公正无偏,宽容大度,不是仁慈的人不能体会到它的妙处。尽管凭空触摸不到,它却须臾不曾离开人生的大学。中庸之道既神奇又玄妙,既朴实又充盈。若想真正切实地感受“道”的质感,唯有静下心来将它钻研。慎独为上,执著为本。要做到德才兼备不是容易的事情,诚信更是难上加难。很多商人也深知诚信的重要性。在开始也是以诚为本的去经营,但是有了一定的成绩和财富以后就忘了“本”,或者看到很多没有诚信的人比自己成功,于是就舍弃了诚信,结果呢?只能是作茧自缚,最终由于丧失诚信而失去信誉和财富。所以南怀瑾循循善诱地告诫人们,并且也身体力行着“诚信”这一信条。《大学》、《中庸》这样的儒家经典书籍,教会世人的不仅仅是做人要仁爱,有德行,还要讲究诚信。
第二节《管子》:中国古代经济学巨著
《管子》是南怀瑾向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推荐阅读的三本中国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汉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在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世界经济学学术论坛与历史谱系中,中国经济学几乎没有什么地位与声音,一直都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占据绝对的主流、主导地位。但事实上,中国早在神农时代就诞生了经济市场,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市场经济已经逐渐发育成熟,于是产生了可与世界上三部经济学巨著媲美的人类第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管子》,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管仲。
《管子》一书中有关经济学的内容,涉及了政府税收政策、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货币政策等涉及国家命脉的重大经济活动,并且由于管仲辅佐齐桓公长达40年,所以书中所讲的政策都是经历过实践验证的经济手段,其中有很多方法在现在看来都十分先进,这些经济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的方式和力度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南怀瑾认为《管子》记述了管仲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以及形而下的用世及治国理念和实际措施。要真的研究工商企业的发展,就要好好研究管仲。
由于我国在历史上就有相当大的疆域面积,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不同,农作物类别也不一样,使得管子时期就已经开始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之必要性。《管子》认为,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就是要调节人民的利益,实现国家的大治。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说到底是国家运用财政机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有雄厚的财政储备。没有强大的财政储备,就无法进行调控。所以《管子》有云:“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
国家的调控工具是物资、货币,但最终都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都落实到具体的人。所以,在管仲为齐国理财的过程中,始终突出人的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管仲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南怀瑾认为这种以人为本的调控思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很有深度的认识,我们国家当前进行的国企改革、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金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调控,最终的作用点还是在人身上,社会问题本质上就是人的问题。
《管子》对物价的调控方法也做了详细叙述,记录了齐国在同一年中有的地区丰收而粮食便宜,但有的地区受灾而粮价偏高的情况下,通过将货币税折合成粮食税来实现地区间的粮价平衡。不仅如此,《管子》还注意调控相邻两年之间的粮价波动,通过强大的国家财政力量来稳定丰年和灾年的物价水平的波动程度。
令人更加吃惊的是,《管子》还论述了不同国家之间也要注意进行物价调控的问题,并以当时齐国美丽的绢布被低价抢购为实例,给出了“天下高我独下,必失其国于天下”的结论。南怀瑾认为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非常新颖、非常超前的,因为这两句话阐述了一条发人深省的道理:价格是国际贸易中的锋利武器,切不可等闲视之。
对于社会上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管子》提出应该由国家运用财政工具来进行调控。若不及时调控,则会导致利禄再也不能驱动富人,刑罚再也威慑不住穷人,于是贫富差距必然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这种情况的对策是对富人收重税,对穷人收薄税,对特殊困难户还有称为“九惠”的社会保障制度。南怀瑾认为,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正在加速增大,收入的再分配必须引入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打击逃税漏税者,为社会最底层的困难群众提供生活保障。
在《南怀瑾与银监会的漫谈》一文中,南怀瑾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学?有!然后他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学在中国古代叫做“食货”。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可怜我们中国人自己,这一百年当中,有几个学者回转来研究研究自己的经济学?如南怀瑾所言,我们真的缺少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农业社会的经济、税收、国家财政和商业行为的研究。中国记载的历史多数都是权谋史,实际上经济运行的是默默的财政史,历史大部分都是经济史,而《管子》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系统性经济学典籍,作为中国的商人,理应学习中国的古典经济学经典。
第三节《孟子》:修炼道德的教科书
南怀瑾极其推崇孟子的德学和才识。对于《孟子》一书,他这样表达自己的用意:“现在我们为了要研究《孟子》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先了解一下孟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现实社会的环境,就会觉得并不枯燥。而且对孟子的人品和风格,也更有一层深刻的认识。那么才会知道后世的人,为什么把孟子承继在孔子之后,称他作‘亚圣’,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