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常说“经纶天下,济世救人”,还说人生的三大错误莫过于“德薄而位尊,智弱而谋远,力小而任重”。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在乱世纷纭中读书悟道,创办过纸质传媒,收容过地方武装,广交三教九流朋友。他冷眼观世,自称“买票不进场”,一生无党无派,但与政界、军界、商界、学术界都有很深的交往。在声望如日中天之时,他激流勇退,辞别台湾,远走欧美;到了桑榆晚景,他又在太湖边上开讲座,会朋友,穷究经典妙义;他对《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对《古今图书集成》,对管仲都有独到的见解,认为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做生意最成功的人。这不是学院式的高调,而是以历尽沧桑、繁华落尽的超脱旷达,对大智慧、大从容的解读。
管仲留传有《管子》一书,共24卷85篇,现在存世的有76篇。《管子》内容丰富,其中包含道、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的《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财政、消费、交易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第三节范蠡:让经商成为乐趣的商圣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只有3个人被尊称为商圣,他们分别是:范蠡、白圭和胡光墉。其中颇受南怀瑾推崇的范蠡,是传说中的中国文武四大财神之一,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因其经商才能独具一格,被后人誉为千秋商祖。
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楚国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人。范蠡曾经拜计然为师,研习治国安军的方策,博学多才,“有圣贤之明”,但怀才不遇,“倜傥负俗”,行为怪异,被当世视为狂人。后来,范蠡遇见具有识才之明的文种,并与文种先后离楚入越,被越王允常任命为大夫。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故,他的儿子勾践继位。范蠡和文种继续得到重用。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被尊为上将军。
在南怀瑾眼里,富可敌国的范蠡显然是一个为求大利益而抛弃小名利的圣人。他能在身居高位、家财万贯时毅然弃之,勾画另一种人生,不能不让人称绝。南怀瑾曾这样为人讲述范蠡不追名逐利,“三聚三散”财富的经典故事。
在勾践灭掉吴国后,辅佐勾践二十余年的功臣范蠡却上书请辞,他对勾践说:“过去大王受辱,臣不敢言退。今日大仇已报,臣不敢居功享乐。”
勾践十分不解,劝他说:“你遍历辛苦,难道不想有快乐的这一天吗?现在你功高位尊,无所忧患,正是尽享富贵的时候,为何轻言放弃呢?”
范蠡搪塞掩饰,不肯正面回答。后来他对家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久;人不知止,其祸必生。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
他的家人不相信他的推断,都劝他不要在功成名就之时离开。但范蠡自信无失,他长叹道:“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一生的生死福祸。若为贪念所系,不加约束,祸发之日再想收手,就为时已晚了。”
于是,他带着家人从海路逃到齐国,改名换姓,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
范蠡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经营有方,加之苦心不懈,没多久,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富甲一方。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深以为奇,便任他为相。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殊荣,范蠡的想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忧心地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了。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纵之念,凶险马上就会降临。”
这一次,他又退回了相印,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他的家人苦劝不止,又说:“有官不做,我们无话可说,可散尽家财就不可理喻了。这是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开口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若只取不施,为富不仁,钱财再多也无益,不如放弃!”
他把家财分给好友和乡亲,自带一些珍宝来到陶邑,隐居下来。
初到陶邑,范蠡自觉无比快乐自在。时间一长,他不甘清闲,又思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心有怨气地说:“人人思富,个个求财,你富不珍惜,认为钱财无用,今日何必再提此事?钱财有那么好赚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穷富之别,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钱财取之何难?”
范蠡在陶邑以经商为业,求取利润。范蠡的经商谋略也是超群的,他采用“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的方法,贱买贵卖,有进有止,遵循“积贮之理”,没多久又积聚了巨万资财,成了当地首富,自号“陶朱公”。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周济贫困的乡党故旧。为此他表白说:“在我看来,经商是一种乐趣,在求取金钱上不该贪得无厌。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非守财者所能悟出。它让人受益无穷啊。”
清代诗人徐公修曾写诗赞道:“两国甘心抛相印,五湖浪迹泛扁舟。铸金故主空摹象,凤举鸿冥不可留。”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真的是不求利吗?其实不然,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前,写了一封信给越国大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以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另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述,文种不听范蠡的忠告,后遭越王勾践猜忌,伏剑自尽。同为越国重臣,一功成身退而生,一身在高位而死。这让我们看出了范蠡的大智慧,即知道如何保全自己,这不也是一种利吗?生命,难道不是人生的大利?
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偏爱黄老道家思想的司马迁推崇的经济专家,第一位是姜太公,第二位是范蠡,第三位是子贡。这三人也恰恰是南怀瑾所推崇的。
据有关文献介绍,范蠡的经商思想主要表现在“计然之术”中,即商贸活动必须要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把客观规律应用到经济现象的不断变化之中,以掌握市场趋势,适应市场需求。范蠡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即判断价格的涨落: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一贵一贱,极而复返”,这是很符合现代市场取胜规律的。据此,范蠡提出了一套“积贮之理”,即在物价便宜时大量收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再卖出去。由此可见,范蠡确实是一代不同凡响的商业奇才。后人曾根据范蠡的经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经》,又称《陶朱公商经》、《陶朱公经商十八则》、《陶朱公商训》,至今仍在定陶一带流传。在山东一带,范蠡经商的传说很多,其中范蠡贩马是很能说明范蠡经商才能的一个故事。
传说范蠡在吴越生活了数十年,他深知那里需要好马,而在北方,好马并不难收购。但问题是,马匹的运输很困难,从北到南,千里迢迢,不但运输费用高,路上盗匪也很多,这桩挣钱的买卖中隐藏着无限的风险。
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很有势力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因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所以他的货物畅通无阻。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住的地方附近。榜文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了一马队,开业期间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果然,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请范蠡帮运麻布。于是,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范蠡因卖马赚了一大笔钱。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双赢的商业故事。南怀瑾推崇范蠡,不但因为他拥有经商的大智慧,还因为他有倾财赈民并助人致富的社会责任感。南怀瑾建议现代的商人要多学学范蠡的经商之道,自然也包含让现代的商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不忘乐于帮助他人,不忘回报社会。
第四节子贡:亦文亦政的儒商鼻祖
旧时,大凡经商之人都会在自己的商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8个大字。这里的“陶朱”指的是春秋时的范蠡,“端木”则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
提起子贡,人们自然知道他是孔子的弟子,孔子七十二门生中比较有名的一个。也正因为此,他身上的光芒或多或少被孔子遮挡着。其实孔子之所以能够在当时名扬四海,和子贡的帮助有很大的关系。孔子和子贡的经济关系,是典型的“以商敬文”的关系。
孔子周游列国并招了三千多学生,规模之大,办学经费是从哪里来的?衣食住行的费用又是从哪里来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面说得很明白:“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
子贡就是孔子人生事业的主要赞助商。这也是南怀瑾推崇子贡为儒商鼻祖的原因之一。我们不妨看看子贡的家世。
子贡(公元前520~前456年),春秋时卫国人,本姓端木,名赐,到了30岁时方取名为子贡。子贡出生于商业世家,经商上占有先天优势,后来拜孔子为师,经常随孔子周游列国,得以开阔视野,这也为他的经商之路增加了又一优势。师从孔子之后,子贡又返回吴国去做官,并在曹、鲁两地从事商业经营。在孔子最有才德的72个学生当中,子贡是最富有的。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是这样写的:
“子赣(贡)既学于仲尼……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在司马迁看来,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细细阅读《论语》等书,我们可以看出,子贡的确是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识渊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的众弟子中,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便是子贡了。子贡靠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资助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因此,我们可以说子贡是货真价实的儒商。
《论语》里涉及子贡的记载有38处,居众弟子之首,且有9处为子贡独立成篇,言论精辟。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孔子的学说受到了一些人的毁谤和贬低,孔子本人也常常遭遇厄运。关键时刻,子贡总是挺身而出,捍卫孔子的学说,《论语》、《孔子家语》等典籍对此都有记述。
南怀瑾也是这样介绍子贡的:
我希望大家要学的一个儒商,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孔子的三千弟子,什么样的人都有,土匪也有,流氓头子也有,读书人也有。今天山东孔子的坟墓,就是子贡出钱修的,这个正史上没有,要看其他的数据才行。孔子死后,弟子们找了一块坟地,就是后来葬汉高祖的那块地。大家也没钱修墓,等子贡来。子贡是大老板,他来了一看,这块地不行,只能葬一个帝王,没有资格葬我们的老师。大家说那你来找吧。他就找到曲阜现在这个地方。然后,其他学生都走了,他还“庐墓三年”,在孔子墓旁边盖了一座小房子,守老师的坟墓三年。
子贡是个真正的商人,这个商人很厉害,我希望你们也能够做到这样。这要看一本历史书《越绝书》,后来司马迁写《史记》,也采用了这本书。这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鲁国当时衰落了,齐国要出兵打鲁国。孔子是鲁国人,他说这怎么办?子贡就说,老师,您年纪大了,我去。孔子说,你肯去太好了。子贡一出来就挑起了吴越战争,然后又挑起吴国去打郑国,国际的战争一挑起来,齐国就不能出兵去打鲁国了。你看他本领有多大。子贡到了每个国家,每个国家的诸侯都盛大欢迎。他做的生意、他的学问、他的声望,影响力达整个国际,比苏秦、张仪厉害。所以,诸位要学子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南怀瑾推崇子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他的学识,政治外交能力,理财经商能力,更包括他高尚的道德素养。作为儒商始祖,子贡还奠定了中华儒商的文化基础,即他的经商理念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主要是:
一、恪守诚信。子贡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使子贡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
二、和谐共处。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子贡信奉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做到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三、义利兼顾。子贡“不受命”、义中取利、把握商道规律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亿则屡中”、“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
四、崇仁立德。子贡因货殖发财而名扬于世,他交往富者,同时也抚恤贫者,坚持“以德立人,崇实务本”。师从孔子多年,道德、学识、能力都非同一般,很好地做到了富而不骄,富而好礼。
五、利用资源。子贡打着孔门高徒的旗号在各国从事商业活动,这种商业竞争中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是一般商人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