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64100000005

第5章 张充和:“我要回到更旧的世界里去”

文/王月

今天,102岁高龄的张充和,总要被人冠以“民国最后的闺秀”“民国最后的才女”这样的称呼,但她和那些头衔都不像。

她一点也不新,也不求名。文字写过就不管了,等有心人收拾起来替她出书,2014年8月出版的《小园即事》就是这样而来。

在张充和身边,有说不完的故事。但她总爱待在自己的小园里,向着断井残垣,梦想回到更旧的世界里去。

20世纪50年代,卞之琳不再写诗。他将自己近百万字的小说《山山水水》烧掉。这小说写的是他和张充和的故事,已不符合时代的主题。1953年,他投身于江浙农业合作社试点工作。一个秋夜,诗人来到苏州,被安排住进了九如巷三号的张家老宅。

这实在太巧,这里是张充和、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四姐妹的旧居。这一晚,卞之琳在日记里这样记述:“秋夜枯坐原主人留下的空书桌前,偶翻空抽屉,赫然瞥见一束无人过问的字稿,取出一看,原来是沈尹默给张充和圈改的几首词稿。”诗人觉得这是缘分,便把这几张纸取走保存。

回到九如巷时,张充和已经十六岁。她出生于1914年的上海,却在合肥长大,因为她的一个叔祖母没有后代,便将她过继过去。

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她花重金为充和请塾师。头一个爱教骈文,她不满意,又请了一个朱先生。这个老师第一堂课就交给充和一篇《项羽本纪》,让她用红笔断句。

充和便跟着朱先生写字,念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课堂在合肥张家的藏书楼的一楼。二楼藏着书,有十三经、二十四史,有小说、剧本,还有上百块笨重的木板,那是《古文辞类纂》十五卷的珍贵雕版。叔祖母让充和随意看书,她在这里读到的第一本长篇是孔尚任的《桃花扇》,接着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叔祖母去世后,张充和回到苏州大家庭。和她三个时髦的姐姐相比,充和一直待在乡下,所以有些土气。父亲张武龄在苏州创办了女学,三个姐姐接受的是相当洋派的教育,她们知道新文学、白话文,知道胡适之;充和只会古文。

充和的父亲是昆曲迷,每个星期他都会请来老师,让自己的女儿们学唱昆曲。在充和过来之前,这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充和来了,看到姐姐们唱昆曲,她大吃一惊,原来那些曾经读过的句子,都是可以唱的。

多少年后,身在美国的张充和,当起了昆曲老师。她在大学里讲授、示范演出昆曲,让美国人对昆曲之美感到震撼。而她的弟子,也促成了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张充和在美国的弟子陈安娜曾撰文回忆老师:“充和教学生是很认真的,因为她自己学昆曲就非常认真,每首曲子至少拍一百遍,把握了唱腔和气口以后才吹笛子。”

如今昆曲所用的笛子,有两根,一根是尺字调,一根是小工调,这是经西洋钢琴定音后的结果。但充和的笛子,只有一根,是老式的平均孔笛子。如果用这种笛子,音准就跟别的乐器配不起来了。

陈安娜提醒充和,现在昆曲的世界已经变了。但充和却说,“我已经快一百岁了,难道还要我来适应你们的昆曲世界吗?”

过去的昆曲,讲究咬字吐音,讲究基本功,而非急着上台,将身段变得毫无道理的繁复。1986年,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充和回国,与大姐元和合演了一出《游园惊梦》,元和演柳梦梅,充和演杜丽娘,让台下观众见识了旧世界的风采。这才是水袖轻舞,余音袅袅。

台下一位日本观众看哭了。他说,这是大家闺秀演绎大家闺秀的传奇,精彩、传神。后来,演出的剧照被俞平伯看到,他说这是“最蕴藉”的一张照片。但充和却始终不喜欢登台,每次演出都要鼓足勇气,演出之后好像大病了一场。她喜欢待在家里,在曲会上和志同道合的曲友同乐。

1933年,张充和离开苏州,前往北平,去参加三姐兆和与沈从文的婚礼,之后她决定留在北平。没有事做,她便参加北大的入学考试,结果国文得了满分,数学得了零分。北大还是破格录取了她。

这一年,卞之琳刚刚从北大毕业。那时他已是诗坛新星,闻一多夸他是“技巧专家”,又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是一个榜样。初秋的一天,他去达子营二十八号拜访沈从文,看到槐树下,巴金、沈从文,还有几个文学青年,正听着这个女孩兴高采烈地说话。

充和的北大生活很活跃。她喜欢戴一顶小红帽,便被同学们称作“小红帽”。相比学业,她更喜爱的是昆曲,常常和卞之琳这些好友去戏院。曲终人散,已是北平城的深夜,男生们首先送充和回到沈从文家中。

后来,充和因病未能完成北大的学业,她回苏州养病。抗战爆发后,她便去了昆明,与沈从文的九妹同住在一个房间。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她则吹着笛子,将弹琵琶的、弹古琴的都吸引过来,她的房间便成了音乐爱好者的聚会场所。

汪曾祺曾经在一篇回忆西南联大生活的文章里写到张充和:“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拍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个人便是张充和。汪曾祺是她的粉丝,“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我们唱的‘思凡’‘学堂’‘瑶台’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灌过几张唱片)。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

那时没有录像,张充和是如何娇慵醉媚,只能从画上看。

那是1938年,充和辗转来到成都,在成都演出昆剧《刺虎》。张大千邀她到家中聚会,充和演了一段,张大千极为赞赏,当场挥毫,画了两幅小品送给她。

一幅是古装仕女持扇立在芭蕉下的背影,另一幅是水仙花,象征充和演出时的身段。充和一看这水仙,就做了一个身段,问张大千,是不是就是这个身段,张大千点头说是。

后来,张大千访美,听说充和家的花园里芍药开花了,便天天到她家去作画。《仕女图》和《水仙花》,充和还挂在客厅里,不过她已不记得那时她唱的是《闹学》还是《思凡》。

那时的充和,很少工作,但她衣食无忧。叔祖母在合肥为她留下田产,她可以靠收租过活,不必依附他人。相比要养活一家子的沈从文,她手上宽裕得很。

沈从文喜欢带她去淘古董,看到心爱的便让她买,“四妹,你应该买这个,应该买那个”。充和心里明白,“我若买去,岂不是仍然塞在他家中,因为我住的是他们的屋子”。

战争期间,万事艰难。在沈从文家中,充和的书桌是四个煤油桶上搭起的木板,她就穿一身朴素的旗袍,梳着麻花辫,坐在蒲团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读书、习字。书桌可以简陋,但笔、墨和砚台必须是最好的。

在昆曲之外,充和毕生的爱好还有书法。幼时她跟着朱先生临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很小就能写大字,甚至题匾额。后来又写小楷。她性格活泼,二十六岁住在大院子里还要爬树。她那时的字也很俏皮,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不拘一格。

1940年,张充和转往陪都重庆,认识了沈尹默,马上向他请教书法。沈尹默教学生,不说她哪一笔不好,哪一字不对,只告诉她,你应该看什么帖,临什么碑。在这之后,充和的字就有了更多纪律。

去歌乐山的沈尹默家,充和要坐一小时的公共汽车,或者去搭运煤油的卡车。回去也是坐公共汽车。有次沈尹默坚持要送充和去坐车,但他高度近视,充和担心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没上车,偷偷跟在他身后,目送他平安返家。

沈尹默习惯早起临帖练字,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充和也学着这样,勤练不辍。

当时在重庆,空袭警报要响三次,头一次是告知将有敌机来袭,这时候就要停止手头的工作了;第二次是告知敌机已经接近,必须下防空洞了;第三次警报拉响,敌机已经到达。

防空洞就在充和的桌子旁边,她随时可以下去。但等着警报无聊,她就练字。张充和的字,很多都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警报响之间写的。她写小楷,因为那时不会有人替她磨墨了。

张充和的爱好,在一群新青年中显得格外另类。大家都忙着追赶潮流、接受新思想,她却停留在古典的世界里。她看不上用白话文写作的人,觉得卞之琳的新诗缺乏深度,对教授古典文学的刘文典却颇有好感,哪怕刘文典口出狂言,说沈从文一个月只应该拿四毛钱薪水。

张充和初识沈从文,是在1932年的夏天。一天,九如巷三号来了一个“苍白脸戴眼镜羞涩的客人”,说是姓沈,来看张兆和。

沈从文给兆和带来礼物,全都是书。然后,一家人都听着他讲故事。这年冬天,沈从文又来苏州,大家又想听故事,晚饭后就围坐在炭火盆旁,听沈从文讲湘西的故事。

充和听得有些倦了,迷迷糊糊中,听得有人喊:“四妹!四妹!”她惊醒,发现是这个第二次来的客人,心里老大不高兴:“你胆敢叫我四妹!还早呢!”但第二年她就去北平参加婚礼了。

在沈从文之后,卞之琳也来到苏州九如巷。那是1936年,卞之琳回家奔丧后,到苏州拜访养病中的充和。充和很高兴,病中无聊,难得有朋友来看她。她便自告奋勇地陪同卞之琳,游览了苏州的所有风景名胜。

此时的诗人,心中激动得不能自已。三年前他就陷入了单相思,拼命给张充和写信,信里又从来不会吐露爱意,只会说日常事情。充和嫌有点啰唆了,看过就丢,从来不回。

充和眼中的诗人,有些木讷,有些孤僻,不是她喜欢的类型。但也不好拒绝他,因为他从未表白,“他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但诗人还以为,是他太矜持,而对方太洒脱,才错过姻缘。

三年后,在苏州,诗人又觉得爱情的种子突然萌发了。他开始做起好梦,“四姨坐只大船从溪里回来……诗人舅舅在堤上,拍拍手,口说好好。”(沈从文《黑魇》)

但他又预感这不会开花结果。诗人开始纠结,便写了《无题·断章》这样的诗。

诗人写给充和的情诗,每一句都绕得千回百转:“你的笑影让人想起春水,又联想到水能载舟,便让船载着你去看杏花吧;散步时发现衣襟眼上可以簪花,联想到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容了你的款步。”

诗人就算是写出像《鱼化石》这样“直白”的情诗,还要借口是一条鱼或是一个女子所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抗战结束,充和回到北平。1947年,她在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她继续借住沈从文家中。一个叫傅汉思的德裔美国人经常来访,他在北大任教,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他要跟沈从文的两个儿子学中国话,也要找沈从文谈中国的艺术和建筑。

他来得太勤,让沈从文以为,这个外国人是看上充和了,便不跟他多谈。傅汉思一进门,沈从文便大喊:“四妹!找你的!”

跟中国传统男性不同,傅汉思热情开朗,又很主动。充和并不讨厌他,跟他交往起来。第二年她便嫁给了他。那年她三十五岁。

两个月后,两人乘船远渡美国,随身带着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

对于时局,张充和并不关心。

1936年,她经胡适介绍,进入《中央日报》编辑“贡献”副刊。一年多时间,她发表了不少散文,这些就被编成了《小园即事》。其中文章,有的像是小说,从她的童年经历敷衍而来。有的则像是命题作文,写箫,写门,写路,写自家的庭院。

充和写道,张家在九如巷的庭院,总是要被家里的人按自己的喜好来布置。姐姐爱富丽,所以种上两棵牡丹;四弟想学农,就种上各种蔬菜;她自己想种些四季常青的草,却被专业人士否决,便种上了黄花菜,又名萱草。她还种上了茑萝,爬得满篱都是朱红的小花,像火红的星星。

她时常就从这篱笆门下走过,茑萝就在她头上拂着。

她一直写到1937年8月。正值民族危亡之际,但她写的,依旧是小女儿的絮语,而非激扬文字。

只有一篇《风筝》比较特别。文中的“我”正在跟先生学《论语》,听见窗外飞机的响声,以为是张小二放的大老鹰风筝。飞机不见了,我以为是风筝脱了线,便去安慰张小二。张小二却没放过风筝。第二天我看到风筝又脱了线,又去找张小二,结果发现张小二的二姨被炸死了。风筝其实是飞机。

对充和而言,她无意控诉战争的恐怖,更多还是沉浸在童年的回忆里。在合肥,她没有玩伴,只有书房和先生,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这才把合肥上空的飞机,当作是断了线的风筝。

母亲不在身边,她只有叔祖母,别人问她:“你是谁生的?”充和总是回答:“祖母。”

祖母信佛,法名识修。识修在家修身养性外,也去寺庙庵堂修行善为。充和那时也皈依三宝,会诵几种经咒,如大悲咒、往生咒,《心经》之类的短经咒是会像流水似的背出,被出家人视为佛门小弟子。

那时充和还一个字都不认识,但叫她念经念咒她都很高兴。她还喜欢去罗汉堂数罗汉。这是有讲究的,自己多少岁,数到相应的罗汉,就是将来的自己。

充和一个个地数。她数到的罗汉,有的是一个老者抚弄着一只猫,有的手拿一本书,有的身上缠着一条蛇。一直数下去,但都找不到她喜欢的样子。

后来,充和想起往事,也想起《思凡》中有一段写这些罗汉:“唯有布袋罗汉笑呵呵,他笑我时儿错,光阴过。有谁人,有谁人肯娶我这年老婆婆?降龙的,恼着我,伏虎的,恨着我。那长眉大仙愁着我,说我老来时有什么结果!”

充和感叹说,在现实的世界中,她找到的自己,也总不是理想的自己。所以,干脆放弃吧,让自己忘了自己吧。这也就是物我两忘,随心所欲。

于是,我们就有了不合时宜的张充和。她写道:“我爱最新的各种小玩具,可是更爱古老一点的。”朋友说:“什么时候我跳到一个更新的世界里去。”她却说:“我要回到更旧的世界里去。”她要向线装书中,向荒废的池阁,向断碣残碑中去找朋友,梦想一点古人的生活。

不想去适应新的社会,所以她就离开了。就是这样。在美国,她仍保持着过去的生活方式:早上起来,就去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空了便去照料她的园子。

她种了牡丹和玫瑰,也种上蔬菜和果树。竹林下有一张长椅,她来坐着,写诗道:“雅俗但求生意足,邻翁来赏隔篱瓜。”

同类推荐
  • 乱三国之苟怂大帝

    乱三国之苟怂大帝

    苟,随随便便。怂,无能软蛋。随随便便的无能软蛋赵范意外来到了英杰辈出的汉末三国大地,论武艺提不起二斤菜刀,论智谋被卖了还在帮数钱,为了活命,赵范拼尽脑汁粪憋脑袋,意外发现了自己苟活于世的唯一资本——不要脸!刘备,你自诩仁义,我当孙子恭顺你,这算个屁!曹操,你奸诈狡猾,我当孙子溜须你,这算个屁!袁绍,你高门望族,我当孙子奉承你,这算个屁!袁术,你贪心强权,我当孙子遵从你,这算个屁!董卓,你牛叉轰轰,我当孙子拜捧你,这算个屁!孙坚,你虎威能打,我当孙子跟着你,这算个屁!数年之后,游离无数牛人之间的赵范屹立虎牢关。望着群雄,赵范拍屁股笑声:“为了个虚名面子抢着见阎王,真是二百五它哥,三八浪人侠!”话毕,身后一众部将齐声道:“公子,高见,威武!”
  • 我是宋哲宗

    我是宋哲宗

    历史上最没存在感的宋哲宗,又死于纵欲过度的宋哲宗,却是宋朝史上少数对外强硬开疆拓土的有为之主。这本书里会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宋哲宗,和一个不一样的铁血大宋!
  • 大明1629

    大明1629

    公元1644,华夏文明史上最大的劫难,竟由蛮夷统治中原大地!1629年,辽东尚有蛮夷虎视眈眈情势危急,山陕又起流贼攻掠州县如蝗虫泛灾,天灾人祸不断百姓如处水火;当此时局,却无人可力挽狂澜于即倒,框扶大厦之将倾。一支强军于大同破土而出,驱女真、平贼寇、转战南北,使华夏再度屹立世界之巅,看穿越者的明末成军路。这是一本由小人物书写的历史传奇。----------------------------新书《扫明》正在连载,更精彩的故事,另一个传奇画卷,已肥可宰!
  • 永世帝唐

    永世帝唐

    唐朝,一个胡风犹存的时代。唐朝,一个玄学、佛学、儒学并行的时代。唐朝,一个华夏文明重新崛起的时代。唐朝,一个令后人又爱又恨的时代。.......唐朝多了一个现代的灵魂,开始进入帝国的时代。
  • 隋末世家天下

    隋末世家天下

    世家,从夏朝的家天下开始诞生,不断发展到后面可以影响国家的发展。而后多少帝王为巩固皇权而打压;多少次流民屠杀;多少次改朝换代;但它一直存在,到现在也只是换一种方式存在。既然不能消灭那就让它远离中原去发展。
热门推荐
  • NPC成长纪要

    NPC成长纪要

    鞭笞玩家使其茁壮成长,就是我作为一个NPC应尽的职责。——疯不止
  • 武神吞噬

    武神吞噬

    一个身负古老一族精心千年布局的命运之子,向着有亿万年格局的庞大世界发起挑战!
  • 婚途陌路,情深不晚

    婚途陌路,情深不晚

    本来岌岌可危的婚姻,随着一系列变故变得牢固;一对感情淡薄的夫妻,最终发现彼此才是命中注定的人。
  • 感叹号大王

    感叹号大王

    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个叫左小旗的顽皮男生。他时而像大力水手一样,变成了力大无比、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时而又穿越时空,去拯救那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而又化身为小侦探,帮助大家破解钞票失踪之谜……
  • 徐文长先生佚稿

    徐文长先生佚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茶冒奈日记

    茶冒奈日记

    我先讲好啊,这是一部黑历史。剧情后期实在跳脱太大,可能会看得十脸懵逼。
  • 误解已生何必情深

    误解已生何必情深

    得不到回应的爱情要懂得适可而止,如果不是互相喜欢,你的痴情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这是很多年后,何碧才真正明白的一句话,面对秦森的次次误解,何必终于忍受不了喜欢的人每次用恶毒的话语讽刺自己,最终她选择了告别,选择了放手,选择了离开,选择了生活在更好的明天,出国深造,在途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最终爱情事业两丰收的美满结局。可能有时候,在冥冥之中命运自有它的安排,在一个不一定的时刻让你遇见一个一定的人。会错过你的人往往不懂得你身上的美,但总有一个人会发现你别具一格的美,珍惜独一无二的你......
  • 妩媚则天

    妩媚则天

    本书写武则天从幼年到入宫一步一步成为昭仪的故事。全书以第一人称抒写,缠绵悱恻。内容大多真实,但也有不少虚构。更有穿越的元素在内——武则天的母亲风明就是穿越的人物。情节跌宕起伏,注重心理刻画,深刻剖析了古代一个原本天真纯洁的女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 孟琦

    孟琦

    常常有人说,你拼了命想摆脱的生活,很可能是别人求之不得的,那么,你觉得呢?
  • 殷红传

    殷红传

    我从小就喜欢红色,因此父亲给我取名叫红儿,殷yan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