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我初入大学,有一天我趴在学校的湖边写诗,一个男生凑过来搭讪,把我的诗要去看了,夸得天花乱坠。你看,人都喜欢听好话,何况当时天真幼稚的我。我对他好感顿生,问他是否也喜欢文学。他回答我,他喜欢英文写作。
这可真是高大上啊。然后他还告诉我,在高中的时候他就给BBC投稿,还被播送了。我对他可真是刮目相看。我们因此成了好朋友。十年当中,我帮他“修改”过很多次文章,有几篇还发表在中央级的大报上。
然而随着时间的检验,我发现当年他说的在BBC上发表文字的事完全不可靠,根本就是吹牛。就是这样一个人,很让人讨厌,不是吗?
然而……渐渐熟知对方后,我了解了更多。
他在中学时代,路过家乡某个角落,看到了一名弃婴。后来他抱着孩子回了家。于是,他的母亲收养了这个孩子。这是个女孩,原本会夭折,默默无闻死在人间。但是,她遇到了他,他带她回家了,小女孩渐渐长大,拥有了两个哥哥和一个母亲。哦,对了,我要补充的是,我的这个同学好友,他本身是单亲家庭,很早以前父亲就抛弃了他和弟弟及母亲。他在青春期其实是个混混,后来洗心革面,考上大学。
大学时他到处兼职,食堂里的可乐纸杯子他也会收拾拿去卖废品换钱。他打多份零工,自己付学费、买电脑。结果他成为整个大班上,第一个买电脑的人。
他赚钱供弟弟上大学。那年我去北京参加中国青年报社的笔会,他弟弟去火车站接我,我才知道他弟弟居然上的是学费高昂的北京服装学院。去年再见到收养的小姑娘,长大了许多,活泼开朗,口齿伶俐,理想是去银行做白领。
认识他十年,在学习如何与这样的同学做朋友的过程中,我实在是获益良多。
大约是在2004年的时候,我去他的办公室玩,惊奇地看见他桌子上堆了很多报纸和官方文件复印件。我看了一下,全部都是与本市相关的内容,有未来二十年本市的地铁规划图,有本地党报的科技开发区的投资曲线,有很多楼盘方位。
就这样,大学毕业第一年,他买房了。关于在大城市买房这件事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中国人而言,应该不必我多说。
我信任一个做出决定前,认真做研究的人。作为一个作家,我几乎毫不考虑地跟着他的选择买了房。
这十年里,他买了四套房,我买了三套房。因为我们只靠自己的积累,无法大量投资。但在眼光和规划能力上,他和最顶级的高手是一样的。
尤其是,他当时不只是没有积累,基本上就是穷光蛋一个,所有的钱都是东拼西凑的。这让他过得超级精打细算。在我一生之中,从来没见过一个人有他这样精打细算。
多年以后,我在连岳的一篇文字里,读到他翻译的一个美国学者的观点,完全吻合。
这个美国学者是尼克松和里根的顾问,他的观点是:一般人认为下等阶层是由于失业及低收入造成的,但事实是相反的,是下等阶层的品质导致失业和低收入。上等阶层的品质有三个:自我约束能力强;更看重未来;愿意为更好的未来牺牲当下的快感。
我的这位同学的自我约束力极强,电脑里每一年的开支和入账,都清晰无比,一目了然。他的目标是成为千万富翁。他在循环利用信用卡付首期,向亲朋好友到处借钱的过程里,还要每个月还房贷、上班和读研究生。精神压力之大,很少有人坚持得了,但他愣是可以挺下来。
这么说起来,他似乎很苦。但其实,他又是个极其狡猾的人,他只是不花自己的钱,从来不放过各种饭局和打折,吃喝玩乐也没省下来。那些房子的地段后来飞快繁荣,升值翻倍。
当时四套房子总价值两百万元。到今天翻倍之后,已经接近五百万元了。这些房子现在在收租,房租一年一年涨起来,还完房贷,就变成了纯收入。
而我帮他改过无数的文章,甚至捉刀好几次,在他求职、写论文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读完硕士读博士,然后大学任教,从普通一本院校毕业,变成了中国前五的著名高校的博士。他从自己不会写文章,到自己也能写东西,这意味着他的职称很容易进阶,他的工作收入会更多。
财富、名誉、地位这些东西吧,都很有趣。一旦你拥有,就来得越容易。
这只是人生的第一个十年。他的千万富翁的人生目标,指日可待。
十年前,他是同学里最穷的,十年后,他是同学里总资产最多的。我们且不谈有家庭背景的人,只谈个人奋斗,他算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回到当年那个时代背景,房子是很便宜,但是有多少人抓得住这样的机会?不关心社会经济,不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未来规划,不愿意吃苦忍耐的人,根本就不会也不敢下手。
说回我自己,在那三个品质上,我达不到他的高水平。我是个文艺工作者,有感性和散漫自由的一面。
但是毕业至今,我保持了一年写作十几万字。同时我在报社、杂志社都工作过,担任编辑、编辑主任、主编等等。我出第一本书是在2005年,而2015年,我已经出到了第28本书。从学生作者,到成为知名畅销书作家,也吻合这个规律。
且不说文学价值的评价问题,一本书至少需要十万字,一个作家,如果达不到基本工作量,又怎么出书呢?鲁迅这样的大文豪,活了五十六岁,一生写了一千多万字。刨开青少年读书时期,满打满算按四十年算,平均一年也有近三十万字。那个年代还都是手写稿子,有的还是毛笔字呢,多不容易啊。
朝着自己的道路走,有计划,你会更快抵达梦想。我在我的散文集《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里就说过,正是因为有房子,有收租,有不断提高的稿费收入,我才得以维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不上班,想去哪儿旅行,都可以。
再说另外一个故事,谈谈爱情。有一次,我参加一家报社组织的名家高校行,与年轻人沟通交流。我在讲完预备的内容后,留出了一部分时间面对面问答。
其中一个大学生站起来,非常困惑地提问:“尊敬的老师,您说我们来到大学了,是谈恋爱,还是搞好学习呢?”
顿时,台下一片哄笑。坐在第一排的该校校长等领导,也露出尴尬的笑容。我当时也笑了,反问那个学生,难道就不能兼顾?
其实这个误解相当流行。
对于年轻学生来说,是把爱情和学业对立起来。对于进入社会拥有职业的成熟人士来说,是把事业和爱情对立起来。谈恋爱?太花时间了。不如通过相亲认识人,或者按部就班早早结婚,完成人生任务。
爱与学业,与事业,对立吗?爱情是浪费时间吗?显然不是。
有个心理学家就认为:“爱情不会浪费时间,而是人在浪费时间。爱情分两种,幼稚的和成熟的。幼稚的爱情是无边的、无控制的、无自立性的激情,的确影响学业。成熟的爱情则是自由的、进取的,有利于双方心智的成长和个性的独立,它对学业是有利的。”
“爱情如果是学业的死敌的话,何以许多谈恋爱的同学都是成绩优异的?我们也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绝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对学生恋爱的态度都是开放甚至鼓励的,如果爱情和事业、学业对立,那推导出的结果应该是这些国家的大学生都是混日子的花花公子,哪里来的科技发达社会繁荣?”
你看,所以爱情和学业、事业,不是矛盾的。
谈恋爱是一种重要的必修课,不了解恋爱、不擅长相处的人,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人生。
哲学家、教育家戈洛瓦诺夫甚至说:“应该不失时机地教育未来的公民懂得这一切(爱情)。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导他们怎样劳动(虽然他们在年满十八岁的时候才正式参加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事业与爱情的关系,也同此理。“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成功有70%是由情商决定的,一个根本没有爱过的人能有几分的情商呢?”
规划、忍耐、情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成就能够维持多久,能不能更上一层楼。
所以,爱,也是让我们自身完善进步的东西。爱情、家庭和婚姻,考验一个人的相处和妥协。亲人的离去,使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善待已经拥有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坚定,让我们不至于沦入虚无。
物质财产满足我们的需求,理性知识强大我们的谋生能力,而文学艺术则慰藉我们的心灵,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喜悦哀伤,进化成为更好的人。
你此刻的付出,决定了你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没有人可以保证你一定实现梦想。但是实现梦想的,总是那些持有三种了不起的品质的人。
哪怕你的出身和阶层很低,你改变不了世界,你还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让你所爱的人,所珍视的事物,更好地存续。让未来的自己,不悔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