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32700000009

第9章 涪江行(4)

蒋铭:人类在寻找盐卤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那么古代的(盐)井作为战略物资,是内陆国的立国之本,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又是当代的立国之本,这两个立国之本都来源于小口径钻井技术。如果没有卓筒井这个小口径钻井技术,人类将会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苦苦探寻不知道多少年。

卓筒井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加速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中国井盐科技史》称其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小井盐开采历经了宋、元、明、清等数个朝代。《华阳国志》记载:郪国有山原田,富国盐井。郪县当时的产盐丰富区距离今天大英县仅有三十多公里。“钻两口井,一个起灶,一个晒盐,盖一间屋,讨一个老婆,生一地娃娃。”这首童谣就是涪江河畔人们制盐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历史的车轮将卓筒井拉到了另一条命运轨道上,20世纪60年代,受到现代化制盐业冲击的卓筒小井灶制盐业终于走到了千年历程的尽头,曾经辉煌的八灶三十八眼井已不复存在,有幸得到重点保护的大顺灶和其所属的六眼卓筒井,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最后一处活标本。

为了把神奇的卓筒井技艺传承下去,九年时间,青石板上叠加着廖吉云一个人的脚印,竹棚老井看惯了廖吉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坚守,是为留住久远的神奇。

廖吉云:看到简单,做起伤人。吃阴间的饭,做阳间的事。这个摸不到,看不到,全部都要凭手上的感觉。

廖吉云说到做这门技术很苦,只有能耐住寂寞守住清贫的人,用时间才能使其炉火纯青。看着已显破败、四周野草丛生的大顺灶,廖吉云时时忧虑着:凝聚着祖先智慧的卓筒井技艺能否后继有人呢。

廖吉云:从我老丈人那里学来的,冬天,那个地方烂了(要修)。冷得你要命,热天做这个,热得你要命。蒋馆长让他的儿子来(儿子)他不做。他说开车要轻松些。(周围)几百里都没有人(愿意做这个)。

涪江畔盐业的发达,得益于涪江航运的发达。涪江畔的射洪县青堤古渡曾为清康熙中期全川五处盐关之一,据传当年“商贾云集,舟船竞泊,江边灯火繁盛,夜如闹市”。

今天,正在演出的是与卓筒井技艺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连戏。

目连戏,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发源于涪江中游射洪县青堤古镇,取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即唐代目连圣僧。目连救母最早见于佛家经典,传说一位姓傅的员外一生乐善好施,死后荣升天堂。而其妻刘氏青堤(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杀牲吃肉,死后被打入地狱,受到各种磨难。其子目连不避艰险,遍游地狱寻母、求佛救母。

黄少锋:因为目连就是个大孝子,目连救母的整个过程,它就是一个行孝的行为。只是有一点不同,就是凡是在青堤演目连戏。不能把刘氏四娘的劣迹,说得太多,说得太过。如果谁把刘氏四娘说得太过分,说得太坏了。这个剧团就要受到当地群众的反对,就要请你走。

目连戏,就是以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中心情节、融目连孝道文化和地方民俗为一体的杂剧,全剧四十八本。对于目连戏的表演有“两头红”的说法:指要从头一天的日落演到第二天的日出,如果连续演出可演七天七夜。

目连戏演出同期声:

A.你是刘大哥?!

B.哎呀!正是老兄啊。

B.听说你们家遭不幸?!而今,你们这是去往何处啊?

A.我们这是去青堤安身的。

B.哦,原来是到青堤安身。

A.是啊,叶落归根嘛。

A.刘大哥,你看。不如将你的女儿引荐给我的儿子,让他们见上一面。

B.好哇好哇,要得要得。

C.那刘氏姑娘,小生这厢有礼了。

D.还礼了。

E.嘿,羞羞羞羞羞。

黄少锋:目连戏不仅在舞台上表演,它有时候要走出舞台。要跟民间群众相结合,比如说服刘氏四娘出嫁、办喜事就可以走出舞台,就在一些农家进行。大家都来庆贺刘氏四娘结婚,这些是其他戏里面没有的。

媒婆:快来看,背新娘子上轿了。

观演互动的排场,更像是一种祭祀活动。其表演形式也是独树一帜,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宗教祭仪、民俗事象、民间游艺、杂耍表演、纸扎烟火等无所不包,有别于其他戏曲形式。在民间盛演不衰,广泛流布于安徽、浙江、湖北、山西、河南等十多个省市。由此可见,目连戏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因而被专家誉为“南戏之祖”“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黄少锋: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庙子,它以前叫清平渡寺。再后来就改为了顶顶庙。人们为了纪念目连,现在就把它改名叫目连寺。

在今天涪江青堤古渡旁的目连庙内,有一座站姿的地藏王塑像,它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坐像,因为他的母亲刘青堤在此。地藏王站像左侧有一木刻碑,“郪江古镇迹载,青堤昔唐圣僧目连故里……”;目连庙侧,还有一块清光绪年间所立的石官碑,“唐代圣僧目连故里”;另有刘氏四娘墓和溪东(此处请停顿一下)傅府、溪西(此处请停顿一下)刘府遗址。这些古迹、古风、古韵,都在历历述说着目连圣僧的故事。

袁官文:“中国目连,出射洪。青堤古镇,涪江东……”

目连故事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全国出现了众多的目连戏版本和戏班。

画面文字展现:明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张照的《劝善金科》(乾隆钦定)、四川高腔《目连传》、绍剧《救母记》、莆仙戏《目连救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可谓是涪江水浇灌出的民间艺术奇葩,而滚滚涪江在下游重庆市铜梁县孕育出的另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则有着排山倒海、逐浪腾空的撼人气势。

(表演画面切换转入:龙舞。)

17世纪的明代,流行着这样的俚语:大足朝佛,铜梁看灯。清代的《铜梁县志》里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一年一度的铜梁龙灯会。

铜梁龙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在铜梁,每年新春耍龙灯拜年,遇大旱玩黄荆龙求雨,年终舞大蠕龙、火龙、稻草龙欢庆丰年,古往今来,相沿成习,形成了铜梁民间传统的龙灯盛会。明清时期,铜梁龙就以其奇巧宏大、舞技粗豪而闻名川东南。

在铜梁县太平扎龙场,我们见到了周健。今年四十二岁的他,是铜梁第三代扎龙传人。

周健:把这里弯一下,造个型,竹条弯了下。最主要要把它弯圆,凭眼睛看啊!国外、日本、东南亚啊中国就是全球通,各个省市都在定做。(一年要定)大大小小可能三四百条龙吧!一般我们签合同和外面订单,都是十天交货。我从我爷爷那学起,原来我爷爷那(辈人)是三大名人。工艺大师蒋玉霖啊,安居还有个傅大师(傅泉太),(傅大师)有八十岁了。

铜梁龙的典范代表是铜梁大龙:龙身一般在二十四节左右,意指中国农事的二十四节气,龙角高翘,龙颜饱满,龙口大开,龙身浑圆壮实、鲜活颀长,鳞甲彩绘鲜艳夺目。为了参加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模仿川剧变脸,铜梁龙研制出了一种新的品种——变色龙。

周健:我们铜梁的龙,它的头跟其他省市的龙都不一样。其他省市用的就是猪嘴巴龙,猪嘴龙。我们铜梁的龙拿出去很威武、雄大。它借用了很多动物的东西,像鹿的角,鸡的冠,鱼的鳃,马的嘴几种来结合起来。像铜梁就有几十种龙,板凳龙啊,小彩龙啊,黄荆龙啊等等都有。

舞龙老师:慢一点,慢一点。好,站直。手稍微打直一点,还是要有力量。腰站直,腰站直。迈开,画八字,你感觉一边画一个圈。

今天,我们在铜梁县高楼镇小学的操场上见到了正在排练的尹春燕。尹春燕,高楼镇小学四年级学生,一家三代人都会舞龙。

在今年庆“六一”的活动中,她参加了由学生组成的竞技龙表演,并充当舞龙珠的角色。

舞龙老师:精神拿起来。

一、二、三、四,准备,五,转。

往前面来点,起!三、二、一,走!

铜梁人从小看着龙舞长大,学校里讲龙文化,教舞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扛起龙杆都能舞两把:小孩子可以舞板凳龙,女人可以舞小彩龙、莲花龙,十八岁以上的男人各种龙都能舞上一段。龙舞仿佛是烙在铜梁人骨子里的印记,与生俱来。

(画面文字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

铜梁龙表演的基本特色是大动作、大场面、大气势。

铜梁龙应邀到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展演,每到一处都掀起一股舞龙的热潮。

铜梁龙中型蠕龙被指定为中国体育竞技龙具,铜梁舞龙队被国家体育总局冠名为“国家舞龙队”。

铜梁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行走在铜梁,可以感受到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之中。铜梁龙在传承弘扬方面可谓是匠心独运,精彩纷呈。

1999年,铜梁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火药、卓筒井在世界科技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目连戏、铜梁龙则在中国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漫漫时光淘尽,浩荡涪江沉淀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似颗颗珍珠,在滔滔涪江水中夺目流光。无数被涪江珍藏着的文化遗产独本,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的灵光和温润的情怀,会伴随着涪江水,永远流淌在涪江人的精神世界里。

第四集在水一方

这是一张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照片,1958年10月,邓小平来到涪江边的江油武都视察,在听取了关于武都水库的筹建情况后,称赞该工程是“第二个都江堰”。武都水库的建成将彻底解决困扰涪江两岸千年来的水患和干旱。

在川西北千里丘陵,牛啃土、干坝王、望天田、旱山坪、盼水湾等许许多多村落的名字,无一不与缺水相关。

刘成英:这口水缸就是以前天旱的时候,用来二次循环水。洗菜、洗衣之后就把水倒在这里面。通过沉淀了之后就拿来喂牛、喂猪。这口缸就是牛饮完了,就把它倒在里面。或者洗脚、洗脸(用完)的水倒在里面。就拿来灌苗苗,或者是用来冲厕所。

今年七十一岁的刘成英,是涪江中游射洪县复兴镇雷堂村的老村主任。二十年前的每天傍晚,忙完白天劳动和村里事务的刘成英,就会到一公里以外挑三担水回家。这样的一担水,刘成英的老伴刘大妈从一个浅水洼里需半个小时才能舀满,担回家澄清后循环使用。

刘成英:这就是我们担水的桶,在那边的山泉那去(担),都是用的铁瓢(舀),用这个(舀)。每次小半瓢的舀,装满一挑的话,有可能要半个小时。70年代,上级发动找自来水源。打井挖泉,我们全村挖,基本上每个队都挖了一口井。结果还是你们这口井水源最大,因为这个地理的位子比较集中。

村民:基本上全村到处都干了,这口井都没干过。

刘成英:当时挖出来后,尽管是你们一个队挖的。这个水都还要进行分配。周围这几个队,包括湾里面三个队(都要用这口井)。

每天,村民们围着陈家院子这口直径二点六米、深三米的水井轮番取水,这口井也被全村一千三百多人叫作“救命井”。

1981年,全村水井全部干涸,只能靠消防车运水供给全村饮用。

因为久旱无雨,寸草难生,牛只能啃土求生,所以雷堂村有个别名叫“牛啃土”。

洪涝和旱灾一样让人们心生余悸。

在今天涪江、琼江跨境而过的重庆市潼南县有一座大佛寺,寺内竖有一座高达十五米的历年洪水水位线碑,碑上刻有九条潼南历史上的最高水位线。

张乾华:这个地方看上去洪水的标记,最高的一个洪水位是乾隆时期,四十七年间的一个记载。是在1782年9月12日的一个洪水记载。也就是在现在这个水位的基础上涨了二十二米多高。二十二米多高,相当于现在楼房的七八层。解放过后,应该说涨水涨的最高的是1981年,1981年的7月14日。当时这个洪水,是十九米多高。在现在这个水位上涨了十九米多高,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我们水务局的办公楼房,在我们下游的金鸭坝,四层楼的楼房,瞬间就是一片汪洋。

三面环江、一面丘陵、耕地面积不足五百亩的遂宁船山区东山村,在20世纪的1981年、1998年两次特大洪灾中,东山村遭受惨重损失,良田全部冲成卵石荒滩,大片河滩地寸草不生。

从古至今,江河之水就是在这温润和暴躁中行进着;而人类,用智慧在寻找着与江河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古有涪江上游大禹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改筑堤堵塞为开渠疏导。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则是涪江水利建设的高峰期。627年,折脚堰、云门堰开启了涪江流域水资源的堰渠工程。新中国成立后,涪江又有了一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梦想:“解川西北旱区之渴”……千里涪江揭开水利建设的新篇章!

武都引水工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三上两下”的曲折历程,该工程从涪江上游的江油市武都镇开渠引涪江水,自上而下灌溉川西北涪江以东千里丘陵旱区,同时也为涪江流域现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今天,张军和父亲张佰林,又一次回到了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街——平武县响岩镇,这里曾经是他们与乡邻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不久,这里将成为武引库区的尾水淹没区。

张军:这原来是个缝隙,里面有蜜蜂,在那儿筑巢。这儿蜜蜂很多,这个位子。到现在这个树缝长严实,长好了。据说这棵树移到成都栽活要上百万(元),他们买树的来看的,现在我们要保留到自己的地方。

同类推荐
  • 乔治·奥威尔信件集

    乔治·奥威尔信件集

    这本书信集提供了诸多不加修饰的细节,还原奥威尔的感情世界和心路历程,让你窥见这个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的作家的写作动机的最隐秘处,埋藏着怎样的秘密。
  • 魏晋南北朝诗歌变迁

    魏晋南北朝诗歌变迁

    诗,具有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诗,是人类心灵的深切呼唤。诗是一条流经人类每个角落永不枯竭的清清小河。诗是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那是因为由诗所传达出的人的美好情感是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诗,可以越过沧桑岁月,到达地老天荒。诗是整体意义上的美,是春风沉醉的美。诗是美的极致,因为诗具有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 欧游杂记(经典悦读)

    欧游杂记(经典悦读)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其间漫游欧洲五国,写下数篇游记,后结集为《欧游杂记》一书,由开明书店于1934年出版。其中收录游记10篇和附录《西行通讯》,记录了作者1931年在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柏林、巴黎等地的游踪和见闻。这些文章以记述景物为主,但在写景时“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构思精巧,动静结合;同时又寓情于景,自然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生活民俗等,堪称游记散文的典范。本书以开明书店1934年版本为底本,保留时代特色,保证作品的原汁原味。
  • 轻轻吹去心上的灰尘

    轻轻吹去心上的灰尘

    人生在世,要经历大大小小的痛苦。如果心怀大痛苦,许多小痛苦就可以化解;如果心怀大快乐,许多小快乐就可以被涵盖。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艺术品,让自己的生命活在快乐之中,对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追求和计较。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艺术品,让自己的生命活在快乐之中,对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追求和计较。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最佳的人生境界也许不是别的,而是成为一个快乐的生活家。
  •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在这本随笔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当下许多人早已淡忘的记忆。他没有滥用笔墨倾倒往事,而是认真梳理自己走过的路和留在路上的深浅不一的足迹,而我们,却可以藉此聆听一个时代的风声雨声。平静的叙述,丰富的情感,诗化的语言,缜密的思考,使作品别具一种魅力。
热门推荐
  • 历史非史

    历史非史

    本书收录了多篇评论历史的文章,内容包括:《述而不作的大学问家》、《子称先生》、《辽朝的体制》等。
  • 赠米都知

    赠米都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诗学源流考

    诗学源流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倾世寂王妃

    倾世寂王妃

    隐帝,不可侵犯的神话,她冷厉张狂,她漠视天下,她目空一切,她沉寂寡言,她就是天生的帝王。一朝穿越,她是世家小姐,弃女?替嫁?淡漠一笑,她女扮男装,她红颜战天下,她狂傲如风。‘我的男人,必把这万里河山踩在脚下’‘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你输,东山再起,又何妨’‘你死,我让这天下为你陪葬’谁三千青丝成了白发,断生崖下,大雨洗净了谁的白衣,葬送的又是谁的铅华,三生三世,我换你这一世的荣华,陪你看那万里残阳。
  • 晓初妆

    晓初妆

    如你所言,天下苍生,任何一样都摆在你前面,只有我,在你后面。————————————幼年骄横,明家大小姐明珠因为得罪小皇帝朱胤被父亲放逐扬州,成了一匹脱缰野马。六年后,明珠以显赫的外戚之女准皇后的身份荣耀回归,凤榻后冠,岂料眨眼成为他人的囊中物。不久太后新丧,家道中落,明珠一度沦为阶下囚,无端结识了神秘男子苏颜,牵扯出的竟是二十年前的一桩宫廷秘密。与此同时,昔日深爱她的王爷倒戈逼宫,幼年密友投身敌营,难道真的只是一怒为红颜那么简单吗?战火燎起,一时国仇家恨,情难由己,她该手刃仇人,还是和他执手共瞰这如画江山?那个指点江山,风华盖世的英俊男子,她永远站在他身后,从未知晓他眼里一直看到的人是谁。可是他知道,第一眼就知道,她是他想要的那个人,明眸善睐,齿如瓠犀,如花笑靥总是狡黠而张扬,那一刻让骄阳艳日也为之黯淡。————————————————其他的完结作品:《皇后殇》http://m.pgsk.com/a/85303/喜欢红嬷嬷的话,欢迎加群111722525!
  •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奇幻的现代世界

    奇幻的现代世界

    灵气复苏,古遗迹现世?这些都是小说里的想象,看个乐呵就完事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上古天庭,北欧英灵殿,众神的奥林匹斯山……这些矗立在阴影里的神迹终究不甘就此沉寂。通天的巴别塔,神秘的印加文明……淹没于传说中的高超科技也想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辉。科技,灵气。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代碰撞交织。欢迎来到,奇幻的现代世界。ps:简介无力,读者老爷们有兴趣点进来看看。
  • 皇后天然呆

    皇后天然呆

    什么?我穿越了?什么?我穿的还是个皇后!还有,谁说当朝皇帝天天醉心政务无暇光顾后宫的!这个天天在自己面前耍流氓的男人又是什么!范婉婉欲哭无泪,谁来告诉她,以她这种只适合穿小清新种田文的智商,怎么能在宫斗文里活到第二集!
  • 修道成灵

    修道成灵

    ‘大道无情,天道无私’。这是一个人人追求道之极限的世界;‘群星乱舞,妖魔将出;帝星偏离,异数乱世’。这是一个乱世英雄与祸世枭雄对决的故事。
  • 倾世桃花醉

    倾世桃花醉

    生逢乱世,本是女儿身的她,一出生便成了太子,一身戎装,策马奔腾,呼啸战场,一剑定江山。他,天下首富,狂傲不羁,是各国竞相拉拢之人,却愿为她倾尽所有。此爱无双,此爱绝世,生不相弃,死不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