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65000000003

第3章 曾侯乙墓的概况

曾侯乙墓的发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国内外的考古专家和旅游爱好者纷至沓来,都想一睹曾侯乙墓的神奇。

(一)曾侯乙墓的地址和来历

曾侯乙墓所在地名字叫擂鼓墩,虽然在现代我国地图上找不到它的名字,但它早已因为曾侯乙编钟在全国、全世界的影响,而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

1949年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岗地。1939年日军占领随州时,兵营就驻扎在擂鼓墩,在东团坡挖有战壕。直至1965年冬原武汉军区某部雷达修理所进驻这块地之前,山岗上还只有几棵小松树和几株刺槐树,半山岗有十几亩低洼坡地,农民种点杂粮,当地群众夜晚都不敢从东团坡走,说这里是一片鬼地。

1.擂鼓墩地名的由来 擂鼓墩这一地名同编钟一样,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公元前605年,斗椒继任令尹之职。斗椒大权独揽,骄横跋扈,杀死主管军事的司马,趁楚庄王率军攻打随国之机,率若敖氏族人发动了叛乱。

这时,楚庄王已兵临随国城,并占领城南制高点。斗椒的叛乱使楚庄王腹背受敌。楚庄王在与斗椒的交战中连损几员大将,自己也险遭斗椒的两箭。

正在危难之时,有人推荐了小将养由基,说他有百步穿杨之功。楚庄王叫养由基当场演试。这时,恰好天上飞来一群大雁,养由基射出一箭将领头雁射落下来,人们捡来一看,正中大雁咽喉,楚庄王大喜。

第二天两军对阵时,养由基提出同斗椒比箭,他说:“我愿让你先射我三箭,倘若不中,我只射你一箭。”

斗椒连发三箭,第一箭被养由基左手抓住,第二箭被右手抓住,斗椒第三箭瞅准养由基的咽喉狠命射去,养由基略略俯身,一口咬住箭头。

养由基丢下双手箭,取下口中箭,拉满弓,一箭射中斗椒咽喉。这时,叛军大乱,楚庄王亲自擂起战鼓,全歼叛军。楚庄王擂鼓处的高地从此便叫擂鼓墩。这段神奇的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

1978年,省考古队发掘曾侯乙墓时,按照我国田野考古的规程,首先要给田野考古编号。

墓地的行政隶属关系为随县城关镇城郊人民公社团结大队,此处有个小山包,当地人称“东团坡”。后来,东团坡被平整。考古队走访当地群众得知,两个山包西面不远处,有一个高出丘陵地面二三十米的大土墩,人称“擂鼓墩”。

擂鼓墩因为有那一段神奇的传说,历代县志均有记载,于是,决定用“擂鼓墩”来为此墓冠名,将这个墓葬编号为随县擂鼓墩一号墓。

如今,擂鼓墩已成为当地的名称。《中国历史地名词典》也将“擂鼓墩”收入之中。擂鼓墩在发掘编钟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现在已经成为编钟发掘地的象征,同时随州也有了以擂鼓墩名命的地名和单位名,如擂鼓墩大道,擂鼓墩中学等。

2.擂鼓墩作为墓址的原因 古人非常重视墓址的选择,认为墓地风水决定自己在阴间生活的幸福指数,甚至决定家族后代的兴衰。曾侯乙作为国君,当然对此更为重视,也更有条件挑选一个中意的地点作为自己灵魂安息的地方。曾侯乙选择擂鼓墩作为墓址,是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整个古墓群地带位于山峦起伏的丘陵上,山势走向为近南北走向垄岗地形,自西北蜿蜒而来,至此已到丘陵尽头。从最高处的厉山神农洞到擂鼓墩,山脉没有间断,99座山岗相连。对此,宋代陈洙作诗写道:

厥涢双水绕城隅,高谊曾闻季大夫。

九十九冈风俗厚,人人况已握灵珠。

从市区东部的岗丘西望,擂鼓墩古墓群恰似一条巨龙仰卧在氵厥水西岸,曾侯乙墓所处的东团坡位于龙首,整个墓群高出河边平地约二十米。向东约七百米,有自北往南流过的氵厥水,向南约二千五百米,有自西往东而来的涢水,两水在擂鼓墩的东南方向汇合。

擂鼓墩以其奇特的地形地貌,成为数百位国君和贵族的安息地。

在方圆四平方公里的擂鼓墩墓群范围内,均为红砂岩层地质构造。所有墓圹均为岩坑竖穴。墓群范围内均为高低起伏的丘陵,无一座高山陡壁,都处于氵厥水西岸的丘陵上,且顺着山脉的走向依次排列。

墓群的东侧紧临河边冲积平原,西侧为高低起伏的岗丘,再西边也是冲击平原。在曾侯乙墓西一百米左右,还有一个比它略小的山包西团坡,此坡亦为红砂岩地层,与曾侯乙墓所在的东团坡平行由北向南缓延。

1997年7月,擂鼓墩文管处对擂鼓墩古墓群开展了一次调查与勘探工作,并制订了保护规划。

后来,在曾侯乙墓以北两公里处发现了王家包、蔡家包两处大型墓葬。从墓葬的形制和规模看,也应该是国君之墓,均保存完好。另外,还发现了吕家塝、王家塆、庙凹坡墓地。因此,擂鼓墩古墓群的保护面积由原来的1126亩扩展至7620亩。

擂鼓墩墓群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5.4度。1月份最冷,月均气温2度,最低气温零下16.3度;7月、8月份最热,月均气温28.1度,最高气温41.4度。年平均降雨日175天,降雨量1064.1毫米,最低665毫米,最高1700毫米,以7月、8月、9月3个月降雨量最大,约占全年的66%,10月、11月、12月3个月降雨量最小,约占全年9%,7月有时下暴雨,最大日降雨量可达至214.6毫米。

擂鼓墩古墓群内分布的地层有白垩纪上统胡岗组砂岩,岩性以紫红色、粉红色厚层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含砾砂岩及少量薄层砂层泥岩。

这一岩系的特点是:砂粒成分复杂,多以石英、长石为主,另有灰岩、泥岩、花岗岩等岩屑;充填和胶结物以泥质为主,次为钙质胶结,胶结方式以基底式为主。颗粒分选性较差,含砾砂岩中所含卵砾直径一般两毫米至10毫米,大者50毫米至60毫米,成分以石英为主。卵砾粒极多以次圆、次棱角为主,砂粒极多以棱角、次棱角为主。这样的地层有利于墓穴的开凿,穴壁坚固。

本区大地构造属于秦岭褶皱系的南襄断坳区。前白垩纪地层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强烈;而白垩纪地层构造简单,为向南面缓倾的单斜岩层,断裂不发育。据测区及其邻近地表调查和地质勘查,区内裂隙少而短,岩砂细而密,是墓地选择的风水宝地。

曾侯乙墓及古墓群完全是按照古代风水学法则来选址的。擂鼓墩东临氵厥水,南临涢水,山环水绕,前有望山—独崇山,高出开阔地,一座座山丘由西北向南蜿蜒而下,从厉山至擂鼓墩99座山岗如垂首伏行,似蛟龙奔海,曾侯乙墓正居龙首。

红砂岩地层犹如铺在大地上的红地毯,真有布秀呈祥之气。风水中的穴、砂、水、向“四灵”,这里都占有。这正是擂鼓墩古墓数量众多的缘故,也是曾侯乙选择这里作为自己墓址的原因。

(二)墓主人的生平

曾侯乙,姓姬名乙。据考古发掘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

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1979年,在随县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铭文中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故曾侯乙也可称为“姬乙”。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献很少有对曾国的记载,常用随来指代它,如“江东之国,随为大”。据猜测,随可能是曾国重要的城市,如国都之类。历史上,这种用都城指代国家的例子并不罕见。

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31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岁至45岁之间。综合考虑其它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同时还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类随葬的物品多达一万多件,其中有一件是青铜制的煎鱼盘,出土的时候盘下放着木炭,盘上有一条鱼,鱼肉虽然已经腐烂消失,从鱼骨头的形态来看,这是一条鲫鱼。

我国的烹调技术素来闻名于世,烹饪讲究色香味,讲火功,讲制作,讲调味。但是整个人类的烹饪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开始是生食,除了植物以外,还有“茹毛饮血”;进而发展到熟食,熟食由直接火烤再发展到煮,最后再到蒸。

在烹饪技术中,单是烧、烤、煮、蒸,是难以满足人们对色香味的追求。只有发展到煎炒,讲求火功,这一点才能做到。在此之前的考古已经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有鬲、鼎、釜这类蒸煮之器,还没有发现煎炒之器。而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说明这个小国的君主曾侯乙,在吃鱼方面已讲究煎炒的吃法了。

所以,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就揭开了这个谜,说明我国至少在东周时代已有了煎炒鱼类等烹饪的方法了,以后烹饪方法的不断改进,才做出了品种多样的菜肴来。

鱼的本身有一种很腥气味,这个腥味的来源是因为鱼的体内含有一种叫三甲胺的物质。在现代,我们在烹调鱼时,一般都放些酒进去,使鱼体内的三甲胺溶在酒里一同挥发出来,从而去掉一些腥味。

在两千多年前曾国的曾侯乙,他的厨师在烹调时却放入了一些梅来消除鱼腥味。在曾侯乙墓出土的鱼骨中,就掺杂有不少这种梅核。

这就告诉我们,梅子在刚刚成熟时是很酸的,因为它含有一些有机酸的缘故,在烹调鱼时,加入一些梅子,就同我们今天加醋一样。

由于在鱼的体内的三甲胺是一种碱性物质,它与盐梅里的有机酸起反应,可以起到消除一些鱼腥味的作用,从而使做出来的鱼肴更加可口。当然,这种烹调中的化学道理在两千多年前的曾国厨师们是不可能懂得的,然而用盐梅作烹调鱼的调料这一方法,在我国的烹调史上,可能是比较早的实物资料了。

曾侯乙在饮酒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在酒里过滤掉其中的一些沉淀的物质,往意夏季使酒降温,冬季使洒升温;此墓出土大量果核,中有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这些至今仍然是烹调用的一些调料。综合这些原因,可以看出曾侯乙还是一位喜爱鲜鱼的美食家。

曾侯的侍卫们特别为其国君随葬两鼎鱼,并置备一件煎鱼用的随葬品,自然表明国君生前特别爱好的原因。

(三)曾国的来历

曾经在北宋的时候,就在湖北安陆的一些地方曾经出土过两件有铭文的曾侯钟,铭文内容几乎与曾侯乙墓出土铸钟铭文相同。

后来那件曾侯钟丢失了,但有关于铭文的拓片却一直流传了下来,郭沫若后来将那些拓片收入到他所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的书里,并且还作了相关考证。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楚干墓出上一对有铭文的大型曾姬壶。“曾姬壶”于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共有两件。其形制为方口,有盖,盖有四“S”形纽,长颈,垂腹,方圈足。颈部附两虎形耳。盖上、颈部、圈足部均饰蟠虺纹。通高78.7厘米。

曾姬壶两件壶铭相同,皆铸于壶口内壁,包括合文在内共5行40字:

作:隹(唯)王廿又六年,圣之夫人曾姬无卹,(吾)宅兹漾陵,蒿间之无(匹),用乍宗彝尊壶,后嗣甬(用)之,(职)在王室。

由于铭文涉及曾国的历史及曾楚两国的关系,因而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发现曾侯乙墓,表明在战国初年在汉水以东地区,存在以“曾”为名的诸侯国。

1979年,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尹季怡之用。”后又多有证据表明此曾国为姬姓曾国。

后来,又在湖北的枣阳、京山、襄阳及河南的新野等地区也有铭文为曾国的铜器出土。但特别疑问的是,我国古籍上虽然有一些关于曾国历史的记载,可地点却不在那一带,而那一带据记载曾有一个随国。

1978年,李学勤先生首倡“曾随合一”说,人们作出了不少推测:一种看法认为曾、随是同一国家,属于一国二名。

首先,铜器铭文中的曾国与文献记载中的随国族姓相同,均为姬姓封国。夏为姬姓,这在上文业已论定。随的姓氏,也见于文献记载。

《春秋左传正义》引《世本》说:“随国,姬姓。”高诱注《淮南子·览冥训》“随侯之珠”,也称随为姬姓。《国语·郑语》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回答郑桓公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韦昭注:“应、蔡、随、唐,皆姬姓也。”由此可见,曾、随都是姬姓,即两者姓氏相同。

其次,地望相同,均在随枣走廊为中心的这一带;时代一致,均在西周至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已出土曾国青铜器的年代,从东周初至战国时期的都有,有的可能还早至两周之际。

但是,前引“安州六器”铭文记述周昭王在南征途中,经历过唐、厉、曾等国,还提到汉水,前文已论证唐、厉为汉东封国,周人经唐、厉而后至曾,可见曾的位置确在汉水流域。

《水经注·水》说“楚灭之以为县”,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引姓氏书谓“为楚所灭”,但均无灭年。根据《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的记载分析,姬姓之随至少春秋末年还存在。而考虑到此时它还与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国当会延至战国。由此说来,曾、随存在的时间相当。

类似情况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如楚又称荆,魏又称梁,韩又称郑等。

第三种说法认为曾是曾、随是随,两者之间不可以混在一起。他们认为所有的论证的说法都不足以为信。族姓相同,而实际上在一些文献所写的春秋以前同时存在几个曾国,但全是拟姓,而随国为姬姓,因此说两者族姓相同不能成立。

那些论证中所说的地望相同也不准确,因为这里后来都为楚地,两国后来也都是被楚所灭,所以,不可能同时存在;说一个国家两个名字也没有什么相应的根据,因为在历史上之所以有一国二名大多数都是因为有它的历史原因,多数是因为它的都城所在地,所以以都名为国名。

第三种看法是说随国灭曾国、延姬姓宗嗣。早期曾国已被楚所灭,楚灭随以后,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据文献记载,随县及其附近地区在春秋和战国初年为随国之地,系西周天子所封的姬姓诸侯。

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所以有一个曾国亦为姬姓。有专家学者认为是因为在春秋前期,楚国逐渐强大,随国虽然不如楚国强大,却也是汉水东面的大国。它常常同附近的一些小国联合起来抗拒楚国,楚、随之间经常征战。但在楚成王三十二年,随联合汉东诸侯叛楚,楚国斗谷于兔率兵代随,结果两国达成清和,随成了楚国的属国。

到了公元前506年,吴人侵楚,楚昭王出奔抵随,随侯保护了楚昭王,从此楚、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敌视变为友好,随国亦因此强大起来。它也仗着楚国的支持灭了她姓的曾国,并迁都于曾,也就是西阳,并自称为“曾”,因之则拟姓的曾国变为姬姓的曾国了。

第四种看法就认为是曾灭随,据其国土。这样说的一句是认为根据史籍记载,在周初曾经有三个曾国,分别写作曾、增,写法不同,实际只是一个曾氏,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史册上所记载的三个曾国都是他的后裔。但他们后来都被别国所灭。

随国以前曾经是汉水东面的一个姬姓的诸侯国,因为封地在两湖盆地的东北方向的地方,随国是这一带地域比较广阔的一个国家,《左传》中有“汉东诸国随为大”的说法。

楚国虽说是一个属于异姓的国家,但是在接受册封之后却有着很大的发展,楚国也是一个正在一天天壮大起来的国家。在我国的史籍中就有着这楚国和随国友好往来的记载,但是楚国对随心存戒备,在无数次征战之后,楚国花费了特别大的代价,但是还是没有将随国除掉,随国就成了楚国的心腹之患。

平衡了各种的厉害关系,楚国派遣曾氏钻进随国去,进行各种间谍活动来取得成功,把姬姓的随国从而变成曾氏的随国,从此之后楚国和这个新的随国永远结束了战火连天的历史取而代的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后来便有了楚昭王奔随,随国誓死保护了楚国的事情。曾侯乙墓的这个曾,正是在楚的帮助下灭了随国而建立起来的曾国。

根据以上所说的,所有的依据似乎都符合常理,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一个统一的结论,曾、随的故事还有待于探索。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启发人们去进行新的思考,从而促进了历史的研究。

同类推荐
  •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系列”之第一本《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数年里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如今终于得以付梓出版,作为本书编撰者,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并向大家表示感谢。此书稿因为是编撰,在成书过程中,我通过多方渠道,搜集并参考了大量一手或二手文献资料,均一一注明了出处,在此向众多原作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如您觉得我应该给您支付一些稿酬,就请尽管同我联系吧。
  • 中国忌讳

    中国忌讳

    《中国忌讳》分为“文化、娱乐之忌”,“生产、行业之忌”,“岁时、饮食之忌”,“人生、礼仪之忌”四辑,林林总总,共一百零一篇。作者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且对现实生活多有了解,“主旨依然是将传统国学草根化,从一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切口——中国老忌讳深入进去,与大家轻轻松松地聊天、摆龙门阵”(《后记》)。举凡信札的书写格式,对联的正确贴法,祭文、悼词、挽联的撰写要则,古玩行的“捡漏”和“打眼”,演员应遵的行规,请吃河豚的规矩,如何有礼貌地谢绝上门叩访,怎样选择住房和布置卧室……作者皆能深入浅出地解说,往往涉笔成趣,令人击节。
  • 苗族古歌:苗族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苗族古歌:苗族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等,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它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是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 草原王国吐谷浑(一)

    草原王国吐谷浑(一)

    最初的民族起源于姓与氏,寻根追究,姓的起源是氏族的称号,有女系易而为男系,说己见前。后来姓之外又有所谓氏。什么叫做氏?氏是所以表一姓之中的支派的。如后稷之桓公的三子,又分为孟孙、叔孙、季孙三氏是。始祖之姓,谓之正姓,氏亦谓之庶姓。正姓是永远不改的,庶姓则随时可改。依据青海史学家李文实先生所著《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记载:吐谷浑,据《金壶字考》谓其音读为“突浴魂”,“谷”读为“浴”,是从吐谷浑语原音,但今土族自称“土谷家”或“土户家”则谷、浴仍通用。
  • 人的精神结构及其现代批判

    人的精神结构及其现代批判

    本书是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3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推荐参加2013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书中阐述国内外关于现代化的精神重建问题的研究,缺乏一个清晰严谨的内在精神结构作为逻辑起点,提出内在精神结构及其基本逻辑与主要原理的分析框架,并系统阐释精神结构诸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而阐发了现代思想家们对精神重建问题的探索与内在精神结构的深层契合。
热门推荐
  • 修行直播间

    修行直播间

    宁修然不仅发现自己的世界不一样了,而且还当上一个名叫修行直播间的主播。并且直播间的观众比较特殊,他们好像都是其他空间的修行大佬……
  •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离梦想有多远

    你离梦想有多远

    威廉·莎士比亚说:“世界只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只不过是一些演员。”我喜欢这句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在扮演一个自己内心中所渴望的角色?还是在扮演一个虚伪的迎合他人的角色?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在扮演后者。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劝告那些少数人放弃扮演真实的自己。那么,何为真实的自己?
  • 穿越女尊之农家女

    穿越女尊之农家女

    家徒四壁无路可走,唯有读书方为正道!这是一个农家女的官位奋斗史,且看她如何以乡村野娃的身份成为那人上人!瞧不起农户的出生?手握重权随便一项压死你!农家女又怎样,才情、样貌、气质、谈吐,样样皆是人中龙凤,不怕你看不上,就怕你看上!————推书~《养鱼为患》作者:六日闲
  • 爱在仙境的日子

    爱在仙境的日子

    在这个青春飞扬的爱情时节,阿朵也遇上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而王子终却抛弃公主,找到了离异的带着孩子的成功女商人,阿朵车祸然后失声。爱情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青春美丽面前,它的指针却偏向了成熟与沧桑。
  • 秋雨梧桐落叶晚

    秋雨梧桐落叶晚

    一只名叫蝉衣的鸾鸟拜于黎山门下习歧黄之术,学成之日下山来的凡界历练,机缘巧合救了西海的龙九子宴新。后因蝉衣好友传信匆匆离开,再回之时,宴新已被南海龙女瑶姬救走,两人就此分离。各族之事多年未见,宴新难忘救命之恩,多年来四下寻找不得。机缘巧合,平叛山魈作乱,宴新遇蝉衣,一眼认出,一心回报,却不知不觉间赋予真心。 很多事之后,两人相知相许······
  • 武控神魔

    武控神魔

    世家子弟遭人陷害,父亲残废忠仆身陨;巧获大罗天经,重修五脉再锻筋骨!一朝出世,斩尽仇敌霸绝天下!神以天威凌众,魔以妖邪乱世,岳凡却能洞悉诸天之密操控神魔,以神为奴,以魔为婢,凌驾诸天之上……
  • 田园三宝:萌夫萌宝小神猪

    田园三宝:萌夫萌宝小神猪

    李唧唧从小长到大,不怕三鹿,熬过非典,顶着H1N1和H7N9活到二十岁,本以为到了年龄可以高高兴兴嫁人,平平安安回娘家,哪知天上一不明黑色物体飞来,当场爆头。醒来后,李唧唧悲催地发现自己穿越了。不知咋地,她还意外地捡到了一只小神猪和一个呆萌相公。管它呢,不要白不要,且看她如何智斗极品婆婆和极品大姐,在古代发家致富混得风生水起……
  • 谍战在黎明:毛泽东访苏前后反间谍纪实

    谍战在黎明:毛泽东访苏前后反间谍纪实

    本书是一本惊心动魂的纪实小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围绕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而发生的特务爆炸案,情节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 也温柔

    也温柔

    你会给伤害过你的人一个拥抱吗?你会厌恶过去的你吗?应该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