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廷辩
“浩然。”孟丽君深深吸了一口气,说道,“看起来,明年我是非调任不可了。你先帮我看看,哪些东西都是要交接的,非交代清楚不可的。”
柳正风看了公子片刻,才说道:“公子,为何如此肯定?”
孟丽君淡淡说道:“你还不明白吗?军队已经到了,皇上居然将前任禁军卫指挥使给派了来……而船坞的事情,到现在还没有批复。这就说明了什么?”自嘲的笑笑,说道,“这对于我,反而是更好。只是不知道皇上会派什么人过来。”
柳正风听公子语气里,有淡淡的失落,心情也不由有些抑郁起来,说道:“朝廷定然不会毁了公子心血。”
两人不知道,他们在说这个闲话的时候,政事堂里,就这个船坞的事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陛下,此事不可准。”对着皇帝的询问,徐康端正了脸色。
“为什么?”
“第一,此事并非关系国计民生之大事,可为亦可不为。为何却要花这等钱?”徐康一一为皇帝分说,“如今国库亦不十分丰足。这等钱,能省则省。第二,琼崖地方,孤悬海外。港口过大,船只过多,管理上面,反而繁琐。多一事不如少事,这是臣的一点粗见。”
徐康就说了这样两点,但是铁穆岂有不懂的。他这话的关键,是在“孤悬海外”这四个字上面呢。港口过大,船只过好,到时候闹起事情来……
“徐大人此言,下官却不尽赞同。”没有想到,赵云如居然站了出来!
铁穆这一惊喜,真真非常。急忙说道:“赵卿家有何意见,快快说来。”
赵云如对着徐康一拱手:“徐大人,下官有一事请教。大人可知道,国库近几年了,小半收益,却是来自哪里?”
徐康一怔,说道:“大半来自地方。小半来自海关。”
赵云如道:“正是。下官曾在地方为官,深知下层百姓,生活艰难。每岁国家赋税,虽然比例不高,然而最下层百姓,先要应付地主地租,再要交纳国家赋税,就非常艰难。所以,每到歉收年头,下层百姓,多借高利贷以度饥荒。即使不到歉收年头,每年青黄不接之时,下层百姓,也要借米粮度日。即使是丰年,最下层之人,也难得吃上干饭。”
铁穆到底是走过一趟湖广的,知道这些事情。那徐康神色,就有些支吾起来。
赵云如又说道:“下官在岭南期间,就曾亲眼看见,下层百姓,因为交不起国家赋税,只好东躲西藏;而催税官吏,即使是最心慈手软之人,也不得不狐假虎威,在乡人面前,装出凶神恶煞的姿态。在乡人眼里,催税官吏,竟然如同催命阎罗一样可怕!下官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由暗自叹息。国家官吏,本是百姓父母,为何却变成百姓仇人!究其根本,就是赋税制度!”
“然而赋税制度,却是非行不可。国家庞大,开支众多,如若不收赋税,国家将如何运转?而这赋税,不取之于农,却是取之于谁人?下官深知此理,所以也只是反复烦恼,没有策略。直至有商人从临安来,说起临安近年变化,说起开海政策,臣才茅塞顿开。原来,这天底下,不只有农人!也不只有我大元朝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