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4000000014

第14章 王国维(中国·清末民初) (1)

传略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国学大师,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1898年,二十二岁的王国维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3种生平著述,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北京之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王国维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不尽的思索——王国维投湖之谜关于王国维的死,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有如下记载:“五月初二日夜,阅试卷毕,草遗书怀之。是夜熟眠如常。翌晨(即1927年6月2日)盥洗饮食,赴研究院视事亦如常。忽于友人处假银饼五枚,独行出校门,雇车至颐和园。步行至排云轩西鱼藻轩前,临流独立,尽纸烟一支,园丁曾见之,忽闻有落水声,争往援起,不及两分钟已气绝矣,时正巳正也。”

王国维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成为7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久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

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

“殉清”说

王国维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

“逼债”说

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与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他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惊惧”说

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谏阻”说

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文化殉节”说

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陈寅恪的诠释在同类者中立即得到共鸣,并在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王国维之死,“文化殉节”说影响最大,但似乎应不足以诠释王国维,他在学术鼎盛之年以这样一种方式给自己的文化生命画上了句号,留经后人的是无尽的思索。

遗书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藳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犇葬,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国维遗书被发现是在其逝后的第二天(6月3日)下午4时。当时“天气渐热,阴云四布,雷声频作”,学生们齐候遗体旁已3个小时,检查官才到。遗书发现于内衣袋中,外有封,上书“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王贞明为王国维三子,是当时在京最年长的儿子。函封今已不知何往,只有遗书保留下来,并被裱入一个四开对折纸版内。另有两个相同纸版,一个裱有罗振玉(王的朋友兼姻亲)的题款:海宁王忠悫公遗墨,后公完大节后逾月/上虞罗振玉署,并钤“罗印振玉”方章;另一为白折。

当初罗振玉闻知王国维死讯后,曾向清末帝溥仪送上伪造的王国维遗折,赚来“忠悫公”的谥封。可能罗振玉上“遗折”时不知还有遗书,因为曾有记载说,后来又发现了亲笔遗书,“一时传为笑谈”。

追怀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碑铭云: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失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书王国维挽联:

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王国维自沉一周年时,吴宓写了八首《落花诗》,诗前有序:

古今人所为落花诗,盖皆感伤身世。其所怀抱之理想,爱好之事物,以时衰俗变,悉为潮流卷荡以去,不可复观。乃假春残花落,致其依恋之情。近读王静安先生临殁书扇诗,由是兴感,遂以成咏,亦自道其志也。

吴宓还写了《六月二日作落花诗成复赋此律时为王静安先生投身昆明湖一周年之期》,以寄哀思:

心事落花寄,谁能识此情。非关思绮靡,终是意凄清。叹风嗟尼父,投湘吊屈平。滔滔流世运,凄断杜鹃声。

1929年,吴宓又写了《王静安先生逝世二周年》诗:

悼公咏落花,倏忽一年事。大化常迁流,夏去春又至。长眠得所乐,世渐忘公志。新会人中杰,袖手随公去。哀时泪纷纷,地下可相值……

(14)成就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王国维与罗雪堂、董彦堂、郭鼎堂并称为“甲骨学四堂”。他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评誉“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梁启超

“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嵬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郭沫若

“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

——伯希和

“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胡适

“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鲁迅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王攸欣

(家世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宋史》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传,远祖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荀四世,均以战功显赫,其中王圭、王禀及王荀死于国难,尤以王禀于靖康元年,在太原抵抗金兵,守城御敌而殉国,是一位勋绩卓著的抗金民族英雄。王禀之孙王沆随宋高宗南渡,袭安化王爵,赐第盐官,遂定居于此,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到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海宁旧有安化王祠,始于明弘治年间,嘉靖壬子年毁于火,后又重建,移之邑治之东,今旧祠已不存。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王国维对此也深感自豪,撰有《补家谱忠壮公传》。

同类推荐
  • 做最好的自己:你的形象价值千万

    做最好的自己:你的形象价值千万

    为了帮助现代更好地塑造和提升个人形象,我们编写了这本《做最好的自己:你的形象价值千万》,全书分别从穿着服饰、仪容修饰、气质修养、交往礼仪、行为举止、综合素质等方面,系统地阐述提升个人形象的方法,指导和帮助读者培养积极、诚信和友善的品质,提升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效率,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 生活的比喻

    生活的比喻

    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内心。畅销书作家、翻译家、摄影师陶立夏2018全新情感随笔集。生活里,都是隐喻。陶立夏用静谧的心,抒写隐喻背后的真实。这本书写给所有我在你生命里缺席的时刻。人生里总有想要放弃的时候,告别般挥手切断所有关联,不管它们是束缚也好,牵绊也好,温柔关怀也好。全部切断。于生活的细微处,留下独特的思考。神灵在微物之中,当我们能够潜心去观察,便能在这些小物或是泛着纸香的书中,找寻到自我。那些我们看过的书,遇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就像吃过的食物,给我们酸甜苦辣的滋味,最终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人生的答案,投射在生活的琐碎之处,又映照回我们的内心。
  • 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10卷。本书对中国的印度文学研究进行了考察评析,对学科史作了脉络清晰的回顾。从共时性和历时性对中国印度文学研究进行深入评析,既有对总体面貌的展示,也有对文学史和文本研究的分析,对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研究的考察。在研究史的大背景下,对学科的代表人物如季羡林、徐梵澄、金克木、刘安武、黄宝生等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著作进行了详尽的评价。通过回顾,总结了中国印度文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并深入分析了中国印度文学研究的特点,并对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 徐志摩诗选

    徐志摩诗选

    本书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歌精选集,收录了徐志摩诗歌的经典名作,包括《再别康桥》《偶然》《沙扬娜拉》等。在作品的选择上,既注重其思想艺术成就,也注重体式、题材、内容、风格的多样性。读者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文采、激情、睿智的徐志摩。
  •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因为喜欢唐诗宋词里的文字,所以我在那里邂逅了一场场倾城之恋。待繁华落幕,待经年流尽,爱却仍在唐诗,情也仍在宋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诗里的爱,宋词里的情,一经读过,便深入骨髓,想要忘记,怕是很难了。因为这里的爱和情,是契合到人的心灵深处的。那些诗词里的爱情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山无陵……天地和,乃敢与君绝!”千古传颂着的爱情,让我们读到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优美,也为结局“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而肝肠寸断。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死亡游戏中的红名玩家

    死亡游戏中的红名玩家

    在类似于“刀剑神域”的死亡游戏中,主角孤身一人作为杀了人的红名玩家不断寻找自身存在意义的故事
  • 莫约你刚好在这里

    莫约你刚好在这里

    你说我是脱轨的星辰,你说你放我离开可好,你说我太小,你已经老了。程洛禹,你好,我是苏莫约,不用重新认识。苏莫约觉得她这辈子做得最机智的事情,就是撞上了程洛禹的车。八年时间里,她为了不回到那暗无天日的惨淡生活之中,她一直对这个她故意攀附上的男人讨好卖乖。可是,导火索是她在十七岁年少时的热爱和情窦初开。程洛禹毫不犹豫地杀死了她所有的喜欢。挣扎的下场只是他衣冠楚楚她满身狼狈。上了大学,她被选择了金融专业,期间她遇见了同样热爱绘画的顾尘,她以为,这是她的热爱重新燃烧的开始,可是却不知这又是一场阴谋论的起点。我养了你八年,那么接下来你也归我养。没人护得了你,只有我。
  • 骗婚:惹上极品CEO

    骗婚:惹上极品CEO

    (文文已大结局!)黑耀爵,他是商业帝国里的王,鬼斧神工般雕刻的五官,阴邪的气息犹如地狱的王者一般,让人只消一眼便臣服与他怖人的气势之下。花解语,她是道上赫赫有名的神偷,只要是她想要的东西,从来就没有失手过。但是面对着那个王者般的男子时,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手了。一个是腹黑的总裁,一个是绝色的神偷,因为一条项链而命运紧紧的纠缠在一起的两人,究竟是谁先失了心?又是谁先爱上了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佛说语

    佛说语

    第一次相见,惊鸿一瞥,便是百年,万年难忘。灵仙从一棵只有灵识的梨花树升为仙,她最感激的便是神尊芫华,那个她从最初便开始追随信仰的神,那个身姿绝世芳华,容颜倾世的尊贵之神。而情,或许在不知的情况下就这样扎根了下来。他的默默守护,她的无言陪伴,互相付出,最终在一场阴谋中打破,他对她的情,她对他的爱,将会在一次佛缘中相伴而生。那年长廊处的遇见,她本无意可他却入了眼,相识在那棵梨花树下,好像冥冥之中有什么在将他们推到一起。懵懂无知的僧人少年,从天而降的梨花仙子,那年春雨屋檐下,他们将彼此记在了心间。可佛与她,却不能两全。佛理悠悠,渡你渡她,却渡不了心中一片天地。化安不能离佛,她一直都知道,可直到最后她才明白,对于她而言,芫华只是下来历个劫而已,可对于化安来说,这就是一辈子。终是化安动了不该动的情,爱了一个不该爱的人。生时守佛,死后便守她,或许是一个所谓的两全其美。树下圆寂,就像你我初识,也或许是新生,你不曾离开,我放下了一切。清冷神尊VS纯情小花仙
  • 武化山河

    武化山河

    坦道口,多歧路,安得此间少年,步步走,山间少年偶遇未明男子,进入死人谷,开启一段注定不平凡的少年行!
  • 未发现的自我

    未发现的自我

    在精神分析运动中,尽管出现了不同的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是精神分析学派总的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即强调儿童期的影响,强调压抑的作用,用病态的观点来看待现代的人性等。精神分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蓬勃发展,深入到西方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融合到了整个西方社会之中,成了西方社会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人性造成的戕害,以及后工业社会给人的精神造成的强大压力之故。
  • 流言(2019版)

    流言(2019版)

    《流言》是“传奇作家”张爱玲的散文代表作。从一九四〇年代到一九九〇年代,张爱玲散文创作横跨半个世纪,《流言》收录她从20岁到25岁文学起步及盛产期的散文作品。这本书里,有“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等诸多脍炙人口、闪亮华丽的金句。有《天才梦》、《童言无忌》、《私语》等人生自传文字,敏感细腻的生命记录。有《自己的文章》、《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等作家对自我写作的犀利剖析。有《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夜营的喇叭》、《有女同车》、《到底是上海人》等对都市日常生活的观察,纷繁世事中的审美体悟。读《流言》,认识年轻时代真实独立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