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8600000007

第7章 现当代哲学与抽象“主体性”批判(6)

然而,康德实现的统一是以“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为前提的。现象界是理论理性的对象,服从客观规律,是一个必然的领域。物自体界是实践理性的对象,是一个自由的领域。在黑格尔看来,以现象与物自体、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必然与自由的二分为代价的统一,仍难以让人满意,康德所遗留下来的鸿沟丝毫不比他弥合分裂做出的贡献更少。黑格尔指出,只要知识的形成需要同时具备主体先验结构和客体经验材料两个因素,就避免不了主客体二元分立。要解决主客体二元分立,既不能单纯依靠客观实体,也不能单纯依靠主观意识,而要将实体与主体统合为一体。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同时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两种性质,可以同时充当实体和主体。对于这一观点,黑格尔这样概括,“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而且是绝对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12]。“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含义是,它是“自我”客观化和绝对化的辩证运动的整体过程。“主体”和“客体”通过“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过程实现统一。在这一意义上,黑格尔完成了主客体的统一,堪称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最高成就。

然而,由于黑格尔哲学的观念论和意识哲学的精神气质,决定了黑格尔哲学与其说超越了“主体中心困境”,不如说以一种“理性的狡黠”逃避了这一问题。黑格尔曾这样概括自己的哲学观:“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13]这就决定了黑格尔实现的统一,实质上是精神领域内的统一,是以忽略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性为代价的,因而只是残缺的统一。对于这一重大缺陷,马克思有明确的论述:“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只作为结果出现;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是成为这个隐蔽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谓语、象征。因此,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14]

可见,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都未能有效解决“自我”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问题,“主体中心困境”始终是一个令哲学家惶恐不安的难题。在海德格尔看来,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整个近代认识论都自觉地以笛卡尔确立的“我思”为理论前提,然而“只要人们从Ego cogito(我思)出发,便根本无法再来贯穿对象领域。就此而言,我思是一个封闭的区域。‘从’该封闭的区域‘出来’这一想法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必须从某种与我思不同的东西出发”。可见,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理论前提决定了它无法摆脱“主体中心困境”。迷恋认知主体性,必然导致“主体中心困境”。要根本克服这一困境,必须彻底消解认知主体性的基础性地位。

拒斥认知主体性的基础性地位,与近代的“主体性”哲学传统分道扬镳,是海德格尔的鲜明态度。海德格尔指出,笛卡尔在确立新的哲学根基的时候,“发现了‘cogito sum’(‘我思故我在’),就认为已为哲学找到了一个可靠的新基地。但他在这个‘基本的’开端处没有规定清楚的正是这个思执的存在方式,说得更准确些,就是‘我在’的存在的意义”[15]。这即是说,近代认识论哲学,漏过了认知主体的存在方式问题,要攻克“主体中心困境”,首要的工作是对认知主体的存在方式进行阐释,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完成的正是这一工作。

(二)确立“认识主体”的本源生存方式:克服“主体中心困境”的根本途径

跳出认识论视域,确立“认识主体”的本源性的生存方式,揭示“此在”的生存论结构、揭示认识活动的生存论基础,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才是克服“主体中心困境”的真正突破口。

把人当成“现成的存在者”,这是包括近代认识论哲学在内的传统哲学在人的自我认识上所贯彻的基本立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使用的存在论的基本范畴,如质、量、时间、空间等,都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范畴,这些范畴不仅适用于物,也适用于人,以至于对“人”这一存在的把握,也带有了物质对象的特征。笛卡尔未能免于这一传统的影响。正如威廉·巴雷特指出的:虽然笛卡尔将“思执”的“我”和“广袤物”的“世界”区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具有不同属性的实体,“但是,事实上,当来理解人的存在时,事物的存在却居优先的地位。……虽然人和自然的分离无可挽回,但是暗地里发生的事是:对人的存在的了解总是借同物质实体的类比得来的。近现代思想虽然把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但同时它却还是试图按照物质实在来了解人”[16]。海德格尔将这一现象概括为:“从存在论原则上依循持久的现成性这样一种存在来制定方向。”[17]持久的现成性是物质存在者的特性,依此来了解人,人也成为摆在那里的物,也具有了现成存在者的存在方式。这样把人监禁在自己的“我”里,只能透过窗户,以旁观者的姿态静观这个世界,成为认知主体。同时,世界远化为与我分离的、单纯的认识对象,成为认识活动的客体。认知主体现成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必然导致主客体的二元分立。主体被囚禁在“意识的密室”之中,无法通达外部对象,并因此造成“主体中心困境”。

海德格尔一举摧毁了笛卡尔式的人的形象。为避免与现成的认知主体相混淆,海德格尔干脆称人为“此在”。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的存在方式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个复合名词的造词法就表示它意指一个统一的现象。这一首要的存在实情必须作为整体来看。”[18]一旦我们承认“在之中”的生存论性质,我们便不能把“此在”理解为摆在那里的现成的东西,“此在”是一种可能性存在,亦即“去存在”,面向未来展开是“此在”最为重要的特点。同时,“世界”也不是现成存在者的总和,而是“此在”自身展开的一个境域,是事物得以显示自己、得以与“此在”相遇的一个境域。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意味着:此在与世界是相互渗透的,“人并不是从他的孤独自我透过窗户去看外部世界,他本已站在户外。他就在这世界之中,因为他既生存着,他就整个地卷入其中了”[19]。因此,从来就没有“主体”与“客体”并肩而立这回事,人与世界“一向总已经”处于内在的统一和融合之中。

在阐明此在生存论结构的基础上,海德格尔阐述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观点,揭示了纯粹理论认识的派生性。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本质上就是操劳。日常此在与世内存在者“最切近的交往方式并非一味地进行觉知的认识,而是操作着的、使用着的操劳——操劳有它自己的‘认识’”[20]。这种“认识”与纯粹理论认识活动截然不同,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真理揭示方式。“真理”在其原初意义上,指一种无遮蔽状态,也就是存在自身如所是地显现。“此在”在真理揭示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此在”与用具打交道,用具才能如其所是地显现,才能被“认识”。海德格尔曾以锤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对锤子这物越少瞠目凝视,用它用得越起劲,对它的关系也就变得越源始,它也就越发昭然若揭地作为它所是的东西来照面,作为用具来照面。”[21]在这一意义上,“此在”去存在就是对存在的揭示,此在的“认识”就是在操劳中去揭示和展开存在。

那么,纯粹理论认识这种活动是否存在呢?海德格尔回答,当上手事物出现某种程度的用具性缺失时,“此在”会把它作为现成事物加以审视,才会出现“此在”对世内存在者的静观。然而,即便是这种情况,也与纯粹理论认识相距甚远。认识论所讨论的认识对象是世内存在者最生硬、最衍生的形式。海德格尔的分析给出这一结论:认识论哲学所讨论的认识活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残断模式,或者说是此在在世的一种派生样式。

探明了此在与世界的生存论关系,困扰以“我思主体”为根据的“主体”哲学的“主体中心困境”便迎刃而解。在纯粹理论认识的眼光中,“世界现象被歪曲,或者说被从存在者状态上规定为一个纯粹直观可以通达的现成的观念领域,除了其他原因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很早就主要是在理论(theorein)的意义上设想超越,即是说,不是在其源始根源的此在的本己存在中寻找它”。然而,如果以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本源的存在方式为基础,那么,“此在一向已经‘在外’,一向滞留于属于已被揭示的世界的、前来照面的存在者。有所规定地滞留于有待认识的存在者,这并非离开内在范围,而是说,此在的这种依寓于对象的‘在外存在’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内’……认识的此在依然是作为此在而在外”[22]。

由此,基于“此在”的存在方式来理解认识活动,就根本不会产生“主体如何从内在意识中突出进行超越”这一“主体中心困境”。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结构的揭示,宣告近代主体哲学的“主体中心困境”这一长期困扰着哲学发展问题的“无根”和“虚假”性质。

(三)生存实践哲学:超越“主体中心困境”所开启的思想视域

海德格尔对“主体中心困境”根源的揭示及克服方式,开启出一个重要的思想视域,即生存实践哲学视域。众所周知,实践哲学是与理论哲学相对的一种哲学理路。在哲学史上,理论哲学一直占据西方哲学的主导地位。古代哲学,即便是在实践哲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那里,理论沉思同生存实践也有着重大的区别,只有理论的沉思活动才能追求到永恒的真理从而达到最高的幸福。到了近代,哲学主题发生了转变,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心。但正如海德格尔指出的,近代哲学把认识论置于哲学的中心,以至于“人们往往专拿对世界的认识作为范本来代表‘在之中’这种现象——这还不仅限于认识理论,因为人们把实践活动领会为‘不是理论的’和‘非理论的’活动”[23]。因此,理论哲学的优先地位依然如故。

从深层分析,上述“主体中心困境”与这种理论哲学的基本立场有着深刻的关联。从理论哲学视域出发看待认识活动,必然把认识活动从感性实践生活中抽象出来,使之成为脱离人的实践生存方式的活动。囿于理论哲学视域,“主体中心困境”必然产生并难以得到有效克服。海德格尔阐释此在的生存方式,确立了此在生存活动的优先地位,把纯粹理论认识活动视为此在生存方式的一种变式,这实质上是取消了纯粹理论认识活动的优先地位,确立了生存实践活动的本源地位。这表明海德格尔已在根子上自觉到了理论哲学的根本缺陷,并努力以实践哲学超越和取代理论哲学的立场,在一个全新的视域中对理论哲学所导致的、并且在理论哲学视域中无法克服的理论困境进行解决。这就是海德格尔对于当代哲学最为重大的贡献之一。

海德格尔从实践哲学立场对“主体中心困境”的克服,体现了当代哲学的重大趋势。在此方面,马克思哲学同属这一阵营并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一条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4]这段经典论述表明,以往一切唯物主义哲学把对象仅仅视为直观的对象、认识的对象,主客体的关系仅只呈现为一种认识活动中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实践关系。此外,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性,通过强调精神的创造性力量,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实践的关系。马克思赞赏黑格尔通过劳动(过程)克服近代主客体二元分立的努力,但黑格尔的“劳动”是精神实践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是通过将“客体”吸纳到“主体”之中,将“世界”了解为“自我”借以展开的一系列领域而实现的。换言之,主客体的统一只是精神实践活动“自娱自乐”的过程,而与“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无关。马克思这样批判黑格尔:“意识的对象无非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25]因而在黑格尔哲学中,所谓的对象根本不是真实的对象世界,因而“主体”不可能触及真实世界,它所实现的“主客统一”也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统一。

同类推荐
  •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哲学家都很累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哲学家都很累

    你为所在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发愁过吗?参加工作几年了,你对自己的职位和薪水满意吗?当初离开家乡或是走出校园时,你梦想着要干一番事业,现在成功了吗?你曾经心仪的对象,跟随于你,还是成了别人的眷属?你想要结束单身生活,可又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怎么办?……生存难、发展累、梦想远,有时候忽然心灰意冷,自己看似像哲学家一样解答着人生的重要课题,可你却是一个很累的哲学家。面对锋利的生活场,是听天任命、得过且过,还是想方设法走出困境。其实,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 沉思录(英文版)

    沉思录(英文版)

    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是古罗马帝国“五贤王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储君,他7岁入学于罗马的萨利圣学院,17岁成为罗马的执政官,凡所修习无不精专,为同辈之首。作为帝王,他夙兴夜寐,励精图治,虽统治期间战争不断,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国库空虚,他却战无不胜,武功赫赫,承袭先人余烈,尽力守成,防止腐化。作为哲学家,他致力于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三大门类中的伦理学,在鞍马劳顿中写下《沉思录》,被称为“帝王哲学家”、“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的哲学家”。在《沉思录》中,奥勒留并无意将自己打造成一位哲学家,写下一部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整部书只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是自然的本性与沉思的理性之间的对话,是行动之后的反刍再思考,是作者内省的辑录,是这位古罗马皇帝对人类生存、价值指向、道德原则、善恶荣辱、苦乐祸福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 美学的改变(京华学术文库)

    美学的改变(京华学术文库)

    本书主要讨论了中国文艺美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难点和问题,强调文艺美学研究应着力关注当代文化变化情势下的艺术生产变迁,在重新理解感性意义的前提下,深入思考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现实及其问题。同时,本书还围绕20世纪中国美学理论的历史发生、发展,从宏观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有关现代中国美学发展阶段性的问题。
  •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失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中养成之。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几个大哲学家。
  • 论语通解二(精装)

    论语通解二(精装)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热门推荐
  • 暗恋的罐头

    暗恋的罐头

    我的蓝裙子被风拂动,我的心惆怅地融化了。我喜欢一个人。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注意到他,只是有一段时间,我总会遇见他,看到他不经意地从我身边走过,或是在同一个场合出现,我都会很紧张。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笔直看过去,又是他!那么一双的闪亮的眼睛,不怀好意却又那么英俊,我知道男人不应该靠一副脸容取胜,但我实在是被他的容颜征服。那眼睛,可以看牢一个人,一眨不眨,黑眼珠的颜色深浓,白眼珠却是残酷,睫毛更有一种羞涩的意思,他太奇怪了。我喜欢他。
  • 我们不能如此传承

    我们不能如此传承

    一时的生活随感,寄语,类似于散文,或真实,或幻想,或憧憬,或警醒。。。。。
  • 我真是武者大佬

    我真是武者大佬

    灵气复苏,系统加身的洛小凡原本想默默发育,结果现实却与他的初衷渐行渐远……这是一个大魔王成长的故事!
  • 无影剑异闻录

    无影剑异闻录

    唐宪宗元和元年,新皇继位,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唐帝国正雄心壮志欲重回强盛之时,不料此时内部西川王预谋兵变,外部周边属国亦不安分,江湖上更有魔教为祸人间。岭南商会的二公子邢麟本励志游览四方,历经人事,不曾想初入长安便陷入错综复杂的局势之中,他将何去何从……
  • 北漂之我的时代

    北漂之我的时代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却也刻骨铭心。没有慷慨激昂,却有世情百态。北漂,从零开始。
  • 重生之炼器废柴妃

    重生之炼器废柴妃

    千年前,玉虚天宫,洛赋一掌劈下蒲华殿,引起一片天雷地火千年后,她的紫玉环佩出现在凡女子衿身上看她一步步走回玉虚,入主蒲华殿却惊见洛赋仍在天宫是缘是债,已全然无味我本以为乡间田野便是一生我本以为玉虚天宫的长虹我可看一生我本以为你的眸子里是我的倒影我本以为只要一切只要泰然便可随心然而……“事到如今,你可有话再留给我?”“斜明阳处,各自相安。”
  • DOTA英雄在魔兽

    DOTA英雄在魔兽

    都9102年了,洛珩居然才过气地穿越到魔兽争霸3中的世界,并遇见了一堆DOTA英雄。原以为可以在这个世界叱咤风云的洛珩,却没想到这个世界和游戏里的魔兽不太一样……冰封王座一役后,成为巫妖王的阿尔萨斯怎么样了?败亡的伊利丹真的败亡了吗?当DOTA英雄与魔兽英雄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魔兽不死,DOTA长存……
  • 极品万能手机

    极品万能手机

    脑子里忽然多了一个手机,可以下载各种app。下个计算器就有了超级大脑,下个地图就成了万能导航,下个浏览器就能百度天下,下个备忘录就能过目不忘……可问题是,下这么多app,需要无数的敬仰值啊!各位,请把舞台让开,我要开始装逼了。你们尽情的敬仰我吧!
  • 茅盾散文

    茅盾散文

    茅盾的散文反映时代,同时也超越时代, 他的早斯散文多篇幅短小,以一小片人生的剪片来象征时代的苦闷。他用文字对社会生活进行素描写生,对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散文速写下的富于时代特征的社会生活场景丰富多样。
  • Lord of the F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