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6800000006

第6章 绪论(3)

乔(Jan-Ingvar Lfstedt)把领导者和不同的政治集团的政治选择看作决定中国各个时期社会发展策略和教育政策的主要因素。指出在1949—1979年间,中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条发展策略,一个是通过建立先进的技术和工业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另一个是在民众中普及社会主义伦理和价值观,并且强调工人阶级的利益。前者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一直到1958年成为主导。而后一条路线,即所谓红色路线,在“大跃进”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他提醒大家,不要把这两条路线割裂开来看待。因为,有些政策是一直持续着的,如普及教育和“扫盲”运动持续了三十年。他指出陈赐恩(Theodore Hsi-en Chen)区分了两种模式(“学院模式”和“革命模式”),并认为这种两种模式是随着两条路线的斗争交替出现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从来没有一条路线在其发展中不受争议。因此,通过某个阶段的特征来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是危险的。乔在其论述中并没有评判两条路线孰优孰劣,而是通过给出一些统计数据和资料(中国各个阶段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和资料)让读者自己判断。这一策略与世界银行为中国准备的第一份国情报告是一致的。世界银行以统计的术语阐明了中国教育制度的优劣,也指出了两种策略各自该负的责任。[33]但是他提醒人们注意,(“文化大革命”时期所强调的,笔者注释)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业余的教育、职业教育对于中国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来说尤其重要。[34]迈克尔·谢林汉姆(Michael Sheringham)指出,中国应谨慎地对待1956年的教育“革命”,以及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因为从其革命的目标,强调和实践相结合,普及教育,使得教育机会向全社会开放而言,对于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35]

乔对当时中国存在的两条发展道路的认识与姚若冰有些类似。姚若冰认为,自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依随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确定了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两个基本目标,但是在实际推行时,却在两个目标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当权者所抱的政治立场有基本的差别,而对建设社会的重点和建国方法,观点亦异。一些当权者主张着重发展经济;另一些当权者则主张促进政治革命,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育政策因随大势而变,往往因为强调要达到某个目的而放弃另一个目的,以配合新的改变。因此,中国教育自1949年以来,两个不同的教育模式交替出现。当国家着重于发展经济时,教育政策便采取“业务取向”的学术性教育模式,配合经济的发展,强调技术专长的重要性。但是当国家致力于促进政治革命时,教育政策便采取“政治取向”的革命性教育模式,着重促进政治思想灌输、培养政治意识、强调政治的觉醒。[36]在这一点上,姚若冰的观点又似乎和陈赐恩一致。陈赐恩区分了两种教育发展模式,一个是毛泽东所推崇的模式,即所谓“革命模式”;一个是毛泽东所反对的模式,即所谓“学院模式”。

苏珊·佩珀(Suzanne Pepper)认为,自1949年以来的30年间,中国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两条明显不同的道路,它们是建立在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同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并且伴随着中共党内赞同哪条路,反对哪条路的政治斗争。她把中国教育的发展策略描述为平等主义策略(Egalitarian Strategy)和分层主义策略(Hierarchical Strategy)。[37]平等主义取向的策略主要是在“大跃进”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主;等级主义取向的策略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及现在。在她看来,用平等主义取向的策略来分析中国教育,主要是指消除三大差别,这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革命的重要原则。其基本特征包括:师生参加劳动,取消重点学校,取消正对干部子弟的学校,取消入学考试,等等。就第三级教育而言,在招生中取消考试制度,采取推荐制度,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参加体力劳动(特别是让城市青年到农村接受锻炼和参加工作),其目的是建立在结构和内容上更为公平的高等教育。这样的政策设计的预想是,受过常规教育的工人、农民甚至革命干部子弟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可能与其他人一样容易进入知识分子精英行列。分层主义策略(Hierarchical Strategy)的政策是在毛泽东去世后的1977年正式宣布的。这一政策是对先前毛泽东所主张的政策的“完全否定”。注重质量取代了原来数量上的普及,这一点在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体现得非常明显,许多公社办的学校被关闭。而对质量的强调,也使得重点学校、严格的考试选拔制度重新建立起来,“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忽视的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关闭公社办的学校,以及重建具有精英主义特征的重点学校,遭到了“社会”的抗议,这既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的。[38]

杨东平在分析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1949—1966年)时也认为,十七年来,中国教育政策也存在两种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他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延续了老解放区的传统,不仅具有很强的革命意识,也具有很强的平民意识,强调教育面向大众开放,通过实行干部教育、业余教育、工农速成中学等途径使得广大工农群众得以接受教育。但是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向苏联学习的学校正规化建设,我国教育逐步走向了“精英教育”的路线。这两种发展模式、教育价值的冲突,构成新中国教育的基本矛盾。[39]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经历了“阶级内平等”到“平均主义”再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直至现在受教育产业化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标准的多元化(受分数、金钱和权力等因素影响)这样一个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的发展过程。[40]

对于毛泽东以后所采取的教育发展策略,以及这一策略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我们可以从马克·希德尔(Mark Sidel)和玛丽安娜·巴斯蒂(Marianne Bastid)对毛泽东以后的教育政策分析中去进一步认识。

马克·希德尔指出,自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高等学校招录新生由依据政治标准转变为依据学术标准。强调政治素质、实践经验、教育普及化的平等主义倾向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而恢复高考后,以专业知识作为录取标准,使中国又回到了“大跃进”之前,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教育政策,强调等级化、非政治化、专业取向。这一标准的变化不仅改变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进入第三级教育机构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在他看来,恢复高考一方面改变了学术机构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行政部门和官员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入学必须在中学毕业后参加两年左右的劳动,并且要经过地方政府领导、贫下中农的推荐。由于“文化大革命”削弱了教育行政部门与高等教育机构的权力,地方政府(如工厂和农村)对高等教育机会分配权优先于大学。恢复高考后,确定了学术标准,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权力收归到行政部门而不是高等学院手中,高等学校仅仅表示“赞成”或“拥护”行政部门的选择。到1979年,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这种权力模式有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通过其组织(大学、学院、科研院所)表达了要自主权的诉求。到1981年,权力模式总体上不同于1977—1978年,大学和学术部门在选择大学候选人方面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在高校招生中,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大学的既不是地方政治组织(如工厂、农村),也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招生部门,而是那些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以及高校入学考试对专业知识要求的提高。[41]

玛丽安娜·巴斯蒂指出,1976年后,中国教育政策发生转向,强调教育为经济服务。教育政策的转变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人们对教育的强烈需求,这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的表现得出;其二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不能简单地看作理性主义取代乌托邦,还有一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国际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玛丽安娜·巴斯蒂和马克·希德尔都分析了政策转变后,不同阶层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情况,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由于重新恢复了重点中学,而这些中学多数建立在城市,并且它们只向户籍所在地的学生开放,这就使得城乡之间在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存在差异,加之,在农村的普通中学,政府通过引入职业性课程,鼓励他们学习实用技术而不是为升入大学而竞争,更加剧了这一差异性。马克·希德尔同时还指出,由于一些大学在招生中,对一些专业进行性别限制,使妇女在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

从国内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的思路基本上是围绕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种策略展开的,尽管对两种策略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讨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时,研究者注意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推荐制度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由此而导致那些出身不好者成为失败者的事实,同时也注意到,由于“文化大革命”后重点学校的兴办以及采取城市优先策略导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差异。对于这一点,国内外研究者还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为本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正如乔所指出的那样,对于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种策略不能割裂开来分析,而这一点却被多数研究者忽略,他们一般采取政治、经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等二分法来进行比较和分析,事实上,两种策略从来都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策略之间都互相包含共同的因素。并且把两者对立起来进行分析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冲突仅仅是一种外显的特征,历史是具有连续性的。尽管有的研究者指出了这一点,但在分析中却把二者割裂开来。另外,还存在的一个割裂是把“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割裂开来认识。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复杂的,“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是一种断裂还是连续的关系似乎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甘阳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功很难解释,一方面,人们在评价改革成功的时候,总是隐含着对毛泽东时代的一种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在认识改革所产生的矛盾时,有些人又常常用“毛泽东时代”来否定改革。在他看来,“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邓小平及以后的时代)是一个连续而非断裂的关系。邓小平以后的改革是以“毛泽东时代”为基础的,我们不应该把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毛泽东时代”对立起来,而是要作为一个历史连续体来思考,要摆脱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42]

此外,研究者更多的是从“公平”的角度对两种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关注“文化大革命”前后入学标准的变化对不利群体(工农子弟、妇女)获得机会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借助统计数据来进行论证。但公平问题本身是很难界定的,世界银行的报告和乔所撰写的文章是明智的,他们并没有对两种策略进行优劣或者公平与否的评价,而只是通过显示数字,让读者自己进行判断。这在方法论上为本书的研究所借鉴,即关注事实本身,而不是停留在对概念的思辨之中。但他们的研究目的更多地在于揭示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为什么”如此,对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却没有系统的论述,而这正是本书期待解决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者侧重于叙事性的解释,这一解释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让人们“生动”地了解“过去”时代的“图景”,即按事件发生的先后年代次序组织史料,将这些经过选择的史料编辑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43]但缺乏整体和结构性解释的力度。然而新史学强调结构性的解释面临的困境在于把一般上升到抽象,因此,被批评为没有“人”的历史。本书试图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概括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以此来分析政府角色的变迁过程。

[1]姜相志.社会分层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2,(12):28-31.

[2]雷弢,戴建中.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构想[J].北京社会科学,1986,(4):110-116.

[3]赵叶珠.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2,(3):30-36.

[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4;施芳.我国高等教育城乡差距在缩小[N].人民日报,2005-02-16.

同类推荐
  •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与该研究相关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力图使整个研究既有理论的思辨力,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穿透力。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 “西洋镜”里的中国与妇女:文明的性别标准和晚清女权论述

    “西洋镜”里的中国与妇女:文明的性别标准和晚清女权论述

    本书以全球史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女权思潮和实践的缘起,尤其把晚清中国的“女权”论和改革实践放在西方文明论在近代中国传播、转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探究欧美文明论中的性别标准以及成因,考察欧洲文明论的性别标准在晚清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国妇女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晚清女性论者的“女权”论述,探讨女性是如何回应由男性开辟的“女权”论述的。
  •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是配合《文艺作品演播》一书而编写的训练教材。《文艺作品演播选》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专门选取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艺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以及影视剧等)。秉持全面性、针对性,技巧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对所选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素、文体特点、语言处理、演播方法及技巧运用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训练提示和指导。《文艺作品演播选》对训练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非常有帮助。
  • 教师快乐工作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快乐工作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塔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热门推荐
  • 剑气长城之拂晓

    剑气长城之拂晓

    他、木讷少年被人轻。勤能补拙追前鸟。他、遭人算计毁长生。以武入道证我行。他、身处红尘心不偏。仗剑江湖走天涯。他、怒为红颜闯异界。长剑一出破拂晓!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不知道的爱情

    你不知道的爱情

    车祸后醒来的江绍铭失去了所有的记忆,而他却拥有着漂亮的妻子和乖巧的儿子,然而午夜梦回中出现在他梦中的神秘女子却并非他的妻子,他的过往所有人都绝口不提……他的过去究竟是一场惊天阴谋还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 甲申杂记

    甲申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之福气农妇

    穿越之福气农妇

    一个不起眼的山沟沟里,生长了三朵奇异之花。大丫头海棠未婚先孕,牛叉!三丫头紫葵敢与猛男斗,够拽!喂,二丫头呢?因为过于温顺乖巧,夭……折……了。穿越来的丁香顶替二丫头,本以为此生艰难,能吃饱肚子便是福气。没想到她的福气远远不只这些,在娘家她逆转穷命,顺风顺水,到了婆家,更是福气满堂!【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白雨

    白雨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异世兽夫:娇妻宠上瘾

    异世兽夫:娇妻宠上瘾

    陆晴一毕业竟然被带到了兽人世界。没关系,她既来之则安之。正准备待在奇怪的世界里,吃吃喝喝等死时,竟然一个又一个美男找上门——漂亮的狼族少年:晴晴,你不许在丢下我了……清冷的蛇族男人:这辈子都要和我在一起!蛊惑的狐族军师:小晴儿,想跑,窗户都没有!在一起又一次拒绝无果反被吃掉后,陆晴总算捂着自己的老腰,表示求饶:好好好,我不逃,不逃行了吧!
  • 静谧之主

    静谧之主

    天下大争不止,大地浊浪排空。世界纷乱嘈杂,而我静谧无声。我在静谧中积蓄力量,只为刹那惊雷。我是静谧之主。粉丝QQ群:710401677新书:野猪传
  • 戊戌喋血记(下)

    戊戌喋血记(下)

    1898年,满清皇朝已风雨飘摇,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年轻的光绪皇帝大胆颁布“定国是诏”,锐意变法维新,谭嗣同作为国家栋梁应诏进京了……这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宏富,史料最翔实、叙写最详尽的描写戊戌变法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再现了1898短短一年中,发生在腐朽皇朝的所有大事件:中日海战、公车上书、强学会、百日维新、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侵、权贵亡命、自立军起义,塑造了大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为中文学的艺术画廊增添了无穷的光彩!谭嗣同等人喋血在菜市口,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了,但谭嗣同那振聋发聩的“今我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吼声,一直激荡着百年中的所有志士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