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6500000015

第15章 发展伦理学的思想资源(6)

(五)新全球史的“历史价值论”与发展伦理学的深层化

尊严、平等、公正是发展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范畴。尊严注重个人向度、自我向度,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状态;平等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向度,是一种合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公正是一种合理的理想的管理、制度、体系,注重体系、公共领域这个向度。应该说,倡导发展过程与结果中人的尊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社会体制、制度的公正,对认识发展的价值、目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问题在于,是否存在抽象的、超越时空的人的尊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制度和体制的公正?总结“新全球史”所内含的“历史价值论”,对我们澄清以上问题,无疑有所助益。在回归历史本身,叙述、反思全球文明转换的过程中,“新全球史”对历史与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揭示,构成了一种重要的从历史出发的“历史价值论”。

第一,历史决定价值的实体内容,历史条件的具体性、多样性决定价值形态的具体性、多样性。不管是作为尊严、平等、公正,还是其他形态,价值的根本实体内容都是对人的主体需要的实现。新全球史对人的需要及其实现方式的多样性、具体性的历史揭示,其本质也就是对价值的具体性、多样性的历史本体论确认。在本特利、斯塔夫里阿诺斯、斯特恩斯等学者看来,在远古时期,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的不同,不同区域的人类群体就已经被激发出不同内容、不同形态的需要,并发展出不同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精神形式以满足不同的形态与类型的人类物质与精神需要。随着文明的交往与进化、全球化的推进,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人的价值的多样性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深化的趋势。自觉维持自身文化价值的独特性、独立性,是当代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现象。[23]也就是说,在历史发生学、社会本体论这个层面上,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本身就是多样的,人的价值内容与价值实现方式本身就是多样的。虽然,不同的需要都可以称为需要,但这并不能抹杀需要具体形态与类型的多样性;同理,虽然不同的价值都可以称为价值,但这并不能抹杀价值具体形态与类型的异质性、多样性。虽然,人们都在使用尊严、平等、公正等范畴,但对不同的群体而言,这些价值范畴的实体内容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人类社会群体的多样性、人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过程性、具体性、多样性,决定价值的过程性、具体性、多样性。从价值的根本实体内容看,价值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既成历史事实、客观事实。

第二,历史条件决定具体价值观的现实边界与实现可能,不恰当推进自身价值观的结果只能是失败。价值是关系、要素等同主体要求的符合度,从主体出发是人们思考、要求、追求价值时的一个重要特点。但问题在于,在思考、要求、追求价值时,人们往往不恰当地扩张自身主体性,往往脱离条件追求、推进以自我为中心的所谓绝对、永恒价值。在斯塔夫里阿诺斯、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学者看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自身主体性的丧失、自身地位的衰落。比如,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与理想,就只适用于内外部竞争较少的特殊地区。虽然,古代雅典人如伯里克利一样自认为雅典是“希腊的学校”,并成为以歧视东方为重要内容的西方中心论的最早源头,但在于波斯、斯巴达、马其顿的竞争中,雅典民主制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失败。再比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后,以自由、平等为价值理想的欧洲逐渐成为近代世界文明的中心。但当欧洲国家努力将自身的价值理想向全球推广时,其结果却是战争及自身中心地位的逐渐丧失。也就是说,在“新全球史”视野中,任何价值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有边界的,并不存在永恒、绝对、可以全球推广的普适价值。推广所谓的普适价值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身。

对发展伦理学这样一门以价值研究为核心的学科而言,认识价值的历史性无疑意义重大。具体而言,表现在:其一,对如何认识与实现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尊严在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是一个条件论与实践论问题。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人的本质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24]。一方面,对人尊严的确认,对人价值主体地位的认识,不能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另一方面,推进人的尊严、主体地位发展的最根本条件是推进社会历史条件的转换。其二,对如何认识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不能仅仅指个体之间的平等,更为根本的平等是人群、种族、民族之间的平等。“以全球史观透视历史,要求尊重世界上所有民族——而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的历史经验,考察每一个民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25]另一方面,任何发展都是一个有代价的过程,历史告诉我们,平等的实现需要具体历史条件,脱离历史条件追求抽象的平等往往会阻碍发展、危害自身。其三,对如何认识和实现制度的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制度的公正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理想目标;另一方面,又并不存在一个唯一模式的公正制度,从具体历史条件出发,探索具体的公正制度,是推动发展制度合理化的重要实践选择。

历史观决定价值观,历史观的迁移决定价值观的转换。历史是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认识价值本身的根本出发点。只有从历史条件、历史发展趋势出发,才能确立合理的可实现的发展价值、发展理想。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每个时代都重写它的历史。我们认为,每个时代也都重写它的理想、重塑它的价值。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提出超越时间的终极价值、终极理想。从历史本身出发,以正确的历史观为基础,形成并确认正确的价值观,是新全球史“历史价值论”对发展伦理学重要方法论启示。

(六)新全球史的“历史辩证法”与发展伦理学的深层化

对发展伦理学特别是中国发展伦理研究而言,“新全球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不可忽视、应该强调的方面是:用辩证过程思维而非线性、静态思维理解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发达—落后”辩证转换的“历史辩证法”。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本特利、斯特恩斯等人看来,并不存在永恒的先进,也不存在永恒的落后,文明主体间的先进与落后往往发生戏剧性的历史转换。从目前看,主要经历了四次转换:(1)古代文明时期(公元前3500年—前1000年),中东曾经是世界上的发达地区,但这一高度发展的中心在从古代文明到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的转变中落后了。正是中国、印度和欧洲这些原先比较落后的所谓边缘地区,在古典时期成长为有创造力的重要文明中心。(2)欧洲大陆的中世纪时期(公元500年—1500年),“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26],中国则是世界总体格局中的发达地区。“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27](3)全球跨文化交流时期(公元1500年—1800年)一直到革命和工业化时期(公元1750年—1914年),西方则逐渐成为发达地区、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印度等则逐渐成为发展格局中的边缘地区。(4)1914年以来,世界的总体格局进入新的转换期,西方的衰落、东方的再度崛起,成为新的历史课题。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过分扩张和消耗,欧洲文明这个近代以来的世界文明中心开始走向衰落,“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也是西方衰落的历史”[28],“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的,也不是反乌托邦的,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纪”[29]。未来世界是否会形成新的发达—落后、中心—边缘格局,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在本特利、斯塔夫里阿诺斯等看来,竞争与比较中,自然条件、技术经济、社会体制、文化宗教等因素综合决定着不同文明的相对发达、落后及其历史转换。斯塔夫里阿诺斯借用人类学家的研究,将这种发达与落后相互转换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30]

综观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学者对“发达—落后”历史转换的研究,文明主体在发展进程中落入“发展陷阱”,从发达转向落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有规律可循。“发展陷阱”的形成既源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更是由于主体自身的不足。发达地区落入“发展陷阱”的内因主要有:观念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心理上骄傲自满、盲目自大;体制上封闭保守、丧失活力;技术上陈旧落后、缺乏创新;行动上畏首畏尾、缺少决断。当历史条件、外部环境、特别是对潜在竞争者的实力比较发生改变时,这些潜在的落后内因,便会转化为显在的落后现实。

从落后转向发达、从发展走向更好的发展,也有规律可循。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多因素的,任何一个主体要实现发展或保持继续发展都离不开对自身“起飞点”的不断探索、不断凝聚。或者是发明、学习特别是关于使用、推广新的技术,如古代中国对造纸术等的发明、使用;或者是形成适合自身的治理体制,如古希腊时的民主制;或者是形成、实行新的经济体制,如近代欧洲对现代商业体制的探索;或者是形成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观念,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对世俗生活的重新理解;等等。正如本特利、斯塔夫里阿诺斯等所指出,对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发展主体而言,都不存在一个永恒的固定的“起飞点”。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探索新的“起飞点”,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条件。

“新全球史”所揭示的“发达—落后”实践转换的“历史辩证法”,对发展伦理学研究特别是中国发展伦理实践构建而言,具有重要启示。其一,对理解发展伦理学甚至世界知识格局的总体转换有重要意义。虽然,在目前情况下,中国的发展伦理学研究包括诸多人文学科还处于相对边缘状态,但这并不说明中国的发展伦理学、中国知识经过中国人的努力在未来不会成为主流。历史的辩证法决定了中国发展伦理学、中国知识在世界知识总体格局中成为一个重要中心的可能性。其二,对理解提升中国发展伦理学、中国知识在世界知识总体格局中的地位的实践路径有重要启示。如果说发达与落后的历史辩证转换是一个发展“规律”,那么,实现这种转换的根本条件则是文明主体自身的努力和实践。中国知识地位的提升离不开中国学者自身的努力,并在根本上依赖于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程度。其三,对理解当前中国发展伦理学的研究目标有重要启示。没有中国经济、政治等总体地位的提升,也就没有发展伦理学等中国知识地位的提升。这样,强化发展伦理研究中的实践意识、问题意识,正确处理国际视野与中国问题的关系,以把握中国问题、推进中国发展为己任,就成为中国发展伦理研究者的自觉选择。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5)

    2015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家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收到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师生的征文130多篇,本书收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发言和优秀征文31篇。内容涉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等多个方面。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这是法兰西院士亨利·柏格林的成名作,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为哲学家的柏格森,其思想与著作对20世纪影响深远,他对达尔文社会进化论的批判性改造影响了当时普通人的包括宗教观、生命观在内的价值观,预示了后起的心灵哲学的发展趋势。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一直是人们不断思索的问题,而这本《生命的意义》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生命的意义》从生命的理解方式、生命的进化形式、思维和生理的模式等方面,探讨了生命的哲学意义和存在价值。通过阅读《生命的意义》,我们不仅能够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还将发现生命和直觉主义是所有最富成效的哲学的源头。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共三章,分别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写作原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主要内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发表的重大意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作背景和内容结构为切入点,引领读者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研读,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也有助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缺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 开心国学

    开心国学

    本书以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思想为立足点,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中,选取其关于学习、立志方面的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坚定、自信的信念,从小奋发图强;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品中,精选出帮助青少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人生,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和塑造独立自主,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从《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名家作品中,选取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处理日常生存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热门推荐
  • 一念一诺,一世情深

    一念一诺,一世情深

    别后再见,他说:“楚楚,过来。”她一脸冷淡,决绝面对面前之人。“楚楚,过来。”他不依不饶,这句话似乎成了两人之间绕不开的羁绊。“楚楚,不离婚。”纵是情深以至却伤痕累累,她想放手,他却惊慌。“楚楚,过来。”她跑,他追,她骂,他受,她怨,他承。只不过是深情已经入骨,除却她再无一人享此殊荣。“从前是我错,你过来。”他站在原地,眸光缓缓。她冷哼一声决然转身,却落入她宽厚的怀抱。“从前是我错,我改。”男人在她身后沉沉开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界攻略路

    异界攻略路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平行的世界里也许还有另外的一个世界存在,他们生活的轨迹也是按部就班,或者生活的很慌乱无章,为什么这样说,难道是信仰使然,其实并非如此。或者说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一时间某一场景某一句话,你好像是经历过,来到陌生的城市,踏过陌生的街道,沉浸在完全陌生的气息之中,可是某一时间你好像都经历过,虽然那只是你翻开书页的第一眼,但那个时空的轨迹,你再熟悉不过……。
  • 大家小书·译馆:动物肖像

    大家小书·译馆:动物肖像

    本书是法国著名博物学者布封所写的一本关于动物之美的小册子,分为文艺理论、动物肖像、科学论文三个部分。布封对于动物的描写全部来自于对描绘对象认真充分的科学观察,是透过人生写出来的,往往借物讽世,因此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动物肖像》译者为著名翻译家范希衡,他的译文文雅而情感充沛,为读者充分展示了法国十八世纪博物学著作的风貌。
  • 金牌捉妖师

    金牌捉妖师

    渝城一中,晴空万里。唐萱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全神贯注地玩着狼人杀,今天她已经连输了七把,……
  • 阴阳追凶

    阴阳追凶

    一直以来人若犯了案,总是难逃法律制裁,那些无法超生的总是在你无意间阴来阴去,常在跳那荒乱的自由......蒙异:“到此为止吧!做人就要堂堂正正,不管你是谁,只要你犯了案,我定会将你扣下。”
  • 苍月叹

    苍月叹

    不周山,战神古战采集女娲补天遗石铸造屠龙,自身不敌共工魇气和高伤武功的侵蚀入魔。女娲为拯救世人传召上天隐元仙子携倚天下世以抗屠龙。故事以热血传奇早期地图和道具为线索,展开了人心善和恶的交织,情与爱的交错。一个毒誓让万年的天宫迷恋敌不过人间千年的宿缘……一个祈祷让大地重生了神力,逆狂澜于江山之间……兄弟情谊,谁能执掌真正的屠龙之力,历经多少内心的挣扎,才领悟到这十六个字:兵为至凶,武为最凶。屠龙非刀,刀非屠龙。
  • 这么爱你,我不知

    这么爱你,我不知

    和厉慎南结婚,我以为是公主和王子的幸福开始,可王子深爱灰姑娘,对我只有憎恶!不甘的我索性化身恶毒后母,想尽办法拆散他们,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中!“厉慎南!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爱你!”“程小雨,你的爱只会令我恶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良神医,徒弟要造反

    无良神医,徒弟要造反

    丈夫出轨,出轨的对象则是自己平时最喜爱的表妹。捉奸在床,丈夫躲闪的眼神,表妹挑衅的目光,让原来性情冷清的她,刺红了眼,乱了心,一把火烧死了这对狗男女,最后自己纵身跳下十层楼房。原本自己必死无疑,谁知眼睛睁开却发现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原来自己也是一个小三,她自嘲一笑,只因勾引老公不成,反倒被正室发现,怒火之下,打了三十大板,扔在柴房,任由其自生自灭。如今她不是她,小三的营生她是决计再也不当了。精彩片断:她浑身是血,扯着他的衣摆,央求地看着他:“救救我,带我走。”看着那双黑珍珠一般的眼睛,他一时心软:“好吧!”当即带着她来到一个清雅的山谷里,原来他是一名神医。从此,他是师父,她是徒。只是一次意外,让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误食催情草,她浑身燥热难耐,嘴里喃喃地说道:“师父,救救我。”他正忙着找解药,谁知背后贴上一个火热的身体:“师父,好舒服!原来你就是解药。”说完,不顾一切,抱着师父双双倒在柔软的大床上。“师父,对不起。”事后她悔恨不已。“好徒儿,难不成你想抛弃为师吗?”师父一脸的凄然。她愕然,暴走。这是一篇温馨的宠文,才开始有一点点小虐,后来就是极宠。
  • 百年的新娘

    百年的新娘

    曾被誉为百年一遇奇才的卓家大少,在失去初恋后七年来郁郁寡欢、一蹶不振。坊间传闻,卓家大少克父克母更克妻,前三任妻子皆死于非命,偏偏她不惜以整个家族作为嫁妆,成为他的第四任妻子。世人皆以为卓家大少奶奶爱卓家大少,她守护着他,守护着他的家族,更守护着他跟前妻的孩子。三年携手,她像救世主般赐予他光明和温暖,让他爱上她,甘愿把家族宝藏奉于她手。可当所有的阴谋浮出水面,她把他送入监狱,卓家大少杀害前三任妻子的审判书下来时,举世哗然。昏暗的牢狱里,翻遍所有过往,卓越潇唇色苍白,哑然失笑,“你到底是谁?”“未亡人。”
  • 跨越光年拥抱你

    跨越光年拥抱你

    她是刚出道的炙手可热的国外女演员,是钢琴界的领军者,是灵魂舞蹈家。他是优秀企业家,是游戏的领军者。他因十年前女友去世,再不碰女人,在世人眼里他是一个重情义的好男人,在亲人眼里他是偏执固执狂。她放弃国外优越的环境回国重新拼搏,遇见他。她对他穷追不舍,他对她避之不及,可是她既然回来就没想过放弃。当事情所有人都以为尘埃落定以后,他们是否会执手相依,超越一切的感情是否会顺风顺水,再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