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6300000034

第34章 道家的道德哲学(6)

与“以德报怨”相关,老子又提倡:“不责于人”。所谓“不责于人”即是着力于自身涵养的提高,而不是苛求于别人,抓住别人的过失不放。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得饶人处且饶人”,而非一味地“得理不饶人”。老子打比方说:“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契,犹如现在所谓合同或借据存根;彻,指周代的税法,司彻,即掌管税收。照老子的意思,有德之人只是拿着借据,而不向人索取偿还,这符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无德之人才依照税法催租,苛求于人,置人于死地,这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了。汉代道家学者严遵发挥老子“不以责人”之旨,解释有德和无德之人之区别说:“是以圣人,执道之符,操德之信,合之于我,不以责人。故有德之主,……求过于我,不尤于民;归祸于己,不怨于人。故是非自定,白黑自分。未动而天下应,未令而万物然。无德之人,务适情意,不顾万民。政失乱生,不求于身。

专司民失,督以严刑。人有过咎,家有罪名。百姓怨恨,天心不平。其国乱扰,后世有殃。”对于“不以责人”的主张,老子的后继者庄子也深表赞同。庄子说:“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只要你与人友好相处,不事事费怪于人,别人自然亦将不责怪于你。反之,若是刻意指责、揭露别人的过恶以显扬自己的美德,别人一定认为你是“茁人”(害人),而“蕾人者,人必反萏之。若殆为人萏夫!”这是从客观事实、从“菑人”却反被“人菑”的严重后果来反证“无责于人”之确当性和紧要性。与此同时,庄子又从学理的角度来加以说明。在庄子看来,人们在认识上存在一个重大的弱点和毛病,即往往以己之是非己之非,从而对别人滥加指责、干涉,这都是囿于“小知”的缘故。事实上,己之是未必真是,己之非未必真非,是与非本无定准。因此,他主张齐一是非而“无责于人。”

道家“以德报怨”、“无责于人”的主张,站在今天的立场,显然存在不讲是非、好恶,不讲交往之原则性的缺陷,但它同时又体现着道家与人为善而非与人为敌,强调自身修养而非责过于人的宽阔胸襟。在现今社会,这种处世方式虽不宜作为一种常道常法来执守,但作为一种变道变法在一定的情况下却也不无它存在的价值。

(五)“安之若命”、“安时处顺”在中国文化中,“命”是一个非常宽泛、非常复杂的概念。从逻辑上看,“命”是一个种概念,它由“天命”和“性命”两个属概念构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天、命、天道、天命常是混而不分的,性命则是命、天命之表现于人者。殷周的天、命概念虽以有意志目的的人格神的含义为主,但已蕴含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的含义。后来有意志目的的人格神的含义首先发生动摇,而孔孟着重就义理之天作出阐发,老庄着重就自然之天加以发挥,墨翟则明确取“非命”的立场。这是先秦“天”、“命”观念演变的总的轨迹。就道家而言,老子多言“天”而少言“命”。他所谓“天”乃是自然的代名词,他所谓“命”乃是人格神的代名词,因而他推崇“天”而否定“命”。然而他又有“复命”之说。不过,此所谓“命”却不是在人格神意义上说的,照老子的意思,人作为芸芸万物中之一物返归于根(道)、素朴与混沌,就叫“复命”。

庄子承继并发挥老子的思想,他给“命”下定义说:“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意思是说,事物未形之时即已潜在地具备成形后的一切分际,这种分际不待后天人为的损益,这叫“命”。这也就是说,“命”是事物先天的存在条件,是一种自然必然性。因是先天必然,故而于人于物,庄子要求“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所谓“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是也。由人之先天必然之主观夸张,庄子执认人后天之所成所适皆“命”之使然,并进而提出“安之若命”的观念:“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有德者能之。视“安之若命”即安于自然之运命为人之德性修养之极致,也惟有有德之人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按庄子的思维路数,“安之若命”具体应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即是要求人们务必做到“安时而处顺。”在庄子这里,“时”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它还是一个空间概念,举凡时代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等诸多因素,都囊括在“时”的概念之中。“安时”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人们不择时而安,不择地而安,不择事而安。庄子说:“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所安”,自然也;“所不安”,人为也。圣人和俗人应付生存环境的不同态度就在于,圣人安于自然,不安于人为;俗人则正好相反,安于人为,不安于自然。照庄子的意思,“安于什么不是没有条件没有前提的,安的内容、方式不同,其结果定然有异。安于自然,则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处于何种环境,都能泰然处之,保持内心的平和,情绪的稳定,灵魂的愉悦;安于人为,则若个己欲望获得满足,事业获得成功,自不待说,倘若欲望不得满足,事业不得成功,必致怨天忧人,甚而伤性害物。”庄子打比方说:“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日‘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不祥之金”之不能安于天命,“不祥之人”之不能安于性命,都是不能“安时”或安于自然的表现。庄子认为,在强大的自然力和运命面前,人的本份和职责只在听其安排而任其自然,而不可滥施人为造作,否则其人便是所谓“不祥之人”。“安时”之外,庄子又讲“处顺”。“安时”要在一个“安”字,“处顺”要在一个“顺”字。“顺”,指顺从、顺随,“处顺”即与世偕行而不相抵触。相对而言,“安时”侧重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顺”侧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间世》篇,庄子借蘧伯玉之口说:“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讲的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切忌显露锋芒,“为婴儿”,“为无町畦,”“为无崖”,讲的是与人相处和交往当谨小慎微,尽量从人随人,而不可轻易触犯他人。庄子认为,这样就能够“人于无疵”,以致“哀乐不能入也。”庄子“安之若命”、“安时处顺”的观念过于看重自然力和运命的强大,抹煞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似乎在外在的异己力量面前,人类只有安之,顺之,不能有任何的作为。这种观念无疑是十分消极的。不过,庄子反对把人与天、自然、命截然对立起来,而谋图人与时、命等一切外部环境的和谐和统一。这种思路无疑有某种启迪意义,可资借鉴。

(六)“以百姓心为心”,不“以出乎众为心”道家认为,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人欲立于不败不危之地,则不可把自我的秉赋、才能看得过高,不可存有丝毫的私心己念,不可突出、夸耀、显露个我的所谓得意之处和过人之处,不可强人以同己。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苏辙释云:“虚空无形,因万物之形以为形,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如使空自有形,则何以形万物哉?是以圣人无心,因百姓之心为心。”“无心”者,无私心也;无私心,故而能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要求人们象有道之士那样,浑厚真朴,收敛自我之意欲,打破自我中心之观念,不仅不把一己之意志强加于人,反从众随俗,以百姓之意志为意志,从而消除人我之隔阂,达到自利利人之目的。老子再三强调“为天下浑其心”,强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都是要求人们以平常心处世,切忌有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不良念头。

可以说,庄子的不“以出乎众为心,”和“还与众人”的主张与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庄子看来,世俗之人有一个共同的倾向或弱点,即都喜欢别人和自己相同或赞同、推崇自己,而厌恶别人和自己不同或反对、排斥自己。这都是出人头地(“出乎众”)的心理在作怪。有了这种“出乎众”的心理,则势必利欲熏心,争功争名,轻则施狡诈,重则动干戈,以致民无宁日,人我皆伤。

他认为,这种心理及其为这种心理所驱使的行动实在要不得,君不见“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乎?!因此,他强调“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所谓“还与众人”,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说,也即“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在《秋水》篇,庄子以寓言的方式说明“出乎众”之不必要、不可能,说明“还与众人”之重要性:“夔怜昡,昡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炫日:‘吾以一足黔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舷日:‘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炫谓蛇日:‘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日:‘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日:‘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日:‘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独脚兽夔只有一只足行走不便,故羡慕多足的炫;炫又羡慕蛇无足而能行;蛇又羡慕风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而吹入南海,不留一点痕迹;风又羡慕眼睛一转即可看得很远;眼睛又羡慕心一动即可想象万物。庄子认为,万物各有自己的本能和特长,这些本能和特长皆乃天然如此。因此,无论是羡慕、嫉妒他人他物的本能和特长,还是以自己的本能和特长来蔑视乃致试图胜过他人他物,都是愚蠢之举,根本不可能实现。惟有将“出乎众”或胜负的念头抛之脑后,将自己看成是众人众物中之普通的一人一物,任随其本能与特长之自然发挥发展,方可以真正胜过一切。所以庄子得出结论说:“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七)“顺人而不失己”“安之若命”,“安时处顺”,不“以出乎众为心”,“还与众人”,等等,其所昭示的大体上乃是庄子处世哲学中之“顺人”的一面。庄子又说:“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他将“顺人”、“顺天下”视为“真人”的一个重要特质。表面看,这是一种极为消极的观念。许多学者给予这种观念以尖锐的批评,如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就曾指出,这种学说的流弊,“重的可以养成一种阿谀依违、苟且媚世的无耻小人;轻的也会造成一种不关社会痛痒、不问民生痛苦、乐天安命、听其自然的废物。”在我们看来,这一批评是有欠公允客观的。它的失足就在于它片面地抓住庄子处世思想中“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顺人”、“安命”一面不放,没有看到庄子处世思想中还有“就不欲人,和不欲出”的“不失己”的一面,因而也就没有能够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和评价。实际上,庄子不只讲“顺人”,他还强调“不失己”:“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不失己”即不失自己的个性、本质、真我、本我。在庄子这里,“顺人”和“不失己”这两方面是有机结合,不能分割为二的,“顺人”固然重要,但它须以“不失己”为前提。纯粹地盲目地“顺”和“安”,并非庄子的本意。问题是如何在“顺人”顺世的同时,保证不失去自我的本性?这就有一个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儒家讲“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是极端的表现,都不可取。道家没有“过犹不及”的说法,但道家庄子提倡不亢不卑,“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这实际上已经提出并回答了人际交往中的度或分寸的问题。说法不同,其意不二。在庄子看来,掌握好这个“度”,则“能胜物而不伤。”“圣人处物不伤物。

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处物”即处世、与人相处;“不伤物”即不以言行伤害别人,不伤人的前提是“顺人”;你不去伤人,人自亦不致伤你,这样,“不失己”也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可见,“顺人而不失己”是一种很高的处世艺术。

同类推荐
  • 人生十修

    人生十修

    本书中,星云大师鼎立推荐了佛家的十修偈语,大师就普通大众所关心的财富、教育、健康、家庭、成功等人生课题展开的的真理和智慧。书中,作者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地引领读者亲炙大师真诚与慈悲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注,而透过本书精辟而又易于为普通人接受和理解的分析,又可提供给现代人更宏观的视野以及更深层的省思。
  • 《阴符经》要旨探究

    《阴符经》要旨探究

    《阴符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哲学经典,是仅次于《道德经》的一部重要的道家著作。传说是上古时期黄帝所作。最早出现于唐代李荃的记载。全书仅仅有447字,却义理深奥,晦涩难懂。古今研讨此书的代不乏人,莫衷一是。但以之为修身之本、悟道之源,讲述的是天人合一、清静阴阳之道,却是研讨者的共识。本书作者在研究古今《阴符经》集注和述评作品的基础上,从学术研究入手,逐句阐释,每一句分别由原文、注释、白话和要旨探究四个部分构成,阐述了自己的体会和观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得与失

    得与失

    《得与失:智慧人生的加减法》想要告诉广大读者的是,把握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就能悟透人生成败的必然因果。书中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得与失对人生的不同影响。深刻而简明地介绍了如何正确面对得与失的考验,如何聪明地应对得与失的结果,让读者在新情明理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把握命运的机遇,从而创造完美的人生。
  • 正义:历史的与现实的

    正义:历史的与现实的

    本书是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先生近些年的哲学文集,何先生是当代伦理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学者,这本文集是何先生近些年的思考集结。上编主要是何先生梳理伦理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的演变,例如“汉立六十余年之‘更化’”,“《天演论》之双重误读”等都是非常精彩的文章。下编主要是何先生近些年的长篇书评集,例如“平等的平衡”就是对皮凯蒂的《21世纪的资本》的评论。
  •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热门推荐
  • 毕业那天我们还能继续牵手吗

    毕业那天我们还能继续牵手吗

    青春,一个充满着个性与张扬的时代;青春,一个充满着友谊与关爱的时代;青春,一个充满着智慧与力量的时代;青春,爱幻想,爱自由,爱探索,爱快乐的时代;如果现在可以,我愿在回到那个年代,再去重温一遍,我的青春之路~~~
  • 废柴成名录

    废柴成名录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一个充满未知、热血和荣誉以及邂逅各种奇葩的美妙故事。原本是无比耀眼的天才,现在他却是一个文弱的废柴少年,本来想忍辱负重的苟且,却没想到有一天,他和一个神秘少女的邂逅,重燃起了他心中的烈火。在这片充满梦想与欲望的神州大地,废柴少年与落魄的神兽的相遇,让一个废柴英雄横空出世!
  • 眼镜

    眼镜

    张暄,男,1976年生,山西省泽州县人,警察。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理事,晋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文学院第四届签约作家。文字见于《散文》《天涯》《山西文学》《黄河》《短篇小说》等刊,有多篇作品入选知名选刊及年度选本,出版有散文集《溯》(作家出版社,2008年)、《卷帘天自高》(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林那不知别人如何,对许多不能做不可做的事情,他反倒常有不妨一试的欲望——也不敢冒大不韪,分寸还是能掌握的,就像顽皮的孩子,背着父母玩点小把戏。比如他所住的小区,不让车随便出入。
  • 有爱情路过

    有爱情路过

    【本文前期微虐,后期疯狂撒糖超甜!】一场暗恋直接导致张筱凡有些怀疑人生!为了理清这段感情,她毅然决然的跑到没有移动信号的山区支教五年。五年后,她回来了,而且还带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妈妈,这个叔叔他说想给我当爸爸!”张筱凡看着面前让她记挂了五年的陆离,最终还是冷漠的瞪了他一眼。“他骗小孩的!”“可是他长得像我爸爸!”小姑娘说的斩钉截铁,异常坚定。“我都没见过你爸爸……,况且他哪里像?”“长得帅就够了……”
  • 最后一个贝勒

    最后一个贝勒

    长篇抗战小说《最后一个贝勒》讲述了抗日战争中,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三个贵族青年在战争中的际遇和情感冲突,题材独特,史料翔实,振聋发聩,是作者于川根据自己的父母在抗战中的真实经历所创作的一部半纪传体长篇小说!于瑞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卢沟桥事变”暴发后,报国心切的瑞年返回天津,参加了国军部队,几经周折,最终投效于范筑先将军的麾下,屡立战功。在此其间,他接触到一些共产党人,也开始了和女大学生淑娟的恋情。范筑先将军殉国后,瑞年和淑娟几经周折,终于投身于八路军中,但受到他初恋女友,日本间谍宇垣琴音和乳娘之子郑宝仲的牵连,他又被迫离开前线部队,到八路军冀南军区“觉醒联盟”担任翻译工作。
  • 感觉累了,就冥想吧

    感觉累了,就冥想吧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当加班熬夜成为工作常态,当失眠多梦成为困扰人们的常见疾病,人们开始去思考怎样才能让压力消失,让心灵恢复简单纯净。冥想并非是如今才有的心灵修养方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被一些社会顶尖人才所使用。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说:“以冥想开启直觉,可获得发明的启示。”美国前副总统科尔、苹果“教父”乔布斯、好莱坞知名演员兼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以及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等,都是冥想的受益者和拥护者。
  • 万古武君

    万古武君

    这是一个人、魔、蛮、妖、灵五大种族共存的浩瀚世界,自古以来,纷争不止,战乱不休。一代强人楚鸿歌横空出世,习无上功法,得惊世传承,纵横九天十地,横扫六合八荒。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吾为武君,镇世间敌,平一切乱,功高盖世,万古不朽!
  • 凛少今天又酸了

    凛少今天又酸了

    传言,权势滔天的付氏财团大少爷娶回家的那位废材老婆,废得像涂墙粪,简直一无是处……叶连默啧啧嘴,对这种说法不置一词。某日,付凛喝醉酒在家发酒疯,她左手一台相机,右手一台DV,现场直播‘卑微凛少在线吃醋’。“老婆,你能不能离姓戚那个怪胎远一点啊?”戚南衡撇嘴:滚!你才是怪胎!说话给我放尊重点!“老婆,你能不能别再跟付君辞那只渣男讲话啊?”付君辞无奈扶额:哥,虽然我很渣,但亲嫂子我还是下不了手的啊!“老婆,浮凕那坏家伙是个变态,你别再理他好不好啊?”叶连默阴测测一笑,心道:那只喜欢的人是你吧,跟我可没干系!广大吃瓜群众纷纷沙雕,大名鼎鼎的高冷禁欲男神居然因为情敌太多,吃醋吃到跪地痛哭?看来传言不可信,总裁的夫人是个宝啊!于是乎……酒醒后的付凛,终于因为成倍增长的情敌数量进化成醋精的终极形态——绝世醋妖王。
  • 再见,旧情人

    再见,旧情人

    除非你没有真心爱过,否则你肯定要痛上一场,你肯定会觉得人生有了极大的改变。可有什么关系呢?每一段爱,都是一种成长;每一种痛,都是一种成熟。即使是残酷,那也是沾着爱的温度。只要你还有一颗赴爱的心,你就可以安稳走进下一站幸福。人生总是有得有弃,有弃才有得,哪怕是被抛弃,可人生又必须不离。不管你是爱了,还是痛了,都要保持一颗初心,随缘,随性,随喜,这就是不离。
  • 林小姐,回家了

    林小姐,回家了

    “林小姐,回家吗?”林细细又一次成功地被拎住了耳朵。“啊!我要分手,我告诉你谢先生。”谢逸生:“呵!说吧又打了多久了?就忘记自己姓什么了?”林细细一听他声音就蔫儿了,“就才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