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意识地继承了原家庭的生活习惯。每个家庭对食物的好恶、烹调方式、生活起居、价格观等都不相同,但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父母与子女必然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子女容易出现与父母相同的疾病,并非接受了上一代致病的基因,而是承袭了导致疾病的生活习惯。
若能选择好的食物、规律地生活、尽可能不吃药、继承对身体有益的习惯,那么小孩无需特别费心照顾,就可以保持健康。相反的,常吃氧化的食物、只喝矿泉水、身体稍微不适就吃药、生活不规律、养成有害身体的习惯,小孩会比上一代更不健康。
所以大人有责任审视自己现在的习惯有益还是有害健康,然后将好的习惯传给下一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要修正已经养成的习惯更加困难。幼年时养成的习惯,会深深扎根,并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尽早养成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人类的体质由两个要素来决定,一是得自父母,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另一个则是自幼养成的“生活习惯”。
例如父母体内酒精分解酶较少的人,子女的酒精分解酶多半也不足。但是原本酒精分解酶较少的人,如果经常喝酒,喝的量一点一点增加,肝脏能使用的酶的量也会渐渐增加,使酒量提高。我们称这种现象为“锻炼”,也就是说,酒量是可以锻炼的。
虽同为酒精分解酶较少的人,小孩对酒的观念会因父母是否具有“锻炼酒量”的经验而改变。如果父母的酒量因为锻炼而增加,小孩就会认为自己也可以借着锻炼而提高酒量。相对的,父母如果都不喝酒,孩子就以为自己酒量不佳是得自家族的遗传。
这虽然不是个好例子,我只是要借此显示利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将基因往好的方向改变。
例如,家族即使具有容易患癌症的基因,但:父母如果注意健康,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避免癌症而长寿,小孩也能意识到:“即使继承了容易患癌症的基因,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防止发病。”
承袭了父母“吃好的食物”“正确的吃法”“好的生活习惯”,估计下一代的癌症遗传因子可逐渐减弱。也就是说,继承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改变基因。
例如,因为母乳不足而从小就喂食牛奶的小孩,与喂食母乳的小孩相比,容易出现过敏体质或肠内细菌不均衡等状况,自幼年起健康就有一些问题。但断奶之后如果注意饮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成年后就可避免生活习惯病。
反之,原来接受母乳的健康小孩,长大后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嗜好肉类和乳制品,常吃有添加物的氧化食物,有可能不到50岁就因心脏病发作而死亡。
基因是与生俱来的,但习惯可以靠“努力和意志力”改变。因此习惯的累积能使遗传基因向正面或负面方向改变。大家务必记得,能帮助自己的“好习惯”,也可以解救你的下一代。
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
“饭饱八成,延年益寿”虽是老生常谈,但要真正上升为“自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养生的根基是“饮食有节”,有句俗话说,“多吃少吃,少吃多吃”。意思是,现在吃得多,后面就少吃很多年;现在吃得少,后面就多吃很多年。为什么僧侣和隐居者当中长寿者特别多?这和他们饮食的定时与定量关系密切。美国医生哈瑞斯博士的一份长寿报告中也写道,长寿要诀其中一条就是——限制饮食。
现代医学认为限制饮食可以延长寿命,即每餐吃八成饱,在保证身体最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人应该减少糖和脂肪的摄人量,减轻肠胃的负担;与此同时,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因为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而受到良性的刺激。这种刺激能有效地提高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加强体内环境的均衡稳定,增强免疫力,平衡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结果能使细胞保持旺盛,从而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不过,提倡限食长寿,并不意味吃得越少越好,吃得过少,导致营养不良,不但无助于养生,而且将会走向反面。
经常饱食,是延年益寿的大敌。一方面,体内过多摄入的食物加重肠胃的负担,使分泌的消化液供不应求,导致人体的消化不良。再加上血液和氧气过多地集中在肠胃,心脏与大脑等重要器官血液相应减少,甚至缺血,人体便会感到疲惫不堪,昏昏欲睡。长此下去,便会诱发糖尿病、胆结石、胆囊炎,甚至还会引发心绞痛。另一方面,过量摄入的食物,使体内的脂肪不断增多,这些多余的脂肪大量贮存在皮下、肝脏、腹壁及腹腔内,造成腹压增高。
有人曾计算过,一个人的一生,若以平均70岁计算,每人要吃进60一70吨食物。
这些食物都必须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才能够供给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活动所需的营养。所以,人们把胃肠比作人体的“营养加工厂”。
人的胃肠和其他器官一样,工作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们的承受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违反了它的规律和承受能力,其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就必然要出毛病,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
唐代大诗人杜甫之死,就是一个沉痛的例子。他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从四川坐船回老家时,突然洪水猛涨,被困在洞庭湖里。当地的父母官闻信后,送去酒肉,杜甫在饥饿中暴饮暴食,结果这位诗坛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科学研究证明,经常饱食尤其是暴食,不仅会损伤胃肠功能,引致消化不良、胃炎和胰腺炎,并可使体内的脂肪过剩、血脂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过量进食后,胃肠血液增多,大脑供血被迫减少,长期下来就会引起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使大脑早衰,智力减退。
50岁以上的人饱食还会引起老年性痴呆。据调查发现,患老年性痴呆者,中年时往往食欲旺盛,一到50岁便“发福”了。饱食促进大脑内的强蛋白质成倍地增长,以致达到一定年龄时,脑部血液供应就会减少,由于神经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便会逐渐坏死,人的智力、思维能力慢慢降低。长此下去,整个大脑逐渐萎缩,人也变得痴呆起来。因此,50岁人要避免饱食,特别是晚餐,要以清淡食品为主,尽量限制高脂肪食物和精制糖的摄入。
从古到今各地流传着许多不饱食的谚语:“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脾胃”;“少吃香,多吃伤”;“每餐八成饱,保你身体好”;“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
许多健康老人的高寿和健康都是来自不饱食这一科学的饮食观。
19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活了82个年头。什么原因令这位闻名遐迩的文学巨匠享有这样的高寿?他曾说过这么一句名言:“任何饮食过度的现象都是不应该的,有害的,尤其是狂食暴饮更是一种罪行。”他在《札记》中写道:“彼得堡有位化学家齐宁,他断言我们这个阶层的人99%饮食过度,我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
托尔斯泰从25岁起就非常注意节制饮食。而且“每餐吃到八成左右便告别了餐桌”,即使再好的佳肴对他也“失去了吸引力”。要出席文人墨客、社会名流、政界要人的宴会,面对种种山珍海味,他从不暴饮暴食。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乃尔大学的麦克教授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那就是把实验老鼠的食物减少一半,结果发现其寿命增加了一倍。
后来得州大学的马沙洛博士也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把一群实验老鼠分成三组:第一组任由它们随便吃。第二组把食物减了四成。第三组也是由他们随便吃,但蛋白质摄取量减半。
结果在两年半以后,第一组老鼠的存活率只有13%,第二组的存活率高达97%,第三组的存活率是50%。
许多科学家推论,人类如果采用“少吃”这种饮食模式,概率寿命可望增加20—30年。
另外,吃饭的速度过快,狼吞虎咽的方式也不利于健康。这不仅有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还可避免“吞、呛、咳”的发生。研究表明,多咀嚼益处还有多多——
(1)有益于肠胃和食道
多咀嚼可以使唾液分泌量增加,唾液里的蛋白质进到胃里以后,可以在胃里产生反应,生成一种蛋白膜,对胃起到保护作用。并可使食物通过食道时顺畅而舒适,避免吞咽成块食物会损伤食道。被嚼细的食物既减轻胃肠负担,又利于消化和营养吸收。
(2)有益于大脑和心脏
多咀嚼可使面部肌肉得到运动和锻炼,增强脑皮层和活力,加快脑细胞的信息传递,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起到预防大脑老化和老年痴呆的作用。
细嚼慢咽还可避免进食过快引起的心律失常。
(3)有益于视力和口腔
多咀嚼可增强面部表层肌肉的力量,调节视力,并有利于口腔、牙齿和牙床的保健。
(4)有益于美容和减肥
多咀嚼可使食物成为浆液,易于机体充分吸收营养。细嚼慢咽可抑制大脑食欲中枢过强的进食信号,有利于节食。
(5)有益于抗癌
科学测定,唾液具有很强的消毒能力,能杀灭食物中的致癌物质。
进食时充分咀嚼使唾液大量分泌,能抵抗“癌从口人”。
因此,专家建议,一口饭咀嚼30次,正餐最好在20—30分钟之间。
早餐不要少了蔬菜与水果
我们大多数人每日三餐。如果我们能控制好三餐,就比作其他任何事情都更有效。我们也就可以看起来更年轻,寿命更长。
有的人不吃早餐,这种做法很有害。在一天的开始吃一顿健康的早餐,不仅让你精力充沛,还会帮你对一整天的饮食做出健康的选择。
吃早餐可以帮助你在一天的剩余时间里摄人更少的热量。如果早餐吃得足够好,在吃中餐时做出坏选择的可能性就小了。
因为大脑能够利用的唯一能源是血糖,所以,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会使人的血糖水平降低,某些营养素的供应也会不足,从而导致大脑的兴奋度降低,不能及时为神经系统正常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质能量。另外,早餐损失的营养不能从午餐或晚餐中得到补充。因为早餐提供全天营养摄入量的1/3,如果早餐营养不足,长期下去,会出现营养缺乏症。
许多人都知道吃早餐挺重要的,可是吃的时候就马马虎虎了,无非就是些稀饭、馒头、豆浆、油条、牛奶、面包什么的,这样的早餐营养质量如何呢?
现在早餐营养结构不合理的最大问题是蔬菜水果少。我们平常吃的早餐多数是酸性食物,比如油条、鸡蛋、牛奶等,而蔬菜水果含有碱性物质,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要吃点蔬菜、水果补充一下,就能做到膳食酸碱以及各种营养素的平衡。一顿高质量的早餐讲究的是食物营养组合的合理性,最近营养学专家们就根据早餐食物的种类制定了一种评价早餐营养质量的方法。
首先,他们按照膳食金字塔的分类方法把食物分为谷类、蔬菜(水果)类、肉类和奶类,如果食用了其中2类或者少于2类就算早餐质量差,食用了其中3类则为早餐质量较好,如果能全部食用这4类,则为早餐营养充足。依据这一方法,营养专家为我们推荐了几个营养早餐方案:
——鸡蛋挂面可以配上一个桃子、一杯酸奶,这是一份高蛋白低脂肪的食谱,铁和维生素A、C也不缺乏。
——一份瘦肉炒米粉加一杯牛奶和一根香蕉,这份食谱的优点是营养素供应全面。
——春卷、豆浆和西瓜搭配也能满足能量和营养的需求。
如果是油条、酱豆腐、鸡蛋粥,这份早餐就少了维生素、钙、铁等营养,同时,含盐量则过高,所以应该添加黄瓜一类的蔬菜。
切记在早餐中不要少了蔬菜或水果。
晚餐要吃早、吃少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就是“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很难做到。据一项调查发现,人们餐桌的特点是晚饭最为丰盛,像各种高热量、高脂肪,以及高蛋白的食品都上了我们晚餐的餐桌。
人吃了晚饭以后,大部分人的活动量少了,代谢也慢了,所以吃得过于咸、过于甜、过于油腻,吃得太饱或者吃得太晚,都不科学。
为什么呢?因为你吃了这么多油腻的东西,脂肪、热量都堆积在体内,增加了胃肠和心脏的负担,这样就容易猝发冠心病、脑血管病、心肌梗塞等,所以这么吃饭不科学。
看来,合理的晚餐是非常重要的。对于50岁人和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来说,建议你一定要少吃猪肉、鱼肉等肉类食品。而对于其他人,也不应该过多地贪恋这些肉类食物,以免吃得太多而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妨碍你晚上人睡。
如果你想做个好梦,就不要在睡前吃东西。虽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充分的研究证明睡前吃东西会导致肥胖,但在睡前三小时内吃太多食物或吃一些辛辣食物、脂肪食物、含咖啡因的食品却能影响睡眠质量,使人们在第二天感到乏力,甚至一整天都没精打采。
其次,晚餐要适量。像脂肪类、蛋白质类的食物吃得越少越好,最好多选择吃一些粗纤维的食品,比如说像芹菜、香菇、豆角、蒜苔等。因为它们有助于吸附油脂,促进血液循环。
一个人晚上吃主食100克~150克,50克肉或鱼,再加上200克蔬菜是比较合理的。它的摄人量大概相当于全天所需热量的30%左右。如果做到这样的搭配,就达到了既科学又营养的目的。
如果你在睡前感到有点饿,切忌吃上面提到的各类食物,可以吃少量新鲜水果。另外,不要边看电视边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