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语文复习重在语言基础的夯实。
语文复习的支点应是解决语言基础问题:字、词、句、语法、文学常识等零碎的东西都应细致地掌握。其具体做法是:
其一,进入复习阶段,也就是在高三上学期,应该利用零散的小块时间将六册语文课本通读,字词读音搞准,语法、逻辑、修辞弄清,该背的背熟;在通读中,尤其应把每课后面的思考与练习都仔细地过一遍,力求正确无误。
当然,有些是无须用笔做的,也千万不要不以为然。当你认真、细致地将课本全部重新复习过,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二,勤用参考书,最好身边备上《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在读书时,在做练习时,凡有不懂的或拿不准的字、词,应查工具书。
由于我不会讲普通话,所以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卷不卷舌分不清,这给做题带来了许多困难;而且汉字掌握也有限,有些读音相同的字平时不注意区分,模模糊糊,也没研究,在考试中总吃亏。所以,今年复习中,我养成了勤用参考书的习惯,一本厚厚的词典经常放在桌边,在做各种试卷时,凡是第一题我拿不准的读音和不认识的字,都会不厌其烦地查出来,并拿一个小本子记起来,在空闲的时候经常翻一翻,把它们牢牢记住。当然这些并不一定考,但这种方法的确教会了我许多字与它们的发音,从中还学到了其它许多东西。
对于文化常识与名人名言,我也经常在饭前饭后拿出来看一看。掌握这些常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它可以使你提高文学修养,而且从名人名言中可以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其三,加强阅读,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阅读应以培养语言能力——包括语言敏感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为主题。
语文的阅读应采取“内外兼修”的方式,即在阅读好课本的前提下,不拘于课本,适量阅读些课外的读物。阅读课本,重在夯实语文基础,通过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系统复习,增强语言的敏感与理解能力;而课外阅读,则主要是丰富语言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的联想与想象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开阔思维视野。
在阅读方面,要做到现代文、古文两手抓,两手硬,不能失之偏颇,尤其是对古文。有很多人不喜欢古文,认为枯燥,缺乏激情,实则不然。读古文是一举几得的工作:它可以提高你的分析理解能力,扩大你的知识层面,印证加深你在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另外,对你做历史卷中的分析题也会有不少帮助。如此多的妙用,则不可不读。
读古文重在弄清字、词含义及其演变与具体语言环境的运用。另外,就是语法、句法的特殊性及其与现代语言的区别。读古文重在一个“背”字,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最适合于古文阅读与理解。
现代文的阅读,最好泛泛涉猎与精读相辅。许多文章,如报刊杂志的,但可不必费太多的时间,泛泛读之,着重于感受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需精读的文章,则需认真读,细致地琢磨,反复地品味。
可供精读的文章:一是高中六册课本中的大多数文章;二是某些中外优秀的散文,还有《散文》杂志中的许多好文章。除课本外,精读文章应是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出来的。
精读文章可按类型阅读,即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类进行分类阅读:一是系统体会其文体样式、格式、风格,及其变换种类;二是体会不同文体的文体语言运用的差别与细微特征;三是体会不同文体中的不同形式文章的思路特征,材料聚合,运用规律。最后,可以留心并体会写作角度、视点的千奇变幻背后的基本准则。
语文的重心是综合能力的训练
这个综合能力即写作能力。作文在语文高考中是重头戏,但作文能力并非朝夕可以突击,必须重在平时下工夫。只要立于勤,从高三上学期就开始有计划地训练,作文应该没有问题。
高三复习,对作文的训练,不一定要大块文章,可以分解进行。复习前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养成写读书笔记或复习札记的习惯,坚持每天动笔,不在长,而在精,注意用语准确,语法正确,修辞恰当;二是训练审题和拟写作提纲,可以找些有代表性的题来进行训练。对同一个题目,训练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审题,来拟订提纲,这主要是培养自己判断分析、思考能力,和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布局的能力。另外,就是注意收集一些典型性的材料。
高考前两三个月,可着手进行正式作文训练,像高考那样,限定时间,最好是每天写一篇。以不同文体、不同要求进行,这种突击性的“急训”方式,也能够迅速提高写作文章的能力。
另外,就是语言的综合训练,也就是各种形式的单独练习、测试、模考训练。最好的方式,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后要冷静地分析、总结、记忆。下面是我关于高考语文复习的经验谈:
语文,是学好文科最基础的科目,它的重要性正如数学在理科学习中的作用一样,但学好语文又是最难的。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其命题可深可浅,一旦这个度把握得不准确,就会造成试题偏易或偏难。
高考语文试题,一般分为三大块,即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基本上涵盖了要求学生掌握的各个知识点,如基础知识题,一道题目可以涵盖多个知识点,一个点掌握得不好,整个题就不好做;又因为它基本上全是客观性选择题,不存在给一部分分的问题。
因此,要拿就必须全拿。这部分知识的复习说难也不难,我一直认为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不单纯是读或背,而是靠长期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例如病句一项,有些人可能读一遍就能辨析得出来,有的人钻研了好多遍还是不得要领,这就是一个素养的问题。加强语文素养,才能使语文成绩有所进步,而且对阅读、对写作也大有好处。
阅读又分古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三项。由于阅读的文章都不是我们见过的,因而做起来的确有些难度。因此,在平时做题的时候应该多加强训练,有的人把阅读分解为若干小项,如古文分为实词、虚词、大意、翻译、主旨等分点复习,我觉得这实在很不必要。只要把一篇文章彻底读懂了读透了,什么样的题也是难不倒的,这也可适用于说明文阅读。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了,现在题目的设计朝主观化靠拢,这是好事,防止了客观题不会做而胡猜的现象。
为了使阅卷标准化,现在的题型大抵是从原文中找取若干关键词语,联缀成句。这样寻章摘句的做法是否能真测试出考生的真实水平,我看不一定。很多的时候,我能读懂文章,但题很可能做错;有的时候我不懂文章,题还有可能做对。
不过,再好的考试制度也难免有缺陷。相信,不久会有一种更科学的题型出现,做这类题的关键是找出题旨与题目联系密切的句子,提取、压缩、精减字句,尽可能符合字数要求而又通顺。其实,高考语文最重要的是写作,一般人高考语文分数不过100分左右,而作文可能占据一半的分数,实在不能轻视。再者,近来作文大多有两种文体写作要求,这样更有利于缩小分数差距,这样对后进生很有利,对自己较擅长的文体上要多拿分,不擅长的也要尽量缩小差距。
一般来说,高考作文不同于竞赛作文,它要求一个“稳”字,最好不要有过于奇异的写法出现,以防阅卷者目不能识,误为跑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概保守,在文章要求的限度内要尽可能新颖,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要努力翻出新意来。一篇题意新颖而又有度的文章是很受阅卷者赏识的,从而判为高分。如有的高考作文题,考生们大多受陈规局限,于社会政治意义上大费笔墨,而在本身之异同上则惜墨如金,结果舍其本而遂其末,误入命题者之彀中。因此,作文要想拿高分,光有“稳”字是不够的,还需有一个“新”字。
秋冬季节的清华园是最美丽的,我在这里,等候每一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学弟学妹们一起来欣赏这幅绝美的画卷。
编辑点评:合理的分配时间,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求得最好的学习效果。高效,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延长时间。要知道,人最珍贵的资源就是时间。因为时间是不可逆,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它不会因人的不同而不同。
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