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77300000006

第6章 志学(2)

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识广博的孔子也难住了,只好哑口无言。两个小孩失口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人生有限,知识无涯。承认自己的不足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博学多才,但是追求博学多才谈何容易。当自己遇到不知道的问题时,完全可以坦率一些,去寻找专家答疑自己的解惑。求知必须老老实实,应该敢于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尤其是面对比自己强的人,只有表现出好学谦虚的态度,对方才会倾囊相授,你也才会获得解惑的机会。

敢于正视自身局限性的人懂得学无止境,他们总能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人们只有认识自己有所不知,才可能知道自己已经懂得了什么。孔子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虽然孔子不否认“生而知之”,但他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孔子还多次谈到,自己的成绩得益于虚心好学。所以,孔子才会对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的行为感到深恶痛绝,才会教育学生不要“不知”以为“知”。

有一位青年对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感到大惑不解。于是,他向爱因斯坦问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随手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然后指着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当然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

很多有成就的伟人、学者都认为:知识越是增加,自己的“无知感”越是强烈。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曾经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而那些现在还在藏拙的人,是不是应该明白有了疑惑就应该说出来,虚心向别人请教。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到现在,存在着很多未知,而正是这些未知成为人类探索未来的原动力。人类行进在从“不知”到“知”的逐步完善的认识之路上,过去如此,将来更是如此。人类之所以被称为高等生物,不就是因为人类大脑善于思考吗?那么,为什么不把这种思考能力应用在解决未知上,而不要用在掩饰自己在认识上的局限呢?我们每一个人既要靠有知来发现无知,同时更需要有着“无知感”的警醒,以催促自己不断地努力。

人们希望自己变得强大,就更应该总结前人的教训,有疑惑就问,还要有意识地问,有胆量地问。同时,还要明白人的知识再丰富,也还是会有不懂的问题。只有当人们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识,才能找到帮自己成才的老师,才会有所发展。遇到不懂的事情,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四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③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②敏:敏捷、勤勉。

③耻:以为耻。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延伸阅读】

何谓谥(shì)号?是指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这就叫“谥”,所给称号就叫谥号。在《逸周书·谥法解》中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多种品德,凡是符合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文”。而卫国大夫孔圉(yǔ)是因为具有哪一个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呢?学生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又能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孔子回答子贡的问题只用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八个字。孔文子谥号为“文”是因为他做到了两点:一是,勤勉好学;二是,虚心下问。孔子的回答也体现了他一贯应用的治学方法。“敏而好学”就是要求人们勤勉而兴趣浓厚地努力学习。孔子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古人推崇的人生理想是有所作为,把真才实学看作立身之本,并认定成才之路是“好学”。中国人已经把勤奋好学作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我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好学的格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国还流传着很多古人发愤苦读的故事,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等。

“不耻下问”是教导人们不仅要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还应该求教于看来不如自己的人,不以这样的行为为耻。为了获得知识,我们不仅要多向比自己优秀的人请教,更要“下问”。孔子绝对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孔子带弟子到鲁昭公庙参观,看见了一个青铜器皿。这件器皿尖底、小口、大腹,腹侧有耳,放在一木案子上,竟是倾斜欲倒的样子。孔子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便问弟子们,弟子们也都摇头。孔子便向守庙人请教。守庙人说:“这是宵坐之器,又称欹(qī)器,是先王置于座位之右,表示警戒自勉的。”

这一说,孔子恍然大悟,知道了这就是自己曾听说过的欹器。当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如现在这样向一边倾斜,如果用水灌满它,它就会翻倒。只有既不空又不满时,它才能端端正正立在那里。君王就是用它提醒自己记住“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的道理。于是,孔子请子路拿来水,当场演示,给弟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尽管人们经常把“不耻下问”挂在嘴边,但觉得这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所以做起来总有一定的难度。“下”字的意思不是指“低下、卑下”,而是指那些地位不如自己,年龄比自己小,或其貌不扬的人。但只要他们在道德上、学问上、见解上、思维方法上,有一点点值得你学习的地方,那他们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就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掩盖自己的不足,不怕因此丢面子丢身份。

很多人在向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请教时,会表现得很虚心,也不会觉得难堪,但是反过来要去请教地位比自己低,能力看似又不如自己的人时,就会耻于开口,觉得丢了颜面。但在孔子看来,不耻下问不仅不丢面子,而且还能体现君子的美德。“下问”是成就自己学业的方法,也是一种谦虚好学的美德。

虚荣心很多人都会有,但不能为了一点点虚荣而阻碍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就算是被人嘲笑什么都不懂,那又如何!解答疑惑是学习的第一步。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才清楚自己还有什么知识不懂。如果自己的问题都不愿说出来,那么谁能够帮你解决。学习上多问必多益,你问得越多,证明你思考得越多。只要你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只要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眼前的窘态算得了什么,更何况孔子还认为问个明白是知礼的表现。所以,当你遇到疑惑的时候,就应该说出来,切不可碍口饰羞。

孔子本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例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学习的方法。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首先必须是一个勤奋的人,同时还要具备谦逊的美德,虚心地向各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请教,能够真诚地把身边所有的人视为“老师”。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礼”,一种美好的心理和习惯。

第五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②。

【注释】

①叶公: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②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回来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呀,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心感快乐,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延伸阅读】

这一章是孔子的自述。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孔子知道这件事情后,平易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于学习,孔子到老都没有过厌倦之心,所以他可以自信地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的精神,但孔子的废寝忘食不是打麻将,不是玩网游,而是追求学问,学而不厌。“乐以忘忧”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或者如“一箪(shí)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以,孔子的乐与忧全在于求学。“不知老之将至”说明孔子的年龄虽然大了,但仍然自强不息,不放松学习。从孔子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老者,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学者。

用今天的话来概括孔子,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孔子好学到了忘记时间、忘记自我的地步,连自己已经渐渐变老都没有注意到。凡事好学的人自然懂得发奋读书,并以此为乐。这是一种不厌不倦、不息不已的生命精神。

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提倡的是对知识的无限追求。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浑浑噩噩,夜夜笙歌,嗜赌成癖,不思进取地活着,但有的人博览群书,秉烛夜读。不管在什么时代,后者都可以比前者得到更多的尊重。

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无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智者所必要的,是每一个向上者所向往的。

不过,有的人对“活到老,学到老”总是抱着不以为然的心态。他们通常会认为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八十岁的老人再求学有什么意义呢?简直是自设障碍,人生已经踏上暮途,学再多的知识又能为自己挣得什么好处呢?不要因为人生所剩无几而感叹,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光,使生活变得被动,无暇投入积极的人生。孔子就可以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能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

知识就是力量,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学习,你就能获得更多,你就越有力量。知识对你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不论你处于哪一个年龄段,学习都同样重要。在学习面前永远没有“晚”和“止”这个概念。只要你拥有一颗充满求知欲的心,尽管岁暮年深,仍可以视艰难的学习之路为坦途。

西汉刘向写的《师旷论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感叹自己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对他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论你正处于少年、青年、中年或者老年,你都不要丢掉对学习的热情。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很快就会进入“知识半衰期”,就会被社会淘汰。其实,人的能力就像蓄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不进则退,“活到老,学到老”何等重要。

同类推荐
  • 走近孔子

    走近孔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儒家学派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却也在有意或无意间造成了偏离,也变得僵化。当我们今人剥开它在外面固化的硬壳后,却可以发现其核心的东西——孔子的思想,其实是富有多么鲜活的务实精神与人性表达的意义。比如在孔子那里,礼仪的本质特征和终极目的,不是人性的泯灭而是弘扬;孔子也不讳言自己求富贵的愿望,以及孔子对“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勇武血性的颂扬,等等。本书就是一部力图将历史与当代接轨,立足于当下社会的现实和中西文化参照对比来解读和还原孔子思想的哲思随笔著作,作者以清新隽永而又饱含理性情感与思辨精神的文字,对承载孔子的儒学思想的《论语》等著作进行探赜发微,对其所蕴含着的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社会伦理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从一般道理进入智慧层面,赋予孔子思想崭新的价值观照,是一部能够直抵孔子内心的作品。翻开书的当下,你会被作者创造性的解读所吸引,在书中遇见孔子,走近孔子。
  •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是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德里达指导下所写的博士论文的第三卷,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本书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的广义上的“存在”所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
  •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两个世界”出发,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三重形态”,并分别论述了这三重本体论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又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中的具体表达、象征言说和终极关怀,并对此作出了创新性阐释。
  •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研究》对中国社会涌现出来的各种与社会活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探讨了社会活力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并且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日常生活五个向度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活力的现实境遇,探讨建构社会活力的目标及路径选择。尤其结合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境遇,对城市空间及其演进的动力机制—城市活力作了深入探讨。
  • 大家小书·译馆:西西弗神话

    大家小书·译馆: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神话》是一部哲学随笔集,原书的副题是“论荒谬”。在加缪的哲学思想中,荒谬不是作为结果,而是作为起点来提出的,他从荒谬这个前提出发,对人的存在进行探索。这正如西西弗的命运,他受到诸神的惩罚,要不断将滚下山的巨石一次次推上山顶,西西弗明知自己是徒劳,但依然推巨石上山。他的行动本身就是对荒谬的反抗,他清醒的意识就是对自己幸福的感知。
热门推荐
  • 峡谷相逢默神胜

    峡谷相逢默神胜

    人人都说默神冷,再冷也冷不过皮皮熙的白眼;人人都称默神毒,再毒也毒不过皮皮熙的嘴;人人都道默神强,再强也强不过皮皮熙的神助攻。直播间内,某吃瓜群众说:“默神,拿助攻的感觉怎么样?”一个人头被抢,好吧,他认了。两个人头被抢了,还好,还能忍。三杀没了,没事,他不介意。可是五杀都被抢了,他还能忍?听着游戏里响着属于某皮主播的五杀声音响起,行吧,该好好收拾一下了。就此,闲的发慌的某皮主播每天多了一场solo。吃瓜群众:默神,小心虐妻一时爽,追妻路漫漫啊!(本文包含游戏纯属虚构)新作品《大神他又猛又嚣张》希望宝宝们来支持喔!
  • 万灵魔妃

    万灵魔妃

    她是21世纪杀手界最高的存在――女皇,却因一个意外一朝穿越为丞相府懦弱废材小姐,被人扔进迷幽之林。当她变成她,绝色容颜,笑靥如花,万灵皆为她控。她本该成为万灵神主,却为他逆天下,堕魔道!他是被奉为九霄神袛的宸王,是北澜国唯一的异姓王。他腹黑无限,绝世强者,却对她嗜宠溺骨,爱如至宝。只可惜前世的虐妻一时爽,今生注定要追妻火葬场了……
  • 末世七日之刘阿嗔

    末世七日之刘阿嗔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是独善其身还是随波逐流?是看淡生死共赴黄泉,还是留作希望负重而行?而末世之下可有无辜?核爆、火箭、鲸鸣、血刃、逆流、长街。千百人的怒吼、几亿人的狂欢。但,终只有刘阿嗔是孤独的。
  • 如山的爱却如此轻盈

    如山的爱却如此轻盈

    父爱如山,父亲给予我们的爱是厚重的,深沉的,悠远的……
  • 妖生为何如此艰难

    妖生为何如此艰难

    穿越了!到底是为什么?江祭黎很郁闷,她不抽烟不喝酒,就是一个好人?(来自作者的疑问@_@)你说穿越就穿越吧!为什么我会变成一个兔子?兔子这种动物完全没有什么杀伤力好吧?还有兔子喜欢的胡萝卜,我根本就不喜欢!不久之后,真香!女主脑回路清奇,请勿在喝水时看。
  • 观念的历险

    观念的历险

    《观念的历险》是对文明概念的研究,试图理解文明的存在物是如何起始的。全书始终强调一点,即人类为促进和保持文明而进行的观念历险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熔形上根据、哲学思辨、文明轨迹、历史考察于一炉,缜密谨严、洞见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 东京侦探

    东京侦探

    浪漫的染井吉野下,有人如樱花般飘落。貌似自杀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连侦探都没做过的历史小说家伊东浩三,会解开已经了结的案件真相吗?
  •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

    本书整合的改变世界的24种互联网思维,让我们对互联网新思维的认识变得立体、系统起来;同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从技术和实践分析互联网新思维与传统思维相比较的优势,医治互联网焦虑症。未来属于既能深刻理解传统商业的本质,同时又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溺水三千家客

    溺水三千家客

    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所有人都要她去死,所以她死了。她是二十一世纪里被抛弃的孩子,穿越到代嫁公主之身。奈何这个公主受王爷厌恶,三年前在和亲路上就被斩杀,如今她附身于公主之身再次嫁入王府,又会是怎样的一番纠缠?一心想逃走的镇北王妃,一心向让王妃死掉的镇北王。谁先动情谁便是输家。她这一次,只想为自己而活!我不是越三公主,我只是我而已。“有谁规定女主必须爱上男主?你,是故事的主角,却是我生命的配角。”“林隅,你只能选择爱我,或者更爱我。”穿越+宫斗+腹黑男主+十六国宏图+十年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