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38000000083

第83章 附录 苏和尚杂谈(7)

此外,还有刘半农先生和周作人先生的信。刘先生第一信云:“无忌先生:岂明转到尊札,事多未能即复,甚罪甚罪。曼殊三翰,均民五冬季所写,其时弟居上海,彼则驻锡西湖也。香港学校,弟亦不甚了了,惟皇娘为Queen之意译,则可断言。当时曾问曼殊,尊译可恶剧乃尔?彼言俗物俗译,庶彼此相当耳。香港大学,弟所知只有一所,初是书院,后改大学,或者汉文译名,初是皇仁,后又改为‘香港’。此事最好向香港友人一询,如不得便,英人所编《中国年鉴》等书中,容亦有之。先生有意裒辑曼殊著作,并及其友朋赠答诗文,甚盛甚盛。惟有一事奉恳:曼殊死时,弟曾作一白话挽诗,载《新青年》中。此诗甚劣,弟《扬鞭集》中已经删去,将来先生集稿时,亦希万勿收入为祷。此请著安,弟刘复顿首。三月二十一日。”第二信云:“无忌先生:承赐《曼殊诗集》一册,多谢千万。曼殊致弟第二函‘以慰岑寂’下署‘古历十一月二十三日玄瑛顿首顿首’,已见《语丝》。‘有新制望寄一二’下无所署;又首函函面写‘西湖凤林寺侧陶社苏玄瑛寄’,邮印为‘十二月十日’;次函写‘西湖凤林寺侧陶社昙缄’,邮印为‘十二月十七日’;三函写‘昙缄’,邮印为‘十二月二十五日’,凡此琐琐,不识于公亦有用处否?尊撰《曼殊友人记》精密确实,甚佩苦心。弟所作悼曼殊诗,如先生必欲一用,亦无不可。但望注明此非弟惬意之诗,重先生之请,故愿留丑耳。曼殊别有致弟Xmas Card一事,面上纯白地,绘金卍字一,甚雅妙,将来全集出版,或可借作封面图案。惟卍字下又有英语Good luck两金字,及With every good wish……等黑字十余,则甚讨厌,非删去不可。十年前住上海甚久,竟无缘与尊翁先生一晤,便中尚望为弟多多道候是幸。此问起居,刘复顿首。”周先生第一信云:“无忌先生:《曼殊诗集》四页《本事诗》第五首,查沈尹默先生写本作‘桃腮檀口坐吹笙’,似于义为长,又第一首末句沈写本作‘那堪更听入云筝’,则明系错误,日本有二弦琴名八云筝(Yakumo-goto),惟平时很少弹者耳。五月十日,周作人。”第二信云:“无忌先生:承惠赐照片,谢谢。‘桃腮檀口坐吹笙’,照上六字看来,当为‘笙’无疑,因‘筝’当云弹,而‘桃腮檀口’又明指‘吹’也,虽然在事实上日本绝少吹笙的人。沈君系根据黎稚鹤君(世蘅)所有抄本,便中当一问之,再行奉告。曼殊照片不但穿华服,而且还着朝靴,更妙也。五月十八日,周作人。”

陈仲光先生来信讲,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高语罕所编的《白话书信》内,有以下的一段:

故曼殊大师说:

林氏所译之《茶花女遗事》,约在甲午、乙未间;当时林氏悼亡在沪上,寓陈季同家。陈见其郁郁寡欢,因语之曰:“吾请与子译一书,子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一名著于我国,不胜于愁眉对坐耶?”译写情小说于悼亡时,正如画家作画于窗明椅净间矣,宜乎其有此神来之笔也。

迨此书一出,风行大江南北,林氏恍然大悟,知译书之可以致富,故此后之林译,虽汗牛充栋,亦皆如夏德Hirth先生所评之西洋画矣!吾非好为尖刻之语以伤人,诸君但检近年林氏所译小说,与《茶花女遗事》一较之,当知吾言之不谬。——见曼殊大师《给每周评论编辑部诸君评林纾文字的信》。

此信口角尖薄,不像曼殊的笔墨,我屡次引为疑窦。最近在上海看见程演生先生,他说:“当时一封信,乃梁曼殊所写,非出苏曼殊手。”并且,据演生先生讲,《每周评论》在北京出版的时候,我们的苏曼殊,早已逝世了。这是高语罕弄错的,我们应为辨正。

陈先生另一信中,又节录《明星画报》上署名亭亭所撰的《秋夜偶怀》一则,其文如下:

前年春,挚友吴公自江户来,赠予曼殊上人所编之《汉英诗集》一册,厚可五分,底面均黝黑,印刷绝精,盖非出自国人手。惜予去夏回里,行箧中竟为宵小窃去。年来忧患频经,记忆全失。惟开卷之第一页,印福王小影,尚模糊脑际。下并书一绝云:“《玉树》歌残迹已陈,南朝宫殿柳条新。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英雄爱美人。”此册为上人印以赠友者,坊间竟不得见。

原文所谓“《汉英诗集》”,实际上就是《潮音》,卷首有铜版一幅,似是六朝石像的摄影,下题“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十四字。《潮音》有湖畔诗社翻印本,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寄售,此幅却被删去了,不知是甚么缘故。此十四字是清代某君所做的《桃花扇传奇题词》,可惜《桃花扇》不在手边,无从考查其姓名。据我的记忆,上半首也和亭亭所录的吻合。大概亭亭从《桃花扇》上见过此诗,遂疑《潮音》亦录全首,又误“不爱江山”为“不爱英雄”,并误石像为福王小影了。

在一九二七年四月上海创造社出版的《洪水》第三卷第三十一期上,有郁达夫先生的《杂评曼殊的作品》一文;在一九二七年六月北京《语丝》社出版的语丝第一百三十五期上,又有周作人先生的《答芸深先生》一文。前者不满于曼殊的小说,后者又说曼殊思想的不高明。现在把一九二七年十二月无忌给我的信,摘录一段在下面,也算是我们对于郁周两文的意见吧。原信如下:

郁周论曼殊文,周文未见,只由你来信上略窥大意。郁文亦匆匆未细看,似于曼殊小说不满,我记得有一处讲的,乃原是为胡寄尘所硬改的《断鸿零雁记》末段。又,曼殊的小说,想把现代小说作法的论理去批评他,自然经不起批评,也好似沙士比的剧本,原不能把三一律的论理相范围。这种批评一面不懂得时代的关系,一面又不知欣赏文字间流露的美丽,只斤斤于小说的结构。至于把文学视作有关风化的器具,虑讲曼殊于青年有坏影响,这种观念更太幼稚了。周以曼殊思想是旧道德,有产阶级,这是一方面的观察;殊不知曼殊亦曾做过《女杰郭耳缦》等文,高声喊革命与无产阶级起来。(我举这个例,不过表明曼殊思想的另一方面,也很有血气热诚,或许可稍慰如芸深君者于万一;我并不是讲,而且完全不赞成,即一种以为有革命色彩的才算是文学,而别的都不应提倡。周信上讲得很对,文学并没有什么阶级可分——文学亦不必偏重那一阶级或精神,虽在文学内可照映出作者的时代与阶级。)总之,我们以为值得介绍的是曼殊在文学上的工作,不是他的思想;我们不是把曼殊当作先知,当作耶稣、穆罕默德,或甚至孙中山列宁等,而崇拜其思想,提倡其主义,我们是把他当作歌德拜伦等一流人物,享赏他的诗文,阐扬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维特》出版后自杀者纷纷,然而其在文学界地位并不以此降低,更况曼殊的思想亦没有那样颓荡。(我始终主张“文学为文学”的主义,亦所以始终不赞成现今乱嚷的所谓革命文学、血泪文学,甚至于投机文学也。文学一成工具,这还像什么文学?)至于曼殊作品,大多在大清帝国末年,那时的观念本不过如是,即其为旧道德,为有产阶级思想,亦不能以此抹杀曼殊。我们不以忠君的思想降贬杜甫,我们亦不因醇酒妇人的颓废趋向而不读李白的诗——我不知道他们通晓人类学与否,然而他们毕竟是伟大的诗人。曼殊已是过去的人物了,在他诗文中我们找到清末文人最完美的表现。我们研究他,在杂志上讲他,正因为他的作品已不是现代的作品,值得后世为他盖棺论定。我们决不提倡他当时的思想与诗文,作为新青年的路灯,我们亦不欢喜现在有人还在写《断鸿零雁记》,虽则在曼殊当时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且它的价值将永久在文学史上提起。倘若抱了杞人之忧,以曼殊思想于现在不合,虑其影响于青年不好,而反对研究其生活及文学,这种见解实在不大而且太不高明了。拜伦为英人所逐,尸归故国,请葬于Westminster寺院而不准,呜呼!……

全文一九二七年十月起草

一九二八年二月完成

一九二八年八月修正

同类推荐
  •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3卷。全书总分为五章,其中解放前的文论研究为一章,解放后的文论研究分为四章。按照系列套书的统筹规划,该卷秉承套书的总体要求,注重原生态,竭力走进国外文论引介与研究的历史,以欧美文论、日本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俄苏文论为经线,以学人、学说、学刊为纬线,细数百年来中国学人在引介和研究外国思想家的学说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同时也见证了外国文论在中国的旅行印记。本书在梳理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外国文论引介路径与接受格局上的现实问题,探索我国未来的外国文论引介的战略规划,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实践。
  • 乱世丽人

    乱世丽人

    《乱世丽人》为“胡平文集”第五卷。《乱世丽人》讲述了:关于林立果“选妃”,坊间传言无数,真相到底为何?林彪折戟温都尔汗前夜,北戴河密室内,曾经发生过什么?张宁,你可能知道她的名字,却未必知道她的故事,以及她知道的故事。一名美丽的中国女子,一个阿尔巴尼亚的留学生,一次命定的邂逅,一场缠绵的爱恋,之后是一个荒唐的罪名,一份劳动教养通知书,以及一出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红颜,为时代而薄命?彭德怀的妻姐,罗隆基的知己,新民报的著名记者,文汇报的右派先锋,周恩来暗中保护的朋友,却被毛泽东视为眼中钉……浦熙修,她到底为中国做了什么?
  • 山河恋

    山河恋

    本书是一部以描写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散文集。路上的见闻,路上的感悟,还有路上的孤独和喧哗。在潘年英那苍凉的文字的背后,呈现的是他那谜一样的心灵宇宙。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的她,集佳话、传奇、艳情、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及作家,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一生的传奇经历都为当世仰叹。她的文学著作颇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其中,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小说《九十九度中》堪称经典。《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收录了林微因的散文、小说、书信等有代表性的美文,包括对古代建筑的看法及评价,真正将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展示在我们面前。
  •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这是一部时光之书和个人史,以个人的角度乃至生活、命运轨迹为基本线索,贯穿了十多年在沙漠乃至异地的生命本真体验和思考。其中既有个人化的生活记述与心情心态逼真刻绘,又有对自然事物及人生人世的观察和发现。在写作手法及艺术追求上,实验与传统并重,力求更逼真地书写个人乃至时代的平民生存史,其中还大量地涉及到了地域文化及历史遗迹,乃至个人生命过程中的种种遭际。整部书格调忧伤而又高贵,多“道人所未道,言人所难言。”作者始终不跟风、不师从、不合唱,坚持自己的艺术思想与独特的书写理想,使得这部书稿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当下任何散文作品,堪称新世纪以来一部独立之作。
热门推荐
  • 农村实用急救知识

    农村实用急救知识

    本书共8章,具体讲解了心肺脑复苏、休克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急性腹痛、创伤急救、意外伤害及动物咬伤、中毒、出血性疾病、常用急救技术等知识技能。
  • 我有一个工业世界

    我有一个工业世界

    秦风烟派了一千万个半兽工人种田、伐木、挖矿.....工业世界的时间与现实世界比例为100:1,物品可以互通!(QQ群:856981971。欢迎来打我!略略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快穿之我是绿叶我怕谁

    快穿之我是绿叶我怕谁

    一个堂堂的护国公主,我要什么男人?怎么,你是太后你了不起啊?你是太后就能下旨来逼我嫁人?呵呵,我选择狗带!可是为什么还没想好怎么死的自己再次一睁开眼,竟然不是在被敲晕了后强行成亲的路上?父皇,救命啊,天上飞的竟然不是鸟,地上跑得飞快的也不是马儿,这是什么鬼怪世界?纳尼?还有各种不靠谱的绿叶等着自己去拯救?妈妈咪呀,不,是母后啊,救命呀,快来救救儿臣!轻松爆笑的快穿文,希望大家喜欢并多多推荐~
  • 我的初恋萧

    我的初恋萧

    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但是美好的初恋就像一个古老的美丽传说,总是在不经意间闪现出来,萧的隐隐约约的歌声,萧的淡淡的忧郁,萧的无怨无悔的执着,萧的单纯的依恋.....
  • “革命母亲”葛健豪的传奇人生

    “革命母亲”葛健豪的传奇人生

    叫葛兰英时,她只是一名乡间妇女;叫葛健豪时,她立志做一名献身教育、改造社会的健将和英豪。她和秋瑾、唐群英号称潇湘“三女杰”,一生的心愿是通过教育解放妇女。她高龄上学,老龄留学,先后创办“湘乡县立第二女子职业学校”和“平民女子职业学校”,时人称她是“惊人的妇人”。她以坚定的行动和不屈的精神养育和支持了五个革命儿女——蔡和森、蔡畅、蔡麓仙、向警予、李富春,其中四个是中共中央委员,三个为革命牺牲。有人称她是“革命的母亲”。她见证了新民学会的成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遭遇白色恐怖的过程。
  • 全世界只有我不是超能力者

    全世界只有我不是超能力者

    作为一个麻瓜的,孙子岳一点也不虚,虽然他是这个世界唯一一个没有任何能力的麻瓜,但他周围有一群天才朋友,还有一个超猛的女友!“嗯,这口软饭得硬吃呢?还是软吃呢?”孙子岳枕着手臂,看着从天上飞过的女友,朝她比了一个耶!
  • 无人解语相思骨

    无人解语相思骨

    相传每个人的手上,都有一块相思骨,来捆绑人与人之间早已注定的姻缘。可一段天作之合,却变成了她封印他的利器。时光荏苒,科学时代,不信鬼神的程香君,因为一场偷窃案,打开了封印,见到了封印中的冤魂林清辞。再查当年血案,那片血海深仇,却并非如他所知那样。血案背后,到底是谁,下了一盘跨越时光的棋?
  • 圣极武皇

    圣极武皇

    一剑斩尘殇,一念破万观。?一梦,觉千醒!五百年前,古雨只是一个放牛牧童。五百年后,他失去了所有。当步尘归来,挚友葬厚土,亲人已两隔,他也沦为一个时代的放逐者,但一切却从这里重新开始……
  • 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

    2005年初,以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为主成立了“川江号子项目组”,并于2005年6月至2008年7月,分组数批在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就“川江号子现状”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工作。三年中历时180天,走访了18个市、县、镇,行程数千公里,直接采访号子传承人数十人,拍摄、录制及复制当地政府各类号子相关资料若干,拍摄照片数百张,并组织相关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论证会、学术交流会,对川江号子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