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9600000023

第23章 【接受它,想着它,看透它】——一呼一吸间看透生死的必然

人生是一个自然规律

【大师如是说】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

明代学者徐文长写过一首五律《读庄子》:庄周轻死生,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生死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徐氏说庄子“轻生死”,这个“轻”字并非轻视、侮蔑之意,而是表示一种淡然的态度。这种一种参破生死的态度,早已经消除了对生的执著和对死的恐惧。庄子不为生死烦忧,听从生命的自然安排。这一点可从南怀瑾先生讲述的一个故事窥见一斑。

庄子的妻子去世后,老朋友惠施来吊丧,结果看见庄子席地而坐,两腿叉开。这是一种很不合礼仪的坐法,惠施有些不满了。结果庄子竟然还“鼓盆而歌”。惠施就很生气:“你妻子给你生儿育女,与你共同生活,身老而死。你不哭就算了,还敲着盆子唱歌,真是过分。”庄子便告诉老朋友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人的生死变化,如同四季运行,春夏秋冬不断变换交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天命,既然天道如此,又何必哭泣呢! 看透生死,节哀顺变,一切随遇而安,就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为生死而饱受困扰。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顺着生命的自然之势来的;年龄大了,到了要死的时候,也是顺着自然之势去的。

生死的问题看空了,随时随地心安理得、顺其自然,自己就不会被后天的感情所扰乱了。生命活着的时候,把握现在的时间,现在就是价值,要回去的时候就回去,所以一切环境的变化、身心的变化也都没有关系,因为这些都是自然本来的变化。这个道理弄通了,就会达到“哀乐不能入”的境界,也就是喜怒哀乐都无所谓,都不入于心中。

说到安之若命,就像中国人常说“这就是命”,很多人觉得这种思想就是消极、悲观的。其实不然,很多乡野老妪,可能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村子,整日里在田间劳作,辛苦非常。外人如果问起来:“很辛苦吧。”他们可能会淡然地回答:“没什么,是命。”这样的态度,比起很多所谓的大哲学家要更通达。如此才是一种达观人生。

接受它,想着它,看透它

【大师如是说】

一般人对于生死问题是看不开的,不但生病时窝窝囊囊,哎呀哎呀叫,让在旁边照料的亲友心惊肉跳;死时更颠颠倒倒,痛苦得很,自身做不了主,拖累了别人。我们的人生精进,无非是要突破生死的限制,解脱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著名学者南怀瑾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这一名句传为千古佳唱,其诗于雄健之中透出了对人生短促的无奈。死亡不仅是英雄人物的归宿,也是每个普通人的宿命,因此,死亡是人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死和生同样都是人生的大事。然而,人们在对待“死亡”这一自然事件上的态度则是不同的。东方人把死亡当做一种忌讳;西方人大都把死亡作为一种人生的归宿,看得很平常。东方人的陵园种满参天松柏,郁郁葱葱的绿色下掩映的是让人觉得阴冷诡异的树荫;西方人的墓地基本上没有高树,陵墓散落在绿色的草坪上,迎着阳光。东方人的墓碑多为黑底刻字,庄重阴森;西方人的墓碑多为白色,刻上有意义的墓志铭……

的确,正如安妮宝贝在读完童话小说《天蓝色的彼岸》后说:“觉得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他们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但是要知道,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但并不必去畏惧死。

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曾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因病而仅剩下数周生命的妇人,一直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思考和谈论死亡有多恐怖。以安慰自己的内心。以垂死之人著称的蓝姆·达斯当时便直截了当地对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活呢?”他刚对她这么说时,那妇人觉得非常不快。但当她看到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地领悟到他话中的诚意。“说得对!”她说,“我一直忙考虑死亡,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过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过去一个星期,我活得要比前一阵子丰富多了。”

不要被死亡遮住生的视线,你就能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妇人不再把死放在心上,她就收获了人生中最丰富的一周的生命。

其实,死亡并非是一件坏事,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生活本身是具有某种额外的肯定力量的,即使生活中的不幸不足以被其包含的好事所盖过,生活仍然是值得一过的。的确,死亡总是我的,别人不能把我的死拿过去,死亡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是和别人毫无关联的,可以说死亡是世界上最私有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只能自己去承担自己的死,谁也帮不上忙。

人之生必然相伴于死,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亡的过程。那么,我们在生的过程中就应该去体验生、去沉思生,去由对死的叩问而让自我的生命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

寿夭得失,都是尘埃的瞬间

【大师如是说】

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东方学大师,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

生死相对,同时相成,生命中不能缺少死亡这一环,虽然死亡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但人人都怕死。平常人惧怕死亡,是因为不知道人死之后要去向何处。然而,死也是我们要承担的人生义务之一,在因果循环中,生命过程中的苦与乐、逆与顺、成与败、得与失、寿与夭、健康平安与多灾多难,都应该面对并接受。人生的兜兜转转,犹如树叶的轮回,循环往复间,没有永生,也没有消亡。每段生命的开始意味着过去的陨落,每段生命的结束又昭示着下一个未来。生死从来不由人,甚至连佛祖也无法改变。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关心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看蜡烛的光。”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面前,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佛陀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佛陀接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失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不要关心佛死后去了哪里,他去了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了。”

不论是人的死亡,还是佛的死亡,都如灯灭一般,但即使灯灭了,也并非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的光依然在闪烁,蜡烛的意义在于其燃烧的过程。生生死死,且由他去,不要执著于如何永生,也不要总惦记着人究竟如何做才能在死后上达四方乐土,这都是虚无缥缈、无踪可觅的乌有,最好趁生命还在时,多做善事,认真修行。面对死亡,要有如落叶归根的自然;要有如空山圆月的明净。缠绕心灵的那条生死线,只有自己才解得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也该如此,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将生命的光与热发挥到极致,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也给自己的人生,创造出更大的意义。深秋时分的风,吹在身上总是有些凉。但若慢慢地张开十指,任风从指间穿行,那一刻,你手中可以握住的,或者是一片落叶,或者是一粒尘埃,或者是一束阳光,不管是什么,你都曾经把握住了那一瞬间。

易朽的是生命,永存的是生的激情

【大师如是说】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天地造化赋予人一个生命的形体,让人劳碌度过一生,到了生命的最后才让人休息,而死亡就是最后的安顿,这就是人一生的描述。善待自己生的人,也一定会善待自己的死。

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它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善于好好地活着,才能懂得死亡。

她是一个年轻的护士,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病房里度过,病人床头的花开花谢让她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有时候,她甚至觉得病人床头大朵绽放的花仿佛浑然不知死亡的存在,冰冷的花蕊就像一只只嘲弄的眼睛。因此,她一点也不喜欢花。

一天,病房里一个新来的男孩送给她一盆花,她竟然没有拒绝。也许是为了他的稚气、孩子一般的笑容,也许是怕伤害对方的心。从他搬进来的第一天起,她就知道他再没有机会离开这家病房了。

那次,他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溜到外面去玩,回来的时候正好碰见了她。他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站在她面前,低着头一声不吭。到了傍晚,她的桌上多了一盆三色堇,紫、黄、红,斑斓交错,像蝴蝶展翅,又像一张顽皮的鬼脸,旁边还附上一张小条子:“想知道你不高兴的样子像什么吗?”她忍俊不禁。第二天她就收到了他送的一盆太阳花,小小圆圆的红花,每一朵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想知道你笑的样子像什么吗?”

后来,他带她到附近的小花店闲逛,她这才惊奇地知道,世上居然有这么多种花,玫瑰深红,康乃馨粉黄,马蹄莲幼弱婉转,郁金香艳异咄咄,栀子香得动人魂,而七里香更是摄人心魄。她也惊奇于他谈起花时燃烧的眼睛,仿佛在那里面燃烧着生命的光芒。

他问:“你爱花吗?”“花是无情的,不懂得生命的可贵。”

他微笑着告诉她:“懂得花的人,才会明白花的可敬。”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她远远看见他在住院部的花园里呆站着,她刚要喊一声,他听到了脚步,急切回身,食指掩唇:“嘘——”

那是一株矮矮的灌木,缀满红色灯笼的小花,此时每一朵花囊都在爆裂,无数花子四周飞溅,仿佛一场密集的流星雨。他们默默地站着,见证了一种生命最辉煌的历程。

第二天,他送给她一个花盆,盆里只有满满的黑土。他微笑着说:“我把昨天捡回来的花籽种在盆里了,一个月后就会开花。”

三天后,深夜,他床头的急救铃声突然响起。她第一时间冲到病人的身边,在家属的眼泪中,她知道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始终保持奇异的清醒,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像刚刚展翅便遭遇风雪的花朵,渐渐冻凝成化石。

她并没有哭,每天给那盆光秃秃的土浇水。后来,她到外地出差一个星期,回来后,发现那盆花不见了。同屋的女伴看见里面什么都没有种,就把它扔到窗外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打开桌前久闭的窗,整个人惊呆了——

窗户下,一个摔成两半的花盆里长出了一株瘦瘦的嫩苗,青翠欲滴,还有一个羞涩的含苞,好像一盏燃起的生命之灯。这时,她忽然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易朽的是生命,似那转瞬即谢的花朵;然而永存的,是对生的激情。每一朵勇敢开放的花,都是一个面对死亡的灿烂微笑。死是生的结束,也是另一个生的开始。

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如惊鸿一瞥,一个人看透了生死的意义,看清了生命的价值,生如夏花,善其身者自然能善其死。

同类推荐
  • 三天读懂希腊神话

    三天读懂希腊神话

    希腊的神,就是镜子中的我们。读希腊神话,就是读人和人性。全书图文并茂,文风诙谐明快,带您进入希腊神话的奇异世界,让您快速读完希腊神话故事,了解西方传统历史文化,开拓思维想象空间。
  • 徜徉莫斯科

    徜徉莫斯科

    俄罗斯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熟悉而又陌生,还加上几分神秘的国家。中国人经常把俄罗斯和苏联划等号,的确,从国土和科技文化上看,是可以这样理解的。苏联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分成16个国家,俄罗斯仍然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俄罗斯也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中国和苏联两个国家曾经是非常密切的朋友。
  • 丝路要道:玉门关(文化之美)

    丝路要道:玉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古老而又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这里,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这里,更是自古中原进入西城的门户……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成都人

    成都人

    小院,陋屋,枯树,老了一座成都。冬阳,老叟,笼鸟,淡然一帧风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成都随处可见这样的日常景观。虽是寻常巷陌,破旧市井,但成都人代代衍生于此,依然视为乐土。只消一支烟卷在手,尽可两眼悠然向天。正所谓知足常乐,其乐也融融;怡然自适,其惬也何如?真是:但得一方小天地,怡养百年好人生。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给孩子讲点中华句典

    给孩子讲点中华句典

    翻开本书,仿佛走进一座国学图书馆,因此,当孩子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时,请你为他翻开这本书!当孩子对卷帙浩繁的古籍望洋兴叹时,请你为他翻开这本书!当孩子埋头在历代著作中寻章索句时,请你为他翻开这本书!当孩子为翻译句子而苦恼时,也请你为他翻开这本书!本书实为一部写作宝典,一位良师益友。
  • 许君不知情深浅

    许君不知情深浅

    古代现代各活一回后,再次回到过去的霍云浅决定,拯救自家阴盛阳衰的卫国公府开始,顺便报复过去所有让她不好过的人。顺便……投入墨门学点古代高科技?再顺便……把那个让她又爱又恨的老男人收了?(上架啦!再加上开学了,改为每天晚上七点更新,大家见谅~)
  • 你是我的总会遇见

    你是我的总会遇见

    你知道吗?那些带着前世记忆的人,其实,只是保留了前世最不愿意忘记的回忆。 小剧场① 顾璞:你练过书法? 叶笺:练过,曹全碑。 顾璞笑:隶书。 叶笺:不好看吗? 顾璞:好看。 叶笺兴奋:你也练过? 顾璞:练过。狂草。 叶笺瞄了眼他看不出原型的签名,信以为真。 谁料,他蓦然一笑:逗你玩的。 小剧场② 谈起初见。叶笺:你知道我第一次见到你,是什么感觉吗?顾璞:?叶笺:你听过金莎的画中仙吗?顾璞:没有。叶笺红红脸,唱给他听。顾璞低头一笑:叶小姐,高考语文几分?你都是用美形容男人的?叶笺恼了。顾璞悠悠拉住她反问:那你知道我第一次见到你,是什么感觉吗?顾璞再笑:我当时很奇怪,怎么会有人,下雨天,还穿这么长的裙子。小剧场③ 叶笺:我知道,你身高188,体重130。 顾璞掩嘴告诉她:那些都是别人想象的,实际我只有187,135。 叶笺:…… 我害怕我们没有缘分,但你和我说,你是我的,总会遇见;但我觉得应该是:你是,我的总会遇见。双医生文。努力飘、认真色直球男主VS酥软强、皮薄馅温又瞎又不瞎女主一个关于寻找,守护,坚守的故事
  • 目击者

    目击者

    每当骑自行车来到芜藏寺旁的坡道时,恭太就觉到一阵轻松。从车站对面的销售店出来,书包架上的牛奶瓶压得他躬起腰,两脚不得不拼命地蹬动。这时,清晨冷冽的空气渐渐溶入东方日出的氛围,使恭太因今天的工作接近尾声而感到欣慰。恭太对于每日清晨投送牛奶的工作并不觉到厌烦,然而,他毕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身体沉滞而瘦弱,骑车奔走在颠簸的石子路上,并提着装有奶瓶的布袋爬上四楼,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
  • 夏日不及你暖

    夏日不及你暖

    这个夏季,与你相遇“同学,欢迎你来到月亮湾学院~”你转过了头,留给我的,是一抹暖暖的微笑。风拂过,带来一股淡淡的栀子花香....学长,你太过美好...—————————分割线——————————“我亲爱的妹妹,你为何会喜欢这样一个小白脸呢?”黑暗中,少女喃喃道,“不过,只要你喜欢......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帮助你,甚至,是我自己。”“简单,你太傻了,她,值得吗?”一个如精灵般的邪魅少年,怀中抱着昏迷的少女,“不,不!我绝不允许你这么做!”简单,你,生是我的人,死,也只能成为我的鬼!
  • 一个女人

    一个女人

    《一个女人》由97个小节组成,每一个小节长短不一,长的有数千字,短的只有一句话。97个小节采用了类似音乐中的“赋格”或者“卡农”的方法,不同声部反复交替吟咏同一个主题,每一节的开头都是“有一个女人,”紧接着是“她爱我”“她恨我”“爱”“恨”反复交替。这些描写展现了参差多态的女性和男女关系,既有爱的体验和两性的冲突,也有激情的游戏,以及自我意识的碎片。作者艾斯特哈兹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文笔和广博的学识,精辟从容地探讨这个永恒的话题,为这个话题提供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新鲜视角。作者的文笔精致优雅,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语言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 宠妻成瘾

    宠妻成瘾

    醒来,茫然的看了一下四周,感受到肚子上旁边人的胳膊传来的体温,意识到原来刚刚的那些只是一个梦。忍不住任性的摇醒了旁边的人,眼睛还没有睁开,声音先是模糊的说道:“老婆,怎么了?”杨柳叫醒了韩初雨之后自己的心里面也有一点后悔,毕竟韩初雨昨夜忙工作很晚才睡,可就是忍不住想和身边的人分享一下自己的梦。面向韩初雨的方向,枕着韩初雨的胳膊,轻声说道:“我梦到咱们还很年轻,你放了漫天的孔……
  • 那片樱花那片海

    那片樱花那片海

    童芊荨为平反八年冤案,寻找兄长而入欧明法学院,却被欧涵“缠上”作为抗衡欧振国的“工具”。与金丽娜周旋之际与明初越走越近,却又怀疑他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而此时,华枫在一次至关重要的辩论赛上,带着所有有关童芊荨的记忆出现……明初?芊荨?两人的爱之名,在法之光下又该如何相恋?
  • 假使时光有尽头

    假使时光有尽头

    喜欢一个人可以毫无顾忌的挂在嘴上,爱上一个人却总是心口难开,深爱一个人常常埋在心底,这世界上,或许有一种爱,被称为跨越柏拉图之恋,因为那种升华到灵魂上,喜欢一个人可以无所顾忌的追求,可当爱上一个人最只能埋藏在心底,因为不敢爱,不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