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7700000008

第8章 无杂相,把日子好好过

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1995年10月,与普渡禅师讨论佛法,记得自己在信中说了几句话:“我不修行,不知办道;禅也不会,开悟不晓;白天吃饭,晚上睡倒。”这并不是故作谦虚,佛法本来就是如此,它囊括了宇宙人生,很高远,很深刻,可是高远深刻的道理往往平凡卑下,当它被我们完完全全地化用于生活,它就变得很普通了,无非是“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这样平凡的道理,偏有人费尽心思去远处寻求。唐代有一个很有名的禅师,名叫道林,可是大家都叫他鸟窠禅师,因为他在杭州修行时,总是像鸟筑巢一样,盘腿坐在一棵松树上打坐,因此而得名。这位鸟窠禅师曾经在陕西做过韬光禅师的侍者,而且一做就是好几年。做侍者久了,他就有些厌倦,觉得这样下去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于是就向韬光禅师辞行。韬光禅师问他为什么要走,鸟窠禅师说:“我当您的侍者这么久,您也没有给过我任何开示,我想去别的地方参学。”韬光禅师说:“你是要听我讲佛法?要说佛法的话,我这里也有呀。”说完,他拈起一根毛,轻轻吹了一吹,这下,鸟窠禅师立刻就开悟了。

千万不要以为师父只是在让你打杂做事,要是真的有心,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夫,打杂也一样悟道。以前在寺里,有个弟子也向我辞行,说想去其他地方参学。我告诉他,要参学,这里就很好,然后跟他讲了鸟窠禅师的这段公案,可是他听不进去,坚持要走。我跟他说:“你这是瞧不起人啦。”

本来,放弟子去别的地方充实自己,并不是不可以,那和尚为什么要挽留他呢?不是说我这里的佛法比别处要高明,这里的师父比别处的师父修为更高深,而是说,我希望他学会安住,学会向内看,学会从平凡的事物里参究很深的道理。这才是我对那位弟子的期望。

说到底,参学是自己的事,总在外境上挑剔,就会失去很多修行内在心灵的时间。更何况,在当下的一切境遇中领悟佛理,本就是修行时应有的态度和作为。不只是修行,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要把脚下的这一步完成好,再谈其他。现在有很多人,为人做事,动不动就挑毛病,沉不下来,眼睛总看着远方、未来,不懂得把眼下的东西把握好,这是很大的问题啊。心里头总想着“总有一天我要如何如何”,却不肯做好眼前当下的事情,未来又怎会如你所愿呢。

有位禅师,日间做了一个梦,让弟子为其解梦,其中一位弟子只是打了一盆水给师父洗脸,另外一位弟子则沏了一杯茶递给师父,禅师因此对这两个弟子十分赞赏。为什么呢,梦中经历的事情再精彩,也只是一个梦境,与现实有何相干?睡醒后洗脸,洗完脸后喝茶,才是平常生活,这两位弟子可以说是领悟了佛法的真意。

石屋禅师偈子有云:“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过去,现在,将来,这三者看起来关系很密切,统统都需要我们关心。但是细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关心毫无意义。枝头的梅子没成熟时,你做什么能使它由青变绿?窗下的栀子没有花苞,你又能做什么才能使其花满枝头?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饿了吃饭,渴了饮茶,不为昨天的事犯愁,也不为未来的事烦忧。活在当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真实。

白天吃饭,晚上睡倒,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态度。吃饭时,胸中不存忧愁;睡觉时,心头没有思虑,做任何一件事情,全心投入去做,不为多余的细枝末节,得失对错而烦恼。烦恼来时,也能够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不把它存在心里。安住在每一刻,把每一刻活出意义来,关注现在正在做的事,现在所在的地方,此时此刻在身边的人,全心全意地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没有过去拖在我们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我们往前时,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也就没有为不相干的事烦忧、苦恼的时间。我们的心里头始终不纠结,不焦躁,不抱怨,才有可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执著于做事,而不是执著于烦恼

佛教是出世的宗教,如果说佛教是“教人如何逃避痛苦,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则是完全误解了佛教。佛教出世的人生态度是很智慧、很积极的。出世并不是同入世相对立的,而是要人们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谓出世,是要人放下人我执著,体会觉悟的境界。

一次访谈中,和尚这么一说,对方就问:“可是世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事呢?如果没有一份执著,恐怕什么事也干不成。最近我看了一个报道,说电影《鲁迅》从筹拍到现在历经五十年时间,其间缺少资金就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正是凭着电影人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份执著,才使它今天得以投拍。如果说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有了烦恼就放弃,那我们现在可能还过着古人的生活呢。”

其实这是大家对“执著”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同,佛教所说的执著是说你陷入了烦恼而不能自拔、被烦恼所困的执著。有的人遇到了一些困难、麻烦,他就想既然佛教说不要执著,那我就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于是就放弃不做了,他认为这是符合佛教的不执著,其实这是错误的,可以说是完全的南辕北辙。佛教所说的是你不要对因人事所产生的烦恼执著,而不是要你放弃做事的坚定信念。佛法乃心法,它始终要人们放下的是内心对不良心态和情绪的片面执著。

要执著于做事,不要执著于烦恼。百丈禅师有个公案:百丈禅师八十多岁了,还是很勤奋做事,大众不忍心,就把他劳动的工具藏起来。于是百丈禅师三天没过堂、没吃饭,他说:“我一天不作,一日不食。”你们看,这种执著心才是好的,很多人的执著心是什么呢,是执著于烦恼,纠结于得失,心里头放不下啊。

佛教所说的不执著,还表现在修行的方法上。修行固然要有片刻都不松懈、不放弃的执著心,但修行也要求无心用功。无心用功就是不要起“去用功”的念头,而是要把用功当成一种自发的习惯,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能在一言一行中自然地踩在用功的点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要把用功变成一句口号,一定需要激励自己才能够做到。对于修行人来讲,用功就是日常,能用心静静地聆听生活的不语,领悟其中微妙的禅机,何尝不需要功夫呢?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机缘,保持一颗本色之心,遇山则高,遇水则低,随顺自然,才是真谛。所以佛为什么总强调当下,因为每一个当下,每一刻都很重要,放过了眼前,就等于放过了未来;浪费了当下的时光,就等于浪费了将来更多、更好的可能性。

怎样才叫做过好了当下呢,就是每一刻都做该做的事,心怀不为烦恼、不良的情绪所占据,不为错误的执著心浪费宝贵的时间。简单来讲,就是要活得本真、自然一些。停下工于心计、追逐名利的脚步,习惯悠然漫步,习惯以单纯自在的心态,乐享自然中最本初原始的一切,从每一种花草身上看见美丽,从每一阵清风中听到时光的低吟浅唱,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回归自然的淳朴,超脱于现实的烦恼之上。我们看那些超脱红尘之外的得道者,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风道骨,而是以天为盖、以地为席的自然之子。

有一个老和尚,住在山里边,以野果为生。别人问他为什么吃野果,他回答:“山珍海味能比野果好吃到哪里去?”别人又问他为什么不梳头发,他说:“我连烦恼都没有,还需要梳理什么头发呢?”烦恼是什么,它其实是我们的想象,完全来源于内心。只有当我们自己去计较过往的经历,去分别当下的境遇,去忧心未来的遭际时,烦恼才会找上我们。若是当下放下了,那么当下就断除了烦恼。

荣华富贵,名声赞誉,爱恨纠葛,人无时无刻不在为了这些东西争斗、追逐,或悲或喜,心里头没有片刻的安宁。做事时,不专注做事,却想着自己能有多少回报,计较着成败;与人相处时,不能够静享友人陪伴的安然,却要去计算物质上的好处,情绪上的好坏得失。活得太刻意,念头太多,烦恼就会无穷无尽。与其时时刻刻活在烦恼之中,不如在当下的这一片刻清心,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计较,只是单纯地活着,单纯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不为过去懊悔,不为未来担忧

德山自幼出家,博览律藏,精通《金刚经》,并呕心沥血写成《青龙疏抄》。但德山对慧能的“即心即佛”的说法不以为然,他愤愤地说:“不知有多少出家人,花了多少年的工夫,去学佛的威仪和戒行,都未必能成佛。南方这些小厮,居然敢说心就是佛,真是大逆不道。”

于是,德山就挑起《青龙疏抄》南下。当他走到沣州(今湖南沣县)时,路遇一位老婆婆正在卖烧饼,饥肠辘辘的德山放下担子,向老婆婆买点心。老婆婆指着地上的那担《青龙疏抄》问:“这是什么书?”德山回答:“是《青龙疏抄》。”老婆婆又问:“是讲哪一部经的?”德山道:“《金刚经》。”老婆婆说:“我有一个问题,如果答得出,免费给点心;如果回答不出,请到别处买。《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你的点心是哪个?”德山竟被问得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虚老在禅七或法会的开示中多次提及这则公案,目的是什么,就是告诉大众,要发心,用功办道,从当下、从此时此刻就要开始去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有眼前这转瞬即逝的“此刻”是我们能够把握的。过去佛祖让弟子阐说生命的真相,有的弟子说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夏萌发,秋冬凋零;有的弟子说人的生命在于饮食之间,而最得佛祖赞赏的回答是:“人的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生命有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可是,此时此刻,你我,能够拥有的也不过是当下的一呼一吸,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下一次呼吸能不能如期到来。有个小和尚,九岁就立下出家的志愿,他跑到寺里请住持为他剃度,住持答应收他为弟子,但是他认为当天太晚,想第二天一早再为他剃度。小和尚不同意:“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年高,你也不能保证你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住持听了这话很欢喜,立刻就为小和尚剃度。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没有这样的勇气,在当下就决断,而是习惯于拖拉,将今天的事情交给明天。总是借口有明天,可等到了明天时,因为有今天的事情拖拉,所以明天的事情又会拖到后天,后天如果再偷个懒,连昨天的事情也完不成,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去,人总是在今天完成以前的事情,越来越被一大堆事情所拖累,于是也会将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生命里最重要的时刻是当下,最重要的人是此刻在你身边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当下你正在做的事。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现在的时间中,谁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进入“明天”。“昨天”是“存在过”的,不可及;“明天”仅是“可能存在”的,同样不可及。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至于未来,它还没有发生,我们对于它的一切不过是想象。只有此刻,才是最真实的,也只有抓住此时此刻的生命,才算是抓住了自身最宝贵的财富。

人生难免会经历风吹雨打,我们的心中也多少要留下一些痛苦的回忆。总结昨天的失误当然没错,但是不要对过去的失误和不愉快耿耿于怀,再怎么伤感,悔恨,都不能改变过去,对不对?总是追悔过去,当下就被浪费掉了,这样一来,又拿什么去创造好的未来呢?

谁能够改变过去,掌控未来呢?谁也不能。可是大家张口倾诉出来的烦恼,总是对往事的追悔,对未来的担忧。既然过去的事情已经没办法更改,又何必追悔?既然将来的事情根本无法预料,又为什么要徒然担忧?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是大幸还是大悲,都已成为可被诉说却不易追回的过往,只能当做经验来总结,而不能作为绳索将自己捆绑,无论将来会怎样,哪怕下一刻就坠入地狱,此时此刻也仍旧美好安然,如果不去享受此刻的美好,而一心忧心于即将到来的悲惨,那么,这一刻就已经如处地狱了。

这就像爬山,如果总是向后张望前一小时走了多少路,前半小时翻过了几道岭,总是忧心于前方的艰险,那么爬山不仅不会成为一件有益于身心的快乐运动,反而会成为一段痛苦煎熬的过程。爬到最后,你欣赏到的恐怕不是山顶上瑰丽的风景,而是自己沉重的喘息和疲倦的心灵。生命尚在当下,何不抛开对过去的懊悔,对未来的担忧,细细品尝眼前此刻的冷暖悲喜?

而今正好念弥陀

泉川细浪遇风波,涌向江淮事如何?

转身欢唱无生曲,觉后方知出网罗。

流水不妨青竹密,高山岂碍白云多。

他日悬空当共照,而今正好念弥陀。

与传印法师谈及某师时,我顺手写下了这首诗。流水、高山二句,说的其实是修行的境界,没有滞碍,从心所欲。佛教有一句俗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学下去,佛反倒越来越远了。这个道理和大家平日里做事的道理是相同的。某一刻,我们动心起念,想着要奋起用功,这是佛在眼前;然后努力了一两天,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佛在大殿;最后扛不住辛苦,偃旗息鼓了,这就是佛在西天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简单来讲是因为修行还不到火候,不能够控制动心起念。打个比方,我们平日里对治烦恼,要是总想着怎么驱除它、消灭它,那就念念都是烦恼;相反,假如这一刻心里头清净了,那么烦恼也就没了。修行也是一样,总想着怎么修行才好,怎样修行才能得道,太刻意,反而达不到目标,当下不能够专注,此刻的这一念没有把握好,你离佛、离智慧就只会越来越远。修行修的就是当下,修习当下的每一念,而不是遥远的未来。每一念都清净,没有挂碍和烦恼,自然就达到了佛的境界。

若是每一刻都有用功的念头,每一个当下都去努力做,还怕没有成果?我们做一件事情,当下就要去做,认真尽力地把事情做好,做了就不必再担心结果如何。当下就是人生,这一刻,这一念就是人生的全部。这就好比提着灯笼在黑夜里行走,灯笼灭了,怎么办?看眼前,看脚下。前后都是无尽的黑暗,你能够相信,能够依靠的只有眼前脚下。

人生是由无数个“此刻”、“当下”组成的,想要一步跨越当下,到达明天的时间河流,这是不可能的。有个小和尚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使劲地猛摇树,让叶子掉下来,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可是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却发现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无论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此刻的事。

可惜大多数的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总是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时时刻刻都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有的人存心去找快乐,却忽略眼前已有的平安喜乐;有的人为了逃避当下的痛苦,一头扎进过往的回忆,或对未来的幻想之中。有一天生命走向尽头,他们还能不能问心无愧地问自己:对这一生觉得了无遗憾吗?想做的事都做了吗?有没有好好笑过、真正快乐过?

活在当下就要对自己当前的现状满意,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抱怨现状不好,是因为你不知道还有更坏;拖拖拉拉不去行动,是因为你不知道人生无常;虚掷眼下的每一寸时光,是因为你还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最终一定会到来的那个终点,而在于过程。这个过程中的风雨遭际,悲喜旅程,都是人生的收获和财富。所以,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着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在活着的每一刻用心、尽情、尽力,这才是应该有的人生态度。

平平常常,直直行去

《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执著,让心自在,不让心停在任何事物上,事过心过,事来心生。如果事情过去了,心里头却放不开,就是心有所住,也就是心被困住了。举例来讲,有的人做一番事业,失败了,不想着怎么总结经验,重整旗鼓,却时时刻刻沉浸在失败的痛苦里头,振作不起精神,这就是心被困住了。走不出失败的阴影,成功当然也就与他无缘了。

可是,不执著,让心自在,谈何容易?人会为了得不到爱的人、向往的生活烦恼,会为了被他人顶替、无法得到领导的信任苦恼,甚至想要漂亮的衣服时,也会因为手头紧张、薪金微薄而心生郁闷——因为求不得而生出烦恼和执著,这正是人们自己给自己的捆绑。

古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世间本没有烦恼,是人心有了欲望,有了攀比心,才生出了“得不到”的烦扰和“比不上”的苦闷。有个人为了寻求解脱去见一位得道的高僧,高僧问他:“有谁捆住你了吗?”那人说没有,高僧就道:“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那人幡然醒悟。

这世间哪有人当真被绳索捆缚呢,真正让人感到身陷囹圄的是心中的烦恼。为什么同样的遭遇,有人一笑而过,有人却斤斤计较;同样的处境,有人苦中作乐,有人却叫苦连天?这说明不是命运,也不是他人在给他制造障碍,是他自己放不开,面对不了,处理不了,才生出了烦恼。

烦恼是无缘无故的风,无法保持平静淡定、对任何事都深思不已、纠缠不休的人,心湖就会被烦恼的风掀起波澜。他们不知道适时地放过自己,他们不明白这世间很多人事的变化都无可更改,不能扭转,所以才纠结于一些琐碎之事。有句佛语叫掬水月在手,苍天的月亮太高,凡尘的力量难以企及,但是开启智慧,掬一捧水,月亮就会在掌心微笑。面对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也应有此心境,不要一心攀摘得不到的,而要以智慧心发觉生活的千般美丽。

一切世相本由心造。以浮躁心观世,世界就好似一间紧闭门窗、装满烦恼的屋子,每个人都被关在这间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像一只只焦躁的困兽,围着自己的尾巴打转,任他怎么追逐,也无法得到安宁。如果能够静心抬头,为自己开一扇窗,就能够看得见广阔晴朗的天,那么你心中的烦恼就会像天边浮云一样,转瞬即逝。很多时候,生活有了繁杂才显得真实,能够把这一点看淡了,就知道烦恼根本没有必要,不如不徐不疾地对待纷扰,收获一份身心的舒坦。

不刻意追求,不勉力索取,不用任何执著心给自己设置障碍,平平常常,直直行去,能活得简单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可是这样的平常心很难,生活在烟尘滚滚、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的追逐,人心的败坏,无一处不起苦闷,无一处不生烦恼。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现代人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界的联系,失去了和谐与统一的心,也失去了生命中尽情欢笑、尽情哭泣的能力。所以,现代人亟须的不是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是一份让支离破碎的生活得到片刻圆满,让纷扰的内心获得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说起来很简单,无非困来眠,饥来食,安安稳稳活在当下。

说话前,把即将出口的语流在心中过滤一遍,滤掉其中的抱怨、指责、谩骂,心平气和地发表对变幻人世的看法;做事时,且不问能收到什么好处,做好当下的事情,专心致志于眼前每一个细节,事情结束时,自会收获一份心灵的踏实;想问题时,不执著于已经过去或还未到来的烦恼,认真活在每一刻,止息烦恼和痛苦——这样去活的话,生活其实很简单。

常思当下立足的地方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只有业果现前才恐怖可怕,生病了,要死了,遇到恶缘了,才可怕起来,但当下的所作所为,是善是恶全不计较。所以虚老给人的开示中常常说的几个字就是“菩萨呀”,语重心长,老婆心切地警惕之意,让我们常思当下立足的地方,是善是恶,弃恶从善。如果当下认真持戒,按照戒律的精神、清规的规定,如法如律地生活、修行,那么就把恶的因从现在给断了,所做的都是善因,那么未来招感的一定都是善果。

所以啊,大家别总抱着“总有一天我要如何如何”,“将来一定会改正”之类的想法,现在的问题,现在就要解决了。比如念佛,一个人要是有诚心,一天到晚地念佛,这当然很好,但是假如有人打扰他念阿弥陀佛,或者他在生活里边遇到了什么事,当下就骂过去,那么,大家想,这是念的是什么佛呢?一句“阿弥陀佛”,反倒惹发了他的嗔心,这不是颠倒吗?念佛,就该一念清净,念念清净,念的当下就要摈弃妄念、恶念,那些情绪上的计较,物质上的得失,统统要放下,否则,念佛有什么用呢?

要是总把当下应该做到的事推给以后,那这件事就永远不可能做成。要想得到,当下就要从一言一行开始修行;要想成才,从当下开始就要有人才的样子和表现;要想改掉坏习惯,坏毛病,此刻就要开始改变;要想未来有好的生活,好的福报,现在就要开始断绝恶念,行善,布施。做任何事,都不要先想着以后要怎么做,而应该要先想想,我当下有没有做好。

好比我们想着要对父母尽孝心,平日里可能总生起这个念头,可是表现在行动上,却是一整年也不回家一次,迟迟不去做,或者等到回了家,听到父母的唠叨,忍不住顶撞起来,又把尽孝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样只在心里想着孝顺怎么行呢。真正的孝顺不是说总想着等以后有钱了,给父母买什么样的东西,让父母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而是心里头有这个念头,也能在当下的每一刻尽心尽力去行动,不然古人为什么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能够把握的,只有眼下而已啊。

有位参学僧来到一座大寺庙。由于寺大僧多,寺庙的厨房也很大,事务也多。寺里的典座是个年纪很大的人,厨房内外一切事务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打点。有一天,学僧就看见典座在晒海苔。这些海苔由信众送来,为的是与寺里的僧人们结缘。这些湿漉漉的海苔必须及时在阳光下晒干,否则一定会发霉。于是这位年老的典座独自一人顶着烈日曝晒,弯着腰晒海苔。学僧一看,忙走到典座跟前劝道:“这工作太辛苦,您年纪大了,还是叫年青僧人来帮忙吧。”典座说:“别人不是我。”学僧又劝:“那何不等阳光小些呢?”典座说:“时日已不多。”

生命无常,时间总是像风一样过去了,没有大把的时间供我们挥霍,也没有大把的时间供虚掷它的人悔悟。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很通俗、也很深刻的真理。虚度了时光,只能在时光背后饮恨;浪费了当下,就只能在未来的每一个“当下”后悔;错过了今天,很可能就没有明天了。

一切皆有因果,你自己种下了什么样的因,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果。佛虽然肯定忏悔的功德,肯定忏悔之人的努力,包容那些犯过错误又诚心悔悟的人,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依仗着佛的宽容,肆无忌惮地去做错事。要知道,做错事的恶果仍旧是由自己来承担的。所以说,当下在什么地方立足,这是需要时常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当下的立足点稳了,才有可能迈开步子去走下一步,即使已经没有下一步,至少在最后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了,生命也就了无遗憾。

若是脚跟点地汉,何妨信步即登临

佛外无别心,心外无别佛,再复杂的道理,最后也会归结为简单。想得越多,头脑越乱,思绪纷乱,往往不利于参悟佛法。有时候,与其一个空皮囊在那里装模作样地打坐,不如先把乱思乱想理顺,把它们给弄清楚了,让自己少想些东西,少求些东西,让自己变得简单些。

人因简单而丰富,生活也因简单而充实。要是只想着追求复杂而奢侈的生活,苦难就会没有尽头,因为复杂往往会浪费生命中宝贵的时间,奢侈则极有可能断送美好的人生。为什么这么说,大家想想,奢侈不就意味着贪婪吗?若是贪欲无度,烦恼缠身,自然就日夜不宁,心无快乐。

一生中,我们都会有很多追求、很多憧憬。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有人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每个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很多,这些拥有,有些是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虚荣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一种负担。

这种负担会增加人生的负累,因为人会贪恋名利,贪恋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繁华,会为得到它们而胡思乱想,这些思虑交织在一起,成了一张网,让人不得动弹。世人总以为人生在世,不尽可能多地得到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却不知道得到越多,心中的想法也就越多。结果,大家都背负着沉重的“拥有”,疲累而苦恼,却不懂得停下脚步,倾听一下内心的声音。

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无限放大,变成胡思乱想,变成无止境的贪婪,人就会在无形中成为欲望的奴隶。说到底,世间本没有什么非实现不可的贪婪,也没有什么富贵人生值得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再大的权势,再多的财富,也终有一日会成空,没有什么能够替代内心的清明自在。而清明自在不过源自一份心灵的简约,我们需要的不过是最简单的生活。因为简单使人的思维少些转弯,让人顺其自然地听从心的指挥。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死而复活。这件事情传到了当地的寺院里。寺里的一个小和尚听了以后,就去问农民为什么没有选择救孩子。农民告诉他,他救人时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他身边,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游。待返回时,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自然的即是简单,能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能抓住的东西,即是一种睿智,这个农民如果进行一番抉择的话,事情的结果恐怕会变成这样:洪水袭来,妻子和孩子被卷进旋涡,片刻之间就会失去性命,而这个农民还在山坡上进行抉择妻子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人一生中,许多时候并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抉择。抉择很困难,但也很简单,困难在于人们总是把抉择当做抉择,并为每一场抉择附加太多的意义,患得患失;简单在于别去考虑抉择问题,而是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像故事中的那个农民一样,不被多余的考虑束缚身心,想得少些,活得简单些,试着在简单间摸到生命真正的质地。

世间的繁华没有尽头,追慕繁华不过是人内心自造的幻影,以为自己得到了它,实际上却还离得很远,我们只不过用自己的整个人生为繁华做了一个注脚。在奢望物质丰足的过程中,人最容易丧失自我,因为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而人的生命只有短短几十年。

想拥有物质不一定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物质,这就好比带着枕头被子出门,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反而更加的累赘。再多的物质也会有不满足的时候,心灵则因为被物质挤压,无处容身。如若回归到简朴的心灵,贫穷也是富有。因为简洁,每每能找到生活的快乐;因为执著,时时能感觉没有虚度每一天。

在有限的生命里,在每一个与自己相处的瞬间,都应该回到最简单的自我,在和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回到那个一无所得的时刻,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在拥有的同时失掉了简单,失掉了幸福。

日子不好好过,就是折腾

有一天,一个颇有头脸的居士跑过来看和尚。他手上拿着不少东西,面露笑容,气色却是不好。坐下吃茶的时候,他便愁眉苦脸地说前日生意不好,欠别人不少钱,最近还得很辛苦,感觉快要活不起了。

和尚问他:“父母可好?子女安康?”他说家人一切安好。和尚又问:“吃饱饭才来的么?”居士点点头。和尚再问:“今天冷不冷啊?”居士摇头说:“不冷,天气很凉爽,到外面走走正好。”和尚好半晌才厉声说:“家人安好,你又吃饱穿暖,怎么活不起了?以前赚钱的时候,我看你就是这副样子,现在还是这副样子,都能安康温饱,你还有什么要求?这样的日子不好好过,跑来找我诉苦,就是穷折腾。”后来,这个居士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我们去看社会上的那些“大人物”,无论是艺术家、政治家、企业家,长得再美、学问再好、地位再高,虽然给人的贡献不同,可是活着的状态都是一样。人活着无非三点追求,一要吃饱穿暖,二要身体健康,三要全家平安。如果从这三点看,无论多崇高的人看起来和小人物都一样,只要目前生活能满足这三条,就是足以高兴的事,为什么平白无故自寻烦恼呢?我看这位居士生活没什么困难,即使欠了很多债,也是果报,之前欠下的东西回过头来需还。

《阿含经》里有一则海龟喻:“人身难得,犹如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说人身来之不易,好比一只在大海里漂泊的盲眼乌龟,想找一根可以攀援的浮木那么难。《提谓经》上又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人身有多么难得,就像一个人站在高山上拿着一根细线向下抛,下面有人持针举起针孔迎接细线,中间稍有旋风吹过,线就飘走了,怎么可能入得了小小的针孔。

把人做好,把命安好,就像“盲龟寻浮木”、“吹缕入针孔”。生命这么短暂易逝,有条件过好日子的人不去珍惜,还抱怨什么“活不起”,这就是“执”,是“不识”。“不识”就是不知道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情况。

把日子过好很简单,第一个就是要对生命有信心。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几十年活过来,难免不经历纷纷扰扰,要想生命没有起落,你恐怕也会觉得生而无趣。回头看自己走过的人生,无论多苦多累,但凡是实实在在无愧于心,就可以不为那些过去的烦恼牵肠挂肚,满心欢喜地迎接未来。有人便要问,那若是无法吃饱穿暖怎么办?你看看自己是否有手有脚,只要手脚齐全能自食其力,怎么就养活不起自己?还有人会问,若是身体残缺没有劳动能力,唯有等死呢?我看这就是社会问题,该更有能力的人和组织伸出援手。可是我看那些身残志坚的人依然可以为自己找到活路,可见,心中不对生命失望,人身再难,也能抓住自我拯救的浮木。

第二,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停止。这里的“工作”不是单纯的上班赚钱,它还是欲望的另一种诠释。我们工作的目的是养家糊口,它直接呈现的是对金钱利益的追求,这种追求固然有着维持生存的目的,但是过分追求,就是妄想了。妄想太多,活着就累。虽然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欲望超过了有限,使命超过了承担,人就得被活活累死。所以,当欲望太多的时候,就该让自己休息一下。

第三个,无杂相,也就是不折腾。近来听到不少人说“不折腾”这个词,我听甚好。某师问和尚:“和尚佛事做得特别庄严,摄人心魄。如何做到?”和尚说:“无杂相。”礼佛的时候专心礼佛,心里没有别的想法,自然宝相庄严。和尚看,“过日子”也该“无杂相”,专心把生活过得美满,别思虑过甚,别奢求过多,凡事想好了就做,开始做就不动摇,肯定可以减少浪费,行事自成体统,日子四平八稳,韶华自不虚度。

短促人生的活法

佛问:“人命几何?”弟子答曰:“数日之间。”佛问:“子未知道。”又一弟子答曰:“饮食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弟子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佛说生命就在呼吸之间,这样看来,活的岁数再大也不过是地球、宇宙的“呼吸”间,实在短暂。

有些人觉得生命很漫长,日子过得苦,可是与宇宙亿亿年的寿命比起来,就像是小芥子和大须弥的区别。当然,芥子装须弥未尝不可,生命虽然短暂,但对外面的探索却能无限延续,由此可见,再短的人生也有他的意义。既然人生短促,大家更要把它活得有滋有味。

唐圆泽诗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圆泽禅师与儒生李源两世友谊深厚,在圆寂之前告好友相约来生天竺寺外再见。时隔十三年后,李源应约来到天竺寺外,遇到一牧童吟哦:“身前身后是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李源一听,知道是好友前来赴约,忍不住热泪盈眶。三生三世,转眼物是人非,但友情、缘分却一如既往。这则禅喻虽说指的是人的佛性不变,但岂只如此。

三生石上旧精魂,此身虽异性长存,也足见人生转瞬即逝,所谓“口气不来,便是来生”,生命须臾间变化多端,但只要保持本心纯真,争取时间用功,无论身处何处,生活一样可以过得很好,修为一定会日益精进。我们的僧团时常出去访问,这里有老的、少的,有早入门的、晚入门的,有男的、有女的,有修为深的、有悟性浅的。无论他们何时开始修行,修行时间长短,但凡向道之心长存者便能时刻进益,获得道业上的成就。我们做人也能这样,好生活就不远了。

要怎么活才好?先是要会节约时间。有个特别讨厌开会的居士常打电话过来问安,每每说到工作时,肯定会提到他又去开了什么会议,一坐好几个小时,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弟子在旁边说,睡觉也不算浪费时间。和尚忍不住笑笑,此话不差,在社会上奔波的人那么辛苦,晚上连睡觉的时间都很短,既然觉得开会度日如年,便睡一觉又如何,这叫抓紧时间休息。

时间何其宝贵,恐怕不用和尚多言,但八成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浪费时间。和尚每日从不敢睡懒觉,早晚课要做,即使不在庙里也要做,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毫无进境,估计今日也就不会总有人来骚扰和尚了。这就像过日子,如果成日空想发呆,发愿却不身体力行,生活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毫无意义。

所谓的节约时间,最重要的是会用好时间,它跟对待“钱”的态度是一样的。有人拥有一大笔钱,省来省去,差点把自己累死,钱也没用到刀刃上,这不叫节约而是浪费。钱只有用了才能实现价值。把时间好好地规划,时刻让其实现意义,就是最好的节约。这并不是叫大家马不停蹄地去工作,而是要劳逸结合,可动可静、可行可止、可进可退、可有可无。如此既把日子过好,同样也富有情趣。

其次,搞好人际关系。争斗心、嗔恨心,你和我斗,我和你斗,你恨我,我恨你——谁想过这种日子?恐怕没有,这么一来哪里还有因缘,没有因缘就没有人缘。任何人也不想把自己独立于大众世界,那些孤僻的人其实也是渴望别人关怀的。

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家相辅相成,福分自然越积累越多。假如平日里勾心斗角,互相设陷阱,倒霉的肯定是彼此,还会不小心连累别人,这样所有的福分就丢失了,因缘大体都被不经意间斩断。

人际关系,不单是讲跟人交朋友,对待家人、伴侣、孩子,都得尽心尽力。夫妻之间感情不和,如果是因相爱而结合,闹离婚的原因一定是因为放不下嗔恨,如能多从对方角度设想,断绝姻缘岂是易事。教育孩子,少一分苛责,多一份尊重,循循善诱,亲缘就会越加身后,孩子也能教育好,你自己同样会宽心。

我们该把人分成两半来看,一个是对内的自己,一个是对外的自己。光把自己过好了,这不叫活法,得自己顺心,和周围的人相处时彼此都顺心,日子才不算白过。呼吸之间的生命看似短暂,把人我的因缘搞好,就是人的最大修为。

同类推荐
  • 懂“坏”的女人最幸福

    懂“坏”的女人最幸福

    “坏”女人的机智、狡黠、成熟的心机,并不钟情于所有的女人。这一点点的坏与年龄无关,与相貌无关,与金钱无关。成为“坏女人”要靠智慧、精明、心机,但又不仅仅凭借于此。此书中的“坏”女人不是指那些心如蛇蝎、十恶不赦、没心没肺、下贱淫乱的女人,而是指那些本质里拥有着令人欣赏的传统一面,但比乖乖女活得更自在、更精彩的女人。做个外表绚烂内心坚强,让男人神魂颠倒的“坏”女人,其实很好!好女人上天堂,“坏”女人走四方。女人“坏”一点,男人爱一点。不坏不女人!女人的“坏”是无罪的,是有理的,是可爱的。
  • 最新社交礼仪实用手册

    最新社交礼仪实用手册

    年轻人学习社交礼仪,可以强化修养、塑造形象。在人际交往中,有道德才能高尚,讲礼仪才能文明;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要彬彬有礼,只有这样才容易与人沟通,树立自己的形象。总之,要想在为人处事左右逢源、事事顺达必须谨记:学礼、知礼、守礼、讲礼,做任何事都要把礼字摆在前,俗话说得好:“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 麦克劳林教你公开演讲

    麦克劳林教你公开演讲

    本书是全球畅销的公共沟通力培训手册,由国际知名的培训专家撰写,教会读者如何规划和准备不同类型的演讲,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演示。本书涵盖了所有重要的演讲类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展示自己,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更好地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麦克劳林教你公开演讲》一书将告诉你:$$如何快速准备一次演讲?$$如何有策略地在演讲中说服听众?$$如何克服演讲恐惧?$$如何在演讲、专家组讨论以及辩论时表现出自信?$$如何回答听众提问?$$如何发表强有力的演讲?
  • 别让坏心态害了你

    别让坏心态害了你

    我们每天都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可是我们也许很少想到过要整理自己的心情。整理房间,我们可以丢弃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同样,整理我们的心情,也可以丢弃对我们处理事情不利的坏情绪。本书不是教年轻人拼命地迎合别人、丢掉个性、忘记自我,而是告诉年轻人在处世方面,不但要善良、真诚、宽容,还要学会做事,灵活而圆融地做事,在保护自己和不伤害到他人的基础上做事。即从主观和客观因素一起出发,对你的性格死角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扫,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做好铺垫。
  • 无戏言:写给中国玩家的人生逆袭指南

    无戏言:写给中国玩家的人生逆袭指南

    本书通过讲述11位中国游戏界大佬的人生逆袭故事,向正以各种状态生存着的中国玩家们展示出另一片天地——如果你想,玩转人生并非只能online。
热门推荐
  • 狂神决

    狂神决

    韩玄,一位下界修真者。虽然飞升仙界,却意外落得半人半仙之体,不能修炼仙术。机缘巧合之下,他得到一块星玄铁片,从而走上一条神奇的成神之路。且看韩玄如何笑傲仙魔两界,无尽精彩,尽在《狂神决》!
  • 比桃非野

    比桃非野

    穿越而来的阿桃一心只想远离皇宫,却冥冥中遇到了他;留守皇宫的阿桃一心只想相夫教子,却命运般远离了皇宫;是他,是他,还是他,重回的阿桃与他到底何去何从!
  • 柴扉

    柴扉

    “了无牵挂,方得逍遥!”梁宇走时是这么认为的。
  • 这世界太疯狂

    这世界太疯狂

    这个作者很懒,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如果有人同情他的话,可以为他准备个枕头。你好!我叫伍六七啊!明明是世界的错!我们是,毒液!我就是钢铁侠!because,IMBatman为什么你妈也叫玛莎!为了香蕉君,嘿嘿嘿。
  • 衣带日已缓

    衣带日已缓

    原以为我对你只是一厢情愿,但是没想到你是我的情劫
  • 晚安我的小宝贝

    晚安我的小宝贝

    重生之后,进娱乐圈,写词,作曲,唱歌,演戏……各项全能。林楚安:晚晚,我们结婚吧!婚后林楚安:以后拍戏只能和我一起!情歌只能和我唱!戚宁晚:??
  • 乙未诗稿

    乙未诗稿

    《乙未诗稿》收诗150余首,是作者近年的诗歌专辑,在体例上,古诗与新诗兼具。在内容上包括感怀、咏物、怀古、寄情,特别是对玉器、砚台、鼻烟壶、紫砂壶等文玩古物的吟咏,对历史古迹的吟咏、对二十四节气的吟咏具有特色,体现出历史学者的诗歌特色。
  • 不如去吃茶

    不如去吃茶

    “如果你先回头,我就告诉你我喜欢你。”陆洱看着他走远的背影,心里默默的对他说。“如果你先叫住我,我就让你知道我喜欢你。”林普一边往前走,一边对身后的陆洱说。迟迟不开口的人,是不是爱的并不那么深?如果两个人互相喜欢,那么谁先开口是不是那么重要?
  • 穿越无敌:纯情杀手VS魅惑公子

    穿越无敌:纯情杀手VS魅惑公子

    【本故事纯属虚构】穿越前,她是刀口舔血,让所有目标者闻风丧胆的黑道杀手,穿越后,她只想做一个养尊处优,天真无邪远离是非的尚书府大小姐。曾经她以为,弱肉强食是这个世界奉行的核心,但是她信奉的准则从来没有告诉过她: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深深地爱着别人,那该怎么办?是杀了她,还是自己走开……这个问题,让她简单的世界崩塌……
  • 重生之嫡女弃后

    重生之嫡女弃后

    前世心狠手辣,最终惨死冷宫的周木槿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自己会有重活一次的机会。前世真毒辣,现世假莲花。 这一世,她贤淑大度,宽待宫人,还将他前世的宠妃亲手送到他的面前,只求安稳度日。他却借着酒劲愤怒地掐住她的脖颈质问:周木槿,你的心里到底还有没有朕? 眼见着前世对自己恨之入骨的男人开始步步紧逼,她却并不慌张,别的事她没有十足把握,可让他讨厌自己的方法还不信手捏来?她盯着面前的男人,平静地道:我嫁到祁国三年无所出,只凭这一点,陛下便可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