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7700000005

第5章 化解干戈常自在

争论经久不息时,最好的方法是谅解

在云居山,两位僧人犯了规矩,在客堂上吵得不可开交,我进去后,两人仍然你来我往,不依不饶。我一见这种情形,知道劝说无用,于是拿起香板,拍桌大啸:“吼——”一时屋宇震动,楼板尘飞,香板碎了,事也没了。

事后,弟子们谈起这件事,都对我处理是非纷争的手法十分叹服,还将我的啸声美其名曰“狮子吼”。其实,这种手法并非为我独有,历代禅宗祖师皆以棒喝为施教之法,只因棒喝确实能够促人猛省、开悟。大家或许也有过这样的经验,思考陷入僵局时出去散心,在外面走着走着,摔了一跤,或者撞上了什么东西,这些遭遇与你所想的事情全不相干,却让你猛然就开了窍;有时,情绪太过激动,别人突然的一声大喝,也能让你一下子冷静下来。

可以想象,当时面对两位僧人的争吵,如果苦口婆心劝解,或耐心为二人评断是非对错,这场争吵决不会这么快平息。正是这一声“狮吼”,震慑了情绪过于激动的二人,使他们生起惭愧心,在平静中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周围的环境,进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退一步来讲,即使不是为了平息风波,我也不会为他们评断谁对谁错,因为争吵这种行为从根本上就错了。修习佛法,本应修出一片清净的佛心,两人却在客堂上为了彼此的得失对错起了嗔怒之心,这不是颠倒么?

人与人之间很多争吵,都起源于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从新闻上看到,有些人只不过因为公车上被踩了一脚,或者为了争抢地铁里的一个座位,就破口大骂,甚至与人大打出手,既耽误了时间,伤了和气,也败坏了心情,伤害了身体。本来,既是小事,对错就不必论,更谈不上多大的得失,一笑而过即可。可是许多人却抓住这些小事不放,分毫必争,结果导致争吵升级,变成肢体上的冲突,或者行为上的打击报复,把些微对错发展成大是大非,这也是颠倒啊,争到最后,除了争来苦恼和伤害之外,实际上什么也得不到。

双方争论经久不息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互相谅解,过去的是非曲直、长短上下,不必再提起,也不必再去争个结果,让它们随风散去就好。这样一来,争论的双方自然能够和好如初,不会再为是非左右。佛经里头有个比喻来形容这种状态,叫“如草覆地”,每个人都如草覆盖大地,如如不动,是非对错又怎能轻易动摇自己?

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人,那人很愤怒,冲进来就开始辱骂佛陀。原来,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了,因此他大发嗔火。佛陀默默地听了他的无理辱骂,等他稍微安静下来,就问他:“如果你拿着一份礼物去送给别人,别人不肯接受,这份礼物就仍然由你带回去吧?”那人说:“当然了,别人不肯要,自然由我带回去,你为什么问这些?”这个时候佛陀很慈悲地说:“你今天在我面前说很多坏话,骂得很辛苦,但是我也不接受,这就等于你送了一份礼出去,别人不肯接受一样,所以你的无理胡骂,仍然是归于你自己啊!”

佛陀的修养便是“如草覆地”,他受人辱骂也不起嗔心,更不辩解是非对错,而是以慈悲去谅解对方,以智慧去感化对方。在佛陀看来,对愤怒的人报以愤怒是一件不应该的事。为什么呢,因为以怒制怒、以暴制暴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胜利”,相反,对愤怒的人,不报以愤怒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胜于自己,而且胜于他人。

社会上很多干戈纷争,皆因人们不肯体谅和退让而起。乘坐拥挤的公交时,若能在被踩了一脚时,体谅别人的无心之过,即使对方态度不佳,也能够想着“没关系,在拥挤的环境里,对方的心情难免不好”,对这种无关紧要的小过错轻轻抬手放过;在地铁里,面对一个空座,若能够抱着谦让的态度,先把方便让给别人,争吵也就无从发生;再来说些纷争问题,要是能好好坐下来对话,把误解澄清,把纷争说开,就少了很多斗争,不知能积累多少功德呢!

以豁达的心胸待人处事,不以人之犯己而动气,以祥和慈悲的态度面对一切事、一切人,人我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纷争。

不好的事自己多承担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人,就好像长短不一、粗细不一的琴弦一样,合在一起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所以人与人相处难免产生误会矛盾,使人我关系陷入僵局。但是,我们不能够因此就要求每个人整齐划一,正如我们不能将一把琴的琴弦都做成一样大小,一般粗细。琴弦太过统一,就弹奏不出高低起伏的和谐曲调;同样,人若太过相似,一看过去都是一个模子,行为做事都是一个调子,世间也就不会如此精彩纷呈。

那么,如此不同的人之间,要如何相处才能保持和谐呢?平时,大家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种人际关系存在,家庭关系,职场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都包含在其中。很多人身处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都会感觉力不从心,烦恼多多。其实呀,之所以觉得复杂、困难,是因为你把它看得太复杂、太困难了,简单地去看,不管哪一种人际关系,说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然是人与人相关,化解矛盾干戈的方法就很简单,那就是处处退一步,步步饶一着。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菩萨代替一切众生接受毁辱的精神,不好的事自己承担,好的事让与他人,则人我之间决无怨尤、敌对的可能。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做实在是太吃亏了。总是这样吃亏,人生免得乱糟糟一团。这真是多余的担忧。实际上,比起主动吃亏造成的损失,干戈争斗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即使最后争到了利益,你也要赔上时间、心力、心情,赔上一段珍贵的人际情谊,在旁观者眼里也容易留下你锱铢必较、自私狭隘的印象,从而对你将来的人际关系的拓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再看那些主动承担、退让的人,此时自然吃了亏,日后往往有回报。因为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实惠、便利,换来他人的赞许和感激,大家都愿意跟你交往,就算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好处,顺畅的人际关系也会使你生活得愉快、没有烦恼。

真正一团糟的人生是什么?不是没有地位,没有财富,而是有地位、有财富却烦恼缠身。利益是求不完的,与其把所有的好事都揽入自己手中,为此与人交恶、决裂,不如把好处让与他人,自己退一步,得到一份宽心自在,同时也获得一份和谐的人际往来。汉代有个叫刘宽的人,待人十分宽和,从不与人争辩。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一头牛,怀疑是刘宽偷走的,便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刘宽的牛牵走了。刘宽也没去找邻居讲理,过了几天,邻居找到了自己家的牛,于是把刘宽家的牛还了回来,并且向他道歉,刘宽没有责备对方,反而说:“这头牛是我的呀?真是谢谢你了!”

我们想一想,经过这件事,日后刘宽和邻居的关系一定会很和谐,不会再起矛盾纷争。所以说,把好事让与他人,不好的事自己承担,这种利他的行为,最终换来的结果将是自利。

佛教里常讲利他,佛经里头还有佛陀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大家听这些故事,或许会觉得太夸张,没有现实意义。但是,佛经讲这些故事,并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去学习佛陀的行为,而是为了让我们体会其中的精神和道理:利他和自利来都不矛盾。

佛陀割肉舍身,是为了利他,同时他也实现了“自利”,即修行的圆满。我们做任何事情的起因都是自利,即使是做慈善事业也是如此。我们看那些早间办赠粥活动,让来往的行人在早起时有份免费的热粥喝,行人心里暖和,也会记得那些赠粥人的功德,在心里默默的给赠粥的一份祝福。这是小小的慈善,施者为求财么,显然是为求一份心安和愉悦,这也是自利的方式。

从根本上来说,大家来这个世上走一遭,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不管这个价值有多么崇高、伟大,不管我们做的事情对众生多么有益,归根结底都属于自利的范畴。尽管如此,我们做事的时候,却要以利他为出发点,也应该以利他为重点去做。

这就好比生产一件商品,前提当然是这件产品于人有益,有用,在此基础上,商品才能卖出去,生产者才能获益;经营一家企业,固然是为了获取利润,但若不能服务于社会人群,不能给人带来便利,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我们做一件事情,达成一个目的,如果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和痛苦,做事就容易有阻碍,相反,如果能够为了别人的利益去行动,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愿意接受你的计划或者要求,这样,无须勉强,无须大动干戈,目的自然而然就能够达成。

遇谤要忍得住

《七佛戒经》里说:“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忍辱是最大的道行。譬如人家讲你的坏话,要忍得住,不能和他吵,一吵就没有功夫了。

过去有很多高僧大德,修养的功夫很好,道行很深。白隐禅师是一个得道的高僧,向来受人敬重。当时,他所住的寺庙旁,住着一对夫妇,夫妇俩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后来他们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怀孕了,不由得又怒又怕,于是对女儿一再逼问,起先女儿不肯说,最后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这个名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禅师理论,禅师不置可否。孩子生下来后,立刻就被夫妇俩送给了白隐禅师,此时,白隐禅师的名誉已经扫地,但他并不在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然遭受许多白眼和冷嘲热讽,他也处之泰然。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了真相: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禅师那里,向他道了歉,请求他原谅,并将孩子带了回来。白隐禅师仍然一派淡然,仿佛不曾发生过任何事。

有功夫的人,人家毁谤他,也可以当做没听到、没看到,只有那些没功夫的人,才整天斤斤计较。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不予以辩护,正是忍辱的功夫所在。佛在世的时候,也有恶人害佛,因为佛戒行庄严,所以都化解了。有一个外道,嫉妒佛,就想着法子害佛。这个外道买通了一个坏女人,让她装成一个孕妇,到处污染佛。佛也不争辩,就像在《遗教经》中说的,如人自唾。果然没多久,这个妇人就露了马脚,捆在肚子上的盆子掉了出来,诽谤不辩自灭。

对待毁谤,最好的办法是一面深省自己,一面保持沉默。深省的目的是看清自己的实力和本质;保持沉默、不去辩白,是对自己人格的信任。有了这样的功夫,即便被冠以恶名,也能泰然自若,不加辩驳;即便遭人非议,也相信清者自清,因为真相不可能被掩盖,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直,又何必在意别人的背后私语?如果能够将外界的闲言碎语当做耳边的一阵风一样,任它吹来,任它吹去,不为所动,就会免去许多矛盾,省却很多人际关系上的烦恼。

人生在世,各种各样的“辱”是免不了的,即使你工作做得很好,上司也可能批评你;你事业做得很大,踩压你、给你造谣的人却更多了;你在人际圈里百般忍耐退让,也难免有人对你不满意,故意为难你。要是对每一种污蔑、每一句流言认真,还有什么心思去做好自己的事?能够看淡毁誉,心里才能静定,不起烦恼,也不生怨尤,这样才不会轻易与别人起争吵,与外界为敌。

有些人明明一片好心去做慈善,却被人说成是沽名钓誉;有人分明有心做助人益人的大事业,为此日以继夜,不辞辛劳,却被那些什么也没做的人毁谤嘲笑。遇到如此不平之事,委屈自是难免,这个时候不妨扪心自问,你是否真心要做慈善,做大事业?如果是,那就关上耳朵,什么也不必听,闭上嘴巴,什么也不必辩。

我们在世间行走,有谁能不受毁辱呢?嘴长在人家身上,想说什么都是人家的自由,我们又何必为了他人的一言一语不依不饶,非要分个黑白?遇谤不辩,是一种智慧。辩什么呢,有什么可辩的?要知道,毁谤打倒不了一个人,嗔言碎语也改变不了一个人,除非你自己本身不行,没有实力。诽谤发生后,一味地争辩只会适得其反,不是越辩越黑,就是欲盖弥彰。这个时候,沉默才是真正的智慧啊,让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不要听到好话就欢喜,听到坏话就苦恼

我们今天经常说,跟什么人在一起不自在,在什么地方好自在,这个“自在”,通常被理解为舒适、自由,不受拘束。其实,“自在”这个词最初是从佛经里来的,主要指的是内心无拘束的状态。《心经》的第一句话就是“观自在”,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观照自己在不在”,什么意思呢,就是仔细地去看自己的心,看它是不是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达到了通达无碍的境界。

佛教以心无障碍为“自在”,具体来讲,我们的心能安住,不受任何外境的影响,这就是自在。

人其实是很难获得“自在”的,我们看身边的人,是不是人家一说他好他就高兴,批评他一下心里就不好过?心里头没有安定的力量,总是在意别人的说法,为了别人的说法或喜或悲,这样子怎么能够自在呢?

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对禅学很感兴趣,常与禅师相交往来。有一天,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打了一会儿坐,他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禅师告诉他:“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也问了一句:“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大家觉得谁的禅定功夫比较高,谁的心境更自在呢?苏东坡听到好话就高兴得不得了,而且还以贬抑佛印禅师为乐,认为这样一来自己就占了上风,这就是心无自在,不能安住自己的表现;佛印禅师却在听到苏东坡的不敬之词后微笑以对,岿然不动,这是因为他心有“自在”,不为毁誉所动,听闻恶语时才能如此安然淡定啊。

佛法就在这个地方,心即是佛。这一刹那,心中没有妄想,能够自在安定,就已经是佛的境界。“自在”就是不受影响,不论外境如何变化,不论身边的人如何对待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生活在无处不在的人与人的关系里,完全不去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很困难的。况且,好话的确让人欢喜,坏话也容易让人苦恼。别人夸我们长得漂亮,穿的衣服好看,发型好看,或者夸我们聪明、可爱,我们当然就高兴;相反,若是有人说我们又脏又丑,脑子又笨,什么都不懂,还喜欢自以为是,听到这种评价会生气似乎也理所当然。

但是,更进一步来观照事实,观照自己的心,就会发现:这些好话或坏话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为了一些不真实的话或悲或喜,并不值得。再说了,即使这些话都是实话,那也并不代表它们说出了我们的真实模样。也许在这个人眼里,我们的衣服的确很好看,但是换一个人来看呢?如果因为这个人说好看就高兴,那个人说不好看就生气,那么,我们就只是在被别人的评价牵着鼻子走,永远没有安宁的时候。

最后,认真考虑一下,这些好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那些坏话于自己又有什么损害呢?内心之所以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悲喜不定,是因为不能透彻认识自己。倘若对自己具备清醒的认识,就不会为了一句话随便动摇了。

平时,我们很可能会去亲近那些赞扬自己的人,而与那些批评、责骂自己的人则很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因为人都喜欢活在赞美里,不愿意时时忍受别人的怀疑和否认。但是我们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真实的赞美,哪些是善意的夸赞,哪些又是刻意、或者有目的的奉承;同时也要分清哪些是出于好意的批评,哪些是无心的恶语,哪些是充满恶意的攻击。因为不管是好话还是坏话,都不是孤立存在,它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环,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人心哪。

那么,分清楚话语背后的用意有什么好处呢?你把它看透彻了,看明白了,听到别人说你好话时,就不会得意忘形;听到别人说你坏话时,也不至于失落、生气、痛苦烦恼。我们不妨想想,如果是真实的赞语,我们本来如此,何必为之得意?如果只是善意的谎言,那么感激对方的好意即可,得意什么?如果是刻意、有目的的奉承,则更不必飘飘然沉溺其中。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出于好意的批评,就不必生气难过,只需感激对方的好意;如果是无心的恶语,那就一笑而过,宽怀以对;如果是恶意的攻击,就更不必痛苦,那样岂不正中人下怀?

要是没弄明白这些分别,一听人说你好话就飘起来,跟对方亲密起来,一听人批评你就苦恼发怒,跟对方争吵、疏远生分,怨恨,甚至报复对方,这样就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时时陷入动荡和烦恼之中。与人交往,真正自在的关系是什么,是你心里有自我安定、肯定自己的力量,能安然接受身外一切人加之于你的荣辱好坏,不以此分辨人、对人区别对待,那你的心境就不会常常为了他人的态度、他人对待你的方式而起伏不定了。

只记住别人对你的好

佛教在发心上讲报四恩,即报佛恩、报众生恩、报国土恩、报父母恩。任何一个佛子,只有怀着感恩和报恩的心在修行的道路上行走,才能够走得更稳更远。要是满心的怨尤,对人对事充满愤怒和抱怨,怎么能够开启智慧呢?

其实不唯佛子,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报恩。大家想想,我们的身躯性命,活在这世上的每一天,都是理所当然的吗?当然不是。没有父母给我们生命,没有他们的养育,没有身边各种人事的帮助,哪有今时今日的自己?我们活在多么巨大的因缘之网中,任何一个环节有了变动,都不会有此时此地的你我啊。

每天早上醒来,大家有没有去感谢上天,让自己睁开眼睛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上,开始生命里新的一天?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对此心生欢喜和感激吧。大家心里头想的,或许是前一天的烦恼,或许是接下来这一天将要处理的琐碎工作,需要战胜的困境。太过平常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去留意,所以一旦遇到平常生活之外的不好的遭遇,就难以忍受,开始抱怨上天不公,人心难测。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之所以觉得命运不公平,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好运、把命运的馈赠放到天平上去称量啊。

生活和他人无偿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是否用心去感恩了?是否想过要去回报?活着,就是生命对我们最大的褒奖。活着一天,就应该赞美生命,其余的还计较些什么呢。

可是很多的人,身怀巨大的财富而不自知,只看到生活不如意的一面,只记得别人对他们的不好,所以一直活在抱怨和烦恼当中,与他人的关系也紧张而焦灼。大家不妨来扪心自问一下:

父母不理解你,朋友背叛了你,同事抢了你的功劳,爱人抛弃了你,这些痛苦的往事或现实是不是一直停留在你心底,时常烦扰着你?

你是不是偶尔会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凄惨、最不幸的人?

是不是觉得没有人给过你任何东西,他们带给你的只有虚伪和伤害?

当别人帮助了你,你是觉得心安理得,转眼就抛到脑后,还是怀疑对方别有用心,难以坦然接受对方的好意,因而也就难以对别人的帮助心怀感激?

……

如果所有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该好好自省一番了。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是不幸的呢,就是当他说“没有人给过我任何东西”的时候。这种人不论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他都很难感到幸福。因为他只注意自己的需求,视别人的帮助为理所当然,对他人提供的方便助力毫无感恩之心,这样的话,什么遭遇和收获才会让他感觉到幸福呢?不懂得珍惜生活中已经拥有的东西,内心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就只能永远处于焦躁的渴求当中啊。

人会因感恩感到快乐,因为心怀感恩,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丽。我们去感恩生活的每一份馈赠,他人的每一次帮助,很快地忘掉不愉快的事,忘却自己的不满,永远牢记别人的“好”,用宽容换来内心的豁达,就是把好的心情留给了自己。

如果能够以宽容的心来对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以感恩的心来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人世间就会减少许多仇恨,增加更多的真情。经常记住别人对你的好,这样你就会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总是揪住别人的过错不放,不仅会增加你的嗔恨心,还会因嗔恨别人进而去伤害别人,酿成不好的结果。

对于别人给我们造成的伤害,不要记在心上,要尽快淡忘掉;对于别人给予我们的恩惠,要时刻记在心上,然后还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回报别人的恩德。朋友间,记住别人的好,就能拥有更多的朋友。家人之间,记住别人的好,这个家一定会其乐融融。记住别人的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远比记住别人的缺点、毛病,怀着一颗怨恨之心生活要好一万倍。

不以怨报怨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摩擦不可避免,有时,我们很容易记仇,会把损害自己利益的人与事牢牢记在心头。当然,别人侵害了你的利益,伤害了你的感情,你感到愤怒、痛苦,甚至仇恨对方,这都很正常。但是,如果一任这种怨愤的情绪发展下去,并且还打算以牙还牙,对伤害你的人施以报复,那就不应该了。有些人可能说,别人对我做出这么过分的事,现在我只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什么不应该的?

恐怕有很多人都认为这种想法理所当然,其实,这是愚痴,是颠倒啊。我们看现在社会上那些情杀的事件,用暴力的手段去报复变心的那个人,最终能得到什么呢,既不能挽回一段感情,也让仇恨毁了自己。一时冲动犯下的错误,饮恨终生哪。

伤害只能带来更大的伤害,仇恨也只会换来更大的仇恨。《出曜经》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以怨报怨,仇怨将永远不能止息。对于菩萨来说,父母被人伤害也不以怨报怨,何况其它原因伤害一切众生!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竞争不能阻止竞争,仇恨不能平息仇恨,以怨报怨只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更大的仇怨。反过来,你忍之、耐之,以不争息争,以爱对恨,以德报怨,使人不能与之争,使人无法与之恨,就能很好地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佛家有一则公案,通慧禅师年幼时,有一次去井边打水,碰到一个卖鱼人。正好有一条鱼不小心跌进他端水的盆里,他当时也没多想,顺手把鱼捞起来,扔到地上就摔死了。就这样过了30年,有一天,早已做了住持的通慧突然对弟子说:“30年前的一桩公案今天应该了结了!”弟子不明白他的意思,正等着静听下文,却只见通慧禅师径自闭目打坐,不再言语。

当时有个统兵张浚,是个虔诚向佛的居士,这天,他带兵路过通慧禅师所住的寺前时,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下子性情大变,他气冲冲地手持弓箭闯入法堂,对通慧禅师怒目而视。通慧禅师笑道:“我已经等你很久了。”张浚感觉很奇怪,就问道:“我与禅师素不相识,今日一见,为何心中如此愤恨,直欲置你于死地而后快?究竟是什么原因,还请禅师开示。”通慧禅师便如实讲述了自己在30年前无心摔死一条鱼的往事。

张浚听后大悟,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劫劫相缠岂偶然。不若与师俱解释,如今立地往西天。”说完便站着往生①了。通慧禅师见张浚已往生,便取出纸笔写道:“三十三年飘荡,做了几番模样。谁知今日相逢,却是在前变障。”写完,也于座上往生了。

古人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是奉劝世人不要以恨对恨,以怨止怨,你伤害我,我伤害你,何时是个尽头?通慧禅师坦然直面过错的态度固然很好,那位居士果断抛下昔日仇恨的为人境界,却更令人佩服。

抛却心中仇恨,是放过别人,更是放过自己。沉溺于怨恨中不能自拔,你的情绪就会钻进一个死胡同,每天用一张布满阴云的面孔面对这个世界,整颗心满满地装着这些怨恨和怒气,不仅会影响你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影响你自己的生命质量,这样的人生怎么能够幸福呢。

与人结怨有什么好处?不懂得原谅和放下,导致夫妻不和,兄弟反目,同事相斗,最终的结果也无非是两败俱伤,让社会充满暴戾之气,让人心充满怨恨、愤怒和仇视。人的一生这么短暂,有多少时间和心力去仇恨,去报复,去承受伤害呢,与其让人生沉浸在无边的懊悔、痛苦中,不如此刻就斩断怨尤,原谅一切伤害,以“结缘”的胸襟来待人,这样你的人际关系也能够少一点阻碍,多一分顺畅。

①往生:在佛教中,是指人死后,精神前往极乐世界。生前行善,得到善终才能称往生。

化解干戈常自在,独留玉帛耀长空

早在1997年,我赴韩国参加和平法会,作过一首佛偈,其中有两句道:“化解干戈常自在,独留玉帛耀长空。”这是化用古人讲的“化干戈为玉帛”,玉和帛都是进贡的上品,古时候两个部落之间打仗,相互言和的时候,就用玉帛来表示重修旧好之意。这个寓意很好,我们今天说两个人之间发生矛盾之后握手言和,也用“化干戈为玉帛”来讲。人与人之间,相互赠送玉帛,总比老是大动干戈要好,玉帛是互惠互利,干戈却是害人害己。

联想到平日里所见所闻的一些纷争,我时常发心,惟愿世间多一些玉帛之交,少一点干戈争斗,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我自2002年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多次去邻国参加各种和平法会和友好交流会议,与各国佛教界都有积极的互动和良好的往来,期望尽一己之力,为世界的和谐添些砖瓦。

2007年,佛教界提出了“以佛陀的智慧促进世界和谐”的说法,这个说法提得非常好,这正是佛陀慈悲济世的和平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一种延续。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从大范围来看还是很和平的,但是一小部分地区却仍是干戈不断。而且,即使是在很和平的生活里,人与人之间也少不了冲突和争斗。一个处处是干戈、争斗的世界,人生活在其中,怎么可能感到安稳和幸福呢,所以说,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努力,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家可能觉得这个话题对普通人来讲太大了,其实一点也不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世界的和谐怎么来的?无非就是每个人出一份力,每个人都从自身开始做起,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群和谐共处。2006年4月,中国佛教界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时,就是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强调的是人心的力量。外在的努力再多,也不如人心里生起的一分和气。这就好比两个人吵架,旁人最多只能劝解一时,却不能够根治一世啊。

佛经里说,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的心干干净净,不留私念、仇恨和愤怒,那么,世界就是和谐的净土。如果人心里始终怀着计较,装着嗔火,存着暴戾之气,纷争和冲突就会无数次地卷土重来。

创建和谐,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去插手别人的矛盾争斗,而是要先从自己的心开始耕耘。每一个人都平和地生活,心平气和地与他人相处,给身边的人带来一份静定、豁然,人我之间的干戈自然减少。反过来,我们每日忙碌过活,心里头装着疲累烦恼,一点小事都能够引发负面的情绪,那怒火就会在人与人之间蔓延,引发一连串不良后果。

古时候有一个官员,因为上朝迟到遭到了皇帝的痛骂。这个官员心情很糟,他回到府衙,一进堂门,看到桌上有一封未寄出的信件,立刻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把自己的下属叫了进来,劈头就是一阵痛骂。下属被骂得莫名其妙,拿着未寄出的信件,走到文书跟前,照样是一阵狠批,责怪他昨天没有提醒自己寄信。

文书被骂得心情很恶劣,就找来门口的守卫指责了一通。守卫憋着一肚子闷气回家,看到儿子没有念书,于是逮住这个机会将自己的儿子教训了一顿。儿子当然也很委屈啊,他回到房间,瞅见家里的猫正趴在房门口,一时怒由心中起,狠狠地踢了它一脚。无故遭殃的猫,心中百思不解:“我这是招惹谁了?”

心底的暴戾之气是会传染的,但是,同样的,和平友善的心念也可以在人群间传播。我们对身边的每个人施以仁慈,报以微笑,逐渐地,身边的人也会以仁慈和微笑去对待他人。大家不要总觉得一个人的努力微小无用,佛陀住世时,曾对波斯匿王亲自宣讲过“四小不可轻”的道理,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看起来很小,却不可以轻视。不辞小水,方能成就大海,一个人的力量看起来很微小,也能在社会人群中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时之间可能看不出来,但久而久之,必然会有回响。

举例来讲,两个人相处,哪怕只有其中一个人心胸宽广、不起嗔念,也能够杜绝二人之间的矛盾争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另一个人也会受到感化,收敛起易怒的脾性,创造出人际的和谐。

同类推荐
  • 这样做人没压力

    这样做人没压力

    本书讲的是为人处世中经常遇到、又不大容易解决的问题,类似问题带给人的压力,会渗透到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人不能没有一点压力,也不能有太大的压力。面对压力,你不能躲进桃花源里,以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聪明的做法是选择适应和改变,——既然不能逃避,就勇敢地与压力作斗争。
  • 八分满的幸福学

    八分满的幸福学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时刻紧绷着神经,所以变得忙碌和疲惫,这就需要修炼一种悠然、弹性、适度的人生态度。能给每一个接触的人留下应该有的空间,回旋的余地;能给自己在每一个疲惫后养足精神的休憩,而这些将是再次起步的本钱。本书从多角度分析幸福人生的“八分”生活哲学,更重要的它并不只是单一的说理,而是结合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进行分析和探讨,让更多的人把握现代社会中幸福的生活方式。另外,本书中还列举了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详尽而透彻的解决方法,以便提升你的幸福指数。
  • 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本书遵循“圆融做人,老练做事”的理念,将做人寓于做事中,通过平易通俗的语句、生动有趣的案例来阐述做人做事的实用策略和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教给你一把开启事业与人生成功的钥匙,智慧做人,机敏做事,在人性丛林中占据主动,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在重重困境中扭转乾坤,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事业舞台越做越大。天下之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圆融做人,处处通达;老练做事,事事顺畅。两者都修炼到上乘工夫,并能完美结合,双管齐下,则攻守兼备,无懈可击,为人处世八面玲珑、如鱼得水,说话办事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进而开创高屋建瓴、无往不胜的成功人生。
  • 游过生活六道弯

    游过生活六道弯

    本书列举了生活河流中的六大弯道,即性格与能力、职场与事业、处世与交友、爱情与婚姻、心态与物质及心理与健康六大方面,在尘世奔走中,人们总是在这些方面存在困惑彷徨,书中用直入人心的事例、深入浅出的道理,一一给出了解答,在欣赏生活多姿多彩的同时,又能给自己找到一条更适合的路。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情商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情商课

    情商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中的一种必要智慧,情商不仅是开启心智大门的钥匙,更是影响个人命运的关键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商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做出明智的决定,采取最合理的行动,正确应对变化并最终取得成功,情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本书从多方面讲述情商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帮助读者提升EQ指数,从而在个人生活和事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热门推荐
  • 穿书路人甲之在线观战

    穿书路人甲之在线观战

    林芷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古典的房间内,这还不是最吃惊的,最吃惊的是她竟然穿进了她前一晚看的那本女强升级流的小说当中,而她则是书中一个连配角都算不上的打酱油路人。【一对一,甜文。高甜无虐,放心食用。】
  • 怪诞庄园

    怪诞庄园

    一个不一样的哈利.波特,一份不同于黄油啤酒的独特风味,试想下一个只是普通孩子的哈利,他将在HP、漫威和DC的世界里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任何普通人(尤其是孩童时期)在面对那么多伤害后,所产生的代偿作用都会在他心灵留下刻印,这无可避免,同样无须刻意回避,这些孩子变得不太一样!
  • 澜湄合作的方向、路径与云南的参与(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智库报告)

    澜湄合作的方向、路径与云南的参与(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智库报告)

    澜湄合作机制正式设立于2015年11月,是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五个湄公河国家联合发起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澜湄合作的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一带一路”与澜湄机制的战略关联、推进澜湄合作的困难与障碍、未来澜湄合作的方向和路径,以及云南参与澜湄合作建设的对策思考等。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团队关于澜湄合作的一些学术成果和澜湄合作的重要文献及大事记等资料。
  • 史上第一剑圣传说

    史上第一剑圣传说

    无简介,无毒点,无死别,日常更新?无系统,无升级,无穿越,传统武侠!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楚米镇

    楚米镇

    楚米镇最初是一条小街。小街中线是两村分界,北边石爬村,南边烂坝子村。分界线上原先有一块界碑。当年石爬村和烂坝子村争地打架,每次打架必有死伤。界碑今天移过来,明天移过去,还不时被推倒砸烂。传说明成化年间,知县来楚米解决争端,在界碑下砌一间小石屋,把一个行乞至此的叫花子关在里面。叫花子不再是叫花子,被尊为路神。界碑有路神保护,再也没有人敢搬动,地界也不争了。一九九六年街道改造,将泥土路改成水泥路,铺水泥前把街面铲平铺大石作路基,界碑处的土被运走,有人说亲眼看了,没见到骸骨也没见到棺材什么的。
  • 陈立农我怀念的

    陈立农我怀念的

    从前的相遇,即是缘分,也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好过
  • 驱逐舰科技知识(上)(青少年必知的舰艇航母科技)

    驱逐舰科技知识(上)(青少年必知的舰艇航母科技)

    舰艇俗称军舰,是指有武器装备,能在海洋执行作战任务的海军船只,是海军主要装备。舰艇主要用于海上机动作战,进行战略核突袭,保护己方或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进行封锁或反封锁,参加登陆或抗登陆作战,以及担负海上补给、运输、修理、救生、医疗、侦察、调查、测量、工程和试验等保障勤务。
  • 新七宗罪(六)

    新七宗罪(六)

    王峰在那天晚上和那个小女孩发生了关系,是她先主动的,王峰没有拒绝。在后来王峰问起她的名字时,她没有说。名字之类的,就忘了吧。女孩这样讲道。
  • 半生瑟瑟

    半生瑟瑟

    丈夫的背叛,将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王安芮又重新推回职场,从底层做起,直到拼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期间,王安芮经历了友情、背叛、暧昧,和爱情。以为的爱人却另有所爱,以为的朋友却另有所图,以为的永远最终离散,以为的失去是否还能重新拥有?在走向成功的路上,虽然一直有人相伴,但在这残酷的生活里,她的内心也只能孤独地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