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7700000011

第11章 过贫民的生活

什么都不痴迷

广济寺,某日,和尚在庭中散步,于牡丹花前伫足良久,后用拄杖指花言:“这花开得很好。”身边的侍者听到了,就问:“您老也喜欢牡丹花啊?”和尚脱口道:“我什么都不喜欢。”

花开得很好,我们可以赞叹它们生命的美丽,但是,若因此而痴迷于此,为了终有一天会到来的花谢而伤感、难过,那就大可不必了,我说的“不喜欢”即出于此意。花存在于世,只是自开自落,喜欢或讨厌,欣喜或悲伤,不过是人自己的情绪和执著罢了。世间之人事皆有它自然的生灭,而我们的心情却非要为之起起落落,不得安宁,这就是痴迷。

某日,侍者拿了一串手珠跟和尚说:“这是檀香手珠。”和尚闻了闻。侍者说:“给您念佛。”和尚:“有相的。”念佛就是念佛,用普通的手珠念,和用檀香手珠念,并没有多大区别,一定要认为檀香手珠比普通手珠高贵,于念佛更有助益,这就是分别心在作祟。这就像有些人学佛,在家学嫌不方便,与修行团体一起念佛又觉得住不惯,不够清静,实际上,床与床之间能有多大差异呢?归根究底,这还是自己的内心在分别,在挑剔,心不能够坦然地安住下来。

人要随时安然,随遇而安,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人都有追求,有欲望,他永远不能够满足,事业也好,名利也罢,甚至是感情,都可能成为人们所痴迷、执著的东西。拥有时爱惜,失去时便洒脱放手。对心爱之物不执著,即使心有不舍,也决不为此生怒生恨,这样才能活得轻松。有个小和尚,不小心把师父十分喜爱的花瓶打碎了,等师父回来,小和尚就说:“这世上所有的东西,总有一天都会消逝、灭亡,对吧?”师父说:“对。”于是小和尚就把花瓶的碎片拿给师父看。这当然是小和尚为了避免受到师父责罚而想出的小伎俩,但是他说的话却也不无道理。

我们来到世间时,明明什么都不曾拥有,却在拥有了很多之后,开始痴迷于这种拥有,一旦失去,就痛心疾首。实际上呢,所有的得到都是空性的,生命是这样,物质是这样,情感也是如此,到头来都会成为一场空,没有什么能够被我们永恒拥有,认清这一点,也就不至于为了情、财、名的得失而执著不放了。

以前在宝峰寺时,一天晚上,和尚对学僧开示毕回丈室。一群学子尾随而至,争先恐后与和尚合影。至第三人时,和尚笑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大家都争着与和尚照相?无非是在意和尚这个“相”。执著于“相”,就是痴迷。

生活在这个世界,最难做到的无疑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常常霸占住我们的心房,哪里能快乐自主?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很累,身体累,心也累,总之就是疲惫不堪,那是因为他们执著痴迷的东西太多,放下哪个都舍不得,背负得多,自然就身心疲累。

人生难免有痴迷之物或痴迷之事,痴迷本身没错,然而,倘若为了一己之私的迷恋,妨害他人,或者因此失去生命中更宝贵的东西,那就得不偿失了。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用朋友之情谊或亲人之爱去换;再珍惜的宝物,都要适时放手;再痴迷,也要有节制。否则,只会被这种喜爱之情缚住心灵,最终在失去珍爱之物的同时也失去身边的一切。放下痴迷,才不会随得失而忽喜忽悲,才能得到自在的快乐。

知足才能享受福报

去台湾传戒时,我参观那里的道场,很有感触,于是在传戒大会上向大众道:“我们现在在这里出家很幸福,衣、食、住、行样样都有,如如法法。这样大的地方,这么多殿堂,全世界没有这样的道场,实在很殊胜、很不容易。老和尚建立了制度,吃的、用的,什么都有。我们那边传戒时,上殿、过堂,既没毯子,也没蒲团,全拿掉了,就跪在石头上。你们这里跪一个毯子,还垫一个椰垫,多好、多幸福啊!这是你们过去培植的福报,不培福报,也没这个享受。福培得多,享受的好,这是因果。”

在佛的眼里,知足是常态,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无数的因缘际会才有的结果,所以佛懂得知足,懂得珍惜眼前所得。佛是非常讲究惜福和惜物的,对自己有的和化缘而来的都非常珍视,不会轻易丢弃。

知足是心灵富足的起点,因为知足的人自然会懂得珍惜。如果我们可以珍惜万事万物,心灵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有时候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为自己的心眼太大,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可是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是有限的,你要是渴了,它就只给你一杯水。其实,人生仅需一杯水就足够了。你若是还想要一片湖泊,那就是贪心不足了。

有一个人潦倒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那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晚上没有合眼,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他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到最后,他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终于死在了钱袋的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穷人因为不知足而死,到死也成不了富人。可见贪欲多么可怕。生活本就是在珍惜和知足中才能累积起富裕,有一颗知足且懂得珍惜的心,人才能过得快乐。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知足就是看清并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计较,不比较,不给自己制造苦恼。我们现在拥有的诸多物质上的享受,都是因为此前培植了福报所得,假如对这些福报不知珍惜,不能感到满足,那么,福报也会被渐渐地损耗掉。所以在生命旅途中,要且行且珍惜,懂得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一朵花的开放,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与自由。

知道人生与外物的每一场相遇,每一种拥有,每一次享用,都是福分,所以懂得惜福;因为知道人与物、人与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相遇,知道一切皆是缘,所以惜缘就是惜福。对这世间的一切,都要爱护、珍惜,这才是知足。爱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要“惜情”;爱护才华横溢的人,就要“惜才”;爱护彼此之间的缘分,就要“惜缘”;爱护飞逝的时光,就要“惜时”;爱护自身的力量,就要“惜力”;爱护来之不易的福报,就要“惜福”。

人活在因缘之中,不仅要知福,惜福,更要造福。已有的福缘是过去的因缘造成的,珍惜生活一点一滴的拥有,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和感恩。然而,在珍惜当下的同时,也要为未来的福缘创造新的因缘。所谓“种三亩福田,收一世福缘”,正是说人要为自己造福。没有福缘,珍惜又从何谈起?在立身处世中,时刻抱持一颗爱惜之心,能知福惜福,才能广结善缘,为自己造福。

需求简单一点

比丘在接受布施的时候不分好坏、贫富,都一律平等接收,不能嫌贫爱富,更不能挑三拣四的。饮食只是为了滋养色身,好为修道服务,衣服只是为了保暖,目的也是为了修道服务的,而修道的目的恰恰又是为了降伏心中的我慢、消除心中的不平等,但是众生恰恰又是平等的,佛法恰恰是平等的。

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所有一切与修道相关的需求都需要居士布施,他们给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所以要珍惜他们所给予的,不能贪求更多,更不能有非法的贪求。

《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种大彻大悟很难有人做到,舍得也好,取舍也罢,最高境界不是在权衡了各种利弊得失之后作出的一种判断,而是在看薄了名利,看薄了自己,看薄了世间一切“法”的程度上,一种随意的“舍”。“舍”掉“取舍”,比判断后作出的取舍更难。

常人且不论达到这种境界,最起码应当学会取舍,舍弃生命中多余的欲望,知足常乐。“祸莫大于不知足。”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孟子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两者说的都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一个人需求应该简单一点,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缺失,不能搞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便能保持心理平衡,这样就不会掉进贪欲的牢笼,囚住自己,不得解脱,既看不到眼前的幸福,也看不见生活未来的方向。

在普陀山下有位樵夫,世代以打柴为生,他整日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但仍然常常揭不开锅。于是,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让他们脱离苦海。有一天樵夫突然在大树底下挖出了一个金罗汉,转眼间他就成了个百万富翁,于是他买房置地,宴请宾朋,好不热闹。亲朋好友都像是一下子从地下冒了出来似的,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按理说樵夫应该非常满足了,总算知道荣华富贵是什么滋味了。可他只高兴了一阵子,就又犯起愁来,吃睡不香,坐卧不安。老婆看在眼里,不禁上前劝道:“现在吃穿不缺,又有良田美宅,你为什么还发愁呢?”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了:“怕人偷还只不过是小事,关键是十八罗汉我才得到了其中一个,其他十七个我还不知道它们埋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安心呢?”说完便瘫软在床上。这个樵夫整日愁眉不展,落得疾病缠身,最终与幸福擦肩而过。

说到底,这位拥有金子的暴富樵夫,他的不幸就是不知足,太过贪婪了。很多人认为,不知足者常乐,似乎只有不知足才能不断进取,才能不断拥有。其实不是这样,世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倾尽一生努力也无法得到的东西。明知不可得,却听从欲望的魔鬼撺掇,在一次次徒劳的努力中耗尽心神、尝尽失望的苦酒。心里藏着深深的不甘,又怎能得到快乐呢?不知足,是因为得到的不再觉得珍贵,而认为不曾拥有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没有一块美玉是无暇纯净的。一个不懂得知足的人,即使荣华富贵了,也摆脱不掉一脸的愁苦。生活的本质是简单,再多身外的繁华,最终也会褪尽铅华,只有简单永恒不变。知足意味着一种看透身外之物的清醒,意味着一种对简单生活的认同。我们应该明白: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一天也只能吃三餐。

得来不易的衣食受用

一个人能够有衣食受用,这是多么大的福气啊。可现在有些人吃饭,讲排场,摆阔气,还要有什么什么样的标准,人有多大的福气可以如此糟蹋啊。

千百年来,禅宗大德都是非常注重生活中身体力行的。他们时时处处都十分注重自身对福气的珍惜,衣食住行崇尚节俭,甚至达到了粗劣的境地,对精美的东西总是极力地排斥,每每三餐不但粗茶淡饭,甚至不如饥民;衣服缝缝补补,穿了三年再三年,时时还不忘布施。即便是一滴水,也珍惜异常,唯恐有剩余,造成浪费。可见大德们是何等地惜福。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流传千年,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从不因为时空的改变而变质。无论是一米一饭、一茶一粥,都来之不易。生命和自然环境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在我们吃每顿饭的时候,都应该想到每一粒米、每一颗饭都是大自然阳光雨露的馈赠,都是别人劳动的成果。我们穿的、吃的,哪一个是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呢?所以即使是自己花了钱去买回来的东西,也应该感谢这个社会。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菜叶,也值得好好珍惜。

雪峰、岩头、钦山三位禅师结伴而行,有一天经过一条河流,正商量到哪儿去化缘、讲法,突然看到河中有一片碧绿新鲜的菜叶,缓缓从上游漂来。三个人议论开了。钦山:“你们看!河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岩头:“这么好的一片菜叶,竟让它流走,实在可惜!”雪峰:“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吧!”三人谈得正热闹,一个人匆匆从上游那边跑来,问:“师父!你们看到水中的一片菜叶了吗?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把它洗掉了,我一定要找到它,不然实在太可惜了。”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就到他家去讲法吧!”

一片菜叶能值多少钱?但若对万事万物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那就永远都不会懂得珍惜。在佛的眼里,今天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经过无数的因缘际会才有的结果,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菜叶,也是自然界的馈赠,应该加倍珍惜。

人世间,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一花一木,一饭一菜,一点一滴,都要珍惜,这种珍惜不是因为物质上的价值,而是因为心灵上的价值。抱有一颗惜心,才会处处惜福得福。

很久以前,在西方净土,乌达雅纳王妃夏马伐蒂向阿难陀供养五百件衣服,阿难陀欣然接受了。乌达雅纳王听说后,他怀疑阿难陀可能是出自贪心才接受了这些衣服。于是他探望了阿难陀,对阿难陀说:“尊敬的阿难陀,你为什么一下子接受五百件衣服呢?”阿难陀回答说:“大王,有许多比丘都穿着破衣服,我准备把这件衣服分给他们。”“那么,破旧的衣服做什么用呢?”“破旧的衣服作床单用,旧床单做枕头套,旧枕头套做床垫,旧床垫做擦脚布,旧擦脚布做抹布,再把旧袜布撕碎了混在泥土中,盖房子时抹在墙上。”

阿难陀对一块布尚且如此珍惜,可见他对其他的事物及他人更是倍加地珍惜。人生欲壑难填,惜福让人懂得勤俭节约,更加珍惜自己当下拥有的,少一些攀比,就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用感恩的心去感受富足,包容一切、感激一切,有福分固然重要,但不知爱惜,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要时时牢记惜福。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

对懂得珍惜的人来说,再小的福报也是珍贵的。懂得珍惜的人有情有义、内心丰富。他们因为惜福,所以常怀感恩。因为心怀感恩,所以能够得到周围人更多的善意。所以,珍惜最小的福报,一饭一菜也是一种幸福。对一口水、一块面包,也应该常常感恩。

合适就行,够用就好

一个人每天就吃3碗饭,睡6尺床,自己能够用多少呢?我们不要铺张浪费,所有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去外地参加活动的时候,有的信徒安排得很好,其实这是一种浪费,只要能够睡下一个人就够了,没必要为我安排那么大的房间。生活要细水长流,吃饱就可以了,也不要贪吃那些美食,而是要吃得健康。出家人天天吃素食,身体不也是很好吗,而且出家人长寿的也非常多。另外还要多运动,不能贪睡,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能整天胡思乱想,想多了就有烦恼,身体就不会健康,病魔就会缠绕着你。

宋代词人辛弃疾曾说: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就是说,东西没有好坏,但人占有得太多,利欲心就会作怪,让人舍不得放弃。生活也是如此,有的时候,人之所以痛苦烦恼,不是因为得到太少,反而是因为拥有太多。拥有太多,就会感到沉重、拥挤、膨胀、烦恼、害怕失去。

拥有本是一种简单原始的快乐,然而拥有太多,却会失去最初的欢喜,变得越来越不如意。唯有舍得放弃,才能从“占有太多”和“得不到”的痛苦中解脱。换一种方式看待自己的拥有,才能退回拥有之前的心态,重新从拥有中获得满足。

有一位贫穷的人向禅师哭诉:“禅师,我生活得并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说我应该怎么办!”禅师想了想,问他:“你们家有牛、羊、鸡吗?”穷人说有。禅师说“那你就把它们赶进屋子里饲养吧”。从此以后,穷人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个孩子的哭声、太太的呵斥声、一头牛、两只羊、十多只鸡。三天后,穷人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禅师,请他帮忙。禅师说:“把牛、羊、鸡全都赶到外面去吧!”第二天,穷人来看禅师,很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家变得又宽又大,还很安静呢!”

穷人的烦恼,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为他不懂得知足。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应该学会不占有、常放手。要在内心清空自己想要、想拥有的欲望,心中空无一物,生活自然能回归简单。简单不生烦恼,什么都没有,也就什么都不会失去。学会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便能够生活幸福。如果贪得无厌,陪伴自己的将是无穷尽的痛苦,贪欲与痛苦是成正比的。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并不需要总以物质上的富足来衡量,也不需要以虚伪的荣耀来填充内心。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择手段地得到富贵是非常可耻的事。这种富贵,就等于浮云一样,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环境和虚荣的惑乱。盲目地执着于物,只会让人活在束缚之中。有时,人对外物的虚妄执着其实很可笑。

一位禅师讲经时,遇到一位居士。那位居士有很多金银珠宝存在银庄里,有一次,居士带禅师去银庄见识那些珠宝。他们经过好几道手续,终于由银庄的伙计护送到了内堂。在内堂打开箱子取出金银珠宝后,禅师问:“这是你的?”居士听了,心里很不舒服。他想,我拥有这么多珠宝,只不过因为怕小偷,不敢拿回家,怕被人抢不敢戴在手上罢了,虽说是存在银庄里,一个月才来看一次,可是,这些财产毫无疑问都属于我,禅师居然怀疑它不是我的?

禅师说:“如果这样都算是你的,那外面所有的珠宝铺都是我的。因为我可以到那里,随便叫人拿珠宝出来给我看一看,摸一摸,再让他们收起来。这些与你所做的不是一模一样?你这些存进银庄的珠宝和那些珠宝铺的珠宝有什么区别?这些珠宝,你既不敢戴着它,又不敢放在家里,怎么能算自己的?”表面看来,居士的确拥有珠宝,实际却是被珠宝所缚。居士执著于身外之物,执著于自己的拥有,却不知这种自以为是的拥有在禅师看来其实很可笑。

每一个人在拥有丰富物质的那一瞬间能够感觉到满足,但是之后因为拥有而产生的恐惧感却会一直存在。有时候拥有太多的东西会成为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幸福生活的前提之一是能够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足够就行,合适便好,不追求过度的虚荣,就不会有多余的烦恼,追求简单生活的人常有充实的心境,因为他们知道,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清贫的生活,你会更安心

世间有些人所追求的是“清贫”的生活,清贫的生活符合自然,尽量节约,崇尚朴实,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有些人可能会把“吝啬”等同于“清贫”,但是实际上,两者的实质截然不同:清贫者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尤其是其中家境较为宽裕的人,不花钱并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因为他们不以金钱为标准衡量生活的内涵和质量;悭吝人则是因为太看重金钱,舍不得给自己,更舍不得给他人,所以才节省。

说到底,金钱只是用来实现人某种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而许多人却把它当成了生活的全部。仔细想想,要那么多金钱做什么呢?要是财产过多,还总怕被小偷强盗骗子惦记着。要不,用大笔的钱供养自己的奢侈生活?活得奢侈,不一定活得健康,活得舒服啊。或者,有钱在手里攥着,心里头觉得踏实一些?可是攥在手中的钱不可能永远都不会失去。

外在的奢华并不是高贵的象征,人之所以高贵,更重要的是因为气质和品格。生活的本质是实现,占有再多金钱、名誉、权力,也不能换来幸福。占据得太多,反而离满足越来越远,人生也会因此而拥挤不堪。将占有变成拥有,不吝将拥有施予他人,时时保留一份得失无碍的心情,才有余裕享受生活点点滴滴的妙悦。

金钱根本不能用来衡量人的生命质量和心灵境界,真正快乐、健康、自在的生活,一定是简单的,清贫的,没有多余的欲求,没有复杂的需要,自然而然地充满了纯粹的喜乐。

有一个人,每天半夜都在庭院里烧香拜天,就这么拜啊拜的,一共拜了三十年,这一天,有一位天神终于被他感动了,于是就下凡来,问他有什么愿望要求,那人想了想,就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天神一听,这还得了,连忙摇头:“你求的这个,是上界神仙之福,要是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都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给你。”

人世间最难得的其实是清福啊,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好地方都逛遍,谁做得到?有时间的时候,你可能没钱,等到你有钱了,又忙得脚不沾地,连放松的时间都没了。所以,清福最难。清福就是你什么也不求,不追求扬名立万,也不追求富可敌国,只愿过把简单的生活过好,可是,什么也不求比什么都求更难做到,因为它更考验人的定力。

一位法师朋友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家财万贯。一次,法师去拜访他。这位朋友从冰箱里取出半个柠檬,切下一片放进法师的茶杯里,接着切下一片放进了自己的杯子里,最后又把剩下的少半个柠檬放回了冰箱。法师说:“这个柠檬似乎已经被切过好几次了。”朋友回答:“是啊,之前也用来泡茶招待客人。”法师说:“你一个柠檬吃很多天,是不是太节省了?”朋友说:“可是,我只需要这么多!”

一个巨富之人生活竟如此简朴,一般人可能都会觉得他太过悭吝或小气,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有财富还是没有财富,与其在乱花迷眼的花花世界中晕了头脑,不如在内心的简洁中闭上双眼。要安定,不要浮躁,要有自己的基准面对复杂生活,不追随物质世界的高低起伏。生活的本质不是占有,而是简单,再多身外的繁华,最终也会褪尽铅华,只有简单永恒不变。不如做个清淡、简朴的清贫者,清心少欲,在朴实、简单的生活中安定下来,不随着物质世界颠倒起伏,白菜也好,萝卜也好,都能陶然而乐。

没有,也是好

作为一个出家人,常有人问我怎样看待财富?我的回答是:财富,有,很好;没有,也很好。很多人不理解,说为什么没有也很好呢?没有,就没有烦恼,这不是很好吗?可能大家会觉得,没有财富,就会有没有财富的烦恼。可是,在和尚看来,有和无是一样的,一切由心造,一切随缘。

佛教把财富分为两类:福报和物质财富。福报的财富即是佛法,也即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观念,它教导人们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财富。我年轻的时候,整个国家都处在一个贫穷的状态,个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我从来没有过什么抱怨,也不感到有什么困难和压力,我只觉得应该积极地去创造,即使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我也不曾悲观,我甚至还会感谢,感谢人生给了我一个没有财富的机会,一个白手起家的机会,一个经受人生考验的机会。

我们通常说“安贫乐道”,为什么要安贫,那是因为有道。因此安贫乐道就是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求适当,不必贪求过分的安逸。能有当然很好,没有也没关系。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但求精神生命的升华。

“安贫乐道”的“道”其实是一个人的信仰、理念,具体说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宇宙观。因此,乐道,乃是快乐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人穷志不穷,这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真正的乐趣所在。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环境的优劣而改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亦欣然,败亦何妨。这也就是所谓的逍遥。这样的人就算每天只吃的是一盆白饭, 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地方,仍然不改变他的乐观,心境依然恬淡而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确实震撼人心。

当然,要做到贫而安确实不容易,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别人穿金戴银,纸醉金迷,自己却捉襟见肘,箪食瓢饮;别人万贯家财,一掷千金,自己却不名一文,省吃俭用,为柴米油盐烦恼,日常生活都过得艰难,内心难免产生诸多不平,也就难以对现状坦然处之。

人心易受外境影响而动,心定才能身定。安贫就是一个人在不利条件下,也能够保持心灵的安宁。《论语》里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形象地描绘出孔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臂膀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便感到快乐无穷。

什么是衡量成功的标准,是财富,是权利,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在佛看来,安于贫困生活,不被现实与名利所扰,便会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便是有成就。

幸福的人生便是有饭吃、有水喝的人生。心安就是富有。富有的人生不是有房有车,吃香喝辣,而是一份心灵的安宁与充足。生活的精彩与否,幸福与否,从来都与金钱的多少无关。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能拥有一份来自内心的富足。生活的真味存在于每一个平凡的经历之中,大家时时刻刻拥有着它们,却无视它们的存在,因此才四处盲目寻找人生的意义。其实,有和没有都在心念里。心安处便能找到意义。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养生大法:内心明朗平和

高僧中多长寿的人,所以常有人认为佛教修行里边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养生之道。其实,我们出家人参禅之前要调和睡眠、饮食和身体,做好禅修的基础准备,这本身就是养生。而且,参禅打坐的姿态是人最平衡的一种姿态,这对养生自然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古人早就说了,养生以养心为上。高僧们为什么大多长寿?因为他们修心的境界高。心里特别清净,安宁,这样身体才能够得到调和。

内心的明朗平和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如果你的情绪不稳定,你的心态不平衡,特别的自私,特别的贪婪,那还拿什么去养生呢?如果内心没有片刻的静定,成天在那里打小算盘,心里的念头见不得光,或者情绪上的起落特别大,一下子悲,一下子喜,一下子得意洋洋,一下子满腹抱怨,这样的话,身体也就会一直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当中,得不到休养。

那么,怎样才能使内心保持明朗平和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缘。随缘不是随便,不是别人问你吃什么,你随口说一句“随便”,而是真正的顺其自然,与自然的纯粹融为一体。打个比方,世人喜日出,因为日出昭示着希望;不喜日落,因为日落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是在禅门中人眼中,日出也好,日落也罢,皆是天地运行的一种规律,正如荣与枯都是生命固有的一种状态,本就无需以人心的悲喜来评价。荣也好,枯也罢,都是无心、随缘的结果,都饱含着生命自由而纯粹的喜悦。

药山禅师在庭院中打坐,身边有云岩和道吾两名弟子相伴。禅师坐禅之后,看两名弟子仍然若有所思,便指着院中的两颗老树问道:“你们看这两棵老树,已经在寺中经历了上百个年头,如今,这两棵树一枯一荣,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呢?”道吾回答道:“荣得好。”云岩答道:“枯得好!”药山禅师看着他们,并未讲话,恰逢一位侍者从旁边路过,于是药山禅师便将他喊了过来,问他道:“你看院中的这两棵树,是枯得好呢?还是荣得好?”侍者回答道:“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药山禅师面露微笑,赞许地朝侍者点了点头。

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答案。“荣的好”,这表示一个人的性格热忱进取;“枯的好”,说明这个人清净淡泊;“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这是顺应自然,各有因缘。所以有诗曰:“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花草树木的枯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正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转换一样,是自然界里极其平常的事情,而一旦与个人际遇相联系,人们便会生发出无限感慨,大多数人都会因为美好事物的逝去而感伤慨叹,但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枯有枯的道理,荣有荣的理由,本无好坏之分,不好只是个人根据主观感受作出的评判而已。

面对生命的起灭,人生的高低起伏,得失成败,如果能抱持着这样一种“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的心态,没有计较,没有分别,所有的得失宠辱,你都很平和地去接受,很乐观开朗地去应对,那么,这就是在养生了。

养生和养心并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只要不为欲望所苦,顺心自然地生活,就是养生养心。常有人自问,养心多么不容易。的确,修养心灵,达到超然外物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去琢磨。不过,养心也不是那么难以达到的事,养心就是涤心,清除杂念,保持健康、积极、向上,时时自省,日日更新,以舍为有,不妄想,不贪求,舍弃多余的欲望,减轻心灵的重负,从内心生发出无限的欢喜,心灵就能保持清凉干净。荣枯无意,生命本是自然,无心而求才能达到真正自在的养生境界。

同类推荐
  • 哈佛家训ⅱ:赢在起点的哲理

    哈佛家训ⅱ:赢在起点的哲理

    追求成功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奋斗的征途中,失败常常与人作伴。但强者总是不言失败,而是“屡败屡战”,最终取得成功。反之,如果有人一遇到困难便中途退却,一遭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那他就距离成功越来越远了。
  • 与心灵有个约会

    与心灵有个约会

    本书正是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提高交际处世能力、调整心态、和谐家庭生活、掌握职场生存要领的一部智慧宝典。本书通过大量经典的、富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和深刻洞悉人性本质的阐释,使读者朋友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获得在人生各个关键时刻,一些温馨的建议或提醒。从今以后,在你身上散发出的心灵智慧,将照亮你所到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
  • 现代人必上的10堂心灵修炼课

    现代人必上的10堂心灵修炼课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的灵魂都可以自由的飞翔。如果一个人仅仅追求奢华的生活,如美味佳肴、锦衣华服、别墅豪宅等等,那么他拥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权力,其灵魂也只能匍匐而行。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德高望重、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奉献社会,那么他的灵魂会在不断地自我实现中直立行走。如果一个人拥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执著的追求、睿智的思想和持久的行动力,那么他的灵魂就会在一次次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中升华,最终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 迭代:让情商和见识成为你最大的底气

    迭代:让情商和见识成为你最大的底气

    迭代就是,当我们去做一件事的时候,通过反复做,不断总结和思考,从而找到更好的方法,实现一次比一次更优化。人的一生,拥有归零心态,不断自我迭代和进阶,才能一直走在成长的道路上,才有机会发现人生的无限潜能。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成长和迭代,就需要在情商和见识方面不断自我完善。本书从职业发展、个人成长、情商修炼、自我管理等四个角度展开,为年轻人提供了全新的洞察职场和审视自我的视角,给内心孤独、迷茫、焦躁者以清晰的进阶思路,助力他们突破自我瓶颈,实现自我逆袭。
  • 贺卡题辞(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贺卡题辞(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热门推荐
  • 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

    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少年乘风而来

    少年乘风而来

    顾一琳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女孩,一般的脸蛋,一般的身材,还有一个一般的成绩,直到遇见他……她的世界,才变得无奇不有,她的世界才美丽而焕发光彩,他和她会走到一起吗……我们共需以待。
  • 公主萌妻甜如蜜

    公主萌妻甜如蜜

    推荐(楚楚可懵)新书《他把小祖宗宠崩了》【轻松+甜宠文】夕瑶生日当天被害反穿来到陌生的世界~凭借天资聪颖,天生异香,能歌善舞,戏精本精的一身好本事,成为全能实力团宠……自从慕云深教会她一身好本领后~叮~美貌解决不了的事,拳头来解决~~
  • 重生之腹黑娇妻太粘人

    重生之腹黑娇妻太粘人

    前世,她爱他。爱到自卑,爱到只能将那段感情隐藏在心底……可是,当她选择了另一份温情的陪伴之后,却被自己的新婚丈夫和好闺蜜联手害死!重生归来,她誓要脚踩渣男,拳打白莲花;当然,还要找回那个在她濒死之时声嘶力竭的男人,那个记忆中的他……【本文不虐,微毒,女主成长型,非喜勿入。】
  • 爱你入毒刺骨

    爱你入毒刺骨

    夏初晴二十五岁的生命里有17年的时间是爱着叶景琰度过的。叶景琰这个男人,是她一帆风顺的这些年里,唯一的心结。哪怕这个她爱了多年的男人,一直深爱的是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姐姐夏末,那个父亲朋友的遗孤,她也不曾舍弃这段相思,只把它隐藏在心底。因为姐姐也是这个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她同样不能伤害。一场酒店乌龙事件,却将这一切都改变了,她阴差阳错成为叶景琰的娇妻,可这之后的生活竟是她万万没想到的劫难……而夏末的身世也浮出水面,那个她一直信赖的父亲和姐姐,竟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斗鳄

    斗鳄

    裕仁天皇的堂妹桑田秀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第一代女探险家。她破例女扮男装,混入到中国的云南边境、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丛林、泰国的阪勒蟒蛇区,进行动物考察,成为传颂一时的女杰。后来与动物学家佳田千岛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佳田杏子,小女儿叫佳田秋子。姐妹俩相差两岁,个子长得一般高。性格有些差别——杏子比较尖刻,秋子比较憨厚。姐妹双双一再表示,要继承母亲未完之业,周游世界探险,考察毒蛇猛兽。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她俩刚从富士高中毕业。
  •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本书精选了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7个短篇,讲述了美国内战爆发后,南方的传统文化与北方价值观经历的巨大冲击与转变,用奇特而扭曲的语言描述了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没落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冲突。福克纳的绝大多数长篇和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郡中,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约克纳帕塔法郡中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和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
  • 凃尧

    凃尧

    三千年约期将至,替师父接一人,名玄妙。听说,她是在世人趋之若鹜拥有天地灵气根源的万灵岛出世的神,拜见需备薄礼?什么薄礼?一包蜜饯。师父说,我命里有一劫,需渡。如何渡,渡什么?不过是生死间的抉择。入坑必看:1)1V12)两生两世3)高冷闷骚神君和单纯吃货转世成凡间女帝的故事。4)此文完结,男二微凉和觅花续写在《魔尊寻妻》。
  • 再来一次,是你

    再来一次,是你

    她出身农村,却拥有逆天的经商头脑。婚礼之上,她一身黑裙狂笑而入,血染新人纯白无暇的婚纱!却不曾想,灿烂而悲壮的死亡背后,一朝重生回十八岁芳华,她傲笑如盛开的罂粟花——所有负过她的人,她必将以百倍的奉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