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产不修。”乙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休,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其能,看看谁能最后获得成功。
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巢然香火渐盛,原来的寺院恢复了往日的壮观。
“都因为我礼佛念经,所以菩萨显灵。”甲和尚说。
“都因为我勤加管理,所以寺务周全。”乙和尚说。
“都因为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休,寺院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就在各奔东西的那一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里寺院的荒废,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这说明了:融入团体,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彼此各自为政终是一盘散沙,不会成就任何事业。
一个个体要想在工作中快速成长,就必须依靠团队、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提升自己。善于合作,有优秀团队意识的人,整个团队也能带给他无穷的收益。
自我更新不断发展
柯维在书中讲过这样一则民间故事,一个年轻人来找绝顶聪明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并说:“我想知道你所知道的一切。”
苏格拉底说:“如果这是你的愿望,那就随我去河边吧。”年轻人满腹狐疑,跟着苏格拉底来到附近的小河边。他们在岸边坐下,苏格拉底说:“你仔细看看这条河,再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
年轻人说:“我什么也没看见。”
苏格拉底回答说:“再仔细看看。”
当那人在岸边凝视,身体向前凑近河水时,苏格拉底突然抓住他的头按入水中。年轻人挣扎中使劲儿扭动着胳膊,却被苏格拉底死死按在水里。就在那人快要淹死的一刹那,苏格拉底把他从河里拖上来放倒在岸边。
年轻人一个劲儿地咳嗽,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老先生,你疯了吗?你想干什么,杀了我?”
“在我把你按在水中的时候,你最想要什么?”苏格拉底问。
“我想要呼吸,想要空气。”年轻人答道。
“我年轻的朋友,不要误以为智慧能那么容易得到。”苏格拉底说,“当你想学习的愿望像刚才需要空气那么迫切时,再来找我好了。”
此处要说明的观点很清楚:生活中没有什么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你必须付出代价。你应把这句话写在纸上,记在心里,还要画上重点符号。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个年轻人以为不付任何代价就能获得别人一辈子才学到的知识,这种想法多天真。然而,如果以为不努力丰富头脑还能保住一份好工作而且前程似锦,难道就不那么天真吗?
在这个知识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随着知识、技能的折旧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技能更新,适应性自然会越来越差,而老板又时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为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追求成长,才能使自己在职场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对前来应聘的大学毕业生说:“你的文凭代表你应有的文化程度,它的价值会体现在你的底薪上,但有效期只有3个月。要想在我这里干下去,就必须知道你该学些什么东西。如果不知道该学些什么新东西,你的文凭在我这里就会失效。”
企业招聘人才,文凭是敲门砖,进门之后,不断提升自己才是开锁的钥匙和向上的阶梯。同是学士、硕士、博士,甚至是同校同届同专业,文凭虽相同,有的还在同一个部室,或同做一份相近的工作,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两人所创造的业绩却完全不同。
大学毕业生比尔和摩尔同时被招聘到某公司运输部。比尔按部就班,认认真真地完成经理交办的每项工作,没出什么差错,他自己也比较满意。但摩尔却并没有自我满足,在工作中他不断地学习运输行业的有关知识,很快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客户的分析中,他发现华北地区的货物运输近期常有滞期现象,多是由于修路原因造成。于是,他通过电脑交通网络,对北京周边地区各交通干线的路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摸底,并于每天列出一份动态的路况交通图送给经理参阅。就是这份动态的路况图,对公司的货物运输起了重要的疏导作用,不但缩短了有效运输时间,而且减少了因堵车、绕行而产生的运输费用,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和奖励。当然,3个月后,继续聘用的是善于不断进步、能力不断提高的摩尔。
所以,不断的学习才是最佳的工作保障;
在职场上奋斗的人的学习必须以积极主动为主,因为它有别于学校学生的学习:缺少充裕的时间和心无杂念的专注,以及专职的传授人员。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胜出,就必须学习从工作中吸取经验、探寻智慧的启发以及有助于提升效率的资讯。
年轻的彼得·詹宁斯是美国ABC晚间新闻当红主播,他虽然连大学都没有毕业,但是却把事业作为他的教育课堂,最初他当了3年主播后,毅然决定辞去人人艳羡的主播职位,决定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干起记者的工作。他在美国国内报道了许多不同路线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又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此时厂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而又受欢迎的记者。
从古至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像彼得·詹宁斯一样不肯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为更美好的明天做准备。
亨利·布莱顿这个大忙人虽然时年仅30出头,但却已经是美国5ERVO公司的总经理,为当时美国顶尖的弹道导弹专家之一。
虽然已身居要职,布莱顿依然勤学不辍,一天辛勤工作完后,晚上他还上夜校继续进修。
他选择的科目是素描。
为什么他要去学素描呢?针对这点,亨利的回答非常令人感动:“因为素描可有效地将我的创意说明给我底下的技术人员知道。”
虽然他已功成名就,但他认为这并非人生努力的终点。地球一直在转,时代不断地进步,若想跟上时代,就应该不断努力学习。
因此,他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学习打字、雷达技术、西班牙语、管理学、演讲术等,凡是对他的经营有帮助的他都学。
事实上,他也真的能学以致用,并且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个人,在工作中要想自己的创意能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良方妙药,必须不断认真地研究变化,不断学习,去适应时代的发展,用新知识充实你的创意。
然而,一个人一生不了解的知识浩如烟海,全部掌握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过于贪多只会嚼不烂,本来想事事精通,最后却事事稀松。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有所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从而达到精通的地步。
一个人之所以出色,不是他懂得多,而是他掌握了最有用的东西!
美国“汽车巨子”福特少年时,曾在一家机械商店里当店员,周薪只有2美元多一点。他自幼好学,尤其对机械方面的书籍更是着迷。因此他每星期都花两块多钱来买书,孜孜不倦地研读,从未间断。
当他和布兰妮小姐结婚时,只有一大堆五花八门的机械杂志和书籍,其他值钱的东西则一无所有;但他已拥有了比金钱更宝贵、更有价值的机械知识。
几年后福特的父亲给他二百多平方米的土地和一栋房屋。如果他未研读机械方面的杂志书籍,终其一生,也许只是一个乎平凡凡的农夫而已。但“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已具有丰富机械知识、胸怀大志的迈克,却朝向他向往已久的机械世界迈进。此时,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便助他开创出一番大事业。
有人写道:
“你年轻聪明,壮志凌云。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声名,财富和权力。因此你常常在我耳边抱怨:
“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你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产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游泳的海湾?拿破仑偏能碰上约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总没有人垂青?
“于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了。我决定换一个方法,在你闲逛时将硕大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将它一脚踢下阴沟。最后我干脆就让你做拿破仑,不过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身无分文的你抛到塞纳河边。就在我催促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唉!你错过的仅仅是机会吗?”
不,绝对不是,你错过的是准备。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因此,我们失去的往往不是机会,而是准备。谚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实质就是“准备”。没有准备的人,绝对与“人”无缘,与“事”无缘。
特别是在竞争加剧的今天,还没等到过招,胜负早已定了。就像“华山论剑”,最终是靠内功,靠武学的修为和领悟(即学习与创新)而一招定胜负。因此竞争早就开始,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诗外”。要击败对手,最终的办法就是比对方准备更充分,积累更多。
未来的职场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经常给自己“充电”,他的前途将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