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与东芝合作投产典礼
美的的经营管理,不仅从“术”的层面给了我们做事的方法,奉献了经营、管理企业的精华,而且还在“道”的层面给了我们做人的启示,用通俗实用的哲理和智慧,告诉我们基业常青的秘诀。
何老总是一个不张扬的人,很少面对媒体;美的企业文化也是如此,低调务实。许多人只知道美的是一家强大、优秀的企业,却难以探究其中的道理。究竟何老总是个什么样的企业家,美的又有怎样浓郁的企业文化,人才战略又是如何?这些内在的精华,才是美的之所以在经营、管理、营销等领域成功的原因所在。
看完之后,你定会恍然大悟,由衷感叹:“时人莫小池中水,静水流深有卧龙。”
第十一回 伯乐总爱千里马,心有人才万事成——美的人才之道
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靠北滘人,70年代靠顺德人,80年代靠广东人,90年代靠全国人,现在要靠全世界的人才。宁愿放弃100万元销售收入,绝不放过一个有用之才。
——何享健
从北滘人出发
2004年9月11日,温家宝总理视察美的,在谈到美的的用人特色时,美的董事局主席何享健介绍说:“美的(20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才!”
陈序强回忆说:“70年代的时候,何老总通过镇公交办找到我,第一次见我就请我到他家吃饭,诚意相邀,还强调为确保工作与生活的方便,替我落实住房、交通工具,当时就是单车了,这也是相当级别的待遇。”
说到此处,早已退休的陈总爽朗地笑起来。他说:“何老总相当真诚,因为70年代我是另一家工厂的技术工人,专门做发电机的,我自学机电,曾经做过发电机,获得镇上的表扬。何老总就在现场,此后主动联系我,邀我加入美的。我刚进厂时,负责做发电机,但没多久就停了,开始转做风扇。”
这应该类似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只是陈序强不像诸葛亮,因为彼此相识,非常了解何老总的人品,便毫不犹豫地加盟美的,共图大业。
其实,更多的人才是后来挤破脑袋进入美的的年轻人,黄妙姬便是其中之一。
“2000千禧年发的‘美的’牌手表我还一直戴着,现在还走得挺准的。”黄妙姬微笑着抬了抬左手,然后长时间地凝视着这块至今还走时很准的“美的”牌手表。看得出,这位在美的生产一线工作了23年的老员工对美的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黄妙姬是北滘人,19岁进入美的风扇厂工作,现任微波炉公司运营部五金组组长。
“我1985年高中毕业就进入美的工作。”黄妙姬介绍她在美的的经历,“当时还是何老总亲自面试的”。据她介绍,1984年美的的销售已突破了1000万元,在当地影响力很大。她说:“当时本地很多人都想进美的。”美的的招聘信息是她从在美的工作的哥哥那里了解到的。得知美的招聘的消息,她就去报了名,两天后她被通知去面试。
“当知道是一把手面试我时,我心跳都加快了。”黄妙姬回忆道,当时大家都称呼何老总为“何厂”。她没想到的是,面试的内容很简单,“何厂”当时就问了她一些基本的情况,随后笑着问她:“你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当时是很想进美的的,想都没想,就回答了一句:我干什么都行。没想到一说完,‘何厂’就让行政科的人去安排了。”事隔多年回想起来,黄妙姬觉得自己真是太幸运了。
后来经过文化测试,黄妙姬被分配到了美的风扇厂注塑车间工作。
“1985年风扇厂厂房还在美的新村,当时大概有700多名员工。”黄妙姬介绍说,那个时候美的就开始采取计件制了,工作一天,下班就能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待遇非常好,一个月发25张餐票,吃饭不要钱;她妹妹在其他企业工作一个月才120元时,她就已经拿到了300元一个月。当时风扇厂外面就是美的托儿所,1990年她女儿出生,就在那里上学,“一个月才21块钱,每天还可以在上午10点半和下午3点半去喂奶。”“可惜当时妹妹考试不及格,没能进入美的。”
“为了赶时间生产,我们那个时候中午吃饭都跟打仗一样,通常半个小时吃饭,然后马上投入生产。”梁燕霞说。她和黄妙姬一样,也是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美的的北滘人,她说:“我们每天在8个小时内就能完成任务。”当时美的是很难进的,本地人对它梦寐以求工厂。“那个时候不光看文凭,还要进行文化考试。”据了解,黄妙姬、梁燕霞等老员工进来的时候都进行了初中文化考试,在当时文化程度算是比较高的了。
如今,美的早已打破“人缘、亲缘、地缘”的枷锁,从“北滘人”出发,采用多种创新形式来实行人才战略。2007年7月10日,540名新毕业生正式到美的集团报到,这只是1000多名新毕业生中首批到总部报到的新鲜血液。在未来三年,美的总部将引进管理人员5000人,其中外籍员工300人,科技创新人才3000人。在这些人当中,就有不少是何老总所说的“全世界的人才”。
在现在企业竞争中,谁拥有人才,谁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强者。美的总是将人才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这一系列“做”人措施使得美的集团在家电行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沉稳。
冯静梅的眼泪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广东卫视曾做过一期节目,叫做《改变》,其中就谈到美的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该栏目对何老总等美的高层进行了采访,他们回忆了创业的艰辛和未来的发展。访谈中,除了美的的变化让人欣喜印象深刻之外,原美的董事、创业元老冯静梅的眼泪也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我与冯静梅非常熟悉,常称呼她为静姐。谈到动情处静姐潸然泪下,她说:“那天我根本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集团负责主管媒体宣传的领导,突然来电话,说何老总让我速去公司一趟,说有些以前发展历史的事,我比较清楚,给他们讲讲当时的情况。”
谁知道到了现场,当几台摄像机对着静姐的时候,她才明白这是广东台在拍片子,主要问的情况是当年美的资金最困难的时候,美的是怎样的一个状况。
说到那段艰难的岁月,静姐感慨:“真是一言难尽啊!”她说:“美的最初向内部员工募集资金,那是1989年左右,募集120万元,现在这个金额不算大,但这在当时却可以让一家企业生存下去,个别员工就几千元、一万元的借,当时按银行利率1分息给他们计算回报,这是第一次通过募集渡过资金难关的,然后企业赚钱了就都连本带息还给他们了,后来我们在1992年开始进行股改,改造成股份制企业。”
在那个时候,乡镇企业要发展,困难重重,事事受制,最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财务部门工作相当难做,工作量非常巨大。静姐回忆说:“那时几乎常常工作10几个小时,根本没怎么休息,忙到凌晨3点后才可以回家。”
半夜三点休息,早上起来还要正常上班。三天两天这样许多人就吃不消了,长期如此,有几个人受得了?但是,这些困难静姐都挺过来了,在她印象中,有两次危机让她记忆深刻。
第一次是在1985年、1986年期间,美的由于做贸易生意不慎亏损,导致资金极为困难,财务人员压力非常大。当时,该部门五个财务人员除了静姐,走得一个不剩。偌大的办公室空空荡荡,成堆的账单等待处理,催款的电话响个不停。这个往日充满欢歌笑语的地方,只剩下她一个女人了。
面对此情此景,静姐流泪了,百感交集的她无法不流泪。但是,擦干泪水之后,她咬着牙说:“这个担子我挑起来。既然公司已经困难到这个地步了,我如果走掉就太没义气了,先把这些账单、电话处理好再说,坚决不能走。”
面对庞大的工作量,特别是一切都乱糟糟的,静姐看到很多是白头单(指无签名审批的借条、收据及报销单),也有很多是各种不符合财务流程的单据。后来,美的重建财务队伍,花费大量时间在财务基础管理建设上,严格制度和审批流程,重新核算成本,特别是用比较原始的办法。那段时间公司要求财务人员每天下午,不得坐在办公室,必须下到生产车间去,根据生产流程逐一对零配件和成品称重,计算水电耗费,核算出单价,计算出成本,开始实施责任制考核方式,讲求效益最大化,为后来我们能顺利上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就这样,美的解决了危机,熬过了困难,静姐也守候到了喜悦。
十年之后,第二次危机出现了。1996年、1997年期间,是美的最困难的时候,当时空调业绩大幅下滑,库存严重,资金周转不灵,情势非常危急。这时候,何老总冥思苦想,终于找到化解危机的妙招——推行事业部制。
当时有个别董事不理解,以为权力下放太大,担心造成失控局面。静姐坦诚地说,其实这些何老总都心中有数,他早在1996年年初就跟她说,要有系统(指部门)把全公司的资金管理好,所以美的在1996年10月3日正式运行“资金结算中心”,也就是在1997年实施事业部制之前,就做好了这个准备。
早在1996年年初,何老总嘱咐静姐做好资金结算等财务工作后,她就陆续到深圳华为、华强等企业参观学习,因为当时这些优秀的企业也实行了“资金结算中心”的管理方式。静姐跑去取经,学习招商银行的模拟资金结算管理系统,将资金使用为企业服务达到最大化。这样做之后效益就体现出来了,后来更进一步,实行企业内部银行,为下属各大事业部统筹管理资金,充分盘活资金作用,效果更是明显。
但是,集团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后,几乎所有事业部都反对,个别事业部不愿意将其资金归到集团来管理,总怕削弱其资金调度权和使用权。美的运行系统(指整个电脑系统联网)正式运作后,各大事业部的销售回款一律集中到结算中心,各事业部全部按照预算申请资金用款,结算中心先行硬性处理,后来效果凸显,各事业部享受到好处了,也就自然接受这种管理方式了,不再反对。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何老总的全力支持。当有事业部提出反对意见时,何老总曾经在会议上,发脾气拍着桌子骂道:“我让这么做的,你们如果不愿意,可以马上走人。”这是强行实施的政策。当时由于威灵电机、美芝压缩机两大事业部是合资公司的关系,只好暂缓加入系统,其他全是强制纳入管理。后来威灵电机、美芝压缩机也陆续加入集团的资金结算系统。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美的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就此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回望这么多年的坎坷,有辛酸,有喜悦,有笑容,有泪水。静姐没法不激动,没法不流泪,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是喜极而泣。
静姐是北滘人,从1980年到2004年,整整为美的奉献了25年。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静姐说,把这25年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美的,自己从不后悔。跟我一样,她至今都关注着美的每天的变化,关于美的的一切信息她都会关心,因为她永远是美的人。
其实我不是女强人
在美的,我常常有一个感受:巾帼不让须眉。除了静姐让我非常尊敬之外,邓工也是令我佩服的榜样。
我所说的邓工是当上全国人大代表的邓明义,她总是说,能当上人大代表真的是幸运,自己根本没有想到。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突然一下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邓工说:“既然给我这个机会做这些事,我就一定会尽心尽力去做好。”
邓工1978年考上重庆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机械制造专业是“万金油”,不管在哪里都用得上。邓工也深受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口号鼓舞,选择了机械制造专业,从此开始了和技术打交道的生涯。毕业之后,她先在国有企业工作了十年,也就是这十年的时间,她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底子,才会有如今的厚积薄发。
邓工和爱人老孟在20世纪80年代就想到南方闯荡,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他们深受影响,坚定了去南方的决心。当年的国庆节,他们请了一个月的假,全家一起来到广东东莞,一个月后就回四川把工作辞了,户口档案都没带就过来了。虽然户口1994年迁到广东,档案却被原单位卡到2000年。
1995年,邓工和老孟一起来到美的,老孟跟我非常熟悉,也是老朋友了。刚来的时候,邓工就做空调产品设计开发,一心想着把产品做好。她说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做技术,一个一个产品做下去很开心,根本就不想做好以后会有什么奖励、会实现什么价值。她当时所想的就是做好每一件事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只是没想到回报会这么多。
一年后,邓工开始负责开发“冷静星”静音节能分体机,这是她第一次做项目经理,现在想来当时也是硬着头皮上的。这个产品是美的首次自行设计开发的第一款全新分体机,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噪声及能效比等主要性能指标均居同行榜首,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同时也使美的空调的研发、设计、制造、测试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记得当时设计的“多折式蒸发器”需在日本改模,有位日本技术人员问“多折式蒸发器”是由谁设计的,当被告诉是邓明义的时候,他特意向她竖起了大拇指。时隔这么久,邓工说到这一幕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