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60800000002

第2章

十重此下第二正说段也。文为二。先明十重。次四十八轻。初三章。一总标。二别解。三总结也。第一杀戒十重之始。若声闻非梵行在初者。人多起过故。地系烦恼重故制之。杀虽性罪出家人起此罪希。亦易防断。淫既易起制之当初。大论云。声闻戒消息人情多防起边所以轻者多起是故重制重者起希轻罪制之。淫欲非性罪杀是性罪。大乘制之当初也。今言杀断他命故。五阴相续有众生。而今断此相续故云杀也。大经云。遮未来相续名之为杀。道俗同制如五戒八戒之类也。大士以慈悲为本故须断也。七众菩萨同犯。声闻五众大同小异。同者同不许杀。异者略三事。一开遮异。二色心异。三轻重异。开遮异者。大士见机得杀。声闻虽见不许杀。色心异者。大士制心声闻制色。三轻重异者。大士害师犯逆声闻非逆。又大士重重于声闻重也。文为三别。先标人谓若佛子。第二序事谓中间所列。三结罪名波罗夷。就序事有三。一不应二应三结。就不应中三别。初六句明杀事。次有四句成业。后一句举轻况重。初六者。一自杀。谓自害他命。凡三种法。内色外色内外色。并皆犯也。二教他他亦是杀。大论云。口教是杀罪非作疮。律部分别甚多条绪。教他遣使等。三方便杀者即杀前方便。所谓束缚系等。四赞叹杀亦得罪也。五随喜者奖劝令命断亦犯也。六咒杀谓毗陀罗等。虽假余缘亦皆同犯。律中明杀十五种。谓优多头多弶弦拨。毗陀罗等。如律部广明云云。杀业已下三重中第二成业之相也。三业成杀。自动用者正身业也。教他及咒口业造身业。心念欲杀。鬼神自宣遂者。意业造身业也。三阶于缘中造作皆是业义。杀法谓刀剑坑弶等。皆有法体故称为法。杀因杀缘者亲疏二涂。正因杀心为因。余者助成故为缘。亲者造作来果为业。四者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杀害四命断。一是众生者众生虽多大为三品。一者上品。谓诸佛圣人父母师僧。害则犯逆。三果人两解。一云同逆。以声闻害时已是重中之重故。二云犯重。大经明三种杀。杀三果人但入中杀不在上杀。故知非逆。菩萨人以取解行已上。大经云。毕定菩萨同上科。今取不作二乘为毕定位。或取七心已上。皆可为断也。养胎母。一云无逆。二云犯逆。大士之重重于声闻也。中品即人天。害心犯重。三下品四趣也。两解。一云同重。大士防杀严重故。文云一切有命不得杀。即其证也。二云但犯轻垢。在重戒中兼制。以非道器故。文云有命者举轻况重耳。三杀心有两。一自身杀心。二教他杀心。自身杀心有二。一通心二隔心。通心者如漫作坑弶漫烧煮等。通三性皆犯。若缘此为彼。于彼上起害心。皆属通心。既自对境又命不复续。虽所为不称悉皆正犯。隔心者作坑止为此无心在彼。彼死亦犯彼边不遂轻垢。若此路本是此道。众人行往。今作坑止为此而彼死亦重。以此杀具体能通害。以具缘心还属通心也。若本斫东人误中西人。中西人上都无杀心此属隔心。四命根断有两时。一此生二后生。此生有二句。一有戒时犯重。二无戒时断当戒去时结不遂轻垢。命断时结罪同前。声闻临终时未结。声闻舍具戒作五戒等结也。后生为戒自复两种。一自忆二不自忆。自忆者若任前势。若更加方便命断坐重。以前后皆自忆故。不自忆者若任势死犯重。已死时有戒故。若加方便当知前疮不死。后方便时不忆但犯轻垢也。而言命根者。数论别有非色心为命根。成论及大乘。无别非色非心为命根也。秖取色心连持相续不断为命耳。大论亦然。六入六识得相续生假名为命。乃至一切有命下。第三举轻况重。是菩萨下第二阶明。应有三句。一常住慈悲心两解。一云应学常住佛起慈悲。二云心恒应常住慈悲之地。二孝顺心秉戒不恼他。三方便救护。非直尔不恼乃应涉事救解。而恣心下。第三结不应故成罪。亦三句。一恣心谓贪心杀。二快意谓嗔心杀。三杀生谓举杀事。有此三故堕不如意罪。第二盗戒。谓不与取。灼然不与取名劫。潜盗不与取名盗。盗彼依报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声闻五众有同有异。同者皆不应盗。异者有三。一开遮异。如见机得不得等。或复谓见机盗以无盗心。大士为物种种运为皆得。声闻自度必依规矩。大士不畏罪。但令前人有益即便为之声闻人佛灭后盗佛物轻。菩萨恒重。又本应与他外命。而反取岂是大士之心耶。序事中有三三中各有三。不应有三就十一句判三也。初六次四后一。应中亦三。如文。文句同前杀戒。不应中三如前。盗业下第二别明成业之相。有四句同前。运手取他物离本处成盗业。业是造作为义。重物谓五钱也。律云大铜钱准十六小钱。其中钱有贵贱。取盗处为断。菩萨之重重声闻。二钱已上便重。有人作此说者今不尽用。取五钱为断是重。离处盗业决在此时。而菩萨第二阶明应也。与前大同小异。前明应学常住佛行慈悲。今言孝顺行慈悲也。菩萨应学此等事故言应也。不应者不应为偷盗及杀生等事。此即诫劝二门也。诫勿令杀盗。劝令行善。慈悲孝顺及学常住佛行行等。皆是善法而为孝顺也。佛性者。一切众生皆有当果之性。性是不改为义耳。而反第三结不应也。解三宝物如律说。第三淫戒。名非梵行。鄙陋之事故言非净行也。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而制有多少。五众邪正俱制。二众但制邪淫。与声闻同异大略同前。序事三阶。一不应二应三结。淫事出家人不应为也。应学佛菩萨净行。如前教门不异。初不应有三别。第一三句举淫事。中四句明成业。后三句举轻况重。文小差互不次耳。此戒备三因缘成重。一是道二淫心三事遂。或备五。一是众生二众生想等。后三句举劣结过。自妻非道非处产后乳儿妊娠等。大论皆名邪淫。优婆塞戒经云。六重以制邪淫戒中复制非时非处。似如自妻非时不正犯重。教人淫自无迷染但犯轻垢。或言菩萨则重。今释声闻菩萨同尔。不与杀盗例也。人畜鬼神男女黄门二根。但令三道皆重。余称叹摩触出不净。皆是此戒方便悉犯轻垢也。而菩萨下第二阶明应也。而反下第三结。此中所制皆不应为。为即犯罪故结不应也。第四妄语戒。妄是不实之名。欺凡罔圣回惑人心。所以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与声闻同异大略同前。杀戒序事三段。不应中三别。初三句明妄语等事。次四句明成业。后三句举轻况重。自妄语者言得上法。教他者教说或教他自说。方便妄说如蜜涂树众蜂悉来。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欺诳心四说重具五前人颂解。一是众生者。谓前三品境。上品境中自父母师僧妄语犯重。向诸佛圣人两解。一云入重因。二云此人不惑。又能神力遮余人令不闻但犯轻垢。圣人有大小有他心智者。有不得者今从多例。罗汉及解行已上向说罪轻。降此或得他心或不得者例悉同重。向中品境天人等同重。正是惑解防道之限。向下品境四趣等。或言同重。今释轻垢。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略同前。有言妄语心通本。向此说此不闻而彼闻说亦同重。今释不重。于彼无心故。三欺诳心是业主。若避难及增上慢皆不犯。地持云。菩萨味禅石染污犯。当知菩萨起增上慢亦轻垢。遣使有两解。一云教他说我是圣人亦重。以士无圭璧谈者为价。傍人赞说胜自道。教他道是圣。名利不入我非重也。二云圣法冥密证之在我。必须自说方重。他说坐轻。四说重具谓身证眼见。若说得四果十地八禅神通。若言见天龙鬼神。悉是重具。若说得登性地。一云既是凡法罪轻垢。五前人领解结罪时节多少两解。一云随人。二云随语结。此戒既制口业。理应随语。远为妨损必应通人。小妄语戒应随人人复随语。若增上烦恼犯。则失戒者复说但犯性罪。若对面不解且结方便。后追思前言忽解者。则坏轻结重。十重皆有因缘。今且释四重。余可例知。直出为言。宣述为语。论述有所表明能诠理事。名为语也。第五酤酒戒。酤即货贸之名。酒是所货之物。所货乃多种。酒是无明之药令人惛迷。大士之体与人智慧。以无明药饮人。非菩萨行。大论明。酒有三十五失。所以制此为菩萨十重中摄也。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小同异者同不应酤。菩萨以利物故重。声闻止不应作犯七聚。货卖但犯第三篇。是贩卖戒所制。菩萨若在淫舍或卖肉犯轻垢。以招呼引召不能如酒故也。文句同前。酤者求利。教人者。令人为我卖酒亦同重。教人自酤罪轻。酤酒因下明成业四句。业者运手。法者是酤酒方便法用也。因缘者备五也。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希利货贸。四真酒。五授与前人。众生谓前三境。上品无醉乱者轻。是醉乱者重。中品境谓人天。正是所制故重。下品四趣。乱道义弱酤与罪轻。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同前。若隔心亦重。希利货卖亦重。以欲得多集故。真酒者谓依醉乱人者。药酒虽希利货不乱人货无罪。二云待饮时随人数结重。如小儿来沽。彼竟不饮于谁结重耶。第六说四众过戒。说是谈道之名。众谓同法四众。过者七逆十重也。一以抑没前人。损正法故得罪也。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士掩恶扬善为心。故罪重也。上者第二篇。中者第三篇。下者第七聚。声闻法如此。与菩萨有异也。文句同前。此戒备六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有说罪心。四所说罪。五所向人说。六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上中二境取有菩萨戒者方重。以妨彼上业故。无菩萨戒止有声闻戒。及下境有戒无戒悉犯轻垢。此戒兼制以妨业缘。文云在家菩萨即是清信士女。出家菩萨是十戒具戒。又言比丘比丘尼。一云犹是出家菩萨具戒者耳。亦云是声闻僧尼。若说此人重适亦犯重。此是行法胜者。亦损深法故。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意同前。三说过者有两。一陷没心。欲令前人失名利等。二谓治罚心。欲令前人被系缚等。此二心皆是业主。必犯此戒。若奖劝心说。及被差说罪皆不犯。四所说过。谓七逆十重。称犯者名字在此戒正制。若谓治罚心在第四十八破法戒制。若说出佛身血破僧。依律部本制。向僧说是谤。僧知出血等事希故轻。此正制向无戒者说。应得重。若重罪作重名说是事当义。作轻名说是论则失当义。但今心重事重。悉同犯重。此是名僻。若事僻者。实轻谓重则犯重。实重谓轻则罪轻。以其心谓轻重故。若作书遣使。一云同重。二云罪轻。然犯七逆十重前人失戒。失戒后说但犯轻垢。五向人说。谓上中二境无菩萨戒。向说犯重。损法深故。为下境悉轻。毁损不过深。文云。菩萨闻外道二乘说佛法过。应慈悲教化。而反自说即是向彼人说损辱为甚。六前人信解己所说口业事遂。据此时结罪。结罪多少。一云随人。二云随口业。第七自赞毁他戒。自赞者自称己功德。毁他者讥他过恶。备二事故重。菩萨与直于他。引曲向己。何容举我毁他。故得罪。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但菩萨利安为本。故赞毁罪重。声闻不兼物。毁他犯第三篇。自赞犯第七聚。文句同前。此二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赞毁心。四说赞毁具。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一云毁上中二境犯重。毁下犯轻。二云上中二境有菩萨戒者方重。恼彼妨深故。若无戒及下境有戒悉轻。恼妨浅故。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意同上。三赞毁心谓扬我抑他欲令彼恼。若折伏非犯。自非心正是业主。教他两解。一云同重。二云罪轻。四说赞毁具者。此经漫云他人受毁辱。依律部有八事云云。五前人领解者。彼人解赞毁之言。随语语结重。增上犯已失戒后但性罪。前戒制向他说彼过。止八事中犯事。以向无戒人故重。第八悭惜加毁戒。悭惜是爱吝之名。加毁是身口加辱。前人求财请法悭吝不与。复加毁辱顿乖化道。故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菩萨不拣亲疏求者皆施。不与加辱皆犯。以本誓兼物故。声闻唯弟子不教法。犯第七聚。不与财不制。尼家二岁内不与财法。犯第三篇。二岁外不与犯第七聚。加毁随事各结。不合为重。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悭毁心。四示悭相。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谓上中二境犯重下境轻。二众生想如前。三悭毁心。谓恶嗔吝惜财法而加打骂是犯。若彼不宜闻法得财。宜见诃辱皆不犯。自悭自毁正是业主。犯轻垢以前人教不犯我故。四示悭相者。或隐避不与财法。或言都无。或手杖驱斥。或恶言加骂等。皆名示相。或自身示作。或使人打骂皆重。若彼遣使求财请法。对使人悭。惜。或恶言呵骂皆应不重。既非对面损恼彼轻故。决定毗尼经云。在家菩萨应行二施。一财二法。出家菩萨行四施。一纸二墨三笔四法。得忍菩萨行三施。一王位二妻子三头目皮骨。当知凡夫菩萨随宜惠施。都杜绝故犯也。五前人领解。知吝惜之相领纳打骂之言。随事随语结重。此戒亦一例结重也。第九嗔心不受悔戒。不受悔谢乖接他之道。故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同。菩萨本接取众生。嗔隔犯重。声闻自利犯第七聚。二文句同前。此戒具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隔嗔心。四示不受相。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上中境重下境轻也。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等同上。三隔嗔心者。不欲和解犯重。知彼未堪受悔不犯。四示不受相。或关闭断隔发口不受。五前人领解。知彼不受。身口加逼之苦。随身口业多少结重。第十谤三宝戒。亦云谤菩萨法。或云邪见邪说戒。谤是乖背之名。絓是解不称理言不审实。异解说者皆名为谤也。乖己宗故得罪。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大士以化人为任。令邪说断正故犯重。声闻异此。三谏不止犯第三篇。文句同前。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欲说心。四正吐说。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谓上中二境。若菩萨若声闻若外道。向说犯重。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如上。三欲说心者。运意作欲向说之意。四正说者。发言向他自对他说。若令他传说悉重。五前人领解纳受邪言。随语语结重。若作邪说经者欲令人解。随彼披览发解者。随语语重。邪见推画条绪乃多。略有四种。一上邪见二中三下四杂。上邪见者。拨一切都无因果。如阐提。中邪见者。不言都无因果。但谓三宝不及外道。有两相。一法相异。谓三宝不如此是痤陋之心计成失戒。二非法相。知三宝为胜口说不如。既不见归戒善不失。随所出言犯重。亦此戒所制。下品邪翻不言三宝不及外道。但于中弃大取小。心中谓二乘胜大乘不及。若计未成犯轻垢。下自有背大向小。此戒中广明。杂邪见有四种。一偏执二杂信三系念小乘四思义僻谬。偏执有二。一执大谤小。二偏谤一部。执大谤小者计云。唯有大乘都无小乘非佛所说。此谤声闻藏犯轻。偏谤一部者。于方等中偏言一部非佛说。若计成犯轻垢。既不顿违经教。犯轻垢不失戒。二杂信者。谓心中不背因果及三宝大乘。但言外道鬼神有威力。遂奏章解神或劝他。悉犯轻垢。三系信小乘。知大乘高胜。且欲断烦恼取小果后更修大。此名念退。若计成犯轻垢。四思义僻谬。如即今人义浅三五家释。此应非罪。是我智力不及非作意强拨也。复有知义轻辄解。复有知他为是强欲立异。皆邪画之流。所犯轻垢。善学十重第三段总结有三章。前举所持法。二诫劝。三指后说。此三中各二段。初二者。一举人。谓善学诸人是叹美之辞。二举法。菩萨波罗提木叉。此言保解脱解脱是果戒是因。因中说果也。应当下第二诫劝犯持亦二。初劝学持。二别举得失。若有下第一举得失。汝等下第二劝学持也。八万下第三总指后说。悬指大本后分。八万威仪品当说。四十八轻类前三段。第一不敬师友戒。傲不可长妨于进善。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自下诸戒皆有三章。一标人谓若佛子。二序事谓中间所列。三结罪名谓轻垢。就序事中或差降不同三阶。一劝受二明应三明不应。与十重无异。前明劝受是结戒远缘。凡举位人为劝。恐在憍奢纵诞不修戒行故偏劝。王虽秉法行故有罪有福如圣所说。若受得戒非人防护福善增多。此阶三别。一举所劝人。二正劝令受。三明受利。下悦鬼神上匡佛法。有人言此文属总劝受戒。若是总劝何简高下。偏劝王官者制令恭敬。恐王憍奢故举为言先也。既得已下第二明应。应行敬事也。亦有三别。一序已得戒善。二应生孝敬三出所敬之境而菩萨下第三不应生慢。前明应应行谦卑敬让师友。自下诸戒皆有此意。第二饮酒戒。酒开放逸门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唯咽咽轻垢。序事三阶。一明过失。二制不应。三举非结过。过酒器与人二解。一云执杯酒器令相劝。二云止过空器令斟酌。寻下况语应如后释。过器尚尔况自饮乎。所以结戒。有五五百。一五百在碱糟地狱。二五百在沸屎。三五百在曲蛆虫。四五百在蝇蚋。五五百在痴熟无知虫。今之五百或是最后。与人痴药故生痴熟虫中也。不得教此第二制不应。教人及非人并自饮皆制。若故下第三段举非结过。自作教他悉同轻垢。必重病宣药。及不为过患悉许也。未曾有经未利饮酒此见机为益。不同恒例。第三食肉戒。断大慈心。大士怀慈为本一切悉断。声闻渐教。初开三种净肉等。后亦皆断。文云当知断现肉义。大经四相品。广明三种九种十种也。序事三阶。一明过失。二制不应。三举非结过。若有重病饮药能治准律得啖。或应不制。第四食五辛戒。荤臭妨法故制。七众大小如前。菩萨小重发色故也。序事三阶。一明单辛不应食。二明杂饮食亦不应。三举非结过。旧云五辛谓蒜葱兴蕖韭薤。此文止兰葱足以为五。兼名苑分别五辛。大蒜是葫[卄/公/ㄆ]。茖葱是薤。慈葱是葱。兰葱是小蒜。兴蕖是蒠蒺。生熟皆臭悉断。经云五辛能荤悉不食之。必有重病饵药不断。如身子行法菩萨亦应不制。第五不教悔罪戒。以明恶长过故制。出家二众全犯。余三众及在家。虽未有僧事利养见过不令悔亦犯轻垢。大小同制。序事三阶。一出犯事二明应三明不应。犯事者谓犯八戒五戒十戒。大小乘皆有。小乘八戒即斋法。大乘八戒谓地持八重。小乘五戒清信士女。优婆塞经所明。小乘五逆大乘七逆。七逆如下文。应教悔。第二明应。凡大小乘人犯上诸罪必有三根。应须举处教悔。而菩萨下三明不应。不应有三句。一不应同住。二不应同利。三不应同法。凡上来所制若一往见犯不举是一罪。是不可同住者。复默与同住便加一罪。不可同利养者。复差与施利复加一罪。第六不供给请法戒。丧染资神之益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大士见有解者常应供给启请。以欲善无厌故。声闻有解广略布萨法应供给。五岁内及未解五法法应启请。不者犯第七聚。序事中第一序大乘师来。言大乘同见同行简小乘。第二明应。应二事。所谓应供给请法。言三两金极势之语。若有咨请当应舍三两金。如雪山一偈为此殒躯。况小供给。三时者中前中后初夜请益。第七懈怠不听法戒。制意与前同。序事三段。一有讲法处二应三不应。言毗尼经律者。大乘毗尼经律非三藏中毗尼也。大乘经有灭恶义故称毗尼。傍人已请在彼讲说法应往听。而懈怠不去日日轻垢。地持有讲法处不听不往嗔慢心得罪。优婆塞经相去一由旬不限。第八背大向小戒。直制犹预未决。是下邪见之方便。若决谓大劣小胜计成失戒。若心邪画未成犯轻垢。同此戒制。今举背大向小为语。以凡夫菩萨多行此事故。若彰言说则有两种。若法相说戒善已谢正犯性罪。若非法相说犯第十重。而受持二乘者是欲受。外道恶见两解。一云二乘望大乘悉是外道。二云若背大乘欲受六师法。计未成是邪见方便犯轻垢。此戒制。第九不看病戒。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大士一切应看。声闻止在师友同活共房及僧尼。此外不制。以其本不兼物故。序事三重。一举病人是胜福田二应。言供养病人如佛极敬为语。此明在心不在田。如阿难分饭与饿狗。以此心明好故与佛一等。菩萨见一切病人随力所能皆应看视。文中举父母师弟子。从近而始也。末云城邑旷野。凡是病皆救即知通一切也。若嗔心舍置随人结轻垢。若力不及起慈念心不犯。其细碎如律部也。第十畜杀具戒。以伤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序事三重。一不应畜二引泥三举非结过。父母之仇尚不思报。况畜杀具欲害众生。罾缴罗网等道俗皆制。刃梁弓箭旧开国王王子等。此十戒总结。如下六品所明。第十一国使戒。夫为敌国使命必觇候盈虚。矫诳策略邀合战阵。情存胜负。以乖本慈文云国贼。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序事中三。一不应二引况三举非结过。序为利恶心拣除和合。不得入军中军中喧杂非佛子所行处。兴师相伐杀乖慈不应为也。此使命为相害因缘故制。第十二贩卖戒。希利损物乖慈故制。大小同犯七众不全共。夫贩卖者谓生口六畜。或贩卖良人多有眷属分张之苦。若贩卖棺材则恶心希售。故道俗俱断。若自作若教他为我。或教他自作悉犯轻垢。若偷贩生口。卖畜生令杀。咒令人死。欲得棺材售。此别犯盗罪杀罪。第十三谤毁戒。陷没前人伤慈故制。大小乘俱制七众同犯。删取天人已上同有菩萨戒者。说其七逆十重或陷没或治罚。莫问有根无根但令向异法人说悉犯重。前说四众过戒已制。若向同法人说。莫问境高下有戒无戒。陷没人者此戒同犯轻垢。序事有三。一举谤事二应三不应。言父母兄弟者举大士之心。心常想一切如父母六亲。应生孝顺慈悲心。而今反加谤害。声闻向同戒同见同众。四重无根者僧残。余如律部广说。第十四放火烧戒。伤损有识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序事三重。一放火事二远有焚烧三举非结过。有师言杀鬼畜犯重初戒已制。此戒但不得烧林木远损害义。今释杀鬼畜既不犯重。今烧林木而死者与此戒同制。四月至九月。多生虫类。此时道俗同制。不得烧林木远有损害义。在家菩萨为业烧者不制。出家菩萨为妨害众事。亦应开许者。若不慎烧犯轻垢。一切有生物谓有生命。有言生误应言有主物。若烧有主物何但四月九月。当知作有生也。第十五僻教戒。使人失正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共。以所习异故。序事三阶。一举所应教人。自佛弟子谓内众。外道谓外众。六亲善知识通内外。二明应。应教大乘经律令发菩提心。十心者十发趣心。起金刚心谓十金刚。略不说十长养。此三十是始行者急须应为开示故。三明不应。不应恶心教二乘外典等。若见机益物不犯。第十六为利倒说戒。乖训授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前戒隐大示小。今戒虽为说大而希利靳固。隐没义味不令显示。声闻教训他人隐没义理犯轻垢。序事三阶。一先应自学。二为后来者具说。三明不应为利隐没就文易见。有师言此中所列苦行制令救物。不尔轻垢。又解是举。没况之辞大士当应舍身施人然后具为说法。况今止为说法而希利隐没耶。后阶示三。文相易见。第十七恃势乞求戒者。恼他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序事有三。一为利亲附。二非理告乞。三举非结过。因倚势乞书属置打拍乞索。若自及教他为我皆犯此戒。第十八无解作师戒。无解强授有误人之失故制。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三众及在家无师范义未制。声闻师德在七法。诵受戒法所制。菩萨师法必须十岁五法如初释。序事三重。一应诵戒解义亦是所制。日日六时昼夜各三。一云诵未通利必须六时。已通利未必恒尔。二云恒应六时。二明不诵不解不应作师。一乖己心则自欺。误前人则欺他也。第十九两舌戒。遘扇彼此乖和合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序事两阶。一举所斗遘人。谓持戒菩萨比丘。手捉香炉即举善行一事。二不应。不应斗遘两头。持此过向彼说故言两头。谤欺贤人道其无恶不造两舌之辞。实语两舌亦犯。此戒举虚遘为语故言谤欺。过字或作遇字。文语以斗言值遇二边皆消文。或言应作遘字文误也。此戒名嫉善戒直憎嫉善人说其过恶。于两头之语小不便。今言嫉善此戒兼制。由以斗于彼此也。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见危不济乖慈故制。菩萨行慈悲为本何容见危不救。大士见危致命故也。七众同犯大小乘不俱制。大士一切普度声闻止在眷属此制自度。序事三重。一非亲应度二是亲应度三举非结过。初重可解。前明想念如亲即制令忆慈观。如大经明习九品七品等。第一使上怨等于上亲。大士应与资身之益及资神之利。在文易见。若父母下第二是亲应度。大士前人后己故亲在后。准前亦应有三今止明资神之益。如是下第三总结。指灭罪品中广明。第二十一嗔打报仇戒。既伤慈忍方复结怨故制也。外书有二途。一是礼之所许。二是法之所禁渐教故也。今内经悉禁。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序事三阶。初制不应报仇。谓以嗔打报嗔打。非谓应以德报怨。尚不应畜下第二举况。而出家下三举非结过。奴婢出家菩萨不得畜在家得畜。而不应非理打拍。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慢如高山法水不住。有乖传化之益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大士常应咨请。声闻是应请者内怀憍慢不请方犯轻失。序事三阶。一自恃憍慢即是兼制。言始出家者。染法未深多有自举。解者未有正。自恃聪明者于余事有知。其法师者下二出慢之境。小姓卑陋所以起慢。实自有解是故不应。而新学下第三举非结过。第一义者菩萨胜法皆名第一义。此戒与前第六戒同制不请法以心为异。前制懈怠不请此制憍慢不请。若慢心不往听应同此戒。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乖教训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序事三阶。一求法之人远来问道。文中俱序。初新学菩萨已受戒竟。远来听法。法主言非己师恃解恃势轻慢心不好答问。使义理隐没颠倒法相故犯。若千里内无师于佛像前自誓受。必须见好相方得。二师师相授不假见相。生重心故。若法师。此二法师自恃所以兴慢。而新学下举非结过第三句也。彼远来问义倚恃憍慢不好詶对故犯。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不务所务不应学者乖出要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菩萨常应大乘在先不限时节。声闻五岁未满五法未明。若学失所非急犯第七聚。此外不制以自修自满故。序事三阶。一应学而不学。有佛经律大乘法者通举菩萨藏。正见者谓万行之解。正性者谓正因性。正法者谓正果性。修万行从因至果此是要知。而今反不勤学而反学二乘外道数论等。是断佛性此第三举非结过。习小助大不犯。为伏外道读其经书亦不犯。菩萨若拨无二乘亦名为犯。若学二乘法为欲引化二乘令入大乘不犯。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自损损他故制。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俱制。三众及在家既未持众不制。序事三阶。出众主凡五种人。以初句为两方便成六人。律中有十四人如律中说。此略举六人。应生下第二应。应有三事。一事慈心谓欲与众生乐。二善和诤讼谓如法灭诤。诤有四。毗尼有七。应如法除灭不得差违。三善守三宝物。应事施用不得差互。而反乱众第三不应。但举后两句不举不生慈心。此二事即是无慈。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僧次请僧不问客旧等皆有分。而旧人独受不以分客乖施主心。贪利故制。此戒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俱制。三众及在家未知僧事不制。序事三阶。一有客来至。文中虽道菩萨比丘。若声闻僧预利养分亦同其例。先住下二应。应有二事。一礼拜迎接给僧卧具等。二应依次差僧。言卖身供给举况之辞。而先住下第三不应。不应中但举不次差僧据后以兼前。若不与僧物分不迎接亦同此制。若知僧次的至彼人不差而旧但犯轻垢。以临差时界外或有来者未专有分故。差竟而旧与余人。余人知尔能差及所差并是盗方便。后得施家食嚫五钱入手各结重畜生无异。或云此为不差僧次戒。差僧次有六种如律中说。第二十七受别请戒。各受别请则施主不请十方僧。使施主失平等心功德。十方僧失常利施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在家二众无此利未制。大小乘不同。菩萨僧。一云。凡斋会利施悉断别请。若请受戒说法见机。或比智知此人无我则不营功德。如此等不制。二云。从四人已上有一僧次不犯。都无者被制。文意似前解。序事三阶。初标不应。而此第二释不应意。施主修福法应广普。当知利施本通十方。由汝别受故十方不得远有夺十方之义是故不应。八福田下此三结不应。八福田并有应得僧次义。如佛应迹为僧等。八福田者。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四阇黎。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然三藏中佛恒受别请而不名犯。一佛是上福田不减等心之福。二此土秖有一佛无有夺余中义。第二十八别请僧戒。分别是田非田如经德王品。当知是心则为狭劣失平等心。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道俗菩萨请僧斋会。一云。都不得别请悉应僧次。的请一人便犯。二云。一食处莫问人数多少止请一僧次便不犯。都无则制。若悉请者益善。文意似如前解。序事三阶。一标应。而世人下二释应意。明次请虽得凡僧有胜的请圣僧也。他云。五百罗汉不及一凡僧。此就心边不论田也。若别请下三不应。不应同外道异法。不随佛教即乖孝道。七佛者并在此土应化迹在百劫之内。长寿天皆所曾见故多引七佛证义。欲使信者易明。过去九十劫初有一佛。名毗婆尸。亦维卫。中间诸劫无佛。至三十一劫有两佛。一名尸弃。二名毗舍婆。亦言随比。第九十一劫名贤劫。千佛应出四佛已过。一拘留孙。二拘那含牟尼。三迦叶。四释迦牟尼也。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大论云。贪心发身口名为邪命。文列七事例同者皆犯。乖净命也。序事三阶。一恶心为利拣见机益物。二列七事。三举非结过。即是无慈故犯。声闻邪命凡有四食。方仰及下等四。此中五事通前四食。一贩卖女色。二手自作食通制道俗。三相吉凶俗人如相以自活不犯道一向制。四咒术。五工巧。六调鹰方法。此三事于物。无侵如法自活。在家不制出家悉断。若净治救无所希望不犯出家亦开。七和合药毒杀人犯罪。第三十不敬好时戒。三斋六斋并是鬼神得力之日。此日宜修善福过余日。而今于好时亏慢更犯。随所犯事随篇结罪。此时此日不应不知加一戒。一云。七众俱制皆应敬时。二云。但制在家。年三长斋月六斋。斋本为在家。出家尽寿持斋不论时节。序事三阶。一总举犯戒。凡有所犯皆言行相违乖反正真皆谤三宝。于六斋日下二所敬之时。谓六斋三长斋等。作杀生下第三更举所犯结过。杀生劫盗略举初二重。破斋者谓非时食等。优婆塞戒云。六斋日三斋月受八戒持斋在家菩萨应行此事。如是十戒第三总结也。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见有卖佛菩萨形像不救赎。损辱之甚非大士行。应随力救赎不者犯罪故制。七众同大小不全共。菩萨应赎声闻见父母不赎犯第七聚。经像不见制。序事有三。先能卖之人谓劫贼。所卖即佛菩萨形像。此有父母有大慈故。而菩萨下第三正应救赎也。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此有六事远防损害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序事凡列六事。一贩卖杀具。二畜轻秤小斗丈尺短者亦从此例。三因官形势求觅钱财。四害心系缚。五破坏成功。六畜养猫狸。此等六物皆有损害。不应畜损伤之事也。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凡所运为皆非正业。思想觉观有乱真道故制。大小同犯七众不全同。序事三阶。前标不应。恶心拣去见机。二列事。三总结。列事大列成五。第一两事不同观看道俗同制。第二若为自娱道俗同不得作不得听。若供养三宝道俗同开。第三八事不得杂戏。第四六事不得卜筮为利。此道俗等俱制也。第五使命。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乖本所习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以习各异欲背大向小心计未成犯前第八背大向小戒。计成失戒在第十重戒中说。此戒所制不欲背大正言小乘易行。且欲断结然后化生。序事有两。一应。应念。大乘略举三事。一护大乘戒凡举两譬。一金刚取坚义。浮囊如大经。草系出因缘经。二生大乘信。三发大乘心。若起下二不应。不应一念起自度之想。外道者指二乘为外道。若权入此道为化非所制也。第三十五不发愿戒。菩萨常应愿求胜事。缘心善境将来因此克遂。若不发愿求善之心难遂故制。七众同大小异所习不同故。序事三重。一出愿体。二应三不应。一愿体有十事。一愿孝父母师僧。二愿得好师。三愿得胜友同学。四愿教我大乘经律。五愿解十发趣。六愿解十长养。七愿解十金刚。八愿解十地。九愿如法修行。十愿坚持佛戒。宁舍下第二应。应发此心。若一切下第三不应。不应不发此心。第三十六不发誓戒。誓是必固之心愿中之勇烈意。始行心弱宜须防持。若不发心作意亦生违犯故制。七众同犯而用不必皆尽。大小乘不共。二乘不制心易防持。序事有三。初一句标劝。以发一愿下应发誓持戒。后一句结不发为过。中间十三。复次正明誓体。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始行菩萨业多不定。且人身难得堪为道器。不慎游行致有夭逝。在危生念所丧事重。以不慎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序事三重。一明游止所应。是制戒之缘在先兼制。更有三。初明游止二时十八物自随。二时头陀者游行时也。春秋二时调适游行化物无妨损也。头陀有十二。大论广明。食有五。一不受别请。二常一食。三中后不饮浆。四一坐食。五节量食。住处有五。一阿练若处。二常坐不卧。三冢间住。四树下坐。五露地住。衣上有两。一但畜三衣。二常着纳衣。冬寒夏热游行多妨损故制。若不依制犯轻垢。有人言。菩萨立誓安居五月。下半至八月上半。文云。此时不复头陀是安居之限。游行冒难皆是制限。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乖乱失仪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序事三阶。一应次第。莫如外道下二不应。不应乱次。我佛法中下三总结应不应义。声闻次序出律部。卧具法以戒为次。乃至大须臾时皆名上座。通道俗九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六法尼。四沙弥。五沙弥尼。六出家。七出家尼。八优婆塞。九优婆夷。此九众有次第不得乱。如律部说。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福慧二庄严如鸟二翼不可不修。乖出要之道故制。七众同大小乘不全共。菩萨摄一切善应修。声闻夏分自誓应修福业。余时不制。序事三阶。一修福自作教他。文中略序七事。一增坊。二山林。三园。四田。五塔。六冬夏坐禅安居处。七一切行道处。凡此流类悉应建立。力若不及者不犯。而菩萨下第二应修智慧亦自作教人。而新学下第三举非结过。不修为失。如是九戒下第四段总结梵坛品广明。第四十拣择受戒。戒有心乐受悉皆应与。若嗔恶拣弃乖于劝奖故制。出家二众同犯。余无师范者未制。大小不全共。菩萨本兼物。声闻若许而中悔是犯不许不犯。序事有三。初不应拣择。二应拣择者有两。一身形不如应拣择。二业障不如须拣择。衣中声闻用青泥栈。菩萨亦应用。依此文意似不必尽备。但与俗艳不同便名如法。一云。道俗受戒皆须服坏色。二云。是可坏色处道俗同制。文云。与俗有异。当知出家菩萨必用坏色。然出家人法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内无实解外为名利辄尔。强为有误人之失故制。出家二众同大小不俱制。三众及在家无师范义不制。序事三阶。一明所解。解此故堪为师兼制不解则犯问遮道。遮道有三。一七逆二十重。三四十八轻。如是三事皆应一一好解。不欲受者不得逼增受之罪。若不解大乘下第二不解。不解此而作师亦是兼制。而菩萨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凡未受菩萨戒者。皆曰恶人。若预为说后受不能殷重故制。七众同大小制。序事三阶。一不得辄说唯除国王。外道恶人即九十五种。是恶人辈下第二不受皆为恶人。空生空死同畜生也。而菩萨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当分犯已自结罪。不思惭愧而冒当利施无愧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以枉当福田故。文云。信心出家毁正戒者。在家未当田任未制。序事三重。一带罪无愧不得受施。国王本以地水给有德之人。无有德行不应受用。五千下第二带罪无愧人鬼所毁。若毁正戒。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三宝皆应供养。若不修者乖于谨敬之心故制。七众同大小不全共。菩萨应修五事。声闻五篇轻重法应诵持。余事不制。序事三阶。一标劝。受持下二别列劝事凡五种。一受持。二读。三诵。四书写。五供养。解脱已在上三十九中。若不下第三举非结过。经典是佛母应供养不者犯罪。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菩萨发心为物。见有识之。类应须教化令得悟解。若不能者乖大士之行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大士化众生是正行。小乘自度不化非犯。序事三重。一劝起大悲不起兼制。悲能拔苦大士恒愿众生离苦。若入一切下二列悲心之事凡三种。一见人类令发心。二见畜令发心。三随所至方随所见人悉令发心。是出要之急故须此三通制道俗。菩萨若不下第三举非结过。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强为解说。彼此有慢法之失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在家不全。为法主止说一句一偈不如法亦犯。序事三重。一常应大悲教化即是兼制也。不得立示说法仪则。为白衣说不得倚立。法应同坐若相与立亦非过。此中举立为语。若人卧说法坐立。或复覆头捉杖悉不得。二为四众说亦不得立。莫言僧尼有道而倚立为说。亦是轻法为犯也。其说法者三举非结过。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既见善事法应随喜。而今制网障阂乖善之义故制。在家二众同犯。出家五众无其自在之制脱立阂善制限亦同此制。大小同犯。序事三阶。一标受戒者两释。一云。标被制之人。佛子欲信心受戒而制限障阂不听彼受。二云。标能制之人。佛子始以信心受戒。末便立非法制限是故示应。若国王下二正制限之事。不听出家断僧宝也。不听四部出家者。谓居士居士妇童男童女。不听道立形像断佛宝也。不听书写经律断法宝也。故作下举非结过。第四十八破法戒。内众有过依内法治问。乃向白衣外人说罪。令彼王法治罚鄙辱清化故名破法。乖护法之心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序事三重。第一不应破法。第二明护法。从若受佛戒文已去是也。第三举过结非。从教人破法已去文是也或名此戒为令他得损恼戒也。诸佛子下第三总结有三。一标数。二劝持。三劝诵。一标数即四十八轻。汝等受持即第二劝秉持在心。第三劝诵举三世菩萨诵为劝。诸佛子听下第三大段流通。就此中大分为两。一流通此戒制轻重。二流通此一品。就第一流通。此戒轻重复有四意。一明诵。二正流通。三流通得益。四大众奉持。就此四更各有三别。第一诵中三者。一标名。二三世诸佛诵。三我释迦亦诵第一标名数十重。四十八轻事也。第二三世佛尊重此戒诵持劝也。我今亦诵第三我释迦亦诵为流通劝物。汝等一切大众此四阶中。第二正流通亦有三。一劝流通人。二流通相。三流通事。流通人者。即时座大众也。流通相五种法师也。流通事者。以此戒法流通三世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下此是四重中第三阶流通得益。得见千佛是益事也。就此文为三。一值圣。二离苦。三得乐。值圣者见千佛也。三世千佛悉见。今举千佛一世耳。佛佛授手者。非即举手更授也。明秉戒如与佛相邻次不远故义言授手也。世世不堕离苦也。常生得乐也。所离所得岂止于此。且举凡情所欣厌以之为劝耳。我今在此树下付嘱奉行。此下不更开也。尔时释迦第二章总流通一品。一卷戒本亦有阙者是抄不尽耳。亦四阶。一偏结说心地品。二略举总结十处说。三所说之法。四大众奉行。初阶两别。一明此释迦说竟。二明余释迦说竟。从摩醯第二阶。总结十处说竟亦两。一举此释迦所说十处出上卷。二举余释迦所说。余释迦中文末阙亦如是学。第三阶举所说法凡七句亦两。前六是别。后一是总。千百亿世界中下第四大众奉行亦两。前明千百亿世界中众生各各皆说各各奉行。指余处广说。华光王品应是大本中也本不同。三千者是菩萨应学三千威仪。三年者声闻五年。菩萨三年。三事者戒定慧耳。

同类推荐
  • 大唐旭日

    大唐旭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献花岩志

    献花岩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尊孟辨

    尊孟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垣笔记

    三垣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散见简牍合辑

    散见简牍合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豆花油条

    豆花油条

    一碗豆花,一根油条,缘起。爱之所极,是身体和灵魂的同步穿入。谁可执手红颜,红尘更远?瑶城双贵,一个洒脱不羁,一个丰神俊秀。钟爱一女,棋逢对手。青梅世交,新欢女友,家族利益,千丝缠绕。各路神仙,粉墨登场……
  • 邪王追妻吧之王妃太调皮

    邪王追妻吧之王妃太调皮

    她,来自二十一世纪,白日,她是普通的女子,黑夜,她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加特工,再次睁眼,身体更换了灵魂,爹不疼,继母狠毒,庶姐庶妹心机太深,不好意思,原来的那个傻女孩早就不在了,欠了我的,给我还回来,你不惹我便罢了,惹了我,看我怎么折磨你。他,人称鬼王,所有女人离他一米内都会迎来死亡,当他遇到她,他追,她跑,他在追,她继续跑。
  • 好妈妈培养聪明女孩不可不知的100个细节

    好妈妈培养聪明女孩不可不知的100个细节

    《好妈妈培养聪明女孩不可不知的100个细节》中,作者从自己养育女儿的生活细节入手,讲述一个妈妈如何陪着女儿一起成长,如何培养女孩的心智、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根据孩子的特性塑造健康的性格,如何与孩子沟通等10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妈妈带女孩的100个贴心细节。
  • 反派Boss是女人

    反派Boss是女人

    本设计好的实验竟然发生失误!再次醒来,已是尊贵皇子之身!圆圆的眸子精光一闪,轻轻微眯,既来之则安之,无论如何,也不能糟蹋了这有趣重来的生命。(这本坑了,慎入)
  • 娱乐有圈:配角进化论

    娱乐有圈:配角进化论

    人人都说阮姝棠是个传奇。十八岁一腔孤勇,单枪匹马闯荡娱乐圈,她是不起眼的小群演。二十八岁一朝封后,金冠加身名扬全国,她是风头正盛,斩获小金人的影后。十年,如白驹过隙,也如珠流璧转,所有爱恨在十年间转瞬即逝,被误解,被谩骂,被背叛,她依然站着笑着,一步步走向巅峰。人人都说谈岱川是个出手大方的金主。千金一掷只为美人笑,阅过千人眉眼皆如那一位。小妖精一样的阮姝棠闯进他古井无波的内心,他抗拒却又无法抗拒。当一切分崩离析之后,爱的阔土已成荒原。“阮阮,我们分开好不好。”“好。”他抽出手臂,她转过身子,镂心刻骨的不如年少时的春光。时光是流萤,刹那的光火和永不流转的遗憾。
  • 残血映红装

    残血映红装

    女儿家握金枪,血撒战场儿时的感情却把她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凤家为暮明奋战多年,没想到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抄家灭门?还要背上叛国贼的骂名,这世道……这是什么狗屁世道,什么狗屁皇权。”“凤家家大势大,便……除了吧。”“她若有一分不适,我便让全天下人给她陪葬,为了她,即便是覆了这皇权又有何不妥?”
  • The Kissing Game
  • 白有意和苏无言

    白有意和苏无言

    不知道是天气热还是苏无言的冷汗,白有意发现他的后背已经湿了汗从脸上滴了下来;她伸手帮他把汗擦去“看吧,我的靠山不少吧;要是再敢欺负我,不用我出手你就会体无完肤”是啊,真好;你有那么多靠山”苏无言握住帮他擦汗的手,深情的看着她说;“你也别羡慕,我有他们,你,有我”苏无言只觉得说这话的白有意眼睛特别亮,让他觉得他昏暗的世界顿时充满阳光温暖着他整个身心;他看着她的眼睛虎牙外露“有你,真好;谢谢你白有意,谢谢你还能再次回到我身边”“不客气,苏无言,往后,我会一直都在”
  • 重生星际:元少娇宠小萌妻

    重生星际:元少娇宠小萌妻

    季悠悠是现代普遍的大龄剩女,宅不爱出门,每天上班下班两点一线生活,没有男票。死守自己后厨岗位,从毕业就一直没有换过工作。直到有一天拿到医院检查报告后,之前所以生活崩塌。在出门逛夜市时买到的镯子改变了她的人生,就在她还没有察觉的时候为了救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也是另一个开始。。。。这是一个神奇的宇宙,也是人类经过发展形成的新世纪,修真,科幻,魔法一个一个奇幻的存在,且看悠悠在这个世界收兽宠,修修仙,带着一群小伙伴们拯救。世界。。。片段一:元黎笙:生日快乐忧忧,日后你的生日由我陪你度过。砰的一击,元黎笙就被皇蒲大哥一击甩到墙上。皇蒲大哥:哼╯^╰当我是摆设吗?当着我的面勾引我妹妹,好大的胆子啊。元黎笙:是大舅哥,打得过,但惹不起不敢还手〒▽〒,好可怜o>_<o,为了媳妇我容易吗(︶︿︶)片段二:“忧忧小心。。。”话音刚落下,虫族的攻击直指忧忧,元黎笙身体下意识的一个飞跃将忧忧揽进怀里,用后背硬生生抗住虫兽的攻击。元黎笙面带微笑的对忧忧说:“我说过不会让你收到伤害。。”话还没说完,元黎笙口中鲜血顺着嘴角流了下来。忧忧眼中泪水瞬间顺着脸颊滴落。眼泪像是砸咋元黎笙的心上,他费力的抬起手想擦拭忧忧的眼泪。。。
  • 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

    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