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5600000005

第5章 論心用雙持犯結制罪

學者皆云。心用雙持犯。但論化業。不犯制罪。余昔亦同此見。於會元等處。並約化業註釋。今詳諸文。義則不可。既云持犯。犯則結罪。但教行則臨事約教。須遵法式。心用依修對治。常時攝念。二種持犯。教相不濫。罪各有歸。何不依明。但從臆說。教行雙持。如別已明。心用雙持。於茲略敘。如戒疏云(一上)。若據心用。以明持犯。一切諸戒。並二持犯。何者是耶。且如淫戒。順戒禁防。即止持義。觀厭現前。無思染穢。縱有境逼。三時不樂。名為作持。違作止犯。違止作犯。(疏文)順戒禁防。顯非托事造境。觀厭無思。即是對治攝念。記云。凡持一戒。必起護心。望離過邊。名成止持。望起護邊。復是作持。兩犯亦爾。違教作惡。必無對治。(記文)此記文約持戒。顯心用之相。其實心用。一則通一切戒。二則通一切時。以凡對境持一戒淨。皆心用止作二持之功。若非操履有常。何能對境無染。對境持戒。即止持。此從教判。起心防敵。即作持。治念離犯。即止持。此二約心用。論。記中。凡持一戒一句。即對境具緣持戒。教上止持。必下並出心用義。看讀者。不可魚魯。言離過者。即離不作治念。律制犯吉之過。起護者。即作觀對治也。違教者。即違諸戒對治。及常爾一心之制。乃止犯也。作惡者。即作犯也。作惡之言。有淺有深。淺據忘念起妄。深據造境為非。此中正據忘念。當知造境為非。亦由忘念不攝也。又疏(二上)云言對治者。對婬制學離染行。不淨觀等。對盜制學少欲知足行。對殺制修慈悲愍物行。對妄制修實語行等。(疏文)此云制行不行違制也。又疏(同上)云。起對治行。明不犯法。如諸戒對治(此指慈悲少欲等。為不犯法也)。依修成就(不犯行也)。則據不犯法。起不犯行。若於此法生情厭背懈怠。不修即是托不犯法。以成犯行。(疏文)詳彼疏文。初約犯法。明犯行不犯行。次約開不犯法。明犯行不犯行。後約對治不犯法。明犯行不犯行。前二並據犯制豈得對治。獨不論犯制乎。此言對治。即前疏云。觀厭義也。以後照前。則前心用言犯。犯制明矣。又疏(同上)云。大妄開戲笑。婬摩開淨授。離衣開念捨等。若忘失念。皆有小犯。是名犯行。當自攝持。名不犯行。(疏文)若心用對治。念力堅強。忽逢上緣。定不失念。失念少犯。豈非心用結。制之明據也。記云。失念者。非謂染著前事。但遇此緣。彌須謹護。忘念即犯。(記文)記家雖有此語。亦未見明指心用犯制。致使從來。而無定論。又事鈔引律云。佛制攝持威儀。比丘若出若入。屈伸俯仰。攝持衣鉢。若飲食。若服藥。大小便利。若睡若覺。若來若去。若坐若臥。若語若默。常爾一心。若違此制。並結其犯。又如母論利根比丘。房則入入作念。食則口口作念。衣則著著作念。若鈍根者。初得衣食。總作一念等。(彼文)切觀常爾一心。即對治之異名也。常爾既云結犯。違治豈不有罪。又復須知對治。非唯在戒。常爾不但房衣。是則對治常爾。通於善惡諸境。制令一心攝護。雖云諸境。用但一心。只就一心。顯於持犯。作念攝持。即作持。無違教制。即止持(教制即律中制令攝念之文也)。失念妄覺。即作犯。故違律制。即止犯。止犯即違教吉羅。作犯亦吉。即惡覺餘思。染心看女。并懈怠忘念等。皆犯吉是也。遠離兩犯。即成二持。義極明矣。

問此與教行雙持。有何異耶。況復對治常爾。皆律所制。今依修奉。即是依教而行。豈非教行。

答。雖皆依教。結犯有異。心用據平時。用心勤隋。約教有違順。顯雙持犯。教行據臨事造作。約教有違順。顯雙持犯。的實明義。心用約心。教行據法。如衣鉢之有三如。羯磨之須四緣。制聽一切事法。皆有制作。法式作須遵依。豈不見疏云。若據教行。必托境生依教奉行。作而無犯者。是也。資持云。心用雙持。通一切戒。觀修止緣。通約化業。並非制教。彼指觀念之法。是化教行業。

如行宗問云。觀行屬化。那云制學。

答。制名乃通。約罪可判。(彼文)彼意謂。心用但犯化罪。故判觀行屬於化也。今意不同。對治教念。雖屬化教。律制須修。不修違制。如前引示。義豈不明。

問。疏云。教行即是。依教奉行之義。何以鈔云。教謂律教。行謂對治。與疏不同。未知何意。

答作者隨時。兩皆合法。鈔云。教者。即收教行。記約眾共兩行。衣鉢行護等釋之。行謂對治。正召心用。記約衣食四儀。常爾一心等釋之疏中。具明心用教行。收教出義。二種無濫。鈔中不分二種之別。故以教行二字。兼而收之。各有意也。推此鈔文。一可證上。謂心用教行。並約行相。有違有順。二可證上。謂常爾一心。與於對治。其義是一也。又如戒疏三輪判教。正取於憶念。判於律藏。蓋取律中佛制比丘。常爾憶持之義。亦可證前。對治常爾。並通一切。違皆結犯也。

問。憶持之制。通於經論。如善思念之作是觀等是也。若然則乃通被道俗之教。若比丘有犯。則應俗眾。亦有犯耶。

答。勸憶之語。雖通經論。然俗在事亂。犯非力分。推佛所制。正為內眾。況對治常爾。及當思惟。是莫思惟。是當念。是莫念。是等明載律文。正制內眾。既是正制。違則有罪。俗非正制。違與不違。一切無過。故得疏云道則反俗。常有時功。近遣塵欲遠清諸惑。若不念持。何能通會。(疏文)此明制內。違則有犯。義又明矣。

問。對治觀念。為事為理。

答。凡佛設教。為存出離。然恐極鈍之機。未達空理。但以有作之心。憶持攝念。止成事行。縱以空慧憶持。亦未稱佛本志。要須圓機上達。真正出家菩薩。以唯識妙觀。照於舉心動念。無非究竟。一實境界。是為域心於處。方見常爾之妙也。

問。失念結罪三宗何分。

答。如釋五例。及答芿師文中。略已辨明。無惜一見。嘉熈庚子歲。佛忌日誌。

辨二止并八九名義

止犯一位。準疏鈔文。標名有二。一不學止犯。二事法并句分八九。罪列本枝。顯持犯重輕。廣識心之明昧。文義雖然。詳委講學。寡於討論。今略申明。大科分二。初明二止犯。次辨八九句。初中又三。初標據。次略釋。三決疑初中鈔云。止犯心中。有作犯。如人畜衣過日。造房不乞是若望不學止犯。無作犯等。記云。止犯有二。上明事法止犯。若下簡不學止犯。次略釋。記主正據此文。分二止犯。記文科節。甚相顯然。初為事法者。即一切制聽事法也。文明房長。且舉別戒。以顯止中有作之義。若通而言之。凡作一事舉一法。持則雙持。犯則兩犯。故違教制。即止犯。妄行造修。即作犯。而此二犯。從一事生。止則一品吉羅。作則隨篇輕重。作歸前位。止在此收。皆因事法而有。乃名事法(此止犯即教行雙持犯中止犯也)。不學者。一下壇場。違本志願。或頓心棄善。或漸起慢求。或懸思教行不明。或臨事造修有昧。不學無知。二罪並得。蓋由不學。致茲成犯。召斯二罪。名不學止犯。但不學人。智有昧明。心分漸頓。凡於事法。識。疑。不識。三心差降。故此二罪。歷四行二九之中。彰輕重有無之相。令知罪網難逃。俾識犯懺不濫故也。三決疑。又二。初決事法。

問。不學止犯。名出鈔文。前引可見。事法止犯。出何文耶。

答。鈔云。對事造(去呼)修。以名止犯。疏又云。所對事法。怠而不修。皆名止犯等。是則據文立號。絲毫無妄。

問對事造修。何名止犯。

答。此示教行雙持犯義。略見前釋。廣在諸文。

問。怠而不修即止。息不作。此止何得兼作。

答。不修之名。通作不作。此據造作。故違教制。即是不修。如不乞不說。豈不然耶。行宗云。事法止犯。於善事法。故違不作。(文)亦是此義。不可錯消。

問。可名事法作犯否。

答。作犯體通善惡事法。雖通善惡。望作義一。故無異號。但名作犯止犯一位。論犯義別。一於教行愚昧。二故違教制。據斯以分。乃立二目。請究祖懷。必不徒爾。次決不學。

問。不學止犯。通惡事法否。

答。如作婬盜犯根本。外更得不學無知二罪。豈不通耶。

問。不學止犯。通二持否。

答。前云不學無知歷四行二九。豈不通耶。但持有等差。義須詳示。當知利器精持。方得名為學者。設有疑妄。並開不犯。不學無知。唯結不學。然不學人。亦有三品。疏鈔具顯。此不繁引。雖是不學。對境止非。本罪不犯。亦名持律。不妨愚昧教行。自得不學無知。資持云。非謂不學一向無持。非謂學人永無有犯。但望學心。有進有止。故兩分之等。

問。戒疏總義云對教不學止犯。對事不學止犯。九十。別義云。翻解止犯。翻修止犯。并及鈔中。教行不學止犯。對事以明止犯。記主但立不學事法。二止犯名。比對祖師。三處所標。為同為異。

答。二三雖殊。通收無異。不學即對教。翻解事法。即對事翻修。恰然相符在文可見。

問。事法不學二止犯。義在諸文。何獨引鈔通塞文耶。

答。實通諸文。但記家因釋此文。立二止號。故今特引。令知所出。

大科第二明八九句。又分三。引據。引釋決疑初且引據。鈔云。次論止犯。或八或九。又云。言八句者。對教不學以明。若對事明。亦有兩箇九句等。疏云。對教不學。唯八句。對事不學九句。通有等。次引釋八九句法。欲知其相。請以資持止犯中。可學九句。照之可見。但八則除本列枝。九則本枝並結。鈔中又云。九句者。上品四句者。有十六罪。中品四句。有八罪。下品一句。但犯根本。無不學無知等(十六及八罪。且舉枝不說根本此九句中。自〔含〕根條並列。尋圖可見也)。資持云。八句中。此謂隨對事法。心緣不解。結不學無知。犯門解義。必須有罪。既無根本。下品不立。故唯八句等。是則或八或九。雖殊。不學無知不別。當知句法之興。為顯不學之罪。故行宗釋戒疏四行二九位列文云。第四門中。唯明不學。無知止犯罪相。有無輕重。隨一事法。皆須二九等。如此指明。文相無濫。苟或未達。更詳示之。言八句對教者。此謂懸思教相。事法冥昧。意思說戒。不曉行事。心緣製衣三如。未識籌量。羯磨罔知四緣等九句對事者。斯乃臨事造修。不明行相。如臨說恣。錯謬行事。造作衣鉢。不識制量。造房愚於妨難。畜長暗於日限等。將懸思歷於八句。結不學無知。枝條之罪。第九下品。既非造修。不犯根本。既識事犯。又非冥昧犯門。唯據有罪無罪。此句不立。若於造修。行事錯謬。亦先於八句。歷顯根條下品。第九明白心犯。雖無枝條。乃有根本。故得立之。對教對事。或八或九。其相顯明。如斯分釋。粗可知之也。

三決疑問。

疏鈔八九句法。乃是昔解。去取如何。

答。祖師既無斥奪。焉可私心去取。細推其義。亦是相因而用。且如對教八句。於義自分。承用豈分今昔之殊。復於對事九句。例分二九。豈非相因耶。

問。古今列句。同異如何。

答。古謂惡事法上。聖不制學故。止持作犯。通可不可。於善事法。聖制須學。無不可學。今謂善惡事法。並是可學。臨事迷忘。非學可得。是故可不可學。遍該四行。類通法界也。

問。上云八九句法。並顯不學無知。何以二記。以八句屬不學止犯。九句屬事法。止犯是則八句收不學無知。九句但收違教耶。又乃公違疏文。八九並云不學。

答疏文八九並云不學。正為皆顯不學無知也。記將八九。分對二止。亦據鈔云。八句對教不學。九句對事以明。今詳分對。不無意焉。須知止犯位中。根本是違教罪。枝條是不學罪。八句中。唯顯枝條。不該根本。故將八句。屬於不學。九句中。正犯根本。傍得枝條。且從正犯。以收。故以九句。屬事法止犯(此即違教罪也)。要須得意莫滯名言。如懸思教門。不曉事法此則八通事法。又如造修事法。昏昧教制。斯乃九通不學。是則事法及與教門。不學之與無知。並通八九。但以懸思對八。造修對九。故為異耳。

問。疏鈔止犯八句。並引房長。其義如何。

答。斯蓋。造房不乞。畜長不說。皆由不學愚教。犯根本殘提之外。更得不學無知。下品一句。既識達教行。但犯根本。無有枝條。疏鈔特舉。為顯下品。有本無枝之義。前示可見。

問。有人見止犯位中。房長殘提。便謂此罪。屬於止犯。其義如何。

答。不然由彼不曉文中。為顯下品有本之義。故此妄消。殊不知殘提。自屬作犯。根本之罪。若謂止中列殘提。便屬止者。亦應作中。列不學無知。枝條之罪。便屬作耶。文中所舉房長等戒。具雙持犯。隨舉無在。妄傳久矣。如拆四難。已為辨之。無惜一觀。

問。止中列作。莫是止犯心邊。有作犯麼。

答。前云於止犯中。列房長殘提。乃顯下品罪相有無如前答可見。若止犯心邊。有作犯。乃雙持犯義。如過量造房。心故違尺量妄作。衣鉢必故違三如之類。由妄作一事。二犯並起。違制即止。妄修即作。由止有作。由作成止。故云止犯心邊有作犯。事鈔通塞門。約教行心用。二種論通。義可見也。須知。持犯一章。諸門意別。若雙持犯義。當見疏鈔持犯體狀門。及鈔通塞。備而明之。若諸句法。約根本。歷於三心。對顯不學無知。有無輕重之相。如此分之。粗知蹊徑。

問。妄修一事。為得幾罪。

答。妄修作犯。違制止犯。更得不學無知四罪具矣。又四行列罪。自有等差。兩持二九。并止犯八句。唯顯枝條。不列根本。兩犯。二九根條。並列。根本。據隨成輕重句。法不因此義。枝條據三心不同分句。由此而作。識則一向無犯。疑則二皆吉羅。不識之心。不學結吉。無知犯提。更有事開犯結。並見諸文。可謂持犯之相實深。非積學洞微。窮幽盡理者。斯義難見也。寶慶三祀仲冬。於靈芝為客書。

重釋事鈔持犯篇通塞文

鈔云。若就修行。解止持者。

對境策持。為修行也。此中止持。正據隨對惡境。具緣持戒者。是也。與下心用教行中二止持。名月義別也。

如止殺盜。先修慈悲。少欲等行以行成故。名作持。望境不起。名止持。即止中有作也。

止殺盜即遵制持戒。修慈等即起觀對治。欲臨境不犯於戒。須平時對治有功。治功成故。對惡不作。故云望境不起也。是則。由作成止。止不離。作故云止中有作止據臨境離過。作據用心對治。又復須知。止持有二。一對善事作。無違制此止。歸下作持論通也。二對惡境。順戒離過。正是此位。與心用作持論通如上可見。

若就修行解作持者。

此作持。對制聽。善事善法。依教策修。名作持。與前止門作持。名同義別。前約心用起觀。此據隨對事法。依教而作也。

如欲誦戒羯磨。先止外緣。望離麤過。名止。後善行成名作。即作中有止也。

誦戒等稟制教也。止外等。修對治也。事法乃多。且舉誦戒。羯磨。是常行故。人事往反。懈怠作惡。並名外緣。以平時憶本受。願有善必行。橾履既堅。故臨眾事。能止於外緣也。望隨對事法。各有離過之止為細。此乃平時通止名麤也。此中作據教行。乃依教而行也。止屬心用。乃止息外緣也。假止成作。作不離止。故云作中有止也。若細論通塞。此心用止持。與前心用作持。自可論通。教行作持。望無違教。即兼止持。亦止作自通。鈔家且約相成。故以心用止持。與教行作持。論於通也。

作犯心邊有止犯。如人作惡。先不學善。是等類也。

上句論通。如下釋義。作惡即作犯。翻上修行止持。於殺盜等事。具緣成犯者。是也。不學等即止犯。翻上止中作持。謂不修慈悲少欲等。對治行也。作犯據違戒。止犯據心用。由止成作。故作通止也。問。此中作犯。與下作犯。同異如何耶。答。此於惡事法。造境為非。下於善事法。故違妄作。此二作犯。並屬根本。隨篇輕重也。問。心用作犯。犯相如何。答。由對治心劣故。乃隨緣動念。觸境生情。如惡覺餘思。染心看女等。皆犯吉羅。是也。問。此中止犯。與下何異。答。此屬心用。下據教行。此二止犯。並是違制。皆吉羅也。但心用約心。教行據法。如前心用。結制文中。可見也。

止犯心中。有作犯。如人畜衣過日。造房不乞是。

上句標通。如下釋義。畜衣過日作犯也。違不說淨止犯也。造房作犯也。不乞止犯也。亦由止成作。故作通止也何耶因故不說淨。致過日犯提。由故不乞法。致房成犯殘。問。此中合云。作中有止。何云止中有作耶。答。欲異前科。作惡與心用論通。此中教行止作論通。隨舉無在。亦是由止成作之義也。問。此中止犯。理合翻前。修行依持。何故前持中。以止外緣。心用論通。今犯中。以房長教行。止作論通。又復前舉制法。此舉聽事。未審何意。答。此作持止犯門中。凡修事法。或違或順。具有心用教行。二種持犯。前作持中。在文雖以教行作持。與心用止持。論通。於義亦可教行作持。與教行止持。自論於通。心用止持。亦可與心用作持。自論於通。今止犯中。在文雖獨以教行止作。自論於通。約義亦可心用止作。自論於通以凡舉一事持。則具教行心用。二種雙持犯則具二種雙犯。所以文中。互舉也。又復教行雙持犯。若別據戒本。止有二十六戒。具雙持犯。若通一律藏。但是制聽善事善法。臨事造修。有違有順。並具雙持犯。故得持中。據通舉制法。犯中據別舉聽事。以犯照持。前後交映。顯並具也。問。止犯有幾。答。不學事法。二種別也。此中正屬事法。教行止犯。義兼心用。不學止犯。無兼通義。非此中論也。問。記釋此文云。二持即心用雙持。二犯即教行雙持。其義如何。答。此記家考文不細也。鈔中二持論通。亦非全據心用。且如止持。止殺盜等。乃即犯戒教上止持慈悲少欲。方屬心用。又如作持。說戒羯磨。乃屬教行。止外緣等。方為心用。豈可一槩。云二持據心用耶。斯蓋凡持戒淨。必假對治。故以止不犯戒與對治。心用論通。欲行眾法。須止外緣。故以教行作持。與心用止持論通也。二犯中。若作犯翻上心持。文理極順。如前可見。記云作惡論犯戒。不學據制科此釋義迂。學者難曉。余注會元雖且順記。心實未安又止犯中。雖非翻前作持。於義兼通。亦如前示。問。此止犯與殺盜等作犯。論通得否。答。此事法止犯。與殺盜等作犯。無相成義。不可論通。所以此位。獨約畜長造房等論通。蓋有相成之義故也。由此等事法。持則雙持。犯具兩犯。不相捨也。嘉熈己亥。日山出。

重答欽師境想問

行宗殺戒境想句欽依止。立問作圖。刊以易之。後因宗師答而闢之。復板如舊。今於講次。略考諸說。欽老之作。固無可取。因師之答。亦多不明。世雖傳寫。莫詳是非。或依文讀句。意趣冥然。故不得已。又如答釋。并決彼圖。激發學者。小留心哉。并境想通相。亦出於後。幸為一覽。嘉熙己亥。台州日山敘。

欽師問 因師答 日山又答

一問。直疑為涉幾境。若唯一境。疑起無從。且如張作王疑。祇由張起王疑。心不涉張。如何得疑。若云涉張。則兼二境。與後互疑。為張為非。如何分異。

答。言直疑者。謂於一境。猶預莫分。心不異緣。故言直也。如云為張人耶。非張人耶。乃至杌木。作句例同。是以圖中。但云。張疑非疑畜疑杌疑。斯言謂矣。由此而知。則與互疑。逈然天別。

又答。直疑唯專一境。略如前答。或於本境起疑。或直於異境起疑。須知此圖。諸直疑句。並就異境。起疑作句。問家不曉。舊答不明。轉添昏暗。且如圖中。單缺張是本境。故有王疑等句。雙缺。王是本境。故有張疑等句。大漫雙缺。人非畜三。皆是本境。故有杌疑一句。並就異境。此義最明。若於本境起疑。如諸戒境想。第二句。事義分曉。不勞具出。問。單缺直疑。著張作字。雙缺直疑。何無王作非作等語。答。著無不著。皆亦無在。但單缺直疑。著張作者。為顯境定心差故。雙缺直疑。不著王作等語。為表心境俱差故。必竟此疑。皆就異作。在文可見。

二問。單缺直疑中。何故不立張。作張疑句者。若既不立互疑中。何立張疑句互疑。既得立直疑。何不立又單缺直疑。既不立雙缺。直疑何以立耶。

答。單缺張作王疑。心差境定。若標張姓。不應本題。由是張疑。逈不可立。雙缺疑之語。正是俱差。若改從王即為當境。故於二處。不可混同。又互疑作句。非獨互張。三趣當心。應須減半。豈得却將為張之語。例同張疑句耶。

又答。單缺直疑。不立張疑句者。蓋問家不曉。圖中直疑。盡就異境作句。故有此疑也。互疑心涉二境。為張等語。有何不可。雙缺直疑。張是異境。作句當然。問。單缺直疑。若立張作張疑句。有何過耶。答。此即境想第二句。立有何過。舊答不思。謂不可立者。非也。蓋此中直就異論。故無此句。如前已示。後當更說。

三問。單缺直疑中。既有王疑句。雙缺直疑中。何無王疑句耶。

答。單缺心差境定。王疑人類無殊。乃結重夷。自成根本。雙缺境差心轉。王疑又是相當。若起王疑。不成雙缺。是則前為心轉。可立王疑。後是雙差。不應稱境。

又答。單缺直疑。王是異境。故可以立雙缺直疑。王是本境。故不可立。餘如前說。舊答不明。未克再示。若爾非畜杌中。何得立耶。答如後可見。

四問。互疑中。何以不立為張為王句耶。若不立者。則攝境不盡。又若立者。句法則多。如何會通耶。

答。直疑則四境各辨。互疑乃四趣迭論。各辨須立。於王四境。方足迭論。四趣參作。方得互名。若更加王。則同人類。既非交雜。互義安成。是知直立互除。其義方顯。若或更加王句。又是心境相當。不唯句法仍多。抑亦不成於互。若云張王境別。殺戒悞犯錯開。既成重夷。豈不參雜。即知此句。定不可加。

又答。互疑。中為張為王。義亦可立。但疏中列句局(疏云疑有十句)。判罪定(疏云。一夷。九蘭)。若立為張為王。人境不殊。罪合是夷。應改疏云。二夷八蘭耶。若更添一句。應云十一句耶。二途有妨。故不可立。克心論境。張王自別。心緣二境。猶豫不決。豈非互義。但疏家別有深意。是故不立此句。記依疏出。不敢妄加。問。何為互疑。答。切詳互義。必緣二境。交互不決。故云互疑。如圖中諸互。皆立六句。前三就本異生疑。後三於異境起互。後三句中。若通本境。即涉三境。又究前後諸文。及思世間事。義多於一事不決。或緣二事不決。少有緣三而起疑者。設或有者。自歸後三句攝。問家列句。於互疑中。牒境重重。太成穿鑿。又無所據。復乃直疑與互相濫。並非可取。問。單雙二缺。互疑列句。上下一同。未審何意。答。缺心單雙雖殊。至於論互。無非四境交雜。且約本異互涉作句。故得上下一同。無別所以。

五問。雙缺中。王境來差。不立王疑句者。何以非畜杌來差。乃立非畜杌句耶。

答。若立王疑句。不成心境差。人類隨相應。還成究竟罪。三趣非人類。三境正未差。前心既緣人。後轉為非畜。不妨心境轉。方便結偷蘭。以故不立王。三趣應須列。

又答。雙缺王差。直疑不立。王是本境。作句起異。故不可立。互疑不立。句不可多。罪不可改。如前已示。非畜杌差。非疑等句。雖有與本相當。句法須爾。不可不立。若不立者。何應疏中四十之數。又且無妨雙缺之義。非等來差。即境缺也。為非等疑。即心缺也。是知記圖列句。深有其意。

六問。尅心雙缺直疑中。並以張本境立句。何故大漫雙缺直疑。不用三本境立句。大漫既不用。尅心何得用。又大漫互疑中。亦以三本境立句。直疑何不用耶。

答。大漫之設。其境至寬。三趣有心。杌為異境。其或三趣。皆列直疑。正是相當。但起杌疑。始成方便。所以圖中。唯存一句。尅心既局。四境當前。各趣生疑。應須別列。互疑心涉兩境。句法不可一端。直則一境獨明。互則三趣交作。是顯上義明。若秋蟾前合後開。深有所以。

又答。此盖不曉記圖直疑就異作句。互疑二境交涉。故有此問。如前已決。非不了然。大漫。雙缺。直疑。三是本境。故唯就異。但立杌疑一句。互疑既涉二境。故立為人為杌等句。有何不可。

七問。小漫中。疑但九句。除尅心中初句者。今若改張為人。亦合具十。何但九耶。

答。小漫人趣皆害。前境不簡張王。若或改張為人。正是有心當境。既云心差。境定不應。又作人疑。是則還依記中。除初一句。

又答。若改張為人。合有人作人疑句。此句理亦應立。正是境想第二。缺心結蘭之句。但疏家前後。辨缺文中。恐濫心境相當。並不出此一句。欲使學者易曉。皆就本異互涉作句。如前盜戒。疏中小漫辨疑云。為人非人物。為人畜生物。為人無主物。下妄戒云。漫心辨疑有六。記云。漫即小漫。疑兼有互。直有三句。記出互中三句。並就異境論互。如云為非為畜等。上引盜戒疏自作句。乃就本異論互。準此二文。則互具六句。并作中三句。即疑心具九。此圖準上諸文立句。不敢妄作。故無人疑之句。設有此疑。則準境想第二。自可知矣。立句出沒。作者通變。豈宜偏局耶。

八問。雙缺直疑中。並立張疑者。未審此疑。相狀如何耶。

答。相狀如初答中。既有準繩。無疑再惑。

又答。直中論疑。是張非張。其相易見。問家意欲妄作。故有此問。無足議也。

九問。文中直疑者。單就異境而立。何故疏文。盜戒立句。為人為非。此則本異兩兼。豈獨異境耶。若云此是互疑者。下妄語小漫互疑。何就異境立三句法。若或更加本境。則有六句耶。

答。直疑起心。本異俱得。異境如前王等。本境如後張疑。但不異緣。皆通作句。盜妄兩戒。俱是互疑。盜戒但出本境前三。妄戒唯論後三異趣。應知六句前後相成。若加直疑。恰為九句。則知疏記出沒互彰。不曉來由。張為妨難。

又直疑局一境起。通於本異。圖中就異作句。如前已明。盜妄立句。並就互論。如舊答就盜戒涉本異互論。(舊答云。盜戒但出本境者非)圖中前三句是也。妄中就異境論互。圖中後三句是也。準文立句。豈虗托乎。

十問。疏文妄戒。自有小漫句法。今此依何而立。與後疏文不同耶。

答。妄戒句法。與此應同。但單缺互疑。通略人趣。記文於此具足出之。下順疏家且分六句。影略互現。製作常規。良由不曉直疑。故使作句有多有少。如前盜戒小漫想疑雙缺。但各立三。總有九句。亦應以妄戒疑中六句。返破祖師。不合立三。前後異同。以為無據耶。準彼驗此。人異互彰。一代雄詮。莫不皆爾。故律中境想。唯二十六戒。具足出文。自餘諸戒。疑想並同。但是略之。無別所以。聖心明斷。豈得致疑。

又答。妄戒但云漫心。辨疑有六。不分大小之殊。盜戒明云。小漫疑無直互之別。今此殺中。方標直四互六。據文唯局克心。大小二漫。復令準作。記家考覈諸文。詳究義理。具而出之。何有不同之疑乎。

詳上圖中。一違祖教。二乖義意。且直疑為張為王等句。乃緣二境。互涉起疑。豈得云直。又詳互句。牒境重重。不遵祖典。穿鑿太過。又小漫中。直疑濫互。如前已行。互疑二句。上半本異論互。下半就異論互。與記何殊。豈特改作。公違師訓。又大漫中。唯立直句。據何文義。疏云。餘大小漫。心境缺想。並准克論。句法多少。約義斟酌。直互大槩。須準繩規。設謂疏無明文。理義亦難偏局。如三趣通害。杌替其處。或直緣杌起疑。或緣非杌互起。機情萬別。心念千差。如何一定。單雙二缺。唯論互三。至於作句。又濫於互。全成戲論。記圖所立。於教有憑。於義周足。直於一境上起。互收二境。乃至多境。但使心涉彼此。名名為互。豈非義足。後紹興年中。有會稽定師。亦出圖相。大略與上欽師是同。但於大漫想疑。各唯一句。與上為異。今但破欽師之義。定師所出。自然無取。學者亦不須傳從。費紙墨。請知之。

予因觀疏記具缺。初二兩緣。出義立句。無非本於諸戒之未。境想之文。學者討論。少懷通貫。又復諸戒境想句數。四五不定。如疏簡辨。且依轉想。皆具五句。今先以具缺初次二緣。收於境想五句。次以境想後四通收。缺想缺境。及單雙直互等疑。庶使枝文易知指掌。

且依殺戒。餘戒例此。正出小漫。克心大漫。亦隨決明。

上圖中。境想二五疑句。二就本境起。五從異境生。據是直疑。若唯依文。詮相不了。是故疏家。更分直互。歷境顯異。乃有多句。缺想亦爾。餘義見前答文。諸句之下。結罪輕重。並在記中。更不細出。

析然夢庵持犯四難

持犯一門。義趣幽隱。非積學洞微。誠難通解。一日忽得夢庵之文。題曰持犯四難。謂雙單難辨。止作難明。句法難定。事法難顯。初得之寶。而藏之。近與同儔議論持犯。因究彼文但得破他一端。全非祖意。且持犯之難。傳來乃久。自古義學之家。知難釋難者。斯人解矣。而夢庵乃知持犯之難。猶為達者。而於釋難。義理偏僻。似無可取。今將疏鈔明文。對析彼語。使雙單止作顯然。曲直是非昭矣。庶幾後銳。不墜於邪坑。俾同舟善知於誠教耳。嘉定癸酉春滄洲出。

同类推荐
  • 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

    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翰林志

    翰林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醉春风

    醉春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歙州砚谱

    歙州砚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菩萨藏经

    菩萨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宠妾作死日常

    宠妾作死日常

    人只有死过一次,才知道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特别是在争斗不休的后院!完颜婉兮选秀前也是家人捧在手心里的宝,选秀后,一朝踏入皇家,她谨记母亲的教诲,敬重福晋,凡事谨小慎微,不出头,可谁曾想到她最终就败在了这份敬重和本分上。重回进府之初,名份已定,毫无选择的她再不想重蹈覆辙,既然敬重和本分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那就索性做个恶人,快意恩仇。
  • 太清至尊

    太清至尊

    天道不公,含冤而逝,造化无限,百年重生!降临废子之躯!重震武帝风采!百年前的天云武皇被众叛亲离,被心爱之女人手刃!百年后,他重修,“百年造化重修帝,待吾巅峰踏碎天!”此刻黄天云心有猛虎,志比天高!誓要手刃…………
  • 一场梦幻一场情

    一场梦幻一场情

    世界是不是真实的,秦玉有些捉摸不透,是爱是恨,是忘记,终究需要一个结局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从小鲜肉到超级明星

    从小鲜肉到超级明星

    2019最爽娱乐文!穿越平行世界,竟变身流量明星!?没有才华,没有演技,没有作品,只有满身的槽点。
  • 分娩方案

    分娩方案

    孕妇的分娩是关系孕妇和胎儿健康和生命的问题,是孕妇和胎儿最关键的阶段。谁都希望顺利分娩、正常出生,那就必须学习分娩的有关知识,做好临产的精神和物质准备,掌握分娩姿势,积极配合生产,喜迎宝宝的诞生。并很好地保养与康复,争做漂亮妈妈!
  • 崛起商途之不良校花

    崛起商途之不良校花

    前生,她病蘼之体,时日无多,还遭遇天降大祸,她怒、她怨、她恨。今世,她凤凰涅槃重回孩童一世,她发誓绝不会再庸碌一生。她,淡静如海,动如魑魅,她是黑暗之王,一双柳眉下的一对黑宝石如波澜不兴的黑海,让人不禁被其吸引。他,高权者之子,完美的代名词。他是强者里的王者,一双剑眉下的一对细长的桃花眼,三分邪三分傲三分妖。。。。。。。翻手是云,覆手是雨三更阎罗定生死,银针素手起乾坤世界地大,江湖水深,且看她如何谱写不一样的传奇。————那天,窗外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屋内却暧昧缭绕,擦枪走火他如是说:“女人,你说,我把你的翅膀折了,是不是你就能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她嘲讽一笑:“呵,是啊,不过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给你又如何?”他勃然大怒,低沉的嗓音,危险的眯起双眼,有些咬牙切齿:“女人,不要挑战我的极限,别让爷再看见你这样对我笑,不然后果,你知道的。”她没有再回话,定定的看着他:“你爱我吗?”他峻眉骤然拧起,爱?爱是什么?谁说他爱她了?没听到回答,她不意外的笑了笑,挣开他的禁锢,樱唇轻启,一字一句,却气势逼人。“男人,不要试图禁锢我,那是你办不到的事,若你想我只属于你一个人,很简单,这里,拿这里来换。”波澜不兴的黑海紧紧盯着他的眸,白皙修长的素手,覆在他的心口。。。。。。。1v1,不np小声嘀咕,这里是商女后续哦,啦啦啦,一般人我都不告诉她~~~
  • 又来任务了

    又来任务了

    有任务?软妹币多少?妹子?还可以出国旅游?接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诸天之争

    诸天之争

    无尽星空,因我而颤抖:无上实力,崩裂万物”犯我者,唯有一死“胁我亲,万死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