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8000000079

第79章 脾胃(7)

呃声频密相连者为实,可治。若半时呃一声者为虚,难治。呃至八九声,气不回者;呃逆小便秘涩或腹满者;脉见沉微散者;泻痢后呃逆;及伤寒结胸发黄而呃逆者,俱难治。(娄全善)呃证总属乎火,即胃寒诸证,亦必火为寒遏而然。若纯由乎寒,必不相激而逆上矣。(余午亭)呃逆,须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凡呃声有力而连续者,虽有手足厥逆,而大便必坚,定属火热,下之则愈。若胃中无实火,何以激搏其声而冲逆乎?其呃声低怯,而不能达于咽喉者,虽无厥逆,定属虚寒,苟非丁、附,必无生理。若胃中稍有阳气,何致音声馁怯而不振乎?设误以柿蒂、芦根辈治之,仓扁不能复图矣。(张石顽)呃逆,皆是寒热二气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热相兼之剂,如丁香、柿蒂并投之类。试观平人冷呃,令其思想则止,思则脾火气乘,而胃气和矣。(刘宗浓)凡伤寒热病,阳明胃实,过期失下,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以致气不宣通而发呃者,仲景云∶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又有因饮食太多,填塞胸中,而气不得升降者;又有因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气不能伸越者,此皆实证也,宜详辨而治之。(方星岩)呃逆,气病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谓也。《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古人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惟以丁香、柿蒂等药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损伤,则木来侮之。阴为火乘,不得内守,木挟所乘之火,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丹溪心法》)呃逆,古无是名,《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然所因不一∶有胃中虚冷,阴凝阳滞而为呃者,当用仲景橘皮汤、生姜半夏汤。有胃中虚阳上逆而为呃者,当用仲景橘皮竹茹汤。有中焦脾胃虚寒,气逆而为呃者,宜理中汤加丁香,或温胃饮加丁香。有下焦虚寒,阳气竭而为呃者,正以元阳无力,易为抑遏,不能畅达而然,宜景岳归气饮,或理阴煎加丁香。有食滞而呃者,宜加减二陈加山楂、乌药,或大和中饮加干姜、木香之属。先生又谓∶肺气郁痹,及阳虚浊阴上逆,亦能为呃。每以开上焦之痹,及理阳驱阴,从中调治,可补前人之不逮。丹溪谓呃逆属于肝肾之阴虚者,其气从脐下直冲,上出于口,断续作声,必由相火炎上,挟其冲气,乃能逆上为呃,用大补阴丸,峻补真阴,承制相火。东垣又谓阴火上冲,而吸气不得入,胃脉反逆,阴中伏阳即为呃,用滋肾丸以泻阴中伏热。二法均为至当,审证参用可也。(《临证指南》)凡修炼家,无非欲其气血流通。惟华佗五禽图,差为不妄,有得呃逆证,作虎形立止,非其验耶?(《聊斋志异》)脉候火呃脉数有力,寒呃脉迟无力,痰呃脉滑,虚呃脉虚,瘀呃脉芤沉涩。(《证治汇补》)选案一人伤寒将愈,忽患呃逆,百药无效。偶用皂角末吹鼻,得嚏即止;少时又呃,又吹又止;凡百余次,渐疏而愈。此与《灵枢》草刺鼻嚏之法恰合。(《医学纲目》)一女因怒致呃,发则神昏。视其质实,意为膈上有痰,怒气抑郁,痰热相搏,气不得降,非吐不可。用参芦煎饮,大吐顽痰而安。盖女子多郁,肝主怒,肺主气,怒则气上,肝木侮肺,是以呃逆神昏。痰去、气降、火平,金安其位,胃得其和,因而疾愈。(丹溪)一人呃逆连声,脉来有力,因相争肝木受邪。思金能克木,用铁二斤,烧红水淬,饮之即愈。(周慎斋)一人患呃逆,诸药不效,或教食青果,其呃遂止。按∶青果味酸甘涩,本草言其开胃止呃者,亦下气之故也。(方星岩)附方呃证服药法 用箸一双,十字架于碗上,麻线扎紧,将药倾入,令病患自持碗,于箸架之四空处,每空吸药一口,圆转挨次吸去,不要换手,良验。

三消

经义二阳结,谓之消。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瘅成为消中。(《素问》)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心悬善饥。(《灵枢》)哲言消证有三∶渴而多饮,为上消,肺热也;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瘅成为消中是也。渴而小便数,如膏,为下消;肾热而水亏也。消证以渴为主,而分气血,故血分亦有渴者。

淋证以淋为主,而分气血,故血分有不渴者。(汪 庵)消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又有五石过度之人,真气既竭,石性独留,阳道兴强,不交精泄,谓之强中。消渴轻也,消中甚焉,消肾又甚焉,若强中则其毙可待矣。(《仁斋直指》)八卦之中,离能 物;五行之中,火能焚物;六气之中,火能消物。故火之为用,燔木则消而为炭,焚土则消而为伏龙肝,炼金则消而为汁, 石则消而为灰,煮水则消而为汤,煎海则消而为盐,干汞则消而为粉,熬锡则消而为丹。故泽中之潦,涸于炎晖;鼎中之水,干于壮火。盖五脏,心为君火正化,肾为君火对化;三焦为相火正化,胆为相火对化。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灼脏腑,津液竭焉。故入水无物不长,入火无物不消。夫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及肺;中甚不已,则消及脾;下甚不已,则消及肝肾;外甚不已,则消及筋骨。四脏消尽,则心自焚而死矣。故《素问》有消瘅、消中、消渴、风消、膈消、肺消之说。消之证不同,归之火则一也。消瘅者,众消之总名。消中者,善饥之通称。消渴者,善饮之同谓。惟风消、膈消、肺消三说,不可不分。风消者,二阳之病也。又曰∶二阳结谓之消。此肠胃之消也。善食而瘦者,名曰食 ,此肌肉之消也。膈消者,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此膈膜之消也。肺消者,心移寒于肺,饮一溲二者死。膈消不为寒所薄,阳气得宣散于外,故可治;肺消为寒所薄,阳气自溃于中,故不可治,此消及于肺脏者也。又若脾风传之肾,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名曰蛊,此膏液之消也。夫消者必渴,渴者有三∶有肥甘之渴,有石药之渴,有火燥之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传为消渴,此肥甘之渴也。夫石药之气悍,适足滋热,与热气相遇,必内伤脾,此药石之渴也。阳明司天,四之气,嗌干引饮;少阳司天,三之气,炎暑至,民病渴;太阳司天,甚则渴而饮水;少阴之复,渴而欲饮;少阳之复,嗌络焦槁,渴饮水浆;又伤寒五日,少阴受之,口燥舌干而渴;肾热病者,苦渴数饮;此皆燥热之渴也。膏粱之人,多肥甘、石药之渴;藜藿之人,多燥热之渴,二者虽殊,其实一也。(张子和)造化之机,水火而已。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为湿为寒,火为热为燥。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故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则易交也。交为既济,不交为未济。不交之极,则分离而死矣。消渴证不交,火偏盛也。水气证不交,水偏盛也。制其偏而使之交,治之良法也。(何伯斋)五脏、五志之火,皆有真液以养之,故凝聚不动。而真液犹赖肾之阴精,胃之津液,交灌不竭。若肾胃之水不继,则五脏之真阴随耗,五志之火翕然内动,上、中、下三消之病作矣。(《见闻录》)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着;始于胃,而极于肺肾。始如以水沃焦,水入犹能消之;继则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至于饮一溲一、饮一溲二,则燥火劫其真阴,操立尽之术,而势成 矣。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闭,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喻嘉言)消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膏粱炮炙,酒酪潼乳,湿热之气,浸淫燔灼,郁成燥热,气不宣平,故其传变之形,为饮水多而小便多,曰消渴;此胃中津液干枯,不能上荣舌本也。为善饥多食而渴,小便数而消瘦,曰消中;此胃中热极,所食之物,随火而化也。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曰肾消;是燥热并及于胃底、大小二肠,故脂液凝浊,清浊不能分疏也。三消之证,上、中可治,下消难治;饮一溲一犹可治,饮一溲二不可治矣。又消久小便作甘者,其病为重;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如烛泪者,此精不禁,而真元竭矣。大抵水在天地与人身,皆有甘有咸,甘为生气,咸为死气,小便本咸而反甘,是生气泄也,是脾气下陷入于肾也,土克水故死。(《己任编》)消渴小便甜者,医多不知其故。《洪范》曰∶稼穑作甘。人之食后,滋味皆甜。若肾气强盛,则上蒸化成精气,其次为脂膏,又其次为血肉,其余则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者,血之余气也。咸者味之正也。若肾气虚冷,则无力蒸化,谷气尽下而为小便,故味甘而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犹如乳母,谷气上泄而为乳汁,其味甜;消渴病者,谷气下泄而为小便,其味亦甜,此皆精气不实于内也。且肺为五脏之华盖,暖气上蒸则肺润;若下元虚冷,则阳气不能上升,故肺干而渴。《易》于否卦言之矣,干上坤下,阳无阴不降,阴无阳不升,上下不交,而成痞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以版覆之,则暖气上腾,故版能润;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升,版不得润。火力者,肾之强盛也。常须温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可免干渴之患。(许学士)消有阴阳,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也。至于阴消之义,则未有知之者。

盖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失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如《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气之衰,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岂非阳虚之阴证乎?又如《邪气脏腑病形篇》言∶五脏之脉细小者,皆为消瘅。岂以细小之脉,而为有余之阳证乎?此《内经》阴消之义,固已显然言之。故凡治消证,必当察其脉气病形,但见本元亏竭,及假火等证,必当速救根本,以资化源。若但知为火,而专务清凉,未有不败者矣。(张景岳)凡消病日久,能食者,末传脑疽背疮;不能食者,末传中满鼓胀,皆不治之证也。(《圣济总录》)或问∶末传痈疽者何故?此火邪胜也,其疮痛甚,或溃赤水是也。末传中满者何故?此上、中二消,治之太急,寒药伤胃,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也。(李东垣)消渴宜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劳;三、咸食面食,及炙爆之物。能慎此三者,虽不服药,亦可自愈。

(《千金方》)上消心火亢极,肺金受囚,饮一溲二者死。中消胃阳独旺,脾阴困败,下利而厥,食已善饥者死。下消肾阴枯涸,邪火煎熬,精溺时泄,如油如脂者死。(《医学六要》)论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脉浮,小便不利,发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同类推荐
  • 净慈要语

    净慈要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回诤论

    回诤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李铁君文钞

    李铁君文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覆瓿集

    覆瓿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晁氏客语

    晁氏客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快穿之简单爱

    快穿之简单爱

    一个冰冷的声音,夹杂着一些似苦非苦的干涩,[要求?]古器,[进入快穿页面,在不同平行世界搜集他的灵魂碎片,应该就可以了。][应该?]带着一点散碎的干笑。话锋一转,怒气弥漫,声音冷冽而决绝,[我差点散尽修为,打开你的封印,你给我的结果是‘应该’?]古器吓得瑟瑟发抖,[哦!不!是……百分之一百的肯定。][那就开始吧。]声音渐渐软了下去,听起来有些糯气的乖巧,和刚刚那个盛气凌人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古器不妙的吞了吞口水。不安的补充道,[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说。]似乎没有生气的迹象,声音甚至带着些甜腻的嗡声。古器心中万马奔腾,它不过睡了几百万年,现在的人都这么阴晴不定,表里不一?
  • 重生之灵界传说

    重生之灵界传说

    现实世界的男主是个家里蹲,却因一场雷击让他意外重生到了一个以修灵成神的世界。在这里,神话人物,历史勇将,,不屈倔灵,将汇集在这个世界里,成就炫彩夺目的色彩。而他,柚,却为了她,一路向前成为了最强灵尊。人物介绍主角【柚】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逆天者。女主角【冷柠儿】一个神秘的存在。大概剧情〖帝都篇〗〖四方异灵〗等等……
  • 逆天邪医之穿越重生

    逆天邪医之穿越重生

    她是现代的医学世家的天才?不应该是鬼才,却因事故而穿越到异世界的一个废材身上,这一世她御神兽,铸神器,炼神丹,过去欺她之人她千百倍还回来……
  • 末世生物车

    末世生物车

    四轮行天下,大嘴吃四方,如果有四轮,又长了大嘴呢?杜远在末世爆发的当天,捡到一辆有生命的车子,居然还有吃啥补啥的能力。要用电了,就给车子吃条电鳗,电力强劲。需要照明了,就给车子吃个萤火虫,通体光亮。杜远的日子过得不要太舒心了。
  • 帝后妖星

    帝后妖星

    母亲大大为了去异世与父亲大大双宿双栖,狠心丢下萌萌哒的小安殇,仍人欺凌,简直坏到不行。还是绯玦好,绯玦会对自己很温柔,会教自己大道理~绯玦说:他们欺负你,欺负回来便是。绯玦说:不用留情,有事,我担着。绯玦还说:谁惹你不开心了,教训他们就是,你教训不了,我来。自己躲着哭是怎么回事他却说:你,其实可以多依赖我一些。
  • 重启末世仙路

    重启末世仙路

    重伤掉到一个末法时代,青沐也不知心里是百般滋味,大道茫茫,登顶之行越发渺茫。她掉落的这个地星也赢来了了一个新的的开始,是重生也是毁灭。
  • 斩仙狂儒

    斩仙狂儒

    现代小子步青云穿越到儒道为主的天道的世界,以《三字经》和《百家姓》双文开智,成文种武种,儒武双修;凝智慧之书,重演唐诗宋词,小说传纪。且看步青云如何在异世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横天下,斩仙屠圣,唯我独尊,开辟一个新的纪元。
  • 我的男友是病娇

    我的男友是病娇

    夏星辰暗恋学校校草苏落衡近一年,本以为终究是场梦,毕竟,情敌从男到女,小萝莉到大妈多如牛毛,却没想到,有一天男神突变保镖兼仆人,苏落衡:“主人,饭已经做好了”。“主人,敌人已被我肢解了,四肢加头,请您过目”。“主人,猫耳装已经换好了,可以告诉我这是干嘛用的吗,我不懂”。某女:“先把电据,斧头,匕首放下,等会老娘亲自教”。
  • 自然课

    自然课

    本书《自然课》是彝族青年散文家吉布鹰升的生态散文集,有着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风。作者以瓷实的文字,展现大凉山地区独有的美丽传说,纯朴的当地人,以及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文字间透漏着“自我精神的回归”的哲学韵味。作品对生态环境、社会转型期村庄的变迁,以及当代彝族人的生存境况十分关注。
  • 杜威:教育即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

    1919年,应胡适等人的邀请,杜威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中国行,这不但在当时中国的知识界和教育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杜威思潮”,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1922年的学制改革的先锋。杜威的讲演对胡适、陶行知、张伯苓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次访华,也对杜威自己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古老中国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也给他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启示。从1919年6月8日开始,杜威先后在教育部礼堂、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地作了16次社会与政治哲学讲演,16次教育哲学讲演。此书精选收录了杜威在华期间的16次教育哲学演讲和16次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演讲,体现了大师的视野和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