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得风气之先
于果办民办大学,成功经验颇多,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两点,一是发展之快,出人意表;二是得风气之先,值得总结。
发展快,从开办之初的94年,在南昌手表厂租借“半边楼”,到如今京东的校本部的310亩土地,包含实验大楼、图书馆、教学大楼及宿舍楼,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3亿元。更主要的是几乎一年一大步,从江西高职的中专,到东南进修学院的颁发学历文凭资格试点单位,再到蓝天职业技术学院的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中专、大专和本科(纳入自考系列)齐全。
还有五六年办学的全国性影响,沉淀了深厚的无形资产。当别的大学需要到处收罗生员的时候,蓝天学院不止一年出现这样感人的情景:因为招生已满,需要苦口婆心地劝说那些源源涌来的新生,明年再来吧,明年我们一定收你,行吗?学校的拦阻与劝说他们去其它民办高校,与学生的“愤怒”执意要进蓝天学院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老教授见此,感慨道,这真是民办教育的奇迹。
民办大学有如此发展速度,这在10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试想,许多地区的师专、高专,多少年来一直徘徊在大专的学历层次,一所民办大学,不过四五年,就能够自主颁发大专学历文凭。这一方面是国家教育兴盛的标志,教育到90年代晚近几年,知识经济对大学教育容量的提升,宛如蒸汽机蓄势待发,火炽气足;另一方面是于果治学有方,毕竟那么多民办大、中专学校在江西争先恐后地娩出,若溯源头,江西高职远算不得先我著鞭。
这就是实力的较量,那么多专家学者及教育主管逐一细致考察与验收,没有真刀真枪的功夫,哪能在偌多民校中脱颖而出,成为截止2000年,江西唯一的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高校?
得风气之先,则主要体现如下:
学校一开办就体现两大特色,一是高起点;二是按国际惯例与市场经济接轨。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聘请国内外20多名专家学者、教授和副教授加盟,擘划治学大业。
学校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做到: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推得出,招得进,学得好,留得住。
管理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校长执掌全面,专家有职有权,教授第一,学生本位。
教师队伍专职与兼职结合,充分利用周边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大、南航等)的优秀师资,共享人力资源。
服务后勤社会化。
教育产出最优化,即以最优的投入获取最佳的产出,只用公办大学十分之二三的教职员工就完成了在校近180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迄已为国家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万余名,并全都推荐就业。毕业生以“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而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目前,除台港澳及西藏外,全国各地都有学生踊跃前来就读,在校18000名学生,按普通高校培养一个成本生每年需1.2万元计算,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2个亿。贡献可谓大矣。
学校先后获得“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江西省优良民办大学”、“全国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等多种荣誉,自在情理之中了。
试想一下,当我们的公办大学,现今还在为大学无法裁汰冗员发愁,还在探讨怎样将大学后勤管理改为社会企业化服务等等问题,于果的民办大学几年前就“轻装上阵”了。
市场经济,先行一步就是极大的主动,何况先行几步、先行几年!
如果说,江西的经济发展,痛失了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譬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都崛起在80年代,那么,江西的民办学校的崛起,一点不必气馁,一点不比他人落后,这难道是历史给予江西的一点谦逊的补偿?
如果说,我们的民办大学是小弟妹,应该虚心向公办大学学教育方式方法,尤其要倚重公办大学的师资力量,那么,公办大学反过来虚心地向民办大学学管理,学革故鼎新,学讲成本出效益,当不为过。
江西在革命战争年代,烽烟四起,遍地英雄。建国后,以农业立省,至今未改初衷。不是不想改,而是找不到快速改变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工农战线上也出过卖粮大户、养猪状元、冬瓜大王、织布能手……到了97年,尤其有了全国公安战线的一面旗帜、或也是我们近50年来在全国数得最响的人物典型邱娥国。
时间移至21世纪的门槛,我们立足这块被环列而迅跑的省份所包围的土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觉,改革开放之于我们,真是性命悠关。
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典型,但是,最迫切需要的是观念、思想及行动能启人心智、动人心魄的典型。沿海地区,得天时地利之便,发展自然强人一头,倘若我们既未占天时又不沾地利,在观念上不说超过沿海,甚至远远落在沿海之后,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自矜的理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于果创建民办大学的点点滴滴,可以昭示于人的甚多。
坐而论,不如起而行。
有彷徨四顾、哀声叹气的功夫,不如及早行动、笨鸟先飞。
七、秘笈:平民化教育
办平民化教育,是于果成功的一个秘诀。
这也是江西大多数民办教育值得首肯的经验。
当广东等沿海地区以强劲的财力和宣传攻势,掀起一波又一波打造贵族学校的热潮,同时也敲打一个又一个富豪或准富豪的钱囊的时候,于果始终坚守自己办学的目光——瞄准的多为清贫子弟,瞄准的不是他们的钱囊,而是他们求学的渴望。
理论上,富裕地区,集中财力建设一些上档次、高等级——这里主要体现的是硬件——的学校,让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一掷十数万甚至更多金钱,满足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冀,未尝不可。古典中国耕读传家的精神,始终不曾泯灭。即使一些80年代搏风抟浪、钻各种合法与不合法空子富裕起来的个体户,他们可能除了写自己的名字之外,写其它字都颇伤脑筋,却也不愿意用自己的“成功”来证实读书的无用。相反,他们在市场中含酸忍辱的经历,使得他们往往比知识分子家庭,更强烈地希望自己后代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些最早的贵族学校,无疑就是向他们敞开了如牡丹一样富丽、溶洞一样幽深的大门的。
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收费,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教育;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独生子女的汪洋大海里,过于温馨的物质准备,培育出准八旗子弟比培育出德智俱佳者,机会可能更多。
人们当然没有预料,许多贵族与“集资”学校,到90年代,出现的是欲罢不得的状况。其实,在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问题已见端倪,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市场物质过剩,买方市场在中国出现了。连专职企业家都如履薄冰、不知投何项目还能保本不亏,那些搞教育时又期望拿集资款去搞其它实业者,大都碰得头破血流,无功而返。
于是,一个新名词在沿海一带的私立学校出现了:“储转股”。意即一些学校无法退返家长们的集资款,他们将无奈地成为学校的股东。
市井曾有这样的谑语:炒楼炒成房东,炒股炒成股东……
没有什么比市场经济更难揣摩的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生活中屡见不鲜。
在贵族学校以一当十、得陇望蜀、烽火连营的时候,于果却在那里做着再笨不过的工作,从田野,从墟镇,从蓬舍瓦寮,从骈手胝足的劳动者家庭,招来一个又一个目光怯怯而又满溢渴望的孩子。这个在赣剧团做美工时,能偷艺而逐师的于果;这个在俄罗斯经商,稍一出击就凯旋而归的于果……精明得兔起鹘落,剑走偏锋,他却内心澹定,没有被外界的五色迷住眼睛,他一步一步艰难而又迅捷地走着。
大方无隅。大巧若拙。
时间很快证明,恰恰是他的笨拙成全了他。从社会效益说,他的平民化定位使得成千上万上不了公立大学的孩子圆了大学梦(后来学校知名度高了,有些考上地方公立大学的学生也乐意到蓝天来,如毕业于东南学院国际商贸专业、现任东莞东兴商标织绣有限公司海外部主任的华人),那么多原本只能加入待业大军的孩子,以自己的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服务社会,这为个人找到了出路,为家庭解决了包袱,为国家卸下了担子,功德堪称无量。
从经济效益上说,学校只要能源源不断招生,就能量入为出,滚动发展。办学校当然要有收益,国家一分一厘不投入,于果既无祖上荫庇恒产如山,又无企业红火日进斗金,完全靠打理一年一度的学费助学,能不金金(斤斤)计较,好钢用在刀刃上!
于果又实在心慈手软得可以,他的平民意识,其实降到了“贫民”意识、扶贫意识。这从他接三连五地招进残疾人,可见一斑。
后来人们评价,于果招进四川姑娘成洁,是一个双赢大举措。
四川高校犹豫的刹那,成洁到了江西的东南学院。这个天资颖慧的女孩,从此是江西的学生,也是江西的客人;是学校的负担,也是学校的榜样;到2000年,她是江西的女儿,又是江西的媳妇。
无庸讳言,成洁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那几年,天南海北的学生为自己是成洁的校友而骄傲。我们这个时代,还是需要英雄的时代,追星的热劲,属于豆蔻年华的绮思丽想;一旦脚踏在地上,切实的感动与攀附,还不能不是可以亲近衣泽的凡人。
于果自己是残疾人,所以对残疾人有更体己的、感同身受的关怀。成洁到了这所大学,恰有宾至如归之感,得到于果如兄长般细致周到的关爱。
可以进一步佐证于果仁慈之心的是,在办校之初直至现在,陆续招入的残疾学生数十名之多,就在招收成洁的当年,还招了乘轮椅的姑娘鞠丽娜。
一个当高考改革恢复以后因腿疾被拒之门外的学生,当他自己成了一所大学的掌门人时,他会把普天下的残疾孩子都看成健康人!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才是于果非同寻常的地方。
笔者撰此稿时,正好读到《羊城晚报》上一篇报道:《隐瞒病史,还能上大学吗》说的是广州十八中2000年届应届高中考生被广州大学取消其物理系本科的入学资格,这位名叫苏惠妮的学生,96年以优秀成绩晋升高中以后,突患急性淋巴白血病(俗称血癌),后经一军大南方医院血液内科近一年医治,重获新生。99年,她以9科全优的会考成绩拿到高中毕业证。99年度,她获得市教委“广州市优秀学生”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她太渴望成为一名大学生了,在高考体检表的既往病史栏里,她填了一个“无”字。
到广州大学报到的苏惠妮,原本以为自己能在大学的广阔天空里尽情翱翔,但是,命运又一次向她显示了红灯。报到的当天,她向学校提出因身体原因免去军训的申请。9月19日,校方正式通知其父母,她因“不符合录取条件,取消入学资格”。这消息对苏惠妮来说,不啻晴天霹雳,她一下子被打蒙了,于是,她向报界呼吁:我要上大学!
学校认为,虽然南方医院为她出示了“已经异体移植而治愈,目前身体状况良好”的证明,但从外部观看,仍有严重的慢性皮疹反应,这是曾患白血病的典型症状,大学校医翻看其全部病历,认为她的病还在反复阶段,不能适应大学繁重的学习生活,从对其生命负责的角度劝其放弃。再则,即使学校不计以上因素而准许苏惠妮入学,她已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提出了“不参加军训,不上体育课”的申请。根据《广州大学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没有以上两类成绩的学生只能按结业处理,是拿不到毕业证的。学校最后表示,随时欢迎她来选修与旁听;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痊愈了,学校也可以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重新接纳。
这样因病被拒的例子,在高考恢复以来的20多年间,想必发生过很多起。于果本人78年高考,因腿微跛被拒之大学门外,就是令他刻骨铭心的一幕。他日后的砥砺奋发以及执意以办大学为人生目标,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这真是败也此疾,成也此疾!
说到病与残,真该多分析几句。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绝对数上说,也是一个病残者大国,光残疾人就有6千多万之巨!全国每20人中就有一位残疾人。这是有着997万平方公里的加拿大总人口的两倍,相当于法国或者英国的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他们各是5千多万。如果把类似白血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或曾经是患者算上,数字一定更其惊人。据媒体报道,乙肝病毒携带者,我国就有一亿多人。
一方面,我们有这么多的病人或准病人,另一方面,我们又有着一个苛刻的体检要求,起码是从十年“文革”开始,不仅当兵,而且读书、当工人都要进行严格的体检。笔者就因近视,到钢铁厂当工人也被无情刷下,后来蒙混过关进铁路当装卸工。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当卖力气活的普通工人,还非裸眼1.0以上的视力不取?难道拉板车、扛大包、捅钢钎……戴了眼镜也有观瞻?莫非学校里的教师、站台上的服务员、柜台里的营业员都要有与军人乃至仪仗队员一样的身材、视力、腿力和胆魄,才是中国人的骄傲?
今秋,高考录取工作刚刚结束,一些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就在报上呼吁,我国应该尽快建立以矫正视力为主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