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700000078

第78章 理论(23)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说当代前期中篇小说萎缩的近背景和显因素。如前所述,新中国之初,由于作家队伍的重组与分化,由于部分现代作家的逐渐淡出和一批当代作家(不少工农兵作者)的迅速崛起,以及由此形成的小说体裁取向,50年代的中国文坛开始出现了长篇繁荣、短篇活跃而中篇式微的小说景观。在那个动辄以题材、主题、思想取胜的年代,对于中篇小说这种特定体裁的艺术规律的认识与研究基本上无人问津。相比较各大出版社(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对于长篇小说(作者)的扶植,和以《人民文学》领衔的数十家(各省、市文联、作协主办的)文学月刊对于短篇小说的培养而言,全国惟一的一家足以容纳中篇小说的大型期刊《收获》就格外显得形只影单。从创作到出版,从作家到读者,中篇小说冷落在当代文学的边缘踽踽独行,以至于这种在现代文学中一度兴旺而终未成大器的文学体裁渐渐进入了一个长长的了无生机的“冬眠期”,并且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

准确地说,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的大潮,启动于七八十年代之交。当时,长达十年的窒息思想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已经三年,而1978年发动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如春风吹拂文化的原野,坚冰解陈,万物复苏,知识分子重新获得了思考权和话语权,实现了从政治高压和文化桎梏下的“失语”状态向自由、自主表达的“知识分子话语转化”。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回顾当时的一段话就很有概括性——“很多很多盏晚上不灭的灯,很多很多张在小路上徘徊的脸,很多苦恼、很多疑问、很多告别、很多结束、很多狂喜组合在一起,在短短几年里面最后终于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状态,这种新的精神状态觉得可以与别人交流,可以带动其他人一起来迎接我们民族的新时代,所以就迫不及待地显露出来了。这个话语的转换是全民性质的、是民族精神的常态恢复。这也为类似的文章找到了以前很难有的、广泛的接受面。”

学者的“话语转换”成果“显露”为论文或专著,而小说家们的“成果”当然“显露”为小说了,而且主要是中篇小说。这是因为作家们对于祖国、民族、家庭、个人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莽荡沉浮、聚散离舍,有着太多沉痛的回忆、深刻的反思、愤怒的鞭挞、热烈的欢呼、明亮的憧憬……十年压抑,一朝喷发——数千字的短篇,容量太小,不足以表达;数十万字的长篇,工程太大,来不及等待;三五万字的中篇则恰好,讲述一个故事、一段经历,笔墨淋漓而篇幅适中,十天半月甚至一周就可一气呵成,心情急迫而运思从容。尤有意味的是,与作家们这种倾诉情境构成对应关系的读者们的倾听情境——读短篇尚不过瘾,读长篇还耐不得烦,一个晚上读完一个中篇,刚刚好。有鉴于此,独具慧眼的编辑家们又推波助澜,烈火烹油,相继创办了《十月》、《当代》、《钟山》、《花城》、《中国作家》、《昆仑》、《小说家》、《小说界》、《中篇小说选刊》等数十家以刊发或选发中篇小说为主的大型期刊,和作家与读者一道,同构共荣了中篇小说的繁荣景象,顿使中篇小说成为了新时期文学大潮的主打和当代文学的新宠。客观而言,中篇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七八十年代之交一夜走红,并非当代中国作家中篇文体意识的自觉,而是一种时代的选择。正如古人所云:“佳篇合为时而著”,时也,势也。此中篇之福,作家之幸,乃时代之需,人民之选也。

时至1979年,已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邓友梅的《追赶队伍的女兵们》、丛维熙的《第十个弹孔》、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等中篇名作面世。待到1980年,谌容的《人到中年》、王蒙的《蝴蝶》、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宗璞的《三生石》、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蒋子龙的《开拓者》等优秀作品声威大振,使方兴未艾的中篇小说势头更加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到80年代初,中篇小说的年产量已达数百部之多,甚至超过了前三十年的总和,而且不断持续增长,到80年代中期,年产量已突破了干部大关。与此同时,中篇小说作家和中篇小说文体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走向成熟。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自1917年以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终于在80年代迎来了中篇小说的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且以此修正了当代中国小说世界的长期失重,真正奠定了短、中、长篇小说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中篇小说的热潮,伴随着“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等旗号呼啸前行,滚动发展,推出了一批批新人新作,直至90年代中期长篇小说热卷土重来,中篇小说的旺势始见弱化而趋于平缓。

相比较当代文学,军旅中篇小说的腾飞有一点滞后。虽然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先后有邓友梅、徐怀中等发表了《追赶队伍的女兵们》、《阮氏丁香》等中篇名作,但毕竟还是“单蹦”,形不成阵势。而且,新时期军旅文学的主力军团——青年作家群尚未发动。真正标志着新时期青年军旅作家集团冲锋的“信号弹”,恰是1982年问世的两部中篇小说——朱苏进的《射天狼》和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一南一北,相继打响,震动全军乃至轰动全国。不仅宣告了新时期青年军旅作家的集群崛起,拉开了新时期军旅文学进入高潮的序幕,而且以此为象征,开辟了反映“和平军营”和“当代战争”两条战线,召示了一大批青年军旅作家在这两个方向上频频出击大显身手。待到1985年,莫言的著名中篇《红高粱》又开辟了第三条战线——“历史战争”,引导一批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作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至此,80年代“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的格局形成,新时期军旅文学也借此进入了全盛时期。

如果说,前十七年军旅文学的主要成就以长篇小说为标高的话,那么,80年代军旅文学(小说)的突出收获则以中篇小说为代表。尤其是80年代长篇小说的歉收,更加反衬与强调了这一现实。笔者曾经对80年代军旅小说的总体成就作过一个概括性评价,在此用来评价中篇小说也庶几相当——

“大致可以这样说,80年代的军旅小说紧随当代小说的步调,以思想解放为发动,汇入现实主义深化的主潮之中,在三个层面上急速向前推进。一方面是在思想深度上,一跃而过‘瞒和骗’与‘假大空’的屏障,向现实主义的纵深掘进,勇敢破除左的束缚,大胆揭露现实矛盾,正视‘军人是人’的命题,寻觅和平时期军人的价值定位和战争中人性的裂变与闪光,反思战争,在颂歌与悲剧的悖论中探索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辩证把握;二方面是在题材广度上,从雪山哨卡到火箭基地,从女兵王国到受阅方阵,从将军到士兵,从历史到现实,从天空、海洋到陆地,展开了广阔壮丽而绚烂的人民军队的生活画卷,尤其在表现现实军营生活方面,比‘前十七年’有了无可比拟的丰繁与多彩……三方面是在艺术形式上,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立足本土又面向外域,走出俄苏战争文学的单一影响而迎向八面来风,从西方的现代主义到拉美的魔幻主义种种新潮中吐故而纳新,在叙事结构、表达语言和感觉方式等诸多方面不断接受挑战,实行变革……总之,80年代的军旅小说挣脱了以往许多羁绊与桎梏,完成了革命性突进,涌现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名篇和才华横溢的优秀作家,部分作家作品甚至已经表现出了努力与世界战争文学对话的企图与追求,军旅小说再度成为当代文学一个独具特色和无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为新时期文学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80年代,在军旅中篇小说创造方面有上佳表演的主要作家有: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朱苏进(《射天狼》、《凝眸》、《第三只眼》、《绝望中诞生》)、莫言(《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金发婴儿》)、刘兆林(《啊,索伦河谷的枪声》、《船的陆地》、《黄豆生北国》)、乔良(《大冰河》、《远天的风》、《灵旗》)、苗长水(《冬天与夏天的区别》、《染房之子》、《犁越芳冢》)、周梅森(《军歌》、《大捷》、《国殇》)、徐怀中(《阮氏丁香》、《一个没有战功的老军人》)、彭荆风(《师长在向士兵敬礼》、《云里雾里》)、韩静霆(《凯旋在子夜》、《战争让女人走开》)、朱春雨(《沙海的绿荫》)、江奇涛(《雷场上的相思树》、《马蹄声碎》)、张廷竹(《支那河》、《黑太阳》)、唐栋(《沉默的冰山》、《愤怒的冰山》)、李镜(《冷的边山热的血》、《重山》)、周大新(《走廊》、《铜戟》)、王树增(《黑峡》、《鸽哨》、《红鱼》)、李本深(《沙漠蜃楼》、《吼狮》)、崔京生(《他和他的倒影》、《神岗四分队》、《第六部门》)、简嘉(《没有翅膀的鹰》)等。而女性作家成平的《干杯,女兵们》、刘宏伟的《白云的微笑,和从前一样》、王海鸰的《尘旅》、丁小琦的《女儿楼》、常青的《白色高楼群》、于劲的《绵亘红土地》、毕淑敏的《昆仑殇》、张欣的《遗落在总谱外的乐章》等清丽、柔婉之作,也不失为80年代军旅中篇方阵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

进入90年代以后,骤然加速的社会转型带来了文学的失重,更带来了军旅文学的失位。对抗“消解”正是军旅作家们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挑战与机会并存、淘汰与新生同在的双向动态演进中,军旅中篇小说和作家队伍出现了新的分化和新的景观。

首先,是一批崛起于80年代初的青年作家,经过十余年的文学训练和人生历练之后,艺术技巧、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都臻于成熟,开始跃进一个新的境界,创作重心从中篇小说向长篇小说转移,先后创作出了《炮群》、《醉太平》、《穿越死亡》、《孙武》、《末日之门》、《遍地葵花》、《兵谣》、《走出硝烟的女神》、《突出重围》、《英雄无语》、《亮剑》等长篇厚重之作,不仅弥补了80年代军旅长篇小说“歉收”的缺憾,而且还使长篇小说取代中篇小说成为了90年代军旅文学的主要风景,初步实现了长篇军旅小说继“前十七年”之后的再度繁荣。不过,在这支人到中年的成熟作家队伍之中,依然还有不少执著于中篇创作者,譬如张卫明(《英雄圈》、《双兔傍地走》)、何继青(《兵道》、《军营里的股民》)、黄国荣(《履带》、《尴尬人》)等人都写出了新的中篇代表作。而非军旅作家邓一光(《父亲是个兵》、《大妈》)、尤凤伟(《五月乡战》、《生命通道》)等人的加盟,亦在另一侧面支撑了军旅中篇小说阵容。此外,一些女性军旅作家不断地超越自我,也在中篇创作上有所作为,譬如庞天舒的《蓝旗兵巴图鲁》、曹岩的《棕色雪天》、裘山山的《结婚》等,也都是90年代的可观之作。

其次,是一批60年代前后出生的小说新人,在80年代军旅小说的辉煌日渐黯淡的沉寂中乘虚而入脱颖而出,为90年代军旅小说最初的艰难启动率先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他们以更加个体化的“青春角度”切入当下的军旅现实生活,以浓郁的自传色彩和个人人生经历或心灵历程,真实自然地流露与传达出了行进在八九十年代之际军队现代化进程中当代士兵的体验和情感,并以此填补了前代作家在追踪现实军营生活方面逐渐“淡出”的空白,再次印证了军队生活的文学反映必须在不同的时代找到不同的代言人的特殊性。而通过农家子弟入伍从军折射出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碰撞的“农家军歌”,则是一个阶段内新军旅小说的“主旋律”。这批小说新人最初的出道或成名之作基本上都是中篇小说,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90年代军旅中篇小说创作的主力军,其“首发阵容”是——阎连科(《乡难》、《和平雪》、《夏日落》、《大校》)、陈怀国(《毛雪》、《农家军歌》、《黄土地,绿军装》)、赵琪(《四海之内皆兄弟》、《苍茫组歌》、《穷阵》)、徐贵祥(《潇洒行军》、《弹道无痕》、《决战》)、张惠生(《旱舟》、《少小离家》)、石钟山(《大风口》、《父母大人》)、柳建伟(《王金栓上校的婚姻》)、陶纯(《坐到天亮》、《营地之光》)、陆颖墨(《白色潮汐》、《战争寓言》)、刘静(《父母爱情》、《寻找大爷》)、衣向东(《老营盘》)。

同类推荐
  • 海神的一夜

    海神的一夜

    需要一行诗,一个词,甚至只需要一个声音,去重新落实悬浮的世界。——陈东东。陈东东是当代中国的一位代表性诗人,早期诗作讲究纯净的音乐性和意象性,后来诗风渐趋奇崛、冷艳,融合了古典诗学的敷陈和现代主义的寓言,围绕都市主义展开其分析性,颇具世界文学的视野和抱负。他的写作不仅直接包容着诗歌,而且由于对具体本文操作所持的严肃态度,写作在其内部具有了一种自我缩减的功能,最终被压缩成阅读意义上的诗歌,创造着汉语现代诗歌的阅读,也创造着汉语现代诗歌的本质。本书为陈东东的短诗集,收录了作者诗歌创作近40年来(1981-2017)的所有短诗作品200多首,其中包括《点灯》《海神的一夜》《雨中的马》等经典名篇,九十年代后加入了戏谑与反讽的境界更为开阔的作品,以及近年来创作的新作力作。本书由作者亲自编选,并对其中的部分诗作做了重新修订,是目前为止收录蕞全、蕞权威的陈东东短诗集。
  • 刘醒龙自选集

    刘醒龙自选集

    刘醒龙总是执着、谦逊地行走于他的艺术世界中,总是能够避开流淌于生活表面的泡沫,看取生活的真相,把民间底层人们的精神和灵魂真实地表现出来,以坚硬的抗争和如水的柔情给人以深深地感动。本书精选和节选了刘醒龙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天行者》,中篇小说《分享艰难》、《挑担茶叶上北京》,以及散文《天香》、《去南海在一棵树》等篇章,全面展示了刘醒龙三十余年的创作成就。
  • 姹紫嫣红开遍

    姹紫嫣红开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天还未亮,项忆君便被父亲的唱戏声弄醒。她爬起来,轻手轻脚地开了门。客厅里,父亲项海把四周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拉上窗帘,穿一身褶子,舞着两只水袖,腰肢柔柔软软,身段袅袅婷婷。头一扭,嘴一撇,眼神再一挑,翘个兰花指——便活脱是杜丽娘了。声调压得有些低,好几个音该往上的,都硬生生吃回了肚里。项忆君知道父亲是怕影响隔壁邻居。不够尽兴了。但也不要紧,客厅不是舞台,父亲不是为了博台下的喝彩,只是自娱罢了,为的是一刹那的迷醉,像鱼儿游回大海,鸟儿重归林间。
  • 重访新批评

    重访新批评

    《重访新批评》由赵毅衡所著,新一代的批评家感叹:“新批评派像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依然在指挥我们。”出版这本,并且名之曰是因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国内不少年轻学者对新批评方法感兴趣,用之于中国文学,做出了出色的文本分析和理论拓宽,他们用批评实践证明了新批评方法,的确有一定的生命力。
  • 生活的比喻

    生活的比喻

    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内心。畅销书作家、翻译家、摄影师陶立夏2018全新情感随笔集。生活里,都是隐喻。陶立夏用静谧的心,抒写隐喻背后的真实。这本书写给所有我在你生命里缺席的时刻。人生里总有想要放弃的时候,告别般挥手切断所有关联,不管它们是束缚也好,牵绊也好,温柔关怀也好。全部切断。于生活的细微处,留下独特的思考。神灵在微物之中,当我们能够潜心去观察,便能在这些小物或是泛着纸香的书中,找寻到自我。那些我们看过的书,遇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就像吃过的食物,给我们酸甜苦辣的滋味,最终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人生的答案,投射在生活的琐碎之处,又映照回我们的内心。
热门推荐
  • 快穿之专业女配

    快穿之专业女配

    莫名其妙的被带入时空穿越,原以为完成任务就可以回家,谁知道前路漫漫,困难重重,后来才知道,原来有一半都是因为自己身边的蠢狐狸,不过话说,这个每个世界都出现的美男子是谁?还有我不是女配吗?哪里来的官配和男二?(“是你?”“看样子是我,没错!”“你为什么要那么做,你知不知道他们又多努力的活着!”“好玩而已,看着他们挣扎你不觉得有趣吗?”“你这个疯子!”“带着那么多世界的记忆,很累吧!我帮你减轻负担!”“你要干什么?不!你不能那么做,那是我的记忆,不!”…………)
  • 地上冒出个瓜尔佳镇(中篇)

    地上冒出个瓜尔佳镇(中篇)

    枣树乡在泉县是最穷的乡。过去枣树乡叫丰收公社,但几十年了,丰收公社从来也没丰收过。原因是枣树乡大都是半山区,没有正经的田地,种啥都长不起来,是干旱造成的,那里下多大的雨田地都存不了水。有些农作物不怕旱,比如花生、地瓜,还有旱烟,但这些农作物却不值钱。全乡的人吃饭得到石桥镇去买粮,村人兜里都没钱。青壮年都到外地去打工了。枣树乡的人长年在偏僻的山沟子里生活,读书的人不多,出去打工的人经常上当受骗,有人干了一年多也没挣回钱来。家里的零用钱就靠养几只鸡或猪,到春节前卖了。无论是养鸡还是养猪,多少也得喂点粮食,但村人舍不得,所以鸡蛋也不大,猪也瘦。
  • 心累大师兄

    心累大师兄

    不想当符箓师的炼丹师不是好大师兄……“为师就收了你们五个徒弟,你们就不能做做你们的本职工作吗?”即将飞升的有史以来最天才的炼丹师查无双痛心疾首。
  • 幽灵巴士

    幽灵巴士

    我蹲在办公室里吃盒饭时,李浩已经在窗外把那辆破捷达发动起来了。我是个在旅游城市刑侦大队上班的菜鸟小警察。刑侦大队听上去很威风,我的工作其实就是打杂,每天早上先给黄队倒茶,给刑侦科所有比我工作年限长的前辈倒茶,给黄队的爱犬旺旺倒水,然后自觉自愿去资料室整理近几年市里犯罪档案资料。今天早上李浩端着空茶盅很委屈地靠在档案室门口,对我抱怨:“肖桐,你给旺旺倒水都不给我倒水。” “因为你不是我们科的。”我说。李浩是我们局唯一一个法医,技术精湛,业务过关,就在我隔壁的法医科,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很是寂寞。我们去年一起经历过某起凶宅连环杀人案,成了铁哥们。这次局里警车紧张,我就是借的李浩的破捷达去办事。
  • 穿越之王妃神助攻

    穿越之王妃神助攻

    一朝穿越,竟穿到了一个小女孩身上,莫名奇妙的还要当媒婆,苏梦伊汗。好在家里多金,又凭借着活了二十年的经验,创建了一个强大阁派,磕磕绊绊,她找到……
  • 天才狂妃:腹黑魔王宠上天

    天才狂妃:腹黑魔王宠上天

    惨遭背叛穿越成落魄倍受欺凌的风家庶出的白痴九小姐,杀手风九也很无奈。什么,那个有妹控的倾国倾城的哥哥要回来了?什么,嫡姐想欺负姐?不好意思姐虐得你渣渣都不剩!什么,未婚夫觉得姐是花瓶,空有美貌没有实力要退婚?哦NoNoNo,告诉你,姐不仅不是花瓶,除了是传说中的神合体、五灵全修的天才、还得到千古一帝的传承!什么,火凰国第一天才,有圣兽做契约兽,还有大陆排名第三的宗派做后盾?切切切,圣兽算什么,神兽超神兽都赶着姐跑呢,还有那什么第一大宗都追着要倒贴姐姐!不过……哼哼,住在对面府里的那个妖孽你几个意思,我只不过一不小心偷看你洗了个澡而已,干嘛死追不放,别以为你比我强我就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为狮

    重生为狮

    他是一个铁血佣兵,也是一个资深狮迷,非洲各个狮群都很是了解,他喜欢那种雄狮间热血的战斗,深厚的兄弟情义,这是人类无法比拟的情义。此书致敬坏男孩联盟
  • 务实作风:把一切工作落实到位的职业精神

    务实作风:把一切工作落实到位的职业精神

    在德国企业里,无论是高层的管理者,还是最基层的员工,他们都致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事,“好”的意义在德国人的字典里比原来的好更加深了一层,他们不仅仅要完成工作,而且在完成工作后要先自行检查,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核对,决不放松。对于德国人来说,90%的完美并不表示完成了工作,他们甚至会为了达到另外10%的完美付出和90%的完美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仅是德国人务实作风的冰山一角而已。
  • 报告,王妃跑路了

    报告,王妃跑路了

    为逃避追杀,她钻进了迎亲的花轿,稀里糊涂的嫁到了王府。本想着既来之则安之,做个本本分分的妻子,再伺机离开。却不想着王府经危机重重,处境艰难。万般无奈,只得伪装迎合,终于消除了他的戒心。找准时机,逃出王府,却不想,她好像多带出了什么东西……这可如何是好?他是燕北王,前朝皇子,处处被提防陷害,刀刃上行走。眼见弱冠之年,皇帝一纸诏书,赐婚!花轿抬来的是一个琢磨不透的女人,时而恭谨,时而洒脱。她防他如蛇鼠,却救他于危及。他的眼逐渐被吸引,他的心逐渐在沉沦。他,好像爱上她了……就在这时,属下来报,王妃好像跑路了。他暴怒,世间哪有这等好事,撩完就走,他不答应。两个互补的人,两颗火热的心,在乱世中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