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600000017

第17章 中篇小说(8)

当然,既是“军歌”,则既应有委婉缠绵,更应有激越高亢,哪一个方面缺失,都构不成一首完整宏大的交响乐章。阎连科、陈怀国们的“农家军歌”刚刚唱了个开头,因此他们的创作中的稚嫩或缺憾也显而易见。比如他们过于倾心对生存状态的关注而放松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太着力于丰满与真实而忽略了对其根源与背景的挖掘;自传体角度的切入常常导致自我陷入太深而不易超越,知之深、爱之切又往往影响了批判的力度与锋芒,理解与认同相混淆,同情与妥协相伴生;抓住了农民军人与土地复杂的背反关系的同时也将自己置入了一个新的困境之中;显见的还缺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烛照等等。这样的一种创作现实使得这支“农家军歌”唱得低徊有余,嘹亮不足。或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或在别的一些作家笔下,“农家军歌”开始出现变调。

在《大校》(《解放军文艺》1998年第2期)中,阎连科一举将他的主人公从“上尉”提升为“大校”,从而一扫往日“农家军歌”苦涩和晦暗的基调,为主人公大校汪海洋10余年的军旅生涯吹奏了一支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奋发与凯旋的胜利进行曲。所有与土地的纠葛和来自乡村的沉重的人生包袱,在这里都变成了汪海洋挑战自我、超越农民的正面驱动力。《大校》的定位,“在于完成了从穿着军装的农民向农民出身的当代军人的转化。这符合中国军队的发展走势和相当一部分读者的阅读期待,也表明了阎连科固执的理念的松动和转向,因此它引起了军内外广泛的关注。”

徐贵祥是以凌厉豪放的风格立足文坛的,代表作品有《潇洒行军》(《昆仑》1991年第3期)、《决战》(《解放军文艺》1997年第9期)等。在《弹道无痕》(《解放军文艺》1992年第11期)中,徐贵祥又为我们贡献了石平阳这样一个独特角色。同样是一个来自农村想“穿四个兜的军服”“当炮兵团长”的军人,石平阳业务极其优秀,但从军之途多蹇,阴差阳错,入伍13年,最后还是一个“黑绒布四道黄杠”的上土。然而在他身上,我们全然看不到阎连科、陈怀国笔下的农民军人们的悲情,他似乎从来“不知什么叫愁,什么叫情绪”,一直兢兢业业,支撑他的人生哲学很简单:“人的力气就像井水,舀了一瓢它还往外冒。舀得越多,冒得越欢。”徐贵祥笔下的农民军人不再戚戚哀哀,汲汲于“当兵、提干、家属随军”的农民军人三部曲,而是粗线条,大泼墨,粗犷豪放,因而在他们身上,作家少了批判,多了颂扬,开始了“农家军歌”与“英雄乐章”合奏的交响乐的前奏。

同样是来自农村,衣向东笔下的树五斤《老营盘》,(《解放军文艺》1998年第9期)身上也没有了阎连科、陈怀国们笔下农民军人的狡诈与算计,而是一个老实、木讷,“有一些书生气,平时不善言词”,连礼都不会送的人。因而在机关里,“王主任为了推动某项工作,需要杀鸡给猴看”时,他就常被“提溜出来”,他一直是逆来顺受。然而当机关里的同事们都在为留军营分房子而想方设法的时候,他却放弃了老婆为他争取来的留下的机会而毅然选择了转业,“想证实自己的能力”,甚至要放弃留京的机会而回自己的胶东老家。他眼里的故乡、土地充满了脉脉温情,而没有阎连科、陈怀国们心中那么可怕,因而他所选择的不是“逃离”而是回归。

除此之外,张惠生、赵琪和李西岳等也在塑造农民军人形象方面做出了不同于阎连科、陈怀国们的尝试。在同样以农民军人为表现对象的中篇小说《旱舟》(《昆仑》1995年第5期)中,张惠生以其一贯的清新自然的叙述风格,写了舟桥连长郑天丰在生活与事业上所遭遇到的矛盾与困惑,并借此凸显了当代军人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处境的尴尬和无奈。然而让我们感动的是郑天丰并没有因此回避,而是以军人特有的坚强与韧性积极去面对矛盾,在郑天丰身上我们看到了农民军人身上坚韧的一面。赵琪《四海之内皆兄弟》(《解放军文艺》1995年第9期)中的姚建华也是来自农村的优秀一兵,“当兵当得特别投入”,然而与《中士还乡》中的旗旗一样,从军之旅波折多舛,最后亦是以中士的身份退伍还乡,独自一人放起了牛。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先前农民军人形象中的怨艾与牢骚,部队所给予他的人格的升华和精神的历练使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像“当过边防军班长的人”,“把山歌唱得像云彩一样亮丽”。可以说,赵琪用他的空灵轻逸的笔触挖掘出了潜隐于农民军人心中的诗意与美好。“农家军歌”摆脱了单调的重低音,始有“亮丽”的声部。李西岳的《农民父亲》(《清明》1999年第4期)更是着力将农民父亲身上的优点展露出来,其中所体现出父亲的朴与实、韧与忍让人顿生敬意。

在阎连科、陈怀国们之后的军旅作家对“农家军歌”的吟唱中,他们关注的是“农民军人”的当下性——让人物生活在现在进行时中,而很少牵涉到过去时,有意弱化农民身份及其文化背景对于农家子弟的负面影响,更多地展现了农民军人身上坚忍、朴素与执着的特质,因而他们的创作为“农家军歌”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使得“农家军歌”略显低沉的调子变得轻快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农家军歌”主题的表现层面,使得现实主义的深化和新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重建成为可能。

第五节女性军旅作家和非军旅作家的军旅中篇小说创作

一、女性军旅作家的军旅中篇小说创作

在整个“前17年”当中,军旅小说家队伍几乎由清一色的男性组成。女性军旅小说家的匮缺,至少使人们对军人尤其是女兵世界的观察与反映失去了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女性视角”。所幸此一态势到了新时期有所改观。尤其在80年代前半期,一批30岁上下的青年女作者纷纷拿起笔来,描写自己的军旅生涯和内心情感,出现了一批在当时颇有影响的女兵中篇小说。刘宏伟的《白云的笑容,和从前一样》、成平的《干杯,女兵们》、王海鸰的《尘旅》、丁小琦的《女儿楼》、肖于的《绵亘的红土地》、常青的《白色高楼群》,加上稍晚发表的曹岩的《棕色雪天》等,多从医院、通信连、气象站、宣传队等角度切人女兵王国乃至女性的心灵世界,在金戈铁马的雄壮乐曲中糅人了几段妙曼的小夜曲,构成了一道军旅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景线,一时间,把军旅小说艺苑点缀得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刘宏伟的《白云的笑容,和从前一样》(《昆仑》1983年第1期)通过捕捉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展开一位老军人——导弹基地气象室主任齐振铎同一群女气象兵的故事。齐振铎对自己过去不曾努力学文化的悔恨和从头起步的决心,他的失败和让贤,他对女兵们由严厉的管束到父亲关怀女儿般的感情变化,他对亡妻的深切悼念和对老一辈军人的弱点的清醒认识——这一切都在他以钢铁般意志将一群自由散漫的女兵百炼成钢的锻造过程中,得到多侧面的立体表现。小说写得柔情似水,充满诗意。

成平的《干杯,女兵们》(《昆仑》1983年第3期)通过女主人公薛烨在连队的表现和遭遇,写出军队绿色在他们身上所浇铸的力量、信心和勇气,所投身的富于诗意的纯洁、高尚和无私的友谊。在对女兵群的描写里也饱含着诗的激情和深沉的爱,从不同的人物的命运中开掘出迥然各异的性格、心理和感情世界。作者把纵的生活史和横的生活面严密而自然地结合起来,使现在和过去、军营和社会紧密联系,不但能使重点人物和次要人物纠葛在一起,而且反映的生活幅度宽、时间长,因而给人开阔而挺拔、丰富而俊逸、明朗而秀美等多方面的感受。缜密的构思、优美的艺术形象、准确而又洒脱自如的表现力和对于生活的透视力成为小说突出的艺术特色。

王海鸰的《尘旅》(《昆仑》1983年第6期)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对老干部群像的多镜头摄取,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狄易光和邹安同两个人的个性、灵魂和精神境界在这种对比下立见高下,泾渭分明:狄易光为人正直、眼光远大,富有进取精神;邹安同自私、浅薄,充满污垢的心理,处处令人生厌。丁小琦的《女儿楼》(《昆仑》1983年第6期)以部队白衣战士为描写对象,不落俗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生动而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女护士细腻的内心世界,描写她在爱情婚姻上所遭受的精神苦闷,从而提出了对部队乃至全社会都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伦理问题。

如果说以上几个中篇充盈着女性作家的阴柔美的话,那么肖于的《绵亘的红土地》(《昆仑》1983年第6期)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异于前者的阳剐美。其行文很难令人相信是出自于女作者之手。小说成功刻画了一个性格丰富而复杂的当代军人——连长罗辛的真实感人的英雄形象。一幅幅雄奇、悲壮的画面与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性格、思想和感情的富于立体感的结合,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激荡在他胸腔之中的那种对祖国对人民真挚而深沉的赤子之情。作品的最后刻画了罗辛和通信员牺牲的生动雕像:通信员的手指僵硬地伸着,青石板上留下一排鲜血写的暗红色的字:“我回来了……”罗辛的“半截衣袖在风中抖动,他的手一半还插在衣兜里,他是在寻找那半截烟。他在生命的一刹那,还在喃喃向着那片熟悉的林子呼唤;‘阿会儿,阿会儿书’(越语:请抽烟)”,精巧的细节描写极具震撼力。

常青的《白色高楼群》(《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3期)紧密关注部队现实。陆亦坚在调到陆军总医院当院长后,顶着重重压力,对总医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撤换不称职的医生,改而提拔有见解有能力却被偏见压制不被重用的人才,使总医院面貌一新。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这种领导能力一直不得施展,在爱人的“活动”下才意外得到升迁机会。小说引起我们对军队用人制度的深入反思。

与上面几位女作家的作品相比,显得稍稍有些特别的是曹岩发表于80年代末的《棕色雪天》(《解放军文艺》1989年第12期)。作者不重讲故事,而重写感觉。她运用自己独有的敏感和细腻描绘了由棕色的军用水杯,棕色的军用腰带,棕色的长椅等组成的棕色的主观世界。从14岁懵懵懂懂地被父母送去参军到朦朦胧胧的恋爱再到婚后的生活,都在由“我”的颇有些独特的感觉意识的流动中交叉呈现。小说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所作的一些尝试从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80年代后期军旅女性作家的创作倾向,即开始注重用女性独特细腻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小说人称切换自然流畅,语言格调清新优雅。

然而,正如有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这股创作势头未及深化和扩展就很快地被打住了,原因更多地来自女性作者自身,与文学大环境的弱化并无直接关系。因为早在80年代末文学热潮降温之前,这支人数本来就不多的小说家队伍已经开始了流失和分化。有的转业或出国(如丁小琦),有的改写影视、纪实文学或言情类的非军旅题材(如王海鸰、肖于等),有的则干脆搁笔不写了,如此等等,导致一度姹紫嫣红的女兵小说成厂昙花一现的短促景观而令人慨叹。”进入90年代以后,依然执着于中篇小说创作的女性军旅作家大概只剩下庞天舒、裘山山、姜安、刘静、王曼玲等屈指可数的几位了。

庞天舒虽然从15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并以“少年作家”而成名,并在80年代出版了小说集《大海,我对你说》、《少女眼中的战争》等,但更多的还是以一种少女清澈的目光、一种“蔷薇般温柔的憧憬与幻想”去观察理解军人与战争,不免失之于单纯和稚嫩。90年代创作的中篇《蓝旗兵巴图鲁》(《昆仑》1990年第3期)注意从本民族(满族)文化、历史、精神中汲取灵感,将勇猛无敌的镶蓝旗先祖充满血雨腥风和英雄豪情的征战史重新复活,开始显示了从纤弱清浅向阳刚与成熟的过渡。《战争体验》(《解放军文艺》1995年第6期)则进一步显示了其小说阳刚与成熟风格的确立。作品围绕我军的一场现代化军事演习的前前后后的过程描述,塑造了红蓝军双方军、师高级干部形象,通篇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气息,节奏紧凑明快,不足之处是她还不能完全打通中高级指挥员和基层官兵之间的联结,悬浮在半空之中,扎不进当下军营生活的实处和深处,对于人物的处理显得粗犷有余而细腻不足。

姜安的《远去的骑士》(《昆仑》1994年第5期)讲的是高原骑兵连的故事。曾经辉煌的骑兵在缩编后只剩下了一个驻扎在青藏高原上的独立连的编制。协助地方拍电影成了他们的主要任务。然而,就在这样的一种尴尬处境之中,姜安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颇具“骑士”风度的官兵群像:“辕马”郑勇为了能与自己心爱的军马待在一起,放弃了到别的营当营长的机会,而继续留在骑兵连当连长;“栗公马”扎西顿珠始终洁身自好,保持着骑兵所特有的品格而不为外界所动;讨人喜欢的“小公马”王炜虽然来自城市,却对自己的军马也是情有独钟……在作者笔下,这里的军人充满阳刚气和令人敬重的骑士风度,在他们身上,我们“蓦然感到了生活不朽的壮美”。

同类推荐
  •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本书收录了著名诗人、法语翻译家树才给孩子的12篇诗歌讲座讲演稿。树才老师将自己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经验与对孩子的观照热爱融为一体,在这本书中化身诗歌课老师,以幽默亲切、最能打动孩子们的语言,讲述了古今中外最富代表性的诗歌之美。从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月亮,到法国巴黎塞纳河上的米拉多桥,从凝练清澈的日本俳句,到印度大哲泰戈尔恢弘优美的诗篇,树才既专业渊博又浅显易懂的讲解,令人感受到诗歌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艺术的魅力。而最为可贵的是,这些针对孩子们的诗歌讲座,融入了他关于儿童诗的“诗观”——童心即诗。他始终着力于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心灵与诗歌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孩子的每一种个性里都包含着天才。诗就是要讲究个性,在诗歌的世界里,个性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事物。树才对童心与个性的赞美与肯定,给了孩子们在初初面对这个语言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以足够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忠实于自己内心地去表达。而正是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纷纷涌起了创作的热情,拿起笔开始写下自己的诗。
  • 学理与诗意的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

    学理与诗意的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安徽大学教授、博导、评论家赵凯自2000年至今撰写并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45篇。赵凯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理论研究的专家,这部评论集的文章主要针对安徽本土的文艺现象有感而发,正是作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的成果展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深刻的历史意味。收录的评论文章曾陆续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艺报》《文艺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安徽日报》《安徽文学》等报刊,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 雀舌黄杨

    雀舌黄杨

    作者以“黄杨村”作为书写和考察对象,通过对一系列小人物生活和精神的深刻剖析,来反映当下农村的社会现状。
  • 老舍评传(增补本)

    老舍评传(增补本)

    本书着力于以丰富的材料和严谨的论证说明,贯穿老舍文学创作始终的,作者在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饱蘸着自己对于作家的深厚感情,对于满族历史与文化的细密体认,从上述这两个方面的视点切入作家,给我们送来一份富有创见的回答。
  •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将目光聚焦于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通过深入分析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叙事策略、语言特点等,从而分析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其中有六个主要章节,分为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发展与演变,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主题,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叙事策略,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语言艺术。
热门推荐
  • 异界雷火神帝

    异界雷火神帝

    穿越异界,获得雷电加持,要不要做另一个雷震子呢?掌控了雷电之后,装成雷系法师,也是很萌萌哒的吧,无论你是法神,还是斗圣,只要你还是碳水化合物,你就带电,有电的敌人,都是可爱的。
  • 友会谈丛

    友会谈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创世降魔录

    创世降魔录

    天地之始,一片混沌,鸿钧老祖创造万物,植神树,造众神灵,又以四气哺育万物生灵。天地有形,生灵有智,天地逐渐脱离混沌,上有日月,下有厚土,创始元灵以无上法力化道身而主宰天地,不想曾经一恶念化形,遗留世间,成为后世弟子心中魔障。创始元灵为消除自己所留魔障,创造一子名天降子,来到世间。天降子身负先天造化神功,吞天地灵气,夺日月精华,修为进化极快。进化期间,结交异兽兄弟,交好远古诸神,亲见天地之开拓,乾坤之演化。联合诸神,战天斗地,降伏天魔老祖,开拓异空间,带领魔族诸神脱离九重天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罪婿

    罪婿

    史记:赘婿,女之夫,比于子,如人疣赘,是馀剩物也。夫赘婿,即是婚姻的原罪。
  • 寻古之我不是NPC

    寻古之我不是NPC

    不发布任务的玩家,不是个好NPC。………………甲“我只是一个玩家而已,不是NPC啊”!乙“是道德城城主让我来找你的”。甲“那我也不是NPC”。乙“行行行,你不是NPC,来先交个任务,把奖励给我”。 …………… 甲“什么奖励?” 乙“我完成了任务你当然要给我奖励”。 甲“道德城城主给你的任务,你应该问他要啊!” 乙“听说杀NPC也有可能掉落物品。” 甲“给你,这是我身上唯一你能用的装备。” 乙“男人就是贱,连男NPC也是一样。”
  • 假山

    假山

    世界山峰那么多,一山还比一山高,何必太在意山高。攀登的过程才是最快意的,尽管有时到最后发现,也许是一座假山,又怎样呢。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在数千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为自己谱写下了波澜壮阔的辉煌画卷。本书内容有:不朽的辉煌建筑,像万里长城、大运河、皇家故宫等;惊叹世人的文明创造,像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让人感怀不已的英雄人物,像蔺相如、项羽、卫青、岳飞等。你想了解这些知识吗?那就不妨翻开本书会心一阅。
  • 猫大大的男神铲屎官

    猫大大的男神铲屎官

    半夜偷窥男神居然被猫砸,醒来之后发现自己怎么在男神的怀里,OMG!要流鼻血怎么办?什么?女人找上门?喵~本喵挠死你!什么?男神有暗恋对象?喵~是谁?出来跟本魔法师决一死战。
  • 双世忱歌

    双世忱歌

    这世间,宛若炽牢因有因,果有果,因果轮回她曾站在过权力的巅峰,也曾被害落魄为罪奴。是神是魔,只在一念之间被最信任的人杀害后,你还会原谅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