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5800000007

第7章 附法智遺編抉膜書

中秋既望。四明山客(仁岳)。謹致書于錢塘梵天闍梨潤公(講次)。予釋氏中。一疲鈍之士也。幸以好學之志。造延慶門下。習山家教觀。十有餘稔。雖未能宣昭祖訓。空洞佛理。而於一言一行。載聞載思。庶緣了之種。不敗亡也。甞念荊谿絕筆所存。未釋章句。諸師以文字申之。殊途異論。亦已久矣。然而毛嬙西子。非毀之而陋也。嫫母倭傀。非譽之而美也。故述作之語。邪正之道。乃天下之公器。苟非深識宗本。謬辯否臧不能言。而言之。俾躬自瘁。近覩闍梨撰。以指瑕投予所稟法師。蓋拒妙宗鈔文。解十六觀疏之義也。建言虗誕。立理踈僻。法師覽之。喟然曰。夫夏蟲不可以語其氷。曲士不可以語其道。莊子之誡也。諒彼未生圓宗名字之解。安可議其是非乎。儻識者觀之。孰不謂其起穢。而自臭焉。吾不欲報之矣。予因對曰。雖智者不惑。柰何彼以狂悖之說。誑諸新學。苟不詆訶。往往連類。執迷流遁忘返。亦教門之弊也。小子不敏。敢援筆以復之。令彼聞之。足以自誡。師曰。然子可示之。予於是驟書數千言。致闍梨之右。先引妙宗之義。次列指瑕之文。後一一解之。俾真偽兩分也。且指瑕所謂妙宗。猶良玉在掌。瑕彰於外。童子指之。今謂童子。病眼之過。非良玉之咎。故輒取金錍抉膜之語。用標其辭。蓋取一家教觀之錍。抉闍梨心眼無明之膜。庶無罪焉。

妙宗明寂光。有金寶華池等。云經論中。言寂光無相。乃是已盡染礙之相。非如太虗空無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淨。則依正色心。究竟明顯。

指瑕曰。三土是事。寂光是理。如何理中。說有色耶。疏中四土淨穢云。次第頓入。實報淨穢。分證究竟。寂光淨穢。且實報淨穢。豈非即理之事耶。寂光淨穢。豈非即事之理耶。豈地住已上。有兩依正色心耶。乃至云。若據止觀并妙玄中。明果報之義。妙覺正是。究竟報身。居究竟報土。此土是即理之事。則有金寶花池。寂光是究竟法身所居。是即事之理。則無金寶華池。

抉膜曰。寂光是理者。非但中之理。乃具德之理也。且疏文釋常寂光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既對三德。顯是三諦。三諦非理耶。且三諦者。不出中論四句也。因緣所生法。陰境也。我說即是空。圓觀陰入。三千俱空也。亦名為假名。圓觀陰入。三千即假也。亦名中道義。圓觀陰入。三千即中也。輔行云。天竺注中論。凡七十餘家。而青目最劣。尚云。一蕩三立。三立者。即中立法也。即假立法也。因緣生法。立法也。即空者。蕩法也。荊谿云。盡理言之。四句俱立也。青目最劣。尚云。一蕩三立。今師荊谿之義。安得寂光無相。抑同偏真耶。既三諦對常寂光三。荊谿云。立今人云。蕩師承何在耶。苟如闍梨所見。則須分割三德。以對二土。合云。法身般若屬寂光。解脫屬實報。以謂寂光。但理實報。是事故也。是則進不成圓。退不成別。何者圓則。三德無減。別則所證但中。況復別教。橫顯三德。亦非但理。如太虗空。唯有佛界之俗。簡無九界之俗耳。若寂光唯理。不得有事者。乃同小乘灰斷之見。深可傷哉。又云。豈地住已上。有兩依正色心等者。此蓋不曉實報色心。祇是分顯寂光色心耳。但未究顯帶別惑故。故受實報之名。安得妄執實報。則有依正。寂光則無色心。但諸文中。凡言寂光中無相者。蓋無三土染礙之相。非無十界清淨之相。又既許妙覺居究竟報土。則有金寶等事。而不知究竟報土。正是寂光土耳。故淨名疏云。事理惑除。正報即得。佛果清淨。依報即得常寂光。畢竟清淨。此豈非以寂光身土是依正二報耶。文義孱然。更何所惑。況復妙覺之報。名大涅槃。涅槃既是。三德寂光。亦是三德。豈非一體而異名乎。應知諸文所說。寂光身土。不出四義。一者單約理說。如淨名疏。明寂光是理。即極智所照之境。既從所照之境為言。則三諦事理。俱受理名也。二者單約事說。如上文所引。佛果即正報。寂光即依報。此就始覺究竟。顯於本覺。則三諦事理。俱受報名也。三者或約事理雙存。如妙樂釋。寂光四德。云本有四德。為所依。修德四德為能依。能所並有能依之身。依於能所。所依之土。二義齊等。方是毗盧遮那。身土之相(已上妙樂)。且本有四德。即上明所照之理也。修德四德。即上明始覺究竟報義也。既各言四德。則事理備矣。又云。能所並有能依之身。依於能所。所依之土。豈可壞於依正色心耶。四者或事理雙亡。如淨名疏。云究竟寂光。不生不生等。以由本覺。對始覺立。始覺既極。本覺亦亡。始本俱亡。妙絕無寄也。當知亡則。一相不留。何但無依正之事。亦乃無空中之理。存則諸法俱立。豈唯有金寶之淨相。亦復有泥沙之穢相。存亡一際。事理同時。故喻三點不縱不橫。良由於此。既懵斯旨。殊失圓宗止合。直述迷情。專求明喻。那忽用彼弗詢之義。撰此無稽之言。若此指瑕。蓋病眼之甚矣。今試開決。未知明乎。

妙宗云。稟今宗者。若云心具色等不具。同於義例。邪師謬立漸圓之見。望彼頓頓。天地相懸。

指瑕曰。稟今宗者。誰云色等不具耶。蓋凡言色具即是。心具何者。色由心造。全體是心。故知色具即是心具。若言心外無情之色。獨頭自具三千者。既色心各具三千。豈非一念六千耶。乃至云。莫見彼彼三千之語。便作如此解乎。應知彼彼之言。須就有情生佛辯之。不二門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未知頑色三千。幾時果成常樂耶。止觀云。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既言無心而已。色香是無心否。還可說有三千否。若一草一木。獨頭自具三千。與金錍野客。所迷何別。

抉膜曰。所言色具即心者。意謂攝色入心。方具諸法。今問此心。為理為事。若云理者。且金錍釋心。乃隨緣之事。又妙玄。判心法定在因耳。若云事者。事何能具。必須即理。方能具法故。止觀明一念。心具十法界。乃是法性自爾。非造作所成也。是則色之與心。若即事而理。皆具三千。豈可心法即理。則具色法即理。未論具。更須即心。方始具耶。今試喻之。如水之濕性(理也)。或激揚為波(心也)。或凝結為冰(色也)。豈可波處則具濕性。冰處不具。須即波故方具濕性耶。當知色性。遍乎心性。心性遍乎色性。彼彼互具。法法無差。故輔行云。非但心攝一切。亦乃一切攝心。又金錍云。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塵不虧。又四念處云。離色無心。離心無色。乃至云。若圓說者。亦應得云。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何但獨得云唯識耶。故知若約事理圓談。則須趣舉。一塵一念。皆具三千。若約解行難易明之。則須剋就。心法顯具。故章安問云。十界互相。有為因為果。答俱相有也。而果隔難顯。因通易知。又四念處。引大論。明難解空。及易解空。例於唯識。具一切法。是易解義也。故大意云。色從心造。全體是心。金錍約有情心。遍立無情佛性。皆就解行易而示之。當須究理。不可迷名。又止觀正明修觀之境。令觀剎那一念即具三千故。言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若執此文。謂色不具者。如禪境中。明取著一念。不具三千。莫不有情。亦不具耶。又云。若無情之色。獨頭自具三千者。既色心各具三千。豈非一念六千者未審。獨頭之言。據何見斥且。妙宗云。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舉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念一塵。至一極微。無非法界全體。而作故趣舉一法。即是圓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諸法(上皆妙宗)。此等莫是獨頭色。具一念六千之義否。既言趣舉。一法即是。圓融法界全分。則知心外無色。色外無心。唯色唯心之義明矣。又何得例同金錍野客所迷之義乎。且野客但謂。一草一木。各一佛性。各自因果則成。色心互不相收。妙宗既明。一塵一念。是法界全體。正同金錍。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塵不虧。何盲瞑之甚乎。而又抑作一念六千。何太無端。祇如妙經疏。云十二入各具千如。何不斥為一念一萬二千耶。然其談色。不具唯心。方具斯之。弊源予知之矣。蓋由闍梨。師祖立義。錯認心法。便是真如。故談攝色入心。方具諸法。於是訛風相扇延及子孫。今更示之。使邪正不濫。如奉先示珠指判。生佛是所造屬事。心法是能造屬理。又云。生佛是因果。心非因果。又昭師作五義書云。止觀引華嚴心造諸如來。是非染非淨心也。此等豈非純以理性為心法耶。所以二師。並謂色不具。法須攝入心。心方具法。又謂純談法性。便是觀心故。廢金光明玄義觀心之說。後因予師。數有議狀。窮逐彼義。方知心法非真是妄故。問疑書引止觀去尺就寸之文示之。彼昭師於答疑書中。自甘伏云。見示去尺就寸之文。蓋予昨來有失檢尋。致茲造次。孔子云。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今改之也。自後又見色由心造全體是心等文。仍執外色。不具諸法。攝歸內心。方能具法。良由不曉解行難易。致斯封著耳。又近世圓師。扶樹先見。凡諸釋義。皆以色從心造。全體是心。而為几杖。亦謂色不能具。即心方具。而注十不二門云。若有情心。具則能隨緣。變造十界之事。草木既具。胡不起善作惡造十界事。救曰。各具是理。隨緣是事。安得以事難理乎。破曰。若爾眾生之心。則具二造。草木之性。但有理造。闕具既異。豈稱理融。是則草木之處。有性無修。具理闕事。但因無果。當知無情成佛之談。剎塵俱說之旨。不輕唯禮。眾生之義。涅槃但明。有情成佛之文。一切皆失(上皆注文)。今恐圓師。不許荊谿立義。且輔行云。從事則分情無情。從理則無情非情別。是故情具。無情亦具。豈非約事則不論具。約理則色心各具耶。雖心為能造。色為所造。二皆屬事。若單就事論。何但所造不具。抑亦能造不具。故止觀明取著一念不具三千。乃取非一非異一念。方具三千。輔行釋云。若了妄念。無一異相。達此無相。具足三千。乃至云。若據理論。無非法界。亦何隔於取著妄情。此等皆顯事即理故。具三千也。是則能造所造。事則俱事。皆不論具。理則俱理。皆可論具。安得謂一邊具法。一邊不具耶。又豈謂心有事造。色無事造。便乖圓融之理乎。況復外色。非無能造分別之義。如大經。琉璃光菩薩。欲來此土。先放光明。非青現青。文殊言此光者。即是智慧。大師引此。立有分別色。若如圓師之見。祇合云。光明是識。還成有分別識。則大師不合。立有分別色也。又如觀經。明水聲演說。苦空等法。又有光明。化為百寶色鳥。又華嚴有剎塵說法之文。豈不彰於有分別色。色能造心。色具於心。唯是一色耶。又何定云色。唯理造無事造耶。又四念處云。當知若識若色。皆是唯色。是則有情成佛。即無情成佛。豈待剎塵受職草木降魔方是無情成佛耶。況至果上。依中現正。正中現依。色具之義。還復明顯。但因中難解故。諸大乘及一家所談。多從有情心法。而示非謂色法不能具也。故荊谿云。一往且云因通及以果隔等。又則唯心之談。他宗共有。唯色之義。獨擅今家。固欲掩其異義。而混其常談。孰可忍耶。又引不輕但禮。眾生之義。證於心具色不具者。何但無情不具。亦彰有情有具不具。何者不輕但見。四眾禮拜。則應畜生等類。皆無佛性。更堪哂之。故知妙宗。斥同邪師。信不誣矣。闍梨既皆。詭隨圓師。作此指斥故。今聊爾引而申之。無逐臭以同迷。當循涯而自省。願如厥師。聞去尺就寸之說。知其前非。改之為貴。

妙宗曰。若就淨穢平等而談。則以究竟苦域泥沙。而為寂光等。

指瑕曰。平等法性者。如如之理也。尚無於淨。豈有於穢耶。智者云。平等法界。尚無迷悟。悟尚自無。豈有於迷穢。準此可見矣。今試論之。夫法界者。九界具佛界性。則全染性是淨性。名為平等。金錍云。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佛界具九界性。則全淨性為染性。名為平等。金錍云。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以凡聖性等。故名平等。一念與自心。還是約性否。如何都不談性。便言究竟苦域。泥沙而為寂光耶。乃至云。欲以智者之言用為模範。未知可否。

抉膜曰。若謂平等法界。尚無迷悟。便將淨穢準例。亦無者。蓋欲遺蕩無法空無一物。方為平等也。且迷悟是一期。逆順之心。淨穢是十界。依正之體。雖云逆順。終須兩忘。豈例依正。亦須永滅。荊谿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如何解耶。深見闍梨。殊無所識。又引金錍之文。證平等法界。不得有事者。此訛言也。文云。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此顯淨心具足地獄依正之相。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此顯染心具足佛界依正之相。如何認為如如之理無事相耶。又安得以凡下一念直作理性。解之闍梨既謂。毗盧身土。純是理性。又以凡念。謂是理性。則成理性。不逾理性。還會荊谿之意乎。又云。妙宗都不談性。便言究竟苦域。泥沙為寂光者。且妙宗上文引涅槃常色。仁王法性五陰。法華世間相常住。大品色香中道。證於寂光有依正之相。豈非談性之明文乎。次文即云。若就捨穢取淨。則苦域等。判屬三障。樂邦金寶。以為寂光。若淨穢平等。而談則以究竟。苦域泥沙。而為寂光。此之二說。但順悉檀。無不圓極。此等文意。豈不正。以上來色香中道等。為淨穢平等而談耶。況若直云。淨穢平等。已是約理之談。那言都不談性。豈待句句。須著理性之字。方云談性實如駑駒。鞭至骨髓。方著正道矣。既全不識。諸文寂光事理之說。又却云。欲依智者之言。用為模範。未知可否。今恐闍梨別是一家智者耳。

妙宗明六即之義云。應知六即之義。不專在佛。一切假實。下至蛣蜣。地獄色心。皆須六即。辯其初後。所謂理性蛣蜣。名字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今釋教主。故約佛也。

指瑕曰。此乃將理同之義。作事異之義。解之則全異。一家所立六即之意。且智者之意。正為諸大乘教。圓談法性。皆言一切諸法。俱同一性。更無迷悟。高下依正。自他因果之別。慮彼圓修之人。易生叨濫。故立六即之位簡之。定不通於蛣蜣等也。乃至云。理即在迷故。則有蛣蜣地獄等名字。在悟則五即皆佛。如何却於此五。而立蛣蜣等名乎。然妙覺無瞋。則任以蛣蜣畜生之名召之未審。皇臣貴人。敢以此名召之否莫見。止觀云。圓觀諸法。皆云六即。故以圓意。約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所以使就蛣蜣等。約六即判之。今試消之。言一切法用六即判位者。乃指三達五眼。十力四無所畏等也。若約事理明之。須言理即。性具十界。乃至妙覺。性具十界。約性常同。約位有別。又止觀云。果隔難顯。因通易知。荊谿云。一一界果。各各具十。不相混濫。意亦祇言果性耳。如何都不言性。而便直以畜生。名於究竟妙覺乎。

抉膜曰。詳乎其詞。雖煩其理甚寡。蓋言理即之位。具有十界之性。則蛣蜣之事。從名字即。至究竟位。但有十界之性。永無蛣蜣之事。觀此等文。其實蒙蔽。難以言也。今用曠懷。強為開說。所冀闍梨。謗亦成種。夫一家圓談法性。須具三千三諦之法。則知十界依正。十界假名。始從理即。終至究竟。位位無減。但約三道。即此三千。迷悟不同。染淨有異。故分六位之別。既以三千。該乎六即。豈非畜生界蛣蜣依正。蛣蜣假名。通六即耶。不可六即。位但即佛界而已。又若謂後之五即。唯存十界之性。而無九界之事者。是則名字。乃至究竟。一時斷滅。九界依正。九界假名。荊谿云。三千無改。無明即明。三千並常。俱體俱用。便為虗說也。況復涅槃疏文。顯有蛣蜣之義。今備錄之。仍為釋出。彼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無現用。即無分佛。初住初地。能百界作佛。即少分佛。二住二地已上。是多分佛。妙覺是滿分佛。以是義故。一一法門。皆有權實。本迹即此義也。問蛣蜣蝮蠆。義復云何。答夫一善法。即有四分例。一惡法亦應如是。未見名教。置而不論。且就權者言之。小菩薩所作。是無分。蝮蠆初住。初地所作。是少分。乃至十地。十住等所作。是多分。如來所作。是滿分(上皆疏文)且初約佛義。明乎四分。豈非六即之義。但數之盈縮耳。次以善法。例乎惡法。亦有四分。豈非蛣蜣蝮蠆。亦有六即之義。言未見名教。置而不論者。意云。若約惡法。實行論之。非無四分。但未見經論。而為顯證。恐人難信。故且就權者言之。然則權必引實。權既有於四分。實豈無於四分耶。故知蛣蜣腹蠆。四分之義。乃六即之誠證也。且滿分蝮蠆。與究竟蛣蜣。何別莫是。滿分但有其性。而無其事耶。若爾則合。貴章安云。如何都不言性。而便直以蝮蠆。名於滿分乎。嗚呼此疏。若非章安之筆。亦遭闍梨所破也。妙宗之義。與章安之文。宛爾相符。子何不信。斯是圓家。至極之說。然其淺識。孰不非之。譬夫猿狙之身。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嚙。挽裂而去之矣。當知疏文。正約事論四分。蝮蠆何則。以小菩薩所作。但是神通所化。雖具十界圓融之性。未得十界圓融之事。故名無分也。地住已上。豈唯證於十界之性。亦復稱性。現於十界之事。故立小分多分蝮蠆之名。至于妙覺究竟。證於十界之性。究竟稱性。現於十界之事。故立滿分蝮蠆之名。倘如闍梨所解。祇合云。妙覺名無分蝮蠆。以謂妙覺。但有十界之性。永無蛣蜣之事。又云。妙覺無瞋。則任以蛣蜣畜生之名召之未審。皇臣貴人。敢以此名召之否。此聾俗之見也。意謂。若妙覺立蛣蜣之名。則須以蛣蜣之名。召相好之身。而不知妙覺之位。以蛣蜣之名。召蛣蜣之身。良由妙覺所證。三千之法。皆即空中。皆即妙假。以妙假故。十界身土假名。一一圓融。相相常住。又釋止觀。圓觀諸法。皆云六即。乃至三達五眼。十力四無所畏等者。既云圓觀諸法。豈祇觀於三達五眼等耶。況復彼文。正明圓教一切法即理故。悉用六即判位。何獨三達五眼等即理。九界五陰非即理耶。又止觀云。凡聖皆具五陰。不可聖陰。如凡陰。輔行釋云。終不可以佛界地獄界。以為凡夫地獄也。佛果已滿。從事而說。已具十界。初地初住。分具十界。乃至凡夫。但是理具。是則一一界果。各各具十。不相混濫(上皆輔行)。此等皆是。約於惡法。明六即之義也。地獄界。豈非惡法耶。佛界地獄界。豈非究竟惡法耶。乃至凡夫地獄界。豈非理即惡法耶。又云。各各具十。不相混濫。豈非簡濫耶。又云。佛果已滿。從事而說。已具十界。何故却云荊谿意亦祇言果性耶。如斯欺誕。那堪青眼之所觀乎。又謂。如何都不言性。而便直以畜生名。於究竟妙覺者。且夫立名。本召於實。闍梨既云。理即性具十界。乃至妙覺性具十界。約性常同。約位有別。此正是以善例。惡俱遍六即。而不知性具。十界俱是。法界中道。第一義諦。一一名實。皆通始終。如佛法界。全迷之者。名為理佛。始悟之時。稱名字佛。至終悟位。號究竟佛。何甞言性耶。例於畜生法界。全迷之者。名理畜生。始悟之時。稱名字畜生。至終悟位。豈不號為究竟畜生。此乃大經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也。荊谿據此。立千假名。迷悟不改。深有以也。故知若欲撥棄穢法。偏取法性淨法。以談六即。幾許誤哉。況又不了法性之義。以謂法性。如如之理。不具於事。若據六即之位。驗闍梨之解。實是理即。非名字即。何者荊谿云。若直聞真。不了三諦。此聞非即。不其然乎。如此見知。奚為師匠。今遇抉膜。應慚指瑕。當須責和氏之珍休。更執燕然之石。集者曰。甞聞廣智大師。傳法智大師之說。究竟蛣蜣者。約一人唯心觀說也。讀者思之。

妙宗曰。別教法身。為惑所覆者。良由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乃至云。但有法身本覺。隨於染緣。作上一切。迷中之法等。

指瑕曰。尊者專據妙樂。真如在迷。能生九界。謂之法身隨緣。且此語荊谿自解云。是故別人。覆理無明。為九界因。宗師意云。法身為無明所覆。乃是能覆。無明為九界因。楞伽云。如來藏為善不善因。若觀荊谿之意。亦似不作隨緣釋之。又如妙玄解。別教心如工畫師。云無明心也。乃至云縱有多說。爭柰負背大師。負背荊谿何耶。

抉膜曰。所引妙樂。謂非法身隨緣之義者。且文中顯云。真如在迷。能生九界。生非隨緣耶。而下文云。覆理無明。為九界因者。蓋明真如不能獨力生於九界。須假無明和合。方有所為。如何偏執一文。作無明生九界耶。又下文云。別教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能覆所覆。俱名無住。且所覆無住。立一切法。豈非真如隨緣。立一切法耶。又引楞伽。如來藏為善不善因。却云若觀荊谿之意。亦似不作隨緣釋之未審。此文如何。是荊谿之意。亦似不作隨緣釋耶。況顯然用理如來。為善不善因。不可拗作。無明為善不善因也。何得大無所知。彼經具云。七識不流轉。不作苦樂因。如來藏為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此文是起信宗。立真如隨緣之所據也。今家別教。正用此文。安得不是真如隨緣耶。又引妙玄。解別教心如工畫師云。無明心者。闍梨看讀未廣。祇見此文。而不見止觀。亦引此喻。明別教心造之義。輔行釋云。畫師手如心性也。心性非真如耶。況復今家明破別教。不得偏執無明生法。故妙玄明別教不思議生滅因緣中云。諸論明心出一切法不同。或言阿梨耶。是真識出一切法。或言阿梨。是無明空門出一切法。若定執性。實墮冥初生覺之過。闍梨既定執無明生法。豈非外道之見乎。須知諸文順悉檀意。或說真如生法。或說無明生法。故指要立別教有隨緣有不隨緣二義也。苟欲不信指要及妙宗。爭柰負背大師。何負背荊谿何。

妙宗釋體中云。以禮釋體。禮別尊卑。意崇君父。今明經體。意尊法身等。

指瑕曰。諸經釋體。而何經不尊法身理體耶。此通塗之意耳。而不知今經。以禮釋體。用文之意。乃至今經。部屬方等。既通四教。唯取圓教。責極之體。異前三教。臣子之體。

抉膜曰。若謂妙宗。不簡前三教經體。取圓教經體。為貴極之義者。一何愚騃初文釋體。是主質義中解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云別教已下。至六道法。皆有心緣等相。魔能說之。悉名魔事。次文解大乘經。以實相印。為經正體。云若據釋論。三藏對衍。通別二教。亦名實相印。今不取二。唯取圓實相印也。又次文明體德中。以圓伊三點。釋法身之體。此等既以簡於三教。取於圓教法身之體。當科又云。禮別尊卑。意崇君父。今明經體。意尊法身。又所尊法身云。乃是諸佛所師。萬法朝會。體非修證。理絕言思。為貴極之體等。豈非顯是簡別三教體。如臣子之卑賤。尅取圓教。法身之體。如君父之尊貴。如何祇引片文。謂尊法身理體。是通塗之意耶。識者覽之。孰不謂闍梨昏[穴/(爿*臬)]之言乎。

妙宗釋宗體一異中云。講茲疏者。唯想事境。三觀靡施正。同次家邪倒。無印可傷之甚。

指瑕曰。此意豈非闇斥孤山法師刊正記中之說乎。彼記云。十六皆事。達事即理。三觀一心。庶使往生。破惑證理。豈便謂之邪倒耶。乃至云。尊者意謂。如此廣說觀道。末代行者。得其深意。便可即聞即修。不假討尋止觀矣。孤山法師之意。意則不然。欲使學者。用首題中。三觀之義。於觀觀中。達事即理。然後尋彼止觀。使境觀明徹。方便正修。四魔三障。無所不了。

抉膜曰。此一段文。並是胸臆。虗搆破詞。且唯想事境。不用三觀。乃斥餘人耳。如天台少白。甞撰論文。立十六觀。但是假想事行。廣破予師立理觀之說。妙宗恐人濫用故通斥之。那忽亂指。為斥於孤山耶。又云。妙宗意謂。廣說觀道。不假討尋止觀。今問妙宗。何處令不假討尋止觀耶。何誣誷之太深矣。又云。孤山之意。欲使學者。於觀觀中。達事即理。然後尋彼止觀。今問刊正記中。何處令尋彼止觀。方便正修。四魔三障等耶。此蓋闍梨。謟曲為意。阿黨所宗。祇知求過於他人。不覺反愆於自己。

妙宗解實報淨穢云。若約實證。此土唯有圓聖所居。今從教道。約漸入人。見其穢相等。

指瑕曰。何以却將方便。與實報對論耶。應知實報土中。俱取破無明人。以論淨穢耳。乃至云。若如尊者之解。應云方便中穢。實報中淨。以約教道釋故。

抉膜曰。闍梨乃謂。教道唯在地前。不通登地。亦由未曾看讀。諸部教文。致茲謬破。且妙玄引用地論。教道之義。凡有二種。約行明教道。則在地前。約說明教道。則通登地已上。故釋籤云。以四悉檀。說登地法。名為教道。又云。初地已上。仍存教道。又止觀。明實報土中。說別圓二教。對別圓兩機。輔行自問云。實報何須用別耶。答約教道。此等名義。乃是山家學者。朝夕所談。如何都不聞名。況解其義乎。闍梨自云。討論執卷。將二紀之餘。以今驗之。何討論之深細乎。安敢將此見解。撿妙宗之是非。今既聞名。為愧色否。

妙宗云。此經本為韋提。厭同居穢。求同居淨。故談妙觀。

指瑕曰。且同居之名。正為凡夫生。彼未斷煩惱。與聖共住。故曰同居。且韋提聞經得忍。正是求實報之淨。何貶為求同居之淨耶。此來讚經。而翻貶聖。恐不補過矣。

抉膜曰。今恐闍梨亦未曾看經疏之文。但道聽塗說而已。何哉經文本。為韋提希。被惡子幽閉。遂哀請世尊。示無憂惱處。至光照諸土。攝在金臺。令韋提希見。乃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疏云。光照國土。令韋提希。樂生安養。豈非求同居淨之明文耶。後為如來。示其取土之法觀道圓妙。非但能取同居之淨。亦復能取寂光之淨。故得聞之。獲無生忍。何忽探取聞經得忍。謂韋提希本求實報之淨耶。此語孟浪。不足可貴。

妙宗引義例三種觀心文竟。自問云。今十六觀。屬何義耶。乃至云。如來特談。十六觀行。修證之門。正當約行。又問義例三種。皆是理觀。今之十六。歷依正事。何預三種耶。答託事附法。二種三觀。有事有理。且置未論。從行三觀。以何義故。不得歷事。既言從行。必四種行。常坐一種縱直觀理。餘三三昧。豈不兼事。如般舟三觀。歷念佛事。方等三觀。歷持呪事。法華三觀。歷誦經事。請觀音三觀。歷數息事。覺意三觀。歷三性事。若非從行。攝屬何耶。般舟初觀。千輻輪等。彼是從行。今那獨非。況義例云。唯於萬境觀一心。豈今依正不唯一心等。

指瑕曰。此乃將約行觀心。作附事說之。附事觀心。作約行說之。且義例三種。攝盡一家。所明理觀。雖指王城四諦等。為事法二觀之式。諸文之中。凡有法相事相。便屬二觀收之。且言止觀約行者。正指不思議境一念三千。遍收諸法。備明十乘十境修發之相。為約行耳。及其文中。凡有法相事相並用。事法二觀收之。豈見止觀是約行。便將其中事相法相。一時為約行耶。又將數息三性。方等幡壇等。謂之唯於萬境。觀一心等。而不知不思議境。一念三千。既徧收依正。心外無法。唯一三千。三諦不思議故。故云。唯於萬境。觀於一心。此為約行見理。何故將尊容道具等。附事觀理。而作約行釋之耶。乃至云。何故將陰境中。唯於萬境觀一心。却作尊容道具。歷境表法。附事見理之義解耶。

抉膜曰。所言豈見。止觀是約行。便將其中事相法相一時。為約行者。且妙宗但以念佛持呪誦經等。事謂之歷事。何故却認作歷幡壇尊容道具。為歷事耶。斯蓋全迷託事約行之相也。今為指陳二觀之相。令闍梨略知所以。且託事觀者。須談事境之上。表法之義。故託彼事義。立境立觀。方曰託事修觀也。且如王舍城。須以王表心。王舍表五陰。城表涅槃。又如方等幡壇。以幡壇以幡。表翻法界上迷。生動出之。解尊容道具。以二十四像。表逆順觀。十二因緣之智。香燈。表戒慧等。豈非借彼事義立境觀耶。如何却以念佛持呪事。為託事觀耶。蓋由闍梨見義例。明託事觀。後云。即方等普賢之例。乃將兩處之事。一槩為託事觀也。而不曉方等持呪。普賢誦經。皆約行歷事耳。此正是闍梨。將約行觀。作附事說之。何倒斥妙宗乎。又闍梨又謂。約行觀者。唯是觀於內心三千。遍收諸法耳。今問未審。止觀陰境中。遍歷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觀之。及破法遍中。亦復歷觀陰界入法。般舟三昧。觀佛身相。四念處。觀於外色。此等觀法。三種之中。為屬何耶。莫不謂是託事觀耶。若然則如何是。借彼事義表法之相耶。又莫是一時混沌。攝入內心。方是約行觀耶。若然則釋籤。立內外二境。四念處。說內外兩觀。如何簡別耶。又莫是三種觀法不收耶。當知諸文。不借事相。表對觀法。直約行門。而談觀法者。皆約行攝也。內外二觀。莫不咸然。焉得局就內心。為約行耶。又將義例唯於萬境觀一心。亦局就內心解者。豈觀外境。便乖一心耶。若然則何故輔行。釋觀外界入並心。為境耶。然其觀心之說。豈唯。闍梨不解。自奉先而。降以至孤山。其猶病諸何者。如刊正記。判十六觀。的非義例。三種所攝。且義例自云。夫三觀者。義唯三種。則知一家所明三觀。無不攝盡。豈觀經疏。自是一家三觀耶。又孤山指觀經觀佛相好。同般舟三昧。是則般舟三昧。亦非義例三種明矣。荊谿立義。若為踈脫。應知妙宗。判屬約行。深契圓宗。切須三復思量。不可一期戲論。儻更姦詐。朋彼邪說。曲作道理。誹謗妙宗。譬如癡賊。棄捨珍寶。檐負草木矣。

已上十段。始自寂光金寶之。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天外之殇

    天外之殇

    新书《尽源生灭》道尽人间沧桑,诉说无边情网。血战天外之主,破掉宿命黄泉。一曲天涯轮回,唱尽星辰域空奇玄诡秘的深渊,阴森邪恶的鬼窟,险象环生的秘境,浩荡热血的战场,残雪丝落的爱情。看尽一世的人心。这本书流派不多,只有一个,剧情流~…....
  • 都市极品总裁老婆

    都市极品总裁老婆

    他是地下世界绝世王者,他是全球千亿富豪,因为在老头子的命令下,和一个冷若冰霜的极品美女总裁结婚,就开始了一段都市传奇!!!
  • 相思歇

    相思歇

    前世今生,今生前世。魂落幽冥,断了情思。黄泉九府,忘川千魂,彼岸花开。我历千重劫,我经万道险。抹不去,那一缕情思入骨。归来时,却叹世事多变,相思湮灭!
  • 修炼体系大汇合

    修炼体系大汇合

    把万物众生当成棋子的竟然是未来的自己?当事人宋凌峰表示,他真的什么也不知道,因为,就连他自己,也是棋子!“自己的命运应该由自己来掌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凌峰已经达成了这一许多小说中的终级目标……毕竟,未来的自己也是自己。只是……究竟是什么,才让他,连把过去的自己当做棋子都在所不辞?
  • 青少年应知的科技小常识

    青少年应知的科技小常识

    本书内容包括:天然昆虫标本——琥珀、区分天然琥珀和人工琥珀、静电的利用和伤害、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控制湿度与人的健康、气压与天气等。
  • 荒火战争

    荒火战争

    这是被诺亚实行了“大破坏”后的未来世界,人类没有了安稳生存的家园。怪物、战车、炮火、赏金、猎人。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看懦弱的少年如何从平凡成为了世界闻名的赏金猎人,看他如何与怪物、冷血党、诺亚展开战斗。在拂晓的地平线上铭刻下胜利吧,赏金猎人们!
  • 农业投资

    农业投资

    如果你做好准备,抛开激烈的职场竞争,自己做自己的老板,经营农业不失为很棒的选择。当然,初期免不了要付出努力,承担风险,但回报定会胜过风险。
  • 九天之主

    九天之主

    当秦秋来持掌帝魂见到大千世界的繁华与黑暗,望见人间沧海桑田的变化,看到红尘众生的喜怒哀乐,他便成为众生唯一的神。大千世界,共有九天。万世岁月,九天诸界的无数强者,心中都有着一道难以斩断的枷锁。此枷锁不是岁月,而是令他们百世修炼都只能看到模糊背影的神。东海之滨诸圣跪伏在他的脚下,西天大漠众神视他为唯一的神。南天九洲大帝崇敬着他的威德,北域万星妖魔对他深深的恐惧。我本天地生,何须眷人间?轻松版简介:冷酷流大帝文,极致装逼,节奏飞快的书。不喜欢冷酷极致装逼的朋友,不必点开。
  • 风月年又年

    风月年又年

    好将军又如何?好人难为,还不是被逼跳崖、不过好人有好报,他没有死,却回到了四十年前、奈何掩藏在史书之下的,却是一群名不副实的家伙、传说中嗜战的十三王是个和他一副模样的小白脸?自己的老爹四十年前只是个五岁琴童就要被连累处死?!且看常胜将军忽悠王爷去救人,拐着天师去打仗。迟钝攻VS美人受,腼腆攻VS直白受,强攻VS强受……
  • 妃常伴读:太子,请自重

    妃常伴读:太子,请自重

    穿越醒来,她被一群丫环婆子围着叫少爷。心头一紧,她连忙伸手到怀里,摸一一摸来摸去,她脸色越来越难看。谁能告诉她,为什么这个少爷一一木有小兄弟!爹娘找到她,一顿胖揍!娘说:这么淘气,怎能送到宫里去?爹说:圣命难违啊!还是送去吧!入宫前,爹娘交待:记住,你是莫家唯一的【儿子】!入宫十年,她绞尽脑汁,斗智斗勇,只为隐瞒自己女儿的身份。十年后,太子拦住她,满面纠结的告诉她,他,好像是个弯的!**帝之暮年,招太史令入宫,命其做传,诸国公见证。风太史令:听闻帝后当年,竹马变青梅,不知前事如何?诸国公:这个咱们都能做证,论当年帝后关系,铁瓷啊!文雅唐国公:一起同过窗!后笑曰:没少了挨板子!帝嗔:咋不说太傅换了十个呢?威武齐国公:一起扛过枪!后轻叹: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帝不屑:一眼亡国,便宜他了!许国公脸红红:一起分过脏!后白眼:只得一支发簪。帝深情:绾你一世青丝!打瞌睡的卢国公:一起嫖过娼!后愣,撇嘴曰:大床愣没上去!帝怒:朕的人,谁敢动?皇太孙携妃乱入:爷爷奶奶快一百岁了还秀恩爱?求放过!风太史结语:相爱简单,相处难,不敌帝后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