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56700000002

第2章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

天地六位脏象

二、手足阴阳

(一)手足三阴三阳

注云:肝、心、脾、肺、肾,皆属阴,五脏也。胆、胃、三焦、膀胱、大肠、小肠,皆属阳,六腑也。分而言之,手足皆有三阴三阳是也。

(二)手三阴三阳

肺寅燥金手太阴,大肠卯燥金手阳明;心午君心手少阴,小肠未君火手太(阳);包络戌相火手厥阴,三焦(亥)相火手少阳。

(三)足三阴三阳

胃辰湿土足阳明,脾巳湿土足太阴;膀胱申寒水足太阳,肾酉寒水足少阴;胆子风木足少阳,肝丑风木足厥阴。

歌曰手经太阳属小肠,膀胱经属足太阳;肝足厥阴手包络,胃足阳明手(大肠);胆属少阳足经寻,三焦手内少阳临;脾足太阴手经肺,肾足少阴手是心。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形证脉气,若非诊(切),无由识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经曰: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也。其经旺于春,乃万物之始生也。其气软而弱,软则不可汗,弱则不可下。其脉弦长曰平,反此曰病。脉实而弦,此为太过,病在外,令人忘忽眩运;虚而微,则为不及,病在内,令人胸胁胀满。凡肝(实)则两胁下引痛,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之亦然,主胁(支)满,小便难,头痛眼眩。脉急(甚)主恶言,微急气在(胸胁下)。缓甚则呕逆,微缓水痹。大甚内痈吐血,微大筋痹。(小甚多饮),微小痹。滑甚 疝,微滑遗尿。涩甚流饮,微涩 挛。肝之积气在左胁下,久而不去,发为咳逆,或为( )疟也。虚梦花草茸茸,实梦山林茂盛。肝病旦(慧、晚)甚、夜静。肝病头痛目眩,胁满囊缩,小便不通,十日死。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而急;反短涩者,乃金克木也,死不治。又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多嗔,目痛,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梦中惊悸,眼赤,视物不明,(其)脉左关阳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此寒热虚实,生死逆顺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腰痛,甚则不可俯仰,丈夫( )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主肝所生病者,胸中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病。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肝欲散者,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补以细辛之辛,泻以白芍药之酸。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水乃肝之母也。苦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补之。实则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之。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经曰:胆者,中清之腑也,号曰将军,决断出焉。能喜怒刚柔,与肝为表里也,足少阳是其经也。虚则伤寒,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实则伤热,惊悸,精神不守,卧起不定,玄水发,其根在胆。又肝咳不已,则传邪入胆,呕青汁也。又胆有水,则从头肿至足也。胆病则善太息,口苦,吐宿汁,心中戚戚恐,如人将捕之,咽仲介介然数(唾)。又睡卧则胁下痛,(口)苦,多太息。邪气客于胆,则梦斗讼,脉在左关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胆实热,则精神不守。胆热则多肿,胆冷则多眠。又左关上脉阳微者,胆虚;阳数者,胆实;阳虚者胆绝也。以上皆虚实寒热,生死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胆所生病者,头痛颔肿,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肋、胁、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脉诀》云:左关,肝与胆脉之所生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胆,属表;后以重手取之,是肝,属里也。肝合筋,肝脉循经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平,脉道如筝弦者,为弦;脉道迢迢者,为长。此弦长,乃肝家不病之状也。肝脉本部在筋,若出筋上,见于皮肤血脉之间者,是其浮也;入于筋下,见于骨上,是其沉也。

临病细推之,举一知十之道也。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经曰:心者,五脏之尊也,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通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属火,旺于夏,手(少)阴(太阳)是其经也。凡夏脉钩,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来盛去亦盛,为太过,病在外;来衰去亦衰,为不足,病在内。太过,令人(身)热而骨痛,口疮而舌焦引水;不及,令人(躁)烦,上为咳唾,下为气泄。其脉如循琅( ),如连珠,曰平;来而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脉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则伤心,心伤则神失,神失则恐惧。又真心痛,手足寒而过(节),则旦占夕死。又心有水气,身肿不(得)卧,烦躁。心中风,则吸吸发热,不能行立,饥而不(能)食,食则呕吐。夏心脉(旺),左手(寸口)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若沉而滑者,水(来)克火,十死不治。长而弦者,木来归子,不治自愈。缓而大者,土来入火,(为)微邪相干,无所害。心病则胸中痛,(胁)满(胀),肩背臂膊皆(痛);虚则多惊悸(惕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悲。心积气久不去,则苦烦,心中痛。实则笑不休,梦火发;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邪气客于心,则梦烟火,心(胀)气短,夜卧不宁,懊 ,气(逆)往来,腹中热,喜水涎出。心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又左手脉大,手热腋肿;大甚,胸中满而烦,澹澹大动,面赤目黄也。心病,先心痛,时刻不止,关(格)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心虚甚,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守,魂魄妄行。心脉沉之小而紧,浮之(不)喘,苦心下气坚,食不下,喜咽唾,手热烦满,多忘,太息,此得之思虑太过也。其脉急甚,螈 ;微急则心中痛,引前后胸背,不下食。缓甚则痛引背,善泪。小甚则哕,微小则消(瘅)。滑甚则为(渴),微滑则心(疝),引脐腹鸣。涩甚谙不语。又心脉坚搏而长,主舌强不能言;软而散,当慑怯不食也。又急甚(则)心疝,脐下有病形,烦闷少气,大热上煎。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水克火,不治,十死。又心积,沉之空空,上下往来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颊赤,咽干,躁烦掌热,甚则吐血,夏瘥冬甚,宜急疗之,止于旬日也。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目赤色亦死,赤如( )血亦死。又忧(恚)思虑太过,心气内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扁鹊云:心绝一日死,色见凶多,人虽健(敏),号曰行尸,一年之中,祸必至矣。又其人语声前宽后急,后声不接前声,其声浊恶,其口不正,冒昧善笑,此风入心也。又心伤则心损,手足不遂,骨节离解,舒缓不自由,利下无休,此病急宜治之,不过十日而(亡)矣。又笑不休,呻而复忧,此水乘火也,阴(击)于阳,阴起阳伏,伏则热,热生狂冒,谵(乱)妄言,不可采(问),心已损矣。扁鹊云:其人唇口赤色可治,青黑色即死。又心(疟)则先烦而后渴,翕翕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是也。心气实而(大)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言语战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血衄,其脉左寸口虚而微者是也。

此心脏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脉证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主心所生病者,目黄,(心)胁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心苦(缓),以五味子之酸收之。心欲软,软以芒硝之咸,补以泽泻之咸,泻以人参、甘草、黄 之甘。心虚则以炒盐补之。

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母生心火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是也。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与心为表里,手太阳是其经也。小肠绝者,六日死,绝则发直如麻,汗出不已,不能屈伸。又心病传小肠,小肠咳则气咳,(气咳)一齐出也。

小肠实则伤热,(伤)热则口疮生;虚则伤寒,伤寒则泄脓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肠也。小肠寒则下,(肿)重(有)热久不出,则渐生痔;有积则夕发热而旦止;病气发则使人腰下重,食则窘迫而便难,是其候也。小肠胀则小(腹 )胀,引(腰而)痛厥;邪入小肠,则梦聚井邑中,或咽痛颔肿,不可回首,肩似拔,似折(也)。又曰:心者,主也,神之舍也,其脏(固)密,而不易伤,伤则神去,神去则(心死)矣。故人(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惟)小肠受病(多)也。又左寸口阳绝(者),(则)无小肠脉也,六日死。有热邪则小便赤涩,实则口(生)疮,身热往来,心中烦闷,身重。小肠主于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虚则(左)寸(口)脉浮而微,软弱不禁按,病惊惧狂无所守,心下空空然不能言语者。此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气也)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是)主液(血)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脉诀》云:左寸,小肠心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小肠)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心)属里。心合血脉,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粗大(者)为大;又稍稍加力,脉道润软者为散。

此乃浮大而散,心家不病脉之状也。心脉本部,在于血脉,若出于血脉之上,见于皮肤之间,是其浮也;入于血脉之下,见于筋骨之分,是其沉也。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经曰: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胸)中,养于四旁,旺(于)四季,正主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阳明),是其经也。扁鹊云:脾病则面黄色痿,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虚则多 喜吞,注痢不已。又脾虚,则精不胜,元气乏力,手足缓弱,不能自持。其脉来似流水,曰太过,病在外(也);如鸟距,曰不及,病在内。太过令人四肢沉重,言语謇涩;不及令人中满,不食乏力,手足缓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肿胀,溏泄不时,梦中饮食。脾脉来而和柔者,如鸡践地,曰平;来实而满,(稍)数,如鸡举足,曰病;又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曰死。中风则翕翕发热,状如醉人,腹中(烦)满,皮肉( )(而起),(其脉)阿阿然(缓),曰平;(反)弦急者,肝(来)克脾也,真鬼相遇,大凶之兆也。又微涩(而)短者,肺乘于脾,不治自愈;又沉而滑者,肾来乘脾,亦(为不)妨。又浮而洪,心来生脾,不为疾耳。脾病色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爪甲青,四肢沉,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青,死不治。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心)腹胀满,体重节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脾气虚,则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痢下也。又积在其中,久不愈,四肢不收,黄胆,食不为“肌肤”,气(满)胀喘喘而不(定)也。脾实则时梦筑墙垣盖屋,盛则梦歌乐,虚则梦饮食不足。厥邪客于脾,则梦大泽丘陵,风雨(坏屋)。脾胀则善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脾病(日 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脉急甚,则螈 ;微急,则膈中不利,食不下而还出。缓甚,则痿厥;微缓,则风痿,四肢不(收)。大甚,(则)暴仆;微大,(则痹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则寒热作;微小,则消(瘅)。滑甚,则颓疝;微滑,则虫毒,肠鸣中热。涩甚,则肠 ;微涩,则(内)溃下脓血。脾脉至,大而虚,则有积。脾(气)绝,则十日死。唇焦枯无(纹理),(面)青黑者,脾先(死)。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半年死;色如枳实(者),一(日)死,吉凶休咎,皆(见)其色出(于)部(分)也。又口噤唇青,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持,大小便利无休歇,饮食不入,七日死。又唇虽痿黄,语声(啭啭)者,尚可治。脾病,(水)气久不去,腹中痛鸣,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今反急,怒语而鼻笑),不能答人,此不过一(日),祸必至矣。又脾中寒热,则使人腹中痛,不下食,病甚(舌)强语涩,转(筋)卵(缩),(阴股)腹中引痛,身重,不思食,膨胀,变则水泄不能卧者,十死不治。脾(土)热,则面黄目赤,(季)胁痛满;寒则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则战栗如疟也。临病之时,切要(明)察脉证,然后投药,此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疽,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脾(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实则以枳壳泻之,如无他证,虚则以钱氏益黄散,实则以泻黄散。心乃脾之母,炒盐补之;肺乃脾之子,桑白皮泻之。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胃者,脾之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足阳明是其经也。胃气绝,五日死。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痛,不下食,呕逆不已。虚则肠鸣胀满,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眠,语狂 乱,便硬者是也。病甚则腹胁胀满,呕逆不食,当心痛,(下上)不(通),恶闻香臭,嫌人语,振寒,善欠伸。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颠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满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病患鼻下平,则胃中病,渴者可治。胃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赤者,当病折髀)。其脉弱而散者,病食(痹)。右关上浮而大者,虚也;浮而短涩者,实也;浮而微滑者,亦(实)也;浮而迟者,寒也;浮而数者,热也。

此胃(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凄沧)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 厥。《脉诀》云:右关上,脾胃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胃,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脾,属里。脾合肌肉,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脉道如微风轻扬柳梢者为缓;又稍稍加力,脉道敦实者为大,此为缓大,脾家不病(脉)之状也。脾脉本部在肌肉,若出于肌肉之上,见于皮毛之间者,是其浮也;入于肌肉之下,见于筋骨之分者,是其沉也。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面)赤 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治法与小肠同。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上下内外左右皆通也。其于灌体周身,和内调外,荣养左右,宣通上下,莫大于此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曰霍乱,下则曰走泄,名虽三而归(其),有其名而(无)其形,亦号孤独之府。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呼吸,有病则(善)腹胀气满,小(腹)坚,(溺)而不得,(大便)窘迫也。溢则作水,留则作胀,手少阳是其经也。

又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而身无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胀肋胁痛。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纳也。实则食已而还出,(膨膨)然不乐。虚则不能(制)下,遗溺,头面肿也。中焦实热,则下上不通,腹胀而喘,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不利也。寒则下利不止,饮食不消,中满。

虚则肠鸣(膨膨)也。下焦实热,则小便不通,大便亦难,苦(重)痛也。虚寒则(大)小便(泄)下不止也。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也。

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此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脉诀》云:右尺三焦、命门脉之所出,先以轻手得之,是三焦,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命门,属里也。上焦(热),凉膈散、(泻)心汤;中焦热,(调)胃承气汤、(泻)脾散;下焦热,大承气(汤)、三才封髓丹。气分热,柴胡饮子、白虎汤;血分热,桃仁承气汤、清凉饮子;通治其热之气,三黄丸、黄连解毒汤是也。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经曰):肺者,魄之舍也,生气之源,号为相傅,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毛,内荣肠胃,与大肠为表里,手太阴(阳明)是其经也。(肺)气通(于鼻),(和)则知其香臭,有病则善咳,鼻流清涕。(凡)虚实寒热,则皆使人喘嗽,实则梦刀兵恐惧,肩息,(胸中满);(虚则寒热喘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旺于秋。其脉浮而毛,曰平;又浮而短涩者,肺脉也;其脉来毛而中央坚,两(头)虚,曰太过,则令人气逆,胸满背痛;不及,令人喘呼而咳,上气见血。

又肺脉来厌厌聂聂,如(循)榆荚,曰平;来如循鸡羽,曰病;来如物之浮,如风吹鸟背上毛者,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皮)肤,其色白赤不泽,其毛折者死。微毛曰平,毛多曰病,毛而弦者春病,弦甚者即病。又肺病,吐衄血,皮热脉数,颊赤者死。又久咳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涩,而今反浮大,色(当)白,而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肺病喘咳身寒,脉迟微者,可治。秋旺于肺,其脉多浮涩而短,曰平;反此为病。又反洪大(而)长,是火刑金,亦不可治;反得沉而软滑者,肾乘于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缓者,是脾来(生)肺,不治自瘥;反弦而长者,(是)肺被肝(横),为微邪,虽病不妨。虚则不能息,(身)重;实则咽嗌干,喘嗽上气,肩背痛。有积,(则)胁下胀满痛。中风则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形似冒而肿,其脉按之虚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中热则唾血,其脉细紧浮数芤者,皆主失血,此由躁扰嗔怒劳伤得之,气壅结所为也。(肺胀则其人喘咳)而目(如)脱,其脉浮大(者)是也。又肺痿则(吐)涎沫,而咽干欲饮者,欲愈;不饮者,未瘥。又咳而遗小便者,上虚不能制其下故也。其脉(沉)涩者,病(在)内;浮滑者,病(在)外。肺死则鼻孔开而黑枯,喘而目直视(也)。肺绝则十二日死,其状腹满,泄利不觉出,面白目青,此为乱经,虽天命亦不可治。又饮酒当风,中于肺,咳嗽喘闷,见血者,不可治也;面黄目白,亦不可治也。肺病颊赤者死。又言(谙),喘急短气,好唾,此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又阳气上而不降,燔于肺,肺自结邪,(胀)满喘急,狂言瞑目,非(当)所说,而口鼻张,大小便俱(胀),饮水无度,此因(热伤于肺),肺化(为)血,半年死。又肺(疟)使(人)心寒,寒甚则发热,寒热往来,休作不定,多惊,咳(喘)如有所见者是也。其脉浮而紧,(又)滑而数,又迟而涩小,皆为肺(疟之脉)也。又其人素声清而雄(者),暴不(响)亮,噎而气短,用力言语(难)出,视不转睛,虽未为病,其(人)不久。肺病实,则上气喘闷,咳嗽身热,脉大是也。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言语气短者是也。乍寒乍热,鼻塞颐赤面白,皆肺(病)之象也。

(此)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遗矢无度。肺(苦)气上逆,黄芩。肺欲收以酸,白芍药也,补以五味子之酸,泻以桑白皮之辛。虚则五味子补之,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白散,虚则用阿胶散。虚则补其母,则以甘草补土;实则泻其子,以泽泻泻肾水。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经曰:大肠者,肺之腑也,传道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久,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则泄,热则结,绝则利下不止而死。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又实热则(胀)满而大便不通;虚寒则滑泄不止。大肠(者),乍虚乍实,乍来乍去,寒则溏泄,热则后重,有积物则发寒栗而战,热则发渴如疟状。积冷不去,则当脐痛,不能久立,痛已则泄白物是也。虚则喜满喘嗽,咽中如核妨矣。此乃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脉诀》云:右寸大肠肺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肺,属里。肺合皮毛,肺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之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脉道缩入关中,上半指不动,下半指微动者,为短。此乃浮涩而短,肺不病之状也。肺脉本部出于皮毛之上,见于皮肤之表,是其浮也;入于血脉肌肉之分,是其沉也。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与膀胱为表里,足少阴(太阳)是其经也。肾气绝,则不尽天命而死也。

旺于冬,其脉沉滑曰平,反此者病。其脉来如弹,(石)名曰太过,病在外;其去如解索,谓之不及,病在内。太过令人解 脊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小腹满,小便滑,变黄色。又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紧曰平;又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病;来如转索,辟辟如弹石曰死。又肾脉但石无胃气亦死。肾有水,则腹胀脐肿,腰重痛,不得溺,阴下湿,如同牛鼻头汗出,(足)为逆寒,大便难。

肾病,手足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疼,小(腹)结瘀热,气上冲心,脉(当)沉(细)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今反黄),其人吸吸少气,两耳若聋,精自出,饮食少,便下清谷,脉迟可治。冬则脉沉而滑曰平,反浮大而缓,是土(来)克水,(大逆,十死不治);反浮涩而短,是肺(来)乘肾,(虽病),易治;反弦(细而)长(者),肝(来)乘肾,不治自愈;反浮大而洪,心(来)乘肾,不妨,肾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阴邪入肾,则骨痿腰痛,上引背脊痛。过房,汗出当风,浴水久立,则肾损。其脉急甚,则病痿;微急则沉厥奔豚,足不收。缓甚则虚损;微缓则洞泄,食不下,入咽还出。大甚则阴(痿);微大则水气(起)脐下,(其肿 然)而上至胸者,死(不治)。小甚则(亦)洞泄;微小则消瘅。滑(甚)则癃( );微滑则骨痿,坐不能起,目视(见)花。涩甚则寒壅塞;微涩则(不月)痔疾。其脉(之)至(也),坚而大,有(积)气在阴中及腹内也,名(曰)肾(痹),得之浴清水,卧湿地来。沉而大坚,浮之而紧,手足肿厥,阴痿不起,腰背痛,小腹(肿),心下有水气,时胀满(而)洞泄,此因浴水未干,而房事得之也。虚则梦舟(舡)溺人,(得其时,梦)伏水中,(若有所畏);实则梦临(深)投水中。肾胀则腹(痛)满,引脊腰痹痛。肾病夜半平,四季甚,下晡静。肾生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而痛,黄胆,肠癖,痿厥,腰脊背急痛,嗜卧,足心热而痛,酸。肾病久不愈,而膂筋疼,小便闭,而两胁胀满,目盲者死。肾(之)积,(苦)腰(脊)相引而痛,饥见饱减,(此肾中)寒结在脐下也。积脉来细而软,附于骨者是也,面白目黑,肾已内伤,八日死。又阴缩,小便不出,出而不止者,亦死。又(其)色青黄连耳,其人年三十许,百日死;若偏在一边,一(年)死。实则烦闷,脐下重;热则口舌焦而小便涩黄;寒则阴中与腰背俱肿疼,面黑耳聋,干呕而不食,或呕血者是也。又喉鸣,坐而喘咳,唾血出,亦为肾虚寒,(气)欲绝者。此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 (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然)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也。肾(苦)燥,则以辛润之,知母、黄柏是也。肾欲坚,(坚)以知母之苦,补以黄柏之苦,泻以泽泻之咸。肾虚则以熟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金生水,补母故也,又以五味子补之者是也。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与肾为表里,号为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阳是其经也。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则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也)。(伤热则)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其气急,而小便黄涩也;膀胱寒则小便数而清(白)也。又水发则(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而腹反大(是)也。又膀胱咳(久)不已,传之三焦,满而不欲饮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不入;寒则神不守,泄下利不止,语声不出也。

实则上绝于(心)气不行也,虚则引热气于肺。其三焦和,则五脏六腑之气和,逆则皆逆。膀胱经中有厥气,(则)梦行不快;满胀,则小便不下,脐下(重)闷,或(肩痛也)。绝(则)三日死,死在鸡鸣也。此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气)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 ),脚皆痛,足小指不用。《脉诀》云:左尺,膀胱肾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肾,属里。命门与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得之为沉;又重手按之,脉道无力者,为濡;举手来疾流利者为滑。此乃沉濡而滑,命门与肾(脉)不病之状也。命门与肾部近骨,若出于骨上,见于皮肤血脉筋骨之间,是其浮也;入而至骨,是其沉也。

四、三才治法

华氏《石函经》曰:夫病有宜汤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汤可以荡涤脏腑,开通经络,调品阴阳;丸可以逐风冷,破坚积,进饮食;散可以去风、寒、暑、湿之气,降五脏之结伏,开肠利胃。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胀满,烦乱鼓(胀);可汗而不汗,则使人毛孔闭塞,闷绝而终;可吐而不吐,则使人结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五、三感之病

《内经》治法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肝、心、脾、肺、肾,实而不满,可下之而已。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胆、胃、三焦、膀胱、大肠、小肠,满而不实,可吐之而已。地之湿气感,则害人肌肤,从外而入,可汗而已。

六、四因之病

注云:外有风寒暑湿,天之四令,无形者也;内有饥饱劳逸,亦人之四令,有形者也。

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者,谓积聚 瘕,瘤气、瘿气、结核,(狂瞀)癫痫。

二者,始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者,谓痈肿疮疡,疥癞疽痔,掉( )浮肿,目赤(胗)(者 ),肿痛痒。

三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谓留饮癖食,饥饱劳逸,宿食霍乱,悲恐喜怒,想慕忧结。

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谓瘴气魅贼,虫蛇蛊毒,(蜚)尸鬼击,(冲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等。

七、五郁之病

(注云:五运之法也。)木郁之病,肝酸(木风)。

注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四肢)两胁,(咽鬲)不通,饮食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筋骨强直而不用,卒倒而无所知也。经曰:木郁则达之,谓吐令其调达也。

火郁之病,心苦火暑。

注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肢,( 胪胀),疡痱呕逆,螈 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至瞀闷懊 ,善暴死。经曰:火郁发之,谓汗令其发散也。

土郁之病,脾甘(土湿)。

注曰: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便),甚则心痛胁 ,呕(吐)霍乱,饮发注下,( )肿身重,则脾热之生也。经曰: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滞也。

金郁之病,肺辛(金燥)。

注云: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乃金胜木而病也。经曰:金郁泄之,解表利小便也。

水郁之病,肾咸(水寒)。

注云: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阴乘阳也。经曰: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收藏之)理也,失常则天地四(塞)也。

八、六气主治要法

大寒丑上,初之气,自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位,一阳用事,其气微。故曰少阳得甲子元头,常以大寒初交之气,分以六周甲子,以应六气下。十二月、正月、二月少阳,三阴三阳亦同。

注云:初之气为病,多发咳嗽,风痰,风厥,涎潮,痹塞口 ,半身不遂,失音,风(癫),风中妇人,胃中留饮,脐腹微痛,呕逆恶心,旋运惊悸,(阳狂)心风,搐搦颤掉。初之(气)根据《内经》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

春分卯上,二之气,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位,阳气(动)清明之间,有阳明之位也。

注云:二之气为病,多发风湿风热。经曰:风伤于阳,湿伤于阴,微则头痛身热,发作风湿之候,风伤于血也,湿伤于胃气也。是以风湿为病,阴阳俱虚,而脉浮,汗出,身重,眠多鼻息,语言难出。以上二证,不宜热药,下之必死。二之气病,宜以桂枝麻黄汤发汗而已。

小满以上,三之气,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位,阳(气)发万物俱盛,故云太阳旺。其脉洪大而长,天气并万物人脉盛。

注云:三之气为病,(多发热),皆传足经者多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太阳者,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背强。阳明者,肌痛目痛,鼻干不得卧。少阳胸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此三阳属热。太阴者,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厥阴(烦)满,舌卷囊缩,喘热闷乱,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气病,宜下清上凉(及)温养,不宜用巴豆热药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气,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位,阳气发散之后,阴已用事,故曰太阴旺,此三阴三阳,与天气标本阴阳异矣。脉缓大而长,燥金旺;紧细短涩,以万物干燥,明可见矣。

注云:四之气为病,多发暑气,头痛身热,发渴,不宜作热病治(宜)以白虎汤,得此病不传染,次发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霍乱吐泻,(白利)及赤白相杂,米谷不消,肠鸣切痛,面浮足肿,目黄口干,胀满气痞,手足无力,小儿亦如之。四之气(病)宜渗泄,五苓之类是也。

秋分酉上,五之气,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之位,阳衰阴盛,故曰金气旺,其脉细而微。

注云:五之气为病,多发喘息,呕逆咳嗽,及妇人寒热往来,疟瘅痔,消渴中满,小儿斑疹痘疮。五之气病,宜以大柴胡汤解治表里。

小雪亥上,终之气,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阴极而尽,天气所收,故曰厥阴旺。厥者,极也,其脉沉短而(微)。万物收藏在内,寒气闭塞肤腠,气液不能越,故脉微也。

注云:终之气为病,多发风寒,风痰湿痹,四肢不收。秋尽冬水复旺,水湿相搏,肺气又衰,冬寒甚,故发则收引,病厥(痿)弱无以运用。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积滞瘕块,寒疝血瘕。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药是也。

九、主治心法

(一)(随证治病用药)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顶巅痛,(用) 本,去川芎。肢节痛,用羌活,风湿亦用之。小腹痛,用青皮、桂、茴香。腹痛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腹中窄狭,(用)苍术、麦芽。下部腹痛川楝子。腹胀用姜制浓朴、紫草。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心下痞,用枳实、黄连。肌热去痰,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虚热,用黄 ,亦止虚汗。胁下痛,往来寒热,用柴胡。胃脘痛,用草豆蔻。气刺痛,用枳(壳),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以酒浸煎。茎中痛,用甘草(梢)。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去痰。用白术(枳实、半夏、防风、苦参、泽泻、苍术)。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能损胸中至高之气,三二服而已。)(陈皮、韭白、木香、白豆蔻、茯苓)。调气用木香、(香附子、丁、檀、沉。)补气用人参、(用)膏、粳米。去滞气用青皮,多则泻元气。破滞血用桃仁、苏木、(红花、茜根、玄胡索、郁李仁)。补血不足,用甘草(当归、阿胶。)和血用当归,凡血受病皆用。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上部血,防风使(牡)丹皮、剪草、天麦二门冬。中部血,黄连使。下部血,地榆使。新血红色,生地黄;陈血瘀色,熟地黄。)去痰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邪痞塞,用陈皮、白术。然,多则泻脾胃。嗽用(五味、杏仁、贝母),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去中焦湿与痛,用黄连,泻心火故也。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火,必用汉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渴者用干(葛)、茯苓(天花(粉)、乌梅),禁半夏。心烦,用栀子仁(牛黄、朱砂、犀角、茯苓)。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喘用阿胶。宿水不消,用黄连、枳壳。水泻,用白术、茯苓、芍药。肾燥香豉。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根梢及引经药(则可)。小便黄用黄柏,涩者加泽泻(余沥者杜仲)惊悸恍惚,用茯神、(金虎(睛)珠)(凡春加防风、升麻;夏加黄芩、知母、白芍药;秋加泽泻、茯苓;冬加桂、桂枝。)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曰:中满勿食甘。

(二)(用药凡例)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乃)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其寒宜甘发散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其分两以(君)臣论。

凡水泻,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佐之。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证加药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半夏为佐;喘者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俱用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使。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汉防己为君,黄柏、甘草为佐。

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疾,以柴胡为君,随所发之时,所属(之)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款加减用之)。

(三)(解利外感)

伤风者恶风,用防风二钱,麻黄一钱,甘草一钱。如头痛,加川芎一钱;项下脊旁至腰病者,羌活一钱;体沉重,制苍术一钱;肢节痛,羌活一钱;目痛鼻干及痛,升麻一钱;或干呕、或寒热、或胁下痛者,俱加柴胡一钱。

伤寒恶寒者,麻黄二钱,防风一钱,炙甘草一钱;头沉闷者,羌活一钱。

伤寒表热,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葱、(豉)之类寒药,汗出即解。如热病半在表、半在里,服小柴胡汤能令汗出而愈(者)。热甚,服大柴胡汤之下;更甚者,小承气汤下之;里热大甚者,调胃承气汤下之,(或)大承气汤下之。发黄者,茵陈汤下之;结胸中,陷胸汤下之。此皆大寒之利药也。又言:身恶寒,麻黄汤汗泄之,热去身凉即愈。

(四)(伤寒热食物)

伤西瓜、冷水、牛乳寒湿之物,白术二钱,川乌半钱,防风一钱,丁香一个,炙甘草一钱。

伤羊肉、面、马乳皆湿热之物,白术一钱,黄连一钱,大黄二钱,炙甘草半钱,制黄芩一钱。

以上二证,腹痛加白芍药一钱;心下痞,枳实一钱;腹胀,浓朴半钱;胸中不利,枳壳半钱;腹中寒,陈皮三分;渴者,白茯苓一钱;腹中窄狭,苍术一钱;肢体沉重,制苍术一钱;因怒而伤者,甘草半钱;因忧而伤者,枳壳半钱;因喜而伤者,五味子半钱;因悲而伤者,人参半钱。大抵伤冷物以巴豆为君,伤热物以大黄为君,详认病证,添加为佐之(药),或丸或散(均)可也。

(五)目疾

目疾暴发赤肿,羌活、防风、柴胡、香白芷、升麻、二制黄芩、黄连、甘草。白睛红,白豆蔻;少许,则当归为主。(去翳,谷精花、蝉蜕、瞿麦、秦皮洗。养目血,菊花。明目,蕤仁、蜀椒、龙脑。)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和血为佐,黄连、当归是也;兼以各经药引之。凡目昏暗,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以羌活、防风、甘菊花、甘草之类为佐。

(六)泻痢水泄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见血先后,分三焦热(论)。

凡泻痢小便白,不涩为寒,赤涩为热也。又法曰: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细而微者,寒证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涩者,热证也。凡谷消化,无问他证及色变,便为热也。寒泄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泻痢,白术、甘草;水泻,米谷不化,防风;伤食微加大黄;腹胀,浓朴;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药、甘草为主;冬月,白芍药一半,白术一半,夏月制黄芩。先见脓血,后见大便者,黄柏为君,地榆佐之;脓血相杂而下者,制大黄;先大便而后脓血者,黄芩二制,皆以当归根梢,详其上下而用之;腹不病,白芍药半之。身体困倦,目不欲开,口不欲言,黄 、人参;沉重者,制苍术。不思饮食者,木香、藿香叶。里急,大黄、芒硝、甘草下之。后重者,木香、藿香、槟榔和之。

(七)中风

手足不遂者,中府也,病在表也,当先发汗,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甘草各二钱,作一服,取发汗,然后行经养血,当归、秦艽、甘草、独活各一两,行经(者)、随经用之。

耳聋目瞀及口偏,邪中藏也,病在里也,当先疏大便,然后行经。白芷、柴胡、防风、独活各一两,又川芎半两,薄荷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温酒下,茶清亦可。

(八)破伤风

脉浮在表,当汗之;脉沉在里,当下之。背后搐(者),羌活、防风、独活、甘草。(向)前搐者,升麻、白芷、防风、独活、甘草。两傍搐者,柴胡、防风、甘草;右搐者,白芷加之。

(九)(破伤中风法)

经曰:凡疮热甚郁结,而荣卫不得宣通,故多发白痂,是时疮口闭塞,气不通泄,热甚则生风也。《治法》曰:破(伤)中风,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尚平者,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而搐,脉浮数而弦者,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荣卫宣通而愈也。凡用辛热之药,或以寒凉之药佐之尤妙,免致药不中病,而风转甚。

若破(伤)中风,表不已,而渐入于里,则病势转甚;若里未太甚,而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或以微加治风辛热药,亦得以意消息,不可妄也。至宝丹亦凉药也。如(热)甚于里,以大承气汤下之。

(十)疮疡

(苦寒为君:黄芩、黄柏、黄连、知母、生地黄酒洗。甘(温)为佐:黄 、人参、甘草。大辛解结为臣:连翘、当归、 本。辛温活血去(瘀):当归梢、苏木、红花、牡丹皮。)脉浮者为在表,宜行经:黄连、黄芩、连翘、当归、人参、木香、槟榔、黄柏、泽泻。在腰以上至头者,枳壳仍作引药,引至疮所。(出毒消肿:鼠粘子。排(脓):肉桂。入心引血化经汗而不溃,(伤)皮:王瓜根、三棱、莪术、黄药子。痛甚:芩、连、柏、知母。)脉沉者在里,当疏利脏腑,利后,用前药中加大黄,取利为度,随虚实定分两。痛者,止以当归、黄 止之。

(十一)妇人

产妇临月未诞者,凡有病,先以黄芩、白术安胎,然后用治病药。发热及肌热者,黄连、黄芩、黄 、人参。腹痛者,白芍药、甘草。感冒者,根据前解利。

产后诸病,忌用白芍药、黄芩、柴胡。内恶物上冲,胸胁痛者,大黄、桃仁。血刺痛者,当归。内伤发热,黄连。渴者,白茯苓。一切诸病,各根据前法,惟渴去半夏,喘嗽去人参,腹胀忌甘草。

妇人带下,举世皆曰寒,误之甚矣。所谓带下者,任脉之病也。经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于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注言: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络而上,然其病所发,正在带脉之分,而淋沥以下,故曰带下也。

其赤白说者,(与)痢义同,而无(独)寒者。法曰:头目昏眩,口苦舌干,嗌咽不利,小便赤涩,大便涩滞,脉实而数者,皆热证也。

(十二)小儿

小儿但见上窜及摇头切牙,即是心热,黄连、甘草。目连闪,肝热,柴胡、防风、甘草。若左腮红,是肝风,与钱氏泻青丸。(右)腮红,肺热,与泻白散。额上红者,是心热,与黄连一味。鼻上红,是脾热,与钱氏泻黄散。颏上红者,肾热,知母、黄柏皆二制,甘草炙。

凡(治)小儿病,药味与大人同,只剂料等差少。如见腮、目胞赤,(呵)欠,嚏喷,惊悸,耳尖、手足梢冷,即是疮疹。三日后其证不减,亦不见疮苗,即以柴胡、升麻、甘草,(加)生姜煎,慎不可投以寒凉利脏腑之剂,使疮不能出,其祸不可(测)。

凡养小儿,酒肉油腻生硬冷物及生水等,不可食,自无(疳)癖二证、惊风搐者,与破伤风同。

(十三)潮热

潮热者,黄连、黄芩、生甘草。辰戌时发,加羌活;午间发,黄连;未间发,石膏;申时发,柴胡;酉时,升麻;夜间,当归根。若有寒者,加黄 、人参、白术。

(十四)(咳嗽)

咳嗽有声无痰者,生姜、杏仁、升麻、五味子、防风、桔梗、甘草。无声有痰者,半夏、白术、五味子、防风、枳壳、甘草,冬月须加麻黄、陈皮少许。有声有痰者,白术与半夏、五味子、防风。久不愈者,枳壳、阿胶。痰有五证,风、气、热、寒、温也,详见《活法机要》中。

(十五)(五脏补泻法)

肝 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若补其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 虚则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

以生姜泻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以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 虚则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实则以枳壳泻之。如无他证,虚则以钱氏益黄散,实则泻黄散。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肺 虚则五味子补之,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实则用钱氏泻白散,虚则用阿胶散。虚则以甘草补土,补其母也;实则泻子,泽泻泻其肾水。

肾 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泻以泽泻之咸。肾本无实,本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金生水,补之故也。补则以五味子。

以上五脏,《内经·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究其详,精看本论。

同类推荐
  • 罗汉传

    罗汉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公食大夫礼

    公食大夫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孤忠后录

    孤忠后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末世之战神再生

    末世之战神再生

    忍冬重生回了末世第三年。不同于末世第十七年的悲怆,她带来的是变数与希望。世界早已荒芜,人性几近泯灭。她曾经也渴望一世安宁,却落得如此下场。重生归来,她不再是那个受人摆布的忍冬,她要活出她自己的未来!她不会再与前世一般,不会再重蹈覆辙。这一世,她要重临巅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研究,综合运用了量表分析、主客观评价研究和纵向干预的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弥补了我国尚缺乏对该理论模型的系统解释、验证、修订和实证研究等问题还不够深入的不足。跨理论模型作为综合性的心理研究模型,对众多的健康行为改变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被引证为过去10年里最重要的理论健康促进发展模式之一。
  • 知识界的抗争

    知识界的抗争

    本书是《江南时报》社为纪念首个“国家公祭日”而策划的“知识界的抗争”系列主题报道,全书分11个主题:1.国立中央大学西迁;2.张恨水风雨飘摇中创办《南京人报》;3.国立中央大学西迁;4.南博文物西迁;5.林学大师陈嵘冒死入虎穴;6.金陵女子大学西迁;7.留守南京保护校产的建筑师齐兆昌;8.鼓楼幼稚园西迁;9.国立药专创办之初被迫西迁;10.南京盲哑学校师生抗战往事;11.鼓楼医院惟一的中国医生。本选题为主题出版,11个主题围绕抗战时期南京知识界应对日本侵略战争而采取的抗争举措展开,集故事性和历史性于一书,可读性强。
  •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学智慧用智慧(智慧篇)

    学智慧用智慧(智慧篇)

    托尔斯泰认为:“智慧就是懂得生活的任务,以及怎样去完成。”一个人能够正确评价环境,能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够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困难,能够知晓别人并与之和睦相处。
  • 凉州记

    凉州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河山乱

    重生之河山乱

    一场车祸将她从未完成的复仇之路卷进新的政治漩涡。凌王府的嫡女凌雯儿,和戏子私奔,被官府抓了正着,再到服毒自尽,琴棋书画样样稀松,生在王侯家却抓了一手烂牌。前世的仇人,转世的姻缘,且看女主楚琪如何逆天改命!
  • 痞夫宠妻

    痞夫宠妻

    他是世人眼中冷酷无情的战神,是位高权重的明国三王爷,是世间公认的英雄,二十出头便名震四海,不知有多少女子挤破头想得到他的一丝眷顾。独独她不吃这一套,不仅无视他的身份地位以及赫赫战功,还骂他痞子、流氓?最可恶的是她居然不屑嫁给他……她竟然敢不屑!“哼,要是早知道那个明国三王爷就是你这下流坯子,我死也不嫁。”颜静觉得自己很委屈,为何所有人都认为是自己攀上了高枝,为何就没有人看清这道貌岸然的家伙其实是个痞子!为何偏偏这痞子还成了她的丈夫……某年某月的某天,某女人突然羡慕的对她说:“王爷对你真好,我要是有这么个丈夫,死了也甘心。”是么?他似乎对她也就有那么点宠溺,那么点包容,那么点忍让,还有那么点有求必应,再有点关心和……在某女由羡慕直接升级为嫉妒的眼神刺激下,她乖乖闭嘴,做小媳妇状装可怜博同情,同时列举男人十大罪状。“他霸道的令人发指,还色胆包天,下流,赖皮,不体贴,不厚道,简直像个痞子……”某女开始掰着手指口不择言污蔑人,越骂越顺口,越骂越开心,完全没意识到某黑脸男的靠近。旁边女人开始偷偷在心底幸灾乐祸,叫你得瑟,连老天都看不过去了吧,活该!&&&&&&她以为她这辈子都不会再爱上别的男人……可是,为什么看到他用自己的胸膛为她挡箭,她会那么心疼,眼泪突然像拧开的水龙头哗啦啦流个不停,为什么宁愿受伤的那个是自己……又为什么在听说漂亮大方的北国公主要嫁给他时,会生气的不理他,其实这又不是他的错,可是就是忍不住的要怨他,从什么时候起,她也变了…………………………………………下面介绍几本比较不错的书:《闲妻当家》西楼小楠《扶摇》天下归元《姬无心》笨米虫《逃妾难追》懒惰的馒头《丑妃无敌》夜初《赖上契约妻》竹玉儿《痞夫宠妻》龙御海(这本是自己的)《女主天下》夏日情怀
  • 斗战神之绝世三仙妖(三)

    斗战神之绝世三仙妖(三)

    看到这些淳朴的村民,只因为自己这一点小小的恩惠,就把自己当成再生父母、救命恩人一样崇拜,羊力大仙心里忽然觉得有些不是滋味。春风化雨在中原之人眼里,出得塞外,便尽是苦寒之地。只是,这些享尽中原锦绣繁华的唐人并不知道,出塞之后,入北疆、近天山南麓,在这样离长安有八干九百多里之遥的地方,还有一处极度繁华的绿洲之国。此国名车迟,处在塞外少见的一处绿洲盆地,水草丰美,国泰民安。又因车迟国的位置恰好处在大唐丝路的咽喉要道,那些南来北往、不绝如缕的商旅们给国家带来无尽的钱粮物资,使得这车迟国盛世繁华,冠绝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