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98800000003

第3章 釋濟時護法篇

信為歸敬之本也。體教興寶。乃濟護之先。須陳蹊徑故。次前篇以明斯位。篇名中。時謂時機。法即教法。

注中上句顯意。下句明功。持字作時。則義顯。

入文釋中。初科以道俗對明。上二句假俗事類顯。下二句明佛法常儀。初中如今國家立廟圖。父祖形像以表如存也。

次中以立住持三寶。用詮理體也。指喻住持。月喻理寶。圓覺經云。修多羅藏。如標月指。今備而用之。或可。四句並就佛法。中論以如來說法常依二諦。立像二句明俗諦。寄指二句明真諦。或可。唯就一義消文。上二句法說。下二句顯喻。已上雖說佛寶。法僧亦然。

敘情迷中。上四句正敘迷墮。是下引經喻顯。初中妄想即煩惱道。固習是業道。下二句明隨業受報。即苦道。以三道流轉。若汲井輪。由不依憑三寶。故致如是。

喻顯中經即涅槃。彼三十二云。爾時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葉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乎。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善男子有人捨身。還得人身。捨三惡身。得受人身。諸根完具。生於中國。具足正信。能修習正道已得解脫。得解脫已能得涅槃。如爪上土。捨人身已。得三惡身。乃至不得解脫常樂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土等。

指妄源中三。初句徵起。二但下推究妄情。不出慢我。三背下明達背妄情。體順佛意。問初句徵何文耶。答推上經意也。或可。徵究無思悛革等語也。次節上四句以義推劾我慢之過。次四句約經論。顯我慢之失。器仰下明觀慧之功也。俯視人物者。顯慢相我人。堅執不受善法。故曰四蒙。既蒙且蔽。不知見愛所在。故曰包藏。[雨/復]器即前引智論文也。而言經者。論引佛語故彼以妄語[雨/復]心為[雨/復]器。今以慢山高舉為[雨/復]器。即用文不用意也。懷著即上見愛。能令人我堅執。則善言不能八也。論顯納煙之義者。論即智論。彼第二卷云。放牛人問佛。幾法成就。能令牛群番息。有幾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隱。佛答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番息。謂知色。知相。知刮刷。知[雨/復]瘡。知作煙。知好道。知牛所宜處。知好度濟。知安隱處。知留乳。知養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等。彼次第解釋。其第五言。云何知作煙。除諸蚊虻。牛遙見煙。則來。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如所聞而說。除諸結使蚊虻。以說法煙。引眾生。入於無我實相空舍中。今借論中之義。意謂說法如煙。眾生若納說法煙。則引到無我實相空舍。既不懷著。則見愛蚊虻。逃遁藏隱矣。器仰喻納善法。善法既入慢根必除也。無思不服。出毛詩。彼云。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室壞即無我舍空。結使蚊虻。為說法之煙熏散。然後智慧火明。照了諸妄。猶若太虗。見愛煩惱。不除自滅。故曰安形無地。又慢無受法。故喻覆器。我有懷著。故喻納烟。背此乖斯一也。非凡是聖亦然。情事得。約自所行。適化然。約順佛語也。此與斯並指慢我二法也。

約時顯過中。然則者。毛詩正義云。然者。然上語。則者。則下事也。因前生後之勢爾。佛世正法時。季俗像末時也。退席出法華經。彼云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斯乃如來欲開示眾生佛之知見。令其悟入。而增上慢者。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不了方便。沉屈己靈止住化城。不念寶所以封迷不達己性本來成佛故也。此謂著有之徒爾。輕生之土。猶今時世有一般高談闊論之人。但事辨說。不務進修。自謂。截斷眾流。不須修證。祇知學語。不顧行蹤。放逸婬蕩。無所拘撿。便輕己身。而不知身為修道之器。今煩惱未斷。道果未成。妄自毀棄。豈非輕生也。此乃著空之徒爾。豐猶多也。業疏云。深須量度。是何位人。然後自高可得度世等。儒家所謂。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狁-儿+月]者有所不為也。封迷長劫。即[狁-儿+月]者有所不為。輕生之士。即狂者進取也。俱未能空有雙運。真俗並遊。但知偏執一隅。不能三反也。

傷歎中。初教觀審知身心俱妄。經下引經證成。此下結嘆。初中身屬他緣者。以父母所生故。或可過去因緣。而感此報。故曰他緣。冥無所知者。未生之前。不知來處故。下凡未悟。若得宿命智。方知其所來。蜀僧亢朗作偈云。天公未生我。冥冥無所知。天公忽生我。生我復何為。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飢。還汝天公我。還我未生時。神屬惑業者。惑是煩惱道。業是業道。皆屬心故。此又推究。無始世事。并上報身。共成三道。流轉輪環不覺矣。經即坐禪三昧經。今文摘撮不倫。具云今日營此業。明日造彼事。樂著不觀苦。不覺死賊至。又云。誰能知死時。所趣從何道。譬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等。三中乾豆。即豌豆。干謂干涉。慮即心慮也。喻世人三道轉輪。若無善根滋潤。雖遇善言。不肯信受。可謂枯槁眾生。復不能納禪定智慧之水也。語出涅槃經。彼云譬如豌豆乾時。錐刺不可著。煩惱堅[革*昂]。亦復如是等。

對校中初科。等智三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於三法中。皆有等智。謂婬欲飲食恐怖也。此謂人畜稟受雖不同。而智是一等。故言等智。我今未能修道。智與彼同。故云我同牛羊之智也。雖然人中有出世聖道。一種智慧。牛羊則無。故曰非倫。倫等也。人道下覆釋。出道非倫。上二句明人道合當行。今不行則同畜獸。言道緣者。大師云。唯茲人道樂劣。上天苦輕。下趣強識。念力能修道分等。謂人身器乃修道之緣也。還同畜獸者。即智論云。六情根完具。智鑒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禽獸皆亦知欲樂。以自恣。而不知方便為道修善事。既已得人身。而但自放逸。不知修道行。與彼亦何異。儒者亦云。人而無禮。雖無憂如禽。何以人不修道與禮。儒釋皆比之。同禽獸爾。

下二句明獸不能行出道一智。以其煩惱報垢重。常受苦惱。救己尚猶不及。何暇修出世聖道。故曰非其所聞也。

次勸修中三。初勸體達奉行。是下明身心獲益。鼠下顯達教觀時。初中上四句。知報勝而起修。形有即身也。輕清者非三塗之報也。識心機舉。則不昏昧也。機謂心智敏捷。如王者日赴萬機之義。舉即運動不昧矣。此乃猒勞生之苦。解惑網之集也。

固下明三寶為所修之境。上二句乃身歸聖像。塵聚即四大之塵假合而聚。即下文云諦惟形聚但見塵叢是也。下二句乃心惑因除。未歸三寶之前是煩惱累縛。假歸敬新心。而除蕩之故曰也。斯則修頂禮之道。證煩累之滅也獲益中情乃心也。異牛羊者。由乘出道一種明智。歸奉三寶。則於心情中得益也。雕琢成器者。則於身器中得益也。雕對上木。琢對上石也。三中上四句。由達名言教典。方知身心當歸三寶。其餘天神。皆非所歸之境矣。名引言。語倒。合云引名言。況下勸觀時策進。滓即濁也。四山即生老病死。意謂既居五濁。復逼四山。豈可更安忍時世所行之事。還復躭媚。昏昏不達者乎。

立教顯益。初科中。初二句明大聖鑒機。通字誤古本作適字。謂適時之化也。陶謂陶冶。誘謂引誘。即如來方便。降世之心也。立下四句。即如來立事立言之益也。良由群惑著邪日久。故立正三寶。引而導之。濁識即邪心也。所歸即正三寶也。以如來未出世。外道自稱宗師。亦立三寶故。或可。指調達等邪三寶也。四印即十誦四墨印。彼第五十八卷中。問佛何故說四墨印。答欲說真實佛法相故。來世比丘。當了了知是佛說非佛說故說墨印。當知彼四墨印。即同本律四廣說也。故彼文云。謂從佛聞一。從僧中上座前聞二。從知法眾多比丘聞三。從知法一比丘所聞四。有如此說者。未應贊毀。應以三藏教典印定之。然後始可依用。則知吾佛至聖。深恐。眾生迷倒。以邪為正。以是為非故立是法。以辨邪正。濁識迷生。並目稟教時賓也固下上二句明功勳。是住持益。下二句顯感報。由傳通益。萬載通舉大數爾。四天即兜率。以欲界有六天。兜率當第四故。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陀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也。慈經即彌勒上生經。彼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一日至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等。既有所本。非妄立言。故云豈虗也。

次科初製文所為。固下次顯示文體。故佛下引文證據。初中被初心者。示謙遜也。下文委曲。

廣明四種三寶者。為後學機鈍故爾。若前良立事。多被利根。故云體非早慮也。又稱說三寶濟世之功。曲被後學者。則前良未見其人也。又上二句明被初機。下二句言不敢示於先達也。次中上二句言其委悉。即是曲授也。叮嚀。左傳云。箸亍丁寧。指掌。謂如指拄掌中之物。言其易見也。文出論語。鋪謂鋪陳。觀(落戈切)即觀縷也。數種即一體等四位三寶也。此乃教門謀略權設。所敬之境。六眾字誤。合云七眾。即出家五。在家二也。雖道俗不同。同以佛為師。而共一希向也。言唯下乃大師之謙耳。故下三句明佛語起。謂四位三寶之相狀。隨眾生機見而立也。言一體者。乃眾生本具之妙性也。因迷成識。故謂一體。修顯性理。不復昏迷。故云理體。既而覺滿。悟理不虗。宜應赴感。故有化相。順世取滅。形像住世。有情歸。仰源流不窮。故有住持。四位相仍。故列次第。若依霅川名義。則有三種。謂住持與此同。二別相者。言佛有法報應三身之珠。法則教理行果四位之異。僧分八輩五位大小不同。故云別相。三同體亦名總相。謂其如性中。有覺了義名佛。有軌持義名法。有和合義名僧。一切眾生。皆具此寶。故云同體也。他宗法數。雜引六種三寶。今此不取。

問所以濟時篇中。具明四種三寶。而不就餘篇明者。答世以相顯非相。不能動人心。故列四相。令道俗歸信。信心既生。則三學可入。時機既濟。正法可行。豈不然也。問此中四種。比之戒疏四種三寶。同異如何。答四數不殊。立義少異。化相住持。彼此皆同。一體理體。廣略有異。此乃就大小統論。彼則就宗途局辨。略釋中。以生佛不異。迷悟同源。佛即是法。法即是僧。了無分別。故曰不二。豈止三寶。諸法皆然。故淨名云。一切眾生皆如也。寶篋經云。佛界眾生界一界無別界。然而覺知諸法。徧一切處。雖五無間。皆解脫也。斯理灼然。世相常住。有佛亦不益。無佛亦不損。得之不高。失之不下。理本具足也。

言本識者。即三界之內獨一心。萬法之中唯一識。含生本有。非適今也。梵云阿賴耶。此方翻為藏識。又無記。又無明。又隨眠即第八識也。或云阿陀耶。此云執持。皆諸師翻譯不同爾。如真諦三藏翻無沒識。取住持不失之義。玄弉三藏翻含藏。識取含攝包藏義。謂能藏自性於諸法中。亦能藏諸法於自體內。所謂眾生阿賴耶。如來清淨藏。即生佛同源也。此依地論明梨耶識。即真常淨識。若依攝論第八梨耶。是無記無明隨眠之識。別立第九。名清淨藏。此迷悟別論也。故今一體就迷理體約悟。亦其理矣。又楞伽經云。略說有三種識。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皷溟壑。無有斷絕時(此喻顯也)。藏識海常住(真識也)。境界風所動(現識也)。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分別事識也。已上法說也)。又云。藏識訖名心。思量性為意。能了諸境相。是故說為識。如此則心意識。三相狀自別。又大方等如來藏經云。佛告金剛慧菩薩。如佛所化。無數蓮華。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華內。相好莊嚴。結加趺坐。放大光明。眾覩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具足。如我無異。以此諸文證之。則知本識三寶具足。一體三寶之名。不徒立矣。

性具正明中。上二句明本覺。妄下顯不覺。本覺中言性淨如空者。法華云。如虗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等。起信論云。心體離念。離念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說名本覺。然此心體周徧。故曰法界。發生諸法。故曰佛母。離諸相故。乃曰般若。或曰法性。佛性。尸羅。中道。實相。假名圓覺首楞嚴等眾名雖曰不同。無非召慈心體也。清淨覺經云般。若是一法。佛立種種名。是也。不覺中。妄想即煩惱道。隨染即業道。生死即苦道。三道流轉。如汲井輪。無由解脫。言容塵者。經云。陳如白佛。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不住名容。搖動名塵等。

引證中。經即瞻剎經。具云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所言諸法者。統而言之。十法界法也。所謂佛及菩薩。乃至地獄等。舊云心法佛法眾生法也。又作世出世法。非無此義。上說猶通也。次則涅槃經。其所引文。盡出如來性品。一下二句。言本具也。即下二句。顯修成也。迷凡悟聖者。古人所謂。迷者自迷。悟者自悟。一性洞然。了無來去。貧女下喻顯也。性常下四句。結上兩喻。光喻珠。顯喻藏也。言貧女者。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如貧女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即於其家。堀出金藏。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女。有真金藏。不能得見等。力七額珠者。經云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間有金剛珠。與餘力士角力相樸。而彼力士以頭觸之。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即命良醫。欲自療治。及至醫時。執鏡以照其面。珠在鏡中。明了顯現。乃至云。一切眾生。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貪欲嗔恚愚癡之所覆蔽等。深叢覆寶者。謂煩惱性中。有如來藏也。移流雜味者。流浪六道受生也。

然下結顯本有不失也。經云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藥。名曰樂味(集解云。味體非樂。能生人樂也)。在深叢下。人無能見。有人聞香。即知其地。當有是藥。過去往世。有轉輪王。於此雪山。為此藥故。在在處處。造作本筒。以接是藥。是藥熟時。從地流出。集本筒中。其味真正。王既沒已。其後是藥。或酢。或鹹。或甜。或苦。或辛。或或淡。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異等。一味藥即如來藏。在深叢者。喻煩惱之多。猶如深林不見此法也。聞香喻始覺也。輪王喻妙覺。在在處處接樂入筒者。喻如來方便接生入圓覺性中也。其味真者。喻方便所立種種法門。盡是妙法。輪王沒後。喻佛入滅。既無方便。遂成六道流轉也。酢醎等六味。對六道也。本性無玷者。喻眾生佛性。雖在六凡深叢中。神通力用相好。與果佛無異也。又可。然下二句總結三喻。光即寶藏額珠。淳即深叢美藥也。已上並顯本具爾。

修成。初科中二。前至修顯來。明先佛修顯性具之理。後至位極來。明後賢志求不息也。初中前四句。明以果顯因。後四句辨因修證果。若然則不墮空見。因果灼然。言轉依者。則證無別證。證本自己法身。顯非別顯。顯本自有功德。如此則修性不二。生佛一如矣。

次志求中。欲使未來皆斆果人修習也。此乃撮略大意。正文出涅槃經。彼云譬如二人俱聞。他方有七寶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斷貧窮。服其水者。增壽萬歲唯路懸遠。險阻多難。時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莊嚴種種行具。一則空手無所齎持。相與前進。路值一人。多齎寶七。七寶具足。二人便前問言。仁者彼土實有七寶山耶。其人答言。實有不虗。我已獲寶。飲服其水。唯患路險。多有盜賊。沙滷棘刺。乏於水草。往者千萬。達者甚少。聞是語已。一人即悔。尋作是言。路既懸遠。艱難非一。往者無量。達者無幾。而我云何當能到。彼一人復言。有人能過。我亦當過。若得果達。則得如願採取珍寶。飲食甘水。如其不達。以死為期是時二人。一則悔還。一則進步。前到彼山。多獲珍寶。如願服水。多齎所有。還其所止。奉養父母。賦給宗親。是悔還者。見是事已。心復生熱。彼去已還。我何為住。即便莊嚴涉路而去等。七寶山喻涅槃。甘美水喻佛性。一人悔者喻初發心懶墯菩薩。一人往者即久修精進菩薩。險道喻生死。賊喻四魔。棘刺喻煩惱。無水草喻難得善知識不習方便也。中間路值一人即喻佛也。

次約乘勸中分三。初至赴感來。明先聖已證。我至下凡來。顯後賢志求。一至末文來。思惟起行。初中上三句。明諸佛真身所證之理不別。下三句明應身利物之念無偏。此乘無權者。則知三乘乃權設爾。以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佛乘乃實法非權。以十方佛土。唯一乘法故。然而為寶故施權。權中有實。開權顯實。實假權成。是則權實不二。故言此乘無也。樊籠乃狗束眾生之具爾。木作曰樊。竹作曰籠。爾雅云。樊即籠也。倍宜作俯。恐傳誤。赴感即應身起同體大悲。以赴生靈所求。即恩德也。以佛一乘性顯故能應。眾生理具一乘故能感。二我之下二句。顯生佛一如。彼下二句明佛先覺悟。我下二句難已沉淪。盤桓謂不能進德修業。周易屯赴云。初九盤桓。注云處屯之初。動則生疑。不可以進。故曰盤桓。

三一思下明省覺須修。今若不修。後生無託。何據者。據猶託也。亦依也。

三明所修法中。初總明三學。上二句明伏滅惑業。下二句謂淘汰三身。承謂承受遵謂依行。梵網喻聖人立教多門。魚龍喻眾生惑業深重。梵者淨也。網者。林氏小說云。可以捕禽獸也。

注中內字可作瞋。以對下欲貪也。鯨乃水族之大者。雌曰鯢。崔豹。古今注云。大者長千里。小者數丈。皷浪成雪。水族驚畏。三身憑三學者。以戒揖法身。定顯報身。慧明應身。且就文總對三學。若據下文。戒分三種。別對三身。次科初總敘。一下別配。約下結歸自心。

初中爰乃語詞也。爾雅云。曰于爰曰也。三身本者。即依因之義也。律儀。言斷惡者。謂惡無不離。起證道行。是斷德因。修成法身故曰也。瓔珞經云。律儀戒謂十波羅夷。菩薩戒疏云。攝律儀能令心住。

注中顯意。德現即見本法身矣。

善法。言修諸善者。謂善無不攝。即身口意善。及聞思修三慧。六度萬行。助道等法。是智德因。修成報佛。瓔珞經云。攝善法者。謂八萬四千法門。戒疏云。攝善法。自成佛法。

注中。止作二善。攝一切善。無不盡故。攝眾生。言慈濟有心者。謂生無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佛。瓔珞經云。攝眾生。謂慈悲喜捨。化及有情。令得安樂。戒疏云。攝眾生。成就眾生。

注中。化佛無心者。以化作故。隨感便應者。如水中月故。意用齊者。從法身生故。至真同觀故。

三結歸中。初二句即說一為三。境下二句即說三為一。雖三一不同。無非一心。本有言境。非心外者。以三身之境。即行人自心。心外無法。一切諸法。悉自心生離心外求。去道轉遠。即六妙云。何為諸法之源。所謂眾生心也。苦能如是。斯為正見。若心外求。名為邪見。清涼心要云。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道成。無一塵而非佛國。又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等。百慮咸歸者。周易繫辭云。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大師借彼語爾。

廣陳中初科。上四句明道俗所修並先奉戒。功德本者即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又經云依因此戒。得生禪定等。道初者。未有出家人不先受戒。俗歸者。即耶輸父見佛。先為受三歸。提謂長者是佛初受五戒人。故曰必先敬受。隨下二句敘圓意。戒隨境發。一一境中。並具三聚。舉一即三。非前非後。如下約心顯戒。圓融可知。

次科約本跡。以顯三佛。初正明約心奉戒。既三一不定。因戒感果。則三佛亦然。謂法身即報應。報應即法身等。若非圓解。因果不差。亦難究茲。三一不異故下引證不定三也。以生身即法身故。經即涅槃。彼第四云。我已久從無量劫來。離於愛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隨順世間。示現八胎。維摩經亦云。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是法身也。又維摩詰語阿難言。如來身。即法身是也。又下證不定一也。以生身異法身故。並為時機見異。隨說不同爾。

通指化意中。初二句。乃佛本為高山王機。說華嚴頓教。隔出聲聞。獨諸菩薩。獲大法利。即華嚴第五十云。譬如日出於閻浮提。光照一切諸須彌山等。次句乃機緣非利故。寢大施小。漸次而說。即指鹿苑至鶴林一期教法也。所言下乘者。對上華嚴得名也。後席者。以先說華嚴平等法界。後說隨機漸法故曰也。摩竭。或云摩竭提摩伽陀等。正云摩揭陀。此言善勝無惱害甘露處等。即如來始成正覺處。祇園。或云祇桓祇陀祇樹逝多善多。並翻勝氏。即祇陀太子施樹。給孤獨長者捨園。是如來行化之處也。眾說備之者。如陳朝真諦三藏。立二種教。統收眾說。一漸二頓。言漸即約漸悟菩薩。大由小起。具有乘之名為漸教。即涅槃等經。若直頓機。大不由小起。唯菩薩乘。如華嚴等。如隋天台智者。則約五時五昧四教八教。種種不同。如唐圭峰禪師云。西域此方。古今諸德。立宗判教。離合有殊。或一味不分。或開宗料揀。言不分者。此有五意。一理本一味殊途同歸故。二一音普應。一雨並滋故。三原佛本意。為一事故。四隨一一文。眾解不同故。五多種說法。成枝流故。故不可分。如後魏菩提流支姚秦羅什。立一音教。即此意也。其開宗料揀者。一理雖一味。詮有淺深故。二佛雖一音教隨機異故。三本意未申。隨他意語故。四言有通別。就義顯說故。五由辨權實。不住枝流故。六王之密語。語同事別故。七不識佛意。以深為淺。告於大利。以淺為深。虗其功故。八諸佛菩薩。亦自分故。以斯等意。是故分之。若依賢首大師。統收為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一乘頓教。五圓教。已上諸家。雖判教不同。並依經論分辨。意歸一體之理也。鏡者曉也。明也。

辨性相中。初科上句結前。下句生後。次科彰益中。上六句指由緣中所說。修性因果。三戒三佛等。圓解圓修。欲使行者。因此言說。而心花開發。猶若燈明。然後詮一體三寶性相。使其行者。心無所着。故下結略。云捨筏可也。筏般筏也。又編木曰排。編竹曰筏。乃渡江河之具爾。金剛般若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是也。又可。上四句敘其來意。下四句顯其要旨爾。

正顯性相中。初科言知性本淨名佛者。由能自覺故也。且心之為物。妙不可思。卓然獨立。諸佛得此心曰菩提。且未甞謂淨。眾生迷此心曰生死。亦未甞有穢。然於無所覺中。而忽然有覺。強號為佛。佛既如是。法僧亦然。三寶一體。亦強分三。但知。無染為法。無壅為僧。可也。今下通示三寶。或可。別顯正覺。然覺性常住。群生沉迷。故言不覺。因教解悟。故名始覺。所解未圓。名等覺。究竟真常。名妙覺。說有次第。理無次第。然性體圓融。無施不克。修性不二。生佛一如。一切諸法。全心發現。可謂觀一心。見一切心及一切法。觀一法。見一切法及一切心。觀菩提涅槃。見一切煩惱生死。觀煩惱生死。見菩提涅槃。觀一佛。見一切眾生及諸佛。觀一眾生。見一切佛及一切眾生。非內非外。不異不一。是謂一性妙體不可思議。學者思者。說者行者。誠能達此。則一體三寶。豈遠乎哉。此之一法。人多不信。自沉己靈。如高僧傳云。順璟浪耶人。常覽華嚴經。見始從發心便已成佛。乃生謗毀。當啟手足。時扶掖下地地便徐裂。璟身俄墜。生陷地獄。至今有坑。號順璟捺落迦也。真行道者。當信己靈。不須外覓矣。

結勸中。初四句教令勤修。俗下引俗勵道。初中上二句使依教修練。下二句俾無縱怠情。俗云者。尚書中誠時君也。彼注云。聖人無念善。則為狂人。狂人能念善。則為聖人。言桀紂實非狂愚。以不念善故滅已。古人云。堯舜諤諤而昌。桀紂唯唯而壬。是也。

問答躡難中。此問因前心本淨。悟解無邪名佛。故假設之。初二句責其無憑。次二句言下凡未能發智。後二句指其狂妄。初言卿者。猶今人稱賢古無制約。例皆呼之。如漢孟喜父。時人以孟卿呼之。彌天誡眾亦曰卿等。後代帝王。專其稱下。無敢僭用矣。念念識心者。識謂妄識悟之成性。迷故稱識。以善惡俱包故也。言非智者。非出世聖智也。一舉騰九萬。出莊子。彼云。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鵬之徒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意謂凡夫不可即時成佛也。

正答中二。初正答來問。二是知下勸開發解行。初中前二句以心道對論。為山下法譬合辨。故萬下將世事與劫數校量。初中以佛法太高。實難窮盡。次句謂心實易求。但無自見之明。故多惑爾。先德有言。太近至易。無如自心。出死入生。了不知覺。次二句中。為山基一實者。箸取土籠也。論語云。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誠人不可中道而廢矣。此譬喻也。為佛起初念者。言其始也。三劫之功。言其終也。念念不停。乃可及爾。故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又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無所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方。此法說也。

校量中。言初步者。伯陽。云千里之行。始於發足。合抱之本。始於毫末。今言萬里。乃趣舉爾三劫。即三阿僧祇劫。此翻無數時分。所言三者。且據釋迦修菩薩道。從古釋迦至毗婆尸。值七萬五千佛。名第一阿僧祇。從婆尸至然燈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從然燈至尸棄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故總言三劫也。

次開解行中。此約法華開示悟入為言。常步此心者。即一體三寶也。開示即如來開顯。悟入即前機獲益也。不外來誠內起。互其言爾。若能了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者。即知心外無法。百慮咸歸能禮所禮。但自心生。故南嶽云。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不真。當知此心唯聖究盡。凡夫若覺。即是聖人。雖然如是論不云乎。智度大海。唯佛窮底也。

引證中。經即觀無量壽佛經具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等。智者大師云。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者。眾生心淨。法身自在故。言入眾生心想中。如似白日舛天。影現百川。又云。得此觀佛三昧。解入想應故。言入心想中也。是心作佛者。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亦因此三昧心終成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向聞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便謂條然有異故。言即是心外無佛也。此證前心性本淨悟解無邪名佛矣。

結勸中。前四句以克明心性。念念不已。必至成就。言斂念者。遵奉開示也。清淨者。悟入有歸也。志下四句暗排凡外。不從正道。忘己他覓。背道求福也。甫猶言豈也。以外求之徒。豈可當於行道矣。或可語解。言世福者。如凡夫持五八戒。布施行仁。外道坐禪習定。雖權力能不達無我。終為世福。如鬱頭藍等。故下四句對辨得失。身子即舍利弗母好身才是身之子。故云身子。或云鶖子。以母目如鶖鷺故。言不思者。如智論第十四云。舍利弗六十劫修菩薩道。欲度布施河。時有乞人。求乞其眼。舍利弗言。此無所任。何以索之。若須我身。及財物者。當以相與。答言。不須汝身。并以財物。唯欲得眼。若汝實行檀者。以眼見與。爾時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於舍利弗前。瞋之嫌臭。唾而投地。便以脚踏。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難可度也。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既得脚踏。何惡之其如此人輩不可度也。不如自度早脫生死。思惟是已。於菩薩道。退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等。難陀名難陀女。此云歡喜。言整慮拔神者。賢愚第十卷卷云。佛在舍衛有女名難陀。乞丐自活。見諸國王人民。供養佛僧。自心思惟。我之宿罪。生處貧賤。雖遇福田。無有種子。便行乞丐。以作微供。唯得一錢。持詣油家。具語所懷。油主憐慜。增倍與油。得已難喜。足作一燈。奉上世尊。自立誓願。我今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燈。除滅一切眾生垢暗。作是誓已。禮佛而去。乃至竟夜。諸燈盡滅。唯此獨然。是時目連次當直日。欲取滅之。即舉手扇。復以衣扇。燈明不損。佛語目連。今此燈者。非汝聲聞之所傾動。正使四大海水。以用灌之。毗嵐風吹之。亦不能滅。此是發大心人所施。佛說是已。難陀女復來。頭面作禮。佛即授記未來世過二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燈光。十號具足。是知身子違大之失。難陀順理之得也。

二緣理中。問曰。理有大小。教有偏圓。今此緣理。為大為小耶。答據下引證。則依多論以明斷證。乃小乘理也。及至下文釋寶合喻。云三乘歸仰。則知。大師借小乘之語。正意在於大乘也。緣謂心緣。理即性理。謂依三學之言。稱前一體修顯。故曰緣理。又在迷謂之識。即一體也。悟故乃稱理爾。

明佛寶正出體中。初科分二。初三句指理體。且下分染淨。初中上二句釋名。次一句指體。望前一體。故云還是。

分染淨中。初明染。妄起無端曰無始。慧發妄除曰有終。但下二句說未終所以。今下顯淨由戒定慧。除去惑業。顯本天真常住平等。何者為始。何者為終。緣理光顯。自然性淨。言纏結者。結即九結十使也。為結所纏。無由擺脫。故曰纏結。

分相中三。初釋名。就理立法。隨境顯相。故有五分之名矣。

二謂下解開五相。初列相。前下七句顯從因立前三。後下十句。釋從果立後二。文出佛地論。正云前三是因後二是果。前三有學法。後二無學法。由慧能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等。定慧準此者。如云由定護助等。後以字誤寫。本作此字。故知智慧由心起。曰解脫。反照於自心。曰知見。

三唯下結顯。三乘所證。雖漸頓徧圓有異。五法次第。從因至果。則大小不殊。此與外教對顯。欲明佛法高妙。非天仙世人立教可比也。

引證中。正引佛寶。餘二兼之。論即多論。言一切智五分法身者。正云一切智無學功德。彼以小乘斷證。佛僧不異故。若據大乘。則云道種智一切種智。法中。彼云斷欲無欲滅諦涅槃。有云滅理涅槃。理即諦理審實不虗故。僧中賢聖學無學功德者。學對上賢。無對上聖。功德即賢聖所證。以理體一故。僧即是法。法即是僧。自即自己。他乃他人。盡處即苦集道。三諦所無之處也。若初果人受歸。即自他盡處。下凡所受。俱是他身所盡之處也。經即金剛般若經。轉證盡處。即無為無漏也。

解名義中。初科言常住者。以不生不滅故。世法不陵慢者。以理體無為無漏故。問如來已證五分法身。為何八十唱滅。亦有所壞者。答如化相中說。所以稱寶者。戒疏云。此三益世。近拔三有。遠清二死。希世持達。可重名寶。寶性論喻分六義。備如疏引。

次科中。上二句舉喻。次四句類顯。下一句結示。

功答初科中。邪能害正。正能翻邪。若欲發無作功勳。不得雜事邪黨。

次科引文中。經即涅槃清信士者。經文正作優婆塞。妄字經作更字。

簡天中初一句徵其歸佛不歸天也。以佛未出。唯天為尊故。此徵之。以下三句明歸三寶。言真則簡偽。言常住則簡生滅。以天帝生滅非真故。若約邪正以分。則釋迦為正真。調達為邪偽。若四種三寶自簡。則理寶為真。餘三皆妄。以有壞滅不常故。一體雖常。在迷非淨。如雜血乳。其義可知。性相常住者。性與理體一也。相即事分三種皆不可壞。故云常住。自下六句。簡餘人天。身心苦惱等者。如增一阿含云。有忉利天子五衰相見(一衣染塵垢。二花鬘萎顇。三兩腋汗出。四臭氣入身。五不樂本座)。當生猪中。憂愁之聲。聞於天帝。天帝聞之。喚來告曰。汝可受三歸。即時如教便免生猪。佛說偈言。諸有歸依佛。不墜三惡趣。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三自歸已。生長者家。還得出家。成無學果。又如法句經云。昔有天帝。自知命經生於驢中。愁憂不已。云救危者。唯佛世尊。便至佛所。稽首伏地。歸依於佛。未起之間。其命便終。生於驢胎。鞚斷破他。陶家坯器。器主打之。遂傷其胎。還入天帝身中。佛言殞命之際。歸依三寶。罪對已畢。天帝聞之。得初果。惟下二句反顯。言有力能持者。以歸依三寶。免墮惡道是也。

歸依初科。上一句標。次四句法喻對顯。故下二句引緣為證。初句出涅槃經聖行品。彼云如金翅鳥能噉諸龍。唯不能噉受三歸者。次句出消災經。彼云。主人問於客云。吾所事神。畏子而走何也。客曰。我犯酒戒為親所逐。尚餘四戒。故為天神所見營護。於是邪神不敢當也。主人求戒於容。問佛所在。遂往舍衛見佛。經歷一亭中。有一女端正。是噉人鬼婦也。託宿於此。女人報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問言。用何等故。將有意乎。女人報言。吾以語卿。何用問為。男子自念。前舍衛國人。冤佛四戒。我神尚畏。我已受三。自歸五戒。何畏懼乎。遂自留宿。噉人鬼。見護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里。一宿不歸。明日男子進路。見鬼噉人骨狼籍。衣毛為起等。夜叉此翻捷疾。即上噉人鬼也。

五下二句結示所歸也。此寶即緣理也。以化相住持。依此而有故。

會異初科中。同相指緣理三寶也。所以得同相名者。謂盡十方通三世。無非皆是。故涅槃。云佛即是法。即是眾等。

滅惡初科中。經即涅槃經也。次推釋中。初句徵起。以下釋通。即聞熏修證。初二句聞。次四句熏。況下修。因下證也。所言法佛者。依楞伽中。佛有二種。一者法佛。二者化佛。法佛就理。化佛約事。又可。法佛乃二寶。略其僧爾。熏本識心者。識謂妄識。無始妄想。倒熏遂成。種種差別。今聞。三寶常住之語。不生不滅之義。復熏妄識。反妄歸真。乃成淨信根力。是為妄心之師範也。無陷沒即經中不墮惡趣也。

生善引經中。言彌勒者。此翻慈氏。因中修慈三昧。故得是名。此菩薩補釋迦處。三會說法。初成道時。先度釋迦遺法弟子。故報恩經云。第一會度九十六億人。第二會度九十四億人。第三會度九十二億人。經中三歸人初會解脫者。若依下文引處胎經。佛告彌勒偈曰。汝所三會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億人。受我五戒者。次是三歸人。恐寫五戒。作三歸也。又可。五戒從三歸得故。言三歸也。

結難中此之一字。指理寶也。由歸三寶。不奉異途。能渡苦海。故曰良津。津水際也。論語曰。子路問津。入佛法階位者。約法則始自翻邪。終乎具戒。皆歸三寶。約人。則始自凡夫。終至成佛。高下雖殊。歸投無二。及成妙覺。轉依法身。方為究竟常住之位也。又可階者漸也。纔始反流。便歸三寶故曰也。此即階漸之位矣。

誡慢中。上四句。明輕慢心。得法不久。是下顯殷勤鄭重心受。方得無作法生。心緣此者。即理體也。善神護者。歸不失也。

指法僧中。云緣此生者。由佛能證此法。然後化僧。今但舉能證教主。則所證所度可明。故此略也。如前。即前引多論等。靈府即藏識。能包納善惡諸業。故稱府焉。

化相由生中。初科文分五節。初至梵福來。正明化相由生也。二以化至依故來。兼顯住持皆依法身。以明罪福也。三以法至斯矣來。示理體法僧也。四是知至常住來。惟覈罪福田理體而生也。五結意。良以一體乃是本具。理體則因具修成。化相則證真利物。住持則流及無窮。如此即一體同於法身。理體類彼報身。化相猶如應身。三種佛寶。可同三身。佛佛皆爾。並具三身。法僧同佛。不言自顯。住持流至未來。則功歸三佛。若然則一體生理體。理體生化相。化相生住持。次第然也。言調達者。具言提婆達多。此翻天熱。生時諸天心皆熱惱。知其出世必破佛法。是佛堂弟阿難親兄。有三十相。唯缺無見頂相。及千輻輪相。出家之後。從阿難學神通。不修聖道。誦六萬像法聚十二韋陀。白佛欲求攝眾。為佛所訶。遂結闍王殺父。自謀害佛。求後世名譽。於是俟佛過象頭山。推山壓佛。佛得不可殺法。左右五百金剛。以杵擬之。碎石逆來。傷佛脚足。出一滴血。故墮阿鼻。一劫受罪。耆域。又云耆婆時婆。或云時縛迦。此云能活。因活更活。又云活童子。生時一手持藥囊。一手把針筒。善能醫治。乃阿闍世王大臣。曾為如來針皆。出一滴血。以善心故。一劫生天也。化佛言光燄者。即無時忽有。有時忽無。事同光影陽燄。體無實故。住持言非情者。以泥塑彫刻而成故。二佛並推法身。以顯罪福。望前罪福通感。故云還也。

法僧中。上句明法。次句顯僧。無漏乃僧所證理也。立像者。僧與法皆立像以表故。化佛無興亡者。從法身故。無生滅故。若以生滅心。則見王宮之生。雙林之滅。若以不生不滅心見之。則王宮非實生。雙林非實滅。如此則何興何亡矣。

結意言極繁者。欲顯事用故也。

次科乃明時數澆淳。佛法隨之亦有興廢。初四句顯時數。所下敘興亡。

初中。澆謂澆漓。淳謂淳原正法則淳原。像末則澆漓。故言在數。倚仗赴機者。言三寶亦隨之興亡也。老子云。禍號福所倚。福號禍所仗。今借彼語。而意自別也。三法萬載者。言三寶之法。雖隨世浮沉。則萬載不失矣。或將正像末三時為三法者。似不合文意。然其三寶歷於三時。則萬二千歲。今但舉其大數爾。

次中。西竭東騖。即興亡也。珍除興顯亦爾。皆數未盡故。使或存或亡。萬載已後言澆風不追者。釋迦法當滅也。合上澆字。由下彌勒教合興故言淳源將發。合上淳字也。所言金河者。西域記云。阿恃多代底河。唐言無勝。舊云阿利羅跋提河。訛也。曲言呪。剌拏代底河。譯曰有金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乃如來入滅處。故言西竭竭。盡也。玉關東騖者。乃教流此土。必經此關而來。即玉門關也。騖即馳也。代出八九者。據佛教東來。正當後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歲。摩騰竺法蘭。齎四十二章經。來到此土。則佛教之權輿也。歷於魏晉宋齊梁陳隋及唐拾九代矣。至製儀又。已及六百年也。三除還顯者。良由釋迦遺教。曆數未盡矣。住法圖讚云。初夏赫連勃勃。得三秦地。殊不信佛。繪像為衣而被之。令僧禮佛為禮我。後為天震而死。葬又震出之。其子昌襲位。破長安。滅佛法。逢僧斬戮有沙門曇始。被刃不傷。因爾改心(滅法經九年後。至宋元嘉四年。被後魏太武併之也)。次元魏太武。重道士寇謙。為立道壇。司徒崔皓讒於佛法。帝然之。以太平真君七年。遂滅佛法。遇僧梟斬。至十一年。曇始復諫。帝被癘疾。遂誅崔氏。滅法經六年。太武世祖皇帝崩也。其子文成。重興佛法。如史述之。又次周武帝。納道士張賓及前僧衛元嵩纔。遂毀二教。安法師著二教論。以抗之。帝聞之。以存廢理乖。遂雙除屏。建德三年。除蕩關內。六年除蕩關東。自謂得志于天下也(滅法經五年。帝崩。天元皇帝立。改元大成。復興焉。當陳大建十一年己亥)。此則三武誅除也。至唐武會昌五年乙丑。欲滅佛法。毀天下僧寺。四千六百所。蘭若四萬。復僧尼為民。三十六萬五百人。滅法經二年。武帝崩。宣宗立。改元大中。復興焉。此乃祖師之後。文中不言。萬載後無傳授者。若約正像末三時論之。則一萬二千年。而無傳授。如青龍解云。法住世時。總有三種。具有教行果證。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唯有教在。無行果證。名為末法。若論盡滅。乃人壽增至六萬歲時。諸羅漢化火。燒盡大千經卷。是時方無傳授。今言萬載。亦舉大略爾。曆數祿終。出論語堯曰篇。今借其語爾。慈氏運開。則彌勒下生也。俱舍云。子年倍父增八萬。從是滅劫慈氏興。舊云。至第十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彌勒出世。有云七萬歲時出。會真解云。釋迦化法六萬延年。支佛出世當七萬延年。後彌勒方下等。緣生謂機熟有感也。道會謂聖無差。又可機緣既熟。宜會聖道矣。

結示中。前四句結前文。故下引文勸修理寶。道在心者。以心為能證。道為所證。唯在剛毅勇烈。豈論老少與中年也。言信心存者。豈獨佛教。儒者亦云人無信不立也。鏡明也。

化相釋名中。釋迦為佛。即王宮丈六身。滅諦為法。即演布諦教。以顯滅理也。先智若盡為僧。約法顯僧也。有言五俱輪等。此直就人談。言化相者。則如來從兜率天。乘白象瑞降生。教化之相也。別相如前所辨。出體初科。體無常者。屬有為故。四相即生老病死。舊云生住異滅也。過千載者。舉其大數爾。若據製造此文。已過千六百年也。追遠出論語。然佛法四時並當追遠。謂降生。成道。轉法輪入滅也。表心歸向。故曰翹敬。已下諸科。並明追遠翹敬。所以在世則說法度生。滅後則流形表化。無非推己利物。恩德不可逾也。

在世益中。言賢劫等者。以此住劫有二十增減。第九減劫。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年。減至六萬歲時。拘留孫佛出世。此賢劫中第一佛也。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至百歲時。釋迦牟尼出興。俱舍云。即此住時為賢劫。二十數中第九減。六四二萬時三佛。拘留那含迦葉興。百歲釋迦牟尼出。問釋迦如來壽極短促。復生五濁。不與諸佛同者。何耶。答曰。壽短促者。人壽百歲。機緣方熟故。居五濁者。酬宿業故。大方廣總持經說。昔有一比丘名淨命。住於正見。持華供養。又一比丘名法行。住於邪見。坐得四禪。常說空宗。般若最勝。謗淨命法。云非淨命。所受諸華不供養。我出此一言。於六萬歲。常無舌根。乃至成佛。而居五濁。彼何人耶。即釋迦是也。

是以下明化相。能說教主。即第四釋迦出世。說法化生。令度苦海也。克時而應。故曰膺期。羯磨序云。大教膺期是也。

開下二句明所說教藏。初句出偏漸教體。言八正者。體離邪故。又言八聖者。因此八法。而得成聖故。不出三學。離開為八。即正見。思惟。語。業。命。精進。正念。正定等。前二屬慧。中三屬戒。後三屬定。開謂開示。令人悟入。此乃方便。次第修入矣。次句出圓頓教體。此是如來出世本意。故法華經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楞嚴云。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又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淨名曰。直心是道。皆此意也。近下顯教用也。人天賢聖。即所度之機也。躭着五欲淤泥。則墮四惡趣也。大論云。世間濁欲。能繫人心。如墮深泥。難可救濟。賢聖津筏者。大則三賢十聖。小則七賢四聖。筏猈也。將下立教之意也。說理三寶。即化相佛所說者。令趣一直平等之道矣。真理常住。乃本證也。乘權御實。即降生也。若令文意。即御理體之實。乘化相之權。出現世間。說上諸法也。乘即御也。若據他文。九界屬權。佛界是實。故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常住。是也。又復應知。權中有實。實中有權。權實不二。則理體化相。本無差別。

疎下二句。明眾生見相。信是聖人無異歸也。故曰疎解。又可形以戒撿。定慧清心。依教奉行。故曰疎解。疎謂疎理。解謂達解。三學既明。依佛之語。故稱子焉。

受道下六句。謂人法尊勝。能修得益。澄無本淨道體也。澄謂清淨。無謂空寂。本淨即所到處也。筌罤喻者。謂知諸法性空。則見解虗達。不滯教迹矣。事義即相狀。神用即心智。光明即不暗昧也。

上明知解。群下二句。明依此奉行。則有悟入。能盡生滅。即起行也。

告終益中三。初二句明八十唱滅時。即經云。吾於今日中夜。當般涅槃等。此則忍土緣盡。化事已終。宜當示滅。隆猶畢也。次非下四句沒後益。上二句欲明法身本無色相。而能於涅槃會上。重現相者。要知法身不忘爾。無下正顯沒後益也。所言化迹無泯者。乃流及未來萬二斯年。遺風莫替爾。泯絕也。

三所以下別示化迹。碎身生信。如八斛四斗舍利是也。全眼神功如肉室利羅。即眼睛牙齒髮爪等是也。唯眼最要。故持舉之。然佛降生示滅。利濟功熏。難思難議。言非謝者。恩德深重。不入四恩之數。既難酬答。將何以謝之矣。

結勸中。故當者因上生下也。先備此心。即信根也。若行之不已。則得信力。若具根力。何事弗成。由謂因由。委即委詣委悉。亦諳委也。

任持敘意中。初四句以人法互顯。上二句推人。次二句究法。雖言語向皆不別。而上下執據自殊。萬載約時說。三法就法門。言開位乃開三法之位。即三寶也。或約正像末三時論者。此濫下代代之語也。遂下推功歸僧矣。代代約時節。處處約方土。匪僧則佛法潛沒者。明住持三寶。僧寶為先也。

示相初科中。上二句明有佛。下二句言無僧。漢武即前漢第六主武宗。威震四海。萬邦來朝。故曰崇盛。聞佛名者。即元狩之初年。命霍去病。北伐匈奴。過居延。摛休屠(音除)王。獲金人(即是佛也)。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陳香火而禮事之。三年鑿昆明池。得黑灰。問東方朔。朔曰。此非臣能知。陛下可問西域胡道人(即聞佛名)。是時若有僧傳。則已有三寶流世。緣為無僧。則莫能開其端緒。故曰竭也。

弘相中。初二句明時運合行。王臣遠慕。致下明此方三寶創行之相也。初中言顯宗開法者。即後漢第二主明帝。諡曰顯宗。乃光武第四子。以永平三年庚申之歲。夢金人等。傳毅奏曰。臣看周書異記。知西方有聖人生。一千年後。教流此土。陛下所夢。其必是歟。至七年甲子。遣蔡愔秦景前迎佛法。蔡愔將命求之。至大月氏(音支)國。與迦葉摩騰竺法蘭遇焉。十年丁卯。漢使還。大興佛法等。故曰開法。華胥即指天竺。黃帝夢遊華胥。應劭等言即天竺也。

二三寶創行中。迦竺來儀者。即摩騰等。隨漢使入洛。白馬駞釋迦白[疊*毛]畫像并四十二章經。以獻明帝等。開俗務者。即摩騰現通。與褚善信等。角法既勝。遂開拓俗心。成佛法事務也。發信歸心者。即法蘭說法。令五嶽道士等。捨去冠簪。求出家焉。實假下推住持三寶。以僧寶居先矣。所下明法寶。名謂名言。句謂句義。此屬能表。理謂真空。即所表也。名句文言名教。變其語爾。以理本絕言。非言莫顯其理。苟無表示。悟解何從。即經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是也。此下辨佛寶影僧。即泥龕塑像。是住持佛也。

結示中。上明不遇化相佛。薄下明幸覩住持佛也。寶體初科。先示住持無功。上二句明佛法屬有為。具下一句明僧寶屬漏染。後一句通結無功。然下顯從本為勝。以理寶為本。住持為末。攝末歸本。出有義也。

舉俗中。初四句義說。下引經證。初形徵者。徵求也。驗也。雖使者不及王尊。然為王使。不可以形卑徵驗。而不加敬也。或可作徵恐字誤。經即月藏經。出第九分布閻浮提品。彼云。於我法中。雖復剃除鬚髮。身着袈裟。毀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如是破戒名字比丘。若有施主。捨施供養。護持養育。我說是人。猶得無量阿僧祇大功德聚。何以故。猶能饒益多眾生故。何況我今現在於世。譬如真金為無價寶。若無真金。銀為無價。若無銀者。鍮石為無價。若無鍮石。偽寶為無價。若無偽寶。赤白銅鐵。白鑞鈆錫。為無價寶。如是一切諸世界中。佛寶為無上。若無佛寶。緣覺為無上。乃至若無緣覺。羅漢餘聖。得定人。持戒人。污戒人。剃髮著袈裟。名字比丘。為無上寶。比餘九十五種異道。最尊第一。應受世供。以為福田。何以故。能示眾生可悅畏故。若有護持養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故下法合可知。

敬意中。上四句明不敬之損。所即處所。寄謂附寄。故下明形心存敬之益。形乃俗諦屬事。心則真諦屬理。真俗並運。理事齊驅。則形心有歸。緣化不爽。故曰義極於斯也。

引文中。經即無上依經。如第九篇具引。又如造像功德經云。造像有十一種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潔。二者生處無惡。三者常生貴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豐饒珍玩。六者生賢善家。七者生得為王。八者作金輪王。九者生梵天。壽命一劫。十者不墮惡道。十一者後生還能敬重三寶。又云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麥[麩-夫+廣]。能除三世八千億劫生死之罪。法身器者。以法身周徧。無所不存。論即智論。非情屬事。表顯屬理。

行事敬初科中。上四句因上生起也。謂土石作像。敬毀則罪福隨生。若有請加。自然感格。涕泣謂哀感之極也。但下二句嗟不覩化相也。遺蹤即住持三寶。如下四句引例。清廟即國家宗廟也。詩注云。清廟祭有明德者之宮。廟貌也。圖祖先之容貌。如在者。論語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也。今下八句合例。上二句云化相已往。唯下一句云住持猶存。遵下明佛設方便。故當順行。今下反質。見者對上真儀。聞者對上說法。心由無信者。心字誤。可作止字。止猶只也。或是寫倒。心字在下則順。

何下一句徵其所以。次二句例顯。謂三界唯心所造。擬用即成。故原人論云。眾生三毒三業。造成器世。是也。

豈下二句法說。頑癡舊作煩癡解。謂心惑煩癡。境則不動等。寫本作頑礙。意謂三界之廣。心擬尚成一堂之小。金石土木所成。豈為頑礙不能動變也。又可頑癡乃召能敬之人。謂自己頑癡。不動聖容爾。

結損中。大論即智論。對面不見。如經云。我濁惡眼障。故不見等。是下謂隨事標立。皆可歸心也。放光證上如對真儀。說法證上為我說法。是須者。須猶知也。

遵下二句顯要修。

理觀正明中。謂就前事敬。所見諸色。若用智明。並歸理觀。以見色即心。心外無法。一切諸塵悉不可得。即真諦也。真如無體。諸相皆空。故曰真觀。實唯識有者。謂所修之觀。正與前同。但猶心相尚存。故名俗觀。亦如他宗以真如為理觀。唯識乃事觀。以歷事而修故也。若此以言。則真觀是理。俗觀屬事。苟能真俗並觀。則無施不可悉歸理觀。即下文云。知塵無所有。通達真如。唯有識通達俗等。

次科上四句明上修觀。歲深日久。念念增明。心心相繼。溫習弗忘。心智明利。常在其中。故曰逾增。觀下辨入位。緣假即聖像等緣。假託而立。知唯心造。故曰不迷。以修明故。漸入聖道。願樂下此有四位。即加行。見道。修道。無覺道也。願樂即加行。亦名方便。準攝論中。此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位行人。修道即二地至七地。文中雖不明見道與無學道。但修前曰見。修後曰無學。道下釋名。以出家修出世法者。本稱道人。亦名道士。後李張之徒僭稱。故釋耻同還從梵號。乃曰比丘爾。行者亦目修行之者。

結誥中。上二句捐愚自述。謂懈怠不信之徒。嫌如是告。豈以嫌故而不說耶。故言誠當實錄。誠真也。當猶對也。魏志云。王肅謂司馬遷記事不虗。美不隱惡。劉向楊雄。服其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又不入游詞。謂之實錄。自下勸其捨愚就道。老子曰。為道日損。誠慎也。

同类推荐
  • 佛说十地经

    佛说十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杂事

    杂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S151

    S151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居竹轩诗集

    居竹轩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万剑之王

    万剑之王

    重生在阿拉德大陆,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鬼剑士,在这个强者如云的世界,雷蒙想的不是称霸天下,而是,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除了我自己,没有任何人能掌控我的命运!”阿甘左,西岚,布万加,巴恩,四大剑魂,传说中的神之剑士,索德罗斯,鬼泣吉格,当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早已经成为了传奇的时候,雷蒙却说,我的目标,并不是成为他们。“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唯有变得比任何人都要强!”
  •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T166次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等飞驰的列车把一排街灯撂在身后,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我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要好好的

    你要好好的

    2019年苑子文全新个人作品集重磅上市,每一篇故事都能让你找到自己,冯唐、桐华诚意推荐;图书附录20个苑子文亲答疑问,希望这些回答可以帮你找到前行的力量。我们好像总是在不满,在遗憾,在后悔,在做错决定后才知道自己错了。可是别太难过,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不可能在人生的考场上把每一道题都选对,与其对往事耿耿于怀,不如为明天多做一些改变,抛弃世俗的眼光,做自己人生的掌舵人。你要相信,你也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可以给予陌生人善意与光明。你要相信,短暂的失败是为了迎接新的起点,没有人总是一帆风顺。你要相信,你最珍贵,总有人连你的缺点都觉得可爱迷人。我们自卑,我们胆怯,我们勇敢,我们蜕变。亲爱的,你要好好的,岁月还长,别太失望。
  • 我的黑碑有灵气

    我的黑碑有灵气

    已开新书《我被困在同一天五千年》,求眼熟~ 灵气复苏,死亡袭来吃人嗜血,杀人诛心扭曲,崩坏,纷乱,光明,温暖,秩序,世界恐慌时,徐枫在睡觉。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脑子里多了块碑,自此走上一拳八百公斤的道路,再难回头。企鹅交流群:260576392(进群验证:嘤嘤嘤)
  • 暗夜帝星升

    暗夜帝星升

    重生还是穿越……她将带起怎样的光芒,找父母,报仇……闲来无事,虐虐白莲花,炼炼丹,呦~某人又来死皮烂脸的跟着。他与她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 草木芊芊清如许

    草木芊芊清如许

    “悔否?”“可她已经不在了...”他对月酌酒,手却早已抓不住那杯盏...她神形俱灭,他才知道,他想要的只她一人...“如果,她还存于世…”“你说什么?”前一世,他亲手终了她的性命,这一世,他说什么再不肯放手…当她归来,毫无神力,沦为普通人,他费尽辛苦终于寻得她,可她却即将成为别人的妻…等他放手,消逝于世,辗转千年,她才终于明白,千百年来,她爱的一直是他…当阴谋与误会圈套层层铺开,剪不断,理还乱,看他们如何还原最初,许彼此到永久…看她如何从一个骗吃骗喝的傻白甜变成傲世天下的凌厉女神,华服在身,她的傲慢与尊贵无人能及!而偏偏,天上地下第一绝色美男痴痴追逐了她数千年,从不肯放手…
  • 闪光的龙

    闪光的龙

    两个社会上的小混混,一次偶然的山洞探宝经历,引出了一个离奇和诡异的故事请跟随主人公一起穿越大漠戈壁,高山峡谷,体验古墓石洞的诡异;史前文明的神奇。发现真相,揭露大国阴谋,从不断的历险中体会远古的震撼;透视神秘宗教的迷雾。
  • 郡主娘娘要逃跑

    郡主娘娘要逃跑

    请大家支持我的新书《我有外挂三千》^O^穿越了,身边的丫头忠奸难辨,家里的后妈和妹妹弟弟心思歹毒。唯一还算有点良知的老爹又摆明是个头脑简单的甩手掌柜。什么?居然还有一个太子未婚夫?
  • 邪王霸宠小蛊妃

    邪王霸宠小蛊妃

    天下至蛊,皆在她手,却还是过不了他:“这世间,让我解不开,破不了的,唯有你给我种下的那盅情蛊!”天下至权,盖世武功,却留不住她在身边:“这至高的权力,无敌的功法,竟换不来你与厮守,本王要他们何用?”不虐,真的一点都不虐,就是一个开宠物医院的女主,碰上了一个找药方的男主,然后两个人擦出了点火花,嚼碎了点故事在里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