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热症烦躁口干。耳聋目昏。唇焦舌赤。甚则发斑发黄。谵语狂妄。皆火为之芩连栀柏大黄之属。非正治之药乎。然而未可以骤也。如太阳表未解而脉浮数。火郁则宜发之也。少阳寒热呕而口苦。木郁则宜达之也。阳明胃实而热者。上郁则宜夺之也。惟邪热已深。蓄而不解。脉洪且数。长而有力。上焦。凉膈散。中焦。白虎汤。三焦。黄连解毒汤。虚烦。栀子豆豉汤。斑毒。
三黄石膏汤。发黄。茵陈栀子汤。导赤散。皆治火之剂也。殊不知有虚火实火之分。上焦虚渴。生脉散。中焦血虚发热。症类白虎。当归补血汤。下焦真水已竭。屡清不解。六味地黄汤。仲景恐肾水干。急下以存津液。何不亟亟滋阴。尚恐不及。反用承气以下之乎。余每治伤寒发热不止。脉来虚数。大便或行或结。口燥咽干。耳聋目瞀。胸中觉饥无所胀满。即股六味地黄大剂饮之。无不应手获效。真百发百中之神剂也。若以芩连栀柏。大苦大寒。
反伤真气。赵氏所谓以有形之水。沃无形之火。适足以伤生耳。安见其有济也。
按清火。有直折。从治。升散。甘缓。壮水诸法。须看其形色脉候虚实。及进寒凉而弥甚者。不可不知变计也。东垣升阳散火。内经导火归元。固有采其微者矣。
凉膈散大黄 朴硝 甘草 黄芩 山栀 薄荷(各二两) 连翘(四两)各为末。每服五七钱。水煎服。
白虎汤石膏 知母(各三钱) 甘草(五分炙) 粳米(半合)水煎服黄连解毒汤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等分)水煎。
栀子豆豉汤肥栀子(四枚) 香豉(五钱)水二钟。煎栀子一钟。入豉煎至七分。去渣服。
三黄石膏汤黄连 黄芩 大黄 石膏水煎。
茵陈栀子汤茵陈(三钱) 山栀 大黄(各二钱)水煎。
导赤散生地黄 木通 甘草(炙各一钱)为末。每服一钱。竹叶汤调服。
升阳散火汤升麻 独活 羌活 防风 柴胡 葛根 人参 甘草 白芍药水煎。
生脉散人参(二钱) 麦门冬(一钱半) 五味子(三分杵)水煎。
当归补血汤黄 (六钱蜜炙) 当归(四钱)水煎。
舌论
凡看伤寒传变。首辨舌色。则寒热虚实之理。昭然可见。如口之渴与不渴。
津之有亡枯润。色之红赤淡白。苔之黄白焦黑。刺之多少。或易刮。或刮不去易生。肿之大小浓薄。伸缩之难易。饮之喜热喜冷。皆不可不细审也。仲景云。邪在表不渴。传里则渴。直中三阴则口不渴。蓄血者口亦不渴。此渴与不渴之宜辨也。汗多则液亡舌干。燥热妄投。舌亦干。湿家气不化。舌亦干。热甚则津枯。阴竭津亦枯。此津之有无枯润宜辨也。心火旺。则舌色赤。
脾气虚。则舌淡白。此色之红赤淡白宜辨也。胸中有寒。则苔白而滑。有食。
则苔黄。热甚则苔黑。肾水竭。则苔亦焦黑。此苔之黄白焦黑宜辨也。邪热浅则刺少。深则刺多。真阴衰亦刺多。又刺易刮者可治。刮不去易生者难治。此刺之多少难易宜辨也。湿热甚。则舌肿大。肾液亡。则舌亦肿大。若干且浓语不清者难治。此肿之大小浓薄宜辨也。舌虽干。易伸如常者可治。
舌缩不能伸不能言者不治。此伸缩之难易宜辨也。实渴则喜冷冻饮料。恣而无厌。虚渴则喜热饮。少与即止。此饮之寒热多少宜辨也。以上分别。最宜详细。而其尤要者。在兼脉与症。而察其虚实。施其补泻。他不具论。只如舌黑焦枯。或肿或刺。群工视之不辨。而知其热症。非黄连解毒。则大小承气下之也。殊不知脉虚数。或微细。胸腹无胀满。舌虽黑虽焦枯。虽肿虽生刺。
乃真水衰竭。不能制火。惟以六味地黄大剂饮之。虚寒。加桂附五味子。则焦黑肿刺。涣若冰释。若芩连花粉。愈投愈甚。此予所屡见。而亲信其必然者也。又尝治二人。入水发热。湿气大胜。舌干无津。与平胃散加葛根饮之。
舌遂生津。乃知脾胃受湿。则气不化。津无以生。用苍术以燥其湿。则气化而津生耳。
治验一妇人发热旬余。舌干生刺。诊其脉。微细而软。按其胸腹无苦。予曰。此过用克伐而胃气虚也。急进米饮。俟三日胃气当复。枯者可润。而刺自去矣。且闻药则呕。若复攻之。死在旦夕。其母从之。遂以米饮进。觉甘美而呕止舌稍和。三日而津果生。原医者来视。犹嘱曰。未可与米汤。尚宜消导。真所谓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此辈是也。
一柴客往上海取帐。劳役而过啖。遂发寒热。及归。医与消导药三剂。舌干而不得卧。胸中如芒刺。比余诊之。脉细而数。予曰此得之劳后使内。非关食邪也。与六味汤二剂顿愈。
附金镜录辨舌黑治法曾禧治郑汝东妹婿。患伤寒得黑舌。谓当用附子理中汤。人咸惊骇。遂止。亦莫能疗。困甚。曾往视之。谓用前药。犹有生理。其家拼从之。数剂而愈。金台姜梦辉患伤寒。亦得此舌。手足厥冷。呃逆不止。众犹作火治。几至危殆。判院吴仁斋。用附子理中汤而愈。立斋曰。舌黑之症。有火极似水者。即林学士所谓薪为黑炭之意也。宜凉膈散之类。以泻其阳。有水来克火者。即曾医士所疗之人是也。宜理中汤以消阴翳。夫有是病。必用是药。附子疗寒。其效可数。奈何世皆以为必不可用之药。宁视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至于火极似水之症。用药得宜。效应不异。不可便谓为百无一治而弃之也。
平胃散苍术(米泔浸透切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四分)水煎。
附子理中汤人参 白术(土炒) 甘草(炙) 附子(炮) 干姜(炒各等分)水煎。
结胸论
结胸痞气。二者皆曰下早而成。但有轻重之分。实无阴阳之别。仲景以大小陷胸及泻心汤主之。余不能不致疑其间也。夫既曰下之早。则邪或在表。或在上皆未可遽下者也。未可下而下之。则邪气反结于胸中。有痛有不痛。或痞满而不快也。试思所下之药。必大黄芒硝峻厉等味。苟失其宜。
则外邪内陷而不复出。中气下陷而不复运。故为结为痞。岂有误下乃结。
因结复下之理乎。然则仲景大小陷胸等汤。何为而设也。仲景云。大结胸。
手不可按。用大黄芒硝入甘遂末。名大陷胸汤。乃荡涤之剂。恐为失下者立。小结胸。用黄连半夏加栝蒌实。名小陷胸汤。乃痰热为患。又岂曰下早所致乎。水结胸。半夏茯苓汤入姜汁。乃水停心下也。心下痞。腹鸣下利。半夏泻心汤。人参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因中气伤也。同黄连黄芩。或热犹未解乎。若然则结胸何法以治之。曰邪气尚实仍与内消。中气伤残。只应温补。理中汤加枳实主之。或藿香半夏甘草人参加炒枳实。随症施之可耳。
断无复下陷胸之法也。
大陷胸汤大黄(四钱) 芒硝(三钱) 甘遂末(二分)水煎入甘遂末调服。
小陷胸汤黄连(一钱五分) 半夏(三钱) 栝蒌实(二钱)水煎服。
半夏茯苓汤半夏(四钱) 白茯苓(二钱五分)水煎。入姜汁服。
半夏泻心汤人参 半夏 干姜 甘草 黄芩(各一钱) 黄连(五分)加姜五片。枣五枚。水煎服。
枳实理中汤枳实(麸炒) 干姜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等分)水煎服。或为末。蜜丸弹子大。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
浓朴半夏甘草人参汤浓朴 半夏(各一钱) 甘草 人参(各五分)姜五片水煎。
发狂谵语
狂者。阳明邪热所发。有实无虚也。谵语。则虚实参半焉。郑声。则虚多而实少矣。何以言之。阳明多气多血。邪又乘焉。则亢阳无制上乱神明。躁扰狂越。不可名状。故为大实大热也。圣惠方。用大黄五两。醋炒微赤为散。以腊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五匙。冷水下。盖取其骏快之性。定 乱以致太平。
非此不能。谵语者。亦属胃邪所致。然有热入血室。或蓄血停痰。郁结惊恐。
种种不一。则虚实参之。郑声者。止将一事一物。重复谆谆。乃因心有所寄。
情有所偏。兼以火邪。则虚多而实少矣。昔撄宁生治一人发狂。视人为鬼其脉累累如薏苡子。且喘且抟。曰此得之阳明胃实。以三化汤三四下之愈。此阳明发狂也。治一女患心疾。狂歌痛哭。裸裎詈骂。问之则瞪视默默。
脉沉坚而结。曰得之忧愤沉郁。食与痰交积胸中。涌之皆积痰裹血。复与火剂清上膈。此兼郁痰而狂也。橘泉翁治吴检讨子。年十八。眩晕狂乱。医以为中寒。已而四肢厥逆。欲自投火中。有欲用乌附回阳者。翁曰。此心脾火盛。阳明内实。非热药可疗。以泻火解毒三剂得减。此兼火而狂也。汪石山治一妇。三十余。忽病狂言。披发裸形。不知羞恶。其脉浮缓而濡。曰此必忍饥或劳倦伤胃而然耳。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者胃与大肠也。忍饥过劳。胃伤而火动矣。延及心脾。则心所藏之神。脾所藏之意。皆为扰乱。
失所根据归。安得不狂。此阳明虚也。法当补之。遂用独参汤加竹沥饮之痊。
此因内伤而狂也。壶仙翁治发狂谵语。歌笑不伦。手足厥逆。身冷而掌有汗。两手脉沉滑有力。曰阳胜拒阴。火极而伏。反兼胜已之化。亢则害。承乃制也。热胜血菀。故发狂谵语。火性炎上故歌笑不伦。阳极则反。故身冷厥逆。泄其血则火除。抑其阳则神宁。乃用桃仁承气汤下血数升。益以黄连竹沥石膏之剂。大汗而解。此兼血而狂也。要知狂为危候。医者到此。未便措手。辄曰下之。岂知有如是变幻。吾故表而出之。丹溪治一少年。秋初热病。口渴而妄语。两颧火赤。医作大热治。翁诊之。脉弱而迟。告曰此作劳后病温。惟当服补剂自已。今六脉时见搏手。必凉药所致。竟以附子汤啜之。
应手而瘥。又治宪幕傅氏子。病妄语。时若有所见。翁切其脉。告曰。此病痰也。然脉虚弦而沉数。盖得之当暑饮醉。又大惊。傅曰。然。尝夏因劳而甚渴。
恣饮梅水一二升。又连得惊数次。遂病。翁以治痰补虚之剂处之。浃旬愈。
此二症又谵妄之异者。并载附焉。
二化汤浓朴(姜汁炒) 大黄 枳实(麸炒) 羌活(各三钱)水煎服。
独参汤人参(不拘多少分两随症)拍破水煎服。
桃仁承气汤桃仁 肉桂 甘草(各一钱) 大黄(二钱半) 芒硝(一钱半)水煎服。
蓄血
蓄血一症。治之非难。而辨之为难。辨之非难。而辨之之早为难也。当其发作时。与外感无异。医者从而治之。竟不得愈。何故。盖血病而气不病也。其人或劳倦。或跌扑。或闪挫。或郁怒。皆足以阻其血。而停蓄成瘀。蓄之久必发而寒热乃作。节庵谓表邪当汗不汗。热毒内积所致。则未必然也。又曰。
凡见眼闭。目红。神昏。语短。眩冒。健忘。烦躁。漱水。惊狂。谵语。鼻衄。吐红。背冷。
足寒。四肢厥逆。胸腹急满。大便黑。小便数。皆瘀血症。虽有多般。不必悉具。
但见一二。便作血症主张。此言最为得之。非节庵心体熟识。乌能辨此。治之维何。实者桃仁承气汤加肉桂。虚者六味地黄汤加肉桂。盖瘀血。死血也。寒则凝。热则行。自然之理。又或用破血理气之药而效者。又或用犀角地黄汤治上焦。抵当丸治下焦。总之下尽黑物则愈尔。
按蓄血症。面色削瘦。白而无神。四肢无力。遍身发热。用他药不效者。必是此症。以小柴胡汤加丹皮生地泽兰钩藤治之。甚则加桃仁红花。如血去多而中气寒者。以理中汤加归芍调之。
治验一徽商年十八。从远归。当晚忽晕倒。遍体俱冷。医一作火治。一作痰治。俱不效。余诊之。脉虚而芤。动则眩晕。不能起坐。忽吐出紫血。予曰。此瘀血症也。下出为顺。用人参二钱。肉桂一钱。泽兰二钱。丹皮当归广皮各一钱。一剂而血下行。三剂而身渐暖。数剂乃痊。
一男子发热。面白无神。脉得微涩欲绝。大便黑。时头眩。余曰此瘀血症而脉如此。何敢攻之。连进地黄汤四剂觉安甚。又加桂四剂。所去瘀血不计。但口干舌燥。加五味子四剂。又下瘀血。腹中安舒。而脉与舌犹故。痰中见血。以门冬贝母生地丹皮等渐愈。盖此症兼内伤元气。赖温补而效。肺经未免受克。故以保肺收攻。
和血导瘀汤泽兰(一钱五分) 牡丹皮(一钱) 当归尾(一钱) 陈皮(一钱) 钩藤钩(一钱)怀生地(一钱) 桃仁(七粒研) 紫浓朴(七分姜制) 炙甘草(三分) 红花(五分)加生姜一片。水煎。甚者加苏木。虚者去桃仁红花。
干姜汤 治去血而呕逆肢冷。
炮姜(一钱) 茯苓(一钱) 炙甘草(三分) 当归(一钱) 泽兰(一钱)广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 钩藤(一钱五分)大枣二枚。水煎。
犀角地黄汤犀角(一钱) 生地黄(四钱) 牡丹皮(一钱) 芍药(一钱)水煎。
抵当汤水蛭 虻虫 桃仁(各十枚) 大黄(八钱)水煎。
发
者。阳明胃经邪热所化。不发于表而发于里。不发于初而发于后。故阳明当汗不汗。当下不下。不当下而下。其蓄热皆能成 。点有大小稀密。色有红淡紫黑。或隐或现。或易出易收。或不易出不易收。总以热之微甚。为毒之轻重。无论粗者为 。细者为疹。稀少为蚊迹。必须葛根托透为主。若仲景治赤 。用阿胶大青汤。豆豉为君主发。而大青阿胶甘草。乃解毒化热者也。治温毒发 呕逆。用黑膏。生地倍豉。又加猪膏。纯于解毒。入雄黄麝香为使。则又兼乎发者也。学人虽不可执其方。得此意而通之。则 之宜托与化。治法从可推矣。余治一妇。夏月饮火酒。发 面赤烦热。诊其脉绝无。予曰。此火郁而热极。用栀子豆豉汤加葛根浓朴黄连清之。 大出而脉遂见矣。又一人伤寒。过经不解。遍体黑 。唇口焦枯。脉大便结。以三黄石膏汤饮之痊。又一妇热入血室。后发 点。以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获愈。又一友嗜烟酒。常腹痛呕逆。身发大块。余以枳壳浓朴等平其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