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65400000035

第35章

六說分。文二。初總告。

爾時普賢菩薩告普慧等諸菩薩言。

二正答前來二百句問。問一答十。以顯無盡。成其二千。普賢勝行故。英公歎云。雲興二百問。瓶瀉二千酬。釋此二千。略首五門。一約因果。二分行位。三顯普別。四明統收。五辨行相。前問例此。今初有四。一約大位。於六位中。前五為因。後一為果。或後四門為果。餘皆是因。二約細辨。一一行門皆徹佛果。故諸文末皆結得佛。是則二千。普通因果。三或總屬因。普賢行位示成佛故。四或皆屬果。下文多云。雖得成佛不斷菩薩行故。

二分行位者。亦有四義。一束行成位。成六分故。二總屬位。以行並是位中行故。三總屬行。普賢行體不依位故。四一行徧通於六位。位位徧修故。如此無礙。方為普賢行。然文正顯後之二段。以攬行成位。位虗行實故。故問答併舉。不分六番。意在此也。

三普別者。謂一行相必徧一切。然恒不雜。以不雜故。六義殊分。以必徧故。普義該攝。猶如錦文。眾色成文。常普常別。縷縷交徹。此如繡成。行法亦爾。即普是別。即別成普。皆無障礙。若爾此則普別具足。何以獨名普賢行耶。非謂守普而不能別。亦非作別而失於善。實謂能別而不壞普。故名普賢行也。又普必有別。但語一別。未必有普。譬如一縷非錦故也。以其非是錦中縷故。

四統收攝者。復有四重。一以位收位。六位各各收一切位故。一位即具二千行門。為萬二千。故上經云。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諸地功德。二以門收門。即二百門一一各收一切行門。即成二百箇二百。為四萬行。三以行收行。一行具收一切行故。則有二千箇二千行。成四兆行。四以略攝廣。此二千行。下頌結云。如大地一塵。以此一塵之略說。不離十方之廣地。是故攝廣亦無不盡。此乃等無極之法界。越無際之虗空。故下頌云。虗空可度量。菩薩德無盡。斯之謂矣。

五辨行相。即隨文釋。釋寄相別。即分六段。今初二百句。答前信行二十句問。文分三別。初九門明自分行滿。次八門勝進行圓。後三門明二行究竟。今初一門以為一類。即為九段。然二百門多分五別。一總標。二徵數。三列釋。四結數。五顯修勝益。或闕後二。或闕第五。至文當知。今此依中。文具有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依。

首明依者。起行所依故。謂以依託菩提心等。成萬行故。賢首品云。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等。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

十句各先標名。後釋義。

以菩提心為依恒不忘失故。

依菩提心者。十皆名依。已為眾行之首。而菩提心復是十中之初。以是萬行之本故。貫二千行門之首。釋云。不忘失者。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則是魔業。故依斯不忘。能成萬行。此句為總。

以善知識為依和合如一故。

上雖內有勝心。若外不依善友。行亦無成。是故大聖謂善財言。求善知識。是無上菩提最初因緣。釋云。如一者若不心行符契。豈為我友。

以善根為依修集增長故。

若不增修善根。遇友何益。

以波羅蜜為依具足修行故。

隨所修善。須到彼岸。

以一切法為依究竟出離故。

非獨十度。觸境皆通。上四自利。

以大願為依增長菩提故以諸行為依普皆成就故。

六願七行。並通自他。上皆依法。後三依人。

以一切菩薩為依同一智慧故。

勝侶智同。

以供養諸佛為依信心清淨故。

淨心供養。以成福德。

以一切如來為依如慈父教誨不斷故。

長稟慈訓。以成智嚴。九十唯佛。究竟能為所依處故。又前五自分。後五勝進。六廣菩提心。七廣三四五。後三廣第二。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勝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為如來無上大智所依處。

由依上十成佛大智。為一切所依。斯為勝益。豈可不修而得。亦名勤修。

二奇特想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奇特想。

前依因緣。以成諸行。今依勝想。以攝善根。翻妄想源。次所依故。並出常想。受奇特名。即上文中。常欲利樂諸眾生等。利益想也。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於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

以他善同己善者。隨喜於他。情無彼此故。互為主伴。相資益故。同體性故。即我所行故。自他相即故。

於一切善根生菩提種子想。

一毫微善。皆是佛因。故法華中。舉手低頭。皆已成佛。

於一切眾生生菩提器想。

下至闡提。皆有佛性故。

於一切願生自願想。

義如初句。

於一切法生出離想。

思益云。知離名為法故。

於一切行生自行想。

亦如初句。

於一切法生佛法想。

諸性相法。皆佛所證。故文殊云。我不見一法非佛法者。皆不可得故。諸軌儀法。皆佛所流。涅槃經云。外道之法。亦是如來正法之餘。

於一切語言法生語言道想。

因言契理。而理非言。故名言道。

於一切佛生慈父想。

佛以覺他。令悉圓滿。故為慈父。

於一切如來生無二想。

如來即諸法如義。故無有二。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勝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善巧想。

無想之想。名善巧想。

三行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

以依前來勝想之解。造修大行。想唯在心。行通三業。空想不行。亦無成辦。即上文中修學處也。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為五對。

所謂一切眾生行(至)一切求法行咸悉修學故。

下化上求對。若準晉本。此脫第三善學一切戒。

一切善根行悉使增長故。

止惡進善對。

一切三昧行一心不亂故一切智慧行無不了知故。

妙止深觀對。

一切修習行無不能修故一切佛剎行皆悉莊嚴故。

修因嚴剎對。

一切善友行恭敬供養故一切如來行尊重承事故。

敬友事師對。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勝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行。

四善知識四。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善知識。

行起必依善友。故次明之。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令住菩提心善知識(至)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

未知之善。能令知故。未識之惡。能令識故。凡所順益。皆我善友。故十皆益也。上十信云。即得親近善知識是。

四結數。

是為十。

五勤精進三。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勤精進。

行友既具。必須策勤。於此十事。離身心相。而進修不雜。故上文云。勤修佛功德。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教化一切眾生勤精進(至)皆悉歡喜勤精進。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

六心得安隱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心得安隱。

進成二利。故獲心安。由自利故。得智心安。由利他故。得悲心安。即上文云。增上最勝心。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自住菩提心亦當令他住菩提心心得安隱。

上一行本。次二離過。

自究竟離忿諍亦當令他離忿諍心得安隱。

無諍三昧。離一切諍。

自離凡愚法亦令他離凡愚法心得安隱。

越凡小。凡謂凡夫。愚即愚法小乘。次二進善。

自勤修善根亦令他勤修(至)住波羅蜜道心得安隱。

次三證入。

自生在佛家亦當令他生於佛家心得安隱。

入位。

自深入無自性真實法(至)無自性真實法心得安隱。

入法。

自不誹謗一切佛法(至)不誹謗一切佛法心得安隱。

入益。謂謗有二義。一麤。言此非佛法等。其過彌大。二細。謂說不契實。其過則微。若無細謗。證實方能。後二因圓果滿。

自滿一切智菩提願(至)無盡智藏心得安隱。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安隱。

究竟安隱。謂菩提涅槃。

七成就眾生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就眾生。

上則通明二利心安。今則別明利物成就。故上文云。則能慈愍度眾生故。然有二義。一以此十通用成就一切眾生。二各成就一類眾生。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以布施成就眾生。

成就慳貪貧窮眾生。

以色身成就眾生。

成恃形色憍慢眾生。

以說法成就眾生。

疑法。

以同行成就眾生。

佷戾之者。

以無染著成就眾生。

貪愛眾生。

以開示菩薩行成就眾生。

樂二乘者。

以熾然示現一切世界成就眾生。

不樂嚴剎。

以示現佛法大威德成就眾生。

不欣佛果。

以種種神通變現成就眾生。

邪歸依者。

以種種微密善巧方便成就眾生。

邪智狡猾。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成就眾生界。

八戒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戒。

欲成就眾生。須自止惡。而行眾善。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不捨菩提心戒(至)諸根律儀戒。

若忘菩提心。乃至諸根犯境。皆悉名為破菩薩戒。故文云堅固大悲心。則不破也。此十三聚。應細思之。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戒波羅蜜。

九受記法四。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受記法(至)自知受記。

既離過成德。自驗己行。必招當果。由此故能自知受記。故上文云。若得無生深法忍。則為諸佛所授記。即此中義。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以殊勝意發菩提心自知受記。

見理深悲。即發心殊勝。得果無疑。若因他厭苦。則非殊勝。未定得記。

永不原捨諸菩薩行自知受記。

無厭修。

住一切劫行菩薩行自知受記。

長時修。

修一切佛法自知受記。

無餘修。

於一切佛教一向深信自知受記。

契理修。

修一切善根皆令成就(至)菩提本願自知受記。

餘五可知。於此十中。隨有其一。即自知得記。此辨得記之行。非顯受記相殊。如瑜伽等。又此約十信橫具。餘約豎位不同。

四結數。

是為十。

二有八門。明勝進行。既自分行成故。進入諸所入處等。即為八段。今初入菩薩。先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入諸菩薩。

入有二義。一證得義。二觀達義。入因則能通證通達。入果唯達未能證故。此下五門皆是智入。四五二入亦通身入。今此入者。即是入因。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入本願入行入聚(至)入神力自在入示現受生。

所以入者。即彼所修是我所修。互相資益。為自行故。故度世經名不相求短。即上神通深密用等。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入三世一切菩薩。

二入諸如來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入諸如來。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入無邊成正覺(至)入無邊示現涅槃。

即是入果。所以入者。必當證入。故上文云。則以佛德自莊嚴。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入三世一切如來。

三入眾生行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眾生行。

前二入能化。此中明入所化心行。故上文云。悉能調伏諸眾生等。問中有心字。行有多種。如文可知。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入一切眾生過去行(至)教化調伏時非時行。

時非時。謂熟未熟。不知時者。非大法師。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入一切諸眾生行。

四入世界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世界。

對佛是依報。對生是化處。故上文云。普隨諸趣而現身。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入染世界入淨世界(至)入無佛世界。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入十方一切世界。

普入者。不離此十故。一時頓入。非前後故。

五入劫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劫。

即是化時。此下三門。皆是成上一念悉知無有餘也。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入過去劫入未來劫(至)入不可數劫。

上五直入。下之五句。約相即入。

入可數劫即不可數劫(至)入一切劫即一念。

此相即入。有二種意。一彼劫相即智入彼故。二由彼劫相攝相入故。但入能攝。即入彼所攝等。餘如前來發心品辨。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入一切劫。

上五門皆是智入。四五二入。亦通身入。

六說三世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說三世。

前劫此世長短有異。通皆時分。並是十世隔法異成。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

前九是別。後一為總。別中三世。每世各三。故成九世。

過去世說過去世(至)過去世說現在世。

過去乃是已起法故。過去過去不名無盡。

未來世說過去世未來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無盡。

未來乃是續起法故。未來未來名為無盡。

現在世說過去世現在世說未來世現在世說平等。

現在現在。即事可見。例於過未之現在故。故云平等。過未二世兩箇現在。非可見故。但對前後。立現在名。

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

然此三世何以成九。古釋云。義說為九。實唯有五。意云。如以五日相望。前三為過去三世。從後取三。為未來三世。處中取三。為現在三世。若依此釋。進無九世之體。退過三世之數。云何一念得具九耶。今意不然。合將九日。大分三世。互為緣起。既不依此。但以三世緣起相由。即九世成矣。謂過去因現未。則過去之中又有現未。現未各因。二世亦然。是以三世各具三也。故中觀云。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因。中論破執。則一中有三為過。此明離過之用。則一中有三為德。以病成藥。豈不良哉。總句中云即一念者。前之九世相望以立。今此意明攝末歸本。不離一念。即此一念。現在是過去家未來。亦是未來過去世也。自具三世。三世相由。九十具矣。故以一融九。雖九而常一。以九別一。雖一而常九。九一無礙。沒果絕言。假十圓融。為入門矣。況積念成世。念外無世耶。又無念等故。又法性同故。此有四義。後之三義。通於餘宗。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說三世。

七知三世。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知三世。

前之二段。明法上之時。此辨時中之法。即化生之法。隨彼機宜。安立而化故。即是上文所知之法。故晉經中。名三世間。度世經名入於三處。皆是意取其中事也。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知諸安立知諸語言(至)知諸制令知其假名。

上之七句。知安立諦。

知其無盡。

此一通二。成上安立事無有盡。生下非安立性無可盡。

知其寂滅知一切空。

後之二句。知非安立。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菩薩以此普知一切三世諸法。

八無疲厭心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疲厭。

所化無邊。求法化之。而無厭怠。由上即知煩惱無所起故。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供養一切諸佛無疲厭心(至)聽聞正法無疲厭心。

前四上求。次四下化。

宣說正法無疲厭心(至)行菩薩行無疲厭心。

後二通二。

遊行一切世界無疲厭心(至)一切佛法無疲厭心。

謂游剎近佛化生。是故思惟二利行法。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疲厭無上大智。

三有三門。即是明前二行究竟。初差別智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差別智。

明所持差別智究竟。上文云。則以智慧辨才力。隨眾生心。而化誘也。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知眾生差別智(至)知一切語言道差別智。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差別智。

二陀羅尼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陀羅尼。

即能持究竟。上文云。修行諸度勝解脫等。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聞持陀羅尼持一切法不忘失故。

上一聞持。次四義持。

修行陀羅尼如實巧觀(至)聽聞正法心不亂故。

次四廣聞持之用。

圓音陀羅尼解了不思議(至)所說之法悉能聞故。

後一収上義持。

一切佛法陀羅尼安住如來力無畏故。

又初四。如次持教行理果。次二重顯持行。即定慧故。次一持理不思議故。次二重顯教。後一重顯果。

四結數。

是為十。

五修益。

若諸菩薩欲得此法當勤修學。

三說十種佛四。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說十種佛。

上能持所持。皆是佛法。今知法主究竟。故上文云。則得灌頂而升位。十信滿心便得佛故。

二徵數。

何等為十。

然此十佛。與下十種見佛。名義全同。與前十身。名有同異。義亦不殊。

三列釋。

所謂成正覺佛。

示成正覺故。即前菩提身。

願佛。

願生兜率。與前全同。

業報佛。

萬行因感故。即前相好莊嚴身。

住持佛。

自身舍利住持故。即力持身。

涅槃佛。

化必示滅故。即前化身。

法界佛。

真無漏界故。即前法身。

心佛。

依唯心故。即威勢身。雖光明亦能攝伏。心最勝。如慈心降魔等。

三昧佛。

常在定故。即福德身。定為福之最故。

本性佛。

了本性故。即前智身。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皆本有故。故下云明了見。

隨樂佛。

隨所欲樂。無不現故。即意生身。故晉經云如意佛。然佛就內覺。身多就相。故立名不同。餘廣如別章。略如八地。

四結數。

是為十。

二有二十門。答前二十句問。明十住行。古德同分為四。初六門別明發心住義。次六門明餘九住中所成內德之行。次三門明諸住中外化之行。後有五門。明無礙殊勝行。非不有理。今取順十住經文二十門。如次明十住行。但與前行。互有廣略影顯。解中之行。廣無盡故。若依圓融。行行徧通。若不壞相。不妨次第。初之四門。明初住行。二三各有二門。四五各一。後五二門。今初四門明發心住。初一總明。後三別顯。今初文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普賢心。

前十住中。自分之內。緣佛十力發心。但廣發心之境。今廣發心之相。影略明故。普賢心者。即菩提心。菩提心就果以明。普賢心約相用說。橫周法界。豎窮未來。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發大慈心救護眾生故(至)悉捨所有故。

前三悲護眾生心。次六起願心。

發念一切智為首心樂求一切佛法故。

求果智。即前緣佛十力。

發功德莊嚴心學一切菩薩行故。

求因行。

發如金剛心一切處受生不忘失故。

豎窮。

發如海心一切白淨法悉流入故。

廣徧。四皆上求願。

發如大山王心(至)施一切眾生無怖畏故。

此二忍施。皆下化願。

發般若波羅蜜究竟心巧觀一切法無所有故。

後一智心。即三心菩提也。又前七護小乘。初三護陿心。後四護小心。餘三護煩惱心。故異凡小。是菩提心。又初三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生無悋故。一切施也。次一佛道無上誓願成。次三法門無盡誓願學。後三煩惱無邊誓願斷。即四弘誓願。觀理發心。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心疾得成就普賢善巧智。

二普賢行法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普賢行法。

別明菩提心。此門即大願心。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願住未來一切劫(至)成無上菩提普賢行法。

亦即是前勝進之行。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等。文旨相同。恐繁不會。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益。

若諸菩薩勤修此法疾得滿足普賢行願。

三別明悲心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種觀眾生而起大悲。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觀察眾生無依無怙而起大悲。

上一為總。謂外無善友可依。內無自德可怙故。餘九是別。

觀察眾生性不調順(至)欲縛所縛而起大悲。

上五欲求眾生。但縱目前貪欲之情。

觀察眾生沒生死海而起大悲。

此一有求眾生。故沒生死海。

觀察眾生長嬰疾苦(至)失諸佛法而起大悲。

後三邪梵行求眾生。無明邪見之所病故。但欲邪法故。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益。

菩薩恒以此心觀察眾生。

四發心因緣四。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菩提心因緣。

別明智心。觀境推理。發心別故。此與前自分行中發心因緣。亦互影略。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

前五以薩埵為緣。上一為總。下四是別。

為除滅一切眾生苦聚故發菩提心。

令滅妄苦。

為與一切眾生具足安樂故發菩提心。

得真滅。

為斷一切眾生愚癡故發菩提心。

斷癡集。

為與一切眾生佛智故發菩提心。

證真道。即推無作四諦之理。發菩提心。後五以菩提為緣。

為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故(至)令佛歡喜故發菩提心。

此二福智因。

為見一切佛色身相好故(至)力無所畏故發菩提心。

此三希福智果。然上二段。文含二意。一成上發心住中行。二成下治地住中行。謂十種大悲。即廣彼自分中十心之一菩提因緣。前五即彼自分中初之五心。一利益。二大悲。三安樂。四憐愍。五安住。後之五句。彼此互闕。

四結數。

是為十。

二有二門。正明治地住中行。初近善知識四。初總標。

佛子若菩薩發無上菩提心(至)應起十種心。

此門即勝進中近善知識。文中標內。兼是顯意。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起給侍心歡喜心無違心隨順心無異求心。

無異求者。不求名聞利養及過失故。

一向心。

前六事友。後四同修。

同善根心同願心如來心同圓滿行心。

四結數。

是為十。

二近友之果四。初總標。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起如是心則得十種清淨。

即勝進近友之果。故標中云。起如是心。則得此十。即是前文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梵云波利戍提。翻有二義。一徧清淨。即此十種。二極清淨。即下第六十四段。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深心清淨(至)了達一切諸語言故。

前六三業淨。上三體淨。

辯才清淨善說無邊(至)具足菩薩自在力故。

此三用淨。

眷屬清淨成就過去(至)除滅一切諸業障故。

此二主伴果報淨。

大願清淨與諸菩薩(至)以普賢乘而出離故。

後二願行淨。

四結數。

是為十。

三有二門。明修行住中之行。初自分波羅蜜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波羅蜜。

此門即自分行。彼開一慧為十觀察。今總顯修。十度。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施波羅蜜悉捨一切諸所有故。

十度皆以總相而釋。一一多含。故云一切皆捨等。

戒波羅蜜淨佛戒故(至)智波羅蜜入佛力故。

智即方便。進趣佛力權智。立以智名。

願波羅蜜滿足普賢(至)示現一切自在用故。

神通即力度。晉經名神力。

法波羅蜜普入一切諸佛法故。

法即是智。此從所知。立以法名。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無上大智波羅蜜。

二勝進智隨覺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隨覺。

由前行成。無倒了達隨事隨理。善覺知故。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一切世界無量差別智(至)而得出離智隨覺。

即前勝進十法。觀察眾生界等。亦有影略。恐繁不會。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解了一切佛法成等正覺。

四一門明生貴住中行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證知。

即彼自分行。由前了達。故能證知。由證故於聖教中生。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知一切法一相(至)知一切法在一念。

上三總知一切法。

知一切眾生心行無礙(至)知一切眾生善不善行。

此五廣前知眾生。

知一切菩薩願行自在住持變化。

即前業行中業攝。

知一切如來具足十力成等正覺。

即知涅槃對生死故。其勝進行。但了佛法。無別行相。故略不明。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法善巧方便。

五有一門。即具足方便住中之行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力。

若準梵本。此名積集。即是方便具足之義。下第九十五。正是十力。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入一切法自性力(至)於一切法甚明解力。

上六解法力。餘四上求力。

於一切善知識(至)令一切智心不退善巧力。

前十住中。但云所修諸行。皆為眾生。不知修何。今顯所修之行。又入即了達。兼其勝進解眾生等。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具如來無上諸力。

六有二門。明正心住。此門即自分行平等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平等。

由了平等。故聞讚毀。心定不動。然平等之言。通有三義。一者事等。謂十類各各相望。說如眾生等有佛性。乃至諸佛同一法身一心一智等。二者理等。謂此十類等一真故。三者心等。由了前二。即之於心。故於十境。不生高下。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於一切眾生平等。

謂無冤親故。

一切法平等。

於善惡不生分別故。

一切剎平等。

見染見淨。無高下故。

一切深心平等。

同一真道。而出離故。

一切善根平等。

無一善根。不為佛故。

一切菩薩平等。

於諸同行。如自己故。

一切願平等。

一一大願。徹來際故。

一切波羅蜜平等。

不謂般若勝檀等故。

一切行平等。

隨一一行。徹事理故。

一切佛平等。

不謂此佛。此最勝故。

四結數。

是為十。

五明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平等法。

二佛法實義句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佛法實義句。

即彼勝進中行。與前雖少前却。而義多同。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一切法但有名。

上一約徧計。都無實故。

一切法猶如幻(至)一切法業清淨。

次四約依他。彼五約圓成。

一切法但文字所作。

無名相中。假名說故。

一切法實際一切法無相(至)一切法法界。

餘四各一義。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善入一切智智無上真實義。

七有二門。明不退住中行。初一自分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說十種法。

由能宣說深廣法故。所以聞說。心不退轉。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說甚深法說廣大法(至)說出生如來力法。

說業性等。成如來力。

說三世相應法說令菩薩不退法。

隨宜演說。令菩薩不退。涅槃二十八中。廣明退不退相。

說讚歎佛功德法(至)一切如來境界相應法。

餘八可知。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巧說法。

二勝進行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持。

謂受持奉行。非但宣之於口。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持所集一切福德(至)持一切諸佛神通游戲力。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住持力。

八有二門。明童真住中行。今初此門。即自分行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辨才。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於一切法無分別辨才(至)一切法無所著辨才。

由身口等三業無失故。有無著辨才。

於一切法了達空辨才(至)一切眾生心令歡喜辨才。

由知眾生心樂欲故。辨令他喜。餘八可知。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巧妙辨才。

二後門勝進行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自在。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自在(至)現成正覺自在。

即彼勝進。現變化自在身等。皆自在義。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自在。

九有二門。明法王子住中行。初自分無著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著。

由無著故。故能善知。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於一切世界無著(至)於一切佛無著。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得無上清淨智慧。

二後門勝進平等心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平等心。

由平等故。勝進習學法王處法。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積集一切功德平等心(至)如來智慧平等心。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平等心。

十有二門。明灌頂住中之行。初明學智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出生智慧。

義當勝進。此門明其成就十智。學佛十智。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知一切眾生解(至)佛種不斷出生智慧。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於諸法無不了達。

二辨變化五。初總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變化。

即自分中十種變化故能動剎等。

二徵數。

何等為十。

三列釋。

所謂一切眾生變化(至)一切加持變化。

然此變化。即實如化。非要化作。

四結數。

是為十。

五顯修益。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具足一切無上變化法。

同类推荐
  • 明道编

    明道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

    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Father Sergius

    Father Sergi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安平县杂记

    安平县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她的花好月圆

    她的花好月圆

    分开13年后,董美桃与初恋情人相逢,本以为只是需要简单打个招呼就好,却没想到八个月之后自己被他乖乖娶回家。
  • 联盟第一皮肤帝

    联盟第一皮肤帝

    资深豹子头从没充钱买过皮肤的林东,幸运获得联盟皮肤系统,竟然可以自己造皮肤,从此之后召唤师峡谷中多了很多奇怪的皮肤。某高分路人:“小猪佩奇提莫,这是什么时候出的皮肤?卧槽,他的蘑菇竟然比龙坑还大。”某美女主播:“大家快看,这个狮子狗长的跟哈士奇一样,好可爱呀。嘤嘤嘤,他为什么可以无限隐身,求求你别抓我了。”某职业选手:“是我没喝营养快线眼花了吗,跟我对线的是劫还是卡卡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姻缘仙之寻缘

    姻缘仙之寻缘

    她本是守护姻缘树的姻缘仙,五百年前因为与狐王幼子玩闹烧了姻缘树,被下令前去凡间寻找被烧毁姻缘结的主人,让他们重新结缘,方可重回天庭,下凡时,月老对她说,在凡间她可遇见她的良人小剧场:"月老,听说你的那个小徒弟在凡间开了青楼""哦,我听说是乐坊""月老,你的小徒弟不是说欢喜你,怎得还开了男馆""焱仙君怎么如此闲暇,竟有时间来管我月老阁的事了""闲置着,就想管管别家的事,月老你说,你的小徒弟能不能找到她的良人""这个,要看天意"
  • 来自阿尔的姑娘

    来自阿尔的姑娘

    在永恒与死亡间风餐露宿的灵魂最终在女孩清澈无暇的双眸间获得自由
  • 老婆束手就擒

    老婆束手就擒

    注:本文轻松搞笑,内容不小白,后有小虐怡情(女虐男哦)不要被裴儿的简介所迷惑.天雷滚滚,无伤大雅…白小兔这辈子最痛苦的事儿就是碰上了秦守,从此两人便展开了一场你跑我追,你逃我擒的戏码。白小兔是真的很白很小兔,秦守是真的很禽兽!!…秦守,笑的倾国倾城,颠倒众生。白小兔一脸的不甘唯唯诺诺的!“我是兔子!不是猫!”秦守,邪魅一笑,双眼一眯,眼角一挑,嘴里吐出婉转性感的音调,一个字后音向上翘着“恩?!”白小兔可怜兮兮的“喵儿~”…男主:典型的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闷骚腹黑,讨白小兔嫌的主儿。女主:典型的长的白白净净,脑子里也是白白净净,整天给秦守压迫,牵手是被逼的,拥抱是被逼的,接吻是被逼的,同居是被逼的,甚至结婚都是被逼的!...............新年开新文,希望宝贝儿们多多支持,裴儿也会多多努力!众么么
  • 重生后我成了宿敌的小祖宗

    重生后我成了宿敌的小祖宗

    【主线已完结。宠文,往死里宠!女先男后双重生。】凤乘鸾当了一辈子南渊的镇国皇后,嚣张地跟北辰靖王阮君庭杠了一辈子,最后到死,却连自己心爱的人长得什么样子都不知道。重活回十五岁,天下兴亡,与我何干?她只想认真结婚生子,把娇撒到天上去。此时的她,还是百花城的头号祖宗,被宫里的五个皇子争着抢着求娶。她爹是南渊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她娘是武林盟主君子令掌令使,她外公是当朝太师、南渊奇人、理工科穿越男,她男人……她男人还在北辰军营里当殓尸官,没见过面的那种。于是,后来,民间传闻,凤家的三小姐从宿醉中醒来,在守关山干了三件大事。第一,机智地促成南渊北辰两国和谈,平息了长达十年的战火。第二,勇敢地在北辰的墙上写了一行血红大字,“阮君庭,天下第一大娘炮!”第三,无耻地拐了个戴面具的北辰殓尸官,回家成亲!然而,再后来,民间传闻变成了这样:靖王在南渊骗吃。靖王在南渊骗喝。靖王在南渊骗感情。靖王连那王妃小祖宗都是从南渊骗回来的!
  • 快穿之炮灰也不是好惹的

    快穿之炮灰也不是好惹的

    蓝清妤拿到金花奖的第二天,跳楼自杀了,警察的结论是——抑郁症自杀,只有她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飘荡的灵魂在看到凶手风生水起、快活自由的活着,蓝清妤恨不得掐死她,可她只是灵魂,即将飘散,强大的怨念下绑定了炮灰逆袭系统,从此,蓝清妤抱着系统的大腿狠虐白莲花,反击绿茶婊,打脸诬陷者,走向了积分高分,得到了重生。“咦,这个人,感觉好熟悉。”蓝清妤心中暗自回想哪里遇见过,只听男人带着磁性又性感的声音道,“好久不见,老婆。”
  • 思路决定出路的24堂课

    思路决定出路的24堂课

    有什么样的思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出路,即思路决定出路。对于普通人,思路决定自己一个人和一家人的出路。对于领导人,思路则决定一个组织、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出路。任何的成功都是起因于一个思路,任何的失败也都是起因于一个思路。好思路成就你一生,坏思路毁掉你的一生。所以说思路就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因为思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所以导致了人生的出路不同。成功人士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思考模式的不同。任何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和方法,更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结果改变人生。思想有多远你就能够走多远!
  • 我把种子洒满诸天

    我把种子洒满诸天

    从诸天万界选取诸多异种,打造最强生命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