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65400000033

第33章

五明出現境界。正顯分齊之境。兼辨所緣之境。依初義者。前約智以顯心。今此正明智用分齊。依後義者。前明能知。今辨所緣。由所緣無邊故。顯分齊難思。分齊難思故。方窮所緣之境。二義相成。函蓋相稱。文中有三。長行分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境界。

二釋二。初法二。初廣取所緣。顯分齊境二。初列所緣無邊。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

先令以無障礙智為能知者。非此不能量佛境故。後正顯所緣。文有十句。

知一地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通舉所化。

知一切三世境界。

化時。

一切剎境界。

化處。

一切法境界。

化法。

一切眾生境界。

所化人。次三句皆明所證。

真如無差別境界。

真如。語其體常一味。故云無差別。

法界無障礙境界。

法界生法所依。故云無礙。

實際無邊際境界。

實際是窮事至實。故云無邊。

虗空無分量境界。

化處分齊。

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後一徧通。若約二諦境。前五為俗。次三為真。九通真俗。事空理空。俱是空故。後一雙非。顯前九境即同無故。若約三諦。空即是真。三真為中道。若以五界攝之。初三是世界無量。四即調伏及調伏加行界。五即眾生。次三即法界。餘二雙非。

二顯分齊無量。

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至)如來境界亦無量。

先約十境以顯分齊。境智相稱。故皆無量。

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至)一切處無有。

後約無境顯其非有。乃至真如皆不可得故。是以諸境雲興而常寂也。如無既爾。如真如等無變易等亦然。

二近取諸心。以況佛境二。初正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至)無量無邊無縛無脫。

無量無邊。語其相用廣大。無縛無脫。明其體性甚深寂滅。

二徵釋。

何以故。

徵意云。何以將心況於佛境。

以如是如是思惟分別如是如是無量顯現故。

釋意云。菩薩自心隨思即顯。故無分量。佛境亦爾。隨機顯現。若身若智何有量耶。智假思顯。性無縛脫。不為相縛。後無脫故。

二喻顯。文有三。初二喻於無縛無脫。後一喻於無量無邊。無量無邊通前二段。前中分二。初降雨無從喻。

佛子如大龍王隨心降雨(至)於十方中悉無來處。

喻無縛無脫。既無來處。有何縛脫。

二海水從心喻。

佛子如大海水皆從龍王(至)往昔大願之所生起。

喻於無縛無脫所因。水從龍王心力為因。非定內外。智從往昔願緣起故。來即無來。

二海水宏深喻。喻無量無邊。文二。初標章誡聽。

佛子一切智海無量無邊(至)略說譬喻汝應諦聽。

二喻顯三。初別顯水多。文有四節。初四洲水。

佛子此閻浮提有二千五百河(至)答言甚多。

二龍王雨水。

佛子復有十光明龍王(至)雨大海中水復倍前。

三宮殿出水。

佛子十光明龍王宮殿中水(至)流入大海復倍過前。

四婆竭龍王兼雨兼出。

佛子婆竭羅龍王連雨大海(至)涌出入海復倍於前。

皆後倍前。以顯深廣。

二通顯水相。

其所出水紺瑠璃色涌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

涌出故潮上速。為寶消故潮下。此為極說。

三通顯無量兼水有四。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無量(至)實為無量不可為喻。

三法合二。初合水無量。

佛子此大海無量(至)而佛境界非譬所及。

佛智一念尚無窮盡。況盡三際周乎十方。重重重重。安可喻顯。

二合通顯無量。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至)修一切菩薩行不斷故。

智海合水。

應知寶聚無量(至)無障礙地諸菩薩所居故。

餘合寶等。非唯智為佛境。菩提分等皆分齊境也。

三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為入無量(至)等覺境界應如是知。

結令知意。不知佛境。安能利生。

二偈頌。五偈分二。初一頌法說。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心境界無有量(至)佛境如是應觀察。

二餘頌前喻。文亦二。初二合頌前之二喻。

如龍不離於本處(至)量等法界入毛孔。

喻無縛脫。

二有二偈。頌大海宏深喻。

如海珍奇無有量(至)悉在其中得饒益。

俱頌通顯無量。餘文略無。

六答出現之行。前明分齊。境智無邊。今彰運用。則悲智無盡。雖智海已滿。悲無息故。文分為二。初長行二。初標舉。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行。

二釋相三。初雙標二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應知真如行是如來行。

義有多含。一無礙行者。即理之事。真如行者。即事之理行。前即行相。後即行體。前是即智之悲。後是即悲之智。前即真之欲。後即欲之真。融而無礙。為如來行。

二雙釋二行二。初釋真如行。真如之名。言含法喻。文中有三。初牒名以解。

佛子如真如前際不生後際不動現在不起。

體絕三際。故同真如。契如成行。行即如也。

如來行亦如是不生不動不起。

過未非緣。故不生不動。現在離緣。故非起也。

二復舉法界無形。明雙非契中。

佛子如法界非量非無量(至)非量非無量無形故。

是知實相皆如來行。

三鳥飛虗空喻。釋其非量義。

佛子譬如鳥飛虗空(至)如來行無邊際故。

非量有二。一行廣無量。故云如來行。無邊際故。二即事同真。更無分量。故以空喻。既無有量。何有無。量。若謂無量。即是量故。雙非永寂。為如來行故。心彌虗行彌曠。絡日行而未曾行。故涅槃經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二釋無礙行二。初約法總明。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至)出過一切諸障礙道。

智無所住。悲示所行。即悲智無礙。自無二礙。令他無礙皆無礙行也。

二以喻別顯二。初金翅闢海喻。

佛子譬如金翅鳥王(至)命將盡者而搏取之。

喻即智之悲。

如來應正等覺金翅鳥王(至)如來無分別無礙行。

二日月無思喻。

佛子譬如日月獨無等侶(至)我從何來而至何所。

喻悲不失智。

諸佛如來亦復如是(至)我從彼來而向彼去。

三雙結二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等無量方便無量性相。

性結真如。相結無礙。

知見如來應正等覺所行之行。

二偈頌五頌。分二。初頌真如。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真如不生滅(至)教化眾生無動念。

七出現菩提圓行之果。對緣造修。必有示成故。長行文三。初徵起。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至)應正等覺成正覺。

言正覺者。略顯五門。初釋名。晉經名菩薩。存其梵語。此翻為覺。正揀二乘。成異菩薩。初會已顯。又單語菩提。但是所覺之道。今云成者。即理智契合之名。

二明體性。梁攝論云。二智二斷。為菩提體。智度論云菩提菩提斷。但名為菩提。若依此經。通一切法。如文具之。三辨種類。或說唯一如智。契合無二相故。故淨名云。夫如者不二不異。或開為二。大品明有性淨菩提及修成故。或分為三。約三乘故。如十地論。或開為四。涅槃經云。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乃至上上智觀得佛菩提。又四智菩提。亦是四義。或分為五。如大品經及智度論說。發心等故。或具明十。次品當明。唯十為圓。是此所辨。三除前二。四除前三。五除前四。餘皆兼通。同教一乘之所攝故。若業用所現。無所不收。四明業用。文有十門而體用參顯。各隨別義。以立名目。今統收之。謂緣二諦斷二障。證二空起二智。即羣機現萬像。具十身徧十方。周於毛端微塵等處。通因及果。業用無邊。具如文顯。五者辨相。即當釋文。略辨十門。一總明體相。二印現萬機。三體相甚深。四三輪平等。五因果交徹。六體離虧盈。七相無增減。八用該動寂九周于法界。十普徧諸心。十門之中亦司當門。別釋文義。今且以初為總。餘九為別。別雖九門。而釋十義。初釋第一。二釋第十。謂舉初括後。三從第二次第解釋。第十一門釋於八九二義。至文當知。今初總明體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成正覺。

具有十門。皆含體相用三。

於一切義無所觀察。

一寂照為菩提體。一切義者。真俗境也。觀極於無觀。故淨名云。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如海無心。而能頓鑒。非無所了。故晉經云。解一切義。二經合明義。方圓妙解即是觀。觀即無觀。既觀念斯寂。無惑習種。無觀是體。照斷為用。合之為相。

於法平等無所疑惑。

二等同萬法。為菩提體。謂智與理冥。同一圓覺。故云於法平等。而不失照。決斷分明。云無疑惑。既無所疑。則所知永寂。上二已攝攝論之體。

無二。

三一成一切。成不見生。佛有異相故。故云無二。以知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亦是能所不二。故淨名云。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無相。

四總指前三。體相寂滅。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無行。

五即心行處滅。湛然不遷。亦是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無止。

六雖覺而常定。不住定故。

無量。

七有二義。一橫徧十方。廣無量故。二體無生滅。絕分量故。

無際。

八亦二義。一豎念念成。無際畔故。二一得永常。無後際故。心無初相。冥符於理。無前際故。

遠離二邊住於中道。

九離二邊。契於中道。晉經此前有無縛無脫。並皆含在二邊之內。謂苦染若淨。若縛若脫。有無一異等。斯邊皆離。不徧住著。故曰離邊。非見有邊。邊即中故。無邊無中。方住中道。

出過一切文字言說。

十總顯離言。上之九句寄言顯深。斯乃未盡菩提之奧。收歸性離。令亡言契之。

二印現萬機。即海印三昧。文三。初法。

知一切眾生心念所行(至)悉知三世一切諸法。

秪於一念知三世者。名一切智。

二喻。

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至)是故共說以為大海。

即舉海印。以喻菩提。無心頓現。

三合。

諸佛菩提亦復如是(至)是故說名諸佛菩提。

言無所現者。有其三義。一無心現故如海。二所現空故如像。三無別體故如水。與像不可分。異自體顯現。故名為覺。起信論云。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徧。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斯即無思顯照同體之境。為菩提相用。故上文云。於一切義。無所觀察。

三性相甚深。

佛子諸佛菩提一切文字(至)但隨所應方便開示。

性離言故。理圓言諞故。

四三輪平等。釋上總中於法平等。等諸法故。意輪等故。何所疑哉。文二。初別舉身等。有十三身。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至)得一切語言量等身。

上六等事。

得真如量等身得法界量等身得虗空界量等身。

此三等理。

得無礙界量等身。

此一等於事理。事事二種無礙。

得一切願量等身(至)得寂滅涅槃界量等身。

後三等因果。略舉十三。結云無量。皆言量者。是所等之分量。皆言等者。即能等之三輪。等有二義。一者等彼事理之量。二者等彼事理之體。所以等者。彼諸理事。即我所證。能所冥合。彼尚即我。等之何難。是以聖人空洞無像。物無非我。會萬物以成己。

二類結顯多。

佛子如所得身言語及心(至)無量無數清淨三輪。

五因果交徹。釋上無二。同一性故。文三。初標。

佛子如來成正覺時(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

八相之中。略舉其二。故云乃至。此文正同淨名之言。若彌勒得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一切眾生即菩提。彌勒示迷此旨。但謂理詰之言。不知真得菩提。實如所詰。又前章中。以我等彼。故徧同彼量。今明以彼等我。故全現我中。是知一性平等。反覆相成。此中之成。為理為事。若是事成。何以釋云。同一性故。若是理成。何以此云成正覺入涅槃耶。此是華嚴大節圓宗之義。不對諸宗。難以取解。然諸眾生若於人天位中觀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是五蘊實法。大乘或說但心所現。或說幻有即空人法俱遣。或說唯如來藏具恒沙性德。故眾生即在纏法身。法身眾生。義一名異。猶據理說。更有說言。相本自盡。性本自現。不可說言。即佛不即佛等。若依此宗。舊來成竟。亦涅槃竟非約同體。此成即彼成。若爾何以現在眾生非即佛耶。若就眾生位看者。尚不能見。唯心即空。安見第六圓教中事。譬如有人迷東謂西。正執西故。若諸情頓破。則法界圓現。無不已成。猶彼悟人西處全東。若爾諸佛何以更化眾生。不如是知所以須化。如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無不化時。故下結云。大悲相續。救度眾生。隨門不同。種種有異。約成佛門。一切成也。又此眾生乃是像上之摸。令其去摸。自見己佛。亦見他成。如第十段。

二釋。

皆同一性所謂無性。

先總釋云。同一無性。故得現成。妄性本虗。生元是佛。真性巨得非今始成。故皆成也。次轉徵所無。

無何等性。

同菩提性。後釋所無。有十二句。前之四句通生及佛。次之四句唯約眾生。後四約佛。非獨要空。真有亦非妄有。真空以性融相。法界圓現。由此無性。說成正覺。又攝十二。總為六對。

所謂無相性無盡性。

一能相所相對。謂染相淨相。相待有故。念念之盡緣所盡故。煩惱永盡。本自盡故。

無生性無滅性。

二生滅對。約凡夫則本自不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故約佛菩提。非始生故。何有滅耶。

無我性無非我性。

三我非我對。有緣無主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無眾生性無非眾生性。

四緣非緣對。攬緣生故。緣尚不可得。

無菩提性無法界性。

五能所證對。能證菩提。因所證故。所證法界。由智顯故。

無虗空性亦復無有成正覺性。

六合不合對。虗空非合。因有顯故。所以性無。成覺是合。理智契合。即為緣起。故非有也。

三結。

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

物物無性。故成種智。證斯同體。而起大悲。一得永常。故云相續。又秖由不知佛。證無性故。謂令知故。教化不絕。

六明體離虧盈。釋上無相。

佛子譬如虗空一切世界(至)無一無種種故。

虗空無生。體無增減。菩提無相。成不寧殊。

七明相無增減。釋上無行。菩提之體。湛然不異。行豈能遷。文三。初舉喻問答。

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

化多心者。喻修多因。

一一心復化作恒河沙等。

化成多佛。喻修多因。

皆無色無形無相。

以化現無形。喻成不成二義莫異。

如是盡恒河沙等劫(至)云何問言凡有幾何。

二讚善以合。

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至)若無有相則無增無減。

三結前生後。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至)同於菩提一相無相。

八用該動寂。釋上無上。不滯定故。文四。初舉所依三昧。

如來成正覺時以一相方便入善覺智三昧。

覺不滯寂。故名善覺。覺彼一相。故用為方便。

二顯一身之用。

入已於一成正覺廣大身(至)眾生數等身住於身中。

既以一相為方便。則物皆一相。故一即現多。

三類顯餘身。

如一成正覺廣大身一切成正覺廣大身悉亦如是。

謂以如來成正覺時。廣布身雲。彌於法界。一一皆是廣大之身。並如前來一身之現。

四總結多門。

佛子如來有如是等(至)為無量界等眾生界。

上來所現。一定為門。餘定亦爾。定門既然。悲智總持等門亦爾。以是故有無量界矣。是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

九周于法界。釋上無量。無量有二。一廣多無量。一毛含多。徧法界故。二無分量。皆不生故。文三。初明一毛含多。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至)究竟無生滅故。

釋以不生故。此與前段有分無分二門異故。又此唯現佛即同類相望。前通多類。即異類相入。又前則住體徧應。此則如理而含。亦如理而徧。

二類顯多毛。

如一毛孔徧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

但容毛處。即是毛孔。

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何以故。

徵意云。身契無生。可許能含法界虗空。無有能契。何能亦含。

如來成正覺無處不至故。

釋云。無處不至。則無非佛身矣。是謂大包天地。細入無間。

三釋外疑情。

隨其所能隨其勢力(至)以種種身成等正覺。

疑云。若爾何以須要。就於覺樹。釋云。隨機所能受耳。是知覺樹多身頓成。尚曰隨宜。有頂鹿園。豈為真極。

十明普徧諸心。釋前二門。即分為二。初正明普徧。釋上無際。念念常成。無際畔故。亦二。初指一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先標次徵。

何以故。

後釋。

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意云。不離心者。有二義故。一眾生身心。是佛所證。二全即佛。菩薩性故。此即他果在我之因。非約因人自有佛性。此文正顯佛菩提故。

二例一切心。

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

二總結雙非。釋上第九遠離二邊住於中道。

廣大周徧無處不有不離不斷。

釋有二意。一不離結上無處不有。不斷生下無有休息。二不離者生佛非異故。不斷者生佛非一。不同眾生可斷壞故。

無有休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

是以不得意者。作眾生恩故。是不可設作佛思。又亦不可即。亦不可非即非。當淨智眼。無取諸情。

三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成正覺。

令依此知。映前十門。無幽不盡。離此何有真菩提耶。

二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正覺了知一切法(至)是故正覺名無量。

文有六頌。頌前十門。初二次第頌初二門。次三如次頌六七八。後一通頌四五九十。以此四門。同是普現無量義故。其第三門但顯離言。故略不頌。

八明出現。轉大法輪。得大菩提。理必轉授。文二。長行中三初標徵。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轉法輪。

二釋相二。初顯體用三。初法。文有九句。減數十也。皆先標後釋。文二。今初五句顯體性寂寥。

佛子菩薩摩訶薩。

一能轉心。二所轉體。三所得果。四能詮教。五所顯理。夫轉法輪不過此五。今皆即事契真。

應如是知如來以心自在力(至)知一切法恒無起故。

一能轉心。由知法無起故。正轉法時。不起念言。我轉授人。名心自在。如是方為能轉也。

以三種轉斷所應斷而轉法輪知一切法離邊見故。

二所轉體。即示勸證。名為三轉。此三名輪者。摧障惱故。言離邊見者。若有惑可摧。未離於常。無惑可摧。寧免於斷。今永離斷常等邊。方為真能斷所應斷。知與證修亦然。

離欲際非際而轉法輪入一切法虗空際故。

三所得果。由斷惑故。得離欲際。由證性空。本無可離。斯際亦遣。

無有言說而轉法輪一切法不可說故。

四能詮教。理假言詮。今了本寂滅不可說。故終日言而未曾言也。

究竟寂滅而轉法輪知一切法涅槃性故。

五所顯理。謂即寂滅。今了性淨。涅槃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方得名為究竟之滅。是知其輪本來常清淨也。

二四句明相用深廣。

一切文字一切言語(至)如來音聲無處不至故。

觸言皆輪。即是廣也。

知聲如響而轉法輪了於諸法真實性故。

即用而寂。即是深也。下之二句。亦深亦廣。

於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轉法輪畢竟無主故。

一即多而無主。

無遺無盡而轉法輪內外無著故。

即橫豎而恒虗。謂橫則無遺。無所不轉故。豎則無窮。盡未來際故。而不著內外。則深廣無涯矣。

二喻二。初文字無盡。喻第九無盡。

佛子譬如一切文字語言(至)無有休息無有窮盡。

二編入無住喻。喻六七八用而常寂。文三。初法。

佛子如來法輪悉入一切語言文字而無所住。

二喻。

譬如書字普入一切事(至)出世間處而無所住。

二合有二。初合普入一切。

如來音聲亦復如是(至)一切報中而無所住。

以上法中但云入於一切語言。今明入餘法。則解類皆法輪也。豈同三乘。但用佛聲為輪等耶。

二正合前文入一切語。

一切眾生種種語言(至)言音實相即法輪故。

前五易故。略不明之。

三結勸。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轉法輪應如是知。

二顯法輪所因三。初辨法輪起之所因。

復次佛子菩薩摩訶薩(至)若干音聲而轉法輪。

因機差故。若離物機。佛無說故。

二明因所起。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有三昧名究竟無礙無良。

說法所依之定。得究竟者。唯佛有故。名無畏者。無礙辨才。無所怯畏。

入此三昧已於成正覺(至)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

輪既為力不同。教須適宜差別。

三結其得文。

能如是知轉法輪者(至)不知是知則非隨順。

三總結。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至)普入無量眾生界故。

二偈頌。有五頌。分之為二。初二偈頌法輪體用。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來法輪無所轉(至)能令眾生悉歡喜。

二有三偈。頌法輪所因。

佛有三昧名究竟(至)如是自在甚奇特。

九出現涅槃。轉化既周。安住秘藏。為物示滅。故次明之。然大涅槃。蓋眾聖歸宗冥會之所。寂寥無為。而廣大悉備。形色絕朕。而識智難思。今以無名強名。亦為五別。一者釋名。梵語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而言大者。橫無不包。豎無初際。此約三德涅槃以解。若約義開。略明三義。一者體大。自性清淨故。二者相大。方便修淨。累亡德備故。三者用大。化用無盡故。般者入義。性入真入示現入故。若圓融無礙。即大涅槃。二出體。性涅槃既妙絕常數。恬怕希夷。雖迴出百非。而靡所不在。今以義求。不出三法。即摩訶般若解脫法身以為其體。所以三者。翻三雜染故。成智恩斷故。成法門法性應化身故。能證大智冥所證理累永寂故。然此三種不離一如。德用分異即寂之照為般若。即照之寂為解脫。寂照之體為法身。如明淨圓珠。明即般若。淨即解脫。圓體法身。約用不同。體不相離。故此三法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如天之目。如世之伊。名秘密藏。為大涅槃。

三顯種類。雖理無不統義類塵沙。今自陿之寬。略分一兩。或唯說一。即大涅槃。或說有二。自有三門。一餘無餘。二性淨方便淨。三真與應。或分為三。此有二種。一約三乘。二即自性真應。或分為四。一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依。三無餘依。四無住處。有餘無餘義通大小。今唯說大。於三種內。不明二乘。餘皆具論。融而無礙。為大涅槃。如文具之。非獨應滅。四彰業用。囊括終古。導達羣方。靡不度生。靡不成就。故涅槃云。能建大事。則出現諸門。皆斯用也。然諸門廣義。備於別章。略在文具。五釋文。先長行。分二。初徵起。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般涅槃。

二正釋有十。一體性真常。二德用圓備。三出沒常湛。四虧盈不遷。五示滅妙存。六隨緣起盡。七存沒互現。八大用無涯。九體離二邊。十結歸無住。然斯十段隨義雖殊。皆含體用。互相交徹。顯大涅槃。今初分三。初舉法勸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欲知如來(至)當須了知根本自性。

今初。本自性者。即下所列真如等十。為真應涅槃之根本。故體即自性清淨。涅槃以出二礙。名方便淨。為真涅槃。大悲應物。亦此流故。故名為本。以是本故。但了真如。即了涅槃。

二指理同事。

如真如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至)如來涅槃亦如是。

皆云如者。如即同義。能同涅槃。通真及應。所同如等。即自性涅槃。故上句皆有涅槃之稱。真應無本。應非不生。何出現之為妙。故以本該末以體顯用。令皆圓寂。為大涅槃。所以列十名者。欲明究竟妙道。窮理盡性。無不同故。德無盡故。後之五句加際字者。窮真於無真。為真如際等故。

三釋顯同相。

何以故。

向言亦如是者。云何如耶。

涅槃無生無出故若法無生無出則無有滅。

釋云。如真如等。不生滅故。何以不生。以但了因所顯非生因所生故。既無有生。亦非出障。始既無生。則永常不滅。是知玄道存於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則生滅齊觀。齊觀則彼此莫二。所以真如與我同根。法性與我一體。真既不滅。應滅寧真。是知涅槃名滅者。斯乃在於無滅者矣。

二德用圓備。謂如來身色相圓備。常現大機眾生前故。文二。初標舉。

佛子如來不為菩薩(至)亦不為彼示現其事。

約人顯實。云不為菩薩。明說永滅。是為二乘。迹盡雙樹。並為凡小。據此亦名揀異灰斷。

二徵釋二。初正徵釋。

何以故。

釋有二義。

為欲令見一切如來常住其前。

一令稱實見受用身。即同法身。常住其前。涅槃經云涅槃不空者。謂有善色。常樂我淨故。因滅無常。獲此常故。

於一念中見過去未來(至)色相圓滿皆如現在。

二令見三際。應用之身亦即是常。是故經云。皆如現在。涅槃經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下開栴檀座。佛塔見三世佛。無涅槃者。楞伽經亦云。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

亦不起二不二想。

遠離能覺所覺故。謂既知幽靈不竭。妙色湛然。三際大均。何生滅之動靜。故不起二也。亦復不取此一常。故無不二也。

二重徵釋。

何以故。

徵意云。菩薩何以能不起相。

菩薩摩訶薩永離一切諸想著故。

釋云。菩薩由了法空。本無相著故。既無心於動靜。終不謂佛。常與非常。

三出沒常湛。

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至)隨眾生心示現涅槃。

謂涅槃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不為故。能建大事。不礙出沒。以無為故。住淨法界。體常湛然。不礙出沒。顯迹為生。即是有餘。息迹為滅。即是無餘。故有餘無餘其為應物之假號耳。體性常湛。故存不為有。亡不為無。是知寂然不動。未甞無為。應迹無方。未甞有為。豈可隨於見聞以滯殊應之迹。

四虧盈不遷二。初喻。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至)但由器壞非日有咎。

二合。

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至)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然法身無像。故無器而不形。聖智無心。故無感而不應。像非我有。自彼器之虧盈。心非我生。豈普現之前後。故梁攝論第十頌云。眾生罪不見。如月於破器。徧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是以經言。非日咎也。持戒器破定水。無依菩提。器破智水。寧止無信清珠。心水渾濁。何由見佛也。然此文中。雖明現身即是三德涅槃之中。所流大用亦涅槃攝。若爾寧殊出現之身。出現則以法身為門。而論真應。非無般若解脫二德。智慧日身無不照故。永離戲論。即解脫故。醫王之喻即示滅故。此有般若。寧異菩提。若分相說菩提。但是能證之智。唯是修生涅槃。乃是所證之理。唯約修顯。故涅槃經說。菩提必從生因。所生涅槃必從了因所顯。若攝相說。菩提乃是即理之智。涅槃乃是即智之理。即智之理。不礙摩訶般若。即理之智。不礙寂滅菩提。智性本有。亦是性淨。涅槃修顯。亦是方便淨也。隨一為門。則皆收盡。即大涅槃真菩提也。今以涅槃收之。非唯菩提。及身前後諸門。皆從三德所流。能建大事。

五示滅妙存。

佛子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至)無生無歿無有滅度。

為物示滅。即體無滅。

六隨緣起盡三。初喻。

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至)火皆滅耶答言不也。

二合。

佛子如來應生等覺(至)諸佛如來悉皆滅度。

以機喻薪。涅槃喻火。眾生善根未全成熟。隨可熟者。示成正覺。而成熟之。如為火事。若有眾生所應度者。皆已度竟。則現涅槃。寂無所為。如火息滅。故法華云。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然現滅現生。皆是涅槃廣大業用。故攝論第十。詺涅槃如火。既起滅在緣。則益不可盈。損不可虧云云。自彼非佛然也。

三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七存亡互現。

復次佛子譬如幻師(至)皆隱滅耶答言不也。

前喻唯約見滅見成。此喻但約常見不見。

次合。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至)便謂一切悉皆滅度。

由順機故。此滅彼存。非如來身不能長久。

後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八大用無涯。

復次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示涅槃時入不動三。

不動三昧者。究竟寂滅也。由寂無動故。無所不動耳。

入此三昧已於一一身(至)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

謂正示涅槃。而便分身處無邊座。窮於來際。涅槃經說。受純陀供處。大同於此。而佛數少機不同故。

九體離二邊。

佛子如來身者無有方處非實非虗。

身若是實有不可滅。身若是虗。何能起滅。若有方所。此現彼無。由非實故。起滅無恒。由非虗故。能無不現。無方所故。感處即形。

但以諸佛本誓願力眾生堪度則便出現。

本願力故。化周法界。隨堪度故見則不同。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十倍歸無住。

佛子如來住於無量無礙(至)無生無滅及以實際。

上來九門。初門之中。多顯其體。餘八皆以體用。雙明。今此分二。上通結前來九門之體。下通結中間八門之用。

為諸眾生隨時示現。

正顯於用。

本願持故。

顯用所因。

無有休息。

皆窮來際。此下明用分齊。

不捨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法。

誰獨非涅槃而欲捨之耶。是則初住實際。故不住生死。後不捨眾生。故不住涅槃。由雙住故。能俱不住。前即大智。後即大悲。大悲般若常所輔翼。所以名為無住涅槃。自性涅槃眾生等。有二乘無學。容前前三。唯佛世尊獨言具四。故就無住。總以結之。即安住涅槃。建大事也。

二偈頌。有六分五。初頌第四。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日舒光照法界(至)眾生無信見涅槃。

二頌第六。

如火世間作火事(至)化事訖處示終盡。

三頌第七。

幻師現身一切剎(至)於餘國土常見佛。

四頌第八。

佛有三昧名不動(至)壽命莊嚴皆具足。

五頌第十。

如無生性佛出興(至)一切義成無與等。

初句無生之生。次句無滅之滅。次句結歸涅槃無名。後句結其大用無盡。此二無礙是無住義。餘不頌。貴含在其中。

同类推荐
  •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桃花女阴阳斗传

    桃花女阴阳斗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准斋杂说

    准斋杂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

    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贯问答

    一贯问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情感寄语

    情感寄语

    日记寻一生,哪天我要是忘记了至少它还记得,
  • 感动学生的励志故事

    感动学生的励志故事

    《感动学生必读系列:感动学生的励志故事》编入了中外百余个励志小故事,从好学上进、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等方面作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以精简准确的成功箴言作为提示和点拨,帮助广大读者树立目标,扬帆启航,更加勇敢、坚定、豁达地面对人生。
  • 孤独的蓝星人

    孤独的蓝星人

    三十年前我和我的同伴们驾驶穿梭机来到地球,可是当他们离开的时候,却没有带上我!这三十年来我就像是被完全遗忘了一样,独自生活在这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更可怕的是,我原本拥有的超越地球人的特殊能力竟然在这个星球完全施展不出来!我渴望离开地球,渴望回到我降生的星球——蓝星,即便不能离开,我也渴望能够找到可以释放我超能力的办法,可是三十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有任何的方法实现愿望!这三十年我只能够和地球人一样,过着平凡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发现,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 遇你如除却乌云

    遇你如除却乌云

    她,背负巨债,养爹养妹养全家,终为他人做嫁……他,身份成谜,冷情冷心冷世界,终为一人倾心……“在爱情里,从来没有先来后到,我若是认定,谁抢,都一样是死……”因为我,没有和人公平竞争的习惯!他,特殊的生长环境,养成他绝情的个性。可他遇到她,之后便懂了,人情冷暖。一物降一物,倒是应景得很……
  • 奥特曼格斗传记

    奥特曼格斗传记

    提起奥特曼,大家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个,战无不胜,高大无敌的身影;奥特曼!奥特曼是大家儿童时期的最爱,也是大家心中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永远都摸不掉的记忆。依稀记得小时候,在看奥特曼这个系列的时候,可没少挨老爸的暴揍。尽管在老爸面前说过好多次;我不看了,每当热血的音乐在耳边响起,熟悉画面在眼前展现,我都会忍不住去喵一眼。哪怕只是远远站在一旁看一眼,就够了。现在的我已经20岁了。奥特曼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始终都另我无法忘怀,对于那些说奥特曼幼稚的人,我就说一句;可悲!
  • 大郡守

    大郡守

    作为试验品穿越,没想到自己捡到了个大馅饼,变成了后补郡守,但那只是诱惑,自己到底是别人的棋子还是真正的霸主,且看林良如何混迹。
  • 蚀骨宠溺:霸道帝少深深爱

    蚀骨宠溺:霸道帝少深深爱

    从不爱到深爱,从深爱到深恨,她经历了太多。当终于死心,她笑了,永远有多远,你就滚多远!多年之后,她带着孩子重回A市,故事,重新拉开了帷幕。
  • 快穿女配逆袭,男神交朋友

    快穿女配逆袭,男神交朋友

    本人:“本书只写甜宠,不写杯具呦!”一个快穿的工作日常。且看她如何帮助女配完成人生逆袭,走上幸福巅峰。
  • 假如这是真的

    假如这是真的

    假如这是真的——引领法国阅读潮流的当代爱情小说,《偷影子的人》作者马克·李维延续16年的畅销神话,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重金购下电影版权。
  • 罗马史:从开端到古典时代晚期

    罗马史:从开端到古典时代晚期

    《罗马史:从开端到古典时代晚期》概述了罗马的历史,条分缕析、言之有序的行文令这部简史颇为引人入胜。作者带领读者追溯罗马的滥觞肇迹,并由此而始,依次纵览了罗马早期的对外斗争,共和国的危机,帝国的形成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直至古典时代晚期罗马帝国的改革尝试。此外,他还述及了民族大迁徙、西部帝国的分崩离析以及东部帝国的复兴之举。最后,罗马留给后世的遗产则构成了这部通俗易懂的简史的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