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部分农民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立足当地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兴起了一批以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数村为特点,以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流通等为主业,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专业村,使一大批贫困户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为南部山区众多农民脱贫致富创出了一条新路。
近几年,海原县各级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发现,一些农民靠种植养殖脱贫,一些农民靠加工致富,一些地区的农民有做生意的传统,等等。他们及时分析总结,树立典型,并加以扶持和引导,由点带面,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区域型经济。地处扬黄灌区的兴隆、高崖、李旺3个乡的部分农村,利用水源充足,光热条件好,交通方便之利,近几年掀起种树、种瓜热。兴隆乡李堡6村户均有成材林近千棵,去年仅出售椽材一项人均收入111.6元;王团村家家户户种地膜西瓜,仅此一项去年人均收入206元;李旺乡杨堡村、李果园村家家户户种商品大葱,其葱皮薄、肉壮、味香,享誉四邻,成为抢手货。史店乡大川村原党支部书记李如森1985年养了一只杂种细毛羊,屠宰后肉、油达73.5公斤,一些农民为之心动。县上有关领导抓住这一时机,将该村作为养羊示范村,并派技术干部进村专门指导。此后该村养栈羊户从一户增加到占全部农户的97%,羊只从一只发展到460只。近3年,户均养羊收入每年平均达556.33元。有加工皮毛传统技艺的高崖乡响水村和高湾村大路自然村,90%的农户立足当地畜牧业资源优势,搞皮毛加工,产品销往区内外,并且带动了周围其他一些村庄,绝大多数农户因此脱贫。
西安乡白吉村马湾自然村,在家家户户种经果树的同时,绝大部分农户进入流通领域,搞双向流通,从自行车捎、架子车推,发展到手扶拉、汽车运,从走村串户发展到走出本县、本区,从小本生意发展到几个人联合搞10万多元的大买卖。出去时拉上本地的粮油、皮毛等,回来时带上当地需要的煤、屋瓦、肉等,机动灵活,随行就市。不到40户人的小村如今拥有手扶拖拉机20辆,汽车2辆。
(摘自于《宁夏日报》1991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