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14900000007

第7章 相声艺术的成熟(1)

相声可溯之源虽长,可证之史却极短。前面我们已经提过,现代意义的相声见于记载是相当晚的。1910年出版的英敛之《也是集续编》里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这里已经有了“加以讥评,以供笑乐”的“说逗”,也有了“或形相,或音声”的“学唱”,并且把它们熔为一炉,有了“随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的现实战斗传统以及“并无长篇大论之正文”的短小精悍形式。该书中还概述了当时流行的一段叫《大人来了》的相声。说是“大人来了,骆驼抱起来!”“大人来了,驴车赶沟里去!”“大人来了,把孩子摔死!”讽刺当时“威风凛凛”的九门提督大人过街,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的情况。可见在此之前相声艺术已经定型成熟了,并且肯定还会有一批杰出的艺人和作品。但是,究竟何时定型、代表是谁却说法不一。在相声界艺人多半根据口耳相传,认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为相声的“开山祖”。说法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为“国丧”——皇帝死了,举国戴孝,八音遏密,全国禁止娱乐,艺人生活困窘。于是,曾经活跃于京剧舞台的丑角朱绍文改说相声。此后相声艺术由他而兴,连绵不绝。这一说法乍听有理,细一品评却不无破绽。“国丧”固然是艺人改行的重要原因,但改行之前必先有相声流行民间,才有可能使朱绍文弃旧图新。同时,也是据艺人所传,和朱绍文同时说相声的还有“醋溺膏”、“孙丑子”、“韩麻子”等人,朱绍文与“孙丑子”还是师兄弟,而“醋溺膏”与“韩麻子”又各有路数,这就证明他们各自均有师承关系,朱绍文并不是相声艺术的“开山祖”,他至多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一个继往开来的代表人物。

“穷不怕”和一代先驱

那么,比朱绍文更早的相声名家是谁呢?

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车王府”唱本里,有一篇题名为《风流词客》的单唱鼓词,记述的是同治、光绪年间以前在北京西城一带“撂地”演出的相声名家“马麻子”。由于这是一位“词客”记述自己观艺的情况,因此并无具体作品内容和表现方式的详细描绘,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已清楚地了解他是一位单口相声艺人。他的表演方式和古代“说话”艺术是一脉相承的。“破扇子”、“手巾”、“醒木”等道具,至今也还是说书艺人所必备的。尤其是他演出时那手中摇动的“拨浪鼓”,使我们不禁联想到东汉说唱俑那副腋下夹鼓、一手持槌的滑稽、生动情态。开说之前“先打个诗篇儿必是调寄《西江月》,不然就是七言绝句的旧辞章”的结构方法,也绝似宋元话本小说的开头。“紧接着闹个谢情凑凑趣,打个‘皮科’遛遛纲”的抖搂包袱手段,更引起我们对宋代“说诨话”的遐想。关于他“谈论古今,如水之流”的本领,唱词中是这样描写的:

或说些君圣臣贤千载盛,

或讲些父慈子孝一门昌。

或说些夫和妇顺歌宜室,

或讲些弟忍兄宽悔门墙。

或说些朋友之交联一体,

或讲些师徒之道教同堂。

或说些文官武将怀忠勇,

或讲些智士愚人别圣狂。

或说些士农工商各守分,

或讲些渔樵耕牧不同行。

或说些高僧名道修行好,

或讲些才子佳人情意长。

或说些怨女痴男空抱恨,

或讲些义夫节妇永留芳。

或说些风花雪月实堪赏,

或讲些剑佩琴书趣不忘。

或说些离合悲欢真世业,

或讲些喜怒哀乐本天良。

或说些红炉暖阁称豪富,

或讲些白屋寒门耐苦伤。

或说些酒肆茶坊恶习气,

或讲些花街柳巷好风光。

或说些礼义廉耻修德业,

或讲些奸盗邪淫惹祸殃。

还有那锦上添花雪里送炭,

不过是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好话之中必掺着趣话,

他怄得那古板之人都笑断了肠……

这里的记述或许不无夸张成分,但“象声马”涉猎生活之广,剖析生活之细却毋庸置疑。单口相声本就直接受说书艺术影响,往往以情节取胜,但情节必是喜剧性的,为组织揭露矛盾的包袱服务。唱词中说他拿手的节目《古董王》,就是这样一段笑话,至今仍保存在传统节目中。至于他模拟——“学”的本领,词中更有惟妙惟肖的描绘。无论是“学老婆儿齿落唇僵半吞半吐”,还是“学小媳妇娇音嫩语不柔不刚”,“学醉汉呼六喝幺连架势,学书生咬文咂字忒酸狂。学怯音句句果然像八府,学蛮语字字必定仿三江”,他都能做到“装龙要像龙,装虎要像虎”,而且总是在那热闹中间“斗(逗)笑儿打个‘糠灯’煞了场”。“象声马”在当时不去私人宅第作“家档”,“也没有各处的茶园请一场”,说明此技并不是一开始就“撂地”的,私宅、茶馆都曾经是他们活动的场所。而从他专在北京西城一带活动的情况分析,其他地方或许也另有艺人各占一地同时在演出。“象声马”蜚声当时,派头十足,唱词中说:“也是他三生石畔的人缘儿好,刚一到就挤挤擦擦座儿满堂。边凳以外人无数,围了个风雨不透似人墙。”可见观众对这门艺术已经是相当熟悉、热衷的了。如此说来,他虽比朱绍文见于记载略早些,但也未必就是艺人传说的“开山祖”。

“象声马”早于朱绍文,但不是朱绍文的师父。关于他们的先辈,云游客《江湖丛谈》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张三禄乃相声发始创艺之一,其后相声之派别分为三大派,一为朱派,二为阿派,三为沈派。朱派系“穷不怕”,其名为朱少(绍)文,因其人品识高尚,同业人不肯呼其为少(绍)文,皆称为“穷先生”。彼自于场内用白沙土子写其名为“穷不怕”三字……虽称为朱、沈、阿三大派,沈二的门户不旺,其支派下传流的门徒亦是很少,并且无有怎么出奇的角儿。阿刺二的支派亦是和沈派相同的。如今平津等地说相声的艺人,十有七八是朱派传流的。

《江湖丛谈》是后人根据曲坛传闻编写的一本书,所述情况并不尽可信,但指出朱绍文前有师承却是正确的。前辈艺人玉(旗姓)小三说:

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可见当时群众是多么拥护他。他常说的“活儿”有《贼鬼夺刀》、《九头案》等。

这是口头流传下来有关张三禄的第一份材料。张三禄在当时确是有名的相声演员。《贼鬼夺刀》等节目至今仍是传统相声名篇。但他也是改行说相声的,他的本功是唱“八角鼓”——一种有说有唱的曲艺形式。成书于嘉庆年间的小说《风月梦》里描述“八角鼓”的演唱风趣横生。手拿大鼓弦子的演员坐在中间,另一个手拿八角鼓的演员站在左侧,再一个演员右侧抄手站立。彼此之间插科打诨,穿插于所唱故事当中。这实际是沿袭了宋代“滑稽”和“说话”艺术的传统,熔“说学逗唱”于一炉,以“说”当先,以“唱”为主,吹、打、弹、拉中时时迸发笑料。张三禄或许即是其中善于逗笑的角色。《江湖丛谈》里说他:“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人士欢迎。”张由唱“八角鼓”改说相声完全可能,也说明这两种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是相声乍兴时吸收别种艺术,并不断争取别行艺人的明证。张三禄虽也不是相声的“开山祖”,但比朱绍文和“象声马”更早却肯定无疑。他的艺术生涯至少始于道光年间,结束至迟也不晚于光绪初年,咸丰、同治期间当是他极为活跃的年代。应该说明,“开山祖”的提法其实是不科学的,特别是民间艺术不可能由某一艺人独创发明,至多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或总其大成者。上面提到的三派,也只是聊备一说。阿刺二又名阿老二,原名阿彦涛,据说也是由八旗子弟玩票转为卖艺的。沈二名沈长福,一说为沈春和。他们以后都各有自己的传人。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朱派代表——朱绍(少)文。

关于“穷不怕”艺术生涯的最早记载,大约在同治末年《都门汇纂》的“都门杂咏·技艺”门里,有咏《穷不怕》一诗。题注:“其技以‘白沙撒字’以博人赏。”诗是这样写的:

“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钱财谑语赊(发)。

弟子更呼贫有本,师徒名色亦堪夸。

稍后,光绪初年的《朝市丛载》也转录此诗,并在尾注中说:“白沙俗名白土子,或称白沙土子。”这就告诉我们,“穷不怕”在同治年间“撂地”卖艺,用白沙在地上撒字,并说笑话,很受群众欢迎,他那时已有一个名叫“贫有本”的徒弟,师徒一起演出,当时很有名气。可惜诗里对他的身家姓氏、技艺情况都语焉不详。

“穷不怕”何以以此为名?据说他在“白沙撒字”时,常常写出这样一副对联:

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

这显然是在自嘲中言志。他家的门框上也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无时不怕穷经皓首”,下联是“励精矢志朱紫着身”,横批是“舌治心耕”,进一步说明了他的意趣,也隐含着他的姓名。关于他从艺的情况,傅惜华在一篇文章里说:“胜清咸、同间,有最著名说相声者,艺名‘穷不怕’,朱姓,佚其名,京人也,向居地安门外毡子房。又擅以二手指捏白沙(俗名白土子)撒于地上,成双钩丈尺之一笔福、一笔寿、一笔虎等字……蒙古罗王(或为醇王)极赏其艺,尝传至府中奏艺以供福晋之消遣,并月给赏赐以终其身。死时年逾七旬。彼又通京剧,曾为人说戏,或传武剧‘八大拿’即其所编。”看来“穷不怕”姓朱是没问题的,他的宅内也有自题“聚糠堂朱”的字样。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人民首都的天桥》里,有关于他传闻的记述:

“穷不怕”,原名朱少(绍)文,汉军旗人。世居地安门外毡子房。幼习二黄小花脸,曾搭嵩祝成,因不能唱红,遂弃本业,改习架子前脸。后来独出心裁,改为“太平歌词”,与说相声“孙丑子”为师兄弟。擅长用手指捏白土子,撒地成字……他对于京剧,又有研究,时常教人唱戏。相传武剧中的全本“八大拿”,是他编著的。他在天桥唱了多年,后来遇见了蒙古罗王,把他请到罗王府中,供给优厚,不让他到外边唱。庚子后他年已七十多岁,不久死去。

据此我们可知“穷不怕”即是朱绍(少)文,他也和张三禄一样半路改行,但不是说书、唱曲出身,而是京剧丑角。他开始“撂地”,而后才进王府供奉。他的活动年代在同治、光绪期间,生卒年代大约在1829—1904年前后。

“穷不怕”为什么改行说相声?其说不一。上文说他“因不能唱红,遂弃本业”。但也有说他才华横溢,在与著名生角程长庚合演《法门寺》时,朱演贾桂,在念状子一节即兴发挥,增加了许多噱头,遂被同行嫉妒,“白眼相加”,一气而改行的。当然,这也可能有“国丧”这一重要外部原因。朱从艺之时,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代,连年“国丧”确是事实,或许正是后人附会的一条理由?朱改说相声之前,曾一度改习“架子前脸”,它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莲花落”的一种形式,“前脸”近似京戏丑角,也以插科打诨为能事。从“前脸”转为相声,恰正说明这一新兴形式的生命力。

“白沙撒字”的技艺始于宋代的“沙书地谜”,是文字游戏的一种形式。艺人往往采自民间的“组字法”,利用共同的或者可以借用的偏旁,把几个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如新中国成立以前还在流行的“唯吾知足”、“春景当思”、“黄金万两”、“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既有汉字的形体完整,又寓祝愿生活的妙趣。相声艺人在撒字时往往配以说唱以便吸引观众。据说朱绍文最擅此技。他常常带着一小口袋白沙子,拿两块小竹板,夹一把大笤帚,在街市路口、行人聚集的地方,先用白沙子画一大圆圈,作为表演场地,然后单膝点地,一手以拇指和食指捏白沙撒字,一手拿两块长约四寸、宽约一寸半的小竹板击节,随撒随唱。那两块小竹板叫作“玉子”,“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对联也刻在这两块小竹板上。据说还有一副玉子,上刻“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做犯法事,哪怕见君王”的字样,也是朱绍文当年用过的。他撒字单个儿的也有,三五字联成词句的也有,有对联也有诗词。单个儿的福、寿、虎等还能撒成双钩,据说有一丈二尺大,往往大字之下再撒小字。先辈艺人曾亲睹他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画上荷花和尚画”,下联是“书林汉字翰林书”。不仅有拗口谐音的语趣,并且正念反念都有意思。和朱绍文同时代的“粉子颜”(又名“沙子颜”)就以撒字而得绰号。“粉子”、“沙子”即是撒字的原料。他常撒的一副对联是:“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据说也是朱的传授。字写之后一切科诨、笑话、掌故之类全由字义而出,或拆笔画形象比喻,或释音义节外生枝,古人、时事都是他组织包袱的材料。如:

二木念个林,戴宗问智深,

武松哪里去?拳打快活林。

一大便为天,文殊问普贤,

寿星哪里去?跨鹤上西天。

这里既拆笔画又引出人物故事:第一首首句由“木木”拼为“林”字,“林”字起“林”字落,末句仍归以“林”字。第二首首句由“一大”拼为“天”字,“天”字起“天”字落,末句仍归以“天”字。“词虽不工而俱有意趣”——其实这意趣也就使得词不工了。

有时还边撒边唱,所唱即取俗曲小调“太平歌词”,如撒“容”字时唱:

小小笔管空又空,能工巧匠把它造成。

同类推荐
  •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

    本书稿是一部学术专著。作者认为,美术鉴赏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和修养。本书探讨了美术的价值、功能和内容,介绍了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动态,并从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具体领域对相关作品进行鉴赏。
  • 当代陶艺问道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当代陶艺问道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学术文库》是系统总结我国艺术学理论前沿发展的大型出版项目,共200卷。文库的研究内容包括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红学、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学等,几乎涵盖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门类,学者们或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各门类艺术史论作了新的揭示与概括,或着眼现实,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将学术性与资料性很好地结合,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发展,极具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评剧是中国众多戏剧中的一种,在华北地区深受人们喜爱。北京长久以来都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评剧在北京同样也拥有众多忠实观众。本书从评剧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等四个阶段较为系统的梳理了评剧在北京的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在评剧发展历史中涌现的众多名角和名戏。
  • 和着春风,一起在绿草间摇曳

    和着春风,一起在绿草间摇曳

    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诗画集,作者自己摄影并配上诗词,共分“春风篇”“夏日篇”“秋恋篇”“冬意篇”“心海篇”五大部分,传统的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摄影技术有机融合,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熏陶审美情感,消除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都市生活带来的疲劳无疑有着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是一部老少咸宜的阅读文本。
  • 盐池1936

    盐池1936

    当对家乡发生在七十多年的那场早已淡出视野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重温时,依然能够从仅存的回忆录、民谣集、地方史志等文字资料中,感受到它的波澜壮阔、如火如荼和生动浓烈。历史早已远去,我们尽其所能再现这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激励今人与后人永记历史。这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热门推荐
  • 千异录

    千异录

    长得像兔子的吼?喜欢亲亲抱抱举高高的孰湖?还有居然喜欢吃素的犀渠?怎么啦!又不是所有异兽都能像烛阴·白泽他们那样高冷的!难道我们给远古异兽丢脸了?
  • 暮锦如烟

    暮锦如烟

    自幼国破流落城头,被敌国安王收养拜入名门学武习剑。虽是知道自己身份卑微明知道他心冷无物视她为棋子欺她负她戏弄于她可仅凭着初见抚上她眉目的温暖却是无可救药爱他可为他死可为他踏马奔走辽疆可成全他与她人举案齐眉……到头来换他冷笑一句“暮锦,连这天下你都能为本王佐策,本王还有什么不能满足你的”她低眉庭中俯伏,无思无绪回他:锦绣河山不是暮锦征来的本就袖藏于于王爷股掌之中,奴婢什么也不敢要…只是话罢换他一脸怒意。
  • 爱的祝福

    爱的祝福

    幸福?什么是幸福?一直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样的颜色、是什么样子的?蓦然回首,却发现,身边那么多简简单单的事情,就是我们追求、我们想要的幸福……在几何图形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图形,它的名字叫圆。我们的生活就似是一个圆圈,人们每天围着属于自己的圈子不停地转啊转,转啊转,一直转到生命停止的那一刻。每个人的生活圈子都不一样,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每个人都不会明白与理解另一个生活圈子的人。每一种生活的难处和隐痛只有过这种生活的人去细细品味,这是永恒的定律。
  • 乔木夏梦宁

    乔木夏梦宁

    暮梦宁,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不相信。那你对乔恩庭是什么感觉?额…一见钟情…暮梦宁,误打误撞来到了A中,误打误撞喜欢上了乔恩庭,误打误撞在了一起,却因为某些原因再次相遇。再见面之时,你的身边已有另外一个人,那我们的爱情还是否能再次延续…那时的他们,十六岁,时光正好,青春正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凡缘问道

    凡缘问道

    道法三千,吾之道何在?世界万千,吾之身何存?一个逃匿隐藏的家族,一个背负家族希望的少女,面对波澜壮阔的修仙界,如何追寻自己的道?如何在一次次力量的压迫下,创造了不朽的世家?
  • 重生归来:相府嫡女太嚣张

    重生归来:相府嫡女太嚣张

    *架空+重生+反套路*她是一代祭司,白衣胜雪,黑衣如墨,她是尊贵的嫡公主,一颦一笑扣人心弦。杀伐果断,轻笑弹指间,不觉已震撼苍生。一朝重生,再睁眼,却是敌国丞相府嫡女!名满都城,才女无双,但在她眼里,却是一文不值。重入师门,重闯朝庭,她发誓,定要查清前世所蒙冤屈。然而……不知不觉,当年那个大名鼎鼎深不可测的某国国师大人,却是默默地跟在了身后。她记得他说过:“你不过是换了副身子,如果我这都认不出你来,那我如何配得上你?”(坚持不大虐,望喜欢~)
  • 快穿之这个AI不太冷

    快穿之这个AI不太冷

    “懂我的只有你一个,有你在真好,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苏阙一下扑到某人身上说。“不,任何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都可以理解你。”某个总裁面无表情道。“我对其他人的感觉和你不一样。”“不,你只是情商低。”他还是淡淡道。苏阙急道,“我还是喜欢你喜欢得不得了,求求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男人终于黑着脸道,“你能不能把别人的照片放下再说这句话!”
  • 一枕风月

    一枕风月

    文案一:她是爱吃爱喝爱打架的红衣小姑娘,真身却是上天入地的珍稀动物。他是高冷拽的上古神族,因调查母亲死因拜入师门,却没想到从此开启了拯救世界的副本。文案二:她是天上地下唯一一只神鸟帝江他是九重天上最骄傲的上古神族从年少无知到相生相死只余这风月依旧-最热闹的九重天师门,最有爱的同门-全文小甜饼-高冷开挂男主X吃喝打架样样精通女主
  • 大明女推官

    大明女推官

    现代手段毒辣的女大佬意外穿越,成了娇弱内敛的大家闺秀。刚想享几天富贵,就被权贵的锦衣卫屠了满门。跟着不是人的哥哥一路逃亡去打工,却一头扎进了县衙虎狼窝。总有人要收她做妾:我们名门世家,正妻须得名门闺秀,不过你放心,即便是妾,我也留过最大的名分给你。总有人要她的命:我给过你机会放弃真相,你既执意如此,便休怪我手下无情。云西勾唇一笑,“一群见识短浅的老古董,不给你们亮点手段,你们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