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得知“库尔斯克”号在军事演习中失踪的消息时,他正在黑海度假。时年48岁的普京经历过失败,闯过生死大关,而面对“库尔斯克”号的失踪,他的反应却有些失策了——普京虽然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搜救,但并没有结束在黑海的休假。反对与质疑接踵而来,普京给自己制造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但这只是他面
对的糟糕事情之一。
“库尔斯克”号,沉了
北冰洋的巴伦支海上,狂风肆虐,水面战舰、救援船只和潜艇正在紧张地工作中。从圣彼得堡赶来的专家和海军上将波波夫都在急切地等待着,对于搜救工作来说,每一秒钟都可能决定遇险人员的生命。三名潜水员操作着水下装置“普里兹”号慢慢向“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消失的方向下潜。“普里兹”号的任务是找到“库尔斯克”号的紧急救生舱,并与其对接,可是狂暴的北冰洋海水扼杀了所有人的希望——对接任务失败了。
随后到来的挪威和英国援助队也没有为俄罗斯带来奇迹。21日,几经周折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应急舱舱门被挪威潜水员打开了,眼前的景象是人们最不愿看到,也不愿相信的:隔离舱里已经注满了海水。毫无疑问,包括9位军衔至将军的舰队高级军官在内,共118名艇员全部遇难。
天不遂人愿,这是常有的事。1912年4月14日,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行驶中与北冰洋的冰山相撞,北冰洋曾经无情地吞噬了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就此搁浅。88年后,也就是2000年8月12日,号称“航母终结者”的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北冰洋巴伦支海域消失了。
“库尔斯克”号从此成为俄罗斯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痛,而之前它作为攻击航母的战略核潜艇,一直是俄罗斯的骄傲,也是普京实现俄罗斯军事大国梦想的重要筹码。
当新任总统普京得知“库尔斯克”号在军事演习中失踪的消息时,他正在黑海度假。时年48岁的普京经历过失败,也经历过失业,然而面对“库尔斯克”号的失踪,他的反应却有些失策了——普京虽然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搜救,但并没有结束在黑海的休假。
在俄罗斯民众以及媒体看来,普京的表现无疑是置公民安危于不顾,他们甚至“合理想象”普京在黑海沐浴阳光、出海踏浪的惬意、安适。反对与质疑接踵而来,普京面临的除了搜救行动的举步维艰外,还有信任危机。北冰洋曾给骄傲的英国人一记沉重的耳光,现在,它也给新上任的俄罗斯“新官”泼了一盆冷水。
事实上,给普京泼冷水的主要角色是他政治生涯中最有实力的反对者——俄罗斯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产生于叶利钦时代经济私有化的转型期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对权力的欲望也愈加强烈。对于金融寡头操控经济命脉、攫取国家职能的行为,普京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严厉打击。
以向古辛斯基出击为起点,普京向七大金融寡头正式宣战,接下来他连出一记组合重拳:金融家、媒体大亨、克里姆林宫曾经的“常客”别列佐夫斯基;石油大亨尤科斯……普京憎恨他们窃取国家财产,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金融寡头们也与普京势不两立。
其实,早在2000年年初竞选开始前,具有俄罗斯多家报纸、电视台等媒体操控权的“传媒大亨”古辛斯基就花费大量金钱在总统竞选中支持马科夫上位,试图以此实现在其背后操控国家的梦想。
如今,普京对“库尔斯克”号事件的冷漠态度自然给了这些金融寡头可乘之机。他们利用所操控的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向普京泼冷水、脏水,言语犀利,并直斥搜救行动的缓慢和普京的冷酷无情。《共青团真理报》宣称,是巡洋舰“彼得大帝”号发射的超级导弹击沉了“库尔斯克”号。《生意人报》也说,“库尔斯克”号的沉没是海军司令部早就计划好了的,并试图以此解释普京在听闻“航母终结者”沉没后并没有停止度假的冷漠表现。
面对重大事件,普京沉着、冷漠的表现或许是性格使然,当然,这是克格勃特工必备的素质之一。而在政治观点上,普京一直宣扬和倡导平等、公平,这正是他重拳打击金融寡头的理由之一。在普京看来,他和普通俄罗斯公民一样,为国家工作,获得相应的薪酬,自然也有享受带薪假期的权利。
普京我行我素,连前任总统叶利钦也不否认这一点。叶利钦说:“我认为我们的新总统(普京)应该在一段时间内接受他的前任的意见,但据我所知,普京很喜欢我行我素。”
“库尔斯克”号事件后,将普京扶上总统之位的叶利钦也在采访中批评了他的迟钝反应。叶利钦语重心长地对普京说:“你犯了个错误,应该马上回来对人们说些什么,那些水兵的亲人需要你的支持和安慰。”
叶利钦一番开诚布公的话使普京如醍醐灌顶,接下来他用实际行动攻破了铺天盖地的谣言。
很难说,叶利钦选择平民出身的年轻人作为接班人对于正处在转型时期的、混乱的俄罗斯来说,是幸还是不幸,但可以确定的是,“库尔斯克”号事件发生在普京上任不到一年,对这位年轻的总统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危机和考验。之前他已经走错了一步,接下来,如何安抚遇难者的家属将是关键的、决定成败的一步棋。
穿过科拉湾上的桥梁一路向北,就能看到巴伦支海边的小城镇维佳耶沃了。维佳耶沃背靠着山坳,白桦树和针叶林交杂地在山中生长,夜幕降临后,只有生活区的点点灯光与远处山峰上残留的积雪相互做伴。几条公路孤单地蜿蜒在起伏的山峦之间,高耸的铁丝网向森林深处延伸,标志着维佳耶沃的特殊身份——它是俄罗斯北方舰队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库尔斯克”号沉没之前就停泊在这里的秘密港湾中。
8月,宁静的小城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200多名“库尔斯克”号遇难者的家属来到了维佳耶沃的潜艇基地。几个遇难者家属在直升机停机坪上抽烟,冰冷的海风吹打在脸上,他们却仿佛感觉不到,怎样的疼痛能够与失去亲人的心痛相比呢!夜已经深了,他们却毫无睡意,从得知“库尔斯克”号失踪的消息以来,这已经是第几个无眠之夜了,没有人记得。
这时,临时流动医院“斯维里”号的船长正在和一些亲属讨论“库尔斯克”号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救援情况。
“大概是与什么相撞了,发生了爆炸吧!”船长说。
“我们的孩子都牺牲了,没有一个生还。”一位母亲说,她的语气是绝望的,眼神却充满了期望——她希望有人出来,言辞凿凿地反对她的说法。
“不,我不相信,他还活着!一定活着!”奥尔加激动地说。4月份她刚与科列斯尼科夫在圣彼得堡举行了浪漫的婚礼。出海之前,丈夫还给奥尔加留下一首诗:“我不去想即将来临的死亡,只愿还有时间对你说一声——我爱你,不会被时光掩埋。”
奥尔加不知道为什么丈夫会留下一首预兆死亡的诗歌,她甚至怀疑“库尔斯克”号事件是俄军的计划,而科列斯尼科夫也只是暂时失踪,从噩耗传来到媒体报道,挪威潜水员和摄像机均未发现生还迹象,但她依旧无法接受,并拒绝为丈夫戴孝。事实上,许多家属和她一样,坚信亲人尚有存活的希望。
当然,也有人比较悲观,一位老妇人饮泣哀叹:“让我的孩子像一个‘人’一样好好地被埋葬吧!”
对于大多数遇难者亲属来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是他们共同的心声。这一夜的争论没有任何结果,毕竟没有任何关键人物能够给出可信的说法。
次日清晨,大家再次聚集在维佳耶沃生活区的“军官之家”。指挥过救援行动的波波夫一行人走进大厅后,立刻被遇难者亲属包围了,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像炸弹一样投向他们。
“为什么不立即向国外提出援助要求?”
“锯开潜艇,把孩子们拖出来!”
“你相信孩子们还活着吗?”
“孩子们还活着,怎么能举行追悼会呢!”
……
大厅里安静了一秒钟。
追悼会?这个敏感的词触动了每一个艇员亲属的神经,几位母亲和妻子忍不住大声哭泣,大厅里哭声一片。
不知过了多久,或者一分钟,或者几十秒,却又仿佛一个世纪那么长。人们听到了一个冰冷得几近绝望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你们打算什么时候把孩子们‘救’出来?”每个人都听出了话里的意味:与其说是“救”,不如说是“捞”。亲属们渐渐安静下来,等待答复,但更像是在等待末日的审判。
“几个月吧,或者是一年后,具体的日期谁都不知道。”站在波波夫旁边的克列巴诺夫冷静地对着麦克风给出了这个答案。人群再一次由于内心的痛苦煎熬咆哮起来,一位身着毛皮上衣的中年女人冲上来,抓住他的衣领,使出浑身力量拼命摇晃起来,她疯狂地叫喊着:“你这个败类,为什么你不在潜艇上?你这个畜生,你这个畜生……”
事实上,只要一个稍微准确一些的答案,哪怕是三个月或者更长,只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在未来仍会得到自己的孩子,他们一定会原谅所有的痛苦和等待。
两个小时后,一身黑衣的普京缓缓走入“军官之家”的大厅,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射到迟到的总统身上。普京感觉到他们的目光里有绝望、期待、愤怒,还有请求。他登上临时搭建的主席台,抬起手,正了正麦克风:“按照原来的计划,我们本来应该……”他并没有对迟到作出解释,而是习惯性地用了“我们”一词,试图缓和当时的气氛,但人群远处一个极度愤怒的喊声打断了他的讲话:
“取消该死的悼念活动!”
“杀人犯,把他撕成碎片!”
……
此起彼伏的喊叫声再一次使场面陷入混乱。
普京提高了声音,“我将会如实回答你们的问题,告诉你们我所知道的一切。”接下来他神情忧郁地说:“我和你们一样,无法接受这个悲剧,不敢相信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更不敢相信一切就这样结束了。这些天来,我们所经历的悲痛无法用言语表达,更无法用言语来劝慰。我已经心碎了,而我也知道你们承受了更大的痛苦。你们的孩子、你们的丈夫永远是俄罗斯民族的英雄!”
大厅里从未这样安静过,普京深情的开场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遇难者的亲属们并没有完全消气,他们接二连三地向总统发问,但很少有人再咆哮、喊叫了。偶尔有人要打断普京的讲话,他都会抬高声调“回击”,并用坚定深邃的目光望向那个人。普京平静、耐心地回答着遇难者家属的每一个问题,时而声音放低,时而流露出一丝抱歉。
突然有人发问:“如果立即请求外国援助,会不会有奇迹发生?”
没等普京回答,另一个声音绝望地响起:“伟大的俄罗斯连可以实施海底救援的潜水员都没有吗?”
“没有,在俄罗斯这样贫穷的国家,没有。”总统似乎有些生气,整个讲话过程中,他有时严厉、斩钉截铁,有时会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尖刻的问题。最后,普京承诺向遇难者家属发放抚恤金,并在几个星期之后将遇难艇员打捞上岸;同时,也应要求取消了之前计划的追悼会,还主动提出为亲属们准备回家的车票。
几个小时前,200多位遇难者家属几乎要将他碎尸万段、千刀万剐;但几个小时后,普京昂首挺胸,以总统的身份离开了“军官之家”,所有遇难者亲属也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这个白天,悲剧在维佳耶沃小城上演,并一度发展到最高潮,而普京离开的那个夜晚,人们的情绪平静了许多。维佳耶沃不再难以入睡,它又恢复了从前的宁静。
普京对遇难者家属的抚慰工作使他重新赢得了人民的信任。虽然他亲人般的话语不能减轻遇难者家属的心痛,抚恤金也不能换回任何牺牲的艇员的生命,但他们感受到了普京的真诚,而抚恤金也是最实际的补偿。
总统普京的维佳耶沃之行清洗了之前媒体泼到他身上的“脏水”,使那些谣言不攻自破。事实证明,他不仅是个不错的总统,还是一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能不断自拔与更新。”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样为英雄下了定义。“库尔斯克”号事件后,普京将所有牺牲的潜艇员视为俄罗斯的民族英雄,而从他在化解危机过程中的转变看来,他本人也符合这个英雄的标准。
在彼得大帝的主持下,当时还是内陆国的俄罗斯开始组建海军。普京上台后,也想通过重振海军雄风实现俄罗斯军事大国的梦想,他相信“没有强大的海军,就没有俄罗斯”。而“库尔斯克”号的沉没无疑暴露了俄罗斯海军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给他敲了一记警钟,普京开始重新思考建设强大的海军这条路应该怎样走下去。
坠机惊魂
2002年8月19日,艳阳高照,晴朗无风。坎卡拉军事基地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值勤士兵抬头看了看鸣叫着飞过的鸟儿。对于鸟儿来说,天空就是天堂;而对于俄罗斯驻军来说,位于车臣境内的坎卡拉军事基地也是他们的天堂。基地由灌木丛和蒿草包围,其中被俄罗斯工兵们布设了饵雷、绊雷等近万枚地雷,车臣恐怖分子敢越雷池一步,很可能便会粉身碎骨,如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所以,这里是俄军士兵的天堂。
时近黄昏,值勤的机场士兵仍然手端长枪,目视前方,纹丝不动,在这宁静无人的荒野,仿佛塑像一般。今天的基地格外平静,连树叶也一动不动。
嗡嗡嗡……直升机的轰鸣声越来越大,士兵下意识地抬起头,循声望向远处,只见一架重型直升机朝机场飞来。他知道,这是一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被称为“巨无霸”,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它的绰号为“光环”。天堂中的天使才有光环,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和西欧等军事大国也要因此高看俄罗斯一眼呢!
正想着,米-26硕大的机身在值勤士兵的视野中越来越清晰,“看来它打算在机场降落”,士兵想,“不错,这样晴朗无风的天气最适合飞行和降落”。
果然,米-26开始调整飞行姿势,同时逐步下降高度,准备降落。忽然,它像喝多了伏特加的俄罗斯醉汉一样,左右摇晃起来。紧接着,直升机摇摆得越来越剧烈,就像强大地震中摇摇欲坠的房子,瞬间失去了平衡,扎向地面!
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米-26直升机头向下坠落。一秒钟后,坠机处又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糟了!那正是群雷密布的雷区!
正在站岗值勤的士兵目睹了这悲剧的一幕,他张大了嘴巴,呆愣了几秒钟,才回过神来,立即与基地救援人员联系:“请……请求救援,直升机坠入雷……雷区……”
坎卡拉军事基地救援队赶到事故现场,但营救工作无法开展——除了工兵和弹药专家,没有人敢进入雷区。正在他们束手无策之时,布置地雷的工兵和专家赶到现场,通过排雷,打开了一条通道,救援队进入雷区,以最快的速度穿过滚滚浓烟,从飞机残骸中救出了幸存的战友。
不幸的是,直升机上共有147人,只有33人生还。
此时的普京,正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批阅文件。“咚咚……”一阵焦急的敲门声打断了普京的思路,工作人员告诉他有紧急电话。毫无疑问,电话是向总统报告米-26直升机坠落的消息的。
“随时报告事件进展情况,另外,尽快向车臣方面排遣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对这件事情进行彻底的调查,不可掉以轻心。”放下电话,普京露出一丝倦容。自当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他似乎走了“危机运”,国内改革举步维艰,国家安全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2000年,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问普京:“你喜欢当总统吗?”普京的回答潇洒自然、斩钉截铁:“是的,我喜欢。”
是的,他喜欢当总统,这之中必然包括喜欢总统的权力和荣耀,也包括纷繁、危机、复杂的局面。和“库尔斯克”号事件一样,普京要再次面对死亡,他真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让俄罗斯军人或者公民受到死亡的威胁。
当天晚上,普京签署总统令,将8月22日定为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并停止一切文娱活动,哀悼这次事件中的遇难者,同时千方百计向遇难者家属提供帮助。
关于这次雷区坠机事件的原因,有很多猜测。有人说米-26坠机是由于超载或者技术故障,另有目击者称米-26是被便携式导弹击中的……而事实上,普京派出的专项调查小组也证实了米-26的右侧发动机被导弹击中。
事故发生时,除了机场值勤士兵外,还有一位直升机飞行员目睹了事件的发生过程:一个身着迷彩服、头戴面罩的男子,出现在机场不远处。坠机后,他才从容不迫地扛着火箭筒离开。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名男子就是米-26坠毁的罪魁祸首,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的身份。但是,车臣非法武装分子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们宣称米-26的坠机正是拜他们的“针-S”防空导弹所赐。
车臣!又是车臣!这个恐怖的魔咒何时才能解除呢?普京头疼不已。
8月31日,普京警告相关部门和人员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可就在当天,一架米-24“鳄鱼”式武装直升机再次于车臣地区坠毁,原因是被地面炮火击中。
普京怒不可遏。
事实上,早在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期间,时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的普京就曾亲临前线鼓励士兵,他激情澎湃地说:“俄罗斯战斗机现在和将来就是要专门打击车臣恐怖分子营地,不管恐怖分子跑到哪里,都要继续下去……我们要到处跟着恐怖分子,在机场,那就在机场。那么,很对不起。要是在厕所里抓到,那就拉到茅房里毙了。就这样了,这个问题就这么定了。”
“拉到茅房里毙了?”车臣恐怖分子也被激怒了:你要用战斗机对付我,那我就要摧毁你的战斗机。一句话,要你好看!于是,他们先是摘掉了米-26的“光环”,又击中了“鳄鱼”米-24。
车臣恐怖分子有力的反击再一次激怒了普京,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坚决将车臣恐怖分子一网打尽!
之后的对决中,为了避免自身伤亡惨重,俄军针对车臣武装力量的特点,采用了一套新的战斗方案:先用轰炸机和远程大炮将车臣非法武装分子驱赶到狭小的范围内,再由特种部队进行围剿。不久,俄军便在一次特别行动中取得了胜利。
米-26坠机事件以及其影响算是告一段落了,普京的眉头略微舒展了一些,他做了一次深呼吸:“这下可以消停一阵子了吧!”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十月的莫斯科,秋高气爽。对许多俄罗斯人来说,莫斯科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还是红色梦想的代名词。从前,多少热血少年曾经为之奋斗、奉献;而今的莫斯科,蓬勃中透露着些许寂寥、沧桑和疲惫。
夕阳轻抚下,克里姆林宫华灯初上。总统普京像一匹服役的战马,时刻处于战备状态。这个夜晚,他正在为出访德国和葡萄牙做准备,即将召开的墨西哥亚太经合会议也使他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
红场一侧,列宁静静地躺在墓中,守护者这座几经洗礼的城市。这位伟大的人物真的可以平静安详地长眠于此吗?
2002年10月23日,距离克里姆林宫45千米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异常热闹,美国音乐喜剧《东南风》正在这里火暴上演,千余名莫斯科市民盛装前来观赏。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俄罗斯人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到大剧院参加活动之前必须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今天,这里的观众也不例外,他们提前几天就订好了票,满心欢喜地前来观看。这是一出喜剧,不少父母也带着孩子来欣赏精彩有趣的演出。
刚刚经过改造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一脱旧态,俨然一个现代化大剧院,它的外形像一座振翅欲飞的战斗机,在萧瑟的秋风中,凛然翱翔。与凉爽的秋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剧院内热烈的气氛,演员们的倾情演出感染了剧院内的1000多名观众,他们沉醉在剧情中,恍若无物。
第二幕即将结束。突然,一名身穿迷彩服、手持AK-47机枪的年轻男子带领几十个身着黑色长袍、头裹黑色面纱的穆斯林女子占领了舞台。他们身上挂着鼓鼓的子弹带,腰间别着手榴弹,表情冷峻,仿佛暗夜幽灵一般。
观众们还没有回过神儿来,一声枪鸣便将所有人拉回了现实中:这些人不是音乐剧中的演员!他们是荷枪实弹的恐怖分子!他们用枪声告诉无辜的观众:他们已经占领了这座剧院!
一时间,女人惶恐的尖叫声、孩子撕心裂肺的呼喊声充斥着整个剧场。为首的男子扬言:“我们已经在这里布置了炸药,俄军必须在一周内从车臣撤军,同时释放所有被俘车臣人员,否则这里将被夷为平地!”
言辞狂妄的男人不是别人,正是俄军黑名单上的恐怖头目之一——莫夫萨尔·巴拉耶夫。莫夫萨尔·巴拉耶夫时年24岁,身材高大,长着一张可爱的娃娃脸。如果不是持枪出现在莫斯科大剧院,将枪口对准无辜的莫斯科市民,而是走在街上散步,那么谁也不会将这个小伙子与恐怖行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莫夫萨尔·巴拉耶夫的母亲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车臣孩子。
按照母亲的理解,两位叔叔相继死在俄罗斯军队手上,让这个车臣孩子变成了恐怖头目。莫夫萨尔·巴拉耶夫的叔叔阿尔比·巴拉耶夫是车臣军阀,号称“车臣第三号头目”。他心狠手辣、杀人无数,多次组织大规模恐怖活动。1998年他组织恐怖分子绑架了4名在车臣工作的电信工程师,并在收到赎金后,将人质全部斩首,并将人头扔在荒野。2001年6月,臭名昭著的阿尔比被俄军炸死。
莫夫萨尔的另一位叔叔萨姆苏丁也因俄军而死。2000年,俄军对车臣叛军进行围剿,他们把萨姆苏丁绑起来毒打,并将他拖在装甲车后游行示众。家人把萨姆苏丁赎回不久,他便含恨而死。萨姆苏丁的屈辱之死,对莫夫萨尔打击很大,再加上阿尔比也被俄军炸死,莫夫萨尔觉得应当为车臣人民做一些事情。所以,他精心策划了这次恐怖行动。
据莫夫萨尔的母亲说,她从2002年4月就没见过自己的儿子,直到在电视上看到新闻画面,她才知道莫夫萨尔这些日子都在做什么。显然,莫夫萨尔这次是有备而来,他做了充分的保密工作——连一向无话不谈的母亲都毫不知情。另外,他还招揽和培养了一支特殊的敢死队——“寡妇军”。
“寡妇军”就是与莫夫萨尔同时出现在剧院舞台上的穆斯林妇女,她们的丈夫都是被俄军击毙的车臣武装分子。正常来说,一个弃世而遗留妻子的穆斯林男人应当为妻室立下遗嘱,供给她们一年的衣食。但是,她们的丈夫本就是不顾生死的亡命之徒,丈夫死后这些寡妇们便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因而她们的内心充满对俄军的仇恨。莫夫萨尔抓住了她们的心理特点,他的招募在寡妇群体中达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
事发后,警方迅速赶赴现场,俄罗斯阿尔法特种部队也前往进行援助。莫斯科防暴警察和内务部队封锁了通往现场的路口……大剧院被层层包围,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态势。
轴承厂剧场中,被劫持的人质心急如焚,莫夫萨尔不时朝屋顶和墙壁开枪,警告试图逃离剧院的观众。在确定了所有人质的身份后,莫夫萨尔释放了150名儿童、穆斯林和外国观众。
在警方的安抚下,一名死里逃生的女演员仍然浑身发抖,“他们浑身绑着手榴弹和其他爆炸物,正……正在往大楼的角落里布置炸……炸弹……”她目光有些呆滞,眼神里充满恐惧,几乎带着哭腔,断断续续地描述着刚刚在剧场里看到的恐怖画面。
与此同时,莫夫萨尔明确要求:俄方必须立即从车臣撤军,停止战争。他还警告当局不要采取强硬手段,否则,他们每牺牲1个人就要10个人质偿命。
26日3时30分是他给出的最后期限,如果无法按时兑现以上要求,莫夫萨尔将枪杀所有人质。剧院内的观众命悬一线。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这无疑是一场生死拉锯战,俄罗斯总统普京又要头疼了。
获知消息后,普京立即停止了出访活动,连夜通知相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解救人质的办法。对于一位曾经的克格勃特工来说,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也许并不陌生。可是,身处其中的时候,目标只是安全地完成任务,而身为营救工作的决策者,普京面临的情势则要复杂得多——他不仅要考虑怎样有效地完成解救人质的工作,还要兼顾媒体和舆论的导向。
如果是别人也许会为了博取民心,公开承诺将保证人质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但那不是普京。“铁腕总统”当即表示,坚决彻底打击恐怖分子,绝不妥协!普京明白,妥协让步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恐怖事件。
普京不排斥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但莫夫萨尔的要求只有一个,即让俄军立即从车臣撤军,这是普京万万不能答应的。尽管,在俄罗斯国内也有很多民众游行示威,反对战争,要求和平,但普京始终没有动摇打击车臣恐怖分子的决心。
劫持人质、威胁俄方从车臣撤军,是莫夫萨尔的绝地反击。与这样疯狂的恐怖分子对战,即使训练有素、技艺高超的特种部队也难以保证人质的安全,更何况莫夫萨尔给出的时间不到3天!
23日当晚,普京坐镇克里姆林宫,亲自指挥、协调救援工作,他决定由特种部队完成营救任务。
25日深夜,经过两天模拟演习的特种部队开始行动了。他们趁着俄罗斯著名女记者与莫夫萨尔当面会谈的时候,从剧院后侧、两翼偷偷靠近剧院大楼,并成功潜入内部,在多处安放了“催眠瓦斯”。
10月26日3点30分,莫夫萨尔给出的最后期限已经到了。楼内爆发出混乱的尖叫声——恐怖分子开始枪杀人质了!无辜的人质一个接着一个倒下。
俄罗斯人民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发生了,他们默默祈祷着,但在死神面前,上帝也无能为力。时间一点一点流逝,特种部队还在等待有利的时机。5点30分,已经过去两个小时了,不能再等了!
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特种部队开始行动。他们先是从通风管道向剧场内释放大量化学催眠药物,接着用炸弹在剧院大楼上打开了一个入口,然后冲进了剧场,并在室内与莫夫萨尔带领的“寡妇军”展开了激烈的枪战。
几分钟后,剧院内恢复了午夜应有的沉静。700多名人质被成功解救,莫夫萨尔被当场击毙,震惊世界的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终于结束了,俄罗斯人民松了一口气。普京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在当晚的电视讲话中,他双拳紧握,坚定地说:“俄罗斯人民是永远不会屈服的!”
普京又一次成功地化解了俄罗斯人民的危机,这也是出任总统以来,普京所面对的十分严重的一次人质危机。普京亲自带领、指挥,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他也意识到“车臣问题”不解决,俄罗斯还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安全威胁,对待恐怖分子不能手软。
俄罗斯不会屈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于是,在普京的署令下,新一轮的围剿活动,再一次在车臣地区展开。
别斯兰,请别为我哭泣
2004年9月1日是俄罗斯学校开学的日子,居住在俄罗斯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小城别斯兰的兹戈埃娃是两个女孩克里斯季娜和捷拉莎的母亲。新的学年开始了,她与其他家长一样,陪同两个孩子来到学校参加开学典礼,没想到,这却是她最后一次陪孩子参加开学典礼。
9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幸福的季节。孩子们经历了一个暑假的分别,重新相聚在校院里,欢乐的气氛将假期里的孤单一扫而空。
俄罗斯学校对于开学典礼一向很重视,别斯兰第一中学又是这一地区教学质量首屈一指的学校。这一天,汇集在校园里参加开学典礼的师生和学生家长多达1000余人。
典礼正在进行时,一伙身穿黑衣、头戴面罩的武装人员突然闯进学校,为首男子说道:“都到体育馆去,现在演习开始了!”
天真的孩子们以为这真的是一次反恐演习,很多人一边指点,一边说笑。但是,包括兹戈埃娃在内的许多家长和老师都明白,这些不速之客是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而在场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已经被劫持为人质了,他们预感到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
果然,恐怖分子开始行动了,他们冲着人们一通扫射,师生和家长们惊慌失措地奔跑、尖叫。一阵喧闹后,大部分人质都被赶进了体育馆,操场上只剩下横陈的尸体,一些被打伤的人也被恐怖分子开枪杀害了。
“交出手机!”为首的恐怖分子大声吼叫着。惊恐万状的人质纷纷将手机交了出来,恐怖分子将手机一一砸毁,破碎的手机零件四处飞迸,有的孩子被吓得大声哭闹起来,一个腰上别满手榴弹的恐怖分子气急败坏地拉过身边一个人质,一枪打死了他,将尸体拖到孩子们面前:“谁再哭闹,就枪毙谁!”兹戈埃娃紧紧地搂住两个孩子,低下头不敢直视恐怖分子喷射着怒火和仇恨的双眼。孩子们被吓得缩成一团,再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接下来的几天里,近千人挤在不大的体育馆里,被人质死死监管,几乎水米未进。因闷热、口渴很多人质脱水、昏迷,不等恐怖分子开枪,人质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再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事件发生时,普京正在黑海沿岸的度假胜地——索契休假,得知消息后,普京不敢怠慢,一刻不停地赶回了莫斯科,着手指挥营救,解决危机。
9月3日上午,恐怖分子拒绝了政府和平解决的提议,甚至不让政府向人质提供食品和饮用水。他们丧心病狂,继续残害无辜的人质,包括天真无邪的孩子。特种部队只能在学校周围静观事态变化,随时准备行动。
时间接近正午,学校里突然发生了爆炸!天花板上大火蔓延,体育馆内浓烟滚滚,兹戈埃娃被爆炸的冲击波推倒在地,回身望去,一直依偎在她身边的两个女儿已经不见踪影,拥挤的体育馆一下子血流成河,兹戈埃娃被浓烟呛得无法呼吸,渐渐地失去了直觉……
听到爆炸声后,特种部队立即冲进学校,开始营救行动。但恐怖分子并没有就此放弃,除了少数人冲出包围亡命天涯,其他的人仍死守体育馆,向特种部队开火。特种部队的队员一边掩护工兵拆除爆炸装置,一边和负隅顽抗的恐怖分子激烈交战。
近两个小时过去了,学校里的恐怖分子全部被特种部队击毙,而俄罗斯特种部队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10多位队员及军官或在激烈的枪战中牺牲,或在解救人质的过程中丧命。
3个白天、两个黑夜,恐怖的53个小时;891人生还,330人罹难……别斯兰人质事件成为整个俄罗斯人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与此前的恐怖事件不同,这一次恐怖分子将罪恶的枪口对准了无辜的孩子,给遇难家庭造成了一生的伤痛。
4日凌晨,普京来到别斯兰探望所有受伤的人,看到一个个本来天真无辜的孩子正在受到伤痛的折磨,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的普京几欲落泪。他们本该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却经历了这样一场灾难。这一次恐怖事件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痛苦、身体上的伤痛,还有心灵上永久的伤害。
当日晚间6点,普京着一袭黑衣出现在电视讲话中,他悲痛地说:“今天,全俄罗斯都在悲痛。从前,俄罗斯经历了多次恐怖袭击,而这一次无疑是最特殊、最令人发指的。他们屠杀弱小、无辜的孩子,制造了史无前例的惨案。这是对俄罗斯整个国家和俄罗斯全体公民的公开挑衅,我们绝不能屈服,屈服只会造成更为惨烈的袭击事件。”
在普京看来,这是车臣恐怖分子的又一次挑战。而事实上,调查证明,别斯兰人质事件的幕后操纵者和指挥者正是车臣非法武装头目马斯哈多夫和巴萨耶夫,其目的就是在高加索各民族之间种下仇恨的种子,引发大规模战争。普京对车臣非法武装分子的态度仍然坚决如初,别斯兰事件后更加紧了反对恐怖战争的脚步:不仅重金悬赏捉拿马斯哈多夫和巴萨耶夫,还在高加索地区成立了专门的反恐部队,积极建立高效的反恐指挥系统,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一般营救行动中,正常的死亡人数应控制在20%以下,但“别斯兰人质事件”中,死亡人数到达330人,超过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因此别斯兰事件后,人们对解救过程产生诸多质疑,更有遇难者家属强烈要求解密官方调查结果。在整个营救过程中,第一声爆炸被看做势态转变的关键点。爆炸发生之前,恐怖分子曾同意救援人员进入学校抬走部分人质的尸体,但爆炸正在工作人员进入学校时传来。关于第一颗炸弹的引爆,虽然官方给出的说法是服用了大量吗啡和海洛因的恐怖分子偶然引爆了爆炸装置,但很多人怀疑炸弹是由特种部队的狙击手通过打死脚踩引爆按钮的恐怖分子引爆的。毫无疑问,这种质疑将矛头对准了指挥这次营救行动的“铁腕总统”普京——如果炸弹是普京下令狙击手引爆的,则说明普京不顾人质安危,强行采取行动。
尽管普京指挥的营救行动,特别是营救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已经不止一次遭到各界的质疑,但在一项民意调查中仍有80%以上的民众赞成总统的做法。而普京本人也始终坚信:与恐怖分子决战到底才能保证更多俄罗斯公民的安全。
暗杀者在行动
红场上,人群熙来攘往,各地游客慕名前来。这里是莫斯科的城市中心,也是莫斯科最古老、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地方。克里姆林宫被深红色的高墙紧紧包围,雄伟庄严,它是现代俄罗斯的权力中心和象征。
总统办公楼是一幢黄白相间的三层楼,楼顶升起的国旗代表总统仍在紧张的工作中。门口的卫兵时刻紧绷着神经,观察着经过的每一个人,但总有一些地方和人是他们看不到的。
距离红场不远处的一栋公寓里,一个年轻男子坐在窗台上遥望着红场和克里姆林宫,他侧着身子,支起右腿,军用皮鞋牢牢地踩在窗台上,左腿随意地在半空中摇晃着。擦拭着狙击步枪的手皲裂出好几个流血的口子,但他似乎全然不觉,仍然注视着窗外,疲惫中带有些许紧张,又仿佛若有所思。不一会儿,他迅速地把狙击枪扛在肩上,睁大了一只眼睛,像一只发现了猎物的野兽死死地盯着猎物一样看着瞄准镜里出现的人——他的暗杀目标。
这并不是好莱坞大片中的情节,这一幕就发生在2008年3月俄罗斯总统选举日之前,而狙击手的目标正是总统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枪手是来自塔吉克斯坦的沙卡维拉德-奥斯马诺夫,他在租来的公寓里准备了大量武器,等待时机实施暗杀。好在克里姆林宫的特工提早发现并将他抓获,及时挫败了暗杀行动。
上任至今,普京经历了包括上述在内的多次暗杀,当然这还只是已经被破获并公布的。普京知悉并躲过所有针对他的暗杀行动,而且从未因此改变自己的工作日程或取消任何已经安排好的行程。
全世界有多少人曾经或者现在仍然想要普京的脑袋,有多少人想把某一天变成普京的末日,但均以失败告终。2012年,普京再一次竞选总统,回顾普京曾经历过的“尖峰时刻”,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次都可以成为好莱坞大片的剧情蓝本。
2000年2月24日,刚刚出任代总统的普京在索布恰克的葬礼上躲过了第一次暗杀。此前,车臣非法武装头目巴萨耶夫就在网上悬赏250万美元追杀普京,俄罗斯方面也获得了相关情报,但是普京不顾一切,坚持参加恩师的葬礼。
因为普京的到来,2月24日的圣彼得堡笼罩着紧张、森严的气氛。街上巡逻的警力比以往增加了许多,索布恰克的遗体安放大厅、墓地等每一个普京将要出现的地方都有特种部队和贴身保镖保障他的安全,恐怖暗杀者没有任何可乘之机。
同年8月,当普京前往乌克兰著名疗养城市雅尔塔参加独联体国家总统的非正式峰会时,第二次暗杀的脚步正慢慢地逼近。幸好,乌克兰国家安全部门及时获悉并扣押了密谋刺杀普京的相关人员,提前将他们驱逐出境。不过,阴谋者并没有善罢甘休,回国后普京的人身安全再一次受到威胁。
普京平日在克里姆林宫办公,下班后由总统车队护送至郊外的家中。9月11日晚,当普京的总统车队快速行驶在莫斯科的库图佐夫大街上的时候,一辆俄罗斯出产的小轿车紧紧尾随在车队后面。后来竟然不顾一切冲进车队,撞翻了一辆吉普车,最后护卫车将它撞出了车队,保障了普京的安全。
2002年对于普京来说是个多事之秋。8月俄机坠毁,10月剧院被劫……而事实上,这年年初普京已经和死神很近了。1月9日到10日出访阿塞拜疆期间,普京险些被恐怖分子的炸弹炸死。幸好,阿塞拜疆相关部门早就注意到有人悄悄将炸弹运入国境,并及时逮捕了实施暗杀的嫌疑犯。普京再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2年的另一次暗杀行动颇有喜剧色彩。据说,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驾驶汽车闯进了克里姆林宫的围墙。他走下汽车,对围过来的士兵声称自己是现任俄罗斯总统,要见普京。卫兵当然不会同意他的疯狂请求,他们果断地将男子带到了最近的警察局进行审问。
这个疯狂的男人叫扎伊特赛夫,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几年前哥哥惨遭谋杀,使他深受刺激,在日记中他写道:“我要砍掉普京的脑袋。”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早在2001年这名男子就曾试图驾车冲进克里姆林宫,并被警察送进同一家医院。所以这一次警察将他送进这家医院后,医生立即认出了他。
几次暗杀失败后,要将普京置于死地的人似乎都摸出了门道——在固定地点实施暗杀行动容易被发现,所以他们在普京出行的途中花费心思。
2002年11月,暗杀者在普京回家的必经之路布鲁莱沃·乌斯潘斯科耶高速公路旁放置了大量高效能炸弹,想在总统车队出现时通过遥控装置引爆炸药,炸毁普京的车队,令普京粉身碎骨。
2003年6月,又有人趁普京往返于圣彼得堡和普斯科夫之间时,将一个手工爆炸装置安装在普京车队必经的一座桥底下。幸运的是,这两次暗杀行动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警方发现,炸弹也被及时排除。
还有一次,两名“特工”计划在普京访问英国时,在英国境内对其实施暗杀,但这一消息被流亡英国的前俄罗斯特工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密报给了英国警方。在英国警方的努力下,这次暗杀行动也被粉碎了。
就在2012年2月底,俄罗斯和乌克兰特工部门还联合行动,逮捕了两名计划在大选之后暗杀普京的嫌疑犯。两名嫌疑犯供认,他们均受雇于车臣非法武装头目多库·乌马罗夫。乌马罗夫掌控着多个极端组织,曾经制造过包括2010年3月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案在内的多起恐怖爆炸事件。
这一次乌马罗夫指挥三名男子从阿联酋经土耳其抵达乌克兰著名港口城市敖德萨准备实施暗杀行动,但其中一人在1月初的一起非袭击性爆炸事件中被炸身亡。正是这起爆炸事件引起了乌克兰和俄罗斯安全部门的注意,俄乌两国联合调查,最终挫败了这次正在积极酝酿中的暗杀行动。
按照其中一名嫌疑犯的供认,这次暗杀计划和之前一次未遂的暗杀行动十分相似。他们已在普京上班的必经之路——库图佐夫大街上藏匿了大量炸弹,准备伺机引爆,炸毁普京所乘坐的汽车。
普京想再一次手握权杖,但这条通往权力的路可谓艰难重重、险境迭起。普京虽然不用像《碟中谍4》中汤姆·克鲁斯那样在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上表演蹦极,上演真人版蜘蛛侠,但要躲过如此多的暗杀陷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这句话是普京最著名的“宣言”。20年的期限越来越近,经历了种种大难的普京和俄罗斯,是否踏上了通向幸福的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