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63800000040

第40章 生活,放下的完美是幸福(3)

进去以后,又出现两个门,左边写着“美丽、年轻的姑娘”,右面则是“富有经验的、成熟的妇女和寡妇们”。可想而知,左边的那扇门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心。可是,进去以后,又有两个门,上面分别写的是“苗条、标准的身材”和“略微肥胖、体型稍有缺陷者”。不用考虑,苗条的姑娘更中他的意。可是,进了第五个房间,里面还有两个门,分别写的是“双亲健在”和“举目无亲”。

年轻人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庞大的分拣器,在被不断地筛选着。下面他又看到未来伴侣操持家务的能力,一个门上是“爱织毛衣、会做衣服、擅长烹调”,另一个门上则是“爱打扑克、喜欢旅游、需要保姆”。当然,爱织毛衣的姑娘又赢得了他的心。岂料,前面又出现两个门。令人高兴的是,“爱情”介绍所将各位候选人的内在品质也都分了类,一边为“忠诚、多情、缺乏经验”,一边“有天才,具有高度的智力”。年轻人确信,自己的才能已足够应付全家的生活,于是,便迈进了第一个房间。

里面右侧的门上写着“疼爱自己的丈夫”,左侧写的是“需要丈夫随时陪伴她”。当然,他需要一个疼爱自己的伴侣。下面的两个门,右边写的是“有遗产,生活富裕,有一幢漂亮的住宅”,左边则为“凭工资吃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推开了这扇门后,他发现自己已经上了马路。

那位守门人向他走来。他没有说话,只是礼貌地递给年轻人一个玫瑰色的信封。年轻人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您已经挑花了眼,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在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前,你应当客观地认识自己。”

你是否还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呢?睁大眼睛是必须的,但千万别吹毛求疵,因为我们自身也是不完美的。生活本来就不完美的人过着不完美的日子,只要自己觉得没有什么遗憾的,那就足够了。就算有小小的遗憾,那也是值得收藏的记忆。

痛苦之时转个弯

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由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换个角度切苹果,换个角度看自己,换个角度看生活,便是一种解脱、一种高层次的智慧。当学会转个弯时,你或许会发现更美丽的风景。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当你的眼中只看到海时,就会认为没有陆地的存在,那样,你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探险家。”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回报我们。所谓的不如意,不过是我们的眼光只盯在生活中的凹陷处,并在心里不断加大生气、烦闷的结,甚至不可自拔,做出傻事。其实,只要换个角度、换种心态,一切烦恼就会烟消云散,生活也会更多彩。

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工作不顺利,抱怨今天天气太糟糕了,抱怨自己容貌不是国色天香,抱怨自己总不能事事顺心……刚一听,还真认为上天对他太不公了,但仔细一想,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看问题呢?有时候,不是路已走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严厉的法官,他无时无刻不在批判自己、批判别人,对生活也是毫不留情地批判。这种批判多了,我们的内心就会时常陷入悲观,而让自己不开心、不快乐。时间长了,这种不快乐就会成为惯性。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磕磕碰碰,如遇到不快而生气,或遇到天灾人祸而痛不欲生等。每当这个时候,我们要怎样去处理呢?如果只想到生活的不完美,并深陷其中,连以后的人生之路和前途也会受到影响。当自认为受到了委屈或不公平待遇时,当内心感到郁闷时,当工作出现失误想怨天尤人时,如果能换个角度想想,不让自己看的那么片面,那生活中也会增加更多亮点。换个角度看问题,看出一件事的不同面,让自己从最坏的事中找到它另外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开始,就能发现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位艄公正准备划船上岸,突然看见有一个人从岸边跳到水里。艄公赶快把船划到她身边,把她救了起来。

跳河的是一位美丽的少妇。看着这位年轻的女人,艄公问:“你年纪轻轻,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为何寻短见?”“我结婚才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您为什么要救我?”少妇哭泣着道。艄公听了她的话,沉思了一会儿说:“两年前,你是怎样过日子的?”少妇说:“那时是我一个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呀……”“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没有。”

“那么现在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两年前了。现在你又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多好啊,请上岸去吧……”话音刚落,少妇恍如大梦初醒般揉了揉眼睛,又想了想,便走了。从此,她没有再寻短见,并且开始了她的另一段人生。

艄公所做的,仅仅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助那位少妇分析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却让少妇获得了新生,看到了一种新生活的曙光。

年轻的女老师走进了教室,她用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个点,然后问班上的学生:“大家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白点。”老师又问:“难道只有一个白点吗?这么大的黑板,大家怎么没有看见?”如果换作是你,你看到的是什么呢?每一件事情都有好有坏,当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是只看到了白点呢,还是看到了那一大块黑板?

仅仅是换了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就成了两个世界。如果能够换个角度,我们就会看得开、放得下那些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完美。一次失败,会使我们对成功的内涵理解得更透彻一层;一次失误,会让我们对人生的醒悟更加深刻;一次不幸,会使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更深一级;一次磨难,会让我们对世事的认识更成熟一些。原来,生活并不是不完美,它对每一个人都不薄。

完美生活就在得失之间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因此,所有人都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却不懂没有失去就不会得到。天下事遂人愿者能有几何?要得到什么,我们往往就得失去些什么,或者说,当失去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必定会得到些什么。而生活的完美,就在这得失之间。

大千世界,得与失是形影相随的。生命在一点一滴凝聚的同时,也在一分一秒地逝去。当我们拥有青春时,会失去无忧无虑的童年;盼望日出之美,却失去了宝贵的晨光;享受大都市的高品位生活,却失去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贪图财、色、官,却失去了做人的正气、道德和平常心。如果把人一生的得失全部收集起来,得为正数,失为负数,那相加以后所得结果应该为零,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貌。

在实际生活中,得与失原本就是和谐而有韵律的,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才能有整体之得。大地奉献了泥土和水分,草木才能得到鲜花和果实;正因为失去了春天的葱绿,才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农民付出了汗水,土地才报以丰收。树梢翩翩起舞,难道不是风的给予吗?鱼儿活蹦乱跳,难道不是水的给予吗?人失去了青春岁月,才能走进成熟……得与失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要想让自己年轻一点、有活力一点,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完美,就要懂得抛开得与失的束缚、远离是与非的羁绊。

有一个青年乘船去另一个地方,但不幸的是,在船快到达终点时,海上突然刮起了大风。船在巨大的风浪中沉了下去,但幸运的是,这位青年被风浪冲到了一座荒岛上。

之后的日子,他每天都翘首以待,希望有船来将他救出。然而,第一天过去了,船没有来,第二天过去了,船还没有来,到了第三天,还是始终没有船来。为了能活下去,他就弄来了一些树木,简单地给自己搭建了一个躲避风雨的“家”。

后来,一天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不小心忘了熄灭火源,结果一场大火顷刻间将他的“家”化为灰烬。他眼睁睁地看着滚滚浓烟消散在空中,悲痛交加,眼中充满了绝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没法活下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风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惊醒了他。一只大船正向他驶来,他得救了。他问救他上船的人员:“这么长时间了都没有人发现我,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

“我们看见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就顺着烟火把船开过来了。”青年听后,简直不敢相信,竟是那场大火救了他。

世上万物,从来就不会有绝对的益处,也不会有绝对的害处,得与失也是一样的道理。英国的伟大诗人弥耳顿在双目失明后,创作出其最杰出的诗作;德国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在听力丧失后,创作出其最杰出的乐章;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苦难的磨砺后,为世人献上天才的演奏。被誉为世界文化史上三大怪杰的他们,居然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他们之所以能成就完美的自己,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平常心,不计较利害得失。

在生活中,得与失总是难以界定的,有时得失就在瞬间。曾有人说:“如果你不懂得悲伤,你就不曾真正懂得快乐。”得失就是这样的关系。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有得必有失。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面对种种得失,这时我们要懂得权衡轻重,得其所重、失其所轻。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才不至于因为失去而后悔,才能生活得更美满一些。

同类推荐
  • 不生气的艺术

    不生气的艺术

    遇事不生气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也是一种修养。生活中我们太在意得失,也有太多的牵挂,所以容易不快乐,情绪容易起伏波动。那么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不生气或者少生气就是一门艺术了。本书作者修习佛法,研究佛家经典,将佛家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智慧之中。本书详细分析了生活中引起我们生气的原因,以及生气所带来的害处,并通过深入浅出的小故事和佛法说明怎样做到遇事不生气不动怒。请跟随本书一起参悟佛法,心态平和,从而调整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遇事也不要太较劲,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不生气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吧!
  • 幸福人生智慧

    幸福人生智慧

    情商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情商是幸福人生的智慧,不少有识之士已经为提高人类情商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理论成果堪称丰硕。我作为一名情商爱好者,在广泛学习世界知名学者情商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尽量吸纳情商重要观点,紧密结合自身人生感悟,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情商基本理念,介绍一些成功与快乐的智慧和才能,供大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参考应用,故名《幸福人生智慧》(由卫建友著)。
  • 3秒钟看准对方性格

    3秒钟看准对方性格

    识人难,知人更难,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在生活中把握更多的主动权,那么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看清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在与人相处时,能够多一点对他人的了解,将会使我们在做事时减少很多失误,将会使我们赢得更多人的认可,以及更多的成功机会……读完这《3秒钟看准对方性格》,你会恍然大悟,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点点滴滴竟然是那么重要。对照这《3秒钟看准对方性格》,把这些我们平常认为的琐碎的事情归类分析,你会发现原来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那么困难——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性格特征。
  • 让所有漂泊迷茫的心靠岸:懂得一点糊涂

    让所有漂泊迷茫的心靠岸:懂得一点糊涂

    世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聪明,岂不知自以为聪明者却未尝不会犯糊涂;世人都不希望自己犯糊涂,岂不知有时犯糊涂者未必不是聪明人。很多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所推崇的“装糊涂”,其实质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说也不过是为了藉此避免犯糊涂。 概而言之,糊涂有装糊涂和犯糊涂之分。心里明白而表面糊涂则是装糊涂,表面明白而心里糊涂则是犯糊涂。装糊涂是“明知故犯”,是韬光养晦的智慧体现;而犯糊涂是“事后方知”,是悔之无及的愚蠢表现。自古而今,真正的智者其实大都是以装糊涂的办法而尽力避免做出犯糊涂的事情。
  • 男人成功前的50个输不起

    男人成功前的50个输不起

    如果说20几岁的男人还对人生充满激情与幻想,并以此激励自己成长的话;那么30几岁的男人就应该成熟而理智,并能在现实的压力中去奋斗并成功。男人30而立,30几岁的男人不再是男孩,他开始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他身上寄托了妻子儿女的未来与梦想,使命感、责任感以及自己的理想,让他可以超越以往地去追求成功。
热门推荐
  • 震惊,一小伙玩王者竟然

    震惊,一小伙玩王者竟然

    少年医院惊醒究竟为何?应聘工作却遇上这事究竟是福是祸?漂亮妹子被围该不该救?王者竟然一再强迫小伙玩他,究竟是游戏的沦丧还是系统的扭曲?甩不掉的系统,不得不做的任务,震惊,一小伙竟因系统被迫走上人生巅峰。
  • 三国重生马孟起

    三国重生马孟起

    重生三国马超,会天下群雄..
  • 离岛进化

    离岛进化

    这是一座被科技监视的“孤岛”,岛上大多都是犯下严重罪行的犯人。只是有一些人,因为“需要被观察”的名义被囚禁上岛。他们在高科技的岛上战斗,进化,只是岛上的一切,都在被暗中观察。
  • 简在宁芯

    简在宁芯

    逝去的英雄爱人,迟来的霸道表达,人生也许才刚刚开始。只是她已无心,又何谈爱情……本文是一篇融合爱情,科技,职场等等与一体的小说,女主简宁,理智,冷静,有一点小自私,她对梦想有所追求,致力于成为一名通信行业的芯片专家,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男主嘛,读者可以慢慢看。本文也是一篇你来我跑的爱情长篇……纯属架空,切勿对号入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英雄病夫

    英雄病夫

    英雄每多屠狗辈,自古侠女出风尘。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 湘江之战(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丛书)

    湘江之战(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丛书)

    湘江战役红一方面军长征中,历经百战。但真正对全军生死攸关的当首推湘江之战。在中共的军史上,湘江战役是惨败。但是,毛泽东,周恩来作为红军的最高指挥官,为挽救整个中共和红军的命运功不可没,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湘江边的这些勇士,就不会有毛泽东,共产党的天下。
  • 腹黑夫君妃倾城

    腹黑夫君妃倾城

    莫名穿越,身份成谜,她以为自己是个小人物,心心念念着报恩,却不想随着彼此身份的揭晓,她与他都身不由己卷入一场场阴谋。深宫诡谲,他宠她入骨,甘愿抛却万里江山,陪她策马江湖。
  • 霹雳之纵横万界

    霹雳之纵横万界

    一个天下有人写成苍生,有人写成霸业,更有人写成浩劫。“乱天地无道,君威临;堕黑白无间,奉阴行。叹人鬼无常,天逆命;掌日月无极,帝皇令”。且看帝龙胤如何浪起,诸天万界……
  • 上海夜奔

    上海夜奔

    我们不再那么地需要上海上世纪的30年代了,至少在形式上。毕竟70年已经过去了,我们活在新的上海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