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28300000008

第8章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四门同上。次第等上已说

小相者相形别德也。所以佛自说者。化身之用唯佛方穷故。亦可化身随物劣令生信。有实德故。佛自说也。此文有二。初总举形好被益。次如来足下有千辐下广辨随功摄益。初文有四。一列名二明用相。三辨眷属。四举往因辨用益。影成如来小相德用难尽。此有四文思之。二广中有六。初辨形好摄益。二汝等应当下教往报恩及识因果。三诸天子闻是音声下兴供养行。四是故诸天子下教发心悔过。五说是法时下辨获益转更回向。六尔时诸天子下得益故传通不绝也初文有二。初辨相轮光照摄益。此有二可知。二生天上已下劝成胜行。劝中有二。初正举下况劝。二诸天子卢舍那下举胜利以示。初文有三。初正劝。二天子赞美。三重示。重示有二。初总举德劝。二如我下引喻以示。有六喻中各二文可知。第一法性无我喻。二无有来者喻。三无方住处喻。四离作成善喻。五法无方面喻。六法无诸过喻。第二教往中有四。初举益以教劝。二天子其有下举损示劝。三汝昔下举恩以示。四诸天子下示法以劝也。第三兴供养文有六。一兴供具。二往。三不见。四天重示。五重生敬念。六尔时天妙音下重敬也。于其内外各有五百烦恼者。十使十恶自相乘即成一百。于内五尘迷生五百。于外五尘迷生五百也。二万一千等者可解也第四教发心中有三。初教发心及悔过。天子得益略有三句。二时诸天子下重问有二句。三尔时天声下答。答文有四。初示悔仪有五句。二譬如明净下喻况有三句。三譬如幻师下释伏疑。四若如是下结教诲义。第五获益文有二。初明得益有二句。二犹未能见下结答分齐。六尔时天子下展转修行教轨不绝有四。初以香华等修供养行。二尔时彼香云下自行熟已。复教摄余人有四句。三摩诃萨安住如是下行益成故复转益。四左手持下举喻以况成观境界也。文中有四。初举喻广大。彰法难信有三句。二佛告宝手菩萨如是下法合成其德用深广。三佛告宝手菩萨譬如千亿下广增喻况。四佛告宝手菩萨譬如定光下举喻分齐结法深广。此文难。须思之。且释迦佛为菩萨时。有一相益于一生益一众生。其一众生展转利益一切众生。并一生至离垢三昧。如是一切众生复利一切众生。如是尽穷后际。下至遍傍。化作如意珠亦利益尽穷后际。菩萨一相既如是用。当知佛相德用不可说。佛一小相德既如是。佛大相海准之可识。文意如此。余相可知

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

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行周法界云普。体顺调善称贤。菩萨是人。行者明因。行体从二义得名

二来意者。何故来。有二。一疑者云向前因果以何为体。依何以成。为决此疑也此即第二自体因果。此品是因性起是果。此因果与上修成云何取别。若约缘分齐取。即属上。离性泯始终。即属此。问上地中广明离性。此云何也。答前欲摄别行为趣体方便故也。此中所明正是顺理之行性也。而无二体。义不相是耳。以缘尽缘。以性即并性也。问性起绝言离相。云何有因果。有二意。一为经内因中辨性起果中明性起故二也。二性由不住故起。起时离相顺法故有因果也。问起时离与缘修何别。答缘修离缘则不成。性起无缘即不损故别也。其普贤行亦如性起分顺修生也。何故下文云多法所成出现于世也。答此望解知。非约性体也。故下数云若如是知也。问若不知云何辨起。答余观异见故。缘修即不尔也。第二又解。摄前别行成其普德。以发性起故来也。若作此解由属修生。性起已下文入本有也。问普贤行何位成。答实即不依位。就彼解位已去成。为上经文在解已上说故。余准思摄

三宗者二门分别。约人约法。人体德用修生离始。广大异前耳。二法是普贤行法。亦有体相用。具有理教行果等也。但义异耳。问此二品无定及加集众。云何有体相。答此二品体表在玄。为彰法体极深广故。加集众等如地品初释也。法寄人显。故此人说也

四释文者。此文有四。初序。次正说。三结会证成。四偈诵。序文有三。初举略显广辨说分齐。二何以故下啧。三答。答文意前对缘故局少也。此体通缘非缘故宽也。亦可前缘修举体从相故局。此起依相入体故宽也。有此品摄本有修生修生本有。又前对一品二品机。此即普也。此总约五义。一位。二根。三事。四病。五行等也。文有四。初总辨上说少意。二愚痴众生下别辨随说意。三为如是下结。四佛子若菩萨下略出迷惑过失。此广文意者前教既大。云何局无一机。答为烦恼功力其大。小成大损。上虽非小所治不轻故。若望普贤法界不名为广也。此约嗔惑功能辨失。若约一切惑体时。唯是皮肉心三惑也。此中有六。一总辨失。二啧。三略答。四广释。五结。六重广。显广有三可知。百障约位有六。初十信。二不乐佛法下十住障三离菩萨行下十行障。四诽谤佛法下障十回向。五不乐菩萨住下初地已上障。六不顺三世佛即佛障。此在十地终也。理并通耳。二正说中有三可知

第二文有六十句。初五十因行。次十因中果。前中初十十信。二十十解已上。三十初地已上。次二十九地十地也。理即通耳。初十中前七自利法中修信。次三利他中修信也。第二十初六自行。次三利他行净。次第十因位净。第三十智次第配十地也。第四十巧随顺可知。第五十直心前七九地相。于中初二知根。次二知药。次二知顺正证方便。次一除障。后三十地相可知。第六十巧便初四法身果。次四报身果。次二化身果。次是故下结劝修行。有三可知。三证成可知有四。初动地雨华此有二可知。二等通余方。三十方同证。四复总结也。第四颂中有二。初长行举说意以生起。第二正偈诵。偈文有一百二十二行。初二总颂因行所说分齐。次广叹普贤行德。非诵前文。又亦一行一句即是一德不须更科也。此可思之。文云与诸如来等者。因果俱无相。因缘作及无作二发果力等故也。过去即未来二世等者。因此集果义。但三世一相故。十信即诸位也。如是一切但世相入者。即一一世法入现世。不证位成比也。此约三乘别行成。又亦九世自在摄受皆证也。此约普贤自在故尔。因果等法并然。准之。若临时变化相入等不在此限。宜可思之

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

四门同上

一辨名。宝王者摄德自在为王。可贵名宝也。如来者如实道来成正觉。性者体。起者现在心地耳。此即会其起相入实也

二来意者。前普贤明能起之缘。次辨所起也

三辨宗体者分别有二。约人约法。人但本有异前。法者如文耳。问性起分齐云何。答此有二义。一始终相对。二阔狭相对明分齐。初始发心至佛性起。终至大菩提大涅槃流通舍利也。阔狭顿悟及三乘始终。出世至声闻缘觉。世间下至地狱等诸位也仍起在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文义俱在下辨。至当指释。问若声闻等有性起者。何故文云于二处不生根。答言不生者不生菩提心性起芽。不言无果叶。若无者微尘中不应有经卷。准喻可知。若细分别地狱无果叶有体。声闻有体及果叶也

四释文者。所以性起问普贤说者。显器善胜法旷周也。此文有三。初序。二尔时普贤菩萨答下正说。三尔时十方下结说证成。序文有五。初眉间放光发起有二可知。二尔时一切大众下疑念生起。三尔时如来性起下明对佛欲请。四时如来囗中下囗中出光。以示说者亦通加耳。五尔时如来性起问下正问发起。初放光中有八业。一请业。二因业三敬业。四觉业。五止业。六降伏业。七示现业。八卷舒业。有一流星身也。第三欲请中有三。初长行示现请仪。二偈陈己意。三结偈有五。初六偈叹佛德。三善学下陈己所谓。三大众皆净下叹根胜妙。四叹所说法。五正觉下成所欲意。第四光示文有三。初辨光同前。二明所归。三尔时普下明益相也。第二正说文有三。初示名总答。即本分也。二尔时如来性起问下重请。即请分耳。三尔时普贤菩萨告下即说分也。初本中有三。初举先事。二结说。三辨益。二请中初长行。次偈请。长行中有四。初总请。二叹众器熟。三仁者下叹说者堪能。四善哉下结请。叹器熟中有三。初举众集。二叹德。三结。集德中初自利德。二大悲下利他德。三说者堪能德中有二。初自利。二于诸佛法下利他德。二偈文有二。初长行生起。二正偈颂偈文有三。初二总叹说听者德以请。二有十三半正别请。三十方下四叹众会希有请。别请中有二。初十半问果。次三问因。果中初七半陈事。次三叹德耳。三说分有三。初总叹。二所以下啧。三非少因缘下广答。答中有二。初由多因成。故不思议总叹。二以十种无量下辨相有二。初酬因问。二佛子云何知见如来身下答上果问。此初即答上因问。此文有二。初总明十门。二别解。初分有四可知。二别解文有二意。一释上十门。二上十门中一门即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二。初辨因体。二佛子菩萨又复应知下辨性起德用。此或在知人或法也。初辨体中有十幡。初有二。初释次结。释有二。初喻后合。余皆同此。初明众缘共起喻。二大机堪受喻。三缘成离作喻。四胜智善达喻五大用现前喻六机感随现喻。七有二喻。初名胜缘先济喻。二随欲所成喻。此释疑耳。八成自大事喻。九体用相依喻。十成益非虚喻。此十中前二第四依缘辨缘。余七约自体辨缘。第二重颂中有二。初长行生后。次偈颂。偈中分九。初二总叹性起无上。次八别叹校量性功德。次十举法以况也。次二结成体用自在。次二示教知者。次二劝听辨说分齐。次二举事许说。次三十五正说。次二教劝也。正说中初五结颂初喻。二四颂第二。次四颂第三。次三颂第四。次三颂第五。次三颂第六。次二颂第七中第二喻。次四颂第七中第一喻。次二颂第八。次二颂第九。次三颂第十耳第二辨身。此次第答上果问有二。初寄起发。二此菩萨知见无量下答。答中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四。一总答。二啧。三略答。四譬如下广释。略中二可知。广内有二。初辨法体。二菩萨具足成就下辨德用。此用或属知人。或摄在法也。余十文相同前。一密身普摄喻。二在缘离无住喻。三辨事利生喻。四中有二。一胜缘先济喻。二机感随现喻。五潜用资成喻。合中有三。一正合前喻。二引光证成。三辨光利益。六随根殊现喻。七一身多感喻。八无思成事喻。九大宝摄德喻。十摄治从愿喻

第二偈颂。初生起。次正颂偈有四十二。初四颂第一喻。次四颂第二。次四颂第三。次五颂第四。次四颂第五。次四颂第六。次四颂第七。次五颂第八。次四颂第九。次四颂第十。问上来所辨。多与初同义云何也。答由能德显即属初因。今此举能取所依止也。三音声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总。次别。别中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二。初辨法体。二菩萨知见音声十种无量下明德用。亦二通谓能所也。法体有十。初文有五。初法。次如呼响下喻。三知见下合。四譬如世界下重喻示。五如来妙音亦尔下合。前喻无性故顺理。后喻无性故具德。第三合内初叹知见胜。次对法成解以合上喻耳。此名声无本性喻。二声无自质喻。三有用益生喻。四随根开解喻。五随机感见喻。六依缘异现喻。七用无所依喻。亦可大用遍资喻。八审根受药喻。九大音具德喻。十随益非虚喻。第二偈颂有二。初生起。次颂颂有四十偈。四行颂一喻可知。四菩提性起心有二。初寄问。二答。答内初法次喻。问心意识非即佛者何也。此通二故。故文云智无量故心亦无量凡即可知。喻中分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中分二。初辨十心法。二菩萨如是下结知利益。此初喻名智无所依喻。此何故约智辨。答有二意。一为一心体通染净故不约之。二今论性起智即是心约净辨故也。故文云智无依止也。一智无所依喻。二性无增减喻。三兴用益生喻。四智宝摄德喻。五智用殄非喻。六智堪含受喻。问详其文相似言独佛是性起何也。答须知大意。但菩萨从他受教。即是其果佛及菩萨能授他教。所有行德即属其芽也。此思准之。七坚固随益喻。问树生芽时诸树生芽。所况义云何。答此不异。何者但在一心中本有新生异耳。若尔与前众生不了而有性起。异义相违。答此各别门。所以知。为前义中声闻凡夫不知本性亦是性起。今此不知即非性起。得知别是异门。此约性起芽说。故异前耳。又问二处相违。因何不成矛盾。答一切善根有邪有正。但顺菩提者无问人天善根等。并是性起。不顺菩提者即非性起。此约果处分粗细。是以不违耳。八智用遍资喻。九巧不尽有喻。亦可巧便留惑喻。十性通平等喻。此文有三。初法次喻后合。余文可知。第二偈中有二。初长行生后。次颂偈有三十七有二。初一总示识佛心。余结十喻。初三结第一。次三颂第二。次四颂第三。次四颂第四。次三颂第五。次三颂第六。次五颂第七。次三颂第八。次四颂第九。次四颂第十。五境界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颂。初文有二。初辨境体。二饶益众生下辨利益用。初文有三。初法次喻后合。初法说有四。初总举佛境。二非境界下辨佛境分齐。三佛子一切众生无量下辨境深广。四佛子菩萨知心下约法定体以明深义。二喻有三。初佛境分齐喻。第二境起因缘喻。第三境界深广喻也。境界有二。一所缘境。二分齐境。此通二也。第二偈文有二。初生起。次正颂。偈有十分四。初二颂前法说。次三颂初喻。次一颂第二喻次四颂第三喻也。六佛行有二。初寄问。二答。答中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三。初法说。次譬如法界下譬况。三佛子菩萨如是等下结德业用。喻中有五。各有譬合。初一至绝三际喻。二业性无碍喻。三用穷法界喻。四起业济生喻。五无功成事喻。第二颂中有二。初生起。次偈颂。偈有十分五。二偈颂一喻可知。七菩提文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三。初法。次喻。后佛子菩萨以如是下结其业用。初法说有二。初辨体。二知处等下辨用。亦可初自利次利他。二就喻中有二。各有喻合。初名现机定器喻。二至寂离性喻。初合喻文有四。一正合上喻。二佛子一切佛下辨菩提离言。三佛子成菩提时下辨离言相。四佛子如来身中下释离言用事。三辨相文有三。初释相。二佛子随如来下类以成法。三如来具足下结成。四用事中有三。一辨用事。二皆悉一性下释所以耳。三如是下结。第二合喻有二。初辨法。二复次佛子于一毛道下辨依法成解。初文有二。初辨法体。二佛子如来成正觉已下成身业用。此文有二。初辨次结。初法体文有二。初辨次结。初文有二。初正合上喻。二佛子设有下有二。初问答假设类成。二成解文有二。初建万像通体。二复次佛子下解自他无咎有。三结可知。二颂文有二。初长行生后。次偈颂。偈有十二分六。初二结法说。次二颂初喻。次二颂第二喻。次二颂假设类文。次二颂成身用。次二总叹德用也。八转法轮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二。初释次结。释文有三。初总辨体。二譬如下譬况广辨。三佛子若如是下结定损益。初总辨中有六。初辨体。二辨分齐。三明所离。四譬况。五释成。六类释。广辨中有二。初约体辨。二复次佛子下约用辨成。初有二譬各有譬合。初大音无尽喻。二大响遍周喻。第二合文有三。初立。二啧。三答可知。二约用辨成有五可知。二颂文有二。初生后。次颂偈有十分五。初一颂总辨文。次一颂第一喻。次二半颂第二喻。次三半颂约用辨成文。次二总叹也。九涅槃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长行有二。初辨法体。二复次菩萨如是知涅槃下结知业用。初文有二。初法总辨。次喻广释。初文有四。初总约法劝知。二出涅槃体有三可知。三佛子如来下明不说本涅槃体但辨性起。文有五可知。四佛子但如来下明说事相涅槃。文有三可知。二广辨中有二。初约喻以辨。二如来示现涅槃时下显事用随缘分齐相也。文有二。释结可知。前喻有三。各有譬合结三文。初现局体通喻。二化穷尽灭喻。三赴用随机喻。第二偈文有二。初生后。次偈颂。偈有十二分五。初二颂第一喻。次二颂第二喻。次二颂第三喻。次四颂用随缘文。次二总叹耳。十见闻得益文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二。初辨现未见闻流通益。二尔时诸菩萨下问经得名。辨经文义持利仪式。初文有二。初释。次佛子是为下结。前文有三。初总法说。次譬况广说。三于如来下辨见闻功行广大难说。此有三。初立。次责。三答。初法说中有四。初总辨成益不虚。有二句可知。二辨有中殊胜行。三成空中方便智。四明穷其果位具足胜德。譬况广文有二。初辨现在体益。二若有得经下未来住持用也。此有二可知。初现在益文有三喻。初二喻譬所得福慧坚固行德。后一喻性德胜用。前二喻者。初喻行穷坚实难坏喻。二名小智能焚大惑喻。此等各有譬合也。三者性起善巧资成喻。二问经名义及仪式等中有二。初问次答。答文有五。初示经名并经义用。二如是经典下明所为分齐。三是故菩萨下举益劝持。四佛子菩萨虽无量亿下显经要胜。此文有二。初辨损。次明益可知。五佛子菩萨闻此经已下明教修益方仪。二所为分齐中。初法次喻后合。颂中有二。初生起。次颂偈有八分四。初二总。次二颂第一喻。次二颂第二喻。次二颂第三喻。第三尔时十方下结说证成有二。初长行。次偈颂。亦可此偈是广说中第二重颂耳。初文有五。初动地并雨华有二。初辨次结通。二佛现身。亦二可知。三成行益。亦有二可知。四明得力所以。五菩萨云集为证。亦二可知。二偈颂有二。初长行明说意。二正颂。颂文有七分三。初二总辨法深难以喻显。次三叹闻法利益。次二举益劝持有三可知也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解行法相动静无碍此会成也。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离者行体净义也。世间者所离之法。世者时。闻者中。但在时中者名世间也

二来意者有二。一辨教兴会来由。此下第三依缘修行成德分。所以来者。上既得法。次须依法就缘使修成行德故也。故下二品文中皆有劝辞。故知二品来者。前圣性现前。欲得不与凡共分齐故次来也

三宗者分别有二。一约人。人有正助。二人各有体相用。问此人与下知识人何异。答此是能宣教人。下知识是教所诠法人也准取之。二约法。法谓行法。即一乘道品也。三乘及小乘名数虽同三十七而意异也。广如诸经。一乘之行学亦有始。若依定学明始分齐者。若约回心人即用非至定及初禅定等为学始。若据直进人。即用光得意言定为初学始。若约一乘不共教。据行即寂静胜三昧为初学始。若约行解即华严定为初学始。若约行位即十行位定为初学始。若约人知识轨则用师子奋迅定为初学始。若约解信等即用净藏定等为初学始。若约正解用性起法门为初学始。若约解位即十解位定为初学始。此等约归向本实为言。顿悟人意言无分别定为初也。余可准知耳

四释文者此下有二分。初品明托法进修分。二入法界下明依人入证分。问何故对法不明入证。下约人方始入证。答法是所依。善巧由智。若不依善达机仪胜人。虽自有法未可得证也。故经云知识全梵行也。问上来法及此成行并无声闻。下法界知识即通辨声闻何也。答上法是顿。此行亦顿。为此无声闻。下法界中有二意。一为人有胜巧。引小成大。为明人德故说小也。二显法界发心始通二回故。此二品何故分二处说。答只桓重阁摄化之始。普光堂起行之初故也。故上来明菩萨起行发于普光。下明文殊教化起于重阁也。所以知。此重会别本云乃能重启斯义问故知也。此文有七。初序。次入定。三起。四请。五尔时普贤告下正说。六品末证成。七偈颂。初文有四。初时。二佛。三处。四同闻众。处中有二。初辨处。二依处成佛德。何故于此叹德。以因果淳熟功归化主故也。又行相可责故。德文有三。初总辨。二自分行。三能与一切下利他行。四同闻有二。初总列数叹德此初文有四。初举俱。二略叹德有二。初练始异终。二练新异旧。三具足成就下别叹德。四具足如是下结。三别叹德中有二。初自分德。二于一念中下他分德。自分中初自利。二善摄众生下利他。第二列名叹德中有二。初列名。此略列。所以此文菩萨名同普者。为行体顺理成无异相故也。次叹德中有四初总。二随诸世下摄法为首行。三悉能受持下护持正法行。四随诸下示成大事行。二入定中有三。初入定。二列名。三明定力。所以此名华严定。表行严果故。三明起定同前可知。四请问中所以独普慧为法先问。彰今但以慧导行也。复显机广大故。但慧发于体。故普慧略问二百句。巧行随缘故。普贤广答二千句也。此中已下有十意。故行教兴。一由为与胜人同行故。二佛护念故。三成就不可思议诸善根故。四具足菩萨根故。五生佛家故。六得善知识力故。七一切诸佛神力持故。八卢舍那佛本愿力故。九善根熟故。十堪受普贤菩萨行故也。此文正在善知识义通此品耳。此可思准之。问中有三。初总告。二正问。三善哉下总结请也。所以普贤答表行广故。此文有六。即六位也。初二十句十信位。次何等发普贤心下二十句十住位。三何等为持下三十句十行位。四何等宝住下二十九句十回向位。五何等身业下五十句十地位。六何等观察下五十一句问果位差别。故别本云。愿解说菩萨行。从始至终令无疑也。就尔时普贤告下第五说分广答上六位也。初十信位中有三。初九十句自分行满。二十种入下八十句胜分行。三十不可坏智下三十句利他行。初九十中。初五十自利行。二正希望下二十利他行。三十戒下二十当位因成果满。初依果者泛有四种。一国土等依果。二习气依前果生。三习因习果。四因体相依因果。此中不说前二也。亦可说同第一。此可思准。此文有二。初八自分。后二胜进可知。此等文中十十皆有四。一举数。二列名释。三结。四举利劝学唯除佛地及共法行。更无异果等法学故。因果既立能解非胜。智不成故明十奇特想。此中初八自分。次二他分也。既有大解须起大行。次明十行。修行之来必须依善友。故明十知识。初一安固菩提心。次三依道心成自利行。次四依心成利他行。次一依心成普贤行。次一依大行入法界。若不策勤无由进道。次明十精进。欲明精进合理明十悕望。前八自分。后二胜进。离偏名正耳。依正悕有力故辨十种成就众生。初一布施摄。次二爱语。次二同事。次五利行。由利生故恶无不离。善无不积。故明十戒。既前德成。故明十授记。二有八十。胜分行有三。初二十自行。次四十入利他行。次二十入利他因果中。既自行成次入胜境也。行胜故入十如来境也。初一示成菩提。次八三业利物。次一入涅槃。八中初四囗。次二身。次二意。用既入胜用须识器性。故明十入众生心行。既识根次明所安处。故明十入世界。既得依处须识时修短。故辨十入劫。虽时自在。说示不明理亦难可。故辨十说三世。既识时次明时中法。故次辨三世间。文言入世间者。一知三法现时中故。二入语法通义力故。又有施设通情曰道故。三入语义体性故。四入语义随方施设故。五入知识语义想故。六入语言因故。七知语言分齐故。八入言义互转无尽故。九知时中离染。言义亦如是故。十知时中性净故。言义亦如是。既达时中法得法解益故。第八十舍离忧恼。心无厌悔。初四自利。次五利他行。次一自他俱行。第三利他内。初成作事无悔其心坚固。次明十利他智不可坏。初二利他。次八自利。既有智故能持法。次十陀罗尼。前九持因法。次一持果法。以持成就分解果法故。次第三辨说十佛化被于他。初三报佛。次三化。次四法佛。此但一相解耳。若依此经即并通摄也。第二普贤心下答十解位问有三。初五十句明解方便。二十清净下七十句解位正修对治行。三十说法下八十句利他行。初中大心为本故发普贤心。初三护众生心。次三趣果智心。次四厌离有为心。既大心成。次成大行。第二十普贤行。初九自分行法。次一胜进行法。大行既备次辨悲济物。第三十大悲。悲心既具次依悲明发心之具。第四十发菩提心因缘。既大心成已次须依善友令增。第五近善知识。前八起因行。次二起果行。解位第二有七十句为三。初二十明方便修。二随顺觉下三十明解成就。三十明所知法门差别。以近善友故能远诸惑。第一十清净。既离障故。高升彼岸。第二十波罗蜜。既行体成。于所知中随顺觉达。第三十随顺觉知。既随知已。成知精立。第四十决定知。既决定多有堪能。第五十力。既智力堪能。第六辨十平等。既得理观须起智用。第七辨十方便佛法句。就第三利他八十句复为三。初四十正对缘说法。显辨才德备。次十无著下三十辨无著智成。次十句辨化德备足。初既解已。须起言说。第一辨十说法。既说法已。次须受持故。第二十受持方法。前七持因行。次三持果法。既受持已讽诵。须第三十才由才无滞。德相殊出。第四辨十胜法。前八方便修胜。次二自在用胜。正以德起胜能。于境缘无执。第五辨十无著。以无著故成平等证。第六辨十平等心。前八自分行中平等。次二胜分行中平等。心既得平等。依证起后得智。第七辨十出生智。从后智起用。第八辨十变化。第三十持下三百句答上十行问有三。初六十句胜入佛境障尽清净。二十不思议下九十句辨对治道成行德清净。三十园林下一百五十句当位修成满足也。初中有三。初十辨行体。次二十入佛境界。下三十句行成除障。初持有四。一因持果。如种性持。二果持因。如地持加持等。三住持力益。四心境相持如论。此中通也。既种性持成。于法悕望不厌。第二辨十正悕望。正以悕法智成。心彻无碍。第三辨十深入佛法。初四约器世间明佛法。次二众生世间。次三智正觉。次一总法界为佛法。既入佛法。缘无不实。皆是起行所依。第四辨十依止。既有所凭。于缘无惧故。第五辨十无畏心。正以于缘无惧。自知得决定故。第六辨十无疑心。初三自行。次四利他。次三自他俱成。第二子段九十句。治行成中有三。初三十方便对治行。次十正受三昧下三十行体等无碍。次神通下三十行成作用。正以无疑于深法中智能解达。故辨十不思议。又亦可无疑入深法。故不思议也。既得深智解巧隋生。故第二辨十巧方便能说微密语。既得密语复巧知所入。故第三辨十巧方便分别智。初二约器世间明智。次六众生世间。次二智正觉。即常寂静故。第四辨十正受三昧。从定起通慧。无所不达故。第五辨十一切处。正以处无不在。体遍无碍故。第六辨十法门。起用自在故。第七辨十神通。正以神通自在缘无不达故。第八辨十明。以明智起无明缚尽故。第九十解脱。园林下第三行德具足。一百五十句有三。初四十明报相具足。二十不动心下四十辨实解为行本。三十无垢下七十句大用成满。初行用所依。智游境界。故辨十园林。前七方便行。次三果德。既外游已。复须内安故。第二辨十宫殿。以胜妙能出生道利。为物忻乐故。第三辨十乐。乐心成已。德发法身故。第四辨十庄严。前八方便行严。次二淳熟行严。第二四十句中德严身已。行德坚固故。第一明不动心。以行体坚。于胜理中心能穷达故。第二辨十不舍深心。既深至难坏善能得理故。第三明智慧观察。既达无遗。于法善能拣别故。第四辨十分别法。第三七十中有二。初三十明离障净。次四十行德成就。初辨十无垢智故。智行揩定。故第二辨十智印。问文云知如来法是文字智印者约何义说。答菩萨及佛各知法无边。若用二圣相对时菩萨即不及佛。佛即过菩萨。所以者。为法性体上二门具足法尔故。此约一乘解也。既行不坏照用无碍。故第三辨十智光明。智光无碍旨无不契。故第四辨十不可称量住。以行体难胜勇猛无间故。第五明十发无懈怠心。以策成大心决定正向故。第六辨十须弥山王心正直心。以正心于内决定不动于世间中。利他果成。故第七辨十深入大海智慧成三菩提。前八自行。后二利他也。第四十宝住下二百九十句答上十回向有三。初一百一十明十回向行体成就离障。二十自在下一百二十辨行相自在无碍。三十游神通下七十辨行用究竟。初有二。初四十句行成高栖彼岸。二十信下七十对治道成。离障清净。初行称理成。无住名宝住。既行与理合德位坚固。故第二辨十发金刚心。大乘显彰果位圆备。故第三辨十发大事。初三自利。次三利他。次四菩提果满。正以佛事满足众行圆备故。第四辨十究竟大事。但前明发行。后辨究竟。有此异也。前八自分行成。次二他分行熟耳。第二七十句中。初三十明回向行体。次四十能生出世间行。初十不坏信初三三宝所不坏信。次二同行人所。次一众生所。次四于法成不坏。以信成就生在佛家故。第二辨十授记。既道种成就向果必然。故第三辨十善根。初四回向菩提。次四等诸菩萨回向众生。次二回向菩提。回向位成智用自在。故第四辨十智慧。初四自分行自在。次六他分行自在耳。以智用照明旷周法界故。第五辨十无量广心。前七自分因行。次三胜分行。智用普周体包无外。德穷海奥。故第六辨十藏。前七自分行。后三胜分行。既积德备满。刚[麩-夫+廣]斯尽。故第七辨十调顺。初四胜分境中调。次六自分行中顺。第二十自在下一百二十句辨行相自在。于中初十总辨自在。二有一百一十句别辨自在。初中初五自分行。后五胜进行。此自在六位通有。但约生信胜劣为异耳。下一百一十中初别立十章门。二依章释。门初中有五。初二就依正以辨自在。次二约人法。次二约境智。第四约智用。第五对力用以显。二别辨释中。初释次结。初一众生。二刹。三法。四身。五愿。六境界。七智。八通。九神力。此唯约色耳。十力自在第三七十句中。初二十行周殊胜下无畏不共等五十明行德究竟。初十游戏神通明善巧转变无碍。以智用游化即体殊妙故。第二辨十胜行。其德殊胜智力有余。故第三辨十力。前七因行。后三果满。智力功强外无所惧。故第四辨十无畏。智断具足二乘不同。故第五辨十不共法。不共异小能与净土为因。故第六辨十业。由德行坚固。第七辨十身。第五十身业下五百句答上十地因位所问相有四。初一百二十句辨正修行体。寄在初地。二十方便下九十句辨造修离障。二地已上。三十离生下九十句辨修淳熟德。四地已上。四十足下二百句辨报相具足。八地已上。初文有三。初二十句辨身业。次四十句辨囗业。下六十句辨意业。初身二十句中。初十体。次十别用相。第二囗业中。初十辨体。次十辨囗业因行。初四自利。次六利他。囗业善故得诸神加护。次十守护由护成内德。能外化故。第四辨十大事。第三意业六十句中。初十意业体。下五十辨意业作用。初体中初三利他。次七自利行。既得体已须顺理造修。故第二辨十发心。发心行成终于法界。故第三辨十满心。由正智能生后得信等根。故第四辨十根。既行体立解心当理。故第五辨十直心。既理观开明契穷实际。第六辨十深心。前九自行。次一利他。第二九十句中初三十句明自行。二十入众生下三二十利他后十趣下三十辨自他行成。初因行巧修。故明十方便。以善巧方便而能忻求诸行。故第二辨十乐修。由乐修故障累斯亡。道味渐现故第三辨十解脱。由解脱故深知物性。故第四辨十入性由深入性道味渐细故第五辨十习气。道味渐增成其大用。故第六辨十炽然。即炽盛修也。不动胜进无所不至。皆合圣趣。故第七辨十趣。既依正趣德行外彰。故第八十事具足佛法。既得佛法须识退过。故第九辨十退失佛法。初四利他行不成。次六自利行不成。第三九十句中有三。初三十句明因行体。次十名号下二十句辨行用差别。三十无量道下四十句因德成就。初十离生者方便生死障尽也。以顺无生行成坚固故。第二辨十决定法。初五自分。后五胜分行。以自体坚固故。第三辨十出生佛法。以行成故德彰于时。故第四辨十号。以圆德显彰壅滞斯尽自体虚通故。第五辨十道。此即约增数以明道体。前道自体辨道境无量。故第六辨十无量道。即明分齐。正以所观道境界无量故。能观道法亦无量更无别法。亦可道之数也。道法既成次明能成之因。即第七也。第八十修道者一圆数故也。即辨策修方便。第九十庄严道者由别策修显德故也。又言无量道具者起道因缘。又摄在己能资于道。故名具也。无量修道者摄法在己堪能进达。故名修道。无量庄严道者众行互相庄严故也。此等始末真如所流缘起共成。故一处举。次第明之。此等若从所见则道法之道。若摄在己即道行之道故也。十足下第四二百句中有四。初二十辨八地已上根行淳熟外方便用。二十腹下六十句辨报体差别。三十眼下六十句辨报相差别。四十行已下六十句辨报用差别。八地已上同佛身业等故也。初十足者运报根本。进发之初。造用方便授受自他故。第二辨十手。第二报体六十中。初十腹者总能容摄故。复能蕴积。故第二辨十藏。行用缘起斯从本实而立。故第三辨十心。以德业成就互相严饰营发法身故。第四辨十庄严。行德自严防殄诸过。故第五辨十器仗。降诸魔等也。众行集起德成最胜。故第六辨十头。次十眼下六十句辨报相差别。初行德净胜照了缘起。故名十眼也。初五即五眼。后五作用得名。大论云无常肉眼畏风大故不见他方。此常肉眼自在见他方色也。二天眼见二世法。三慧眼见信等根。四法眼见一切法真实相。五佛眼见十力。此等诸经亦不定。次五可知。既有照用。复能摄诸声教。故第二辨十耳。十德备故行受戒香。故第三辨十鼻。众德聚成能宣示轨。故第四辨十舌。行坚自在形无不现。故第五辨十身。既色相外彰。明心内发。故第六辨十意。前九因行。次一果行。第四报用六十句中。以法身成立德用殊能威仪具足故明四威仪行也。造修方便须进发不住。故第一辨十行法。方便进修则有自分成立。故第二辨十住行。既立安固不动。故第三辨十座。初四自行德。次六利他德进行平等众相永夷。故第四辨十卧。众行既备必有相应之境。故第五辨十住。前能住此明所住法。有所依法其行无不。故第六辨十行法。前行始修。故约闻等此约终成故念等为行也。又名行也。次第六观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六问因圆果满行德圆备义有二。初三百二十句辨因行究竟障尽清净。二十住兜率天下有一百九十句辨果德究竟。此中等觉及妙觉合明也。初文有三。初一百四十明因行成就。二十义下八十句辨方便修顺胜进义。三十魔下一百句辨因行成障尽清净。初一百四十句有三。初四十辨行方便。二六十句六度自利行体。次十慈下四十句辨四等利他行体。初十观察者凡辨行相必须善达通塞故也。初四自分行。次六他分行法。一往不尽。故第二辨十周遍观察。所观周悉行无不建。威宿勇健。故第三辨十奋迅。勇健无畏能决定说。故第四辨十师子吼。既能宣说。若自无德无由利物故。次辨十施下六度自行体次第如摄论。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有三。初四是勤勇。第五是加行。下五不下难坏无足精进。五定。六慧。次十慈下四十句利他行体初十慈与乐意先故。初二平等普摄。次三令离障。后五令行成。次第二十悲。第三十喜。第四十舍。次十义下。第二八十句辨方便胜进有二。初四十自分行成。次四十句胜进修成。初十以义成行也。前七自分。次三胜进。如来义者顺如而来也。第二十法以法成行也。第三十功德具者辨行因缘。后明成智慧因缘故。第四十辨智慧具。次四十句者初十明足解心游履诸法门。既有进趣方便。必于三乘等法无厌。故第二辨十求法行。得法在己善解明达。故第三辨十明了。善法行成趣无上道。故第四辨十回向法。第三辨因行障尽。文有二。初五十句辨见佛行成入佛境也。二十慢下五十句入佛境界为佛加护。初五十中有三。初二十明道障现前。次十对治除障。次二十障尽见佛。初十魔者于道有障故。次第二十魔业。前是体。今此是力用有十一句。前七自行不成。次三利他不立。次一果德不满。然道障交竞。不除而自灭。故第三辨十舍离魔业。前七自分行成。后三胜进行立。体碍既尽。行入佛境。故第四辨十见佛。前信始但解。今行成故见也。既得体相应大用无方。故第五辨十佛业。后五十句佛加被中有三。初二十句对治胜分障方便行成。次三十后障复起摄行在障。三有二十句果德加入佛境界。初慢业者轨道相迷于胜分。故在初也。识障不起敬理重法。故第二辨十智业。若不识道相即随有为。不免羁缚故。第三辨魔所摄持。以正达道相即正觉开明故。第四辨十佛所摄持。以契如实即法被于己故。第五辨十法摄持。次第二佛住兜率天等一百九十句辨果德满足中有四。初四十辨因行胜进与般若法门相应。二十生下五十句明胜行自严建立自在。三十出家下六十句胜治行成障尽清净。四十觉如来力下四十句明果德满足佛事究竟。初住兜率十事业者。自他俱利。后边行满耳。自他行满已。将欲处缘摄化。若不舍无有生死。大果无由得达。故第二辨临命终十示现事。示现已。次十事下降神母胎。就中初五句利他后五句摄因果相应。所现难测旨趣精深。故第四辨十微细趣。无生为生。故第五辨十生。自下五十句第二从母出生现世也。就初十种生中初六自分。次四胜进。德相外彰。故第二辨十庄严。众德备集道超世表。其行旷周功无不建。故第三辨十游行七步。其道始立清净无染。故第四辨十现童子。身若不在染何能显其清高。故第五辨十现中宫。处世不着。缘所非碍。故第六辨十出家。此下六十句明对治行相。以性离相违缘不碍。洮练身心炽然不懈。故第二辨十苦行。舍离二边随顺中道。故第三辨十往诣道场。随顺中道摄果相应。故第四辨十坐道场。摄果在己超升独绝。故第五辨十奇特。善觉三昧等是后如来力中。令将此欲超群惑显智用圆明力。故第六辨十降魔。有为生灭不断而自息。大智真用不拂而自明。故第四段辨十如来力。下四十句明之。此即解脱道中顿得十力也。此善觉三昧即奇特中九也。真相内。显次正轨彰时故。第二明十转法轮。以教被机无缘不益故。第三辨十白法入众生心。同化既毕。息影归真。故第四辨十涅槃。即初十文耳。亦可涅槃是常。依缘现没。故次明也。即后十句耳。佛子是为大妙法门下第六结证述成有二。初总。次别。别文有三。初结劝修行。二佛子此经出生下辨经名叹经德用。有三可知也。经名有四义。一行。二解。三所离。四利他。如文应知耳。三说此出生下明雨华等证成。初文有三初结法叹德。二佛子若众生下辨修行益。有三可知。三佛子是故下明劝修。三说此出一切下证成有三。初牒经名。二动地。三十方佛同叹。有三可知。同名佛对示普贤者明大行不虚也。第七重颂中有二初长行生后。次偈颂颂。文有二百三十一偈有二。初二总举诫听。第二下广辨广文有三。初一百四十九半总颂普贤二千答意。二常依如来智下四十三正颂二千答。三菩萨修诸行下三十八半颂结叹文。初有三。初有十四叹德深广非言可尽。二持众生下六十七菩萨德深。故广举事况。三一身无边际下六十六偈半正叹因果行相德用自在。二事况中有三。初五十六半举三十余事喻因行差别二菩萨等如来下六偈况讫。总明行相。三菩萨悉成就下四半结德劝听。一身无边际下第三六十半为二。初三十六偈半叹因行摄益。二菩萨一念中下三十叹果德摄益自在。前叹因行有二。初十一半叹自分因行入佛境界。二示现种种下二十五辨因行利用。就二十五偈中。初十八明他行自在。如是众生下七明应机授法。菩萨一念下果摄益三十文有三。初十四自他果德摄化。二观色如聚沫下十一辨菩萨道善达真性。三广入下五结成功行利益。其旨深奥宁可悉宣。聊以一尘之说以况玄趣耳。次半常依如来下第二有四十三。颂上二千答有六。初四颂上十信位。次四颂上十住。次六颂上十行。次六颂上十回向。次清净身业下十颂上十地因位。次观察下十三颂上因圆果满佛事究竟。次菩萨修诸行下第三有三十八半。颂上结文有二。初三十二半结因果德自在。下六偈举以劝修。初文中初六半略结叹行用自在。下二十六广辨行用自在。二十六中初十六叹因行自在。二净身等虚空下十叹果行自在。因行中初二叹意业。次四半叹囗业。下十叹身业。果行中初二正叹果德三业成就。次八喻果自在。第二劝修中初二总举因果行德。次喻况难尽。下二劝修同会莫二也

同类推荐
  • 古杭杂记

    古杭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行路难

    行路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解夏经

    佛说解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King Richard III

    King Richard III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Cy Whittaker's Place

    Cy Whittaker's Pla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末日之灾

    末日之灾

    7月18日,阴,已经连续一周没见到过其他人了,或者说,没见到其他还活着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让学生尊老爱幼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让学生尊老爱幼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的这段教导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抚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推广到抚爱别人的儿女。如果以这样的准则治理国家。统一天下就如运转于掌心一样容易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道德传统的精华。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今来,一代代人由孩童到老人,不管在任何时期都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 本草备要

    本草备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Stand Up!

    Stand Up!

    Each of us faces a moment of truth--at a time of crisis, do we stand up and speak out or retreat into our private lives? This book is for those frustrated by what they see happening in the world but not sure what they can do about it.
  • 空贼世纪

    空贼世纪

    讲述了穆迹重振空贼士气,打破帝国的残酷统治的事情。
  • 北齐帝业

    北齐帝业

    一个政界新星因为一场意外,重生成为那个北齐历史上著名废柴高纬,此时天下三分,朝廷腐败,外面还有一个北周虎视眈眈,地狱级别的难度,怎么破?
  • 旅雁

    旅雁

    原以为,旅雁来时,风尘仆仆,千里迢迢;走时眼穿心死,迟迟吾行。然而,有些人注定漂泊,这一去,再无归途……
  • 窥豹录:当代诗的九十九张面孔

    窥豹录:当代诗的九十九张面孔

    《窥豹录》是胡亮的一本诗歌评论集。作者凭借深厚的理论素养,及广泛深入的阅读经验,对当代汉语诗坛具有代表性的99位诗人的创作进行了点评,每篇评论一人,共99篇文章。《窥豹录》立论公允,文字简练,既有深刻独到的观点,又有生动旖旎的文笔,作者因此被著名学者敬文东誉为“拯救诗学批评于低谷的少数人物之一”。
  • 忘川异闻录

    忘川异闻录

    从浮云山上下山寻找姐姐的树妖;诞生在千里冰封的长白山脉之间的有着莫测神通的冷情灵芝;从已逝少女的情思与执念之中衍生出来的古镜之灵;……她们的存在,被天道消抹,被世人,也被至亲至爱所遗忘。归于忘川之下,日日夜夜,只剩下伸出一只手,随着忘川之中的弱水摇摆,他们在在等待什么?又为何会归于忘川之下?他们的身上,又究竟曾发生过什么?……故事,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