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的谎言很多,有时无从辨认哪一句是真,哪一句是假,怎么能不忐忑?面对忐忑,判断一个职场人是否成熟,要看他辨别谎言的能力而不是戳穿它。要看他把自己说谎的底线是否定在有失道德上。当你看到有人说谎时像“清晨入古寺”那么自然、从容而且什么都没有发生,你就懂了关于谎言的定义。而你会忐忑,为你自己,为谎言,为你的生存环境。
忐忑不是用喉咙而是用牙齿发出来的。有一个典型的情景:当你不由自主地哆嗦,也叫颤抖的时候,唯一能发出声音的是牙齿。
12
谎言与谎言是不同的。所说的善意的谎言是另外一种真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对老人或病人的一个善意谎言,可以起到稳定心情的作用,但这是暂时的。同事见面在一块边喝咖啡边聊天,比如,说你很棒。其实你心里清楚,对方比你要棒得多,而你并没有说的那么棒——权当鼓励吧,也可能属于奉承似的讨好。比如,说你这件衣服真漂亮,可能是真的。而说:你穿上这件衣服真漂亮,可能是谎言——这是可以被理解和原谅的。好话说得过分一点也可以接受——忽悠也好,拍马屁也好,一般不会让对方反感。只是在一旁听到的人觉得言过其实,又虚又假。借用一句俗语:皮裤套棉裤,必有缘故。
而真的谎言则涉及道德、原则,对个人或企业具有破坏性。有些谎言出于妒忌,有些来自性格,更多则出于利益。利益这个东西不知害了多少人。一个女人追求一个男人未遂,就四处散布一些关于这个男人的不存在的事,甚至进行强奸似的人身攻击。一个上司每天最关心的是业务发展的数据,其中最关心的是那些听上去更快的数据,而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很舒服的事——难道他不清楚这里有被压出来的或者被加进去的水分吗?鬼知道。
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是不完整的,不完美的,残缺的,琐碎的,有棱角的,不顺眼也不顺耳的,没有欺骗性的——总之,不受欢迎。因为,说真话,哪怕一句,付出的代价或成本过大,而又得不到支持,谁来放着明白事不做,摆出正义的面目,扯这样的蛋呢?
但在一些局部,真话还是有市场的。管理层聚集了一帮说真话,听真话,信真话的人。这样的小气候适合说真话的人成长,这样的局部也一定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局部。但这样的“井冈山红旗”能坚持多久?看看大环境确实让人担忧。
一个已退休的老同事说,他当初参加工作时,一心想的是把工作做好。他也是这样教导子女的。而子女却不认同,反驳说,光知道干工作是二百五,处好关系,尤其是领导关系是比干工作更重要的工作。他似懂非懂,摇着头说,现在是变了——他到单位去过一次,他想看一眼他原来战斗过的单位到底有多大变化。门卫问他:你有门卡吗?
他哪里会有?他鼻子发酸。现在他能够拥有的只是对原单位一肚子的感情,可是谁能看得见?他的青春,他的智慧,都是在这儿被他消耗掉的,但他无法进去。他只是有时上街时在远处瞅一眼那个建筑。他是不是想着这个建筑与他的关系呢——不清楚。
历史有时被经常割断,或许与谎言有关。想想这是罪恶,但记到谁的账上?谁来担当?越是在讨论和落实责任的这个时候,似乎没人说话了。大家都在心里以为:责任不在自己。
13
谈心是一个过去的话题。一种在过去看来很有用,很常见的方法似乎像末位淘汰一样,被淘汰了。现在如果谁找到谁,说要谈谈心,可能会极不自然:不是在开玩笑吧。说得这么郑重其事,两人面对面坐下来,眼睛放在哪,手放在哪,屁股会不会因为这样一个郑重其事的举动而一紧张坐在地板上?看有人平时说话,头头是道,抑扬顿挫,一轮到谈话这种场合就不会了,像个小学生。
现在有一个可能已经取代了谈心的新词:沟通,实际上和谈心大致是一个意思。所不同的是,过去谈心是真谈,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说了也就说了,起码闹个诚实的名声。现在沟通时不好说出心里话,有时是不敢,心里不托底,不知道说了的后果。
谈心也好,沟通也好,都是想说说话,说说心里的话。可是一提到“心里的话”这个句子,普遍的情况是在心里打个问号:你什么意思?是想通过沟通的方法,来摸一下我的底牌,还是想把我的真实想法给套出来?
看来沟通比较难。大家都不愿意说出心里话,大家都随时提防着,怕被人算计。沟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名词。那么在沟通时总要说些话,不能闷着,不能尴尬着。这时候的话题,可以谈谈美国的龙卷风,谈世界上关注一种从德国引发的大肠菌的时事,谈外国的饮食结构和养生保健的秘诀。虽说这些东西与心里话无关,但毕竟是谈了。也可以非常正经地说:我们谈过。至于谈的什么,谁知道。不知道有谁能发起一次拆除栅栏、破除坚冰的交心活动,试试效果如何。
职场上的指标不知害了多少人和多少企业,其原因很多,有一个原因就是沟通不灵了,心与心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壁垒。表面上看不见,其实各有各的算盘。虽然,在电梯间、过道、餐厅、会议室,随处可见笑容,但都难辨真假。上司头脑简单,只管拿指标说事,口头不停念叨着: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一个下属一时业绩不错,殊不知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大部分没有这么幸运,业绩都不怎么好。几乎天天挨批,压力蛮大,不时产生上吊或跳楼的决心。
真正的好猫是那种经常能抓住耗子,不断地抓住大耗子、肥耗子的猫。但市场不可怜勤奋的猫,只青睐幸运的猫——所以,在市场上,没有常胜的猫,只有幸运的猫。一般上司大多不研究下属的心里是怎么想的,积极性发挥怎样,有什么困难。甚至根本不管这些,或不懂——指标怎么能上去?于是出现了不断的辞职或走人,每一天都会见到新面孔。
14
压力能导致生命变形。这类的事例已有太多,数起来触目惊心。减压现在不禁成为一个新名词,也是当务之急的行动。把可以消费的时间大部用于K歌,几个朋友、同事,在一块喊几嗓子,出出积压在心里的闷气,让浑身的骨节松快松快,确实能起到一时的减压作用,效果可能还不错。但毕竟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不说空气因淤滞而混浊,单那些急促的酒气就会使人受不了——不是个长久的办法,也不足取。当然,不要想通过这个训练成为歌唱家。
去健身房、游泳馆也一样是在室内,不宜多去。有人说在健身房里能把几块肌肉练出来,看上去很健壮很可靠,也很有安全感。问题是职场不需要肌肉。肌肉不是订单,不是指标,也不是业绩。职场需要脑子。保证身体健康就好,而健康与肌肉无关。有人愿意去游泳馆,偶尔还行,也不宜常去。那里的水怎样,谁能信得过?连馒头都能被染色,奶粉里也加入了看不见的东西,何况泳池里的水?
有了宅男宅女之后,情况让人忧虑。这个说法倒是形象思维的成果,但总是猫在房间里,人的有些机能要退化的。听说有人居然可以一个月不出门,很恐怖。人是动物里的一种,动物的活动空间应该主要在哪里谁都明白。就是一只耗子,也懂得到户外晒晒太阳,或到田间散散步,可能有意外收获。人的活动是以走路为主的,以太阳为主的。房间作为一个窝,仅仅是睡眠的地方,走累了回来休息的去处,决不是成天在窝里打转。
有限的旅游可以是好的选择,如“清水出芙蓉”一样天然、轻松,有不少人这样做了。带上摄影工具,背上背包,在可以承受的消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远的地方不去,可以就近。一定到大自然里去,人从大自然里来,再回到大自然里去,是顺理成章,符合规律的举措。呼吸的是来自泥土和天空的气息,把两只手尽可能地向头顶伸出去,把两只脚叉开,稳稳地深入土地,那一刻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舒服,也不仅仅是想象,还有来自内心的激情——你无法回避的,甚至不可控制的推动你向前迈进的动力。
看见什么一花一草,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土丘,或者沼泽里的一个充满生机的塔头,都可以用镜头记录下来,不必非要拍那些所谓有名的、著名的什么景物,不见得有什么意思,别人也许早就拍过,放到箱子底里去了。拍下那些无名的、不经意间看到的东西,也可能更有味道——它们让你感觉亲切,让你会暂时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那些纠结的事,因为它们像你一样平凡。说不定,由于你的几次不小心成为一个业余摄影师。为什么不呢?
15
如果说到好的减压方法,看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也不错。不管与己有关还是无关,当作一种娱乐,或看看里面的每个悬念,还是值得的,不算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为你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乐趣、思考或启示。说不准你心里的那根弦被它一下子拨动之后,会改变你的生活态度。
当然,看里面的表情、对话、装扮,有些与职场差不多。有的人因为一件上衣或袜子的颜色而灭灯,有的人因为没往自己的那个方向瞅一眼而灭灯,有的因为……只是一个不值得灭灯的小事却斤斤计较——职场常会遇到的事,也会出现在电视节目里。不值。
看孟非的样子,是个老实人,有良好的素质和表达,像船上的一个什么负责平衡的东西一样,把台面控制得自如而安定。这伙计与一般主持不同,他的风格相对安静,不闹,沉实,注重经验,又不失趣味。与乐嘉的配合可以用默契、调侃、机智、嘲讽、意义几个词来解读。两个假和尚,相互帮衬,相互打击,相互映照,让人想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景象——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是两个,而不是三个。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加入了一个叫黄菡的女性。她的加入无疑增添了节目的砝码,为男性观众提供了不同视角下观照现代日常生活景观的方式——这三个人是比较成功的一档节目里的搭档。当然,还不能肯定地说是绝配。如果与其他同类节目的主持搭配比起来,倒是有一骑绝尘之印象——这个评价,事先并没有得到他们所给的什么好处,他们也不会知道,这是需要说明的情况。
节目的音乐也好,虽然还不能轻易地使用“超好”这样的词。这里的音乐特殊,打破常规,有底气,振作,随机,且有很宽阔的辐射效果。尤其是开场和全部灭灯之时的音乐效果很特别。开场音乐有英雄上战场,视死如归的气氛,全部灭灯的音乐则有英雄败阵而不甘的仰天长啸的效果。其中夹杂着不露声色,像两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重未遇到一样。而有的男嘉宾事后说的话,多少让人伤感,但又无奈——在屏幕外看着他的观众们竟然一点忙也帮不上,甚至递不上一句安慰的话。
其间有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女嘉宾提出过需要宝马车——这个条件让她的知名度陡然提升,而有个男嘉宾上来就冲着她去了,言语中带有犀利的匕首和浓烈的硝烟味儿。看来那个男嘉宾是有目标而来——结果是:让观众好不容易地出了一口恶气。在一场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与较量中,男嘉宾成为那一刻观众眼中的英雄——他在上海开一家咖啡厅,不知后来生意如何。凭他的性格他或许能做更大的事。
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女嘉宾说,握一次她的手要20万——她能把她的脸皮撕下来放在台下,该需要什么样的一种勇气?由于她语惊四座,众目暌暌之下,等到她需要和别人握手时,却不见有人来。这样的情况恐怕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也不出一回。有意思的是,20万元的一次握手,那究竟是一只什么东西构成的手——像一只梅超风的魔爪。
现在,走在街上,居然能偶尔听到《非诚勿扰》开场音乐响起,是有人的手机铃声。如果职场上的人,能看看《非诚勿扰》至少不是一件坏事,它是另一个职场。
16
有过一种似乎被广泛认同,但实际上比较绝对的说法,即:压力产生动力。职场上的压力随处可见,随时出现,又往往是在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压力一来,每个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有人扛不住,辞职了。有人扛住了,但扒了一层皮。也有人选择了极端做法。把这些问题归纳到一起,得出的恐怕不是“压力产生动力”的结论,至少有一部分不是。
说起来也怪,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这个说法仍然被视为一种合理的正确的东西,并在职场上大行其道。压力不是必然产生动力,也不是全部产生动力,它也同时产生了一些别的东西,不好的东西,残酷的东西。后来职场上在“压力产生动力”的基础上,又有了“压力层层传导”的说法,即:总经理把压力传递给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再把压力传递给部门经理,部门经理再把压力传递给部门副经理,部门副经理再把压力传递给员工——这样的做法似乎也被广泛认同。
但结果不是想象的那样。压力是上面制造出来的,压力并没有传导下去——传导下的东西不是业绩的真正提升,而是有的人被免职,被调离或安排做思想工作去了。说到思想工作,在职场上成了比完成指标更困难的难题,连本身做思想工作的人都不相信,这样的工作对提升业绩会有多少帮助。关键问题是谁听谁信。但有的企业不同,关键在“一把手”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