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49000000019

第19章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梵行品二之余

问第一义空何得有业有报。答此寄有以明无。寄无以明有。不有不无即第一义。空空者为三。谓叹释结。叹者。此是凡小所迷没处。是有是无。正释也。一云。是有是无是二章门。后言是是。还牒上两是。又言非是者两是皆空。二云。上明有无两境皆空。下明权实二智皆空。是是即权智。非是即实智。今更作三句责。为空境名空空。为空来空智名空空。为空来空能空之法名空空耶。若直空境空智此犹是偏。未得名圆。若将空来空空乃是圆。正中道之空。大品云。一切诸法悉皆是空。是空亦空。有两师不同。一云。一切法空者空犹未妙。今更将空来空此空。二云。不尔。前一切法已是妙空。今空亦空只能空之法亦空。河西同后解。故云。或谓万法虽空而智体不空。遣破惑情故曰空空。是有亦空。是无亦空。下句即云。前计既空智不独有。真悟之心理无并照。虽无并照遣义可知。有漏空无漏空人多重。无漏空将有漏空轻。有漏空无漏空。二空体一岂应轻重。万法既寂智体又空。盖谓妙空非二乘所及。有人言。大空即般若空者。色大故般若大。释论解大空有事理。事者。东方空乃至十方空。理者。即涅槃第一义空。大品指涅槃。涅槃般若更互相显。今约三谛释十一空。内空者真谛空。外空者俗谛空。内外空者即二俱空。有为空者生死俗空。无为空者涅槃真空。无始空者三谛相即不见元祖名无始空。性空者三谛体性。本来自空故名性空。第一义空者。真即是中中即是真。名第一义空。空空者。一空一切空。大空者。三谛俱空。后叹文。亦约三谛为叹。三谛相即诸凡小圣所迷没处。是有是无者。双照二谛故言两是。一一谛悉备真中故言空空。是是非是者。单照一谛即具空假。空故是是。假故非是。即备中道故言空空。若双若只若三若一。皆不可思议具足无缺。故非凡小所议。善男子菩萨下。第三结叹。我今于下。第三明利益。又二。一明悟空。二住是地已下。说功能即是前离后得之意。善男子菩萨住是地中去。第二广辨知见。知见广远良由空寂。亦是即寂而照。文为四。一明知见。二无所得。三会通。四结叹。即寂而照故明知见。即照而寂故无所得。得无所得其性不二。是故会通。此法奇特是故称叹。初文为二。一知十三法。二得八种知见。三得四无阂智。初文云。行即是心。缘即是境。性即是内相即是外。亲者为因。疏者为缘。复次知而不见下。第二明八知见。一知非处。二知是处。三知共行。四知因果。五知转障。六知佛性。七知二谛。八知二智。知外道邪法。是知非处。知善恶报是知处。知常无常四德等是知共行。求大乘是知因。到彼岸是知果。身戒心慧是知转障。佛性为三。一据凡夫。二据十住。三就诸佛。不知不见是知真。亦知亦见是知俗。惠施等是知权。不见所施等是知实。迦叶白佛下。第三明四无阂智。又二。前问。次答。答为三。一章门。二释。三料简。初如文。次释为五。一就世谛释。二就出世释。三就无著释。四就譬释。五就往因释。初世谛释者。法者。知法及法名字。义者。知法下义及名下义。词者。音声清雅分别了亮。乐说者。能宛转变换无穷无尽。随字论者。定其文字善识字体。正音论者。正其音词分明切齿。阐陀者。法句论亦言合声。如合声呗。河西云。即是此间咏歌声也。又言。唯是外法未必全尔。乃是偈声通于内外。复次下。次就出世释者。知三乘义悉皆归一。三就无著释为二。初释。次论义他云。是遣执释。今依难意为无著释。迦叶下论义。先问。次答。初迦叶难意云知即是著。佛答。以无著故知。四就譬释中。初举六譬释法无阂解。还指六譬释义无阂解。言地持者。持众生非众生。胜鬘云。大地持四重担。谓山海草木众生。彼广此略。山取压地地取安山互相持故。眼能持光。有二解。优楼迦计。眼光与意合时能见借此为譬。二云。非借外义。眼有清净四大之色。因外光能见。善男子菩萨下。五就往因释。善男子声闻缘觉下。第三料简。又二。初料简。后论义。初为三。一明二乘无无阂。二别释。三总结。初如文。次别释中。先释缘觉。次声闻。迦叶下二论义。先问。次答。答为三。一正答。二开昔权。三显今实如文。迦叶白下。第二明无所得知见。又三。一明无所得。二引偈证。三无得而得。初又三。一问。二答。三领解。问又三。初领指前文。前文。已远故言梵行。次菩萨知见下正难。三云何如来下结难。佛答又二。初叹其问。次正答。又二。先正答。次结正简邪。初正答中凡十复次。得无得相对。得者非谓得中之得。乃是无得之得。此无非是析灭之无。是体达无。十对者。所谓得无得。倒无倒。智慧无明。涅槃诸有。大乘小乘。方等三藏。真空生死。常无常。真空五见。菩提二乘。次善男子汝之所问下结如文。大品明诸有二者。是有所得。诸无二者。名无所得(云云)。迦叶白佛下。三领解又二。有领解有得益。次引偈证者。如来上云。于此正在双树。云何更指双树。解言。直是语法未必别处指此双树。二云。见闻不同宁有定所。假使异处指此何妨。此偈是第二出释得无得。文为二。一举偈请问。二释偈为答。答为三。一别释。二总释。三结释。别又三。一略标。二重问。三正释。释中二。先诫许。次正答。答中凡有八番。前六番正释。后二明不果得说。一一并前释上半。后释下半。又须望下总释之意。旧释此偈。本有烦恼即是昔本。今无涅槃即是昔今。不得云是今日之今。何者今有涅槃故。若天魔梵说言如来有烦恼者。无有是处。此乃今日佛果不为三世所摄。如此释文一往得去不遣他难。只为昔日有无。无常后乃是常。还是本无今有。焉能遣疑。兴皇云。本无今有皆是随缘。本有烦恼非有说有。今无涅槃非无说无。若天魔梵能解此者。说言如来有烦恼者。无有是处。遣难释文二涂俱了。今谓乃是总答中意。若别释文犹自未去。此之偈意为化众生。众生唯作善恶之见。谓昔有恶今则有善。二乘作真俗不一之见。菩萨作三谛各别之见。文殊作三谛相即之解。亦是四门四悉等解。岂可只作如上诸人一种解耶。私谓如来自作八重解释。佛意乃将此八为式。当知其义遍一切法。若如诸师各一种见。佛何不唯一种释耶。欲许诸师一一皆是。若欲非之假使诸释宁得佛意。略如章安四悉故悉是。离悉故俱非。故知四出则四是。各计亦四非。四非故一切俱非。四是故八番皆是。故更总释以总冠别方称佛旨。四悉四门具如前释。如来普为下第二总释。总成前意故知言有不有。言无不无。皆为利益。悉皆无定。随国土人其相不同。是故轻重犯不犯异。善男子一切世谛下。第三总结释。皆以生死为世。涅槃为第一义。有时说世谓第一义。或说诸法空寂即是生死。谓说第一义。或说妙有常住即是第一义。人谓是生死。如来说空欲明不空。说有欲明不有。众缘皆作有无之见。善男子是故汝上不应难言下。第三明无得而得。又三。先标。次问。三答。初标如文。次问中二。先问。次难。初问者。若有得应是无常。自有法譬合。夫道者非色下。次难。若常则应无得。三佛答为二。先答初问。次答后难。初文先泛明道有二种。常道虽得而非无常。道与菩提悉皆名常下。第二正答。今云。道定圆常本来有之。为惑所覆断惑复本。义言其得得而是常。次善男子道者虽无色像下。答后难为三。法譬合。初法说。次如众生心下譬说。然实是常。能修者得不修不得。善男子见有二种下。第三会通又为二。一会通二论义。初会通者。会前所说知见等法。皆有似真。似是相貌了了即真。真又为二。一菩萨了了。二如来了了。此下尽卷是会通两章如文。

梵行品之三

起卷。是第二论义有问答。问为二。一问同世间。二问异世不知。答为二。先正答。次结。初答为三。初明异世间。二明同世间。三非世非出世。异故即世间不知。不知十二部经。或同者世间横计微尘等生。计世界有边为终。无边为无终。皆堕断常。旧云。无始无终有两解。一云。无始无明。全无始终。二云。无始无明。有始有终。无有一始。在此无始之初者。故知有始而复终。于佛果此之两解。同于此中横计断常。十一空中明无始空。为破此始亦破此终。于如是事下。第三明非世出世。若菩萨知谤言不知。即是谤人。言无菩提。即是谤法。次结如文。尔时迦叶下。第四说偈结叹。他云。初半行叹大慈。次一行半叹大悲。后两偈结叹。今谓初半行如前。次半行叹大悲。次世医者一行半叹大喜。喜之所离故言不发。喜之所得故言甘露。众生既服下半行是叹大舍。次一行结叹如文。说是偈下是第三明戒为梵行。开善云。前明深梵行。此明浅梵行。是义不然。以戒为本故能化他。就文为三。一持戒。二护法。三六念。以持戒故能护法。以护法故能修念。次第相成法尔故也。持戒为二。初略明持戒。次广明得失。初文有问答。问为二。初领旨。后正难。难中为两。先难同世。若世间不知见觉。菩萨亦应不知见觉。次难异世。佛答有二。先开两章。次释两章。汝言有何异下。释两章门。先明不异即释同章。有同有异不一向同如文。菩萨闻是下第二释异章门。又二。先明闻经故得三法。次明三法相资。初文具明三法。皆戒为本。以修慧下。第二明三法相资。文略故但言二。初明慧资戒。二明戒资慧。迦叶复言下。第二广辨得失。有问有答。答又二。先举不净持戒不能相资。次明净戒正答问。初文又二。初明不净。次无相资。有四不净。一为有如难陀(云云)。二性不定。或时能持或不能持。三非毕竟不能从始至终永永长持。四不为众生无广大意。自局在己不兼利他。菩萨摩诃萨下。第二明于净戒正答其问亦二。先明净戒。次明相资。初净中。四净对前四不净戒。非戒即对前无始终。戒非戒非是五戒律仪等。乃以无戒无持为戒。此是毕竟净戒。于戒净中下。第二明相资之力。又二。初三法相资。次五法佐助。相资中次第传传释前句。于中二。初因戒故释不悔。又有法譬合。譬有三譬。次以净戒故下。次释欢喜。又二。先明三相。次明悦乐。初文为三。初明持喜。二明毁忧。三双明二义。前二各有法譬合。于第三双明持犯中二。先譬。次合。初中牛譬经教。女譬禀者。酪瓶譬破戒。浆瓶譬持戒。至城欲卖譬俱求当果以因贸果(云云)。脚跌譬命终。二瓶俱破譬身坏。忧喜譬持毁。浆瓶者已[(殼-一)/牛]得酥止余浆汁。所直不多不得亦闲。譬持戒人已修得道只余残命。命存亦善不存亦闲。若也酪瓶全未[(殼-一)/牛]酥失酪酥亡。譬破戒人未得修道。此命若终其道亦失。是故忧畏。次持戒下合如文。次心欢喜故则便思惟下。释悦乐又二初正释。后论义。论义中。先问后答。答中有四重解释。后展转深入成大涅槃。皆由于戒。然五受根中则乐浅喜深。禅定之中则喜浅乐深。各有所据今同禅支。次明五法佐助中。言得五涅槃者。即脱五阴。涅槃非五。脱五阴缚名五涅槃。善男子若我弟子下。第二明护法。护法即是护戒。护戒既牢即是持戒。持戒不牢由无护法心。又二。先诃毁法。次劝护法。初诃毁又三。一正诃破戒。二诃求有作业。三诃是处非处。然极猥人无过破戒。一无所用。文云。宁当不受不持不用毁戒而受读之。问上文为仆趋令读诵。今文宁可不受不持两言相反者何耶。答此各有意。前明汲引百方令入。今诫人师令无瑕犯。初诃毁中不出三业。初是诃身。次是诃心。三是诃口。初文者。若人受持戒。所有弟子。亦学是师自既不正号令不严。次当正身心下。第二诃求有。若求三有名为轻躁。不求果报名为沉审。望有修因是则名为。为有造业。三莫非时说下。第三诃离是处非处。审能弘宣须离此等诸非法处。莫不请者。然与不请之友相乖。释云。事须适时。今正须请莫灭法说。不持戒说不护法说。是灭法说。炽然世法说者。即是求有。造业而说。他解。多以世典诗书添足。令他不信名炽世法。今不尔。于所说中增长苦集是炽世法。善男子若欲受持下。第二劝赞护法。他云。先列十智。次劝净心。今初言自他欲受持者。信故名受。不忘为持。即是自行。口所说者谓化他也。涅槃宗体。行教用果。前说佛性为宗。后说见性为果。两涂并使三业清净。复次善男子下。第三明六念。大品中。明十念八念。小乘亦有六念。即是晨朝唱者。一念何年月日。二念戒腊年月。三念施食法。四念三衣长应说净。五念不别众食。六念有病应治。皆各有意。今此六念。为梵行者。居于林野有怀恐怖。令修六念。前三念他。后三念自。戒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戒是止善。施是行善。天有近果远果(云云)。就文为二。先唱数列章。云何下。解释六念。即为六章。念佛章为二。先念佛果。后念佛因。念因是念往因。念果是念现果。由何因得今果。念果为四。谓两章两释。初立十号众德两章门。次释十号众德两章。释十号是释名下义。释众德是释体下义。先列十号章门。成论与阿含。皆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至世尊十数方满。今经与释论。开无上士与调御为两。至佛则十名已足。总结上德十号。具足为世所尊就别释中不称世尊。但言婆伽婆。此是佛之总名。将代世尊。常不变易下。二列众德章门。三以知法下。释众德章。前文皆略直释最后大法师一事。还以前七善为释。知我能持戒能说大乘。复知中道名大法师。知小乘遍道皆非法师。云何名如来下。第四释十号。梵云多陀阿伽度。旧但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义。以释如来。释论。四义释如来。谓如来如去如解如说。依三世佛学十二部经。修十一空而得成佛。故名如来。去离生死永免诸恶。即是如去。如如而解。如如而说。亦是说我所解。解我所说。此中三复次。前后二复次。是如说义。中一是如来义。如去在善逝中。如解在世间解中。云何为应。梵云阿罗诃有三义。谓杀贼不生应供。此中但云应不言供。有五复次。为两。前四以杀贼为释。后一以应供为解。前杀贼兼不生。以破阴魔。故即是不生。云何正遍知下。是第三号。又二。初正释。次云何不遍下。反释。初文者。梵云三藐三佛陀。有五复次。前四是佛能知四法皆悉遍故。言因苦行定得苦果者外道苦行。后一斥小。云何明行足。是第四号。梵云毗侈遮罗那。有四复次。前一就脚足释。后三就满足释。皆先举世譬。次用佛合。明者名咒。般若是大明咒。因咒得解。即解脱也。吉者菩提。果名涅槃。因于菩提得涅槃故。三明者。菩萨明是因。佛明是果。无明明三解。一云。无明是惑明是解。用明解断无明故。云无明明。二云毕竟空境。不当明与无明。而能生明及以无明故。言无明明。又一解。前分菩萨佛者作异解。后举无明明作不异解。佛与菩萨俱是无明明。无明即明(云云)。云何善逝第五号。梵名阿耨多罗。亦言修伽陀。亦言修伽度。有三复次。最后复次有法譬合。初中云善名高者辨于高胜。逝名不高者。虽出生死而不舍。就佛心为言。善知识者即是道品。云何世间解第六号。梵云路伽惫。世间有三。谓五阴众生国土。此中六复次。即六世间。一五阴。二五欲。三国土。四众生。五詺佛。为世间六照世。名世间。云何无上士第七号。梵云富楼沙。有五复次。开断惑不断惑义。文云。体大涅槃。无新无故者。过去诸佛已成名故。众生是当成名新。无新无故即无已当。此任理之体达也。若为缘云有新故已当也。云何调御下。第八号。梵云昙藐波罗提。先明丈夫。次明调御。丈夫又二。先明能调开二章门。能调即如来。所调即众生。后释两章。如来实非下。释能调实非丈夫方便示为能调丈夫。一切男女下。释所调。丈夫具足四法乃名丈夫。若无四法行同畜生。大论亦云。人头鹿鹿头人(云云)。如御马者。以此四种法释能调。利钝不同。如快马见鞭钝马痛手。利人说生。钝说老死。如大论野干(云云)。云何天人师第九号。梵云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有十二复次。初两复次释师。次五复次释天。并用胜义释天。次四复次释人。言骄慢者。非恶骄慢。欲立丈夫弘护三宝。复能破慢。次一复次总释天人师如文。云何名佛释第十号。前释名后叹德。梵云佛陀耶。亦云佛陀四耶。此翻觉者。亦言教寤。前缘觉者。亦同此义故觉应是正。如支佛翻为独觉。不言独教。地人云自觉觉他。复言他觉此太烦矣。婆伽婆下释第十一。或谓是世尊彼此之异。何者前列章云世尊释章释婆伽婆。故知是也。此恐不尔。世尊梵云路伽那他。此称世尊。龙树释婆伽婆为四。一能破烦恼。二有功德。三巧分别。四好名声。今具四义。初一复次释破烦恼。次一复次释有功德。三一复次释巧分别。四一复次释好名声。初是释破烦恼可见。次又能成就下。释有功德成就善法正是功德。三又能善解下。释巧分别。四有大名闻下。释有声名。余三复次属释功德。当知婆伽婆有无量功德。功德据内。世尊者为世所尊。此即据外。今将婆伽婆代世尊。非即名世尊。文有二义。前七释四义。后一复次劝修。善男子何故下。是二念佛因。欲明得果谓久修因文为二。前征起次正释。释中二。先明六度四等为因。后明五十四心为因。于中云无为心者。非谓常住。谓无所为作。无心无无心双舍此二。非但无心亦无无心无无记心。光宅云。常住佛果有二无记。一知解无记。二果报无记。即违今经。修因之时尚无无记。云何佛果犹有无记。无报心者不求果报。不住心者无住著。无常心者无所定执。无多少心者不厚此薄彼。界知心者分别诸法各有界分。生界知心者即生灭界。住界知心者知常住不灭界。自在界心者于常无常皆悉不生通达自在。生界者知俗。住界是知真。自在是知中。云何念法下。第二念。旧云。二先念别体法。唯此正法下。念一体法。今不尔。文云。最上最妙能令众生得现在果。若准藏通。能得现果而非上妙。别是上妙。而非现果。动经无量阿僧祇劫。唯圆上妙。能得现果。当知是圆一体之法。云何念僧下。即第三念。旧亦为二。先明别体事和僧。不可睹见下。次明一体理和僧。今明不尔。文云。受正直法。三教非直。唯有圆僧是正直法。云何念戒。是第四念。虽无形色而可护持者。或谓以为无作之戒。自有三释。一云。僧祇部谓无无作色故自无无作。无作亦无色。但有其心。故言而可护持。二萨婆多。谓无作是色。即数人所用故自有无作。而复有色色非质阂而有。无教假色故须护持。三昙无德部。成论所用无作是非色非心。如此等说并是争论。乃是小乘自论有无。大乘之中都不明此。故上文云有漏之法。凡有二种谓色非色。非色。法者。心心数法。色法者。地水火风。何时云有无作色耶。云何念施下。第五念。谓修善因。言杂华者。观佛三昧海经云。我于杂华已为普贤贤首等说。此土无杂华经唯有华严。或谓别有杂华不来此土。一云观佛三昧云。杂华者是华严。云何念天下即第六念。或谓当果第一义天。今谓不尔。通念诸天直是念天不云当果。当果天与前佛果无异正是通念。此世天境随义别立故名为天。善男子下。即大段第二叹经文为二。初尽此卷叹经生善。后两卷叹能灭恶。初生善文为三。一正叹经。二叹弘经人。三叹兴衰。此三次第者。良由五行能显于道。复有亡身弘道之人。人弘故兴不弘故衰。初正叹经又二。初如来叹。次迦叶领。初佛叹中云十二部经所不及者。二解。一云小乘十二部。二云大十二部。亦不及涅槃大乘方等当机故胜。又涅槃之中有十二部。十二部中未必有涅槃是故胜也。今明圆经胜于历别十二。迦叶白佛下。是第二领解。从世尊以何义故下。第二叹弘经人。文为三。一问二答三领。问如文。次佛答叹菩萨。有十三不可思议。一能发心。二受生死苦。三受地狱苦。四旋还赴救。五终不退转。六度生死海。七能称量生死。八能说常住。九生死不恼。十在胎不乱。十一于法不吝。十二远离十恶。十三忘于功用。不思议者。旧云人所不测。是义不然。如人间事咸所不测。岂可以此乱于圣贤。今明三谛相即不可以一二三思。心行处灭。亦不可作三二一说言语道断。虽列十三实非是数名不可思议。初不思议中云。无有人教自能发心者。缘真发心则堕声闻。理须人教缘俗发心则堕分别。须境教之皆不得称不可思议。若缘中道三谛相即则非真俗。不从人境故言无人教者。明了佛性故言自发。不杂名精。入流名进。地狱是举生死果。诸结是举生死因。累劫为此因果所烧。今了生死即是涅槃。又了诸结即是菩提。非复二边故名为一。动寂不坏故名决定。烧身碎首无非正道。内不舍道外不求救。此约三谛发心明不思议。与止观中发心意同。次第二不可思议。文云。所见生死无量过患。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不生厌离者二乘但知分段少分。而不知于变易过患。菩萨过之故言不及。即俗真中故言不厌。即中真俗故言不离。约照三谛智明不思议。此与止观安心意同。第三不思议。文云。受地狱苦如三禅乐者其文甚略。亦应更言受三界苦如涅槃乐。此约三谛上障。明不思议。此与止观通塞意同。亦似大慈。第四不可思议。文云。如长者救子。宅譬中道故言旋还。烧譬于俗故言火起。出譬于真故言出舍。此约三谛行明不思议。此与止观真正悲心意同。第五不可思议。文云。见诸众生厌生死过退为二乘。菩萨不尔知生死常不见其过。知涅槃近不退取小。此约三谛证。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道品意同。第六不可思议。文云。圣人神通譬体法智。修罗长大譬次第智。人无两种而能得度譬圆教智。非通非次即圆智度。此约三谛位。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次位意同。第七不可思议。文云。藕丝悬山一念称量生死者。即是称量。一中无量。无量中一。非一非无量。是约三谛法。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妙境意同。第八不可思议。文云。无常乐我。说常乐我者。随病说药逗会得所。此约三谛教。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对治意同。第九不可思议。文云。不溺不烧者。虽在生死不为所害。第十不可思议。文云。在胎不乱者。前是死不能灭。此是胎不能生。此约三谛报。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安忍意同。第十一不可思议。文云。菩提与心皆不可说。说之无吝。此约三谛说默。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通塞意同。第十二不可思议。文云。从身离身等(云云)。此约三谛业。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破法遍意同。第十三不可思议。文云。终不说言我破烦恼。此约三谛无能无所。明不可思议。此与止观中离爱意同。此经明初心菩萨未入位时不可思议。意与止观圆教菩萨十观相应故用释此文云。慧不能破火不能烧。他云如是实法元用实慧。是一心故故不能破。相续之法即是两心。前灭后起故能破惑。复伐于慧。若断惑已无所攻伐。故于实法而不能断。然此中叹菩萨弘经何须假实。但是推求慧不可得故言慧不能破。倒如求贪痴不可得故。故无贪痴。又生来生灭灭不能灭。灭来灭生生不能生。又生若是常生不应灭。灭若是灭灭不应灭。诸法例尔。此中直叹一切诸法皆无所有。智慧亦然不存其相。三迦叶下领如文。世尊无上佛法下。第三叹兴衰。又四问答。一释尊佛法。二迦叶佛法。三一切佛法。四重结释迦佛法。初问答。问如文。答中二。先明修五行则兴多犯戒则灭。次迦叶复白下。明迦叶佛法。亦有问答。初问又二。先领旨次问。初文者贤劫经云。迦叶佛法住世二十年。今言七日。答七日之时与佛在无异。七日之后佛法讹替不如在时。二十年者。明住久近。迦叶如来下。第二问又二。先难定有不。次双难。佛答为二。先泛明有灭不灭。次正答所问。初泛答中又二。先许。次正泛答。初中云文殊乃解者。指本有今无偈。欲明灭是不灭不灭而灭。次泛答中文相可见。次善男子汝向所问下。第二正答所问。于中又四。一明先佛有经。二明不须演说。三今佛对辨。四法实不灭。此初明先佛有经。次善男子迦叶佛时下。二明不须演说。今世众生下。三今佛对辨。宁说蚊嘴下。四明法实不灭。善男子若佛初出下。第三通明一切佛法。有六双对辨初解义不解义。二有檀越无檀越。三为利不为利。四起争不起争。五说过不说过。六种种说不种种说。善男子我法灭时下。第四重结释迦佛法。又三。一明将灭起争。二明拘睒弥国佛法遂灭。三大众悲叹。初文如迦叶品明。洛沙者。河西云。从波罗奢树出。出时纯虫。外国以染毛。尔时拘睒弥下。第二明佛法遂灭因。六百起争相害致灭。尔时拘尸下。第三大众悲叹。又三。初大众悲叹。次迦叶慰抚。三大众悲止发心。言闻灭则悲闻不灭即悲止。达非灭非不灭即发心故。知非灭非不灭而灭而非灭大作利益。

同类推荐
  • 蒙河南刘大夫见示与

    蒙河南刘大夫见示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今说海

    古今说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墨子

    墨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阿难四事经

    阿难四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别输在不懂营销上:你最容易在营销上犯的101个错误

    别输在不懂营销上:你最容易在营销上犯的101个错误

    营销,虽然以其独具一格的魅力和光明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很多人才投身其中,但并非每个推销员都能获得成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里,无论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销售员,还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新手,都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一些难题,遇到一些困惑,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一些错误,或是用了错误的方法,或是说了错话……总之,由于一时的疏忽,前功尽弃,最终徒劳无获。
  • 大宋烽烟

    大宋烽烟

    大宋官家的好色风流,士大夫们争权夺利,贼配军贪生怕死,老百姓们水深火热,梁山泊的替天行道,好一番末世景象。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会给这个时代这片大地带来怎样的变数,且细细看来。
  • 军歌嘹亮

    军歌嘹亮

    2007年秋天,收获的季节。我从军校毕业了,匆匆与家人告别,背起行囊,带着梦想,踏上了征程,心里满是激动与兴奋,盘算着如何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坐在开往部队的大巴上,忍不住被窗外的景色吸引。天,蓝得耀眼,高得离谱,找不到一丝云彩,就那么静静地蓝着。让人心悸,让人没有着落。开阔的平原,高低不平的沟壑纵横交错,田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路边的柳树长得很丰腴,墨绿色的叶子已经渐渐变黄。树下是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一阵微风吹过,载着种子的小伞便天女散花般飘向远方。我的心如同那一粒种子,此刻漫无目的地飘着,不知道自己的终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
  • 末夏未凉

    末夏未凉

    在遇到夏海以前。夏小沫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和白尘尘分道扬镳。或许,在夏海死后,她的心也跟着死了……
  • 幻梦异闻录

    幻梦异闻录

    洛启明是一个跟外公相依为命的孤儿,所以从小养成了相对孤僻的性格,希望努力学习改善生活环境照顾好外公,谁知道大学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当你以为这是都市文,它穿越了,当你以为这是穿越文,看起来却好像武侠,武侠着武侠着,就莫名其妙开始讲起了神话……
  • 爱情终究会来到

    爱情终究会来到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遇到几份爱情呢?钱思思从情窦初开,到堪堪跨入大龄剩女的行列,有过她主动爱上的人,同样有过两个人旗鼓相当的感情。但是在现实的摩擦碰撞下,谁又能保证,眼前的人就是最适合她的呢?永远都在路上的我们无法预测答案,但是至少可以做到的是:相信爱情终究会来到!
  • 自醒:从被动努力到主动进步的转变

    自醒:从被动努力到主动进步的转变

    简书签约作者、片刻网签约作者凤红邪震撼来袭,用犀利的见识挑破被动努力的假象,直呼每一个人的自醒!作者与你分享身边的努力,直面你努力时的内心困境,并且带你走出来。自醒,是为了叫醒在内心迷路的自己。这个好奇的世界诱惑着年轻人积极向上,却又没有任何一条天然的成功之路,一堂课,一份工作,一段爱情,无不需要你用心努力。青春是无知的代名词。年轻时的我们,总是与成功失之交臂,匍匐在各种生活挫折里,其实是因为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内心真实状况无知。懂得自醒的人,就是懂得主动努力的人。主动努力,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认知。只有对自己有准确认知的人,才能学会努力的正确姿势。
  • 睡眠长寿经:不觅仙方觅睡方

    睡眠长寿经:不觅仙方觅睡方

    讲述了: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可是,你知道最好的养生方法吗?不是花样百出的运动,也不是各种精致讲究的保健品,而是睡眠。我国古代学问家李渔曾说过:“养生之决,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 未婚先孕:裸婚时代

    未婚先孕:裸婚时代

    热播剧《裸婚时代》原著。没房没车没存款,却偏偏有了孩子,于是童佳倩顺其自然嫁给了与之相恋六年的刘易阳,搬入了刘家三室一厅的房子,拉开了四世同堂的序幕。婆婆溺爱孩子,一手把持,令童佳倩束手无策;公公和奶奶重男轻女,对孩子冷言冷语冷面孔,同样令童佳倩一腔愤愤。刘易阳的怠慢终于使得童佳倩萌生离婚之念,不料,刘易阳的同事孙小娆突然插足,又使得童佳倩不甘撒手。刘易阳和童佳倩各退一步,在外租房,搬出刘家,可生活却日益不如意。带孩子的困难,存款的支配,以及对对方父母的态度,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裸婚,究竟能不能裸来幸福?由本书改编的电视剧由文章、姚笛主演,各大卫视热播。
  • 天域诸世

    天域诸世

    深渊的祭祀,暗夜的游魂。改命,命被改,想退吗,这一切都是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