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98200000006

第6章 钱从哪里来?

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无私奉献是一种精神,

始终如一是一种境界:杭铁十年,一路风雨一路情。

——杭州市地铁人语录·张向军

1

大闸开启,杭州欢喜;大闸开启,杭州又在忧虑。

这是怎么了,莫非杭州真像一个怀春少女,其心思让人捉摸不透?不不不,杭州这一回是在为钱而发愁——造地铁的钱从哪里来?

钱从哪里来?从邬文虎的口袋里来。

这自然是玩笑,副总经理邬文虎管的是钱袋子,所以他每次出去开会,手提包里都是鼓鼓的,但他里面装的是文件而不是钱。当时王国平书记就问过邬文虎们一个很根本的问题:造地铁的钱从哪里来?

这等于是禅宗中的当头棒喝啊。

这里先要提一笔的是,为了加强地铁班子的领导班子建设,也是为了推进1号线的尽快开工,2006年的6月17日,时任杭州市建委副主任的丁狄刚出任地铁集团总经理,邬文虎出任副总经理。此时,地铁集团的领导班子为五人,即周和根、丁狄刚、沈林冲、章云泉和邬文虎。1966年出生的丁狄刚从大学毕业就在城建系统工作了,履新之前在建委分管杭州市的重大建设工程。现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丁狄刚说起在地铁集团工作的那几年,自然是感慨万千的,他再三跟我强调要讲大局,要多写杭州地铁人的担当和责任,而不要侧重于个人。而邬文虎是从国资委调过来的,调他来的目的很明显,是让他来管钱袋子的。邬总的口碑是蛮好的,所以人们常谑称他为“阿邬”。

钱从哪里来?从纳税人的口袋里来,从市财政的口袋里来。我们对外是拍拍胸脯说咱有钱,咱天天吃东坡肉和西湖醋鱼也吃得起,但你真去掰指头一算,这政府的钱很大一部分也是人头费即俗称的吃饭财政。

从筹资的模式看,造地铁的钱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叫资本金,即政府出的钱,杭州的做法叫谁家孩子谁家抱,即把1号线沿线划成六大块,萧山、滨江、余杭、下沙、钱江新城和主城区等六块,主城区这一块由市财政出,这一块占总投资的55%,这就叫资本金,其他则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一般的城市资本金最多是百分之三四十,像杭州这样的,给人感觉真的是财大气粗。杭州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比例数,显然是有自己的考虑的。此前人们所说的地铁赔钱的概念,就是看你投入与产出之比中的“成本”,如果把建设“成本”算进去,那你要想回收这个“成本”然后再赚钱,当然是很难的,因为政府从银行这个口袋里贷出来的钱,虽然不是高利贷,但也绝对不是低利贷,虽然贷款的时限会很长,但还贷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有人说买房即做房奴,那么造地铁则是做“铁奴”也是无疑的。这个“铁奴”今后将由政府或地铁的运营单位来做,即一做就得几十年。杭州之所以把资本金抬高,就是想今后少一点还款的压力,而跟那些要建地铁的第二集团的城市相比,杭州的确算是比较有钱的。

但是地方财政的有钱在建地铁这里都成了小数目,打个比方,如果你这个区有个10个亿,这10个亿你放到其他项目上,那政府工作报告中可占好多行了,面子上也很好看了,但你投在地铁上,对不起,有可能只能造两公里。以前人说造高速公路,那是百元大钞铺过去的,这恐怕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而造地铁,如果还是百元人民币的话,那是得一叠一叠铺过去了。所以杭州的当家人才会问:钱从哪里来?

这个大家很清楚的,当要拿项目的时候,我们会拍着胸脯和皮包说咱不缺钱,可是一等项目批下来了,这条地龙真的要来时,那种捉襟见肘的情况还是时时会有的,那么杭州很显然是未雨绸缪的,我们可不能说造了一半,对老百姓说没钱了,咱等有钱再造吧。

钱从哪里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两个问题:首先是杭州为什么要造地铁,造在哪里?其次是地铁的线网如何规划,是“线跟人走”还是“人跟线走”?

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决定了“钱从哪里来”。钱当然是财政负担,但财政的缺口又由谁来负担——是由政府长期负债解决还是由线网延伸而带来的效益来解决?

2

杭州造地铁最大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两个,一是缓解交通拥堵,二是用地铁来串起杭州大都市蓝图中的“一主三副”。

先说解决拥堵、缓解交通压力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交通疏散型。这也是英国伦敦150年前建世界第一条地铁的来由,这更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铁建造的理由,而且也被实践证明这完全是正确的。

一方面城市在扩容,一方面交通压力日趋增大。唐诗中“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美景,搁在今天已经是城东上班城西住的现状,假设主城区每平米4万元,而10公里之外的郊区,可能只要每平米1万元,于是人们都想用车轮来解决其中的困境,这也正如前面已经提及的,当买车成为易事时,行路难成为了头等大事,这倒不是说我们的路如同唐诗中的蜀道难,而是车辆的增长以几何级数飙升,这让人很是无奈。

2012年,现任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提到的一组新数据,为杭州修地铁的刻不容缓做出了更生动的注解——

2006年以来,杭州老城区与人口规模对应的道路配置面积率一直保持在11%左右(笔者注,欧洲地区的道路面积率普遍达25%以上),人均道路面积一直保持在14平方米左右,但机动车保有量从33.69万辆增至85.1万辆。

另一个与其他城市的对比则同样有些“尴尬”。根据《2011年杭州市年度交通发展报告》,目前,杭州市机动车千人拥有率已达136辆,高于上海(44辆)、广州(90辆)、香港(58辆)和新加坡(11辆)等城市,但公交出行的分担率却只有20.92%,低于以上这些城市。

那么聪明的杭州人啊,除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之外,那得赶快向老鼠学习吧。

再说杭州的大都市蓝图的问题。我们在20年前出台的地铁规划中,杭州的概念如果是由西往东,也就还是天目山路的古荡到火车东站(最多到彭埠),然后就是从灵隐到城站(望江门一带),基本就是以前电车151、152跑的区域。但是到了2005年,萧山、余杭早就撤市建区纳入杭州的版图了,还有滨江和下沙,还有钱江新城,这钱江新城又在建市民中心,杭州市民去市民中心办事,如果要转三四趟车,花一两个小时,那这个中心怎么发挥作用呢?特别是把萧山和余杭划入杭州市区之后,你怎么实现这两地的同城待遇,怎么让人来去都通畅……这诸如此类的诸多问题,现在有一个解决的办法,那就得用地铁来把它们串连起来吧,因为杭州不可能像北京那样几环几环的向外扩展,而事实上环得再怎么多,这个市区的拥堵也没办法根本解决啊,因为照中国目前的趋势,好像是要把整个农村人口都要搬到城市中来,然后要把全世界的汽车都搬到中国来(或者说中国可以造出全世界品牌的车来),这个发展势头,也许跟150年前的英国伦敦是同一回事情,但其迅猛程度远胜于那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

从当下看,地铁就是首先把杭州“一主三副”的纽带连接起来,这一主指的就是杭州主城区;三副是指江南副城(主要是指萧山和滨江)、临平副城、下沙副城;后来在“一主三副”的基础上,又有“六组团”之说,这就是临浦组团、瓜沥组团、义蓬组团、塘栖组团、余杭组团、良渚组团。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后面的组团中萧山和余杭各占三个。

而这个思路的依据,就是《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正式出台,该规划提出了杭州城市发展的方面,即16字方针——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由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发展了。但笔者还是要补充一句的是,西湖的时代永远是存在的,且会越来越经典。

正如王国平书记批示的那样,杭州市委市政府对地铁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因为这的确是杭州的大手笔,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出手是晚了一点,但是通过地铁构筑杭州大都市的宏伟蓝图,那实在是让人期待并憧憬的。

3.

现代化是一个讲秩序和规划的社会,建地铁首先得有线网规划,而且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得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规划。也就是说得先有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然后才有交通规划,才有地铁规划。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或者说蛮前瞻又蛮宏观的城市发展规划,那么好多规划便会成了纸上的空文,或者就是画画在那里在审批时用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而城市规划的第一个精髓是超前。然而现代化是一个讲秩序和规划的社会,而地铁的线网规划只有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才可能成立,也就是说得先有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然后才有交通规划,才有地铁规划。

要知道中国百年前还是个农业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也不过就是这30年吧,所以对于城市的规划是远远滞后的——我们总是用农村和农业的思路来考虑城市问题,变化永远要比计划快,老百姓说得好,你别跟我提20年50年的规划,这样的规划5年之后就得改了。君不见诸多的道路改造什么的,路刚一通车就成了堵车之道了,当初扬言的畅通和畅行,都成了历史的笑话了。然后我们再看看人家法国、英国等的城市规划,我们只要看看以这些城市为背景的电影就知道了,它的地下通道,好多还是雨果、巴尔扎克时代留下的,现在还一直在使用。

据报载,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0年未遇的大暴雨,几小时之后首都成了水城,但据说未出现重大积水区域的地下排水系统,还是明朝给我们留下的。所以规划的另一个名字也可以叫“超后”。

而另一方面,中国这些年的确是在跑步前进,虽然路上有走路的,有骑车的,这骑车除了自行车还有电动车,还有各类的汽车,所以几乎是齐头并进。

这就是现实,它远比规划来得生猛鲜活。

城市规划的第二个精髓还在于要出思路,因为思路决定出路。

而思路有时就是一届党委、一届政府考虑的大问题,比如把杭州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以前我们曾提生活品质之城,现在则提东方品质之城,这都是一个目标和方向,而为这个理想,那么得由许多具体的行动。

这种情况往深处说,我们都还不是城市管理方面的专家,而从意识上看,我们多少又有人过留名之思想,虽然共产党执政已经60余年,但具体的每一任领导都有很强的政绩观,要有所为,要造福人民。但关键是怎么造福,凭美好心愿来造福,还是按科学精神来造福,因为如果按科学精神的话,有时候可能不发展或少发展也是在保护一种生态环境,这便有点无为而治的意思了。但谁都不愿意“无为”,中国的主导思想还是儒家学说,儒家是不讲无为的。

而我们的政绩观,很大的一点当然是比快,没有说比慢的。各城市争先恐后地造地铁,除了要解决各自的交通问题外,相互攀比当然也是一个原因吧,所以我们要只争朝夕啊。

所以规划这个东西,老百姓说了,你不能太相信它的,它有的时候跟天气预报颇为相似,它也是“有时有变化”的,但是你又不能一点也不相信它,如果你说10年后某地要通地铁,趁现在房价平缓的时候,我赌一把买下,那就真的不仅仅是用青春赌明天,更准确的说可能是用前半生来赌后半生了。

超前决定规划的长远性,可城市的思路又在不断变更,这让杭州的地铁线网规划比较纠结。笔者在采访的时候,无论是总工程师沈林冲,还是副总工张金荣和设计部长黄先锋,对于那一段历史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又说得颇有分寸。是的,领导有领导的想法,专家有专家的看法,而具体做地铁的人既要按照科学规律来做,同时你也得听领导的话,这是常识,因为你肩上担着杭州人的地铁梦,大道理都懂,关键就是到底给你有多少空间可以利用,这跟造地铁的初衷是一样的。大家都知道造地铁相当昂贵,但是没办法啊,地上没有空间了,那就只能转入地下了,但是地下的事情,总是还是由地上来拍板决定的。

地铁线网规划在超前和思路的矛盾变化中多次变更,它既要照顾并知悉当下的情况,这无非是人流啊客流什么的,又得想到5年之后、10年之后城市愿景,那么线网规划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出来的。国务院批复的这个规划是美国的一家叫施韦拔的公司来做的,它是国际上颇有名气的一家公司。2003年11月,施韦拔公司完成的杭州地铁线网规划中期成果通过专家审查,杭州地铁规划总共有8条路线。杭州地铁一期工程由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和地铁4号线部分线路组成,总长68.79公里,计划总投资349.36亿元。

2004年3月,几经论证完善的《杭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提交最终报告,两院院士周干峙等近十位国内专家对其进行了认真评审。终审顺利通过,由此杭州市未来50年的轨道交通格局基本定型。

对于杭州来说,地铁不仅将改变人们原来的出行习惯,也很有可能改变人们之前的消费习惯。杭州市地铁连接了主城区与三大副城,在原有各个区域商业规划的前提下,地铁的开通,很有可能促使几个新兴商圈的形成。杭州地铁线网一旦建成,对整个杭州的意义确实非同一般,对于商业,尤其是高级百货业的带动,作用也会十分明显。

4

在1号线的走向上,还是有细节和曲折可以一说的。现在不说,50年之后的人可能没有耐心听这样的叙述了。

前面已经提到,杭州一开始做的1号线只有21公里,就是前文提到的“C”字型的线路。这倒也是符合一般意义上“1号线”的那种长度,且当时还没有线网规划这一说,你要建哪一条,你就报哪一条,建一条批一条,而且后面如果是这条线的延长线,那审批起来手续也还要简单一些。因为你有经验了嘛。杭州的吃亏就是吃亏在没有经验上,杭州的可贵也就可贵在勇气上。这里肯定是辩证的那么一种关系,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会勇气可嘉,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老虎并不因为你是初生牛犊,它就不来吃你了,所以这里的矛盾和纠结还是始终存在的。

正当万事俱备要报“工可”时,我们又觉得21公里实在太短了,不解决问题的,连个马拉松的距离都不到,领导的想法是不做则已,做就要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因此那属于上个世纪的方案就束之高阁了,方案变更成了35公里,是从萧山湘湖穿过老城区连接余杭临平。那么这等于要重新开始做工作了,这等于说你本来是造七层楼的,现在要造12层了,而且你要解释为什么要造这12层。那么好,这就要重新审定了。

现在有不少人不明白,为什么1号线不从萧山的城厢镇或白马湖出发,而要从湘湖为起点。特别是后面有“湘湖11·15”事故之后,这南端的起点更是受到了空前的质疑,以为杭州政府真的是在房产商面前有所妥协了。其实不然,照沈林冲黄先锋等的解释,最主要的原因,杭州地铁想在1号线的起点站建个停车场,滨江方面表示拿不出这块土地,反正是困难重重吧,而萧山最后愿意拿出湘湖这块土地,所以才往湘湖走了。这是其一。这才有了后来唱“西湘记”的说法,即即通过一条线让西湖和湘湖谈一次恋爱,这也有交通引导型的作用,即后来人们常提的人跟线走的思路。

值得高兴的是,35公里的方案也通过了,北京方面想既然你杭州有这个胃口,而咱也不缺这个钱,于是发改委这边也同意了。

但事情远没有到此为止。很快的我们发现35公里也不解决问题啊,东南方向的起点是解决了,但终点这个地方又节外生枝了。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下沙提出意见来了,且提得蛮有道理,下沙作为一个新区,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还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交通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杭州的“下只角”,因为它离主城区实在太远了。

那里高校集中,又是开发新区,怎么跟主城区连接啊,学生进个城都挤成烧饼了,老师去上个课,早晚光是花在路上来回至少三个小时啊,你说你让老师都住到下沙去,那也不现实啊。好多老师说,他一天上课也可能就一两个小时,但花在路上的时间和精力,过错比上七节课还累——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啊,所以市里面最终决定,要把线路延伸到下沙去。此一消息传出,下沙人民当然是欢欣鼓舞的,尤其是拿了地的那些开发商们,可以说是欢呼雀跃的。

提得很有道理啊!于是1号线便在九堡出现了分岔,即出现了一个“Y”,一路到临平,一路到下沙。

这么一来,杭州1号线的方案变成了51公里了,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呀,但反对的声音就出现了。

而且提出反对的首先是专家。专家说了,第一条线不能做这么长的,因为你们没经验,你们也没磨合过,而且国内第一条线也从没这么长的,国外有没有,反正也没听说过……这个话的意思,当然是明确的,就是战线拉得过长,不便于管理,因为造地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肯定是车站和区间同时开工的,何况中标的又是有多家单位,何时竣工也都写进合同的。

但是我们杭州是很超前的,用原来的话来说叫作不信神不信邪,当然专家是信的,因为我们一直是靠专家造地铁的,就是在地铁集团里,也引进了不少专家级的部长们。

所以第一次报51公里的时候,在国务院的办公会议上没有被通过,要求重新做方案。后面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国务院关闸了,后来经过全国性的调查,国家又出台了相应的一些硬指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先得有线网规划,然后你再报具体的方案。

这么一来就等于是崔健的那首歌一样——从头再来。大闸开启以后,前面的51公里方案已经优化为52.4公里了,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到此为止,1号线的走向算是搞定了吧,即从湘湖到临平和下沙的,但当时的争议还是很大的,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家的孩子各家抱,这是责任也是激励,当然也是话语权。既然钱是我们区一级财政出的,那发表意见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萧山当时对这样的1号线也是不满意的,他们希望从萧山城区人口最密集的是城厢镇,从市心路一带为起点,然后我们的解释是,2号线就是这么走的呀,且2号线的东南段在计划中到2013年底也要开通的。

然后钱江新城也提出了问题。下沙都有地铁了,钱江新城没有,且这里还将是市民中心所在地,再说市政府也一直说要搬过去,这没有地铁怎么说得过去呢?那么1号线是不是也可以去钱江新城绕一下呢?

钱江新城呼声如此之高,一度我们的书记市长亲自跑到国家发改委做工作,人家领导明明白白地表达了这么个意思,等你1号线2号线建得差不多了,4号线再可以批给你嘛(规划中的4号线穿越整个钱江新城)。

沈林冲还记得那一次在北京,当时王国平书记就问他,问他4号线还有戏吗?沈当时愣了一下不知怎么回答,因为不好回答。时任杭州市长的蔡奇也为他来解围说,他只是管技术的。

发改委领导最后只能说,那你们的方案(1号线去钱江新城绕一下)交给专家去讨论论证吧。

专家的意见很快出来了:不妥!

有的专家甚至说得很厉害,造地铁不是造公路,不是说把一段一段接起来就可以的,它有个复杂的运行系统,特别是运行的安全风险问题。所以我理解如果在26个字母中,专家喜欢的一定是“T”“Z”“X”这样的线路,而不喜欢诸如“A”“R”这种形态的。

但是领导有领导的想法,领导虽然不可能个个都是专家型,但他们考虑的也全局和发展,而且也都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发布文件的,因为如果从设计和建造方面来说,你再复杂的花样也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运营系统,是要考虑科学和安全,要考虑线与线、站与站布局的合理性,所以后来钱江新城就没有从1号线中去考虑。

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站点怎么设,怎么来组织运营,怎么做到最大的科学化合理化,这都得由专家来把关来优化,因为专家的话领导比较爱听,但是情况仍然是不断在变化的。比如早些年的城北地块,那基本是老工业区,后来规划成了仓储区,但随着运河的整治改造,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发育,这一块的房地产也开始兴旺起来了,人们发现这还是一块宜居的地方,这样一来许多用地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且人口的密度也不断在加剧,但是那个地方,靠水上巴士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而且那里的道路条件,恐怕连快速公交都难以运行,这就是变化啊。

有时美好的愿意和严峻的现实总是有距离的。

5

那么接下去的事情就很明白了——去找钱吧,至少要在理论上找到钱!

不仅地铁人在找,市领导更是在找。据沈林冲回忆,早在2005年5月,王国平书记考察日本和香港,此行主要考察两个内容,一是湿地,二是地铁——后来可以得到证明,这是杭州的两个大动作。在香港,王书记看到了“线跟人、人跟线”的模式,看到了“地铁+物业”的做法,眼前顿时一亮。随后便是孙忠焕市长带各局长们再去香港考察地铁,随后就是统一思想,提出了杭州地铁的模式,第一就是走“线跟人走、人跟线走”的模式,重点是“人跟线走”,第二就走“地铁+物业”的模式。

在这里,杨春芳主任的一个细节还是颇有说服力的。杨春芳说,他2006年1月到地铁上班才半个月,当时写了一个简报,就是一普通的公文,就是讲要认真学习市领导视察地铁的讲话精神,其中两大段的标题是要与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要统一思想。结果这个简报上去之后,王国平书记作了批示,批示是16个字:“认识到位,思想深刻,行动迅速,措施有力”。据说这是对地铁的第一次批示,是破天荒的,而且除了那十六个字,还有一句话的批示是这样的:“请市委办公厅转发给各部门学习”。报告中有一句话原来叫作“设计工作延缓”,他把“延缓”这个词语改掉,改成“暂缓”,还有可能打字的错误,出现了“轨道轨道”的重复,他也给划掉了一个……这实际上释放出一个信号来,就是市委市政府,特别是王国平书记对地铁很不放心,上面思想也很不统一,所以才让转发学习。

而按照港铁“地铁+物业”的模式去找钱,这就有点像“芝麻芝麻请开门”一样,思想和观念之门一开,那可真是遍地皆黄金啊!地铁的班子们心头一喜,说是如果按照这样的模式,把地铁沿线的地皮开发等都算上,等这个1号线造好,不仅不亏,那余下的钱还可以再造个1号线呢!

此论一出,上下皆喜,可以说是皆大欢喜——杭州造地铁的钱有了!

而且要注意呵,当时还是极为保守的估计,因为2006年左右的土地价,自然不能跟2010年相提并论的,虽然后面的工程造价也相应地水涨船高了。

这个时候人们的思想就是高度统一了,特别是萧山、余杭、滨江和下沙等,也看到了金灿灿的希望。

这个找钱的过程,笔者写起来可能如轻喜剧一般,实际还是蛮花点时间的,我们是2005年6月批下来的项目,等正式定下来开工,已经是2007年3月28日。而且这还是2006年年底才基本定下来的日子!当然这过程不仅仅是找钱,还有线路设计的变更,包括前面所说的上改下和走过江隧道等,以及我们对钱江新城段的努力和努力未果。

这里还得先花一点笔墨来说说“人跟线走、线跟人走”这一理论。前面所述,这直接是香港舶来的,人家是6个字“线跟人、人跟线”,我们学过来之后各加了一个“走”字,一下子有了动感。

“线跟人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人所皆知,因为造地铁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没有说我们挖一地铁来玩玩,或者为50年后作准备,这是没有的。因为即使老鼠打洞也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正如当年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国家战略之考虑。

而我们提出“人跟线走”且以此为主,就不仅仅着眼于当下,更是着眼于未来,即一个是治标的,一个是治本的,是想以此标本兼治一箭双雕。即通过地铁还能起引导作用,能带动一方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显然是相对超前的城市经营的思路和模式。

应该承认,这也是最受房地产开发商欢迎的一种模式。杭州造地铁的钱从哪里来,那至少有一部分得来自于土地的出让和置换,因为国家不允许发放诸如债券一类的,这跟港铁还是不一样的。

“人跟线走”这一模式的意义,就在于地铁不仅将改变人们原来的出行习惯,也很有可能改变人们之前的消费习惯。即通过地铁的开通,促使几个新兴商圈的形成。这些商圈大致可以分为:以滨江站、滨和路站向外辐射的滨江商圈;以九堡站、九堡东站向外辐射的九堡商圈;以下沙东站、文泽路站等向外辐射的下沙商圈;以及由世纪大道站向外辐射的临平商圈。这其实就是“一主三副”,特别是对“三副”的拉动。

明眼人都知道,“线跟人走”是常识,是造地铁的初衷,但这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的,因为城市人口和车辆增长的速度,一定是远远快于你交通包括地铁建设的速度的,也就是从根本上是解决不了交通拥堵问题的。杭州的想法是,在承认“线跟人走”的前提下,要提倡“人跟线走”,要把人送到“一主三副六组团”中的“三副”去,少目前是这样,而且这跟那些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是颇有关系的,当然有人说那火爆是泡沫,也有人说,没有八年十年,一个成熟的“副城”是不可能形成的,然而蓝图总是可以画的吧,问题是我们不仅要画蓝图,也还是想如何通过1号线,能够给百姓给方方面面以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

钱从哪里来,现在钱有了,即政府的资本金+银行贷款;线往哪里走,现在也基本有了定论了,至少一期工程的1号线和2号线的走向已成定局。

6

2005年的6月,杭州地铁真正拿到了执照,从此杭州地铁便开始一路小跑。

不过我们也不能光顾自己跑,还得看看人家城市跑得怎么样了,虽然这不是开地铁运动会,但凡事总得有个比较吧。

2005年8月,成都和沈阳两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一个月之后,南京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行。11月,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可”获批,沈阳地铁1号线一期“工可”获批并全线开工;上海地铁7号线正式开工;到了12月,上海地铁4号线投入运营,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全线开工……

笔者举这一组例子,不是说造地铁如同在跑道上赛跑,非要比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笔者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比如成都和沈阳明明比我们要晚批出两个月,但为什么他们反而开工早呢?要知道国务院给的是一个“执照”,具体还要由国家发改委给的“工可”,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个报告杭州也很早就动手了,但一直要到2006年4月19日,才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批复认定1号线工程线路全长53.47公里,全线设车站31座(不含预留2座高架站),设七堡车辆段和湘湖停车场各一处。

这是不是杭州又一次起大早赶晚集呢?

笔者就此类的问题跟黄先锋部长交流过。黄部长曾在日本地铁工作过,他说杭州的做法跟日本有点相似,非常细非常讲程序,但我们这里程序多了之后效率就慢了。黄部长举例说在日本,如果你在地下施工,那么你地上的交通疏导,包括那些橡皮隔离墩,在人家那里图纸上都要标得清清楚楚的,如果万一出了事故,那就由据可查了,是不是因为隔离墩放偏掉了?而这点小事在我们这里或由警察或由民工大致一放就是了。

还有一点也必须指出来,世界上每个城市的1号线,一般就是20到30公里左右,不可能再长了,一般是在1号线试运行之后再给予延伸,但杭州是想一口气解决问题的,即通过1号线,把一主三副给串联起来。这表明我们是很想急起直追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张杭州地铁的进程表,由此可以看出,在找钱的同时,另一方面的工作还是在推进的,虽然这个速度还是慢了一点。

2005年8月27日,杭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面向全国招标。

2005年11月11日,杭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用地通过国土资源部预审。

2006年04月,杭州地铁1号线“工可”获批。

2006年9月8日,杭州地铁秋涛路站东西贯通。

2007年2月,地铁1号线秋涛路站试验段已完工。

特别是后一项,比预期的差不多晚了一年完工,但毕竟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经验中最可宝贵的,其实就是管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招来了部长和骨干,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原施工单位,即合同中的乙方单位,而现在他们是甲方业主单位了,这概念完全是不一样了。相对来说,施工单位要单纯多了,而你现在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兼顾,从规划设计、征地动迁、招投标,然后到施工中跟交通、电信、电力等二十几个单位和部门的打交道。还有,我们招聘来的干部,大多不是杭州人,这里还有一个水土服不服的问题呢。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但这不能成为地铁迟迟开工的一个借口,因为杭州交通建设可以说欠帐较多,所以在2007年2月的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关于地铁等工程就有这么一段话中——

围绕做畅骨架网,抓好地铁一期、萧山机场二期、“三线一枢纽”、“两口两线”、杭浦高速、杭长高速、申嘉湖杭高速、钱江通道、之江大桥、江东大桥、九堡大桥、庆春路过江隧道、秋石和留石快速路、沿江景观大道、运河二通道、江东出海码头、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背街小巷改善、支小路改造等重大工程,实现杭州交通从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的跨越。

注意,5年之后2012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对杭州地铁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

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开工建设地铁2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一期等,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200公里……

将目标具体化且列入党代会的报告,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表明了党和政府的决心,二是地铁集团是吃足了份量的了。

7.

2007年3月28日,这必将是写入杭州城市建设史的光辉一页的,这一天,杭州地铁一期工程在九堡东站隆重举行开工典礼。从此开弓没有回头箭,地上地下齐穿越。

同样是这个春暖花开的3月,南京地铁1号线南延线“工可”获批,上海地铁11号线正式开工。

以这个节点往前推算,杭州的地铁梦大约已经做了20多年了。杭州地铁集团成立也近5周年了。

一个月之前,我们的近邻同样有天堂之美称的苏州也拿到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执照。

一个月后,武汉轻轨1号线二期“工可”获批,北京地铁9号线开工。

一般来说,从拿到执照到“工可”获批,大约是半年到一年时间,而从“工可”获批到正式开工,也是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杭州也是在规定时间之内的,只不过我们前者用了大约10个月的时间,后者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个所花时间跟兄弟城市相比,还是比较长的。比如沈阳就是在2005年11月,在1号线一期“工可”获批后即在当月就全线开工了,这是什么速度,那一定是早早就抢跑了。沈阳的延伸段也是工可批复与开工是在同一个月的。

再看前面提到的苏州,它是2007年才拿下的执照,但在同年12月就开工上马了。

杭州地铁历经曲折,其实每一个城市也都是历经曲折的,只不过曲折的情况也大有不同。比如说北京建地铁,审批当然没问题了,但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眼皮底下干活啊,更何况那是一个非常时期,地铁是作为战备工程来做的,这里当然有一声令下全民动员的优势,不会因为钉子户而耽误什么工期的,但同样的,在首都干活,那又是何等的责任重大啊。

杭州地铁历经曲折,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刚刚赶上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就是刚刚在禁行的时候你上路了,这当然只是外因,其实还有杭州的内因。有些时候我们不想讲内因,总觉得这是“家丑”,其实不是,其实这是我们杭州人特有的想法和做法。我们不想亦步亦趋,真的,我们起步已经晚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就想赶超啊,至少我们要有超前的意识吧,而且自2001年后,杭州的确是一日千里,以前杭州是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二,完全是个迷你型的城市,现在跨江发展,虽然传统的也还是那么些城区,可是一下子把萧山和余杭划入市区了,这面积和人口那说完全让人划目相看了,至少我们是华东地区的老二了。

好了,2007年3月28日,这是跟2002年6月6日同样重要的一天!虽然以后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关于杭州地铁元年的说法,有的会算在2002年,有的算在2007年,或许更多的会算在2012年1号线开通之年,但不管怎么说,你说坎坷也好,折腾也好,这一天迟早要来,晚来不如早来,真如结婚生子,晚生不如早生呢。

让我们祝福杭州地铁。

同类推荐
  • 大学教师的工资条(2005-2006)

    大学教师的工资条(2005-2006)

    最近,网上攻讦很多,因为俺在凤凰《一虎一席谈》里表述了一个观点——“人类社会分出阶层并不可怕,分出阶层利于激励勤勉,鞭策后进,这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分配制度的基础,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阶层对低阶层没有关爱。”——这意思一出,一帮希(稀)奇古怪的网名便炸了营,纷纷断章取义,说阿忆讲了,要把财富全给精英,让劳动人民饿着,因此这个叫“阿忆”的人,应该是北大最无耻的副教授。
  • 北方的相思

    北方的相思

    与“下半身”写作不同,与晦涩、冷冽不同,女诗人桑小燕这本诗集充满情意——对万物有情,对亲人有情,对岁月有情,对一切生命有情……这一切温暖、深情,充盈着满满的爱。《北方的相思》一书,作者选择了近年来诗歌创作中的精华作品,以细腻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心旷神怡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忠善的理解和追求。诗集分五辑,共195首诗歌。诗歌内容丰富,上天入地,表外里内,动物植物,山川河流,老人孩子,男人女人,思想情感,物质精神,几乎无所不包,饱含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作者简介桑小燕,山西黎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家在海的那一边

    家在海的那一边

    人生初次的离家,是从此无可回头的漫长岁月。行走在世界各地的街道,从布拉格到土耳其,从巴黎到意大利。每一处风景之后都有着不太人的精彩。蒋晓云写过无比精彩的民国爱恨离愁。写起思乡之情,旅行趣事,吃穿用度,爱恨离别,姻缘交际的琐碎,也有一份练达世故,把人生都打碎咀嚼透了的淡然豁达。聪慧女人必读的女作家,全新出发!
  • 乡愁·故乡记忆

    乡愁·故乡记忆

    全书收录了一个地域的作者关于故乡情怀的散文随笔100余篇,分为五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抒写了北方小城林甸这一方热土的乡情魅力。上至博实硕士或官员学者,下至乡里游民或市井闲妇,都可以是书中作者。作品语言朴素,内容生动有趣,富有可读性。
  • 世间的陀螺:写给亲人、故乡和远去的旧时光

    世间的陀螺:写给亲人、故乡和远去的旧时光

    一枚陀螺的勇气,源自它所经历的疼痛;同样,它的释然,也来自对过往深切的理解和深情的拥抱。让我们和作者共同回忆故乡与亲人。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堕落的少女

    堕落的少女

    本该是花样青春美好的年纪,少女却在一步步的堕落,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苦苦挣扎。
  • 藏冰

    藏冰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人间不平,侠义在心】天南山,五峰掌,有位剑道权威,袖手望人间变换,事事沧桑。大辽原,万里江,有位刀中圣者,探手写军书笔墨,惯享天光。隆中困,卧仙岗,有位御笔书生,抬手作传世神曲,尽抒胸狂。昀芒客,少龙凰,有位痴情浪子,试手舞元轻碎剑,醉赏天唐。洗花海,医庐中,有位薄裙妙女,出手济黎民庶苦,无意权掌。待来日海灾尽覆百州,刀戈云起十国,雪城终于太古,冰山深葬穹庐,少年横剑出山,死铭父志,信马吟啸江湖。
  • 毛泽东读书与写作纪实

    毛泽东读书与写作纪实

    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读书的酷爱,也并非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人生目标。当他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便自然而然地将读书运用到救国、治国,治理天下的革命实践当中。读书,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写作,观点鲜明,理由充足,逻辑性强,而且文采飞扬。毛泽东的写作,都是说他想说的话,从不回避实质问题,更不会随波逐流。他的文章讲究通俗,风趣幽默,借助于具体的语境和语势的触发,自然而然地涌出笔下。 本书以毛泽东读书和写作为出发点,全面、客观阐释了毛泽东在读书和写作中与众不同之处,是学习毛泽东读书与写作才华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 神明有救赎

    神明有救赎

    她失望,她厌恶,她小心翼翼,她自卑,她深陷地狱。她是神明。他自私,他幼稚,他风华绝代,他敏感,他深陷泥潭。他是救赎。【她在无人区爱他】
  •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本书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界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作者着力探究了三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一,是如何维护公众的舆论权,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问题;其二,是如何对公共舆论进行适度干预,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有限性或边界问题;其三,是政府如何在前两者基础上,正确引导公共舆论,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价值取向问题。最后,在我国,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旨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可见,研究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不仅仅是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而且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入发展的呼唤
  • 魅生(涅槃卷)

    魅生(涅槃卷)

    魅生系列终于迎来大结局,熟悉的人物又将再次登场,为大家演绎一出出如梦似幻的易容戏码。万千声色,百般变化,十分手段,只此一人。他是天下最好的易容师,优雅地操着刀,焚香修改他人容颜,无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由他随心妆扮。声、色、形、影、态,皆如海市蜃楼般空幻迷离;绝美的容颜和惊艳的技艺,都足以颠倒万千众生。人之于他,不过是一段又一段可供赁香的故事;他之于人,却直如主宰命运的翻云覆雨手。
  • 关于我从正派变成反派的那档事

    关于我从正派变成反派的那档事

    一位优秀少年本以为可以度过优秀的一生,没想到爸妈因实验失误爆炸而死。爸妈死的几年后,神秘的系统找上了他,告诉他爸妈的死并不是意外!最后展开了一系列的二次元冒险,但逐渐地,他发现——背叛,从一开始就存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大汉遗梦 :凤仪天下

    大汉遗梦 :凤仪天下

    穿越成汉朝的一个小女孩也就算了,竟然还会在“母亲”的按排下嫁入皇宫,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这一切,都太疯狂了!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