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06

第6章 上卷(5)

【译文】

徐爱因为受到旧学说的影响,刚开始听到先生的教诲时,实在非常诧异,觉得无从着手。听的时间长了,才渐渐相信,并躬身践行,然后才相信先生的学说才是孔门真传,其余都是异端邪说。比如“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穷理”是“尽性”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惟精”是“惟一”的功夫,诸如此类,刚开始我怎么也想不通,后来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思考,也就心领神会了,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陆澄①录

【原文】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注释】

①陆澄:字原静,又字清伯,浙江吴兴人。官至刑部主事,王阳明的学生。

【译文】

陆澄问:“关于专一的功夫,比如,读书就一心一意地读书,接待客人就专心致志地接待客人,这是否可以叫作‘主一’呢?”

先生说:“迷恋美色就一心在美色上,贪爱财物就一心在财物上,这也可以算作专一吗?这只是追逐物欲,而不是专一。‘主一’是指一心追求天理。”

【原文】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①’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②,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注释】

①结圣胎:圣胎是道教修炼所成的内功,是修道成仙的基础。

②美大圣神:指人道德完善的几种境界。语出《孟子·尽心下》:“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之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驯,逐渐。

【译文】

陆澄问怎样立志。

先生说:“所谓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存天理。若时刻不忘存天理,时间长了,心自然就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心中常挂存天理的念想,逐步达到孟子所讲的美大圣神的境界,并且只能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开来。”

【原文】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译文】

“如果在白天用功学习,觉得外界繁乱纷扰,就去静坐;觉得不想看书,就必须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原文】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译文】

“与朋友相处打交道,一定要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如果彼此攀比,则只会受损。”

【原文】

孟源①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源从傍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辩。

先生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注释】

①孟源:字伯生,滁州人(今安徽滁县)人,王阳明的学生。

【译文】

孟源有自以为是、喜好虚名的缺点,先生曾批评他很多次。一天,先生刚刚教训了他,有位朋友谈了他近来的学习情况,请先生指正。孟源却在一旁说:“你学的这些只是找着了我过去的家当。”

先生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孟源顿时红了脸,想要为自己辩解。

先生说:“这是你一生最大的缺点,打个比方来说,在一块一丈见方的地里种着一棵大树,雨露的滋润,土地的肥沃,只能养着这棵树的根。如果在树的四周种上些优良的谷物,上面有树叶会把阳光遮住,下面被树根盘结,它们怎么能生长成熟呢?所以只有将这棵树砍掉,才能种植优良的谷物。否则,任你如何辛勤地耕耘栽培,也只能滋养大树的根。”

【原文】

问:“后世着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着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译文】

陆澄问:“世上着述太多,大概会祸乱正统的儒学吧。”

先生说:“人心天理浑然一体,圣贤把它着成书,就像给人画像,不过给人一个大概的印象,使人可以按照大概轮廓找到真正的人;至于人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确实是不可言传的。世上的诸多着述,只是把圣人画的轮廓再摹写一次,并妄自解析,添枝加叶,借以炫耀自己的文才,是背圣人之道而驰。”

【原文】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唯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①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注释】

①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程颐语,出自《河南程氏遗书》。意为在宇宙还是一片混沌时,万事万物的理已经在冥冥之中存在了。

【译文】

陆澄问:“圣人能应变无穷,莫非事先研究谋划过?”

先生说:“哪里有精力预备得那么多呢?圣人的心犹如明镜,由于它非常明亮,也就没有不明了的了,都是跟随直觉去感应无物不照。没有说已经过去的东西影子还在镜子里,没有照的东西却提前在镜子里出现。如果真如后人所认为的那样,这与圣人的学说真是大相径庭。周公制礼作乐,惠及天下,这是圣人所能做到的事,那么为什么尧、舜二帝不全都做了而要等周公来做呢?孔子删述六经教育万世,也是圣人们所能做的事,为什么周公不先做了而等孔子来做呢?由此可见,圣人只有处于特定的时代,才有所谓圣人的光辉事业。只怕镜子不够明亮,不怕照不出物来。学者们研究时事变化,就像镜子照物,必须做到‘明’,才能随机应变。对于学者来说,不必担心不能穷尽事物的变化,而因担心自己的心不够明亮。”

陆澄说:“既然是这样,那程颐先生说的‘宇宙间混顿无物时,万物之理就已经存在了’,这又怎么讲呢?”

先生说:“这句话本来说得很好,只是世人很难理解,也就有了问题。”

【原文】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①?”

【注释】

①望道而未见之:语出《孟子·离娄下》。

【译文】

“义理是无穷无尽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与你交流,你有了一点收获,绝不能停滞不前,就此满足。即使再学习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没有终止之时。”有一天,先生又说:“即使圣明如尧舜,然而在尧舜之上,善还远无止境;桀、纣两位暴君作恶多端,但在桀纣之下,恶也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即使桀纣还没有死,恶行难道就会停止吗?假如善会有穷尽之时,周文王怎么还要感叹说‘渴求天理却始终没有遇到过天理’呢?”

【原文】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①。”

【注释】

①静亦定,动亦定:语出《河南程氏遗书》。

【译文】

陆澄问:“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先生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原文】

问上达①功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②,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③,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功夫”。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注释】

①上达:意为参悟天理。语出《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②下学:意为关于事物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语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③日夜之所息:语出《孟子·告子上》。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上达”的功夫。

先生说:“后儒教人,初涉精妙细微之处,便说是上达而不去学,只学一些下学,于是将‘上达’‘下学’一分为二。凡是眼睛能看见、耳朵能听到、嘴巴能说得出、心里能想得到的,都是‘下学’;而那些用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嘴巴说不出、心里想不到的,就是‘上达’。比如,栽培一棵树,灌溉是‘下学’,至于树木昼夜生长,枝繁叶茂就是‘上达’,这是人力所不能干预的。因此,只要是能用功学到、可以言说的,都只是‘下学’,‘上达’包含在‘下学’当中。大凡圣人所说,虽精细入微,也只是‘下学’而已。学者只需在‘下学’上用功,自然可以‘上达’,而不必另寻‘上达’的路径。”

“保持志向如同心痛,注意力都被这种痛吸引了,哪里有空说闲话、管闲事呢?”

【原文】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译文】

陆澄问:“怎样才能达到‘惟精’‘惟一’的境界呢?”

先生说:“‘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并非在‘惟精’之外又有一个‘惟一’。‘精’的部首是‘米’,就拿米来作比吧。‘惟一’就是,让大米纯净洁白,如果没有舂簸筛拣这些‘惟精’的功夫,米就不可能纯净洁白。舂簸筛拣是‘惟精’的功夫,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大米纯净洁白。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都是为了达到‘惟一’而进行的‘惟精’的功夫罢了。此外,‘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除此之外再没别的解释了。”

【原文】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译文】

先生说:“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圣学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能分作两件事。”

【原文】

“漆雕开①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③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④曾点⑤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

【注释】

①漆雕开:鲁国人,字子若,孔子的学生。

②吾斯之未能信:语出《论语·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③子路、子羔:子路,仲由,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的学生。子羔,齐国人,姓高,名柴,孔子的学生。

④贼夫人之子:语出《论语·先进》。

⑤曾点:曾晳,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译文】

“漆雕开说:‘吾斯之未能信。’孔子听了很满意。子路让子羔当费地的邑宰,孔子说:‘这是在误人子弟啊。’曾点谈论自己的志向,得到孔子的赞许。孔子的心意很明显啊。”

【原文】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①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唯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注释】

①未发之中: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意为喜怒哀乐尚在内心,没有表现出来,理学认为这种状态的情绪纯真无伪,最符合“理”。

同类推荐
  • 儒家哲学家智慧

    儒家哲学家智慧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该书内容涉及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除突显众所关心之话题,更望能唤起读者对文化教育之重视。南先生不仅讲述了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以及与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叙述清晰扼要,发人深省,并着重讲述了民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还应“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等邀请,表达了他对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关切和思考。他认为教育是人性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认知人性,在于改变气质,从事教育就是要把人性教好,同时,他又认为学校教育不能改变一个人,持教育无用论。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上下册)》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是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他著的《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处于主干地位。当年的老子是怎样著这部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呢?尽管《道德经》的注释本不下几百种,但没有一本能解开老子是怎样著经之谜的。这部书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个历史空白,对研究道家学说是有益处的。
热门推荐
  • 我的莲花盛开的村庄

    我的莲花盛开的村庄

    《我的莲花盛开的村庄》写了一个名叫奚奎义的喇叭王的悲苦一生,因他的喇叭吹得好,所以获得了青莲姑娘的爱慕,结婚的时候,奚奎义发现嫁给自己的却是长得很丑的青莲的姐姐青菊,从此,奚奎义的苦难生活拉开了大幕,青菊和奚奎义的嫂子黄光英之间矛盾不断,最后青菊将侄女推入水中离家出走,杳无音信。解放后青莲才嫁给奚奎义。当奚奎义经历了解放前的当长工、解放初的斗地主、五八年的“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之后,“奚奎义一分钟一分钟地度过了一生中的七十年,像一坨泥巴被一双粗糙的手随意塑成,又随意扔在一边,七十年的风和雨尽数打在上面,被抚摸,也被剥蚀,最后终于说不出一点儿可以区别于他者的模样……”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太虚洪荒

    太虚洪荒

    一个穿越的后世灵魂,一段神奇的修道之路,由古老的洪荒开始,见证那些神话中的传说和神秘!(PS:简介无力,直接看正文,不一样的洪荒见解)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废凤谋

    废凤谋

    三年前,她是名动大洲天下无双的燕国燕后,但家族功高盖主,最终还是被年轻的燕皇诛灭。三年后,她是名冠大洲的南疆公主,她以和亲之名,再次回到燕国,她回来,颠覆她为他打下的江山。我能给你,亦能毁灭——白皎皎。
  • 顾松园医镜

    顾松园医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让我看看你的伤

    让我看看你的伤

    大家一起围了上去,喊着穆方的名字。护士喊道,让开让开,别挡路。穆方微微睁开眼睛。他向何雨露伸出手,眼睛里似有千言万语。何雨露只是随着大家跟着担架车急走,一时间没有明白他的意思。护士举着吊瓶,一边走一边冲她喊,握住他的手啊。何雨露这才醒悟过来,忙握着穆方的手。这是她第一次握着他的手。那手冰凉彻骨。他说,我,我救了她们。语气微弱得几乎听不清。何雨露的心忽然像被刀刺了一般疼痛,眼泪奔涌而出,她说不出话来,只是拼命地点头。穆方又挣扎着说,我,我救了,她们。
  • 你是我流年里的温柔

    你是我流年里的温柔

    我们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总有一份温暖盈满心怀,总有一份热爱在生命里灿烂。
  • 大瓦山(二)

    大瓦山(二)

    大瓦山像一叶孤舟游弋在茫茫云海之上,耸立于圣洁的雪原之巅,远处群山环绕,巍峨耸立,此情此景,我拙于用文字的排列来描绘它,只能唏嘘慨叹,得此美景,此生足矣!艾祖国在他的日记本上继续写道:我没去过天堂,但我知道它很美。自从见到大瓦山,她大气磅礴,浩浩荡荡,让我知道之前所见过的雄浑不叫雄浑;她美轮美奂,韵景非凡,让我见识了以前见过的精美不算精美;她气韵流动,变化莫测,让我明白了之前所见过的幻境不是幻境。于我而言,也许这就是一种颠覆。可惜,面对颠覆,我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只能睁大双眼,却总也看不够……
  • 圣杯大战生存手册

    圣杯大战生存手册

    莫良来到fate世界,被迫参与圣杯大战,身患绝症,英灵废材。面板几乎全E,甚至拜他为师?开局就走在二十投的路上。所以,到底该怎样才能在圣杯大战中生存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