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37

第37章 下卷(4)

【原文】

“文公‘格物’之说,只是少头脑。如所谓‘察之于念虑之微’,此一句不该与‘求之文字之中’‘验之于事为之着’‘索之讲论之际’①混作一例看,是无轻重也。”

【注释】

①“所谓”四句:语出朱熹《大学或问》。

【译文】

“朱熹先生‘格物’的学说,只是缺少一个主旨。正如他所说的‘察之于念虑之微’,这句不应该与‘求之文字之中’‘验之于事为之着’‘索之讲论之际’混为一谈,这是不分轻重的表现!”

【原文】

问“有所忿懥①”一条。

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注释】

①有所忿懥:语出《大学》:“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大学》里“有所忿懥”这一句话。

先生说:“忿懥的几种情绪,人的心里怎么可能没有呢?只是不应该有罢了。一个人觉得忿懥的时候,再刻意加一份情绪,就会过分恼怒,这样就没有了心胸廓然大公的本体了。所以当心中有忿懥的情绪时,就不能达到中正平和。所以对于忿懥等几种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刻意,心体就自然能够廓然大公,从而达到中正平和了。比如我现在外出,如果看到别人在打斗,对于不对的那个人,我心中也会很愤怒;然而我虽然感觉到愤怒,但我的心却是坦然平静的,不会动气。现在对别人生气时,也该这样,这样才是中正平和。”

【原文】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①,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注释】

①着相:执着于事物的外在形式。相,佛教名词,相对“性”而言。佛教把一切事物的外观、形象、状态称之为“相”。

【译文】

先生曾经说过:“佛家提倡不执着于‘相’,而实际上却是执着于‘相’的。而我们儒家虽然提倡执着于‘相’,但实际上是不执着于‘相’的。”

因此请问先生。

先生说:“佛教害怕被父子关系牵累,便逃避父子亲情;害怕被君臣关系牵累,便逃避君臣道义;害怕被夫妻关系牵累,便逃避夫妻情分。这些都是因为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才需要逃避它们。而我们儒家学说,有正常的父子关系,便顺势产生了仁爱之说;有正常的君臣关系,就产生了忠义之说;有正常的夫妻关系,便产生了礼节之说。像这样,又何曾执着过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

黄修易①录

【原文】

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注释】

①黄修易:黄修易,字勉叔,余不详。

【译文】

黄修易问:“当心里没有恶念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是空荡荡的,不知道是否也需要存养一个善念呢?”

先生说:“只要把恶念清除了,剩下的就全部是善念了,也就恢复了心的本体。就好比是太阳的光线被乌云遮住了,等乌云散去后,太阳光就又回来了。假如恶念已经去除,却还要在心里存一个善念,那就是在太阳光下,又点燃了一盏灯。”

【原文】

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

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功夫。”

【译文】

黄修易问先生:“我最近用功,会感觉到不再产生妄念,但内心深处还是黑漆漆的,不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光明?”

先生回答说:“刚开始用功的时候,心里怎么可能立刻得到光明呢?就像是奔腾的浑水,才刚刚倒进水缸里,虽然已经开始沉淀,但也还是浑沉沉的。必须要等到沉淀很长时间,渣滓全部清除了,才能再次变得清澈。你只需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养的时间久了,漆黑的心自然会变得光明。现在要马上取得成效,就是拔苗助长,不能当作是功夫。”

【原文】

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译文】

先生说:“我教学生致良知要在格物上下工夫,却是有基础的学问。一天比一天进步,时间越长就越觉得精细聪明。后世儒生们教人在万事万物上去探寻讨论,却是没有基础的学问。正当年轻的时候,虽然能够在外表上修饰,看不到有什么过失,但到了老年,就会精力衰退,最终倒下。就像是没有根的大树,把它移栽到水边,虽然暂时看起来很鲜活,但最终是会枯萎的。”

【原文】

问《志于道》①一章。

先生曰:“只是志道一句,便含下面数句功夫,自住不得。譬如做此屋,‘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择地鸠材②,经营成个区宅。‘据于德’却是经画已成,有可据矣。‘依于仁’却是常常住在区宅内,更不离去。‘游艺’却是加些画采,美此区宅。艺者,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苟不‘志道’而‘游艺,却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

【注释】

①志于道:见《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②鸠:鸠集,聚集。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论语》里《志于道》一章。

先生说:“仅仅是‘志道’这一句话,就已经包括了它下面几句话的功夫,不能只停留在志道上。就好像建造房屋,‘志于道’只是一心想到选择地基和采集木料,把房子建成;‘据于德’就是规划设计房屋图案,让它在建房屋时有图可依靠;‘依于仁’就是常常居住在房屋里,从不离开;‘游于艺’就是在房屋里添加图画装饰屋子,使它变得更美。‘艺’是“理”最恰当的地方。比如诵诗、读书、弹琴、射箭等,都是为了调节自己的心,让它精熟于‘道’。如果不先‘志于道’,就去‘游艺’,就像一个糊里糊涂的小伙子,不先修建房屋,却只管去买图画装饰门面。我不知道他准备要把画挂在什么地方!”

【原文】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屑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

【译文】

有人问先生:“读书是为了调习自己的内心,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读书的时候总有一种为了科举的功利思想萦绕在心中。不知道怎样避免它?”

先生说:“只要你的良知是真切的,即使是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被功利的心所拖累。就算是成了拖累,也容易发现并克服它。比如在读书时,良知知道有了强记之心是不对的,就会马上将它克服去除;急功近利的心情是不对的,也马上将它克服去除;骄傲自夸的心是不对的,也要马上将它克服去除。这样的话,整日和圣贤的心相互印证,就是一颗纯然合乎天理的心。任凭他读书,也都只是在调整自己的心罢了,怎么会有拖累呢?”

又问:“承蒙您的引导,无奈我资质平庸低下,实在很难避免被拖累。我私底下听说‘穷通有命’,有大智慧的人大概会对此表示不屑。但是我被功名所牵累,心甘情愿这样,也只是自讨苦吃罢了。想要抛弃功名,却又受父母牵制,无法舍弃,这到底该怎么办呢?”

先生说:“像你这样把事情归咎到父母身上的人很多啊。其实是因为自己毫无志向。如果志向确立,千事万事都只是一件事。读书写文章,怎么会拖累人呢?只是人们自己被得失所拖累罢了。”先生因此感叹道:“良知之学不昌明于天下,不知道还有多少英雄好汉要耽误在这里!”

【原文】

问:“‘生之谓性’①,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不晓得头脑。若晓得头脑,如此说亦是。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②这也是指气说。”

又曰:“凡人信口说,任意行,皆说此是依我心性出来,此是所谓生之谓性。然却要有过差。若晓得头脑,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然良知亦只是这口说,这身行。岂能得外气,别有个去行去说?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③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但须认得头脑是当。”

【注释】

①“生之谓性”之句:事见《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这是孟子与告子关于“性”的着名论辩之一。

②形色,天性也:语出《孟子·尽心上》。

③“论性”二句:见《河南程氏遗书》卷六。

【译文】

有人问:“‘生之谓性’,告子说的这句话也算不得是错误的,为何孟子偏偏要否定呢?”

先生说:“天性本来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告子的认识有些偏差,他只知道把它看作是性,却不晓得这其中的主旨在哪里。假使明白了主旨,这样说也不能算是错的。孟子也曾说:‘形色,天性也。’这也是针对气所说的。”

先生又说:“一般人信口雌黄,恣意妄为,都说这是根据自己的心性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生之谓性’。但这样是会出差错的。假使懂得了主旨,依照着良知去说去做,自然就是正确的。但良知也只体现在自己用嘴说,用身体力行。怎么能够离开气,另外再用一个东西去说、去做呢?于是伊川先生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就是性,性也就是气。只是首先必须妥当地认清主旨罢了。”

【原文】

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又曰:“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译文】

先生又说:“各位下工夫时,千万不可以拔苗助长。有着上等智慧的人是很少的,一般的学者们没有道理能够直接进入圣人的境界。一起一伏之间,一进一退之间,都是下工夫的顺序。不能够由于我前些天用了点功夫,今天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就硬要逞强,假装出一副没有破绽的样子。这就是‘助长’,连前面下的工夫也都会被弄丢的。这并不是小的过失。就好像人在走路,摔了一跤起来再走,也用不着骗人,做出一副没有跌倒过的样子来一样。大家只要常常怀着‘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遵从良知,坚持做下去,无论别人是为难还是讥笑,诽谤还是诋毁,也无论是荣耀还是受辱,任凭功夫有进有退,我只需要坚持不断地致良知,时间久了,自然会感觉到有力量。一切外在的事物,也自然能够做到不为所动了。”

又说:“人倘若切切实实地用功,不管别人诋毁诽谤、欺负轻慢,处处都能得到好处,处处都是推进品德修养的动力。如果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就会像魔鬼,最终会被它累垮的。”

【原文】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①,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

范兆期②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注释】

①禹穴:即禹陵。在浙江绍兴稽山门外,传为夏禹的陵墓,为浙东名胜古迹。

②范兆期:即范引年,字兆期,号半野,王阳明学生。

同类推荐
  • 前世今生2:总有奇迹降临

    前世今生2:总有奇迹降临

    魏斯和他的女儿艾米跟我们共同分享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同寻常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前世回溯即通往灵性目标的神秘之处。这里有个人讲述的故事和魏斯博士的教导,这些都为根本地、永久地慰藉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曾有过多次生命经历,只是被心灵的插曲隔开而已,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可能就会消解,我们将焕然一新。或许当我们沿着灵性之路循着自我的目标前行时,也能为当下的自己带来更多的平和与喜乐。奇迹仍在上演,上万读者参悟生命真谛,改变命运的连锁反应仍在传递中……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作者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哲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解脱痛苦。作为叔本华的第1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仅是他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本书乃根据《大学》精华提炼而成。《四书》之一的《大学》,系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径。该书由宋儒朱熹经过四十余年的精心研究编写而成,共分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乃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是曾子之意而门人所记。
  • 中和论道·第一辑

    中和论道·第一辑

    “道”曾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揭示终极的本体存在。《礼记·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者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贵和尚中形成了中国儒释道文化“有容乃大”的和谐包容性格及其源远流长。在现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今天,更需研究中西文化深层交流以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更新与转化的问题。本书便是此项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分专题探讨了笛卡尔、海德格尔、阿伦特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探讨了《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儒家道德形而上学;并对希伯来文明中的《约伯记》、希腊文明中的《俄狄浦斯王》、屈原《天问》、《离骚》中的苦难、悲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书是多位专家学者针对上述问题的演讲及师生互动问答的汇集,形式新颖,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是有兴趣探索中西文化、哲学、宗教比较及会通问题的读者喜闻乐见的入门书。
  •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本书针对目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如何处理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怎样展现和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些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反思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诠释和解答。
热门推荐
  • 农门毒妇又磨刀了

    农门毒妇又磨刀了

    原名《绝品女屠夫》 小公鸡,点到谁就选谁。系统随机选购,选到她做宿主,勾引着说做完任务就会得到一笔钱!啧啧!还真是大手笔啊!郝绣花儿:钱拿来系统:钱还在别人口袋里(≧?≦)
  • 顾先生今天又真香了

    顾先生今天又真香了

    颜月悦身为专业的文物修复师,自认为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古代医生。但是,却三番五次在同一人那里听到质疑的声音。此后,她心里的小本本上记满了他的名字。顾横:“我名下藏品无数,只有你,是我想用尽一生收藏的那一个,妥善安放,细心保存,用往后余生守护!”。新文开坑《今天的病人也很神秘》,好看的心理文,喜欢的请多多支持!群号:781243894
  • 河边那块地(中国好小说)

    河边那块地(中国好小说)

    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角度,把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几乎与主人公一样经历了其生命最后几年的生活,其朴素的语言和轻松口吻,越发让人感到其“活着”的沉重:在土地被强行征用后,热爱土地的老农民丁歪歪只剩下偷来的两个工厂之间的两分地,这成了他以及后来残疾儿子的生活和生命的最后希望。为了保住这最后的两分地,丁歪歪使用了中国农民最后的一个办法,死。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是丁歪歪的一个策略,而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土地,无疑是农民的根。让人揪心的是,丁歪歪用生命暂时给儿子牯牛保存住的根还能维持多久?喝黄磷自杀的丁歪歪以及被黄磷严重烧伤而丧失了生殖能力的牯牛给我们答案是残酷的。
  • 废土崛起

    废土崛起

    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捡。带着新手福利杀进末世将临的世界。发起狠来,核弹都朝自己头上砸!这是废土之王的崛起之路。
  • 重生后夫人开金手指啦

    重生后夫人开金手指啦

    从她救了一命后,季越淮的原则,就是莫蘅……
  • 强婚挚爱,南少宠溺娇妻

    强婚挚爱,南少宠溺娇妻

    登记的当天,白梓潼被准老公算计,差点丢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阴差阳错的,苏南救了她。她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到的男人,却对她一路保驾护航。白梓潼喜欢的,买!欺负白梓潼的,虐!只要她想要的,想做的,苏南都帮她办到。白梓潼以为这就是爱情,可当一切真相浮出水面,她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和自作多情。她想要离开,却被苏南固定在床上,低声说:“这场游戏里,我要是没有退出,你永远不能说over!”“凭什么?”白梓潼气的恨不得踹死眼前这个霸道的男人。苏南却笑着说:“因为你是我这辈子唯一的妻!”
  • 娱乐圈女子图鉴

    娱乐圈女子图鉴

    许卿卿放弃大好前程,一头扎进娱乐圈,从龙套小演员一路成长为实力女王,她靠的不仅是爹妈给的好皮囊,还有两年部队生涯练就的功夫底子,更有对一个人深深的仇怨和执念,她说,我这些年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能站到你身边,然后叫你滚!又名《许卿卿怒闯娱乐圈》
  • 释迦如来降生礼赞文

    释迦如来降生礼赞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紫檀树

    紫檀树

    一块青玉,一只雪貂,是他们相遇的开始;她的胆怯,她的自私,是他们爱情的结束。
  • 妾倾天下

    妾倾天下

    她恨他入骨,数度被俘,暗藏杀机。他虐她似狗,肆意欺凌,疯狂报复。虐恋成殇,到头来,却发现,彼此都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枚棋子。“王爷,不毒死你,本公主誓不姓‘花’!”“贱人,不弄死你,本王誓不姓‘厉”!“江山喋血,战马驰骋,毒舌誓言,终究难抵情深——“蛮儿,你去哪儿,朕就去哪儿……”他乖顺如猫,她嫣然一笑。携手不负,这锦绣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