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这项任务的是木工车间一个从上海支援东北建设的八级木工陈明生。当时他大约也只有30多岁。我们向他介绍了木质样机的作用和一般要求,给他看了国外样机的照片,他就领着一个木工组按歼教1的图纸干了起来。没想到仅用100天就把歼教1的木质样机造成了。当我们看到长期构思的新中国首开纪录的自行设计飞机木质模型威武地站立起来时,似乎感到每一根线条都非常可爱,心中十分高兴。
工厂的试飞员和从远道请来的航校飞行教员都来观看了这架样机。他们兴致勃勃地坐进座舱,观察座舱内如实排列的仪表,摆弄着像真的一样的驾驶杆。当推开机库的大门时,飞行员们坐在座舱内就可以看到外面的跑道和遥远的地平线。不论是设计员还是座舱里的飞行员,这时的心情都‘跃跃欲飞’了。”
(程不时《新中国第一次自行设计飞机》)
1957年9月6日至16日,徐舜寿与四局徐昌裕副局长及空军等有关人员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出访苏联①。谈判购买米格-19埃斯、米格-19坡和米格-19坡埃姆飞机并选定引进П型机。该机国内定名“东风103”,亦称103号机或45号机。
在此期间,空军组成了由订货部长丁仲为主任委员、军训部等单位领导参加的歼教1木质样机审查委员会,在沈阳对样机进行审查。经过5天详细的审查,认为歼教1飞机作为空军训练用还存在严重缺点,要求提高飞机的机动性,不要求续航时间,并提出了90多条具体意见。同时,审查委员会还确定了歼教1飞机新的战术要求。飞机设计室根据审查委员会的意见,对歼教1飞机的总体方案进行了修改,将机翼面积减少了1.5平方米,燃油减少了200公斤,以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并重新打样。11月完成了样机的修改。
11月底到12月初,审查组对样机进行第二次审查,样机顺利通过,并报请上级批准。歼教1飞机转入了详细设计阶段。
歼教1的发图和制造
12月,歼教1设计进入飞机设计的第三阶段——详细设计和试造阶段。设计室和工厂总工艺师系统制定了工艺总方案和其他一些试造的制度。另外,四局还组织了九所(现在的625所)和工厂总工艺师系统对歼教1飞机进行了长时间的工艺审查。
在发图的过程中,为了加强设计和工艺之间的结合,保证设计图纸的可制造性,徐舜寿在设计图纸审签程序中专门增加了一项“工艺审查”,明确了设计图纸必须经制造厂工艺部门审查这一程序。这个程序成为飞机设计单位在飞机设计过程中采用的一项重要制度。
1958年春节前夕,估计45号机图纸即将到厂,可能会和歼教1飞机试制发生冲突;设计室的同志也感到发图进度太慢,提出了加速发图的意见。经研究,决定加快进度,即提前一个月在3月底以前发完图纸。于是,在“打破常规过春节,早送银燕上青天”的号召下,自2月中旬起到1958年的3月底,苦战50天,图纸基本发完。
歼教1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四局领导不放心,1957年曾将方案交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ЦАГИ)评审。苏联方面在总体上对歼教1的评价很好,但也指出,水平尾翼的展弦比原设计为4.5,该参数与机翼的展弦比接近,不够合理,因为要求机翼失速后平尾不要失速,因此平尾展弦比应改为3.5~4。1958年初,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对歼教1的评审意见到了。但这时图纸已经发出,如对设计做大的改动,必然会使试制出现返工,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很大。徐舜寿经过思考,决定采取不动平尾面积、通过缩短翼展及加长翼梢的方法,对结构没有做大改动的前提下,即满足了苏联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又使试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同时,生产准备车间也早在年初就开始了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生产车间开始生产飞机零件。
歼教1飞机在试制过程中,徐舜寿担心工厂只是简单地按照图纸制造,而不了解试制自行设计机种的特点,可能产生单纯抓住主产品,而忽视试验件制造的情况,甚至在试制过程中不同意做任何修改。因此,他多次要求设计人员向工厂技术人员介绍歼教1总体设计方案,安排设计人员到试制现场跟产,与工艺人员和生产工人一起,有问题现场研究解决。
在全国“大跃进”形势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和厂党代会以后,歼教1型飞机的试制进度一再提前。
“1958年7月5日,四局局长王西萍来厂检查工作,要求工厂早日生产出歼教1飞机。厂党委提出:从7月6日起,‘大干20天,坚决保证歼教1上天’的战斗口号。
全厂职工积极响应党委号召,立即行动起来,许多车间成立了现场指挥部,组成了由青年及老工人参加的各种突击队和尖兵队。为祖国早日试制成功自行设计飞机的雄心壮志,激励着许多技职人员带着行李,吃、住在车间,同工人一起干活,生产工作昼夜不停。实在困了。就在办公桌或长凳上睡一会。”
(《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史(1951~1983)》
设计室全体同志夜以继日地在车间配合生产,有的同志因几夜未眠,在回宿舍的路上倒在路旁。
令苏联专家捏一把汗的试飞
1958年7月24日歼教1被送到试飞站。歼教1的首飞试飞员是1951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的于振武同志。1994年曾担任空军司令员。于振武是一个出色的飞行员,他胆大心细、技艺高超,试飞站的人都知道,他飞平飞的时候,记录仪上记录下来的真的就是一条平直线,大家对他都非常佩服。徐舜寿请他担任歼教1的首席试飞员。
接受任务后,于振武来到设计室,仅用了两周时间了解飞机性能和确定试飞方案。
程不时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
“歼教1的结构试验机在工厂的静力试验室进行了强度试验。结果证明,结构强度完全合格。试验的项目很多,采用循序渐进的加载办法,连续进行了相当长时间。于振武观看了多次试验。他仔细观察,一言不发。当整个结构加载逐渐增大时,于振武同志亲眼看到飞机结构承受越来越大的载荷而没有出现异常,从而树立了对这架飞机的信心。在试验加载仅超过80%的时候,也就是说还没有宣告完全成功时,他就在试验现场正式向组织上提交了早已写好的、坚决完成试飞任务的决心书。”
(程不时《新中国第一次自行设计飞机》)
7月26日,全体机务人员检查完飞机之后,列队在飞机旁。组长跑步到试飞员于振武面前,举手敬礼,报告“准备完毕,飞机良好”。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于振武的身上,大家看着他从容自信地攀梯登机。
指挥台升起一颗绿色的信号弹,这是对歼教1放飞的信号,是对新中国的第一支飞机设计队伍进行考核的信号,也是我国航空工业又一次飞跃的起跑信号。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很多人热泪盈眶,激动万分。